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正是因為其常見才未得到廣大患者的重視,任其發(fā)展,以至于病情越來越嚴重,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痔瘡的病發(fā),常常讓患者痛苦不堪,便血、疼痛、瘙癢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不僅如此嚴重的痔瘡還會對患者產生危害,不容忽視。那么,痔瘡對人體有哪些危害呢? 痔瘡對人體存兩大危害 1、痔瘡的主要癥狀是便血和脫出。排便時反復多次的出血會使體內丟失大量的鐵,引起缺鐵性貧血。因痔瘡失血而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一般發(fā)展緩慢,早期可以沒有血。因痔瘡失血而導致的缺鐵性貧血,一般發(fā)展緩慢,早期可以沒有癥狀或癥狀輕微,貧血較重或進展較快時,則會出現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心率加快和體力活動后氣喘等,一些患者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如易激動、興奮、煩躁等。以上這些癥狀都可以通過糾正貧血、治療痔瘡后消失。因此若發(fā)現患有痔瘡,應盡早治療,以免出現上述癥狀,使治療復雜化。 2、痔瘡的另一個主要癥狀就是痔脫出。脫出于肛門外的內瘡,受到括約肌的加持,使靜脈回流受阻,而動脈血任不斷輸入使痔核體積增大,直至動脈血管被壓閉,血栓形成,出現痔核變硬、疼痛,難以送回肛門內,稱“狡詐性內痔”。但臨床上所見的外痔,形成血栓的更多見。故多伴有疼痛。當痔核脫出不能送回時,亦稱為“嵌頓痔”。長時間的痔脫出,會出現壞死、感染并發(fā)癥,甚至出現盆腔內濃血癥或肝膿腫等嚴重的并發(fā)癥。 預防痔瘡有哪些好法子 1、預防便秘 便秘是誘發(fā)痔瘡的原因之一,日常飲食中宜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素和維生素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對頑固性便秘應盡早到醫(yī)院診治,治療原發(fā)病,切不可長期服用瀉藥或長期灌腸,以免直腸粘膜感覺遲鈍,排便反射遲鈍,加重便秘,反使痔瘡發(fā)生。 2、注意孕產期保健 婦女妊娠后,子宮膨大影響痔靜脈回流,易誘發(fā)痔瘡,且孕期一般活動較少,引起大便干燥而誘發(fā)痔瘡產后大量血液流失,腸道干枯少津便干便秘,加重或誘發(fā)痔瘡。因此孕期應適當增加活動,避免久坐久立,每次便后用溫水熏洗肛門局部,改善血液循環(huán),產后宜多食一些富含津汁食物,如蜂蜜等,防止大便干燥、便秘,引起痔瘡。 3、常做提肛運動 具體做法是:全身放松,或坐或立或臥均可,摒棄一切雜念,有意收縮肛門,緩慢上提,就象強忍大便一樣,意想把下陷之氣提至丹田,然后放松,如此反復數次至數十次不等,一般每次做30次,每天做兩次。這項運動可隨時隨地進行,辦公時、乘車時、看電視時、走路時、休息時都可做,效果很好。 4、生活要有規(guī)律 多進行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有益于血液循環(huán),促進胃腸蠕動,改善血液循環(huán),預防痔瘡的發(fā)生。 5、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糾正久忍大便,防止蹲廁時間過長,排便時閉口靜思,不談笑。
慢性便秘長期困擾著廣大患者,中醫(yī)藥在治療便秘方面有著顯著的療效,今天我為您介紹幾個針灸穴位的神奇功效,通過按摩這些穴位刺激經穴、促進腸蠕動達到緩解便秘癥狀的效果。 合谷(雙):是全身四大保健穴之一,可以緩解因便秘引起的腹痛、飲食不振、頭暈等; 中脘:具有調胃理氣、化濕降逆作用; 天樞(雙):按摩可以促進與改善胃腸功能,增加腸蠕動而排便; 大橫(雙):主治泄瀉、便秘; 氣海:治療繞臍腹痛、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的功效; 足三里(雙):具有調理脾胃,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guī)律,并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 難題出現了,這些穴位應該如何定位呢?正確找到這些穴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在自己身上找到這些穴位吧。 合谷位于第1、2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其他穴位采用橫指同身寸法,即讓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攏,以中指中節(jié)橫紋處為準,四指橫量作為 3 寸,食指與中指并攏為 1. 5 寸; 中脘,腹中線上,臍上 4 寸; 天樞,肚臍兩側 2 寸; 大橫,位于肚臍兩側 4 寸;氣海,下腹部正中線臍下 1. 5 寸;足三里,外膝眼下 3 寸,距脛骨前嵴 1 橫指。 這些穴位不僅針刺治療效果明顯,長時間穴位按摩效果亦顯著。按摩方法: 每穴用食指敲打、平揉、按壓各100次,每日晨起和睡前各1次,避開餐后0. 5 h,2周為一療程。按摩力度: 以產生輕微酸和( 或) 脹感為度。(以上穴位按摩孕婦慎用)
總訪問量 17,268次
在線服務患者 1位
科普文章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