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精神科門診工作中,筆者欣慰的發(fā)現大眾對抑郁癥的理解和接受度在提升,然而,對于抗抑郁藥大家仍然有很多誤解。有些誤解奇奇怪怪,可可愛愛,讓我忍不住想替抗抑郁藥發(fā)聲:不要再冤枉可憐的抗抑郁藥啦!它只是個不夠完美,但最希望幫你趕走抑郁癥的寶寶!“啊?真的要吃藥嗎?我覺得自己能扛過去”。重度抑郁伴自殺觀念的男孩,用純真的大眼睛望著我,即使經過了好幾回合的battle,他還是堅信自己能扛過去。“我覺得不吃藥我也能好”。所以,為什么你需要吃藥呢?抗抑郁藥有話說:不是每個來診的患者,醫(yī)生都會建議藥物治療。門診醫(yī)生會經過細致的病史了解、精神檢查、系統(tǒng)評估,澄清疾病的嚴重程度、風險程度等,通常中度、重度患者或風險較高時才會建議藥物治療,甚至住院治療。抑郁癥病理機制中很重要的一條為腦內神經遞質水平的改變,這些改變在短期內很難通過心理治療、自己積極調整或其他方式得到改善。而抗抑郁藥能幫助患者迅速補充或者調節(jié),使神經遞質水平達到正常,從而恢復正常的情緒狀態(tài)?!拔彝瑢W吃了藥超級胖,里面肯定有激素,我不想吃”。這個清瘦女孩眼神里全是拒絕。我問:“你確定她只是因為吃藥,不是因為吃的多、不運動導致的胖嗎?”。女孩狠狠點頭道:“肯定是!”所以,抗抑郁藥一定會讓人發(fā)胖嗎?抗抑郁藥有話說:抗抑郁藥承認,某些藥物會使人食欲顯著增加,尤其在患者本人不注意控制飲食及適度運動的時候,難免會導致體重的增加。客觀來講,這是藥物和患者本人生活方式不良共同作用的后果。門診醫(yī)生在選用抗抑郁藥的時候,會充分評估患者的病情特點及需求,對關注體重的患者,通常會選擇對食欲影響小的藥物——畢竟不是每種抗抑郁藥都會使食欲明顯增加,并囑咐患者健康飲食、適度運動,避免顯著的體重增加?!拔页钥挂钟羲幾儽苛?,這個藥會損傷腦子,把人吃傻了”。在門診工作中,常常聽到這種懷疑的聲音,認為是吃藥使腦子變笨、轉的慢,工作能力也不行了。所以,吃抗抑郁藥會把腦子吃壞嗎?抗抑郁藥有話說:首先想和大家明確,通常抑郁癥患者臨床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體力下降、思維遲緩、注意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無法完成日常的學習和工作。而抗抑郁藥的作用是改善這些癥狀,不是“吃藥把腦子吃壞了”,而是疾病本身給大腦帶來這些損害。若長期吃藥還有這種體驗,需到精神科門診復診評估,看是否需要調整藥物劑量或換藥,以進一步改善病情?!拔疑洗纬粤藥滋焖帲X得好了,就自己停了,現在又不好了”??粗@個知識淵博的大學老師,瀏覽了他之前的病歷,我驚訝于他前后復發(fā)8次了,卻還不堅持吃藥的壯舉。忍不住問到:“我不相信之前的醫(yī)生沒有告訴您要堅持服藥,為什么不聽呢?”他羞赧道:“我吃了藥感覺好了,就認為沒事了”。所以,抗抑郁藥為什么要維持治療一段時間呢?抗抑郁藥有話說:首次抑郁發(fā)作,抗抑郁藥的使用是逐漸加至治療劑量,病情穩(wěn)定后,再鞏固維持治療至少約6個月,在醫(yī)生指導下方可逐漸減藥。首次發(fā)作的治療往往起效快、效果好,因此很多患者會自行停藥,這大大增加了復發(fā)的風險。復發(fā)的治療往往難度更大,藥量可能更高,維持治療時間通常需要更長。因此,醫(yī)生往往會苦口婆心的宣教解釋,希望患者遵醫(yī)囑規(guī)范用藥,不要做事倍功半的選擇?!拔?天前開始脖子特別疼,還惡心、頭暈”,來自1個月前調了藥并堅信是抗抑郁藥的副反應讓她這么不舒服的患者,她說“我覺得是吃藥的副反應”。經過我和她母親一起回顧用藥及發(fā)生軀體不適的時間點,終于真相大白,罪魁禍首是以前就確診的頸椎??!所以,到底怎么正確看待抗抑郁藥的副反應呢?抗抑郁藥有話說:抗抑郁藥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很多人看到抗抑郁藥說明書里寫的副反應就渾身不適??挂钟羲幦滩蛔『霸骸捌渌幬镆灿胁涣挤磻?,甚至篇幅不短于我,為什么面對我就如臨大敵?”抗抑郁藥常見不良反應有頭暈、困倦、食欲改變(增加或減少)、消化道反應(惡心、便秘、腹瀉等)、手抖、血壓升高、排尿延遲、性欲下降等。不同抗抑郁藥的副反應及發(fā)生率有所不同,不代表所有副反應全部會發(fā)生。剛開始服藥時出現的不適常源自藥物反應,而不是藥物副反應,通常在1-2周內能緩解;此外,通過遵醫(yī)囑用藥,逐漸加藥或減藥,定期復診,醫(yī)生會指導您最大程度減少甚至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某些不良反應可通過調整治療方案解決;若不良反應顯著,醫(yī)生也會指導您換藥。遵醫(yī)囑用藥,正確看待和應對藥物不良反應。“吃抗抑郁藥會上癮,太可怕了”。很多患者來門診咨詢減藥,最大的擔憂是吃久了會上癮。甚至沒有服用過抗抑郁藥的人就已經聽說“吃抗抑郁藥上癮,戒不掉”,言之鑿鑿,甚至能舉出親眼所見的案例。所以,吃抗抑郁藥真的會上癮嗎?抗抑郁藥有話說:抗抑郁治療的療程較長,總體治療時間可能達幾年、甚至十幾年。有些患者突然自行停藥或減量,可能導致撤藥反應,比如焦慮、出汗、頭暈、消化道不適等,這就好比我們每天要吃飯,突然連續(xù)幾天不吃,肚子肯定要餓有反應的。這些不適可以通過遵醫(yī)囑緩慢減藥而最大程度避免發(fā)生。還有,抗抑郁藥雖然本身不會上癮,但不排除某些患者對藥物有心理依賴,這種依賴也可通過結合健康的生活方式、適度運動、轉移注意力、疾病宣教、認知行為治療等得到改善。需要說明的是,某些患者,因不恰當服用鎮(zhèn)靜催眠藥物而出現需要不斷加量的情況,這與酒精、煙草甚至毒品的濫用類似。但,抗抑郁藥不是鎮(zhèn)靜催眠藥!我們恐懼的來源,往往是對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性。隨著大眾對抑郁癥的認知及接受水平的提升,很多患者已經可以做到及時就診。但對抗抑郁藥的誤解,可能會延誤治療的時機。消除誤解,及時接受規(guī)范化治療,才能使患者最大獲益??挂钟羲幷嬲\的希望:“不要再誤解我啦,我不是洪水猛獸,有的是赤子之心??!”
抽動癥(tourettesyndrome)是抽動障礙(ticdisorder)中最有代表性、表現最復雜、最嚴重、診斷和治療最困難的一種類型,表現為進行性發(fā)展的反復發(fā)作的不自主多部位運動抽動,同時伴有一種或多種爆發(fā)性發(fā)聲抽動和穢語。抽動癥如何分類/分型/分期?根據抽動表現可分為運動性抽動和發(fā)聲性抽動。只有運動性抽動表示患者處于病程的初期,癥狀較易控制;既有運動性抽動又有發(fā)聲性抽動意味著疾病發(fā)展到中期,治療效果較差,易加重或復發(fā)。會累及哪些部位或器官?抽動一般從頭面部先開始,逐漸發(fā)展到頸部、肩部、肢體和軀干。會傳染嗎?不會。能治愈嗎?會復發(fā)嗎?治愈:長期規(guī)律服藥可控制癥狀,部分患兒到少年后期癥狀逐漸好轉,甚至治愈。但也有部分患兒癥狀持續(xù)到成年,甚至終生。復發(fā):停藥后癥狀極易加重或復發(fā)。會遺傳嗎?可能會遺傳。患者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的、突發(fā)的、快速的、重復的、無節(jié)律的多部位、形式多樣的運動性抽動,伴一種或多種爆發(fā)性的發(fā)聲抽動。大約1/3的患兒會出現穢語癥狀,且多在青春期左右出現。部分患兒還可出現模仿言語、模仿動作、模仿表情等[2]。常見癥狀有哪些?多數抽動癥患兒具有不同的抽動表現,可以是運動性的(運動性抽動),也可以是聲音性的(發(fā)聲性抽動),可持續(xù)數秒或數分鐘:運動性抽動:眨眼、斜眼、皺眉、揚眉、張口、伸舌、噘嘴、歪嘴、舔嘴唇、皺鼻、點頭、仰頭、搖頭、斜脖子、聳肩、動手指、搓手、握拳、動手腕、舉臂、伸展或內旋手臂、動腳趾、伸腿、抖腿、踮腳、蹬腳、伸膝、屈膝、挺胸、收腹、扭腰等、擠眉弄眼、扮鬼臉、眼球轉動、旋扭手指、甩手、拍手、揮舞上臂、刺戳動作、四肢甩動、用拳擊胸、彎腰動作、下頜觸膝、扭動軀干、跳動、下蹲、跪姿、踢腿、靠膝、跺腳、蹦、跳、扔、敲打、觸摸、嗅、修飾發(fā)鬢、走路轉圈、后退動作等。發(fā)聲性抽動:單音、吸鼻聲、吼叫、哼哼聲、清嗓子、咳嗽聲、吱吱聲、尖叫聲、喊叫聲、咕嚕聲、吐唾沫、吹口哨聲、吸吮聲、犬吠聲、鳥叫聲等、重復單詞或短語、重復語句、穢語(通過語言而獲得滿足的習慣和癖好,也叫猥褻語言)等。模仿言語:刻板而機械性的重復某一個有意義的詞或句子,模仿周圍人講話的內容,別人說什么自己就說什么。模仿動作:刻板而機械性的模仿或重復他人的動作或行為,如看到父母梳頭發(fā),即使手里沒有梳子,卻反復地做梳頭發(fā)的動作。模仿表情:刻板而機械性的模仿或重復他人的面部表情,如反復學著家長做撇嘴、皺眉的表情,與患兒當前的情緒體驗不符。此外,抽動癥患兒也常出現某種感覺異?;螂y以形容的不適感,這種異?;虿贿m需要抽動表現來緩解。但并不是所有抽動癥患兒都會出現這種感覺異?;虿贿m感:眨眼前的眼部燒灼感;需要通過伸展頸部或點頭,才能緩解頸部肌肉緊張或痛性痙攣;肢體緊縮感,需要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緩解;噴鼻前的鼻阻塞感,或發(fā)出呼嚕聲前的咽喉干燥感和疼痛;扭動肩膀前的瘙癢感。頭痛強迫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神經心理損傷學習障礙睡眠障礙抑郁障礙焦慮障礙自傷行為病因復雜,可能是遺傳因素、腦器質性因素、神經生化及社會環(huán)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結果[3]。為什么會得抽動癥?遺傳因素:目前研究表明該障礙與遺傳因素有關,但遺傳方式尚不明確。腦器質性因素:部分患兒存在非特異性腦電圖異常;少數存在頭顱CT異常,如腦萎縮;部分存在左側基底節(jié)縮小及胼胝體減小。神經生化因素:最受關注的是興奮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和多巴胺系統(tǒng)間相互作用的異常。社會環(huán)境因素:心理壓力和緊張、應激也可誘發(fā)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發(fā)生抽動癥狀。其他因素:有報道稱。該疾病可能與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有關。哪些人容易得抽動癥?有如下危險因素或誘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簯ば原h(huán)境:兒童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中遇到的應激事件,如家庭關系復雜、同學關系緊張、學業(yè)壓力大、老師批評等均可誘發(fā)抽動癥狀。服用中樞興奮劑: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患兒服用中樞興奮劑,可能增加共患抽動癥的風險。攝入大量海鮮、食用色素和添加劑:含有以上成分的食物均可能誘發(fā)或加重抽動癥狀。感染性疾?。喊ㄈ苎枣溓蚓趦鹊母腥揪烧T發(fā)抽動癥。很難預防的因素:家族史:家系調查發(fā)現10%~60%的患兒存在陽性家族史,雙生子研究證實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75%~90%)明顯高于雙卵雙生子(20%)。圍產期母體異常導致的腦器質性改變:孕期不良事件如早產、過期產、出生時窒息等均可增加出生后孩子患抽動癥的風險。性別:男孩比女性更易發(fā)生抽動癥,男孩是女孩的3~4倍[4]。家長發(fā)現有類似抽動癥狀時應先觀察。抽動癥發(fā)病初期與短暫性運動抽動的癥狀相似,癥狀輕,在短期內逐漸減輕或消失,常常是一過性的。如抽動癥狀持續(xù)超過2個月且逐漸加重,且對患兒日常生活影響較大,則及時就診。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yī)?①抽動癥狀每天都有發(fā)生,持續(xù)超過2個月。②抽動部位增多,由簡單抽動發(fā)展為復雜抽動,由單一運動抽動或發(fā)聲抽動發(fā)展成兩者兼有,發(fā)聲頻度也增加。③出現穢語癥狀或猥褻行為。④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還有哪些情況建議及時就醫(yī):①同時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及行為沖動。②存在強迫觀念、強迫行為。③伴隨有焦慮和抑郁情緒。④發(fā)生如撞頭、咬指、挖破皮膚等自傷行為。⑤出現偏頭痛和入睡困難等。就診前的應對可以這樣做:①發(fā)現抽動時,通過做患兒感興趣的事轉移注意力。不能這樣做,有可能影響疾病診治:反復提醒或訓斥患兒控制自己的抽動癥狀。應該看哪個科?兒童保健科兒童心理科神經內科醫(yī)生如何診斷抽動癥?目前診斷主要基于詳細而客觀的病史、以及患者的表現進行診斷,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對于診斷并無重要意義,主要用于尋找可能的病因及確定共存的軀體或神經系統(tǒng)疾病。輔助檢查一般包括頭部MRI、腦電圖、血液檢查、精神檢查量表等[5]。需要做哪些檢查?體格檢查:目的是通過神經系統(tǒng)檢查和系統(tǒng)查體,排除軀體或神經系統(tǒng)疾病所致的異常運動。腦電圖:目的是檢查腦電圖是否存在高度節(jié)律異常、尖波、棘波,以排除癲癇所致肌陣攣。頭部MRI:目的是檢查大腦是否有結構性的異常,以排除腦器質性疾病所致異常運動。血液檢查:目的是檢查是否存在鏈球菌感染或銅藍蛋白相關代謝異常,以排除感染或代謝疾病所致異常運動。精神檢查量表:抽動癥嚴重程度評分量表:主要目的是對抽動的數量、頻度、強度、復雜性、干擾等進行量化評價,以判斷運動性抽動和發(fā)聲性抽動的嚴重程度。其他精神檢查量表:目的是通過如兒童行為量表、多動障礙評定量表、兒童強迫癥量表、焦慮及抑郁量表等評估患兒是否存在共患其他精神疾病的情況,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強迫障礙、焦慮障礙及抑郁障礙等。醫(yī)生會問患者哪些問題?這些癥狀是什么時候出現的?這些癥狀是否偶發(fā),還是頻發(fā)?這些癥狀有多嚴重?哪些情況會改善這些癥狀?哪些情況會加重這些癥狀?患者要問醫(yī)生哪些問題?我孩子是抽動癥嗎?需要做哪些檢查?是不是需要治療?要不要藥物治療?行為治療有用嗎?有哪些注意事項?會不會復發(fā)?會不會遺傳抽動癥的治療以及時的綜合治療為主,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為原則。抽動癥有哪些治療方法?①藥物治療抗精神病藥目的:控制抽動癥狀。常用藥物:硫必利、可樂定、阿立哌唑、利培酮、喹硫平、奧氮平、齊拉西酮等??挂钟羲幠康模嚎刂苹蚓徑饣純簭娖刃袨?、強迫思維等。常用藥物:氯米帕明、舍曲林、氟伏沙明等。中樞興奮藥目的:控制或緩解患兒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沖動等。常用藥物:托莫西汀、可樂定、胍法辛等。手術治療本病一般不需要手術治療。心理行為治療可選用支持性治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方法,目的是減輕患兒因心理壓力所產生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并使患兒掌握對產生心理壓力事件的應對方式,提高患兒的社會適應能力。疾病發(fā)展的結果怎樣?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對患兒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影響較大,部分到少年后期癥狀逐漸好轉,但也有部分癥狀持續(xù)到成年甚至終生。對壽命無明顯影響。如果及時接受正規(guī)治療:長時間服藥可控制癥狀,但停藥后癥狀易加重或復發(fā),可較大程度的改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對壽命無明顯影響。在對抽動癥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對患兒的學習問題、社會適應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家長也應予以重視。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項?如何觀察病情與復查?觀察病情:每日觀察并記錄抽動的數量、頻度、強度、形式和范圍,是否有發(fā)聲抽動,是否有穢語、模仿言語、模仿行為、模仿表情等,可以把孩子抽動發(fā)作的表現拍攝下來,就診時給醫(yī)生觀看,以便于病情辨別。特別關注近來是否有誘發(fā)或者加重病情的不良生活事件,及時與孩子溝通疏導,并與醫(yī)生交流。復查:如抽動的數量、頻度、強度、形式和范圍不變或減少,癥狀改善,提示病前穩(wěn)定,則1個月1次門診隨訪。如癥狀加重,則立即復診,2周隨診1次,直至病前穩(wěn)定。如在服藥期間,隨診前可就近復查血常規(guī)、血生化、心電圖等,攜帶檢查報告門診就診。如何安排飲食?膳食均衡。需要做心理疏導嗎?需要。抽動癥患兒可能面臨被同齡人欺負,家長應多與老師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狀況,防止孩子被欺辱、嘲笑、歧視。鼓勵孩子大膽與同學及周圍人交往,增進社會適應能力。抽動和一些不自主行為也會分散孩子完成功課的注意力,家長應與老師討論該如何調整功課和考試。鼓勵孩子多參加文體活動等放松訓練,幫助孩子培養(yǎng)個人興趣,和同伴建立友誼,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心。是否影響性生活,是否影響生育?性生活:不影響。生育:不影響。如何運動?適當參加一定的體育和文娛活動如體操、舞蹈、游泳、跳繩等對稱性活動,但不宜過度緊張疲勞,使患兒盡量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之中。還有哪些注意事項?預防感染:及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鼻炎、結膜炎等軀體疾病造成病情加重。松弛訓練:平時可教患兒閉目練習松弛訓練或深呼吸放松法,有助于減少抽動癥。抽動癥如何預防?有一些危險因素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或生活方式,避免得病或復發(fā):早期識別孩子神經發(fā)育是否正常。如果神經發(fā)育緩慢或異常,應及早去醫(yī)院就診,采取措施促進神經發(fā)育。要培養(yǎng)孩子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性格,多給孩子關愛,多和孩子溝通,發(fā)現孩子有心理問題及時解決,避免孩子長期存在心理壓力、情緒不良。防止孩子頭部外傷及藥物中毒,預防并及時治療腦炎、腦膜炎等多種疾病。督促孩子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的發(fā)生。避免孩子對任何不良習慣的模仿。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和學習生活,避免過度勞累。鼓勵正常的社交和參加各種有興趣的游戲和活動,分散注意力。另外一些因素雖然很難改變,但注意如下事項,也有助于避免復發(fā)或遠離疾?。?
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癥狀復雜多樣,各種精神癥狀均可能見于不同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只是出現的頻率不一。不同個體、不同疾病類型,處于疾病的不同階段其臨床表現可有很大差異。不過,這類患者均具有感知、思維、情感、意志及行為的不協調和脫離現實環(huán)境的的特點。(一)前驅期癥狀前驅期癥狀是指在明顯的精神癥狀出現前,患者所出現的一些非特異性的癥狀。這些癥狀不具有特異性,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見,但更多見于發(fā)病前。最常見的能驅期癥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①情緒改變:抑郁,焦慮,情緒波動,易激惹等;②認知改變:出現一些古怪或異常觀念,學習或工作能力下降等;③對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變;④行為改變:如社會活動退縮或喪失興趣,多疑敏感,社會功能水平下降等;軀體改變:睡眠和食欲改變,乏力,活動和動機下降等。由于此時的患者在其他方面基本保持正常,且常常對這些癥狀有較為合理化的解釋,故處于疾病前驅期的這些表現常不為家人重視。(二)顯癥期癥狀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因子分析技術廣泛用于評估精神分裂癥的癥狀表現。大量的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以下五個癥狀維度(亞癥狀群):幻覺、妄想癥狀群,陰性癥狀群,瓦解癥狀群,焦慮抑郁癥狀群及激越癥狀群。其中,前三類癥狀對診斷精神分裂癥特異性較高。1.陽性癥狀陽性癥狀是指異常心理過程的出現,普遍公認的相性癥狀包括幻覺、妄想及紊亂的言語和行為(瓦解癥狀)。(1)幻覺: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在精神分裝癥患者中均可出現,然而聽幻覺最常見,幻聽可以是非言語性的,如聽到蟲鳴鳥叫,車船、機器的隆隆聲或音樂聲等;也可以是言語性的,如聽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或聽到某個人或某些人的穢語或議論,或聽到來自神靈或外星人的講話。一般來說,在意識清晰狀態(tài)下出現評論性幻聽、爭論性幻聽或命令性幻聽常指向精神分裂癥?;寐犨€可以以思維鳴響的方式表現出來,即患者所進行的思考,都被自己的聲音讀出來?;靡曇噍^常見,而幻嗅、幻味和幻觸則不常見。這類幻覺一旦出現,則要首先考慮是否由于軀體疾病、中毒、物質濫用或腦器質性疾病所致。有的患者可能出現內臟幻覺如大腦燒灼感,血管的沖動感或骨髓切割感等。精神分裂癥的幻覺體驗不管是清晰具體還是朦朧模糊,多會給患者的思維、情緒和行動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幻覺的支配下,患者可能做出違背本性、不合理的舉動。(2)妄想:屬于思維內容障礙。絕大多數時候,妄想的荒謬性顯而易見,但患者卻堅信不疑。在疾病的初期,部分患者對自己的某些明顯不合理的想法也許還會持將信將疑的態(tài)度,但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逐漸與病態(tài)信念融為一體,并受妄想的影響做出某些反常的言行。另外妄想的內容可與患者的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與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聯系。如一位在化工行業(yè)工作的工程師認為自己喝水的杯子被人做了手腳,每天都會釋放出定量的毒藥,造成自己慢性中毒;一位老護士認為自己在上次住院時被人注射了艾滋病毒。妄想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頻率最高的精神癥狀之一,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各種妄想在精神分裂癥中出現的頻率以及對疾病的診斷價值也各有不同,臨床上以被害、關系、嫉妒、鐘情、非血統(tǒng)、宗教和軀體妄想等多見。一個患者可以表現一種或幾種妄想。一般來講,在意識清晰的基礎上出現的原發(fā)性妄想,妄想心境、妄想知覺、妄想回憶以及某些離奇古怪的妄想(如堅信某人在自己腦內植入了芯片監(jiān)視自己的思想),常提示精神分裂癥的診斷。(3)瓦解癥狀群:瓦解癥狀群包括思維形式障礙、怪異行為、緊張癥行為以及不適當的情感。語言形式的思維障礙定義為言語表達中明顯的思維形式或思維活動量的紊亂。思維形式障礙按由輕到重的嚴重程度可表現為病理性贅述、思維散漫、思維破裂及詞語的雜拌。其他常見的思維形式障礙有語詞新作,模仿語言、重復語言、刻板言語、內向性思維、緘默癥、思維中斷(插入)、思維云集、思維被奪走、持續(xù)語言、邏輯倒錯性思維、病理性象征性思維等。行為癥狀可以表現為單調重復、雜亂無章或缺乏目的性的行為,可以是單個肢體的細微運動或涉及軀體和四肢的租大動作,也可以表現為儀式化的行為(作態(tài)),但旁人無法理喻。有的患者表現扮鬼臉,幼稚愚蠢地傻笑或聲調,脫衣、脫褲、當眾手淫等;有的患者表現違拗,被動服從,模仿動作;有的患者表現意向倒錯,吃一些不能吃的東西或傷害自己身體;有的患者可以表現為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發(fā)病年齡早且以行為紊亂癥狀為主要表現者常與明顯的思維障礙有關,也常預示較大的社會功能損害和惡化性的病程。不適當的情感是指患者的情感表達與外界環(huán)境和內心體驗不協調。表現為一點小事極端暴怒、高興或焦慮,或表現情感倒錯(高興的事情出現悲傷體驗,悲傷的事情出現愉快體驗),或表現持續(xù)的獨自發(fā)笑,或表現幻想性質的狂喜狂悲、宗教性的極樂狀態(tài)等。2.陰性癥狀陰性癥狀是指正常心理功能的缺失,涉及情感、社交及認知方面的缺陷。最近,由美國國立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組織的專家共識會建議以下五條為精神分裂癥的陰性癥狀條目,其中意志減退和快感缺乏是最常見的陰性癥狀。(1)意志減退:患者從事有目的性的活動的意愿和動機減退或喪失。輕者表現為安于現狀,無所事事,對前途無打算,無追求,不關心、個人衛(wèi)生懶于料理。重者終目臥床少動、孤僻離群,行為被動,甚至個人生活不能自理,本能欲望也缺乏。(2)快感缺失:表現為持續(xù)有在的,不能從目?;顒又邪l(fā)現和獲得偷快感,尤其是對即將參與的活動缺乏期待快感,期待快感的缺乏會降低患者參與活動的動機。約半數精神分裂癥患者有此癥狀。(3)情感遲鈍:表現為不能理解和識別別人的情感表露和(或)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患者在情感的反應性、面部表情、眼神接觸、體態(tài)語言、語音語調、親情交流等方面均存在缺陷。此癥狀是社會功能不良、治療效果差的重要預測因子。男性患者、起病年齡早、病前功能不良者多見。(4)社交退縮:包括對社會關系的冷淡和對社交興趣的減退或缺乏。表現為少與家人與親友交往,性興趣下降,難以體會到親情與友愛,不主動參與社交活動。(5)言語貧乏:屬于陰性的思維障礙,即言語的產生減少或缺乏。表現為言語交流減少,回答回題內容空洞、簡單,嚴重著幾乎沒有自發(fā)言語。如果患者的語量不少但內容空洞、單調,缺乏意義則屬于瓦解癥狀,多見于精神分裂癥青春型。3.焦慮、抑郁癥狀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其疾病過程中會體驗到明顯的抑郁和焦慮情緒,尤以疾病的早期和沒解后期多見,不過,臨床醫(yī)生和家庭成員常常被患者外顯的精神病性癥狀所吸引而對此類癥狀重視不夠。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抑郁、焦慮可能屬于疾病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繼發(fā)于疾病的影響,藥物不良反應和患者對精種病態(tài)的認識和擔心。以陰性癥狀要表現的患者較少出現焦慮抑郁情緒。焦慮抑郁情緒的出現,一方面提示患者有較少的陰性癥狀,另一方面也提示患者發(fā)生自殺行為和藥物濫用的可能性增加,需要特別注意。4.激越癥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1)攻擊暴力:部分患者可表現激越,沖動控制能力減退及社交敏感性降低,嚴重者可出現沖動攻擊與暴力行為。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發(fā)生攻擊暴力行為的可能性比常人大四倍,但精神分裂癥患者成為攻擊暴力受害者的可能性遠比常人更大。研究還發(fā)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發(fā)生嚴重兇殺行為的可能性并不比常人高。暴力攻擊行為的高危因素包括:男性患者,病前存在品行障礙、反社會型人格特征,共患物質濫用以及幻覺妄想的支配等。而預測攻擊暴力行為的最佳因子是既往的攻擊、暴力行為史。(2)自殺:20%-4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其疾病過程中會出現自殺企圖。以往認為,約10%的患者最終死于自殺,而新近的薈萃分析表明,最終死于自殺者約為5%。引起自殺最可能的原因是抑郁癥狀,而虛無妄想,命令性幻聽,逃避精神痛苦等則是常見的促發(fā)因素。自殺行為多在疾病早期,或在患者剛入院或出院不久時發(fā)生。5.定向、記憶和智能精神分裂癥患者對時間,空間和人物一般能進行正確的定向,意識通常是清晰的,一般的記憶和智能沒有明顯障礙。慢性衰退患者,由于缺乏社會交流和接受新知識,可有智能減退。近年來的一個重要進展就是再次發(fā)現精神分裂癥認知缺陷的重要性。作為一個群體,精神分裂癥患者表現出一系列較高級的認知功能缺陷,包括注意、執(zhí)行功能、工作記憶、情節(jié)記憶、抽象概括和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也有不少研究認為,認知缺陷是種素質特征而非疾病的狀態(tài)特征,是精神分架癥的核心癥狀或內表型。因此,改善認知成為目前治療干預的重要目標之一。6.自知力自知力缺乏是影響治療依從性的重要原因。臨床醫(yī)生應仔細評估患者自知力的各個方面。自知力評估有利于治療策略的制訂。
總訪問量 1,182,121次
在線服務患者 7,340位
科普文章 10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