精選內容
-
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甲狀腺乳頭狀癌惡性度很低?
甲狀腺乳頭狀癌是最為常見的內分泌系統(tǒng)腫瘤,且發(fā)病率仍在逐年增加。女性人群是乳頭狀癌的高發(fā)人群,男女發(fā)病率比大概為1比4,因此性別為女性屬于高危因素之一。如果直系親屬中有甲狀腺癌病史的,那么后代患甲狀腺癌的風險隨之增加。乳頭狀癌雖然很常見,但是一般預后卻非常好。絕大多數(shù)甲狀腺癌不會對病人的生存期造成影響。那么乳頭狀癌預后為什么如此之好呢?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甲狀腺乳頭狀癌和其它實體腫瘤(比如胃癌、肝癌等)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突變密度很低。突變密度低是什么意思呢?簡單的理解就是甲狀腺癌中變壞的基因個數(shù)很少。打個比方,在胃癌中我們可以往往同時檢測到三個或更多的原癌基因發(fā)生了突變,但是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往往只有一個原癌基因發(fā)生突變。較低的突變密度決定了乳頭狀癌惰性生長的生物學特性。啥是惰性生長?就是生長的非常緩慢,慢到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腫瘤直徑的增加。而這種“惰性”是和我平常熟悉的胃癌、肝癌、胰腺癌等實體腫瘤迥然不同的。比如肝癌,如果不去干預,幾個月腫瘤體積就能翻倍并出現(xiàn)肝內轉移。甲狀腺乳頭狀癌的這種惰性除了表現(xiàn)在生長緩慢上外,還體現(xiàn)在不大容易出現(xiàn)遠處轉移。盡管淋巴結轉移在1公分以上的甲狀腺癌中容易出現(xiàn),但是轉移也往往僅僅局限在頸部周圍,而不會播散到頸部之外的地方。甲狀腺乳頭狀癌的惰性生長也給了病人及醫(yī)生充分的時間來采取干預手段。隨著對該疾病認識的逐步加深,治療方式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趨向于保守。比如許多腔鏡美容手術方式的開展,射頻消融在甲狀腺癌上的廣泛應用,以及轉移淋巴結的無水乙醇治療等等,都是歸根于其低度惡性的生物特性。在日本及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中,一公分以下的乳頭狀癌多采取保守觀察的措施。待其增長到一公分以上或者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等表現(xiàn)后再轉為手術。他們之所以敢于讓病人“帶癌觀察”,就是因為其低突變密度、低度惡性的生物學特征??傊?,絕大多數(shù)甲狀腺乳頭狀癌因為突變密度很低,惡性度很低,預后非常好。所以一旦體檢發(fā)現(xiàn)了甲狀腺4級以上的結節(jié)、高度懷疑惡性的,大家完全不需要悲觀、泄氣。對于早期的微小乳頭狀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射頻消融或者美容手術等方式達到根治的目的。對于進展期甲狀腺癌,擴大根治術后也可以有非常高的根治率,但前提是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不要因為腫瘤惰性生長不去積極處理,進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向大鵬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5月05日1016
0
4
-
微小甲狀腺乳頭癌是否可以監(jiān)測?
微小甲狀腺乳頭癌是否可以監(jiān)測?原創(chuàng)?呂偉明,李杰?蝴蝶書院?2021-07-2812:00甲狀腺癌發(fā)病率在過去30年中的急劇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微小甲狀腺乳頭狀癌(MPTCs)診斷的增加。雖然最新ATA指南建議對可疑的<1cm甲狀腺結節(jié)可進行常規(guī)的FNAC(穿刺活檢)評估,但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甲狀腺外科醫(yī)生支持在適當?shù)奈⑿“┎±锌刹捎糜^察性管理方法。2014年意大利比薩大學對185名MPTC患者進行主動監(jiān)測的前瞻性觀察研究[1],50.3%(93/185)參加了觀察性管理方案,而其他人選擇了手術;入選患者每隔6-12個月進行頸部超聲隨訪;在中位隨訪19個月(6-54月)期間,只有3%的MPTC顯示出疾病進展,重要的是,在短期隨訪中,手術干預后顯示出良好的預后結果。
費健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5月02日390
0
0
-
同樣是乳頭狀癌,為什么你的就容易發(fā)生轉移?不同的病理亞型決定不同的預后!
同樣是乳頭狀癌,為什么你的就容易發(fā)生轉移?不同的病理亞型決定不同的預后!原創(chuàng)?甲狀腺doctor?甲狀腺Doctor?2020-06-2812:05甲狀腺癌除經(jīng)典的乳頭狀癌之外,還包括超過10種組織學亞型。某些亞型完全是依據(jù)其特殊的鏡下形態(tài)區(qū)分,而其他亞型則是具有獨特的臨床和預后特點。1.乳頭狀微小癌無臨床癥狀的甲狀腺癌有3種:①檢查其他甲狀腺疾病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偶發(fā)癌;②發(fā)現(xiàn)淋巴結轉移灶后追查出來的甲狀腺原發(fā)癌;③尸檢時才發(fā)現(xiàn)的甲狀腺隱匿癌。2004年WHO腫瘤分類中提出的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是指上述的第一種癌,即偶然發(fā)現(xiàn)的直徑在1cm或以下的乳頭狀癌。此定義比以往研究中所用的標準更嚴格,以往研究中僅用大小標準來定義此亞型。WHO定義限于那些術前沒有診斷,亦未被懷疑,因良性疾病而手術切除的甲狀腺標本中真正是偶然發(fā)現(xiàn)的直徑在1cm以下的乳頭狀癌。乳頭狀微小癌常見,是乳頭狀癌中增長最快的一個亞型。在因良性甲狀腺疾病而切除的甲狀腺組織中,乳頭狀微小癌可見于5%~17%的病例。一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1988年,乳頭狀微小癌約占所有乳頭狀癌的30%,到2003年上升到40%,成為最常見的乳頭狀癌亞型。這可能是由于超聲及其他影像學技術廣泛應用所致,這些技術可以檢測出0.2~0.3cm大小的腫瘤。據(jù)南北美洲和歐洲的尸體解剖報道,在無甲狀腺病史的病例中,乳頭狀微小癌檢出率為6%~9%,而日本和芬蘭則為28%~36%。大部分這些隱匿的腫瘤都非常小,通常<0.3cm,其檢出率并不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說明許多是非進展性、無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乳頭狀微小癌多由乳頭狀、濾泡結構或兩種結構混合構成。邊界可為侵襲性,或有薄厚不等的包膜,并可伴有顯著纖維化。30%~40%的微小癌病例為多灶性,部分研究中發(fā)現(xiàn),腫瘤多灶性或嚴重的腫瘤纖維化與腫瘤復發(fā)或轉移的生物學行為相關。在一組僅根據(jù)腫瘤大小選擇的病例中對這類腫瘤的惡性潛能進行過探討。4432例腫瘤<1cm的病例中,7.2%的病例鏡檢發(fā)現(xiàn)腺外侵犯,28%的病例有淋巴結轉移,0.7%的病例發(fā)生遠處轉移,5%的患者腫瘤復發(fā),0.3%的患者死于腫瘤相關疾病。重要的是,盡管腫瘤較小,但患者的許多并發(fā)癥是在術前得到診斷的,高達80%的病例并非偶然發(fā)現(xiàn)。真正偶然發(fā)現(xiàn)的乳頭狀微小癌的遠處轉移、腫瘤復發(fā)以及與腫瘤相關死亡的數(shù)據(jù)尚不清楚,但相信是非常的低。2.濾泡亞型這也是一個常見亞型,占所有乳頭狀癌的15%~20%。其診斷標準為:①完全沒有典型乳頭狀結構;②全部濾泡結構或以其為主;③具有乳頭狀癌的典型核特征。可以出現(xiàn)實體、巢狀、梁狀結構,以及散在的頓挫型乳頭,但濾泡結構必須占優(yōu)勢,即>50%。以往所有具濾泡結構的甲狀腺癌都被診斷為濾泡癌。濾泡亞型乳頭狀癌原于1960年由Lindsay所描述,后經(jīng)Chen和Rosai進一步特征化而作為一個獨立的亞型。他們認識到,盡管該腫瘤呈濾泡狀生長,但胞核卻具有乳頭狀癌的核特征性,并認為其生物學行為更傾向于乳頭狀癌而不是濾泡癌。濾泡亞型乳頭狀癌常具有RAS突變,該突變常見于濾泡性腫瘤而罕見于經(jīng)典的乳頭狀癌,濾泡亞型乳頭狀癌出現(xiàn)非整倍體的頻率較高,并呈現(xiàn)類似濾泡性腫瘤的染色體獲得和丟失類型,同時顯示不同于經(jīng)典的乳頭狀癌的基因表達譜。Chen近來亦對包裹性濾泡亞型乳頭狀癌重新加以認識,認為目前診斷為包裹性濾泡亞型乳頭狀癌的大多數(shù)病例,在生物學上應是濾泡性腺瘤或濾泡癌。3.高細胞亞型高細胞亞型以高柱狀腫瘤細胞占優(yōu)勢(超過50%)為特征,細胞高度至少是其寬度的3倍,這是2004年WHO分類要求的診斷條件,使高細胞亞型的診斷標準更為嚴格。高細胞亞型占乳頭狀癌的5%~10%。BRAF突變十分常見,占大約80%的病例。大部分研究中,高細胞亞型腫瘤見于年齡較大者,腫瘤體積較大,常出現(xiàn)腺外侵犯,出現(xiàn)遠處轉移較經(jīng)典的乳頭狀癌多見。此外,大量報道顯示此亞型有較高的復發(fā)率,腫瘤相關病死率也較高(22%~25%)。在一組沒有腺外侵犯的乳頭狀癌病例中,高細胞亞型與經(jīng)典的乳頭狀癌在平均年齡及瘤體大小方面并無差異,但仍顯示較高的淋巴結轉移率及遠處轉移率,并有較高的復發(fā)傾向。高細胞亞型乳頭狀癌易于去分化,常見到高分化成分伴有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這也就可能使患者生存期縮短。4.實體亞型這一亞型乳頭狀癌全部或大部分瘤體(>50%)呈實體、梁狀或巢狀(島狀)生長。最常見的生長方式是實體型。腫瘤細胞具有中等量胞質,核具有明顯乳頭狀癌核的特征性,可能見到散在的砂粒體。成人實體亞型預后稍差,更常伴有遠處轉移,尤其是轉移到肺,可見于約15%的病例。因而病死率稍高。在平均隨訪10年和19年的兩組病例中,病死率分別為10%和12%。兒童患者腫瘤的生物學行為是否與成人相似尚不得而知,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后發(fā)生的兒童乳頭狀癌中,大多數(shù)形態(tài)學表現(xiàn)為實體亞型,但在第一個10年的隨訪中,病死率非常低(<1%)。同樣,乳頭狀癌伴有少量實體成分是否會影響預后也還不清楚。5.彌漫硬化亞型此亞型一般見于兒童及青年人,以甲狀腺單葉或雙葉被腫瘤組織彌漫性累及為特征。約占乳頭狀癌的2%,女性占多數(shù)?;颊叽_診時候的平均年齡為18-29歲。此亞型可發(fā)生于有射線暴露史的患者。此組腫瘤常有RET/PTC重排,而BRAF突變罕見。甲狀腺外侵犯常見,大約80%的病例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常累及雙側頸部的多個淋巴結,轉移灶常為實體、乳頭混合結構,有大量砂粒體,偶見鱗狀化生灶。文獻報道中遠處轉移率(主要是肺部轉移)有顯著不同,有研究者回顧性分析了近100例發(fā)表的病例,遠處轉移率大約為15%。有學者認為此亞型是一種更具侵襲性的腫瘤類型,因為它常表現(xiàn)為甲狀腺大部分受累,就診時局部擴散及遠處轉移的比例較大。不過,其總體病死率似乎較低,隨訪10年的生存率約為93%。預后較好可能與患者年齡較輕有關,老年患者鱗狀化生轉化為高侵襲性鱗癌的病例已見報道。6.柱狀細胞亞型當初,柱狀細胞亞型是作為一種伴腺外侵犯、遠處轉移、而且能夠致死的侵襲性亞型來報道的。然而,最近報道了許多被包裹的伴有或無腺外侵犯的柱狀細胞亞型乳頭狀癌病例,這些患者預后很好。有一組16個病例,其中13例(81%)腫瘤局限于甲狀腺內。在平均5.8年的隨訪中,69%無病生存,12%復發(fā),1例死于與腫瘤無關的疾病,2例(12%)出現(xiàn)肺部轉移,這2例初診時腫瘤較大,呈浸潤性生長,累及腺外。這說明,預后不良可能僅局限于那些初診即為晚期的柱狀細胞亞型的不尋常形態(tài)可能相似于原發(fā)其他部位的轉移性腺癌,免疫組化能夠加以鑒別。7.嗜酸細胞亞型嗜酸細胞亞型乳頭狀癌罕見。此腫瘤中約50%有BRAF突變。10例嗜酸細胞性乳頭狀癌中有3例可見GRIM-19基因的體細胞突變及種系突變,該基因與線粒體新陳代謝及細胞死亡通路有關。采用高度敏感的技術可檢測到高比率的RET/PTC重排,其意義尚不清楚,因為這些高敏感的技術也可以在許多嗜酸細胞濾泡性腺瘤和腺癌中檢測到RET/PTC重排。38%~87%的嗜酸細胞亞型乳頭狀癌伴有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背景,提示與該亞型的發(fā)病機制有關。8.Warthin樣亞型此罕見亞型可能是嗜酸細胞性乳頭狀癌的一種亞型。因其鏡下特點類似誕腺的Warthin瘤而得名。Warthin樣亞型乳頭狀癌顯著多見于女性(女:男=10:1)。大部分病例與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有關,腫瘤一般境界清楚,呈實體性生長,但有些病例可見到顯著的中心囊性變。乳頭軸心部的浸潤細胞為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混合物,可見生發(fā)中心,炎性浸潤常侵入鄰近甲狀腺實質。初診時這些腫瘤大部分局限于甲狀腺。淋巴結轉移可能發(fā)生,但遠處轉移罕見,預后與經(jīng)典的乳頭狀癌無差別。?9.透明細胞亞型乳頭狀癌的此種罕見亞型主要由胞質透明、核具乳頭狀癌特征的細胞構成,此型透明細胞必須占所有腫瘤細胞的50%以上。細胞免疫組化甲狀腺球蛋白和TTF-1陽性,但甲狀腺球蛋白染色常為灶性弱陽性。透明細胞亞型腫瘤因瘤細胞胞質透明而類似于轉移癌,尤其是來自腎的轉移癌,此亞型腫瘤還要注意與透明細胞型髓樣癌和甲狀旁腺腫瘤鑒別,其鑒別依靠于查見乳頭狀癌核特征性和后者特異性免疫組化表達。10.篩狀-桑甚狀亞型乳頭狀癌的這種獨特亞型首次見于伴家族性腺瘤性息肉?。‵AP)的患者。免疫組化CK和TTF-1強陽性,甲狀腺球蛋白表達為灶性弱陽性。10%~20%的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生存率與一般的乳頭狀癌無差別。此亞型罕見,占所有乳頭狀癌的0.5%以下。由于許多伴有篩狀-桑甚狀亞型的患者有FAP,且甲狀腺癌可在臨床檢測到結腸異常之前出現(xiàn),因此查到此亞型要警惕家族性疾病的可能,及時做結腸檢查,并盡可能地做APC種系突變的遺傳學檢測。
費健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5月01日3979
0
1
-
甲狀腺乳頭狀癌一般能活多久?有超過10年的嗎?
甲狀腺乳頭狀癌一般能活多久?有超過10年的嗎?醫(yī)聯(lián)媒體甲狀腺Doctor2019-10-2312:30甲狀腺乳頭狀癌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甲狀腺癌,大部分患者是30~45歲的青中年女性,占全部惡性腫瘤的60%左右。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能活多久取決于癌癥轉移后的分期,一般臨床分為Ⅰ,Ⅱ,Ⅲ,Ⅳ期,越是后期,存活時間相對就會越短。甲狀腺乳狀癌有能活10年、20年、30年的嗎?是有的。甲狀腺全切手術聯(lián)合碘131核素治療或甲狀腺激素抑制治療,對于早期患者而言,效果是可預見的??偟膩碇v,甲狀腺乳頭狀癌是所有甲狀腺癌里比較好治療的,只要沒有出現(xiàn)肺轉移,骨轉移等其他部位的轉移癌,是可以存活很多年的,是一種預后極好的癌。另外,甲狀腺癌手術后能生存時間跟與患者的身體機能有一定的關系,如果身體的機能相對比較好,免疫力又高,這樣可以更有力地抵抗癌腫的發(fā)展,還可耐得住各種藥物的治療。因此,如果能夠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也能夠增加存活時間。事實上,甲狀腺癌在臨床上共存在有4種病理的類型,其中乳頭狀癌類型在臨床的發(fā)病率最高,但是患者的生存期也是最長的。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在確診甲狀腺乳頭狀癌的存在后,其在臨床上的治愈率甚至還可以達到95%,因而患者們的長期生存并沒有太大問題存在。但是相比較之下,甲狀腺未分化癌的患者,其在臨床上所取得的預后則是非常差的,甚至多數(shù)患者可能會在半年內就發(fā)生死亡。根據(jù)患者腫瘤大小以及發(fā)病的年紀,其疾病是否存在有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在臨床上還可以將甲狀腺癌分為Ⅰ,Ⅱ,Ⅲ,Ⅳ期,一般而言,疾病的分期越早,其所取得的治療效果也就越好,患者的生存期也會越長。相反,如果疾病的分期越晚,那么患者在臨床上的治療效果則較差,與此同時其生存期也會相應縮短。需要知道的是,甲狀腺癌這一疾病的其他預后因素還包括腫瘤的大小,數(shù)目以及其侵犯的范圍等等??偟膩碚f,甲狀腺癌是所以癌癥里面預后最好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的患者并不會由于疾病的發(fā)病而影響到其正常的壽命。對于甲狀腺乳狀癌來說,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定期回醫(yī)院復診,對手術后的存活時間也有比較大的影響。
費健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5月01日3464
0
1
-
甲狀腺乳頭狀癌
薛衛(wèi)成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3月11日1443
0
12
-
淋巴結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
章建全(章建全超微創(chuàng)醫(yī)療)????在不同人的眼睛里,淋巴結的角色可是大不相同。研究免疫學的人都知道淋巴結是十分重要的免疫器官,是人體免疫防御體系中的主力部隊,它是免疫天使。研究腫瘤學的人都忌憚淋巴結,因為一旦在淋巴結中發(fā)現(xiàn)了腫瘤細胞,就表明腫瘤已經(jīng)發(fā)生轉移,病情屬于中晚期了。腫瘤外科學觀點認為,在切除器官惡性腫瘤的同時,必須對器官區(qū)域引流淋巴結進行清掃,以免遺漏有轉移的淋巴結,此時的淋巴結完全被視為惡魔,欲除之而后快。淋巴結是結構最完備的外周免疫器官,廣泛分布于全身非黏膜部位的淋巴通道匯集處。從免疫學角度看,淋巴結具有以下重要功能:1、T細胞和B細胞定居的場所:淋巴結是成熟T細胞和B細胞的主要定居部位。其中,T細胞約占淋巴結內淋巴細胞總數(shù)的75%,B細胞約占25%。成熟T細胞和B細胞才能發(fā)揮免疫應答、免疫監(jiān)視、免疫攻擊。沒有T細胞和B細胞,人體的免疫功能就無從談起。2、免疫應答場所:淋巴結是淋巴細胞接受抗原(例如腫瘤細胞成分、病毒等)刺激、發(fā)生適應性免疫應答(是喚醒免疫防御的第一步)的主要部位之一。存在于組織中的游離抗原經(jīng)淋巴液進人局部引流淋巴結,可被淋巴結副皮質區(qū)(此處T細胞集中)內抗原提呈細胞(APC)攝取,或抗原在組織中被APC攝取,隨后APC遷移至副皮質區(qū),將加工后的抗原肽提呈給T細胞,使其活化、增殖,分化為效應T細胞;在喚醒集中在淺皮質區(qū)的B細胞大量增殖并轉化為漿細胞(產(chǎn)生抗體的主要細胞)。大部分漿細胞則經(jīng)輸出淋巴管→胸導管→血循環(huán),遷移至骨髓,成為抗體的主要來源。效應T細胞除在淋巴結內發(fā)揮免疫效應外,也是經(jīng)輸出淋巴管→胸導管,進入血循環(huán)并分布于全身,發(fā)揮免疫效應。(劃重點:沒有抗原刺激,就不會啟動免疫應答;沒有抗原提呈細胞APC,抗原也形成不了刺激;淋巴結里面的T細胞和B細胞,在接收到抗原的刺激后,變?yōu)榛钴S的、具有免疫能力的效應T細胞和漿細胞。沒有淋巴結這個活動平臺,就不會有效應T細胞和漿細胞的形成,免疫能力就要大打折扣)。3、過濾作用:淋巴結是淋巴液的有效過濾器。侵入機體的病原微生物、毒素或其他有害異物,通常隨淋巴液進人局部引流淋巴結。淋巴液在淋巴竇中緩慢移動,有利于竇內巨噬細胞吞噬、殺傷病原微生物,清除抗原性異物,從而起到凈化淋巴液、防止病原體擴散的作用。(劃重點:淋巴液是人體血液靜脈回流的重要補充,機體內有害、有毒成分多數(shù)通過淋巴液回流入血;入血前必須經(jīng)過淋巴結的凈化。所以淋巴結是一個凈化、除毒、遲滯和防止病原體擴散的重要器官)。4、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淋巴結副皮質區(qū)的高內皮靜脈(HEV)在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中起重要作用。隨血流而來的T細胞和B細胞穿過HEV,分別進人副皮質區(qū)和淺皮質區(qū),再遷移至髓竇,經(jīng)輸出淋巴管匯人胸導管,最終經(jīng)左鎖骨下靜脈返回血液循環(huán)。(劃重點:淋巴結中的T細胞和B細胞與血液中的T細胞、B細胞是動態(tài)交換的,這樣就將淋巴結和血液的免疫防御功能有效地串聯(lián)起來,實現(xiàn)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的協(xié)同作用)。轉移是惡性腫瘤的天性之一,轉移的途徑通常有經(jīng)血管、經(jīng)淋巴通道。不同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轉移途徑可有較大不同。以甲狀腺乳頭狀癌為例,它雖然也可以經(jīng)過血管轉移至遠處器官,但是經(jīng)淋巴通道轉移是主要的,而且以頸部引流淋巴通道轉移為主,極少跳開頸部淋巴結而轉移到腋窩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腹腔淋巴結等。癌細胞是異化了的不正常的細胞,對于人體免疫系統(tǒng)而言它具有抗原的屬性。甲狀腺組織內的抗原提呈細胞(APC)捕捉到癌細胞上的抗原片段,或者癌細胞經(jīng)淋巴管或者血管進入淋巴結以后,在副皮質區(qū)被APC捕捉到抗原片段,提交給淋巴結內的T細胞,使得T細胞活化、增殖,產(chǎn)生針對該癌細胞集群的免疫能力,B細胞分化為漿細胞并遷入骨髓內,長期分泌針對性的抗體。淋巴結對轉移而至的癌細胞自然地構建起殺傷力,并在淋巴竇巨噬細胞的作用下,遲滯癌細胞的前行。因此,淋巴結對于延緩、遲滯、阻止癌細胞的擴散具有積極的作用,它為了強力御敵,直至犧牲自己。這樣的免疫天使和英雄,卻動輒被視為惡魔,要被清掃掉,哪怕最終發(fā)現(xiàn)清掃下來的淋巴結根本沒有轉移,也不會有人為之惋惜,這太不公平了!淋巴結是個寶,莫要輕易把它掃!下一期,我將給大家分享《為什么說熱消融治療對甄別和殺滅轉移淋巴結更有優(yōu)勢》
章建全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3月07日827
0
1
-
甲狀腺乳頭狀癌—一定是懶癌嗎?都要手術嗎?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PTMC)可隨診的依據(jù)PTMC可以隨診、非手術治療的一個重要依據(jù)是:不少研究提示它可能是一種“惰性”、可伴隨終生的疾病。多項尸檢研究發(fā)現(xiàn),隱匿存在于甲狀腺中的PTC的比例為1.0%~35.6%(總體為11.5%),而且這一人群中的10%有隱匿的淋巴結轉移病灶。可以選擇觀察患者(低危PTMC)的條件是:腫瘤不靠近氣管或喉返神經(jīng)、無臨床發(fā)現(xiàn)的淋巴結轉移、不是惡性程度高的乳頭狀癌亞型、患者知情同意等。
史炯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3月07日1068
0
0
-
英醫(yī)生,甲狀腺乳頭狀癌全切了,終身吃優(yōu)甲樂,會不會影響身體,后續(xù)需要注意什么
頭頸外科英信江主任的科普號2022年02月27日456
0
0
-
請問,甲狀腺乳頭狀癌影響生命?謝謝
頭頸外科英信江主任的科普號2022年02月27日892
1
4
-
甲狀腺熱消融“針”出乳頭狀癌患者的“心”希望
臨床上,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問醫(yī)生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的病治療后還會復發(fā)嗎?”復發(fā)一直是惡性腫瘤患者最為關心和擔心的問題之一,那么如果“生性溫和”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治療后復發(fā),該怎么辦呢? 治療概況? 甲狀腺乳頭狀癌是頸部的一種惡性腫瘤,該病起病隱匿,病情發(fā)展緩慢,患者早期無任何臨床癥狀,大部分的乳頭狀癌是在體檢中由超聲檢出,由于是惡性腫瘤因此乳頭狀癌應及時治療。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外科切除和熱消融治療。外科切除是一種成熟的傳統(tǒng)手術方法,熱消融治療則是在超聲引導下通過微波等電磁波對腫瘤進行原位滅活。 外科切除與熱消融治療均不能阻止癌灶復發(fā)? 復發(fā)是惡性腫瘤的天性,甲狀腺乳頭狀癌術后復發(fā)的影響因素比較多,比如患者性別、腫瘤直徑大小、腫瘤是否浸潤甲狀腺包膜以及淋巴結轉移情況等等均與甲狀腺乳頭狀癌術后復發(fā)相關。尤其是腫瘤直徑越大、有淋巴結轉移和手術切除范圍不足可能是甲狀腺乳頭狀癌術后復發(fā)的高危因素。 手術方式并不是甲狀腺乳頭狀癌治療后復發(fā)的影響因素,因為外科切除和熱消融治療后都有可能復發(fā)。既然外科切除與熱消融治療都不能完全阻止癌灶復發(fā),那么復發(fā)后的處理方式就成了關鍵問題。 復發(fā)癌灶消融治療案例分享?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例甲狀腺左葉乳頭狀癌切除術后,右葉新生癌灶行微波消融治療的案例。 病情概況:患者一年前在上海某醫(yī)院行甲狀腺左葉及峽部切除術,術后口服優(yōu)甲樂2粒/天。今年復查發(fā)現(xiàn)甲狀腺右葉新生結節(jié),細胞學穿刺活檢證實為甲狀腺右葉乳頭狀癌。 甲狀腺右葉新生癌灶超聲圖 由于甲狀腺左葉已經(jīng)切除,患者希望能保留僅存的右葉,再次實施手術的難度和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風險都會增加,頸部結構和美容也可能會受到毀壞。患者希望能采取外科切除術以外的方式來治療。通過朋友介紹來到章建全超微創(chuàng)醫(yī)療上海國際學中心臨床基地就診,尋求微波消融治療新生癌灶。 熱消融處理甲狀腺癌復發(fā)灶的優(yōu)勢? 熱消融技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技術,與外科手術相比,熱消融治療無須層層切開皮膚等組織,將病灶拿出體外,而是讓其保留在原有解剖位置、在超聲引導下以射頻、微波等高頻電流或電磁波僅令其發(fā)生細胞和組織壞死,最終達到病變明顯縮小或消失的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相對方便、微創(chuàng)、可重復優(yōu)勢。如果患者術后再次復發(fā),可行二次熱消融術,而不存在手術難度與并發(fā)癥大幅度增加、毀損患者頸部外觀、損傷甲狀腺功能等問題。 甲狀腺全切后,還會復發(fā)嗎?有所謂徹底的根治術嗎? 對于甲狀腺乳頭狀癌外科根治術后,甲狀腺腺體由于被全部切除,不存在腺體內再復發(fā)的可能,但是甲狀腺乳頭狀癌細胞仍可能轉移到頸部淋巴結,形成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灶,這也屬于廣義上的復發(fā),因此對于甲狀腺乳頭狀癌而言,并沒真正所謂的“根治”術。 章建全教授的經(jīng)驗是頸部5區(qū)淋巴結轉移癌在術前超聲檢查時容易被遺漏,外科手術中受到切口范圍的限制,在沒有明確的術前診斷提示時可能會放棄對5區(qū)淋巴結的探查,從而可造成5區(qū)淋巴結的遺漏清掃。部分頸部3區(qū)、4區(qū)、7區(qū)淋巴結可以躲藏在頸總動脈后方或與動脈壁粘連,造成外科術中檢查、分離極度困難而未能清掃。即便是完成了外科清掃術的患者,術后數(shù)月至十數(shù)年仍可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消融治療可以作為這些問題淋巴結的替代治療方法。 甲狀腺乳頭狀癌治療后復發(fā)并不可怕,熱消融治療是一種較好的解決辦法。
章建全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02月09日660
0
0
相關科普號

陳波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波 副主任醫(y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甲狀腺外科
8012粉絲24.1萬閱讀

程蕾蕾醫(yī)生的科普號
程蕾蕾 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
心臟超聲診斷科
2700粉絲39.1萬閱讀

李德志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德志 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
頭頸外科
3873粉絲19.9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張平 副主任醫(yī)師中國醫(yī)大一院 甲狀腺外科
甲狀腺癌 725票
甲狀腺瘤 204票
甲狀腺疾病 7票
擅長:甲狀腺及甲狀旁腺外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精通甲狀腺及甲狀旁腺各種手術 -
推薦熱度4.6楊一鵬 副主任醫(yī)師上海新華醫(yī)院 甲狀腺外科
甲狀腺癌 417票
甲狀腺瘤 390票
甲狀旁腺機能亢進 3票
擅長:甲狀腺疾病的微創(chuàng)腔鏡手術(多種入路)與復雜開放手術,甲狀腺癌的規(guī)范化治療,甲狀旁腺疾病的手術治療 -
推薦熱度4.6艾志龍 主任醫(yī)師上海中山醫(yī)院 普外科
甲狀腺癌 326票
甲狀腺瘤 133票
甲狀旁腺機能亢進 3票
擅長:甲狀腺,甲狀旁腺,頸部腫塊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