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旭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深圳醫(yī)院 肝膽外科 說起胃癌、腸癌,很多市民都知道,這是現下發(fā)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但說到這個腫瘤,了解的人就少了,它是誰?我們應該如何防治?如何抓住狡猾的胃腸間質瘤胃腸間質瘤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來源腫瘤。胃腸間質瘤是20世紀末才正式命名和普遍使用的醫(yī)學新名詞。由于過去對胃腸間質瘤的認識不深,因此常常會被誤認為是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等。現在已經能通過免疫組化和基因檢測把它們有效區(qū)分開來,甚至還可以通過基因檢測分為許多亞型。雖然胃腸間質瘤沒有像胃癌、腸癌那樣出名,但是隨著大家對于自身身體的關注,以及體檢意識的增強,現在這一疾病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胃癌、腸癌起源于上皮組織,而胃腸間質瘤起源于間葉組織,它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來源的腫瘤,占全部胃腸道腫瘤的1%~3%。當然,消化道還有其他腫瘤也是來源于間葉組織的,如平滑肌瘤、神經鞘瘤等,也常常表現為消化道黏膜下的占位。胃腸間質瘤最常發(fā)生于胃從胃腸間質瘤的名字就可以發(fā)現,它既可以發(fā)生在胃部,也可發(fā)生在腸道如小腸、直腸等部位,實際上,它出現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都是有可能的。臨床上胃腸間質瘤最常見的發(fā)生部位是胃(占60~70%),即胃胃腸間質瘤,其次是小腸(占20~30%), 結腸和直腸僅占5%,食管相對少見。值得一提的是,胃腸間質瘤還可以發(fā)生在消化道之外的部位,比如腹部的網膜、腸系膜、男性前列腺、女性陰道等,可以說是“神出鬼沒”。胃腸間質瘤能預防嗎有沒有辦法可以預防胃腸間質瘤呢?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什么好辦法。腫瘤的發(fā)生常常是由于各種外因作用于機體后發(fā)生的,例如吸煙是導致肺癌的因素之一,乙肝病毒的感染容易使人生肝癌,胃癌、腸癌與我們的飲食有一定關系。但是胃腸間質瘤的外因尚不明確,遺傳因素較弱、與飲食習慣無關,同時它的癥狀又是非特異性的,也沒有明確的腫瘤標志物,所以要想積極預防這種疾病,確實無從下手。盡管如此,對胃腸間質瘤的內因,醫(yī)學界已經有所了解。幾乎90%的胃腸間質瘤患者腫瘤內的c KIT或PDGFRA基因存在突變,而這二個基因突變會導致細胞異常生長和增殖,這可能就是胃腸間質瘤形成的主要內因。隨著對腫瘤認識的深入,現在發(fā)現其他一些基因的改變也會導致胃腸間質瘤,包括SDH,NF-1,BRAF,RAS,NTRK等,但仍有一些胃腸間質瘤的發(fā)生機制還沒有被發(fā)現。針對c KIT或PDGFRA基因突變的患者,臨床上已經有廣泛應用的靶向藥物。因此一旦確診為胃腸間質瘤,醫(yī)生會建議患者進行基因檢查,指導后續(xù)指導。如何早期發(fā)現胃腸間質瘤與任何腫瘤相似的是,越早發(fā)現、越早治療,預后越好。這就提醒大家需要及時發(fā)現胃腸間質瘤的蹤跡。具體該怎么做呢?1、重視日常體檢,尤其是胃鏡、腸鏡檢查胃腸間質瘤的發(fā)病男女相當,發(fā)病高峰年齡55~65歲,40歲以下少見。由于它在胃部最多見,臨床上許多胃腸間質瘤是在胃鏡時查出的,還有部分患者是在腹部手術的時候偶爾發(fā)現同時存在胃腸間質瘤,一并切除的。因此建議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可以在體檢中安排胃鏡、腸鏡檢查,有條件可以進行CT或MRI的檢查,及時發(fā)現疾病的蛛絲馬跡。2、出現消化道不適癥狀時及時就診在腫瘤較小時,絕大多數患者可沒有任何癥狀,隨著腫瘤變大,會出現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有時甚至無法解尿或排便?;颊邥驗榕懦鲱伾由罨蚝谏拇蟊慊蜇氀陌Y狀而來院就診,有時患者會有嘔血的表現。也有些患者會因為腹痛、吞咽困難或自己摸到腹部腫塊而去就醫(yī)。當然,這些癥狀并不是特異性的,很多消化道疾病都可以有類似癥狀,所以最重要的是在出現這些不適癥狀時及時就醫(yī)檢查,盡早確診,盡早干預治療。遺憾的是,目前在首次就診的胃腸間質瘤患者中,有20%~50%的患者已發(fā)展成為晚期;有11%~47%的患者已發(fā)生肝轉移和腹盆腔轉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所以,如果您或您身邊的親戚朋友出現了上述類似癥狀,請務必予以重視,盡快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確診要做哪些檢查?臨床上對于懷疑胃腸間質瘤的患者,除了進行臨床查體如腹部觸診外,通常還會進行一系列的輔助檢查幫助明確診斷。胃腸鏡:普通胃腸鏡下胃腸道間質瘤的表現為粘膜下半球形隆起;粘膜表面光滑,也可伴有局部糜爛和潰瘍。超聲內鏡:超聲內鏡下能清晰的將胃壁和腸壁分為不同的層次,在超聲內鏡下可以明確腫物的起源層次、大小、生長方向和浸潤深度等,若考慮可能需要術前治療的話,還可以在超聲內鏡引導下對病變穿刺進行活組織檢查。增強CT和MRI檢查:不僅能判斷腫瘤大小,部位,有無出血壞死,和周圍臟器間的關系,還能判斷有無肝臟以及其他遠處轉移等,對胃腸間質瘤病期的判斷有一定幫助,同時有些患者若需要術前治療,CT也可以像超聲內鏡一樣,對病變部位穿刺進行活組織檢查。PET-CT:可以全面評估腫瘤病灶的全身情況。如何治療胃腸間質瘤?胃腸間質瘤惡性程度高嗎,該怎么治療呢?周主任指出,對于原發(fā)性的胃腸間質瘤有幾個應對策略。1、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除了部分<2cm的胃胃腸間質瘤可在醫(yī)生指導下隨訪,其他胃胃腸間質瘤、胃部以外的胃腸間質瘤,或在隨訪時發(fā)現腫瘤變大的,都應該在發(fā)現后及時手術。完全徹底的根治性手術是原發(fā)性胃腸間質瘤的首選方法。對于原發(fā)性胃腸間質瘤能完整切除的,與重要臟器無明顯關系,術后也不影響重要的器官功能的可先手術治療。大約70%~90%的原發(fā)無轉移的胃腸間質瘤能夠實行根治性手術。能否實行根治性手術,是影響胃腸間質瘤患者預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術后根據危險度分級、基因檢測結果,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靶向治療臨床上根據腫瘤大小、原發(fā)部位、核分裂像數目、腫瘤是否破裂等,把胃腸間質瘤術后復發(fā)風險度分為極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四個等級。中高?;颊咝g后容易發(fā)生腫瘤復發(fā)和轉移,因而醫(yī)生會推薦這部分患者進行術后的靶向治療。胃腸間質瘤對常規(guī)放化療均不敏感,但由于幾乎90%的胃腸間質瘤患者腫瘤內的c KIT或PDGFRA基因存在突變,所以適合進行靶向藥物治療。一般胃的中?;颊咝g后輔助治療1年,高危及非胃的中?;颊咝g后輔助治療3年,腫瘤破裂者需要更長時間的輔助治療。即使極低?;蛘呤堑臀kU度者,偶爾臨床上在長期隨訪中也會看到有些患者出現復發(fā)或者轉移,因此所有的胃腸間質瘤病人都應長期隨訪,不能大意。3、部分患者需要術前靶向治療有些患者由于發(fā)現的較晚,雖然還是單個的腫塊,但是可能已經非常巨大,手術相當困難,或者和其他的器官侵犯,如有些胃胃腸間質瘤需要行胃大部切除聯合胰體尾脾切除術;有些胃腸間質瘤長在重要的器官附近,如有些直腸胃腸間質瘤可能無法保留肛門,這樣手術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些十二指腸胃腸間質瘤會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就很高。因而外科醫(yī)生會建議患者先進行靶向治療,希望腫塊縮小后再進行手術。這樣手術風險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重要的器官也不需要切,同時手術也容易把腫瘤切干凈,手術的效果就相對較好。胃腸間質瘤復發(fā)后該怎么辦胃腸間質瘤的復發(fā)率不低,尤其是高危病人,術后有35%~95%的復發(fā)率。一旦復發(fā),該怎么辦?目前對于復發(fā)或首次發(fā)現就有轉移的病人,以靶向藥物治療為主。某些靶向藥物,包括伊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的治療靶點包括c KIT和PDGFRA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應用于無法手術切除或者復發(fā)轉移性胃腸間質瘤患者中,可很好的控制腫瘤,而且只要藥物治療后腫瘤沒有增大,患者都可從藥物治療中獲益。自從靶向藥物應用于胃腸間質瘤治療以來,復發(fā)轉移或者無法手術治療的胃腸間質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已從1.5年提高為5年以上,甚至20%的患者可以生存時間超過10年,這在21世紀以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在復發(fā)轉移性胃腸間質瘤的靶向治療中,若患者腫瘤控制良好,甚至縮小,經過有經驗的外科醫(yī)師評估有完整切除機會者,可以考慮二次手術治療。手術可延緩耐藥病灶的發(fā)生,降低腫瘤負荷,提高靶向治療的療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當然對于生長在肝部位的轉移灶,有時也會推薦進行射頻消融術。但是一定要提醒患者的是,對于復發(fā)轉移性胃腸間質瘤患者盡管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后還需繼續(xù)靶向治療,來控制腫瘤的生長。當然,腫瘤細胞在一線藥物伊馬替尼應用中,會通過產生繼發(fā)性基因突變,從而使得既往有效的一線藥物不再對胃腸間質瘤細胞有抑制作用,于是就出現了腫瘤進展,有時是單個腫瘤病灶進展,有時是多個腫瘤病灶進展。臨床醫(yī)師會根據腫瘤進展的具體情況,包括病灶的大小、部位、數目、基因突變的類型,及患者的一般情況,甄選出最合理的后續(xù)治療手段,包括再次手術、提高伊馬替尼劑量或換用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等。對于有些現在認為是對已有的靶向藥物耐藥的基因突變類型的胃腸間質瘤,隨著新藥的研發(fā),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有針對性的靶向藥物的出現和上市,讓更多患者獲益。2021年01月15日
8133
0
14
-
張成海主任醫(yī)師 北京腫瘤醫(yī)院 胃腸腫瘤中心四病區(qū) 直腸間質瘤臨床上不常見,但是也偶有類似病例,近些年逐漸增加。直腸間質瘤不同于直腸癌,也不同于胃和小腸間質瘤。腫瘤來自粘膜下,因此主要的臨床表現就是腫瘤導致的壓迫癥狀,比如排便困難或者小便困難或者次數增加。一般不會導致便血。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胃腸腫瘤中心四病區(qū)張成海早期直腸間質瘤因為體積小,幾乎不會引起任何癥狀。但是隨著體積增大,壓迫癥狀出現才會引起注意。一般可以通過腸鏡或者盆腔CT或者核磁共振檢查發(fā)現。腸鏡下表現胃粘膜下隆起,圓形或者類圓形隆起;CT或者MRI上表現胃直腸的圓形或者類圓形腫塊,邊界清晰,多有包膜。有的可以向直腸腔內外生長。直腸間質瘤的治療,主要是手術治療?;驹瓌t就是發(fā)現后盡快手術切除,不論大小。不像胃間質瘤,如果小于2cm,并且沒有不良的表現可以保守觀察,不用太過于積極手術。直腸間質瘤發(fā)現后積極手術治療的原因在于:一是直腸間質瘤生物學行為比胃間質瘤差,容易復發(fā)或者轉移;二是,直腸的位置比較特殊,腫瘤變大后手術困難,尤其有切除肛門,行結腸永久造口的風險,術后會明顯影響生活質量。因此,直腸間質瘤后應該積極手術治療。但是,并不是都適合手術治療,或者馬上手術治療。對于中高位的直腸間質瘤,如果沒有侵犯鄰近臟器或者轉移的話,可以直接腹腔鏡手術切除或者開腹手術(如果腫瘤很大,與鄰近臟器很近的情況下);對于低位直腸間質瘤,如果能夠經肛門直接完整切除的情況下,首選經肛門完整切除,一定要保證直腸壁全層切除,同時腫瘤不能破裂,否則的話保留肛門的意義大打折扣;這類手術最好是有豐富經肛門切除經驗豐富的醫(yī)生去完成。但是,對于低位腫瘤較大的間質瘤(大于5cm),經肛門切除困難或者直接腹腔鏡或者開腹手術需要切除肛門的手術,這種情況建議先完成穿刺活檢,完善基因檢測,先服藥縮小后再手術。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或者減少聯合臟器切除的風險。如果直腸間質瘤發(fā)現時已經有遠處轉移,如果沒有梗阻的情況,首先活檢明確病理,完善基因檢測,根據具體的基因突變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根據后續(xù)的治療反應,再決定是否手術切除。2021年01月01日
4448
0
6
-
劉合利主任醫(yī)師 湘雅醫(yī)院 胃腸外科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類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占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多發(fā)于中老年患者,癥狀無特異性,病程短至數天長至20年。胃腸間質瘤的治療首選手術治療,不同部位不同大小的間質瘤治療方法也有不同。1.對于小GIST(最大徑≤2cm)1.1 部位在胃1.1.1臨床癥狀與超聲內鏡下無不良因素推薦定期隨診觀察,建議定期隨診觀察,直徑﹥1cm者可定期復查超聲胃鏡或者增強CT,時間間隔通常為6-12個月;如直徑≤1cm者可適當延長隨診觀察時間間隔。1.1.2臨床癥狀與超聲內鏡下有不良因素推薦開放手術切除或腹腔鏡切除。內鏡下切除不常規(guī)推薦,對于不耐受或拒絕手術切除或特殊部位(如胃食管結合部、食道等)可考慮在有經驗中心進行內鏡切除。1.2 部位非胃 推薦開放手術切除或腹腔鏡切除。胃小GIST在無不良因素的條件下可選擇觀察。非胃來源小GIST不建議觀察。2.原發(fā)可切除GIST的治療(直徑>2cm)GIST常見發(fā)生部位如胃、小腸,在適宜部位(胃大彎、胃前壁、空腸、回腸)可選擇腹腔鏡切除,接受新輔助治療的原發(fā)可切除GIST聯合手術切除有助改善預后。特殊部位、需行聯合臟器切除、難以 R0 切除的 GIST,可完整切除但手術風險較大者,建議行伊馬替尼術前治療。術前治療可提高局限進展期 GIST 患者的手術切除率,保存器官功能,在腫瘤不再退縮或者達到手術要求后,再行手術切除。2.1 原發(fā)胃腸間質瘤根治術后輔助治療2.1.1 低?;驑O低危患者 不推薦輔助治療2.1.2 中?;颊撸何竵碓矗和扑]伊馬替尼輔助治療 1 年 ;非胃來源:伊馬替尼輔助治療 3 年2.1.3 高?;颊撸阂榴R替尼輔助治療 3 年2.2 隨訪:隨訪頻率中、高危患者,應每 3 個月進行隨訪,持續(xù) 3 年,然后每 6 個月隨訪一次,直至 5 年;5 年后每年隨訪一次。低?;颊?,應每 6 個月進行隨訪,持續(xù) 5 年。隨訪內容為腹盆增強 CT 或 MRI。3.復發(fā)轉移GIST的治療3.1 局灶復發(fā)轉移可手術切除的:Ⅰ級推薦是靶向藥物治療,Ⅱ級推薦是手術切除并聯合靶向藥物治療;不可手術切除:推薦靶向藥物治療。3.2 肝轉移可手術切除的:Ⅰ級推薦是靶向藥物治療,Ⅱ級推薦是手術切除并聯合靶向藥物治療;不可手術切除:推薦靶向藥物治療。3.3 腹腔廣泛轉移推薦靶向藥物治療。隨訪:治療前必須進行基線檢查,開始治療后,至少應每 3 個月隨訪一次。隨訪內容:腹盆增強 CT 或 MRI。無論何種類型復發(fā)轉移,均應采取靶向藥物治療作為一線治療,細胞減滅術可能使靶向藥物治療有效的患者獲益。(參考2020CSCO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2020年12月24日
4547
1
8
-
劉現立主任醫(yī)師 河科大第一附屬醫(yī)院 普外科 胃腸間質瘤(GIST)是一種比較“小眾”的瘤種,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間質瘤被發(fā)現。它主要發(fā)生在胃(約占60%)和小腸(約占25%)。除這兩個常見部位外,其它如食管、直腸、腹膜后、腸系膜等這些具有纖維結締組織的部位,也可以發(fā)生間質瘤。 通常,體積比較小的間質瘤可以經胃腸鏡下切除,或直接手術切除。但對于一些特殊情況的間質瘤,則不能直接手術,需要在術前先進行藥物治療,再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手術切除。 通常什么情況下的GIST需要先行術前治療? 按CSCO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的要求,這些情況下,需要先行術前治療。 這些情況包括, 1.部位特殊:如,如賁門部位。直接手術可能需要切除賁門,需要經胸/經腹/經胸腹聯合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特別是失去賁門后,術后會有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癥狀。 十二指腸部位。十二指腸毗鄰關系復雜,十二指腸部位的手術很可能會累及到胃、胰腺、膽道和空腸等,吻合口多,手術時間長,術后并發(fā)癥多,術后生存質量不佳。 低位直腸部位。如果不得已手術切除了肛門,會面臨終生造瘺,造成生活質量下降。 2.病變巨大(通常>10cm),與周圍組織關系不清。如果直接手術,為保證間質瘤切除的徹底性,很可能還需要切除相鄰的組織或器官時?;蛞虿∽兙薮?,術中預估出血多,或可能因瘤體破裂,造成醫(yī)源性腫瘤播散時。 3.預估病變復雜,手術不能保證做到R0切除(即術后無論是從肉眼看,還是顯微鏡下都沒有病變組織殘留)。 4.腫瘤可以切除,但預估手術風險大,死亡率高,術后容易復發(fā)者。 5.術后復發(fā)或轉移病例,預估難以切除或切除風險很大時。 因此,無論是從手術徹底性、手術安全、術后生存質量等各方面考慮,都應該在保證病變切除徹底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組織器官,并不是手術越大越好。這樣,就需要我們先進行術前藥物治療,待瘤體縮小后,再手術。 下面是近來我們按指南要求,對符合術前治療要求的GIST病例,進行靶向治療前后的效果對比。 這個病人手術時只切除了很小的一部分胃體,兼顧了手術徹底性和胃的相對完整性。 因此,胃腸間質瘤術前治療是很有必要的。2020年12月20日
2005
0
0
-
2020年12月12日
3210
0
0
-
焦學龍副主任醫(yī)師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 胃腸外科 服用伊馬替尼的胃腸間質瘤病人,有時會面臨繼發(fā)耐藥的情況。所謂的繼發(fā)耐藥是指:初始有效、后來才耐藥。第一個選擇:換藥。第二個選擇:手術。我們建議,如果具備切除條件,優(yōu)選手術;否則,才考慮換藥。因為,手術切除掉耐藥病灶才是真正克服耐藥的手段,而非換藥。換藥,是手術行不通時的選擇。對于伊馬替尼耐藥之后訴諸手術治療的病人而言,許多病人(甚至許多醫(yī)生也)會覺得,術后當然需要舍棄伊馬替尼、換用其他藥物。然而,事情或許并不是這樣的!繼發(fā)耐藥的胃腸間質瘤如果接受了“滿意”的外科切除,術后伊馬替尼仍有用武之地!在此,我們做一下邏輯推演: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基本問題:發(fā)生耐藥的,并不是病人,而是腫瘤。并不是病人的機體這個“整體”發(fā)生耐藥了;而是,特定的、具體的“病灶”發(fā)生耐藥了。如果我們把耐藥病灶“滿意”的(全部的、完整的、未破裂的)切除掉了,那術后不必換藥。因為耐藥病灶已經離開人體、擱在病理科里了,何必為病理科的標本而換藥呢?如果耐藥病灶還在體內、尚未切除,則需換藥;相反,耐藥病灶既然已被切除、那何需換藥。手術切除耐藥病灶不正是為了避免換藥嘛。術后的用藥,是針對那些潛在的“亞臨床”病灶;亞臨床病灶之所以尚未長成CT上可見的“臨床”病灶,不正是因為它們仍然對伊馬替尼敏感嗎?那如果舍棄這個敏感的伊馬替尼轉而選擇其他藥物,那這些對伊馬替尼敏感的亞臨床病灶,就有機會長大、變成臨床病灶!下面我再通俗的打個比方。大家如果看懂了下面這個比方,就不需要再讀前面的內容了。把胃腸間質瘤病人的身體比做一片土地。把腫瘤比做這片土地上的草:有一個瘤,就想象成是一顆草;兩個瘤,就想象成是兩顆草…把潛伏在體內但尚未長成“瘤”體的腫瘤細胞比做埋在土壤里尚未長成草的種子。那就把伊馬替尼比做灑向這片土壤的“一流”除草劑(一線藥物)吧!一開始,一流除草劑有效:草不能長大甚至會變?。ɑ蛘哒f枯萎吧),種子也被打壓住、發(fā)不了芽、長不成草。后來,有一棵草對一流除草劑耐藥了,那這顆草就長大。農民就把這顆耐藥的草連根帶土的鏟除掉了。請問,需要更換除草劑嗎?當然不需要更換。因為其他的草和種子仍然對這種一流除草劑敏感嘛!如果換成另外一種“二流”除草劑(二線藥物),那么,在原來的一流除草劑打壓之下被有效遏制住的草和種子,則有機會失去壓制,草就長大,種子就發(fā)芽、長成草。第一個條件:必須是一棵草或者是有限的幾顆草發(fā)生耐藥,也就是??漆t(yī)生所謂的“局限性”進展而非“廣泛性”進展。試想,如果滿地的草都耐藥了,卻不舍棄初始所用的除草劑,那肯定是不行的。第二個條件:耐藥的這顆或這幾顆草,得是被連根帶土的鏟除掉才行,也就是前面文中我所謂的“滿意”切除!如果沒有對耐藥的那顆或那幾顆草斬草除根,而是留有余孽,而這些余孽是對初始所用的除草劑耐藥的,那原來的除草劑肯定無法避免這些孽根又長起來。第三個條件:原發(fā)突變的基因型適宜接受伊馬替尼治療。例如,C-kit基因11外顯子突變型的間質瘤;當然,并不僅限于這種基因型的間質瘤。對伊馬替尼初始有效(基因型適宜)而后繼發(fā)耐藥的胃腸間質瘤病人,如果是局限性進展,在接受“滿意”外科切除之后,可以繼續(xù)服用伊馬替尼,而不選擇換藥。在我處,有大量的成功治療案例。對伊馬替尼耐藥的胃腸間質瘤病人,術后不換藥,并不能完全避免未來的疾病進展。因為,手術可能并沒有真正達到“滿意”的外科切除;也或者是因為,手術后,尚未耐藥的病灶于未來又發(fā)生了耐藥。術后不換藥,等出現了腫瘤進展,再換藥,才是更恰當的換藥時機。焦學龍,中共黨員,醫(yī)學博士(胃腸腫瘤外科方向),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胃腸間質瘤專病門診主診醫(yī)師,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胃腸間質瘤多學科診治中心秘書,專注于胃腸間質瘤的手術治療和綜合治療;善于為晚期、復發(fā)或不可切除的胃腸間質瘤病人制定綜合治療策略,有大量成功的胃腸間質瘤個案管理經驗。學會任職:中國抗癌協(xié)會胃腸間質瘤專業(yè)委員會首屆與第二屆全國委員、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外科醫(yī)師分會胃腸間質瘤診療專業(yè)委員會首屆全國委員、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外科醫(yī)師分會胃腸間質瘤診療專家工作組專家委員,山東省醫(yī)師協(xié)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首屆委員兼秘書。在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北京腫瘤醫(yī)院訪學期間,開展過由“吳階平基金會”基金資助的與“胃腸間質瘤新輔助治療”相關的前瞻性臨床研究。擔任《現代腫瘤基礎與臨床》第一副主編,執(zhí)筆胃腸間質瘤相關章節(jié)。由于在胃腸間質瘤診療方面的突出工作,被中華慈善總會授權為格列衛(wèi)全球患者援助項目的慈善醫(yī)生,被中國癌癥基金會授權為索坦患者援助項目的慈善醫(yī)生。其關于胃腸間質瘤治療的經驗被中國抗癌協(xié)會主辦的全國腫瘤學術會議(2018.6.16)錄用,被2019中國腫瘤學大會(2019.8.17)錄用,進行會上學術交流。由其擔綱主診的胃腸間質瘤專病門診,為“北中國”的首家、目前仍然是山東省獨家胃腸間質瘤專病門診,年診療量逾千例次,在國內遙遙領先;診療質量亦極高,為大量的疑難胃腸間質瘤病人解除了燃眉之急,糾正了大量誤診與誤治的病例。由其巡回主講的“胃腸間質瘤診治中遇到的陷阱”廣受病人與同行歡迎。2023.7.13由中華慈善總會為其頒發(fā)“中國胃腸間質瘤最美慈善醫(yī)生”獎章。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業(yè)已開設胃腸間質瘤專病門診,為廣大胃腸間質瘤病人排憂解難。該專病門診為“北中國”的首家、目前仍然是山東省獨家胃腸間質瘤專病門診,由焦學龍副主任醫(yī)師主診。大量外阜病人慕名來診,年診療量逾千例次,在國內遙遙領先;診療質量亦極高,為大量的疑難胃腸間質瘤病人解除了燃眉之急,糾正了大量誤診與誤治的病例。目前,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胃腸間質瘤專病門診已經發(fā)展成為全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的重點單位、山東省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的中心單位,服務于廣大的島城與阜外病人。專病門診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伊馬替尼血藥濃度檢測,為伊馬替尼的劑量調整與副作用管理提供了利器。專病門診推行高質量的C-kit基因與PDGFRα基因檢測(一代測序),推行高質量的二代測序基因檢測(BRAF、HRAS、KRAS、KIT、NF1、NRAS、PDGFRA、SDHA、SDHB、SDHC、SDHD),抵制檢測大量的無關基因造成醫(yī)療成本的無效支出。專病門診承接各項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與新藥臨床研究,為胃腸間質瘤病人提供接受新藥治療的機會。在“瑞派替尼對比索坦用于晚期胃腸間質瘤二線治療”的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INTRIGUE)中,專病門診是全國首家啟動單位,招募入組了全國首例病人,并取得了良好療效。專病門診正在開展評估NB003(AZD3229)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的新藥臨床研究,是山東省唯一的研究單位。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市南院區(qū)(江蘇路16號),門診大樓六樓A區(qū)。每周二下午,每周五上午。2020年12月01日
10247
7
24
-
韓大力副主任醫(yī)師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放療科 話說胃腸道間質瘤,英文全稱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英文縮寫GISTs,是一類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由基因組驅動的罕見胃腸道肉瘤,占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的 0.1%~3%,發(fā)病率為 1~1.5/10萬[1]。不過,因其占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所以常統(tǒng)稱為“胃腸道間質瘤”,其發(fā)病部位見于胃,占50%~70%;小腸,占20%~30%;結直腸,占10%~20%;食管,占1%~5%;腸系膜、網膜及腹腔后罕見;胃腸道外的間質瘤也較為罕見[2]。 GISTs多發(fā)生于50~70歲人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老年人群,男女性別無差異。GIST的病因尚不清楚,沒有已知的導致GIST的生活方式因素(例如飲食、吸煙及生活方式等)。遺傳學上,絕大多數GIST患者有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α多肽(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A)基因的突變,二者可導致受體酪氨酸激酶持續(xù)異?;罨?,從而引起腫瘤細胞不受控制的增殖[3]。C-Kit基因突變的GIST約占80%,突變可發(fā)生在第9、11、13或17號外顯子,以第9號或11號外顯子更為常見;約10%的GIST存在PDGFRA基因突變,突變可發(fā)生在第12或18號外顯子。C-Kit與PDGFRA基因突變呈現相互排斥的特點。另約有10%的GIST患者為野生型,即不存在上述兩個基因的突變[4]。 GIST病理診斷思路見圖1[5]。 圖1 GIST病理診斷思路 一、靶向藥物治療 1、 術后輔助治療 綜合目前的國內外臨床實踐指南,建議高危GIST及非胃來源中危GIST病人應接受≥3年伊馬替尼輔助治療,胃來源中危GIST病人輔助治療應≥1年,輔助治療標準劑量為400 mg/d[6,7]。 為病人制定輔助治療方案時除依據病人危險度分級外,還應同時結合腫瘤組織形態(tài)學特征、基因突變具體類型及術中情況等綜合考慮,如對腫瘤最大徑接近5 cm但危險度分級為低危的非胃GIST或腫瘤破裂的GIST可酌情予以伊馬替尼輔助治療或延長輔助治療時間。原發(fā)GIST 切除術后危險度分級見表1[5]。 表1 原發(fā)GIST 切除術后危險度分級(NIH 2008 改良版) 注:* 針對原分級不足,專家委員會進行修正; NIH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 2、 一線治療 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商品名:格列衛(wèi))是目前GIST靶向治療的一線藥物。它是一種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能選擇性地結合于某些相應的酪氨酸激酶受體,包括C-Kit受體、PDGFRA受體、Bcr-Abl受體及干細胞因子受體(stem cell factor receptor,SCFR)等的三磷酸腺苷結合位點,阻止磷酸基團從三磷酸腺苷向蛋白底物的轉移,使之不能催化底物酪氨酸殘基的磷酸化而激活下游效應分子的信號轉導,進而阻止細胞的持續(xù)增殖,并恢復細胞的正常凋亡程序[8]。 但不同基因表型的GIST,如C-Kit基因11號外顯子突變、C-Kit基因9號外顯子突變、PDGFRA基因D842V突變型、PDGFRA基因非D842V突變型、野生型、繼發(fā)突變型及SDH缺陷型等,對于伊馬替尼治療的反應不盡相同,因此進行基因檢測對于GIST的治療來說極為重要。 目前認為,對于C-Kit 基因11外顯子突變的患者進行伊馬替尼的靶向治療,具有最大的敏感性。伊馬替尼治療的GIST患者大約有10%-15%會發(fā)生原發(fā)性耐藥,幾乎所有C-Kit基因第9號外顯子突變、PDGFRA D842V突變型及C-Kit和PDGFRA野生型GIST都可對伊馬替尼產生原發(fā)性耐藥[9-11]。 3、 二線治療 研究顯示,對于C-Kit 基因9號外顯子突變的患者,在發(fā)生伊馬替尼耐藥后,用二線藥物舒尼替尼進行治療,可獲得很好的敏感性,而且與提高伊馬替尼劑量組相比較,舒尼替尼治療明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12]。目前有部分專家認為,對于基因檢測結果為C-Kit 基因9號外顯子突變的患者,如出現伊馬替尼耐藥可考慮盡早轉用舒尼替尼治療。 4、 三線治療 對于伊馬替尼與舒尼替尼治療失敗的晚期GIST,GRID研究(NCT01271712)表明使用瑞戈非尼可顯著延長病人總生存時間,因而目前瑞戈非尼被推薦用于伊馬替尼與舒尼替尼治療失敗后的三線治療[13]。瑞戈非尼是一針對多個激酶活性的抑制劑,可抑制C-Kit、PDGFRA和VEGFR,被FDA批準用于局部進展期、不可切除或轉移性的伊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療后的GIST患者。對于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的成人患者的三線治療,還包括針對PDGFRA 18外顯子突變(包括D842V突變)的 avapritinib(2020年1月)[14]。 5、四線治療 我們知道腫瘤細胞的基因組是不穩(wěn)定的,基因是可以持續(xù)突變的,也就是說,隨著靶向治療時間的推移,GIST患者可能會出現新的不同突變,進而產生耐藥并導致疾病的進展。但是,當前獲批的靶向藥物均無法抑制引起耐藥或疾病進展的全部原發(fā)性(少數)和繼發(fā)性(超過半數)突變,也就是說GIST患者三線治療耐藥后一度面臨無藥可醫(yī)的困境。然而,在2020年5月15日,FDA批準 QINLOCK(Ripretinib)用于治療先前接受過三種或以上多種激酶抑制劑(包括伊馬替尼)治療的晚期胃腸道間質瘤(GIST)成年患者。Ripretinib也是GIST史上首個獲批的四線治療藥物,為窮盡現有療法的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14]。 Ripretinib 的獲批是基于一項國際、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3期臨床試驗 INVICTUS的結果,以及1期臨床試驗的安全性結果。在INVICTUS試驗中,共招募了129名先前接受過伊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治療的GIST患者。患者每天口服一次Ripretinib 150 mg或安慰劑,直至疾病進展或出現不可接受的毒性。對于隨機接受安慰劑的患者,疾病進展時允許交叉至Ripretinib組。試驗結果表明,接受Ripretinib治療的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 6.3個月,安慰劑組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 1.0個月,并且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降低了 85%(HR=0.15)。此外,Ripretinib的平均總生存期為 15.1個月,而安慰劑組為6.6個月,死亡風險降低了 64%(HR=0.36)。安全性分析顯示Ripretinib的安全性好、耐受性佳,副作用大多輕微[15]。Ripretinib(QINLOCK),是美國Deciphera公司開發(fā)的一種與以往不同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藥物,是一種廣譜KIT和PDGFRA抑制劑,可強效抑制廣譜的KIT和PDGFRA激酶不同突變形式,包括野生型,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耐藥突變[14]。 二、基因檢測 截至目前,FDA共批準 5款 胃腸道間質瘤的靶向藥物,不過,患友們存在疑問了,那就是,靶向藥物使用前,需要基因檢測嗎?分別解釋如下[16]: 1、輔助及一線 伊馬替尼(imatinib,2002年) 使用前,需要基因檢測嗎? 需要,根據臨床指南的建議,在開始激酶抑制劑治療之前應對GIST患者進行KIT(Exon 9/11/13/17)和PDGFRA(Exon 12/18)的突變檢測,以確定他們更適合哪種治療方式(根據檢測結果確定伊馬替尼的初始劑量)。其中PDGFRA基因D842V突變可以導致耐藥(用于 KIT 陽性胃腸間質瘤手術切除后具有明顯復發(fā)風險的成人患者的輔助治療;用于(KIT 陽性)不能切除和/或發(fā)生轉移的胃腸間質瘤成人患者[5,14]。 對于繼發(fā)耐藥的患者,應增加檢測KIT基因的第14和18號外顯子(Exon 14/18)[5,14]。 比如KIT ex11突變及PDGFRA非D842V突變建議使用 400mg/d伊馬替尼治療;KIT ex9突變 建議使用 600-800mg/d 伊馬替尼治療;PDGFRA D842V突變導致伊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等耐藥可使用avapritinib進行治療;PDGFRA外顯子18突變使用avapritinib治療;KIT ex9/ex13/ex14突變或野生型GIST 使用舒尼替尼或更好,KIT ex17突變使用瑞戈非尼或更好等。 2、二線 舒尼替尼(sunitinib,2006年) 使用前,需要基因檢測嗎? 不需要(用于伊馬替尼治療失敗或不能耐受的胃腸間質瘤患者[5,14])。 3、三線 瑞戈非尼(regorafenib,2013年) 使用前,需要基因檢測嗎? 不需要(用于既往接受過伊馬替尼及舒尼替尼治療的局部晚期的、無法手術切除的或轉移性胃腸間質瘤患者[5,14])。 4、PDGFRA ex18突變 avapritinib(2020年1月) 使用前,需要基因檢測嗎? 需要,檢測 PDGFRA基因外顯子18突變(用于治療PDGFRA外顯子18突變(包括PDGFRA D842V突變)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的成人患者[14])。 5、四線 ripretinib(2020年5月) 使用前,需要基因檢測嗎? 可檢測,可不檢測(用于治療先前接受過≥3種激酶抑制劑治療的晚期胃腸道間質瘤成年患者 [15])。 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GIST患者做了基因檢測,不管是什么基因突變 或 GIST患者沒有做基因檢測,不知道什么基因突變(甚至是野生型),只要先前接受過≥3種激酶抑制劑治療的,就可以使用 Ripretinib 進行治療。所以使用 Ripretinib 時,可做基因檢測也可不做基因檢測。 參考文獻: [1] Jian Li ,Lin Shen,The current status of and prospects in research regarding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in China.Cancer.First published:15 April 2020 https://doi.org/10.1002/cncr.32684 [2] 葉穎江,王志強,王杉.胃腸間質瘤診斷和治療進展.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7,10(1):91-94. [3] Heinrich MC,Rubin BP,Longley BJ,et al.Biology and genetic aspect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KIT activation and cytogenic alterations[J].HumPathol,2002,33(5): 484-495. [4] 賀慧穎,方偉崗,鐘鎬鎬,等.165例胃腸道間質瘤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變的檢測和臨床診斷意義.中華病理學雜志,2006,35(5): 262-266. [5]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2017版).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志, 2018,4(1):31-43. [6] Joensuu H,Eriksson M,Sundby HK,et al. One vs three years of adjuvant imatinib for operabl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 randomized trial. JAMA,2012,307(12):1265-1272. [7] Dematteo RP,Ballman KV,Antonescu CR,et al. Adjuvant imatinib mesylate after resection of localised,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a 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2009,373(9669):1097-1104. [8] Bucher P,Villiger P,Egger JF,et al.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From diagnosis to treatment.Swiss Med Wkly,2004,134(11-12):145-153. [9] Debiec-Rychter M,Cools J,Dumez H,et al.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imatinib mesylat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nd activity of the PKC412 inhibitor against imatinib-resistant mutants.Gastroenterology,2005,128(2):270-279. [10]Heinrieh MC,Corless CL,Blanke CD,et al.Molecular correlates of imatinib resistanc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Clin Oncol,2006,24(29):4764-4774. [11]Antonescu CR,Besmer P,Guo T,et al. Acquired resistance to imatinib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occurs through secondary gene mutation[J].Clin Cancer Res,2005,11(11):4182-4190. [12] Hernrich MC,Maki RC,Corless CL,et 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kinase genotypes correlate with the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activity of sunitinib in imatinib-resist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J].J Clin Oncol,2008,26(33):5352-5359. [13] Demetri GD,Reichardt P,Kang Y,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egorafenib for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after failure of imatinib and sunitinib (GRID): an international,multicentre, 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phase 3 trial. Lancet,2013,381(9863):295-302. [14]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first-drug-fourth-line-treatment-advanced-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15] Blay JY, Serrano C, Heinrich MC, et al. Ripre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INVICTUS):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0 Jul;21(7):923-934. [16]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年版).腫瘤綜合治療電子雜志,2020,6(1):16-47. 部分內容整理自微信公眾號《基因talks.胃腸道間質瘤丨FDA批準首個四線晚期胃腸道間質瘤靶向藥物,需要做基因檢測嗎?e藥安全,2020年10月11日》2020年11月22日
6937
1
7
-
焦學龍副主任醫(yī)師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 胃腸外科 瑞派替尼對比索坦用于復發(fā)轉移性胃腸間質瘤(GIST)二線治療的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最先在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啟動。這是全國首家啟動的單位,也是山東省唯一的研究單位。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胃腸間質瘤專病門診招募入組了全國首例受試者。一位小腸GIST術后服用伊馬替尼期間發(fā)生盆腔多發(fā)轉移的病人,隨機進入瑞派替尼治療組。用藥6周、12周時,病人接受療效評估,顯示所有轉移灶均明顯、持續(xù)退縮。焦學龍,中共黨員,外科學博士(胃腸腫瘤外科方向),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yī)師,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胃癌專病門診主診醫(yī)師,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胃腸間質瘤專病門診主診醫(yī)師,山東省高層次衛(wèi)生科技人才,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北京腫瘤醫(yī)院優(yōu)秀訪問學者。專注于胃腸間質瘤的手術治療和綜合治療;善于為晚期、復發(fā)或不可切除的胃腸間質瘤病人制定綜合治療策略,有大量成功的胃腸間質瘤個案管理經驗?,F任中國抗癌協(xié)會胃腸間質瘤專業(yè)委員會全國委員,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外科醫(yī)師分會胃腸間質瘤診療專業(yè)委員會全國委員;山東省醫(yī)師協(xié)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首屆委員兼秘書;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胃腸間質瘤多學科診治協(xié)作組專家組成員兼秘書。由于在胃腸間質瘤診療方面的突出貢獻,被中華慈善總會授權為格列衛(wèi)全球患者援助項目的慈善醫(yī)生,被中國癌癥基金會授權為索坦患者援助項目的慈善醫(yī)生。開展過由“吳階平基金會”基金資助的與“胃腸間質瘤新輔助治療”相關的前瞻性臨床研究。擔任《現代腫瘤基礎與臨床》第一副主編,執(zhí)筆胃腸間質瘤相關章節(jié)。其關于“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的經驗被中國抗癌協(xié)會主辦的全國腫瘤學術會議(2018.6.16)錄用,被2019中國腫瘤學大會(2019.8.17)錄用,進行會上學術交流。由其擔綱主診的胃腸間質瘤專病門診,為“北中國”的首家、山東省獨家;診療質量亦極高,為大量的疑難胃腸間質瘤病人解除了燃眉之急,糾正了大量誤診與誤治的病例。由其巡回主講的“胃腸間質瘤診治中遇到的陷阱”廣受病人與同行歡迎。青大附院市南院區(qū)(江蘇路16號),門診大樓六樓A區(qū)。每周二下午、每周五上午。預約時,選定“市南院區(qū)→胃腸外科→”就可以找到焦學龍醫(yī)生的門診信息。通過微信識別如下二維碼,進行實名登記;在“疾病名稱”這一欄,準確的輸入“胃腸道間質瘤”,即可實現網上問診。2020年11月20日
8610
0
2
-
趙巖主任醫(yī)師 遼寧省腫瘤醫(yī)院 胃外科 胃腸間質瘤(GIST)的手術原則疾病的手術方式是根據疾病的特點來確定和選擇的。我們需要首先看看胃腸間質瘤(GIST)的特點。與腺癌不同,GIST往往瘤體比較柔軟脆弱,容易破碎因而可能導致腹腔播散種植的嚴重后果。因此,一定要杜絕一切可能造成腫瘤破裂的情況。GIST血供豐富,容易出血,所以手術要格外仔細。GIST通常膨脹生長,少有直接浸潤,但如果發(fā)生了直接浸潤,應該進行整塊切除。GIST少有淋巴結轉移,除了SDH缺陷等特殊情況通常無需清掃。切緣多少足夠?并沒有確認標準的切緣距離,因為GIST并不會在粘膜下播散,因此只要達到1cm切緣通常就足夠了。在沒有發(fā)明伊馬替尼的年代,R1(鏡下陽性)切除并不比R0(鏡下無殘留)預后更差。臨床實踐中,局部復發(fā)間質瘤十分少見,因此即使病理回報R1,也要慎重考慮是否有必要再做一個追加手術。有的時候,因為標本處理的問題也有導致“假的”R1。什么情況下可以采用微創(chuàng)?- 腹腔鏡技術比較適合診斷和切除較小的GIST。在位置、腫瘤大小適宜的情況下,結合操作者的經驗,可以考慮腹腔鏡的切除。- 內窺鏡切除的腫瘤破潰率可達13%,我們不推薦常規(guī)通過內窺鏡實施間質瘤的切除。2020年11月18日
1322
1
3
-
黃丹副主任醫(yī)師 武漢同濟醫(yī)院 胃腸外科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胃腸外科黃丹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胃腸外科微信號:WHTJ_GI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類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實體腫瘤,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該腫瘤源于胃腸道未定向分化的間質細胞,具有c-kit基因突變,kit蛋白(CD117)高表達的生物特性。按照腫瘤發(fā)生部位不同,可將其分為胃GIST、小腸GIST、結腸GIST、直腸GIST及胃腸道外GIST等。目前胃腸間質瘤的規(guī)范化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和靶向藥物治療。其中手術治療包括傳統(tǒng)開腹手術、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機器人手術、內鏡治療、介入栓塞及射頻消融術等;靶向藥物治療包括一線藥物伊馬替尼、二線藥物舒尼替尼和三線藥物瑞戈非尼;而對于大部分胃腸間質瘤患者,手術仍是首選治療方式,但是胃腸間質瘤術后仍會遇到一些問題困擾著年輕外科醫(yī)生及患者。胃腸間質瘤患者術后多久開始服用伊馬替尼?對于接受了胃腸道手術且術后并病理證實需要口服伊馬替尼的GIST患者,待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可以正常進食后就可以開始口服伊馬替尼。一般而言,術后10-14天即可開始口服伊馬替尼。胃腸間質瘤患者術后輔助治療需要多久?根據2017年胃腸間質瘤的中國專家共識:推薦伊馬替尼術后輔助治療的劑量為400mg/天。治療時間:(1)對于胃來源的中危患者,口服伊馬替尼1年;(2)對于來源于小腸、結直腸及胃腸道外的中?;颊撸ㄗh口服伊馬替尼3年;(3)對于高危患者,口服伊馬替尼至少3年。哪些胃腸間質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胃腸間質瘤基因檢測在預測靶向藥物療效、疑難診斷、指導臨床治療及預后判斷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對以下情況的胃腸間質瘤患者推薦行基因檢測:(1)術前或術后擬用靶向藥物治療的患者;(2)疑難病例待確診的患者;(3)所有初次診斷的復發(fā)和轉移性GIST擬行靶向藥物治療的患者;(4)鑒別同時性和異時性多原發(fā)GIST;(5)繼發(fā)性耐藥者;(6)鑒別NF1型GIST、完全性或不完全性Carney,s三聯征、家族性GIST。胃腸間質瘤患者服用伊馬替尼過程中注意事項有哪些?(1) 每天口服1次且最好在固定時間服用,建議餐中服用(先吃部分食物,然后用白開水或清湯等送服藥物再繼續(xù)進食),在服藥后30分鐘以內喝一大杯(約250毫升)溫白開水。(2) 用藥第一個月應每周查一次血常規(guī),第二個月每兩周查一次,以后視之前血常規(guī)結果而定。若發(fā)生嚴重中性粒細胞或血小板減少,應停止口服伊馬替尼并進行對癥處理。(3) 服藥前存在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服藥期間應密切監(jiān)測肝腎功能,若出現中重度肝腎功能損害,需調整用藥。(4) 對于有心血管疾病危險或心臟疾病的患者應密切監(jiān)測。(5) 服藥期間禁止吃西柚(葡萄柚)、楊桃和塞維利亞柑橘以及相應的果汁。(6) 藥物需保存在室溫、一個安全、陰涼干燥處即可。Q胃腸間質瘤的“一線”“二線”“三線”靶向藥物治療是什么?如何選擇?A胃腸間質瘤的靶向藥物治療包括一線藥物伊馬替尼、二線藥物舒尼替尼和三線藥物瑞戈非尼,“一線”“二線”“三線”治療針對的是晚期不可手術切除或復發(fā)轉移的GIST患者而制定的不同治療策略。美國的B2222研究首次確立了伊馬替尼400mg/天為轉移性GIST的一線治療地位,并證明了基因突變對伊馬替尼的療效具有預測作用。多靶點藥物舒尼替尼針對伊馬替尼失敗或者無法耐受的不可切除、復發(fā)轉移的GIST患者,可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因而其作為二線治療藥物。GRID研究證實瑞戈非尼用于伊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療失敗后GIST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目前被批準用于復發(fā)、轉移性GIST的三線治療。Q接受規(guī)范化手術后的胃腸間質瘤患者術后應該如何隨訪?A根據2017年版中國胃腸間質瘤的診斷治療共識,對GIST患者提供了較為細致的隨訪方案。(1)對于復發(fā)風險度為中?;蚋呶5幕颊?,應該每3個月進行一次CT或MRI檢查,持續(xù)3年,其后每6個月復查一次,直至5年;5年后每年隨訪1次;(2)對于復發(fā)風險為低危者,應每6個月進行一次CT或MRI檢查,持續(xù)5年;肺部和骨轉移發(fā)生率較低,建議至少每年進行一次胸部X線檢查,在出現相關不適癥狀時應提前隨訪復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胃腸外科微信號:WHTJ_GI2020年11月01日
2906
0
1
相關科普號

程志雷醫(yī)生的科普號
程志雷 副主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北京
線上診療科
66粉絲876閱讀

馬明哲醫(yī)生的科普號
馬明哲 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胃外科
3206粉絲5.7萬閱讀

黃錦宇醫(yī)生的科普號
黃錦宇 副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胃腸腫瘤外科
438粉絲2.3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