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英
主任醫(yī)師
兒三科主任
兒科黃廣麗
主任醫(yī)師
3.1
兒科呂紅艷
副主任醫(yī)師
3.1
兒科杜寶靜
副主任醫(yī)師 副教授
3.0
兒科馬曉雪
主治醫(yī)師
2.9
兒科張京
主治醫(yī)師
2.9
兒科麻曉芳
副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韓冰
副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李靜
副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董志勇
副主任醫(yī)師
2.9
車向郁
副主任醫(yī)師
2.9
兒科張秀芳
主治醫(yī)師 助教
2.9
兒科楊肖翠
主治醫(yī)師 助教
2.9
兒科劉清華
醫(yī)師
2.9
兒科薛衛(wèi)艷
主治醫(yī)師
2.9
兒科閆玉姣
主治醫(yī)師
2.9
兒科張粉葉
2.8
兒科袁現英
醫(yī)師
2.8
臨床上經常見到很多家長因為小孩“發(fā)燒”求診。 對于小孩子發(fā)熱,請家長們按以下步驟來,就不用害怕了! 1、首先要明白發(fā)熱是人體對病原體的生理反應,說明小寶貝正在與細菌病毒做斗爭呢,適度的發(fā)熱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細菌病毒的能力。如果有感染了,體溫卻不升,那才病情危重。發(fā)燒絕對不會燒壞腦子的!除非是發(fā)燒后引起的抽搐,但偶爾一兩次的高熱驚厥也不會影響小孩子的智力的。 2、先用手摸,覺得燙燙的。就拿體溫計夾在腋窩下,測3-5分鐘; 3、觀察小孩子的精、氣、神,如果精神還不錯,吃得也不賴,既往沒有高熱抽搐的,就不用擔心。一般發(fā)熱2-3天體溫就退下來了; 4、小孩子發(fā)熱,一般先四肢冰涼,摸頭,燙燙的。這時要注意保暖,必要時可以用熱水袋保暖。寒戰(zhàn)后體溫就迅速往上串。當你摸小孩的手腳暖和的時候,體溫一般來說已到極期,這時,可以把被子、暖水袋撤掉,不要繼續(xù)捂著被子。將心比心,你大人發(fā)熱很難受時,再捂著被子,不是更難受! 5、38.5度以下,不主張使用退熱劑,可以給小寶貝洗個熱水澡,慢慢體溫就下降了; 6、物理降溫方法包括洗個溫水澡,還有溫水擦浴、頭部冰枕。頭部冰枕,水溫32-34度左右,可以記住要擦全身大血管的地方,包括脖子、腋下、肘窩、腘窩、腹股溝等大血管的地方,記住不要擦肚子、前胸、足心等部位。切記盡量不用酒精擦浴,因易引起酒精中毒及肺出血。醫(yī)院或者門診里面如果有用酒精擦浴的,你可以提醒他們一下。 7、有家長曾提過用雞蛋清涂前額退熱,也可以試試看。但不建議使用刮痧。一個小小的發(fā)燒,何必受這些皮肉苦呢! 8、38.5度以上,可以吃點退熱劑,像臣功再欣、美林、小兒退熱栓、泰諾林、雙氯芬酸鉀栓的,都是可以用的。但效果有差別。一般小兒退熱栓、泰諾林等含對乙酰氨基酚,退熱效果較弱。美林、臣功再欣成分一樣,是布洛芬,退熱效果強,雙氯芬酸鉀栓退熱效果應該是最強的。退熱藥一般都是通過出汗退熱的,一般用藥1小時左右燒就慢慢退下來。在用藥前測一下體溫,用藥一小時后再測一下體溫。如果有下降的趨勢,說明藥是有效的。不用強求體溫一定要降到37度以下,一般來說,38度以下的發(fā)熱不要緊的。也有些中藥,像安宮牛黃丸、羚羊角粉等,中藥退熱效果確切,但藥貴,而且屬保護動物,不推薦使用。除非這些都無效再用。 9、一些私人診所喜歡給小孩子在點滴里面加些地塞米松,或者安痛定之類的。最好不要用。副作用大,長期使用激素后果很嚴重。 10、小孩子發(fā)燒一般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除非是明確的化膿性扁桃體炎、敗血癥什么的才需要使用抗生素。長期濫用抗生素對小孩子,對全社會危害極大。 11、可以先在家觀察2-3天,一般小孩子發(fā)燒都是2-3天的時間,很快就退了。在家堅持2、3天挺挺就可去了。自己就可以處理了。沒必要到醫(yī)院去抽血啦、點滴啦,花錢又費時,往往排了幾個小時的隊,醫(yī)生沒看2分鐘就打發(fā)走了。更不建議看個病要轉好幾家醫(yī)院,嚴重浪費醫(yī)療資源! 12、小孩子發(fā)燒,出汗啦、哭鬧啦,水分丟失很多,一般尿都比較黃,而且有些小孩子也會出現便秘。所以,一定要多喝水。不要喝什么飲料、汽水啦,加重腎臟負擔??梢院刃┓涿鬯?、葡萄糖、白開水,就行了。
2016-02-23?醫(yī)學界兒科頻道 ? 今年開春以來,我市兒童麻疹的發(fā)病率是去年的3倍,成人麻疹的發(fā)病率也有上升趨勢。那么什么是麻疹?麻疹的傳播途徑是什么?又應當如何預防?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 許多人認為,麻疹只是簡單發(fā)熱、出疹,休息幾天就會康復,事實上麻疹非常容易引起許多并發(fā)癥,如肺炎、喉炎、腦炎、心肌炎等,是兒童的主要死因之一。今年開春以來,我市兒童麻疹的發(fā)病率是去年的3倍,成人麻疹的發(fā)病率也有上升趨勢。那么什么是麻疹?麻疹的傳播途徑是什么?又應當如何預防? 1、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是兒童中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多見于6月—5歲兒童,冬春季為高發(fā)季節(jié)。 2、麻疹的癥狀時什么?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 ? ?潛伏期約6—18天; 2. ? ?前趨期,一般為3—4天,表現為發(fā)熱、咳嗽、流涕、眼結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和周身乏力、病后第2—3天,于第二磨牙相對應的頰粘膜處,可見直徑約1.0mm灰白色小點,外周有紅暈,稱麻疹黏膜斑,具診斷價值。但由于麻疹疫苗的廣泛接種,部分麻疹患兒不具有麻疹黏膜斑; 3. ? ?出疹期:多于發(fā)熱后的3—4天出疹,順序為耳后、頸部、軀干、四肢,手足,波及全身; 4. ? ?恢復期:出疹3—4天后,按出疹順序依次消退,皮膚有糠麩脫屑及淺褐色色素沉著。 ? 3、麻疹的并發(fā)癥有哪些? 可并發(fā)肺炎、喉炎、心肌炎、腦炎,部分重癥麻疹可致死亡。 4、麻疹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麻疹患者為最主要的傳染源,從潛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都具有傳染性,在咳嗽、打噴嚏、說話時,以飛沫形式傳染易感者,傳染性較強。 ? 5、如何預防麻疹? 預防麻疹最持久、有效的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獲得保護性抗體,我國麻疹疫苗的免疫程序是8足月接種,7歲復種。 流行季節(jié)中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進入公共場所時佩戴口罩,減少感染和傳播機會。 勤開窗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流通;勤洗手;勤曬衣被;鍛煉身體,提高抗病能力。 ? 6、麻疹隔離期是多久? 患兒隔離至出疹后5天,如合并肺炎需延長至10天。 ? 7、父母是否需要接種麻疹疫苗? 近年來,成人麻疹也呈現上升趨勢,且與兒童麻疹相比,臨床癥狀更重,并發(fā)癥多,因此成人麻疹也不容忽視。 通常情況下,人一生只會得一次麻疹,因此如果已經感染過麻疹并痊愈,則擁有了抗體,相對安全。如果沒有得過麻疹,且在10年內沒有接種麻疹疫苗的人,也需要進行接種。 因此建議沒有感染過麻疹的年輕父母和已經過了疫苗免疫期的青少年重新接種麻疹疫苗。 醫(yī)學界兒科頻道投稿郵箱:yxj_ek@yxj.org.cn 稿費:100—1000小編微信號:huanbala ?
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的再認識 2016-02-23?陸權?趙順英?兒科空間 本文原載于中華兒科雜志2016年2期(節(jié)選) 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的再認識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一種臨床常見的病原微生物,其隸屬支原體屬(Mycoplasma)、支原體科(Mycoplasmaaceae)、支原體目(Mycoplamatales),最終歸入柔膜體綱(Mollicutes)。支原體是一類無細胞壁、呈多形性、可以通過除菌濾器、常規(guī)革蘭染色不能發(fā)現的微生物,也是迄今所知的能在無生命培養(yǎng)基上生長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細胞微生物。1898年Nocard從患肺疾的牛身上首次分離成功該微生物,命名為胸膜肺炎微生物(PPO)、后又被改稱類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再到所謂的Eaton病毒,人類對MP的認識經歷了曲折而反復的60余年。直至1962年,Chanock使用無細胞培養(yǎng)基從非典型肺炎患者痰液中分離出該微生物,這才確認其是一種非病毒的生命體,并命名為肺炎支原體[1]。 MP屬于非典型微生物(atypical micro–organism),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其致病性不強,病程有自限性。然而,近年臨床不斷有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pneumonia,MPP)的報道,使用了"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severe MPP,SMPP)、"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refractory MPP,RMPP)和"大環(huán)內酯類耐藥肺炎支原體肺炎"(macrolide–resistant MPP,MRMPP)等名稱,顯然MP感染給臨床帶來了新的問題和難點,更帶來診治上的挑戰(zhàn)。 MP感染的主要是MPP,MP是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2013年修訂的"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3]中有如此描述:MP不僅是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CAP的常見病原,在1~5歲兒童亦不少見。指南意欲表明MP也是嬰幼兒CAP的病原之一,但不能由此認為"MPP發(fā)病年齡有越來越小的趨勢",因為文獻報道的對象并非基于社區(qū)各年齡組人群,相反幾乎都來自住院患兒,是經過基層醫(yī)療和門急診"選擇"出來的小樣本病例,住院患兒年齡的總體分布就呈現向嬰幼兒的偏態(tài)分布。 MP感染的致病過程及其機制也正體現了感染性疾病的本質,這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以及機體對其產生免疫炎性反應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說MP相對病毒、細菌等微生物而言毒力較低,那么MP引起機體的免疫炎性反應卻并不遜于病毒和細菌。 RMPP應該有相對嚴格的定義,2013年"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3]指出:經大環(huán)內酯類抗菌藥物正規(guī)治療7 d及以上,臨床征象加重、仍持續(xù)發(fā)熱、肺部影像學所見加重者,可考慮為RMPP。 MP感染尤其MPP的臨床征象并無特異性,這印證了非典型微生物致病性的特點。本期刊出的系統(tǒng)綜述"臨床征象對識別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價值"一文利用循證剖析的方法回答了這一問題。發(fā)熱、咳嗽、喘息、肺部啰音等征象和胸部影像學特征,例如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等可能提示為MPP,但任何一項臨床征象的存在或缺失都不能作為肯定或否定MPP的依據。本期刊出的另一篇系統(tǒng)綜述"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治療的系統(tǒng)評價"梳理了目前臨床治療學上的熱點內容。Cochrane協作網的對照研究顯示,使用抗菌藥物治療MP感染尚無充分證據去支持或拒絕[7,8]。 MP感染尤其SMPP、RMPP時糖皮質激素的應用是有其理論基礎的[14],應用時機、推薦劑量和療程以及生物標記物的預測價值等在"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治療的系統(tǒng)評價"一文中都有描述和建議,相信對兒科臨床實踐有指導作用。有關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其具有免疫調節(jié)和抗感染的雙重作用,文獻中病例報道提示IVIG對合并有肺外損害的SMPP、RMPP可能有益[15],尤其是存在糖皮質激素應用禁忌或對其治療無反應者。但IVIG的獨立療效缺乏對照研究和高質量證據,尚需正確評估和認識。 在本期《中華兒科雜志》刊出的MP感染系列文章,涉及從MP微生物學到臨床實踐,從致病機制到診治對策,目的就是希望兒科同道對MP及其感染能有相對客觀全面的了解,在閱讀文獻資料后再回到臨床實踐中,能溫故而知新。在關注和引用醫(yī)學文獻的結果和結論時,我們更要注意文獻的質量、重點閱讀優(yōu)質文獻。例如針對MP感染抗菌藥物使用初篩非漢語文獻91篇,最終入選7篇隨機對照研究,而文獻質量評分3分及以上者僅5篇;初篩國內文獻481篇,閱讀摘要納入37篇,再全文檢索、最終僅納入7篇,而文獻質量評分僅1分,足見現有臨床研究的缺陷。文獻綜述帶有導向性,傳統(tǒng)綜述只是定性的敘述性研究,其沒有對納入文獻先作質量評價,因此研究的方法學,資料和數據采集等在不同文獻間差別較大,不同作者對同一研究結果有可能得出不同觀點,缺乏對照研究和高質量證據支持而匆匆導出結論是不可取的,也是欠嚴謹和欠科學的。本期刊出2篇系統(tǒng)綜述文章,意在對MP感染這一特定問題目前已有的文獻、研究證據進行客觀評價和綜合,這是一項二次性研究,希望能對MP感染診治提供良好的循證性決策依據。系統(tǒng)綜述是一種定量綜合,解決了多個小樣本原始研究的不一致性問題,回答了原始單一研究未提出或無法回答的問題。對兒童MP感染的再認識,更多的是探索性認識和更新觀念,《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為此作了全新的嘗試,希望這系列文章能成為讀者再認識兒童MP感染的橋梁。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總會對傳統(tǒng)觀念帶來不斷的沖擊與更新,與時俱進地適應這一切,我們就可以有所發(fā)現、有所進步。 本文編輯:江瀾 更多精彩盡在中華兒科雜志 ?
總訪問量 798,575次
在線服務患者 1,572位
科普文章 4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