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生長發(fā)育快,骨骼的快速生長對鈣的需求量較大,維生素D具有促進鈣、磷吸收,使骨質變硬的作用。嬰幼兒階段,喂養(yǎng)良好的寶寶從飲食中獲取的鈣質基本能滿足其生長發(fā)育的需求,然而嬰幼兒獲取維生素D的途徑相當有限。所以補鈣不是補鈣,而是補維生素D。 第一種途徑是曬太陽,寶寶的皮膚直接接觸紫外線,可以自身合成一部分維生素D。可以在合適的時候,適宜陽光,把軀體拿出來曬下,曬太陽的方式來“補鈣”! 第二種途徑是通過食物獲取,食物中除海魚的肝臟含一定量維生素D外,乳類(人乳和牛奶)、蛋黃和肉類中含量均很少,谷物、蔬菜和水果幾乎沒有,寶寶從膳食中獲取的維生素D相當有限。 所以嬰幼兒容易缺乏的營養(yǎng)素是維生素D,需要常規(guī)補充的也是維生素D,而缺鈣是缺乏維生素D導致的結果。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新生兒從生后數(shù)日開始,需每天補充維生素D 400IU,一直持續(xù)到兒童、青少年階段。任何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無論是否添加配方奶,均需每日補充維生素D 400IU。早產兒 生后開始補維生素D 800IU,3個月后改維生素D 400IU。 給寶寶每天補充400IU維生素D,僅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預防缺鈣的作用。如果寶寶已經出現(xiàn)缺鈣癥狀時,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更大劑量的維生素D治療。泉州市兒童醫(yī)院營養(yǎng)科 059522283796
有細心的媽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生活很有規(guī)律,白天去幼兒園上學,晚上回家,每天八九點就上床睡覺,可半夜常常磨牙,聽著小牙咯吱咯吱的聲音,媽媽很是心疼,而且擔心這樣下去安安的牙也會磨壞了。因而,急切地想知道:“孩子磨牙,是不是肚子里長蟲了?”“怎樣治療孩子的磨牙呢?” 列舉一下兒童磨牙的常見原因及對策: 一、腸道寄生蟲 腸內寄生蟲病,尤其是腸蛔蟲病,在兒童中相當多見,蛔蟲產生的毒素刺激腸道,會使腸蠕動加快,引起消化不良,睡眠不寧,從而導致磨牙。 對策:應及時帶孩子去醫(yī)院進行檢查,如果有腸寄生蟲病,就應及時驅蟲治療。 二、精神因素 孩子白天情緒激動或緊張、過度疲勞,在晚間看驚險的打斗電視,入睡前玩耍后過度興奮等因素都會引起夜間磨牙。如果因某件事情長期受到爸爸媽媽的責罵,引起壓抑、不安和焦慮,也會出現(xiàn)夜間磨牙的現(xiàn)象。 對策:睡前避免過度玩耍,晚上少看電視,布置一個舒適安靜的睡眠環(huán)境。同時,父母應多給孩子關愛和鼓勵,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體諒謙讓,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 三、消化功能紊亂 臨睡前給孩子吃得過飽或不易消化的食物,胃腸道負擔加重,這樣在寶寶睡覺后都可能刺激大腦的相應部位,通過神經引起咀嚼肌持續(xù)收縮,從而導致磨牙。 對策:磨牙期間應少食或盡量避免油膩、煎炸及辛辣食品。晚餐要清淡,不宜吃得過飽。還可根據小兒年齡特點,看有無脾胃功能異常情況,給予調和脾胃的中醫(yī)藥治療。 四、營養(yǎng)不均衡 患有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孩子,由于體內鈣、磷代謝紊亂,會引起骨骼脫鈣,肌肉酸痛和植物神經紊亂,常常會出現(xiàn)多汗、夜驚、煩躁不安和夜間磨牙。也有報道缺鋅與缺乏維生素B也會引起兒童磨牙。 對策:磨牙的孩子千萬不能挑食,要盡量做到食物的均衡攝入,吸收來自多種食物的營養(yǎng)。同時,可以到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檢查,若有微量元素缺乏,可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合理補充治療。 五、睡眠姿勢 兒童夜磨牙與睡眠姿勢有一定的關系。睡眠時全身肌肉處于放松狀態(tài)。但是兒童處于俯臥位時,下頜會受到頭部的壓力。下頜為了擺脫受到的壓力,即可以產生磨合,形成夜磨牙。若兒童睡眠時不斷翻動身體或改變睡眠姿勢,也會產生一過性夜磨牙。 對策:應當指導家長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要固定一種睡眠姿勢,否則不僅可能導致或加重夜磨牙癥狀,還可能對孩子的頭面部發(fā)育產生影響。 六、牙合異常 兒童正處于替牙時期,隨著乳牙脫落及恒牙的萌出,咬合關系相對不穩(wěn)定,會出現(xiàn)一些暫時性的咬合紊亂,但是這種咬合關系會隨著恒牙的逐漸萌出自行調整。也有些兒童確實存在乳牙列擁擠、反牙合等咬合問題,這些問題不會隨著建牙過程自行改善,反而會影響兒童牙合的發(fā)育,因而引起磨牙。 對策:家長應該帶孩子去兒童口腔科門診就診,請專業(yè)醫(yī)生幫助治療。睡眠磨牙在小兒及青春期的青少年發(fā)病率較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功能的逐漸完善,其發(fā)生率會逐年下降,長大后自愈。專家提醒家長,當發(fā)現(xiàn)家中小孩磨牙時,最好能請醫(yī)師評估,排除可能的全身性因素之后,再定期回診、密切觀察,充分給予小孩生理及心理上的支持,這樣才是最恰當?shù)闹委煼绞健?
總訪問量 89,710次
在線服務患者 579位
科普文章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