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帶血原因有很多,就肛腸科而言,最常見的有痔瘡、肛裂、腸道腫瘤、大腸息肉等等。近年來,隨著電子結腸鏡檢查的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大腸息肉被“揪”了出來。不過,還是有不少人對大腸息肉沒有足夠的重視。其實大腸息肉比較常見,它是大腸腔內黏膜長出的隆起物,形態(tài)多樣,有的像乳頭,有的像豌豆,有的像草莓,還有的帶有長長的蒂。大腸息肉多發(fā)生于中年以后,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其中大腸腺瘤在40歲以上明顯增加,50歲的發(fā)病率是40歲的兩倍,60-80歲最高。國內資料顯示,約75%的大腸息肉見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腸息肉有很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是腺瘤,雖然這是良性病變,但隨著腺瘤的不斷增大,癌變率則升高,所以大腸腺瘤常常被認為是“癌前病變”。俗話說得好:“明槍易擋,暗箭難防”。大腸息肉不可怕,怕就怕在有了大腸息肉卻渾然不覺。大多數(shù)大腸息肉起病隱匿,臨床上可無任何癥狀。有些人即使出現(xiàn)某些消化道癥狀如腹脹、腹瀉、便秘等也較輕微和不典型,所以往往被人忽視。一般多以大便帶血、粘液便來就診,又常誤診為痔瘡等肛門疾患而延誤病情。許多單發(fā)性大腸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視,很有可能向多發(fā)性大腸息肉轉變,而多發(fā)性大腸息肉惡變的幾率則大大增加!一般情況下,普通的檢查項目較難發(fā)現(xiàn)大腸息肉。這時,電子結腸鏡檢查是最佳選擇,非常必要,可以早期發(fā)現(xiàn)藏在大腸里的息肉,進而早期治療,清除腸道的定時炸彈。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在,大部分大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可以說,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guī)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tài)明顯惡變或數(shù)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早期發(fā)現(xiàn)大腸息肉并及時在腸鏡下予以切除,是大腸癌的重要預防方法之一。在日本,越來越多的人把電子結腸鏡當成常規(guī)的體檢項目。在國內,對于出現(xiàn)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癥狀者,建議應注意做腸鏡檢查,以提高大腸息肉的發(fā)現(xiàn)率。對于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即使沒有不適表現(xiàn),也應做定期腸鏡檢查。以下三種人屬于高危人群,更應高度重視篩查息肉及大腸癌。(1)父母有大腸癌史或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2)本人有癌癥史或腸息肉史;(3)同時具有以下兩項者:慢性便秘、慢性腹瀉、黏性血便、慢性闌尾炎史等。總而言之,大腸息肉可防、可控、可治,但是需要您的關注。
工作中常碰到病人及其家屬問我有關直腸癌的手術問題,特別是能否保留肛門的問題,我總結一下,回答給大家。直腸癌經(jīng)腹會陰聯(lián)合切除術(Miles)和經(jīng)腹前切除術(Dixon)是最常用的直腸癌手術術式。Miles術式即是老百姓常說的造口術式,不保留肛門。而Dixon術式保留肛門,傳統(tǒng)觀點認為其適應癥是:距肛緣5cm以上腫瘤,未廣泛浸潤,生物學特性相對較好,腫瘤切除后吻合口能位于肛管直腸環(huán)1cm以上的直腸癌。隨著對直腸解剖生理、直腸癌病理和生物學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手術學和器械的發(fā)展,使患者在腫瘤根治的同時得到更多的保留肛門的機會,該術式亦用于某些低位、超低位直腸癌的治療。1982年,Heald提出了全直腸系膜切除式的概念(TME),把盆筋膜臟層包裹的直腸背側的脂肪、血管和淋巴組織通稱直腸系膜。以往人們采用鈍性分離,不但直腸系膜切除不全,而且引起癌細胞的播散和殘留,可能這是導致直腸癌根治術后局部復發(fā)率居高不低的主要原因。1986年Heald等首先報道并強調直腸系膜全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在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中的重要性。1992年他們報道一組152例直腸癌TME的結果,42例腫瘤遠切端≤1cm組中,術后無復發(fā);另110例遠切端>1cm組中術后4例復發(fā)(3.6%),全組局部復發(fā)率為2.6%,創(chuàng)造了大宗病例復發(fā)率最低的記錄;再次指出直腸系膜全切除是降低局部復發(fā)的重要因素。TME技術的實施,明顯提高了低位直腸癌的保肛手術成功率,改善了直腸癌根治的效果,使90%的患者可獲得局部病的控制,生存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吻合器的應用也擴展了保肛術的范圍?,F(xiàn)有研究表明,遠端切緣為2 cm或更少不會影響患者生存率和復發(fā)率,所以,距離腫瘤下緣2cm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安全切緣。目前,我國臨床上所見病例以中晚期病變(DukesB、C期)為多見,為提高療效,對中晚期低位直腸癌宜積極進行手術前輔助化、放療以降低局部復發(fā)率,也可使部分病例降期,腫瘤縮小,為保肛手術創(chuàng)造條件。術后應繼續(xù)積極輔助化療,以提高病人長期生存率,通過綜合治療提高直腸癌總體療效。如腫瘤浸潤肛直腸環(huán)、侵及鄰近器官并伴盆腔固定,距肛直腸環(huán)不足2cm者,或術前括約肌功能已減弱者,應列為保肛手術的絕對禁忌證。對于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具有以下的益處:(1)可使術中直腸穿孔和切緣陽性的危險度降低3倍。在TME時,保肛術更符合解剖和標準;經(jīng)腹會陰直腸癌切除術打破了盆底的解剖屏障,產生粗糙面,可能促進炎癥、膿腫和局部的復發(fā)。(2)因保肛術減少了盆底自主神經(jīng)分支的損傷,可使生殖功能得到保護,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而且并不影響患者術后的生存時間。(3)保肛術可保持身體的形象。65%的患者可獲得肛門的完整性,從而保留了腸道的功能完整。以上內容供直腸癌患者及其家屬參考,希望能根據(jù)自身情況和醫(yī)生交流,獲得最佳治療方案!
總訪問量 223,421次
在線服務患者 112位
科普文章 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