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不同于急性膀胱炎的膀胱感染,是女同志最容易得的,你知道嗎?且聽我細細道來: 遠在1887年,Von limbeck教授首先描述描述了一種膀胱炎,打開的膀胱里粘膜呈一片一片的濾泡。直到1979年,有個Wiener病理專家觀察了100例年齡在12天~101歲尸體的膀胱情況,并詳細做了病理方面的診斷,這才明確的提出了“腺性膀胱炎”的概念。 這是一種尸檢的病理情況,那么腺性膀胱炎在臨床中的實際情形是什么樣的呢? 醫(yī)學上發(fā)現得腺性膀胱炎的病人女性為多,男女比例為1:5。門診做膀胱鏡檢查,其檢出率為27%~41%。可見這不是一個較小的群體! 眾所周知,女性容易患泌尿系感染。但是,如果反復出現泌尿系感染或這種病史持續(xù)多年,就很容易由普通的膀胱炎演變成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臨床上的表現和普通膀胱炎基本相同,都可能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難;經常伴有下腹或會陰部位的疼痛。部分病人的尿流動力學檢查會出現最大尿流率的下降。如果經過正規(guī)的抗炎治療效果不佳,并且能排除結核感染的情況,就要高度懷疑有這種“特殊”炎癥的存在。 醫(yī)生如果懷疑有這種疾病,會建議病人做膀胱鏡檢查。一般或者普通的膀胱炎(非特異性感染)的膀胱鏡表現為“粘膜血管紋理的增多、增粗”;而腺性膀胱炎有著較特殊的膀胱鏡下表現:(1)囊性改變:三角區(qū)或尿道內口周圍、偶爾出現在側壁和頂壁的大小不等的囊泡,可單個或成群出現。早期半透明狀,內含清亮液體;晚期囊腫變硬,成為黃灰色,囊內充滿黃色粘液或膠體物質。(2)絨毛樣增生(或毯狀改變):類似絨毛布樣的病變,融合在一起或被正常或輕度異常的膀胱粘膜分割成小片樣的病灶。(3)乳頭狀瘤樣型:膀胱三角區(qū)或頸部;多中心性,或散在、或成片、或簇狀出現的乳頭樣病變,可合并分葉狀及濾泡樣病變。輸尿管口多數不清。(4)慢性炎癥型:膀胱內普遍粘膜血管紋理的增多、增粗;(5)粘膜無顯著改變型:沒有典型的炎癥表現,僅局部粘膜血管的充血或出血。 腺性膀胱炎相對于普通膀胱炎不同的膀胱鏡表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兩者的病理的不同! 腺性膀胱炎的病理組織類型有四種:1 移行上皮型:以brunn巢為特征性;2 腸上皮型:brunn巢內出現裂隙,形成分支或環(huán)狀管腔,中心出現腺性組織,轉化為腺樣結構;同時有淋巴細胞、漿細胞的侵潤;此時細胞核位于基底側,細胞質頂部含有豐富的粘液空泡;3 前列腺上皮型:腺上皮呈單層柱狀、立方或假復層柱狀。腺腔較大,鄒較多而高低不等。腺上皮有不規(guī)則微絨毛,細胞內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和分泌顆粒;腺上皮與基質間膠原樣基膜;4 移行-前列腺上皮混合型。鏡下同時存在brunn巢和前列腺組織轉化結構。正是有“腺組織”的類似結構,這種膀胱炎才叫做"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如果廣泛彌散存在有細胞巢和囊腫,則被視為癌前病變的先兆。 為著腺性膀胱炎有癌前病變的可能,醫(yī)生才會格外的警惕和重視。 如果得了腺性膀胱炎,怎么進行治療?如何防止“癌漸演變”的發(fā)生? 據筆者本人的經驗,將病變的粘膜切除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F在醫(yī)學的進步使得大多數疾病不用“大刀闊斧”的去開刀啊或者不停的換用一些療效不肯定的藥物實驗式的治療。經過尿道行病變粘膜的電切術或激光燒灼術是很有效果的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術后可適當進行膀胱內藥物的灌注治療。這種治療比單純的膀胱灌注治療效果要好得多。 不同的炎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有良好的結果。其實看病也很哲學??!附: 灌注的藥物選擇:主要是抗癌藥物或免疫增強劑,如卡介苗、絲裂霉素、5-FU、喜樹堿、賽替派等。
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作為有癥狀的腎下盞結石主要的治療方法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特別是近年來軟輸尿管鏡轉彎角度的改進和超細鈥激光光纖的應用,使得腎結石的腔內碎石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來,我們采用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處理2厘米以上腎結石,同時輔以體位排石,取得較好的療效,排石效率大為提高。
近幾年來,隨著經皮腎鏡技術的日臻成熟,對于腎盂單發(fā)結石和輸尿管上段結石可以采用無管化經皮腎鏡來完成,手術后不留置腎造瘺管,患者術后痛苦更少,恢復更快。這是一例左腎單發(fā)結石患者,體外碎石效果不佳,如圖紅色箭頭為結石。術后未予留置腎造瘺管,一次清除結石。術后三天患者即出院,大大縮短住院時間,患者痛苦更少。
總訪問量 228,290次
在線服務患者 168位
科普文章 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