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峰副主任醫(yī)師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 骨1科(脊柱外科)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又稱?“腰神經后外側支卡壓綜合征”,是由于急性損傷處理不當或慢性勞損引起橫突周圍瘢痕粘連、筋膜增厚、肌腱攣縮等,使穿過其中的神經血管束受到卡壓而產生的癥狀及體征。第三腰椎橫突位于腰椎生理前凸的頂點,由于生理前凸的存在,腰椎1、2和腰椎4、5前后緣承受壓力不等,致使腰椎1、2的椎體呈前窄后寬,腰椎4、5的椎體則為前寬后窄,只有第三腰椎的椎體前后寬窄接近一致。第三腰椎為5個椎體的活動中心,成為腰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轉的活動樞紐,故其兩側橫突所受牽張應力最大,第二與第四橫突次之,第一與第五橫突所受應力最小。由于橫突在發(fā)育期間所受應力不等,故其長短不一,方向不同。其中以第三腰椎橫突最長,第一、五腰椎橫突最短,并向后方傾斜。由于第三腰椎橫突最長,所受杠桿力量最大。其上附著的韌帶、肌肉、筋膜、腱膜承受的拉力亦大,損傷的機會亦多。腰部脊神經出椎間孔后分為前后兩支,前支較粗,構成腰叢和骶叢。后支較細,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內側支分布于小關節(jié)的關節(jié)囊,棘突兩旁的肌肉、韌帶和皮膚。外側支的肌支支配骶棘肌,皮支下行至臀部稱為臀上皮神經。臀上皮神經發(fā)自腰1~3脊神經后支的外側支,穿橫突間隙向后走行于腰椎1~3橫突的背面,緊貼骨膜經過橫突間溝,穿過附著在腰椎橫突的腰背筋膜深層,后經骶棘肌至其背側與淺筋膜之間向下走行,于骶棘肌外緣腰三角處穿過腰背淺筋膜,在皮下組織層分為內、中、外3支,越過髂嵴。臀上皮神經的部分纖維進入臀中肌,其余部分分布于臀部及大腿后側皮膚。在兩側橫突附著的肌肉與筋膜相互拮抗及協(xié)同作用下,人體的重心得以維持相對的穩(wěn)定。倘若一側腰背筋膜和肌肉緊張收縮時,其同側或對側均可在肌肉牽拉的作用與反作用下遭受損傷。因第三腰椎橫突長,彎度大,活動廣泛,尤其易于損傷。腰部外傷時止于橫突上的軟組織強烈收縮易導致腰3橫突撕脫性骨折。不難想象,止于橫突上的肌纖維、肌腱、筋膜等被拉斷、撕脫、破裂發(fā)生的機會更多,只是在X線片上不能顯影證實而已。因此,無論是急性外傷造成局部的撕裂、出血、滲出,還是輕微損傷及慢性勞損所導致的粘連與瘢痕,最終均可導致腰神經后外側支及血管束被束縛、卡壓,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臨床特點如下:(1)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以青壯年及體力勞動者發(fā)病最多。可有輕重不等的腰部外傷史。(2)病人主要癥狀為腰痛、臀部痛及一側下肢痛,但疼痛多不過膝。部分病人可出現(xiàn)大腿根部痛。腹壓增高時無下肢放射痛?;颊咭酂o神經根受累的癥狀及體征。(3)體表可觸到明顯壓痛的第三腰椎橫突,以瘦弱者更為明顯。有時在橫突部可觸及肌肉痙攣結節(jié),此結節(jié)壓痛明顯。(4)有些病例股內收肌特別緊張,且有壓痛。這是由于該肌受腰2~4發(fā)出的閉孔神經支配,當腰1~3發(fā)出的脊神經后支遭受刺激時,可反射性引|起股內收肌緊張性痙攣。(5)臀中肌的后緣與臀大肌前緣的銜接處,有時可觸到隆起的索狀物,壓痛明顯,有認為該索狀物是緊張痙攣的臀中肌。大多數(shù)腰3橫突綜合征的病人可通過非手術療法治愈,常用的方法有手法治療和封閉療法。封閉療法是用0.5%~1%的利多卡因加?75~100mg強的松混懸液封閉以下部位:①第三腰椎橫突附近的軟組織:常規(guī)消毒后,用9號長針頭對準第三腰椎橫突,與背部呈30°角刺入,首先用針尖觸到橫突,然后稍退針,分別在其背側、尖部及兩側緩緩注人藥液。②臀部索條處:可俯臥或側臥,用針頭刺入臀中肌后緣的索條,注入藥液。③股內收肌疼痛點:病人仰臥,在股內收肌的壓痛點處注入藥液,必要時可封閉閉孔神經。封閉后因麻醉藥物的血管擴張作用,有的病人可出現(xiàn)頭暈現(xiàn)象,一般臥床休息15~30分鐘即可消失。封閉3次為一療程,一般1周后可重復封閉。大多數(shù)腰3橫突綜合征的病人可通過封閉、理療、功能鍛煉等方法治愈,僅少數(shù)癥狀嚴重、病程較久、影響生活和工作、經各種保守療法未見好轉者需手術治療,這是由于神經血管束被卡壓到不可回逆的程度所致。手術方法包括:(1)腰神經后外側支及血管束的?“卡壓”?松解術。腰3橫突病變發(fā)生的主要部位是在腰1~3神經后外側支穿過橫突部肌筋膜深層或穿出腰背筋膜淺層時,受到因病變增厚、癜痕攣縮的肌筋膜卡壓。手術時只要準確而充分地將卡壓部位的筋膜切開,切斷攣縮緊張的肌腱起止點以達到松解,并咬除腰3橫突尖端1~2cm,使受“卡壓”的神經血管束得到徹底松解,癥狀即可解除。(2)另可行腰橫突剝離或切除術,臀上皮神經切斷術及股內收肌附著處剝離術。(3)小切口第三腰椎橫突根部離斷術。橫突切除的范圍,以超過神經與橫突接觸點內側為佳,單純軟組織松解或神經切斷后由于病因尚未徹底消除,存在復發(fā)可能。2023年10月22日
265
0
0
-
張允主任醫(yī)師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骨科 腰三橫突綜合征臨床工作中,腰痛是最常見的疾病,除了“腰椎間盤突出癥”以外,“腰肌勞損”是另外一種群眾耳熟能詳?shù)募膊∶Q。而“腰三橫突綜合征”則是很常見的腰肌勞損性疾病。那么1.什么是“腰三橫突綜合征”?簡單來說,就是腰三橫突周圍軟組織發(fā)生無菌性炎癥,引起腰臀部疼痛的一種綜合癥候群。2.腰三橫突綜合征的發(fā)病原因(1).勞損(久坐、長時間彎腰勞作,睡軟床等弓身動作)是最常見的發(fā)病原因;(2).急性腰肌損傷治療不當?shù)暮筮z癥狀;(3).腰部保養(yǎng)不當,當風受涼,感受風寒濕邪等。總的來講就是腰三橫突周圍組織發(fā)生無菌性炎癥,出現(xiàn)局部組織粘連、變性及增厚等。3.哪些人容易患腰三橫突綜合征?體型瘦高人群多見(不是說其他體型的人群就不會發(fā)生該?。醒泛蛣趽p史人群易發(fā)。4.有哪些癥狀和體征時就需考慮患有“腰三橫突綜合征”最常見的是腰痛和腰臀痛,少數(shù)可反射至臀部外上方和大腿后外側區(qū)域(所以引起腰臀部疼痛和下肢疼痛的不只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以晨起或彎腰時尤甚,體格檢查發(fā)現(xiàn)兩側腰3橫突區(qū)域壓痛明顯(也就是腰椎中間的兩側)。5.腰三橫突綜合征怎么破?物理治療多有效,疼痛明顯可口服消炎止痛藥物。若常規(guī)治療效果欠佳,可找準腰三橫突或臀肌筋膜緊張?zhí)幮嗅樀吨委煛M袋c封閉療法也是常用治療方法。6.如何預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避免久坐、久彎腰、睡軟床、坐低矮的凳子,避免腰部受涼。坐位休息時腰部墊靠枕,臥位休息腰下墊薄枕等。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有利于預防該病。張允副主任醫(yī)師專科門診:周一、周二上午,周四下午特需門診:周三下午四川省人民醫(yī)院中醫(yī)骨科八診室本文系張允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dsjw.cn)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2018年08月18日
13434
1
6
-
王云主任醫(yī)師 北京友誼醫(yī)院 麻醉與疼痛診療科 患者一,女性, 28 歲, 45kg,主訴左下腹疼痛 3 月,左側腰痛 2 月?;颊咴?3 月前不名原因出現(xiàn)左下腹脹痛后于普外科就診,行抗生素消炎治療,腹痛未能緩解;隨后就診于婦科,行 B 超檢查未發(fā)現(xiàn)陽性病變,繼續(xù)行消炎治療,口服止痛劑腹痛稍緩解; 1 月后腹痛未緩解的情況下又出現(xiàn)左側腰痛,于泌尿外科就診,經超聲和 泌尿系造影X 線平片檢查排除泌尿道結石疾病。繼續(xù)口服止痛藥治療。發(fā)病三月后,于我科就診。患者訴左下腹和左腰部酸脹感。體檢發(fā)現(xiàn)患者左下腹疼痛彌散,壓迫時加重并向同側大腿根部和會陰部放射,無反跳痛;身體向健側側彎時左側腰痛加重,左側腰區(qū)有叩擊痛,觸診發(fā)現(xiàn)左側第三腰椎橫突部位有明顯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加強試驗陰性,4字試驗陰性,骨盆擠壓試驗陰性。發(fā)病以來無惡心、嘔吐,無腹瀉、便秘,大小便正常。精神狀態(tài)尚可。初步擬診為 "左側腰 3 橫突綜合征 , 腹痛原因待查" ,行左側第三腰椎橫突部位局部阻滯術,給予消炎鎮(zhèn)痛液共 6ml (內含得寶松 7mg, 2% 利多卡因 2ml , VitB12500ug, 生理鹽水 2ml );阻滯完畢后患者訴腰痛消失,身體向健側側彎時無腰痛出現(xiàn),左下腹痛明顯緩解,壓迫左下腹疼痛明顯減輕,放射痛消失。繼續(xù)口服樂松片治療 60mg, 3 次/日。三天后患者停止服用止痛藥,左側腰痛VAS評分低于 2 分,左下腹痛VAS評分低于 3 分。1周后繼續(xù)行左側第三腰椎橫突部位局部阻滯術 1 次(給藥同上),左側腰痛和左下腹痛均消失。隨訪 5月未復發(fā)。患者二,女性,50歲,53Kg,主訴右側腰痛伴右下腹痛28年?;颊哂?8年前因右下腹痛于普外科行闌尾切除術,術后右下腹痛、右側腰痛均未緩解。后行腹部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右側卵巢囊腫,1986年行剖宮產術同時行右側卵巢切除術,術后右下腹痛、右側腰痛仍未緩解。此后于普外科進一步行鋇餐腸道檢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病變。后就診于泌尿科未發(fā)現(xiàn)泌尿道結石疾病。1994年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發(fā)病28年后經介紹于我科就診,患者訴右下腹疼痛和右側腰部酸脹痛。體檢發(fā)現(xiàn)患者右下腹疼痛彌散,模糊,壓迫腹痛區(qū)域時患者無壓痛、無反跳痛、無放射痛。身體向健側側彎時右側腰痛加重,右側腰區(qū)有叩擊痛,觸診發(fā)現(xiàn)左側第三腰椎橫突尖端部位有明顯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加強試驗陰性,4字試驗陰性,骨盆擠壓試驗陰性。發(fā)病以來無惡心、嘔吐,無腹瀉、便秘,大小便正常。精神狀態(tài)尚可。擬診為“右側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伴腹痛”。行右側第三腰椎橫突尖端局部阻滯術,給予消炎鎮(zhèn)痛液6ml (內含得寶松 7mg, 2% 利多卡因 2ml , VitB12500ug, 生理鹽水 2ml );阻滯完畢后患者訴腰痛消失,身體向健側側彎時無腰痛出現(xiàn),右下腹痛明顯緩解。 1周后繼續(xù)行右側第三腰椎橫突尖端局部阻滯術 1 次(給藥同上),右側腰痛和右下腹痛均消失。第3周復診時繼續(xù)行右側第三腰椎橫突尖端局部阻滯術 1 次。隨訪 3月未復發(fā)。討論隨著醫(yī)學界對脊柱相關疾病認識的逐步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牽涉痛”并非僅限于單向的腹腔臟器病變引發(fā)腰痛,也可見于腰部疾患引起腹部疼痛;其機理是會聚—投射理論,該理論認為:內臟傷害性感受傳入神經纖維與軀體傷害性感受傳入神經纖維能會聚在脊髓后角同一神經元,隨后與軀體傷害性感受神經沖動一同沿脊髓—丘腦束上傳至腦。這種內臟和軀體傳入性神經纖維的會聚是牽涉痛和某些重要的內臟—軀體反射的神經生理學基礎。如胸腔臟器感覺纖維終止于T1-T4脊髓節(jié)段;腹腔臟器感覺纖維終止于T5-T12/L1脊髓節(jié)段;盆腔臟器感覺纖維沿盆腔神經叢終止于L1-S5脊髓節(jié)段。內臟痛的傳入纖維通過后根進入脊髓,然后和軀體神經沿同一途徑上行。從皮膚來的感覺纖維和內臟來的感覺纖維,在脊髓后角V層神經細胞會合,說明軀體傳入纖維與內臟傳入纖維有聚合現(xiàn)象。所以脊神經前、后支之間及與內臟傳入神經纖維之間的傷害性感受神經沖動在脊髓后角的會聚—投射便造成了軀體與內臟疾病之間紛繁復雜的臨床表現(xiàn)。腰椎位于活動度很小的胸廓和固定于骨盆的骶骨之間,呈生理性前凸,腰3椎體是腰椎前凸的頂部,軀體活動的樞紐。腰椎的活動均是以第三腰椎為中心,在周圍肌肉協(xié)同下完成。第三腰椎橫突不同于第一、二腰椎和第四、五腰椎橫突有肋骨和髂骨保護,且在第三腰椎橫突的尖部有許多與軀干活動有密切關系的肌肉和筋膜附著。正常情況下,腰椎兩側橫突所附著的肌肉和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協(xié)同的作用下,維持著人體重心相對的穩(wěn)定,完成腰部一切活動。若有一側腰背筋膜或肌肉緊張收縮,在肌力牽引的作用與反作用下,使同側或對側止于橫突尖部的肌筋膜撕裂而受損傷。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局部組織滲出、出血、出現(xiàn)無菌性炎癥,引起橫突周圍肌肉筋膜粘連、增厚、肌腱攣縮等病理變化,使穿過肌筋膜的神經血管受到炎性刺激,還可壓迫在此經過的L1-3脊神經后支及血管束,除引起后支支配區(qū)疼痛外,還可反射至同一脊髓節(jié)段支配的內臟器官出現(xiàn)腹痛等相應臨床癥狀。以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臨床上容易誤診。上述兩例患者均在普外科、婦科和泌尿科求治無效時才到疼痛科就診,特別是病例二,有長達28年的病史。實際上,雖然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紛繁,但只要進行詳細的體檢,不難診斷。第三腰椎橫突尖端阻滯有助于確診。治療方面也相對簡單,通常是在第三腰椎橫突尖端行阻滯治療,給予消炎鎮(zhèn)痛藥。也有作者報道行小針刀等治療。本文系王云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dsjw.cn)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2016年08月07日
8607
1
1
-
劉元標主任醫(yī)師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科 腰腿痛或下背痛是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下的常見病之一,為患者自身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影響。除了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病因以外,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也是比較常見的原因之一。人體腰椎共有5節(jié),都有向兩側側方突出的橫突。但第三腰椎位于腰前凸曲線之頂點,背闊肌的髂腰部分纖維止于第三腰椎橫突,腰大肌的部分肌纖維也止于此處,骶棘肌的一部分肌纖維也止于此,因此,第三腰椎成了腰椎的活動中心。同時由于第三腰椎橫突較長,以致附著于此處的肌肉、筋膜、韌帶能有效地保持脊柱的穩(wěn)定性及正常的活動。較長的橫突又能增強肌肉的杠桿作用,肌肉收縮牽拉機會多,拉力最大,當這些組織異常收縮時,橫突末端首當其沖。這種解剖特點構成第三腰椎橫突末端易受損傷的基礎。如果從事體力勞動的青壯年男性,出現(xiàn)腰部疼痛(可以為劇烈疼痛或持續(xù)性鈍痛)、多為牽扯樣或酸痛。疼痛往往在久坐、久站或早晨起床以后加重。癥狀重者還可沿大腿向下放射的疼痛,至膝以上,極少數(shù)病例疼痛可延及小腿的外側。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最大的區(qū)別是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的疼痛不會因為腹部內壓力增高(咳嗽、噴嚏)而加重。癥狀較輕的患者一般采用物理因子治療(如超短波、磁療)、局部外敷藥物及口服消炎鎮(zhèn)痛藥均有效。預防仍然是避免腰痛的重要手段,其中不良姿勢的糾正是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系劉元標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dsjw.cn)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2016年01月05日
4297
0
0
-
田德民副主任醫(yī)師 威海市立醫(yī)院 疼痛科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是以慢性腰痛或腰臀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是臨床常見的腰背痛疾病之一。臨床以第三腰椎橫突部明顯壓痛為特征,是腰肌筋膜勞損的一種類型。正常腰椎呈生理性前凸,前凸的頂點位于第三腰椎。因此,第三腰椎做為5個腰椎的活動中心,成為腰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轉活動的樞紐。5個腰椎的橫突在發(fā)育過程中所受拉力大小不等,其長短也不一,方向也各不相同,第三腰椎橫突最長,所受牽拉應力最大,其上所附著的韌帶、肌肉、筋膜等承受的拉力亦大,故此處軟組織最易損傷。由于急性損傷處理不當或慢性勞損引起橫突周圍疤痕粘連,筋膜增厚,韌帶攣縮等病理改變,使穿過肌筋膜的神經血管束手到‘卡壓’而出現(xiàn)癥狀。腰椎橫突是腰背筋膜前層的附著處。各橫突間有橫突間肌及橫突間韌帶,橫突是腰方肌和橫突棘肌的起止點,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通過腱膜也起于此,對腰背部運動和穩(wěn)定起著重要的作用。臀上皮神經自L1~3椎間孔發(fā)出,穿出橫突間韌帶骨纖維孔之后,走行于L1~3橫突的背面,并緊貼骨膜,經達橫突間溝,故第三腰椎橫突部的病變可出現(xiàn)臀部、大腿后側臀上皮神經的疼痛。第三腰椎橫突端后方緊貼著第二腰神經根的后支,當前屈及向對側彎腰時,該后支被橫突挑起或受磨損而引起該神經支配區(qū)痛、麻,也能牽涉到第二腰神經前支而引起反射痛,達臀部及大腿前側。第三腰椎橫突前方深面有腰叢神經的股外側皮神經干通過,并分布到大腿外側及膝部。如橫突過長、過大或伴有纖維織炎時,能使該神經受累并出現(xiàn)股外側皮神經痛。此病變波及附近的閉孔神經時,疼痛也可出現(xiàn)于髖部或大腿。臨床表現(xiàn)癥狀:患病時可為腰部酸痛,也可劇痛,活動受限,嚴重時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坐位及站位時間較長可引起腰臀部疼痛不適。疼痛可達臀部及大腿前方。腰部后仰不痛,向對側彎腰受限。主要為腰痛及腰臀痛,少數(shù)病人的疼痛范圍波及股后、膝下、內收肌極及下腹部,有的腰臀痛沿大腿放射到小腿外側,但無間歇性跛行。體征:重要的體征是第三腰椎橫突外緣,相當于第三腰椎棘突旁4cm處,尤其是瘦長型患者可觸到橫突尖端并有明顯的壓痛及限局性肌緊張或肌痙攣。按壓時由于相應腰神經及分支受刺激而引起支配區(qū)域的放射痛。約半數(shù)患者對側橫突或其它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壓痛輔助檢查:x-線攝片有時可見第三腰椎橫突過長,左右橫突不對稱,或向后傾斜。診斷要點:1. 有腰部外傷或勞損史。2. 第三腰椎橫突尖部有敏感壓痛,觸及結節(jié)。3. 臀中肌后緣摸到緊張的條索合并股內收肌緊張。4. x-線檢查可見第三腰椎橫突過長,左右不對稱,或向后傾斜。5. 本病需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骶髂關節(jié)扭傷、梨狀肌損傷相鑒別。治療措施:1. 癥狀較輕者,理療、針灸、按摩及外敷藥物及口服消炎鎮(zhèn)痛藥物均有效。2. 癥狀明顯者行第三腰椎橫突尖周圍消炎鎮(zhèn)痛液注射,一般1-3次常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3. 病史較長者加用針刀松解治療。4. 保守療法無效,可考慮手術切除過長的橫突尖及周圍的炎性組織。2012年07月10日
8404
3
0
-
張戈副主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四川 線上診療科 患者問:腰痛近半年,也見了不少醫(yī)生,檢查也沒少做,效果卻很差,醫(yī)生的各種解說更是讓我擔憂。查了CT并沒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醫(yī)院給開了點止痛藥及跌打藥膏,當時能緩解一些,過段日子又會復發(fā)。我發(fā)現(xiàn)只是腰的左側酸痛,肌肉也緊,有個骨科的醫(yī)生診斷為此腰三橫突綜合征,不知道腰痛怎么變成了這個奇怪的名字。 答:人一生從青少年到老年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腰痛伴隨,而腰痛除了腰部常見病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外,腰三橫突綜合征也是常見病之一,此病常常被醫(yī)生誤診或忽視,是導致治療、康復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又稱第三腰椎橫突周圍炎。本病原屬于腰肌勞損,但臨床上由于第三腰椎橫突解剖的特異,故作為一種獨立的疾病去認識。因此,本病多有程度不等的腰部損傷史,是肌筋膜炎的一種類型。第三腰椎是腰椎活動的中心,橫突最長,其尖端易受外力影響出現(xiàn)損傷,如因急慢性損傷出現(xiàn)腰痛及下肢疼痛,腰部活動障礙等癥狀,稱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腰肌勞損患者中,表現(xiàn)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者較多見。臨床上,常見腰3、腰4橫突尖端也有類似腰3橫突的病變,因此有人將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歸入橫突間綜合征中。本病多見于體型瘦長的青年人,屬于中醫(yī)“傷筋”的范疇。 腰三橫突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病癥,屬于腰背肌勞損的一種類型??杀憩F(xiàn)為,腰痛伴雙下肢乏力,久坐、久站、久臥易感腰部疼痛不適,直腰困難,需要不斷捶打腰部,反復扭轉運動后疼痛可緩解。劇烈運動后,腰痛反而又加重,臀外側至膝蓋上方乏力?;疾r可為腰部酸痛,也可劇痛,活動受限,嚴重時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可達臀部及大腿前方。腰部后仰不痛,向對側彎腰受限。重要的體征是第三腰椎橫突外緣,相當于第三腰椎棘突旁4cm處,尤其是瘦長型患者可觸到橫突尖端并有明顯的壓痛及限局性肌緊張或肌痙攣。按壓時由于第二腰神經分支受刺激而引起放射痛達大腿及膝部。在所有的脊椎橫突中,第三腰椎橫突最長,位于腰中段,周圍有橫突間肌、橫突棘肌、骶棘肌、腰大肌、腰方肌、腰背肌筋膜等組織附著,在生理上起到加強腰部穩(wěn)定與平衡作用。因其活動幅度大,所受到的拉力也大,在病理上其尖部與周圍軟組織摩擦的機會就多,也最容易受損傷。急性損傷后局部充血水腫,引起腰痛,活動受限,休息與一般治療后,充血與水腫被吸收,癥狀可緩解,但局部炎癥粘連并未消除,在久站、久坐、久臥等單一姿勢時,局部血液循環(huán)越發(fā)不通暢,疼痛越明顯,活動或按摩后可暫時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致痛物質排泄,疼痛可緩解。由于局部粘連未消除,逐漸導致局部肌肉緊張攣縮,腰痛則逐年加重。當局部無菌性炎癥侵及橫突背面的臀上皮神經時,會引起下肢酸軟乏力等不適癥狀。導致本病的內因是第三腰椎橫突由于解剖學和生物生物力學的因素,所受的應力較大。腰椎前屈、側彎及旋轉運動時易致橫突尖端附著的軟組織出現(xiàn)肌肉撕裂、小血管破裂等病理變化,引起組織水腫,壓迫和刺激腰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引起所支配的肌肉痙攣,并在局部形成纖維化、疤痕樣組織,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第三腰椎橫突過長或兩側不對稱等解剖上的變異,也是內因之一,寒冷刺激也會誘發(fā)本病。中醫(yī)認為它由先天稟賦不足并受寒、勞損所致。1、病史:有腰部急性損傷史或長時間累積勞損史。2、癥狀:患者開始感腰部中段酸脹、乏力、疼痛,不能彎腰和久坐,久立,休息后可緩解。勞累,受寒,潮濕及天氣變化等均會加重疼痛。疼痛有的可擴散至臀部、大腿內側甚至小腿。3、檢查:查體最主要的體征是腰三橫突尖部壓痛。其檢查方法是,以拇指腹垂直于橫突尖推壓。腹橫筋膜損傷查出的陽性率高,從橫突尖的后方按壓可檢查出骶棘肌在橫突上的病變,這時骶棘肌可緊張。病人側臥,從前外方向橫突按壓,可檢查腰方肌在橫突上的病變。直腿抬高試驗一般是陰性。累及腰大肌時,股內側肌內有時會痙攣,并有壓痛。相關肌肉緊張刺激腰神經后支后,可引起臀部疼痛及臀部肌緊張。易筋治療法:讓病人背靠墻壁直立,然后醫(yī)生輔助病人彎腰,當病人不能再繼續(xù)往下彎腰時,醫(yī)生一手托住病人腹部,一手壓住病人背部,彈壓一下,病人即能將腰彎至正常,接著讓病人直立,醫(yī)生扶住病人使之背伸,當不能繼續(xù)背伸時醫(yī)生即順勢使病人向背部過伸一下,手法結束。腰三橫突綜合癥易筋鍛煉法1、腰肌鍛煉保健法:仰臥:患者取仰臥位 ,首先雙腳、雙肘和頭部五點 ,支撐于床上 ,將腰、背、臀和下肢用力挺起稍離開床面,維持感到疲勞時 ,再恢復平靜的仰臥位休息。按此法反復進行 10分鐘左右 ,每天早晚各鍛煉一次。2、俯臥:患者采取俯臥位 ,將雙上肢反放在背后 ,然后用力將頭胸部和雙腿用力挺起離開床面 ,使身體呈反弓型,堅持至稍感疲勞為止。依此法反復鍛煉 10分鐘左右 ,每天早晚各一次。如果長期堅持鍛煉 ,可預防和治療腰肌勞損和低頭綜合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3、腰背部叩擊按摩:患者采用端坐位 ,先用左手握空拳 ,用左拳在左側腰部自上而下。輕輕叩擊 10分鐘后,再用左手掌上下按摩或揉搓 5分鐘左右 ,一日兩次。然后反過來用右手同左手運動法。自己感到按摩區(qū)有灼熱感 ,則效果更好,運動后自覺舒服無比。此運動法能促使腰部血液循環(huán),能解除腰肌的痙攣和疲勞 ,對防治中老年性腰肌勞損效果良好。4、熱敷或理療:每天晚上可用熱水袋或熱療靈在疼痛部位熱敷,也可用麩皮1、5公斤,在鐵鍋內炒糊后,再加食醋0、25公斤速攪拌均勻后,裝入自制布袋內,然后放置在腰痛部位用被子蓋好保暖熱敷。此法能促進腰部血液循環(huán),還能祛風濕、活血通絡 ,對治療腰肌勞損患者效果良好。2011年10月27日
24096
1
4
相關科普號

張戈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戈 副主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四川
線上診療科
30粉絲34.8萬閱讀

潘峰醫(yī)生的科普號
潘峰 副主任醫(yī)師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
骨1科(脊柱外科)
3510粉絲17.5萬閱讀

魏誠醫(yī)生的科普號
魏誠 副主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江蘇
線上診療科
77粉絲1.9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