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青
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科主任
消化內科黃志鵬
副主任醫(yī)師
3.5
消化內科黃奕森
副主任醫(yī)師
3.3
消化內科黃子成
主任醫(yī)師
3.3
消化內科王育斌
副主任醫(yī)師
3.3
消化內科王木成
主任醫(yī)師
3.3
消化內科柯元良
副主任醫(yī)師
3.3
消化內科顏國棟
副主任醫(yī)師
3.3
消化內科張靜文
副主任醫(yī)師
3.3
消化內科林志金
副主任醫(yī)師 講師
3.3
郭桂元
副主任醫(yī)師
3.3
消化內科張葵玲
副主任醫(yī)師
3.3
消化內科陳培忠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葉源春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陳昌欣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陳小令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周阿佩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黃安業(yè)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林嬋嬋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劉曉強
主治醫(yī)師
3.2
曾以琳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莊亞瓊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鄭彬彬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陳新琦
主治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吳馬謙
3.2
消化內科許伯明
醫(yī)師
3.2
消化內科黃天浩
醫(yī)師
3.2
原創(chuàng):付沖消化時間血、尿、便檢查通常被稱為「三大常規(guī)」。糞便常規(guī)檢查對診斷腸道傳染病、腸道寄生蟲病、胃腸道及附屬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消化道腫瘤的篩選檢查及黃疸的診斷與鑒別均有一定應用價值。關于糞便常規(guī)檢查,消化科醫(yī)生一定要掌握以下這 5 點。正常人的糞便是什么樣子的?正常人大多每天排便一次,量為 100~300 g,隨進食量、食物種類及消化器官功能狀態(tài)而異。攝食細糧及以肉食為主者,糞便細膩而量少,進食粗糧及多食蔬菜者,因纖維素多使糞便量增加。正常成人的糞便排出時為黃褐色圓柱形軟便,嬰兒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糊狀便。久置后由于糞便中膽色素原被氧化可致顏色加深。正常糞便因含蛋白質分解產物而有臭味,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輕。送大便常規(guī)應該注意什么?用干凈的竹簽或木片采集約蠶豆大一塊新鮮糞便,裝入專門留取標本的紙盒內,寫上姓名,立即送檢。如大便有膿血時,應留取膿血部分,水樣便要用容器留送,檢查寄生蟲時要在糞便各部分都留一點。無需禁食肉類及蔬菜等。糞便隱血試驗檢查的原理是什么?CFOBT 法是利用血紅蛋白的亞鐵血紅素具有弱過氧化酶活性可使過氧化氫釋放出新生氧將顯色劑(匹拉米洞等)氧化顯色,從而間接識別和判斷胃腸道的少量出血。此法特異性差,容易受食物中肉類、綠葉蔬菜、鐵劑等因素影響,且敏感性較低,在胃腸道出血達 4~5 ml/d 以上才能顯示陽性。IFOBT 的機制是特異性抗體與人糞便內血紅素中完整的球蛋白相結合,其結果不受飲食、藥物和動物血紅蛋白等因素影響,因此假陽性率低,其假陰性主要與血紅蛋白降解、貯存時間過長有關。但只要及時檢測送檢標本,上述因素可以避免。因此免疫法在檢測結腸出血時有很高的敏感性,可檢出 0.3 mL/d 的出血量。而化學法則需 5 mL/d 的出血量。對由于上消化道疾病而引起的出血,因血紅蛋白在經過胃、十二指腸、小腸時已部分被降解為卟啉、血色素,部分球蛋白也開始降解,因此,在糞便中出現完整血紅蛋白的概率降低。糞便中的粘液是怎樣來的?正常情況下,糞便中是有少量粘液的,但是由于其與糞便均勻的混合,所以肉眼是看不見的。病理情況下粘液可大最增多,所以若有肉眼可見的粘液,應該視為異常。小腸炎時增多的粘液被均勻地混于糞便之中;如為大腸炎時,由于糞便己逐漸成形,粘液不易與糞便混勻;來自直腸的粘液則附著于糞便表面;單純粘液便中的粘液為透明,稍粘稠;膿性粘液則黃白色不透明。怎樣根據糞便識別疾???通過目測當發(fā)現大便異常時,可以做到對疾病的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目測包括辯色和辯性狀;1. 辨色(1)正常糞便呈黃棕色(因糞膽素所致)。(2)糞便異常時可呈現的顏色有:淡黃色:多見于乳兒便,表明對脂肪消化不良。綠色:幼兒腹瀉時大便呈綠色,但成人大量食用菠菜等綠色食品時也可呈綠色?;野咨撼R娪谀懙雷枞约膊?,如膽囊炎、膽道結石、膽道腫瘤、膽道寄生蟲等;膽道阻塞時,膽汁不能排入腸道,使糞膽素生成減少,致使糞便黃色缺失而呈灰白色,在食入大量脂肪、或鋇餐透視后也可呈灰白色。果醬色:常見于急性變形蟲痢疾;食入過多的桑椹、動物血制品也可呈果醬色。紅色:多因腸道下部出血所致,如大腸癌、急性痢疾、痔瘡。但痔瘡;出血多見于糞便末端,急性痢疾糞便為膿血便,即膿中帶血。若進食大量西紅柿也可呈紅色。黑煤焦色:可因腸道上部大量出血所致。如胃潰瘍出血、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性出血、胃腸道惡性腫瘤等。2. 辨狀:(1)正常人糞便為柱狀、軟便。(2)某些疾病時可致糞便性狀發(fā)生改變:扁平帶狀便:可見于直腸或幽門狹窄。如患直腸癌時,糞便變細、變扁或不成形。有的排出粘液,常誤診為腸炎或痢疾。球形硬便:便秘時可出現。黏液便:正常糞便有時表面有極少量的黏液,若黏液大量出現,可見于腸壁受刺激或發(fā)炎時。如腸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蟲病等?;技毙阅c炎時,每次便量較多,水樣,可含少量黏液,有惡臭。膿性黏液并有血液便:多見于痢疾。糞便中混有大量膿血,粘液呈鮮紅色、灰白色或灰紅色,粘膠樣,無特臭。醬色黏液便:多見于原蟲病,其糞便帶血和黏液,常與糞便并存而不混合,有腐臭味。水樣便:可見于消化不良或腸滴蟲所致的腹瀉,如同時合并有黏液、膿、血,則見于急性腸炎;粥樣漿液性便:多見于霍亂、副霍亂等。泡沫狀或蛋花湯樣便:多見于嬰兒消化不良時,是由于對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所致。
綠色家園肝博士肝硬化由各種慢性肝病發(fā)展而來,是一種常見的終末期慢性肝病。目前通過積極的病因治療(如抗病毒、戒酒)和抗肝纖維化治療,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肝纖維化程度能夠減輕, 部分代償期肝硬化的患者肝硬化甚至可以逆轉。但臨床治療時發(fā)現,很多肝硬化患者都存在營養(yǎng)不良的問題,據估計,在代償期肝硬化患者中,30%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而失代償期的患者中,營養(yǎng)不良發(fā)病率則高達 60-80%。營養(yǎng)不良看起來不要命,但實際上對肝硬化患者的危害極大,它可使機體各項功能降低、內分泌紊亂、免疫抗病能力下降等,使肝硬化患者出現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肝性腦病、腹水、感染和肝腎綜合征等并發(fā)癥的風險增加。因此,重視肝硬化患者的營養(yǎng)問題,對患者及時進行營養(yǎng)狀況評估,發(fā)現營養(yǎng)不良后及時給予營養(yǎng)支持,對改善疾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肝硬化患者的營養(yǎng)支持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增進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二是供給豐富的營養(yǎng)素,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肝細胞修復再生及肝功能恢復。因此, 切不可盲目給肝硬化患者“清淡飲食”,天天喝稀飯既沒食欲又沒營養(yǎng),只會白白拖垮身體。針對肝硬化患者的營養(yǎng)補充應遵循“三高一適量”的飲食原則,即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適量脂肪的飲食。具體的營養(yǎng)元素補充要點如下:1.熱能肝硬化的患者,熱能供給應較正常人高。每天所供給的總熱能應以2500~2800kal 為宜。2.蛋白質體重每天給予 1.5-2g/kg,或每天 100~120g。高蛋白飲食是為了促進受損肝細胞修復和再生,同時可糾正低蛋白質,有利于腹水和水腫消退。精瘦肉、魚肉等都是不錯的優(yōu)質蛋白,但有肝功能衰竭、肝昏迷傾向時,要限制蛋白質供給。3.脂肪每天供給脂肪 40~50g,脂肪不宜過多,過多超過肝臟代謝能力,則沉積于肝內,影響肝糖原合成,使肝功能進一步受損。過少可影響食物烹調口味,使患者食欲下降。膽汁性肝硬化患者應給予低脂肪膽固醇飲食。4.碳水化合物米、面等主食,碳水化合物可以及時補充肝糖原,而肝糖原儲備充分時,可以防止毒素對肝細胞的損害。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量每天以350~450g 為宜。肝硬化患者睡前的加餐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5.膳食纖維和益生菌為了防治腹瀉或腹脹的發(fā)生,肝硬化患者可適當服用益生菌和可溶性膳食纖維,通過改善腸道營養(yǎng)和平衡腸道菌群,提高營養(yǎng)物質在腸道的吸收。6.維生素直接參與肝臟內的生化代謝過程。增加體內維生素 C 濃度,可以保護肝細胞、增加抵抗力,以及促進肝細胞再生。伴有腹水時維生素 C 更應大量補充。維生素 K 參與凝血酶原的合成,對凝血時間延長及有出血的患者要及時給予補充。7.鈉與水有水腫和輕度腹水患者應用低鹽飲食,每天食鹽量不超過 2g, 嚴重水腫時宜無鹽飲食,鈉限制在每天 0.5g 左右,禁用含鈉多的食物,如海產品、火腿、松花蛋、肉松、味精等。每天的進水量應限制在 1000ml 以內。8.微量元素肝硬化患者血清鋅水平減低,尿鋅排出增加,肝內含鋅降低, 需注意鋅的補充。宜多用豬瘦肉、牛肉、蛋類、魚類等含鋅量較高的食物。營養(yǎng)支持是肝硬化綜合治療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臨床醫(yī)生越來越重視的問題。對于病情較輕的門診病人來說,要做到自我監(jiān)測,及時糾正異常體重,盡早發(fā)現營養(yǎng)不良的風險或已經存在的營養(yǎng)不良,同時在醫(yī)生的幫助下制定適合自己的營養(yǎng)補充方案,最大程度的從中獲益。
體檢時 看報告上「幽門螺桿菌陽性」的診斷 是不是有點驚慌失措? 大魔頭胃癌的忠實小弟——幽門螺桿菌 確實是1類致癌物! 約有一半的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為什么感染率這么高? 感染了就一定會得胃癌嗎? 要不要查?要不要治? 別急,咱們一條一條解答~ 什么是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微厭氧,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黏附于胃粘膜及細胞間隙,是一種螺旋形、微需氧、對生長環(huán)境十分苛刻的革蘭氏陰性桿菌,1983年首次從胃黏膜組織中分離出來,是目前所知能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 在1994年幽門螺桿菌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所屬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I類生物致癌因子。 2017年10月27日公布的致癌清單中再次被列為I類致癌物。它有個洋名叫H.pylori,有的醫(yī)生還會把其簡寫為“Hp”或“HP”。 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平均在58%-64%。也就是說,我國至少有8億人處于這種疾病的感染狀態(tài) ,這些人群都是潛在的胃病甚至胃癌患者。 Hp感染是目前最明確的胃癌發(fā)生危險因素之一。 你是怎么被傳染上的?人是幽門螺桿菌的唯一傳染源,主要藏在唾液、牙菌斑、胃和糞便里。 幽門螺桿菌是有一定傳染性的,其傳染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口口傳播 共餐、經常在外就餐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重要途徑之一。另外一個重要途徑是接吻,科學研究發(fā)現:胃部的幽門螺桿菌在唾液中也會有所殘留,而接吻是交換唾液最直接的方式。 幽門螺桿菌可在牙菌斑和齲齒上生長繁殖,所以要認真刷牙,家人之間不要共用牙刷。幽門螺桿菌可能通過半生不熟的肉制品進入到我們的胃里,繼而發(fā)生感染。 糞口傳播 糞便中存活的幽門螺桿菌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可令飲水者或食用者感染幽門螺桿菌。 母嬰傳播 包括不清潔的哺乳,口對口喂食,咀嚼后喂食,親吻嬰兒口唇,或用大人的餐具、吸管等喂食。 醫(yī)源性傳播 侵入式檢查如胃、喉鏡,口腔、牙科、鼻腔治療等,是造成醫(yī)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檢查和就醫(yī)一定要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 感染后會有哪些癥狀?其實并非每個感染者都會有癥狀,大多數人渾然不覺。但是患有胃病的人大多數是陽性。 1.主要癥狀是反酸、燒心以及胃痛、口臭。 2.會引起慢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有:上腹部不適、隱痛,有時發(fā)生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病程緩慢,但是容易反復發(fā)作。 3.可能引起胃黏膜損害,臨床疾病的發(fā)生呈現多樣性,患者多出現反酸、噯氣、飽脹感等。 HP感染可能會導致哪些疾病?HP感染目前是公認的胃癌的元兇之一! 除了胃癌,幽門螺桿菌還能引起多種胃病。 胃炎: 幾乎所有Hp感染者都有胃炎,主要可分為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淋巴細胞性胃炎等。其中,1%會轉變?yōu)槲赴?國際學術界公認胃炎癌變過程為: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變。 潰瘍: Hp感染者中,大約15%~20%會患上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疾病。 腫瘤: 約1%的Hp感染者會發(fā)生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 消化不良: Hp感染者大約5%~10%會發(fā)生消化不良。 其他疾?。?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癥等非常見胃病,以及缺鐵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維生素B12缺乏癥等胃外疾病。 兒童HP感染的特點兒童HP感染與成人HP感染有所不同。 1.兒童HP感染者發(fā)生嚴重疾病的幾率很低,大部分感染HP后沒有明顯癥狀,少部分有腹部不適,如惡心、嘔吐、返酸等消化道癥狀。 2.兒童HP感染根除后再感染率可能較高;而成人真正根除后,再感染率較低。 3.兒童在其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有一定的自發(fā)清除率,大約10%左右;而成人HP感染,不經治療,不可能自發(fā)清除。 怎么檢查是否被感染?一、侵入式檢查-胃鏡活檢 胃鏡除了可以看到胃部的情況,還可以“順手”取一些組織做活檢,在做活檢時可以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檢測。 如幽門螺桿菌呈陽性,還可加做一個細菌培養(yǎng)和藥物敏感試驗,對后續(xù)的藥物治療有幫助。 二、非侵入式檢查 1.碳13、碳14呼氣試驗 碳13和碳14檢查方式也很簡單,吹口氣就能完成。具有無痛苦、靈敏度高、檢出率和符合率高的特性,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一種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 2.抗體測定法 抽血檢查血液中是否有抗體。 但不能代表是否正在感染,因為即使根除了,抗體依然還是陽性。 3.抗原測定法 檢查糞便中是否有Hp抗原。 感染了Hp一定會得胃潰瘍嗎?并非一定會得潰瘍病。 但大多數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都存在Hp感染,因此認為Hp感染是引發(fā)潰瘍病的主要原因。 感染了Hp一定會得胃癌嗎?雖然Hp感染率那么高,但在感染人群中真正能患上胃癌的也就1%左右,而且這1%還多見于潰瘍病患者。 胃癌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有幽門螺桿菌在作祟,還有免疫力弱、遺傳因素、長期精神壓抑、喜歡吃腌制食品、抽煙嗜酒等,與幽門螺桿菌協同作案,最終招來胃癌。 感染了HP與胃癌沒有直接因果關系,僅僅是罹患胃癌的幾率增加而已;然而沒有被感染者不一定不會得胃癌。 這7類人最好及時根治!1.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2.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癥狀、胃黏膜萎縮或糜爛的人; 3.患有胃癌、胃癌術后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 4.MALT淋巴瘤患者; 5.計劃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或非甾體類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的人; 6.患有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人; 7.其他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疾病(如淋巴細胞性胃炎、增生新胃息肉、Menetrier病)。 怎么根除?根除Hp,需服用抑制胃酸的藥物(PPI)、兩種抗生素及鉍劑,療程一般為7~14天,根除率達90%以上,一定要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養(yǎng)成好習慣,遠離幽門螺桿菌 1.飯前便后洗手:洗手應著重清理手心、手背和指尖縫隙,不要給幽門螺桿菌機會。 2.食物要經過高溫:幽門螺桿菌有個弱點,就是不耐熱,水要燒開才能喝,肉要做熟才能吃,牛奶要消毒才能飲用。 3.少刺激胃: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不吸煙,不喝酒飲食,營養(yǎng)均衡,細嚼慢咽。 4.建議分餐:家里有感染患者應選擇使用公筷,直至其完全治愈。 5.禁止口對口喂食:一定要避免給孩子口對口喂食。 6.牙具定期換:建議使用一段時間漱口水和抑菌牙膏,緩解口腔炎癥,牙刷三個月換一次。 遠離胃癌,最好及時胃鏡檢查 HP感染是導致胃癌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要想遠離胃癌,以下人群不但要及時檢測并根除幽門螺桿菌,還要在40歲前做一次胃鏡精查。 1.年齡40歲以上,男女不限; 2.胃癌高發(fā)地區(qū)人群; 3.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4.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 5.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腌漬、煙熏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總訪問量 2,368,753次
在線服務患者 4,369位
科普文章 209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