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宇輝主任醫(yī)師 上海瑞金醫(yī)院 骨科 良惡性不同的軟組織腫瘤切除的具體手術方式和細節(jié)還是很不同的,缺乏臨床經驗的醫(yī)生可能以為軟組織腫瘤切除手法都是一樣的,但其實這是誤解。不同的軟組織腫瘤由于生物學特點和臨床生長具體特點不同,所以手術的具體細節(jié)是不同。本文將闡述關于神經鞘膜瘤的手術方式和細節(jié)注意點。神經鞘膜瘤在臨床表現上存在Tinel陽性癥狀,Tinel癥很簡單,就是在局部叩擊腫塊位置會誘發(fā)疼痛或遠端神經管轄區(qū)域的感覺疼痛或麻木等表現。其次在MRI表現上神經鞘瘤表現為沿著神經的梭形改變的圖像,同時在影像學中似乎可以看得到類似神經術的表現。術前對神經鞘膜瘤有所判斷是手術操作的重要前提,原因一般手術采用電刀的,電刀如果切在神經鞘膜瘤上,那是災難性的后果,因為神經會癱瘓的。所以神經鞘膜瘤術前判斷重要。如果術前判斷可能是神經鞘膜瘤,則手術入路時候,就需要采用非電刀的方式。在找到腫瘤后,需要判斷是否是神經鞘膜瘤。一般臨床經驗豐富的醫(yī)生,一眼就看得出是否就是神經鞘膜瘤。確認神經鞘膜瘤之后,采取非常小心的分離神經,因為神經鞘膜瘤本身就是神經鞘膜的一部分,需要仔細的切開瘤體外包膜,逐步的往瘤內探查,這個切開不能用電刀,必須采用尖銳的手術刀,然后用神經剝離器慢慢的處理神經,直到將腫瘤逐步分離剝離出來,然后拿掉。之后需要仔細的采用線縫合神經的鞘膜,不能損害神經。只有這樣操作也是手術比較好的。如果是神經鞘膜瘤,一般術后不會復發(fā)。但是術后可能會有神經關系按區(qū)域的麻木疼痛感等表現,一般過些日子會好的。神經鞘膜瘤非常不同于普通軟組織腫瘤,切除的手術技巧也完全不同。2019年07月28日
1958
1
2
-
白龍濱副主任醫(yī)師 山東省立醫(yī)院 手足外科 跖間神經瘤又稱之為“Morton 神經瘤”。但跖間神經瘤并不是真正的腫瘤,而是趾總神經受到長期卡壓等慢性機械刺激后的瘤樣病理變化,主要是神經內和神經周圍的纖維組織增生,成纖維細胞和膠原纖維增多,外觀形似瘤樣??赡芘c性別、穿鞋及行走習慣、慢性損傷以及神經退變等因素有關.足底趾間神經由內,外足底神經的分支組成,可發(fā)生在任何趾間神經,二三趾間常見。單側神經瘤比雙側更常見,女性比男性更多。癥狀和體征 病人最常表現為前足跖側或足趾疼痛,疼痛多為燒灼樣,行走、穿窄小的鞋、高跟鞋可加重癥狀,而休息、脫去鞋或按摩局部可緩解癥狀。部分病人自覺趾蹼間跖側有腫物或可感足趾麻木。 從足內、外側向足中央擠壓,如出現局部疼痛,有助于診斷。有時可見足跖側小腫物,擠壓趾蹼間隙腫物可引起疼痛。足趾感覺一般是正常的,少數病人可有感覺減退。X線平片對診斷幫助很小,超聲波檢查對趾間神經瘤的診斷有一定的意義。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趾間神經瘤診斷中的作用與超聲波檢查相似。影像學發(fā)現必須和臨床表現相結合才能作出診斷??捎寐樗幘植糠忾]幫助診斷,但注射要準確,麻藥不要太多以免阻滯周圍病變組織,影響判斷。在診斷時,還應和下列疾病鑒別:腰椎間盤突出癥,跗管綜合征,外周神經炎,跖趾關節(jié)滑膜炎以及類風濕、痛風、創(chuàng)傷等造成的跖趾關節(jié)病變,跖骨頭壞死以及臨近的滑膜囊腫、脂肪瘤、腱鞘囊腫等。 穿寬松、低跟的鞋,于患處近側加用跖骨墊,癥狀緩解不滿意者可行局部封閉注射(利多卡因和類固醇激素)。經過3-6個月的保守治療,大多數患者癥狀可以消除。為了避免出現由激素引起的局部并發(fā)癥,不應連續(xù)或多次注射。保守治療無效時,手術切除神經瘤可徹底根除。術后該區(qū)域會麻木或不敏感等現象,需術前聲明。2012年10月21日
13145
0
3
-
2011年09月14日
8443
0
0
-
楊輝主任醫(yī)師 河南省腫瘤醫(yī)院 核醫(yī)學科 神經鞘膜腫瘤有神經鞘瘤(neurilemmoma)和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兩類。兩者均為神經鞘細胞來源,但臨床表現和組織形態(tài)有一定差別,故分別敘述。 1.神經鞘瘤神經鞘瘤可發(fā)生在周圍神經、顱神經或交感神經。顱神經鞘瘤占顱內腫瘤5%~10%,發(fā)生于聽神經,所以又稱聽神經瘤(acoustic neurinoma)因位于小腦腦橋角,故又稱小腦腦橋角瘤(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其次見于三叉神經。其他顱神經則極少受累,患者多為中、老年,女多于男(2:1)。 網眼觀,神經鞘瘤有完整的包膜,大小不一,質實,呈圓形或結節(jié)狀,常壓迫鄰近組織,但不發(fā)生浸潤,與其所發(fā)生的神經粘連在一起。切面為灰白或灰黃色略透明,切面可見旋渦狀結構,有時還有出血和囊性變。 鏡下,腫瘤有二種組織形態(tài)。一型為束狀型(Antoni A型),細胞細長,梭形,境界不清,核長橢圓形,互相緊密平行排列呈柵狀或不完全的旋渦狀,稱Verocay小體(圖16-29)。另一型為網狀型(Antoni B型),細胞稀少,排列成稀疏的網狀結構,細胞間有較多的液體,常有小囊腔形成。以上兩型結構往往同時存在于同一腫瘤中,其間有過渡形式,但多數以其中一型為主。約10%病程較長的腫瘤,表現為細胞少,膠原纖維多,形成纖維瘢痕并發(fā)生玻璃樣變,只在部分區(qū)域可見少量典型的神經鞘瘤的結構。 臨床表現隨其大小與部位而異,小腫瘤可無癥狀,較大者因受累神經受壓而引起麻痹或疼痛,并沿神經放射。顱內聽神經瘤可引起聽覺障礙或耳鳴等癥狀。大多數腫瘤能手術根治,極少數與腦干或脊髓等緊密粘連未能完全切除者可復發(fā),復發(fā)腫瘤仍屬良性。 2.神經纖維瘤神經纖維瘤多發(fā)生在皮下,可單發(fā)也可多發(fā)性,多發(fā)性神經纖維瘤又稱神經纖維瘤?。╪eurofibromatosis,von Recklinghausen’disease)。 肉眼觀,皮膚及皮下單發(fā)性神經纖維瘤境界明顯,無包膜,質實,切面灰白略透明,常不能找到其發(fā)源的神經。如發(fā)生腫瘤的神經粗大,則可見神經纖維消失于腫瘤中。腫瘤質實,切面可見旋渦狀纖維,極少發(fā)生變性、囊腔形成或出血。 鏡下,腫瘤由增生的神經鞘膜細胞和纖維母細胞構成,排列緊密,成小束并分散在神經纖維之間,伴多量網狀纖維和膠原纖維及疏松的粘液樣基質。 以上兩型腫瘤均可發(fā)生惡變,但較多見于神經纖維瘤,尤其是神經纖維瘤病有較高的惡變傾向。表現為瘤細胞數目增多,出現多形性及核分裂像并伴有血管增生,腫瘤的形態(tài)頗似纖維肉瘤,稱為神經纖維肉瘤?;颊吣卸嘤谂?:1),從幼兒至老年均可發(fā)生,病程長,一般在5年以上。http://baike.baidu.com/view/5562731.htm2011年08月28日
8087
2
3
-
商冠寧主任醫(yī)師 盛京醫(yī)院 第七骨科(骨與軟組織腫瘤科) 什么是神經鞘瘤?神經鞘瘤(Neurilemoma)又稱為雪旺細胞瘤(Schwannoma),是一種孤立性,有包膜,生長緩慢,有神經鞘細胞組成的良性腫瘤.可發(fā)生于全身各處的周圍神經,椎管內也較常見。神經鞘瘤在良性神經源性腫瘤中發(fā)病率最高,約占全部軟組織腫瘤的5%。所有年齡均可發(fā)病,高峰發(fā)病期在20-50歲,發(fā)病率無性別傾向。神經鞘瘤有什么癥狀?腫瘤發(fā)生部位以四肢、頭頸、軀干多見。四肢屈側大神經干周圍多發(fā),如腘窩、肘、腋窩、腕部。皮膚病變界限清楚。多好發(fā)于感覺神經,但運動和自主神經也可累及,內臟神經很少發(fā)生該腫瘤。外周神經鞘瘤大部分表現為單發(fā)可動的孤立性無痛性腫物,通常無明顯神經癥狀。可在查體時偶然發(fā)現,腫瘤不與皮膚粘連,附帶神經時,除接觸點之外,多可推動。由于神經鞘瘤多發(fā)于感覺神經,所以運動異常很少。神經鞘瘤為生長緩慢的無痛性腫塊,平均病程由數月至數年。腫瘤常呈常圓形。由于神經干走向的限制,腫塊縱向活動受限,而側方活動度較大,是其典型特點。壓迫神經時可以引起放射性酸脹、麻木感,并沿神經分布區(qū)出現觸電感,。發(fā)生于大神經干的腫瘤甚至可以引起神經支配肌群的萎縮。體積小者多呈實質性,腫瘤增大后常有部分或全部囊性變,少數可有波動感。當出血時,可沿包膜膨脹性生長,容易誤診為囊腫或血管瘤。體表的神經鞘瘤一般體積較小,不超過5cm。而發(fā)生于腹膜后的腫瘤則可生長較大。在同一神經干可能同時生長多個腫瘤。神經鞘瘤如何診斷和治療?根據病史、體格檢查,結合影像學檢查,多數可以在術前明確診斷。有時腫瘤有出血、囊性變,需要與血管瘤、囊腫、血腫等鑒別。神經鞘瘤治療采取手術切除。神經軸突常形成腫瘤的“包膜”,可行“包膜”內摘除腫瘤。在腫瘤兩端可見神經干,因腫瘤屬良性,盡量不切斷神經干。表淺部位術后如有較長時間的堅硬區(qū),常為術中止血不徹底引起局部血腫機化所致。神經鞘瘤的預后如何?神經鞘瘤是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手術切除后很少復發(fā),罕見惡性變者。手術以單純切除為宜,如無明顯臨床癥狀,可以隨診觀察。2011年01月15日
16731
3
3
相關科普號

趙東升醫(yī)生的科普號
趙東升 主任醫(yī)師
西安市紅會醫(yī)院
神經外科
4678粉絲115.8萬閱讀

靳俊功醫(yī)生的科普號
靳俊功 主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陜西
神經外科
331粉絲7.3萬閱讀

王智超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智超 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
整復外科
5068粉絲78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