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浙二眼科中心 浙二眼科中心 5月15日 天氣漸熱,有些家長帶著孩子來浙二眼科就診時問:“醫(yī)生,我家小芽兒眼睛上長了個“偷針眼”該怎么辦?”仔細檢查后,有時醫(yī)生會說“這是霰粒腫,不是麥粒腫(俗稱偷針眼)”。眼科門診經常會遇見患者眼皮上長著黃豆大小的硬節(jié)或是紅腫帶膿頭的隆起,那么它到底是麥粒腫還是霰粒腫呢?今天我們請浙二眼科中心石鑫主治醫(yī)師來科普一下眼瞼長“痘痘”的這兩種情況吧。 什么是麥粒腫/霰粒腫? 兩者有什么區(qū)別? 通俗來講,它們都是“長在眼皮上的痘痘”,二者主要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合并細菌感染。如果痘痘感染了,出現(xiàn)局部紅、腫、熱、痛,甚至有黃色膿點,那它就是麥粒腫,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瞼板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多見于兒童、老年人等抵抗力較差的人群;如果它只是一個疙瘩隆起在眼皮上,安安靜靜,不痛不癢,有包裹感,翻開眼皮內側呈暗紅色,那就是霰粒腫,是瞼板腺口阻塞,分泌物潴留,脂肪酸分解引起的異物反應而形成的囊腫,多見于青少年等瞼板腺分泌旺盛的人群。 兩者該怎么治療? ? 對于麥粒腫,發(fā)病早期要保持充足睡眠,減少用眼,局部熱敷,滴用抗生素眼藥水,反復發(fā)作及伴有全身反應者可口服抗生素類藥物。若麥粒腫出現(xiàn)膿液積聚,有波動感,就需要手術切開引流排膿,局限炎癥范圍,避免炎癥擴散或大面積皮膚破潰引起不規(guī)則瘢痕。很多人一聽說眼睛做手術就害怕,眼科專家表示,在正規(guī)醫(yī)院做治療完全不用擔心,麥粒腫排膿屬于門診小手術,幾分鐘就可完成,對視力沒有影響。 小的霰粒腫經熱敷,聯(lián)合使用抗生素眼藥水后可以吸收;對于大的腫塊,如果熱敷后未見好轉,影響美觀,或壓迫眼球引起散光影響視力了需行手術治療。較大霰粒腫建議盡早手術,否則自行破潰后,容易出現(xiàn)肉芽增生,進而引起其他并發(fā)癥。對于老年人、反復發(fā)作的瞼板腺囊腫,應將切除物進行病理學檢查。 熱敷時要注意哪些事情? 熱敷要及時,一發(fā)現(xiàn)麥粒腫或霰粒腫的苗頭,就進行有效的熱敷,很可能在看醫(yī)生之前就消退了。熱敷的要求是:溫度40~45度,每次15分鐘,每天3~4次。注意熱敷物品的衛(wèi)生,可以用熱毛巾,也可以用干凈的棉柔巾裹著未剝殼的煮雞蛋或熱土豆熱敷。 手術會不會留下疤痕? 外瞼腺炎手術沿著皮紋的方向切開,只要不是特殊瘢痕體質的,一般不會留疤,內瞼腺炎和霰粒腫在眼瞼內面沿瞼板腺管方向切開,也不會在皮膚上留疤。倒是有些延誤治療的患者,如皮膚化膿破潰后,容易留下疤痕。 手術后如何護理? 術后立即壓迫止血20分鐘,24小時候后開始局部熱敷促進吸收,每次15分鐘,每天3-4次。術后三天內手術區(qū)域保持干燥、清潔,家中可用無菌棉棒蘸生理鹽水清潔傷口,擦去表面的分泌物、血跡和殘留的眼膏,按醫(yī)囑涂抹抗生素眼膏。 麥粒腫和霰粒腫手術后為什么還會發(fā)作? 如同皮膚有很多毛孔和皮脂腺,會反復長痘痘那樣,我們的上眼皮大概有25-40個瞼板腺管,下眼皮有20-30個瞼板腺管,每個腺體都有堵塞發(fā)炎的潛在可能,所以對于腺體分泌旺盛,有潛在體質的患者,麥粒腫和霰粒腫可能會反復發(fā)作。 麥粒腫/霰粒腫如何進行預防? 1、飲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膩食物,忌煙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改善油脂分泌健康;注意手衛(wèi)生,眼部衛(wèi)生,改變不良的用眼習慣。易反復發(fā)作的患者,平時可多進行眼部熱敷。 2、兒童麥粒腫易復發(fā),檢查和手術難配合,故更應重視預防。除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善外,對于有瞼緣炎、倒睫、瞼內翻、過敏性結膜炎等情況的患兒,需積極治療,防止因局部炎癥和揉眼引起細菌感染。 平時很注意用眼衛(wèi)生,為什么還會長麥粒腫? 易長麥粒腫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個人體質和手衛(wèi)生。我們眼瞼的皮脂腺會分泌油脂,如果油脂的熔點低于我們的體溫,體溫就可以把它溶解,變成脂質層,覆蓋在眼睛表面,起到潤眼作用。但如果油脂的熔點高于體溫,難以熔化,就會堵在眼瞼邊緣的瞼板腺開口那里。所以,如果眼瞼分泌的油脂不健康,就容易導致瞼板腺口堵塞,出現(xiàn)麥粒腫或霰粒腫。為了改善這種體質,我們建議遠離高油高糖高鹽的食品,例如很多飲料、煎炸物、巧克力、薯片等。 小兒得了麥粒腫需特別注意什么? 小兒麥粒腫一旦出現(xiàn)膿頭就應及時切開排膿,不要等到自行破潰,可以減少患兒的疼痛,并可縮短病程。當膿頭出現(xiàn)時切忌用手擠壓,因為眼瞼血管豐富,眼的靜脈與眼眶內靜脈相通,又與顱內的海綿竇相通,而眼靜脈沒有靜脈瓣,血液可向各方向回流,擠壓會使炎癥擴散,引起嚴重合并癥,如眼眶蜂窩織炎等,有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當麥粒腫和霰粒腫出現(xiàn)時,針對不同階段進行合理的個體化治療,絕大多數(shù)愈后都很好。小病不可小視,都值得認真對待,您的光明就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麻痹性斜視多由外傷、感染、高血壓及糖尿病等造成支配眼肌運動的神經核、神經或眼外肌本身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為一種常見眼病,屬祖國醫(yī)學風牽偏視的范疇。我科自1996年1月至2004年3月應用中藥正容湯加減,配合針刺療法治療后天性麻痹性斜視60例,并予對照觀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結果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臨床資料觀察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齡最大69歲,最小10歲,平均45.6歲;病程最短5天,最長180天,平均31天。60例中外直肌麻痹24例,內直肌麻痹3例,上直肌麻痹3例,下直肌麻痹2例,動眼神經麻痹20例,上斜肌麻痹6例,下斜肌麻痹2例;右眼43例,左眼17例。病因:高血壓病史者10例,糖尿病者8例,腦梗塞者10例,感冒病史者15例,外傷后6例,原因不明11例。證候分類:風邪襲絡型16例,風痰入絡型25例,肝風內動型13例,外傷型6例。對照組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10歲,平均44.8歲;病程最短4天,最長170天,平均30.5天。60例中外直肌麻痹25例,內直肌麻痹3例,上直肌麻痹2例,下直肌麻痹3例,動眼神經麻痹18例,上斜肌麻痹5例,下斜肌麻痹4例;右眼41例,左眼19例。病因:高血壓病史11例,糖尿病者8例,腦梗塞9例,感冒病史17例,外傷后5例,原因不明10例。證候分類:風邪襲絡型17例,風痰入絡型24例,肝風內動型14例,外傷型5例。上述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病因、證候等方面經統(tǒng)計測驗,差異均不顯著,具有可比性。1.2 診斷標準[1] ①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②眼球活動障礙,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活動受限;③第二斜視角大于第一斜視角;④代償頭位,頭向麻痹肌方向偏斜;⑤復視,雙眼視一為二;⑥頭暈目眩,或有惡心嘔吐。1.3 中醫(yī)證候分類[1]①風邪襲絡:目偏斜,復視,或伴上胞下垂,發(fā)病急驟或有眼疼,頭疼發(fā)熱。舌紅,苔薄,脈弦。②風痰入絡:目偏斜,復視,頭暈,嘔惡。舌紅,苔膩,脈弦。③肝風內動:突發(fā)目偏斜,頭暈耳鳴,面赤心煩,肢麻。舌紅,苔黃,脈弦。④外傷瘀滯:外傷后目偏斜,或有胞瞼、白睛瘀血,眼疼,活動受限,視一為二。舌紅,苔薄,脈弦。1.4 治療方法1.4.1 中藥治療:中藥以祛風通絡,化痰解痙為主要治則。方用正容湯加減。藥物組成:羌活、白附子、膽南星、白僵蠶、秦艽、防風、法半夏、木瓜、松節(jié)、全蟲、生姜、甘草。證屬風邪襲絡,若風寒表癥明顯者,加麻黃、紫蘇、桂枝,以增解表散寒通絡之力;若風熱表癥明顯者,減方中白附子、生姜,加柴胡、薄荷、桑枝、金銀花等以增強辛涼疏風、清熱通絡之效。證屬風痰入絡,兼見食少便溏,泛吐痰涎,苔厚膩等脾虛濕盛癥者,加陳皮、云苓、黨參、白術等以增健脾利濕化痰之功。證屬肝風內動者,則選加生龍骨、生牡蠣、牛膝、天麻等以鎮(zhèn)肝潛陽熄風。證屬外傷瘀滯,則選加活血化瘀通絡之品,如桃仁、紅花、川芎、赤芍、蘇木等。病久氣虛血瘀者,加黃芪、當歸、丹參、紅花等以益氣化瘀。中藥每日1劑,水煎后早晚分服。1.4.2 針刺治療:主穴取麻痹肌鄰近部位穴位。內外直肌麻痹的主穴:睛明、瞳子寥;上下直肌麻痹的主穴:上明、承泣;動眼神經麻痹的主穴:睛明、上明、承泣、陽白;上下斜肌麻痹的主穴:上睛明、下睛明。配穴以辨證取穴為主:風邪襲絡配穴取風池、外關、合谷、太陽,以祛風通絡;風痰入絡型配穴取風池、內關、脾腧、胃腧、足三里以祛風邪、利機關、調脾胃,以絕化痰之源;肝風內動型配穴取風池、百會、三陰交、太沖以平肝熄風,滋陰潛陽;外傷瘀滯型配穴取足三里、足光明、三陰交、血海等以調暢氣血,疏通經絡。針刺治療每日一次,每次取主穴2個、配穴2—4個,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15分鐘行針一次。眼部穴位行針時忌捻轉及大幅度提插,多采用刮柄法和彈動法以增強針感,起針時注意壓迫針孔,以防出血。以上中藥和針刺兩種治法,觀察組同時進行,對照組單純用中藥治療。兩組均以10天為一療程,每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統(tǒng)計,并詳細記錄之,間隔5天,再進行下一療程。治療三療程斜視度及癥狀無改善者視為無效,終止治療。2 結果2.1 療效標準[1]①治愈:眼位正,眼球運動自如,復視消失。②好轉:患眼偏斜度減輕,復視像距離縮小,眼球運動受限部分恢復。③未愈:眼位仍偏斜,程度無好轉,癥狀無減輕。2.2 兩組療效比較本組120例治療時間最短10天,最長60天,平均26天。治療后兩組療效比較χ2=9.85(χ0.052=5.99)有顯著差異(見表1)。表1 兩組療效比較組別治愈好轉未愈總有效率觀察組52(86.67%)5(8 . 33%)3(5%)95%對照組37(61.67%)13(21.67%)10(16.67%)83.33%2.3 療法與療程的關系本觀察組治愈52例中,有23例1療程治愈,約占44.23%;20例2療程治愈,約占38.46%;9例3療程治愈,約占17.31%。52例治愈患者均在第一療程就顯效,好轉5例于第二療程顯效。而對照組治愈37例中,有8例第一療程治愈,約占21.62%;9例兩療程治愈約占24.32%,有20例3療程以上治愈約占54.05%。對照組治愈37例中僅19例于第一療程顯效,18例于第二療程顯效;好轉13例中,于第二療程末才見效。以上說明針藥并用取效快,療程短,效果好。3 討論3.1 麻痹性斜視以眼珠突然偏斜,轉動受限,視一為二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且常因風邪外中經絡而發(fā),故中醫(yī)稱為風牽偏視。此外,本病的發(fā)病還與脾虛生痰、肝風內動、血瘀氣滯有關。風邪入侵、或外風引動內風、或肝風內動、脾虛生痰、風痰阻絡等導致眼部受邪,一側的經絡氣血運行不利,使該側眼帶失養(yǎng)而遲緩不用,健側眼帶舒縮功能正常而反似拘急,牽引眼珠偏向健側而成風牽偏視。據(jù)作者臨床觀察,本病多由外感風邪引起,或發(fā)于臟腑功能失調復感風邪之時,故治療上當以祛除風邪為主要治法,首選正容湯加減以祛風通絡、化痰解痙。方中白附子、僵蠶、全蟲、膽南星、半夏祛風通絡、化痰止痙為主藥;羌活、防風、生姜協(xié)助主藥疏散經絡中風邪,導邪外出;秦艽、木瓜、松節(jié)助主藥舒筋緩急,甘草調和諸藥。我們臨證時,根據(jù)病人相兼癥狀,治療上或兼鎮(zhèn)肝熄風、或兼健脾祛痰、或兼益氣化瘀等隨證加減,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3.2 眼外肌麻痹是由于支配眼肌運動的神經核、神經或眼外肌本身器質性病變所引起[2]。 而針刺能提高神經興奮性,使肌肉收縮加強,針刺能使損壞部分神經的肌肉功能恢復。中醫(yī)學認為,全身腧穴的主治作用,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均可以治療穴位所在部位及鄰近部位組織、器官的局部病癥,但十二經的一些腧穴,尤其是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腧穴,則不僅能治局部病癥,還可以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組織、器官的病癥,有的甚至有影響全身的作用[3]。據(jù)此,我們取麻痹肌附近穴位為主穴,以起到直接興奮麻痹肌肉的作用;辨證取遠端穴位為配穴,以達調理臟腑、疏通經絡氣血的目的。3.3 本組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達86.67%,總有效率達95%,而對照組治愈達61.67%,總有效率達83.33%,兩組比較有明顯差異;表明了針藥結合治療麻痹性斜視,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比單用中藥效果要好。提示我們在臨床上治療麻痹性斜視,最好應用針灸、中藥綜合療法,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參考文獻1 國家中醫(yī)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4~1152 嚴密主編.眼科學(第4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1733 江蘇新醫(yī)學院主編. 針灸學.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6
提要:對增視Ⅲ號水丸治療82例91只外傷性視神經萎縮眼進行臨床觀察,結果好轉69只眼,無效22只眼,有效率達75.82%。提示柴胡疏肝明目丸是治療外傷性視神經萎縮的有效藥物。外傷性視神經萎縮是指頭面部外傷后,尤其是眉弓部 (眼眶外上緣) 損傷后,造成急性視神經損傷,繼而視神經纖維發(fā)生退行性變,導致視功能減退,重者接近失明,甚至完全失明的一種常見眼底病變。隨著社會的進步,交通和體育運動的發(fā)展,外傷因素增多,加之現(xiàn)代腦外傷搶救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傷者死亡率明顯下降,因而外傷性視神經萎縮的發(fā)生率相對升高,成為一種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本病預后不良,迄今尚乏治之有效的藥物。我院眼底病專科自1993 年 1 月到1996年6月,應用作者自擬方柴胡疏肝明目丸(增視Ⅲ號水丸)治療外傷性視神經萎縮 82例91只眼,收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總結報告如下。1 資料和方法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82例91只眼,均系門診病人。其中男71例,女11例;右眼45例,左眼28例,雙眼9例;致傷原因:車禍35例, 棍棒磚石等硬物擊傷26例,拳打或腳踢致傷14例,摔傷7例;病程最短1月,最長2年,其中1~6個月33例36只眼,7~12個月29例32 只眼,1~1.5年12例14只眼,1.5~2年8例9只眼。 1.2 診斷標準、納入與排除病例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青盲的診斷依據(jù), 制訂出本病的診斷標準:①頭、眼、面部外傷后單眼或雙眼視力下降,甚至不辨人物,不分明暗;②眼底檢查視乳頭色淡或蒼白;③視野檢查中心暗點或視野缺損;④瞳孔直接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⑤色覺減退先紅后綠;⑥明確除外視神經先天異?;蚱渌蛞鸬囊暽窠浳s。1.3 有關檢查1.3.1 視野檢查 本組91只眼中有49只眼因視力差或其它原因未查視野外,其余42只眼均進行了視野檢查。其中周邊向心性視野縮小25只眼,雙顳側偏盲6只眼,弓形視野缺損4只眼,中心暗點或旁中心暗點7只眼。1.3.2 影像學檢查 本組82例均作了頭顱、眼眶X線平片,或視神經孔位X線片檢查,有38例復作CT掃描或磁共振檢查,有顱骨骨折包括縫性骨折27例,顱內血腫12例,顯示視神經管骨折僅7例。1.4 治療方法 以疏肝化瘀、益氣養(yǎng)血為治則,選用增視Ⅲ號水丸,本藥為復方中藥濃縮水丸(作者自擬方),由河南省中醫(yī)院制劑室研制并提供,每1g水丸含生藥1.9g,服法:6~10歲,每次服5g,每日2次;11~14歲,每次服6g,每日2次;14歲以上,每次服9g,每日2次,治療1個月為 1療程,服藥期間停用其它一切中西藥及療法。每療程結束后,進行1次視力、視野、瞳孔、色覺及眼底檢查,并詳細記錄之,治療3 療程視力、視野無進步者,終止治療視為無效。2 結果2.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訂本組病人療效判定標準。好轉:①視力提高2排以上(含2排),0.1以下視力每增加0.02等于1排;②視野中心暗點縮小或絕對暗點變?yōu)橄鄬Π迭c。未愈:視力和視野無改善或退步。治療前后比較,達到以上標準之一者分別歸屬好轉或無效。2.2 療程 本組82例91只眼中,接受治療時間最短2個月,最長13個月, 平均4個月。2.3 治療結果2.3.1 視力結果 按對數(shù)視力表統(tǒng)計治療前后視力情況,本組好轉69只眼,無效22只眼,有效率達75.82%,2.3.2 視野結果 所測42只眼中,視野無變化25只眼,約占59.52%,17 只眼視野缺損有改善,占40.48%,其中12 只眼周邊向心性視野缺損視野擴大10度以上,弓形視野缺損縮小3只眼,中心暗點縮小2只眼。與視力結果相比,視野的恢復遠較視力為差。2.3.3 患病時間與療效的關系 患病時間越短,治療效果越好,病程在6月內有效率達86.11%,以后隨著時間的延長,療效漸降。 對不同患病時間的療效關系進行比較,經χ2測驗,χ2=8.02,P<0.05, 說明患病時間與療效呈顯著的相關性。3 討論3.1 外傷性視神經萎縮病機特點在于瘀、郁、虛,為虛實夾雜之證,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益氣養(yǎng)血。作者根據(jù)自己的臨床實踐,自擬柴胡疏肝明目丸,方中用柴胡、茺蔚子解氣郁,當歸、川芎、炮甲化血瘀,黃芪、杞果合當歸益氣養(yǎng)血,全方合用,功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益氣養(yǎng)血。使氣滯通,瘀血除,玄府開,真氣復,打斷氣滯、血瘀,因郁致虛,愈虛愈瘀的惡性循環(huán), 使人體之正氣得以鼓舞,氣血得以調和,精、血、氣液運行正常上榮于目,促其萎縮的神經復蘇,經用上藥治療本病91只眼,有效率達75.82%,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3.2 外傷性視神經萎縮為眼科一種難治重癥。我科曾用中藥、針灸、穴位封閉的三結合療法治療本病41例52只眼,有效率達92.16%。但是在臨床上,一些病人由于經濟原因,或懼怕針灸,或因往返醫(yī)院浪費時間,耽誤工作等原因不愿接受三結合治療。為此,作者選用了有效藥物,制成服用方便,病人樂于接受的增視Ⅲ號水丸,治療本病82例91只眼,結果好轉69只眼,有效率達75.82%。另外,作者在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本病無光感者效果不良。本組5例無光感患者全部無效。所以,作者認為,本病無光感者沒有再治療的必要,正如《銀海指南》所說:“三光俱滅,真青盲也,法在不治”,治也無功。作者應用三結合療法治療本病較單服增視Ⅲ號水丸有效率高的原因有二:其一是針藥并用,增加了治療手段,從多途徑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其二就是把無光感患者排除在納入病例之外。如果本組也把無光感者排除在納入病例之外,本組有效率可上升為80.23%。 通過本組病例觀察,作者認為,疏肝化瘀,益氣養(yǎng)血之增視Ⅲ號水丸是治療外傷性視神經萎縮的有效藥物。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3。 2、張海 主編,中醫(yī)眼科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2 ,329。 3、河合一重,外傷性視神經癥,眼科,1992,34:1057。 4、宋維賢等,視神經管減壓開放術121例療效觀察,中華眼科雜崐志,1996,32(6):449。 5、張豐菊等,外傷性視神經萎縮眼動脈血流速度的研究, 中國實用眼科雜志,1996,14(2):95。6、姚芳蔚,視神經萎縮證治,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1992,2(4):223。
總訪問量 3,285,258次
在線服務患者 3,104位
科普文章 40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