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紹
普外科成立于1960年,已經形成整體水平高、專業(yè)分工細、技術力量強的綜合性科室。普外科共有床位81張,醫(yī)護人員87人。醫(yī)師34人:包括主任醫(yī)師11(32.35%)人、副主任醫(yī)師7(20.59%)人,主治醫(yī)師9人(占26.47%),住院醫(yī)師7人(占20.59%),80%以上獲博士、碩士學位,近1/3有國外留學訪問經歷。
普外科分為5個專業(yè)組,包括胃腸外科、肛腸外科、腹腔鏡微創(chuàng)外科、乳腺疾病、疝與腹壁外科。
普外科承擔著繁重的門診、急診和醫(yī)療工作,每年門診診治病人7-8萬人次,病房收治各種外科病人2000多人次/年,完成各種大中手術1500余例/年;同時負責首都醫(yī)科大學醫(yī)療系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學和培養(yǎng)任務,還承擔北京市住院醫(yī)師培訓計劃普外科培訓基地的任務,每年還培養(yǎng)大量的實習醫(yī)生和進修醫(yī)生學習。
普外科擁有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會和北京市醫(yī)學會的專業(yè)學組負責人、委員5名,博士研究生導師1名,先后培養(yǎng)博士、碩士20余名。累計發(fā)表論文數百篇,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承擔國家863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醫(yī)學發(fā)展基金、北京市衛(wèi)生局醫(yī)學創(chuàng)新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我科全體醫(yī)生將本著“一切為了病人,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提高醫(yī)療服務質量,竭誠為廣大患者服務,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提高病人滿意度。每日在普外科門診均有專家接診,為您提供高質量的醫(yī)療服務。
科室特色
低位、超低位直腸癌的保肛手術
傳統(tǒng)的直腸癌根治術對于癌腫距離肛門7厘米以下的患者,保留肛門的可能性很小。得知自己患了直腸癌已經是非常不幸的事情,當醫(yī)生告知因為癌腫位置接近肛門,手術切除癌腫便不能保留肛門時,對直腸癌患者來講猶如“雪上加霜”。隨著醫(yī)療器械的發(fā)展進步,通過使用一次性吻合器、閉合器(雙吻合器),使得距離肛門5-7厘米的患者在癌癥根治的前提下能夠保留肛門。王振軍教授在國內較早開展“內括約肌切除治療超低位直腸癌(ISR)手術”,使得癌腫距離肛門3-5厘米的患者,在癌癥根治的前提下,達到保留肛門的目的,該手術主要適用于低位早期直腸癌患者,這種人性化的治療手段給低位直腸癌患者帶了福音。我院胃腸外科具有該項技術的豐富經驗,愿為廣大患者提供人性化的較佳治療。
加速康復計劃使普外科患者受益
加速康復計劃是按照循證醫(yī)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對圍手術期多方面的處理措施改良優(yōu)化,達到減少外科應激、維護器官功能、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的目的。我院普外科在國內較早應用該項新理念、新措施,減輕了患者圍手術期痛苦,縮短了住院時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應用全新的圍手術期處理方法后,我們的許多患者術前不禁食、不服瀉劑、不灌腸,術后不留置胃管、不禁食,術后第一天即可飲用清淡流質飲食,并可下床活動,尿管和腹腔引流管都盡早拔除。此外還加強鎮(zhèn)痛和腸內營養(yǎng)支持。術后患者疼痛不適減輕,胃腸功能恢復也加快,許多患者在術后第一天就恢復了排氣和排便?;颊叩男g后并發(fā)癥降低,住院時間也縮短。許多患者出院前感言:普外科進步快,治大病,不受罪!
較早在國內開展“柱狀”直腸癌根治術
對于腫瘤位置極低,腫瘤固定和侵犯周圍組織的直腸癌的病人,傳統(tǒng)的手術切除范圍不夠,尤其是側方的腫瘤切除不干凈,這是術后局部復發(fā)的重要原因,從而降低了病人的術后生存率。針對直腸癌側方切除不徹底和術后復發(fā)率高的特點,王振軍教授較早在國內開展了柱狀直腸癌根治術,該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手術在腫瘤部位形成狹窄腰部、易導致腸管穿孔和腫瘤切除不徹底的缺點,盡可能多地切除腫瘤及其周圍組織,降低了術后的復發(fā)率,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針對直腸癌根治術后盆底缺損較大的問題,王振軍教授開創(chuàng)性地采用脫細胞真皮基質材料重建盆底,使手術操作更為簡便和有效,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病人術后的恢復時間大大縮短。該手術時間縮短,出血量減少,病人術后恢復良好,長期存活率高。主要適用于低位中晚期直腸癌患者。
直腸癌規(guī)范治療
直腸癌的治療目前仍以外科手術為主,化療為輔,放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這三種治療模式是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模式。手術是直腸癌患者重要的治療方法,胃腸外科開展了全直腸系膜切除(TME)手術,由于術中完整切除了直腸系膜,明顯降低了復發(fā)率,并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肛門,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術后排尿和性功能。主要適用于中下部的直腸癌患者。部分病人手術之后進行輔助的化療和放療,可以減少復發(fā)轉移,獲得很長生存期,少部分病人甚至可以達到治愈。直腸癌的放療和化療分為輔助治療和新輔助治療,新輔助治療實際上就是術前進行放化療,輔助治療的概念就是術后進行放化療,目前對于直腸癌來說,對于腫瘤侵透肌層或淋巴結陽性的患者建議在手術之前做新輔助的化療和放療,現(xiàn)在國際上的趨勢是主張放化療同時進行的。我科通過對直腸癌的規(guī)范治療,降低復發(fā)率,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取得良好療效。
全國較領先的乳管內窺鏡檢查
該方法是對非哺乳期乳頭溢液患者直接、準確的檢查手段。我科于1998年底在國內較早開展此項技術,已成功為上千例患者進行了及時檢查。乳腺導管內窺鏡的應用使以乳頭溢液為表現(xiàn)而無腫塊的乳腺疾病患者的手術指征明確化,使正常導管或導管擴張的患者避免了手術之苦。同時在術前明確手術的部位和范圍,也為乳腺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有利條件。
乳腺癌的規(guī)范化個體治療
隨著乳腺癌的診治體系的完善,我們系統(tǒng)的對乳腺癌開展檢查,乳腺X線鉬靶片、乳腺B超、乳腺紅外線熱呈像、乳腺MRI、乳腺活檢等檢查手段的應用,乳腺癌的早期診斷率得到極大的提高。同時開展了個體化的手術治療方法,包括規(guī)范的乳腺癌根治術、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保留乳腺的乳腺癌根治術。在手術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的情況開展放療,化療及內分泌治療。形成乳腺癌以手術治療為基礎的綜合化個體化治療體系,使乳腺癌患者治療得到非常好的療效。
乳腺癌手術一期或二期乳房再造
乳腺癌術后一側乳房缺損,給患者身心帶來巨大的痛苦。為此我們開展了乳腺癌術后即刻乳房假體及自體成形術,必要時對健側乳房進行修復。同時擴大保乳手術的適應癥,在切除癌腫的同時,保持乳腺外形,取得良好的療效,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對已有乳房缺損的病人,我們同時開展二次乳房成形,還患者以完美的姿態(tài)和生活的自信。目前已完成了數百例手術,得到滿意的效果。
乳腺疾病的微創(chuàng)檢查手段和美容手術
對于乳腺早期疾病采用鉬靶下三維立體定向技術,穿刺定位針及細針穿刺活檢技術,提高乳腺疾病早期診斷率。乳腺外科手術采用微創(chuàng)式小切口,治療乳腺良性疾病,減少了手術創(chuàng)傷,保持乳腺的美觀和完整。同時對巨乳癥,乳腺發(fā)育不良,乳頭凹陷等發(fā)育異常疾病采用整形技術,給予成形和再造,恢復患者乳房正常形態(tài),重建生活信心。
腹腔鏡輔助結直腸手術
優(yōu)點:1、安全:由于腹腔鏡手術是利用高亮度的照明、攝像技術,將組織放大,使得手術視野范圍增大,圖像更加清晰,組織解剖明了,更加容易辨認,易于精細化操作,大大避免了病變的遺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2、微創(chuàng):術者的手在體外操作,不進入體內,進入體內的只是細小而精細的手術器械,避免了開腹手術的器械的牽拉,減少了對腹腔內臟器官的干擾,使得患者恢復更加迅速。3、并發(fā)癥低:腹壁戳孔取代了腹壁切口,避免了腹壁肌肉、血管和相應神經的損傷,術后極少出現(xiàn)腹壁薄弱和腹壁切口疝,不會因為腹壁肌肉瘢痕化影響運動功能,不會因為腹壁神經切斷引起相應的皮膚麻木。戳孔感染遠比傳統(tǒng)開腹的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少。4、保肛幾率高:位置低、接近肛門口的直腸腫瘤實施傳統(tǒng)開腹直腸癌手術需要連同肛門一并切除,同時需要手術在腹部再造肛門,術后終生帶“糞袋”生活,生活質量極大下降。我院較早開展的低位保肛腹腔鏡輔助結直腸手術,大大增加了低位直腸癌患者術后保住肛門及其功能的機率,避免了術后帶“糞袋”生活的煩惱。極大的提高術后病人的生活質量。
肛瘺的微創(chuàng)治療
肛瘺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是瘺管切除、瘺管切開掛線等手術方式,其缺點是創(chuàng)傷大、愈合時間長(6-8周)、肛門功能受損等。我們在國內、外較早設計并使用異體脫細胞異體真皮基質補片(ADM),剪裁成肛瘺栓進行肛瘺的填塞治療的微創(chuàng)方法,臨床治療獲得成功。是一種新的微創(chuàng)的肛瘺治療新方法。優(yōu)點:(1)良好的微創(chuàng)性:本方法簡單易行、手術打擊小、術后痛苦輕,無排斥反應及毒副作用,不損害肛門功能也不會造成肛門畸形;(2)較高的成功率;(3)良好的安全性,無排斥反應,無毒副作用;(4)相對花費低,由于愈合快、恢復時間比常規(guī)手術病人節(jié)約1月的時間,因此,本方法治療的病人與常規(guī)治療病人的花費基本持平。
在肛瘺栓治療的基礎上,結合國際上近年來提出的經括約肌間肛瘺結扎術(LIFT),針對LIFT手術愈合時間長,愈合率較低的缺點,我們較早在國際上提出了LIFT-plug的技術操作,該技術操作的可使肛瘺的愈合時間由原有的6~7周縮短至2~3周,愈合率提高,該技術目前已在國內20余家醫(yī)院推廣應用,并在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年會上做專題發(fā)言,在中華胃腸外科雜志上以評述發(fā)表。
便秘的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
便秘就是排便費力、困難,與大便的性狀(干、稀)無關。便秘在臨床上分為:結腸慢傳輸型(大腸蠕動慢)、出口梗阻型、混合型(前二型兼有)。其中結腸慢傳輸型可以通過內科治療,也就是服藥可以緩解癥狀,但嚴重的出口梗阻型需外科手術治療。傳統(tǒng)手術療效差、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恢復慢。我們采用吻合器經肛門直腸部分切除術(Stapledtransanalrectalresection,STARR),該手術方式是通過經肛門雙吻合器技術同時切除直腸前突及套疊脫垂的直腸壁,以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手術操作簡單、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術后疼痛輕微、并發(fā)癥少,療效滿意,優(yōu)于傳統(tǒng)手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取得十分滿意的療效。
腹股溝疝的個體化治療:對腹股溝疝的病人我們根據病人的年齡、疝的類型、缺損大小、伴隨疾病等情況,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應用恰當的修補材料,進行修補手術。腹股溝疝的病人均采用無張力疝修補技術,此手術特點是:全部采用局部麻醉,對全身影響小,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復發(fā)率低,并發(fā)癥少,手術適應癥廣泛。
對污染或感染的腹壁缺損的修復:腹股溝疝嵌頓(腸壞死等)、腹壁疝術中污染、一些感染創(chuàng)面的腹壁缺損等病人,通常是不能行一期缺損修補的,我們較早在國內應用生物補片行一期缺損修補,避免了病人二次手術的問題,解決了目前污染或感染腹壁缺損治療棘手的難題,現(xiàn)已在國內推廣。
復雜腹壁疝的手術治療:對各種類型的腹壁切口疝、造口旁疝、腹壁缺損、腹壁腫瘤等。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術前應用B超、CT、MRI等方法準確測量缺損范圍,科學合理的選擇修補材料,采用無張力修補技術,重建腹壁,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