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寶寶喂奶的道路上,許多新手媽媽遇到的問題可謂是多種多樣,其中,就有因喂奶姿勢不當而引發(fā)寶寶中耳炎的病例。因為,躺著給寶寶喂奶的時候特別容易嗆奶,奶水從鼻腔或口腔流出,鼻子和耳朵間有個導管叫咽鼓管,嗆奶后,順著導管嗆到中耳腔內,則會刺激引發(fā)中耳炎。所以想要預防嗆奶引發(fā)中耳炎疾病,應當采取正確的喂奶姿勢。臨床上,小兒中耳炎癥狀表現為愛撓耳,對外界聲音不敏感、反應遲鈍,煩躁哭鬧、伴有發(fā)燒等癥狀。小兒中耳炎是寶寶發(fā)生耳痛的一種常見病因,寶寶常會感覺到耳痛不適、但通常表達不清,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就會加?。惠^大的寶寶會說耳痛,但嬰幼兒由于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常表現為煩躁哭鬧、夜眠不安、搖頭或用手揉耳等,由于吸吮和吞咽時耳痛會加劇,所以患小兒中耳炎的寶寶往往不肯吃奶;若出現以上情況,家長要引起重視及時就醫(yī)。一般在發(fā)現寶寶存在中耳炎后,要通過檢查確定病情的程度、病因,積極針對性用藥治療,在治療期間,也要避免感冒著涼或大聲哭鬧,以防刺激加重病情;避免治療不及時引起鼓膜穿孔、聽力下降、耳聾,顱內感染、耳后膿腫等嚴重并發(fā)癥。
中耳炎是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常因急性鼻炎、鼻竇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疾病逆行感染導致,中耳炎炎癥部位主要在中耳腔內,乳突炎由中耳炎癥蔓延所致,范圍更廣、病情更重,大部分的中耳炎不需要手術,但乳突炎可能需要通過手術來治療。中耳、乳突的急、慢性化膿性炎癥如果沒得到有效控制,極易向鄰近或遠處擴散,由此引起的各種并發(fā)癥,稱為“耳源性并發(fā)癥”,主要與膿液引流不暢、骨質破壞嚴重、身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關,分為顱內和顱外兩種,其中最危險的是顱內并發(fā)癥,是耳鼻喉科的危急重癥之一,可在數小時內致人死亡。耳痛、耳流膿癥狀逐漸加重;全身中毒、顱壓增高癥狀,如全身高熱、寒戰(zhàn),持續(xù)劇烈頭痛、惡心伴噴射狀嘔吐;小兒可腹瀉、驚厥、抽搐;腦膜刺激征,表現頸抵抗、甚至角弓反張等;晚期患者出現譫妄、昏迷,進一步惡化會發(fā)生腦疝、出現相關的顱神經麻痹,最終可導致死亡。常發(fā)生在大腦顳葉,會出現對側中樞性面癱、肢體癱瘓及失語等癥狀;發(fā)生在小腦會出現同側肌張力減弱、站立不穩(wěn)及眩暈、眼震等癥狀。起病期,耳部溢濃、頭痛、畏寒、發(fā)熱、嘔吐,輕度腦膜刺激征;潛伏期,低熱、輕微頭痛、反應遲鈍、嗜睡或易興奮,許多人因此放松警惕;明顯期,一般癥狀如出現表情淡漠、精神萎靡、嗜睡,食欲異常等,顱壓增高癥狀如持續(xù)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意識障礙、性格及行為異常等;危重期,極易因膿腫破入腦室致暴發(fā)性腦膜炎而陷入深度昏迷,導致呼吸心跳停止。
又稱為歌者小結,典型的聲帶小結為雙側聲帶前、中1/3交界處對稱性結節(jié)狀隆起。此病多見于職業(yè)用聲或用聲過度的人群,長期用聲過度或用聲不當是本病的重要原因。聲帶前2/3是膜部,后1/3是軟骨部(即杓狀軟骨),膜部的中點即聲帶前、中1/3交界處。該處在發(fā)聲時振幅最大,用聲過度或用聲不當會導致該處形成小結。疾病發(fā)展可分為三個價段。早期其基質為水腫,有血管增生及擴張為正常的鱗狀上皮,外觀似小息肉,其病理改變和息肉相似;中期基質有纖維化及透明變性,表面仍為正常鱗狀上皮,此時小結的外觀較堅實;晚期的小結基質和中期相似,但表面上皮有增厚及角化,也可有棘細胞層增厚和角化不全,故外觀色蒼白。主要為聲嘶,早期程度較輕,為聲音稍“粗”或基本正常,僅用聲多時感疲勞,時好時壞間歇性。后期逐漸加重,由間歇性發(fā)展為持續(xù)性,因聲嘶,演員不能唱歌或教師無法上課。纖維(電子)鼻咽喉鏡檢查見雙側聲帶前、中1/3交界處有對稱性結節(jié)狀隆起,病程短的早期小結是粉紅色息肉狀,病程長者則呈白色結節(jié)狀小的隆起,表面光滑。發(fā)聲時兩側的小結互相靠在一起使聲門不能完全閉合。主要依據癥狀,即較長時間的聲嘶。1.禁聲:早期聲帶小結通過禁聲,讓聲帶充分休息,可自行消失。兒童或青少年的聲帶小結多在青春發(fā)育期自行消失。2.藥物:中成藥治療,如金嗓散結丸等。3.手術: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在表面麻醉下經纖維(電子)鼻咽喉鏡進行聲帶小結切除,也可在全麻支撐喉鏡下行喉顯微手術將小結切除。術后應禁聲2周,伴用霧化吸入治療。
總訪問量 5,661,139次
在線服務患者 7,433位
科普文章 19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