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戰(zhàn)
主任醫(yī)師
新生兒科科主任
新生兒科張新華
主任醫(yī)師
3.5
新生兒科梁秀清
主任醫(yī)師
3.5
新生兒科仝靜一
主任醫(yī)師
3.5
新生兒科張香蓮
主任醫(yī)師
3.5
新生兒科李學珍
主任醫(yī)師
3.5
新生兒科王成虎
主任醫(yī)師
3.2
新生兒科李海
副主任醫(yī)師
3.2
新生兒科張莉
副主任醫(yī)師
3.2
新生兒科馬榮偉
主治醫(yī)師
3.2
王榮華
主治醫(yī)師
3.2
新生兒科關函洲
主治醫(yī)師
3.2
新生兒科張向榮
醫(yī)師
3.1
新生兒科李錦安
醫(yī)師
3.1
新生兒科李海霞
3.1
新生兒科蓋建芳
3.1
兒科師麟堯
醫(yī)師
3.2
兒科護理劉國艷
主管護師
2.9
早產兒是指出生時胎齡貧血,補充維生素D預防佝僂病。4個月內不需要添加輔食。四、家庭護理中注意1、維持有效呼吸:吃奶后取側臥頭高位。注意不要遮住嬰兒口鼻;經常觀察嬰兒面色,如發(fā)現(xiàn)呼吸暫停、或嬰兒屏氣時,可輕彈足底、捏耳垂、刺激呼吸,如反復發(fā)作應及時送醫(yī)院治療;2、根據(jù)季節(jié)決定洗澡次數(shù):夏季可每天洗澡,冬季可每周洗澡1-2次;洗澡時室溫在30℃,水溫38℃-40℃為宜;洗澡后徹底擦干,防止受涼。室溫不穩(wěn)定的可局部洗澡或擦浴。3、保持舒適體位,用毛巾或床單制作早產兒的臥具,使其手腳能觸到物體,有安全感。另外,包裹嬰兒時要確定嬰兒的手能觸及面部,以利于頭手互動。經常變換睡覺姿勢,注意頭部塑性,防止因頭部平坦造成持久的體格、心理和社會適應困難。俯臥位可增加猝死的發(fā)生,應引起注意。4、注意親子間的親密接觸,對日后親子關系的建立有深遠的影響。包括:觸摸、親吻、擁抱、面對面注視、父母共同參與嬰兒的照顧等。5、適當?shù)膵雰哄憻?。如嬰兒被動操、游泳等?、防止感染:忌人探視(探視人感冒或有傳染病容易感染寶寶),當然家庭中有人感冒或有傳染疾病亦要隔離??醋o人最好固定,不要經常更換;照顧嬰兒前好洗手,換上干凈的衣服;最好等嬰兒足月后再抱給親戚、鄰居看;如發(fā)現(xiàn)嬰兒有任何異常情況,如體溫異常、呼吸異?!紤皶r送往醫(yī)院就診。五、如何判斷早產兒生長發(fā)育是否良好正常情況下早產兒體重每天可增加15-30克。如果嬰兒的身長和體重與他相應的月齡(或周齡)相符合(可每周填寫寶寶生長發(fā)育曲線,網(wǎng)上下載APP),即為生長發(fā)育良好。六、給小兒服藥的正確方法:1、?注意藥物與乳汁不能同時服用;2、?片劑藥物,先碾碎后溶化在糖水中,用奶瓶或小湯勺喂;糖漿類藥物,應先搖晃均勻后服用;3、?小兒哭泣或吵鬧時,請勿喂藥,以免誤吸入氣管。
腦癱嬰兒期的早期癥狀:㈠、新生兒期的早期癥狀1.哺乳困難:小兒出生后不會吸吮、吸吮無力或拒乳,或表現(xiàn)為吸吮后疲勞無力;因而小兒多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體重不增加或增加緩慢。3.哭聲微弱:小兒出生后十分安靜,哭聲微弱或持續(xù)哭鬧。4.全身松軟和自發(fā)運動少:小兒出生后少動,呈無力狀態(tài)。5.肌張力低下:全身松軟,肌肉松弛。6.肌張力增強:好打挺,頭后仰,雙下肢硬性伸展,全身發(fā)硬,角弓反張。7.新生兒痙攣:小兒易驚,抽搐,尖叫或呈煩躁不安狀態(tài)。8.原始反射減弱或增強:如擁抱反射,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9、固定姿勢,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往往是由于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在生后一個月就可見到。㈡、1—3月的早期癥狀1.不注意看人,不凝視,追視差,不笑;2、非對稱性姿勢3.頭不穩(wěn)定,頸不能豎直,頭左右搖動;俯臥位不能抬頭。抬頭動作標志抗重力肌的發(fā)育情況,正常時2—3個月可抬頭45度—90度;4.肌張力增高:拇指內收,手緊握拳或上肢內收、內旋。背屈呈對稱性,有時頭偏向一側,上肢內收、內旋,手握拳,全身發(fā)硬,軀干硬性伸展;5.肌張力低下:全身發(fā)軟,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㈢、4—6月的早期癥狀1.反應遲鈍:不追視,不注意看人,眼不靈活;表情呆板不靈活,逗時無反應,叫名無反應。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xiàn),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2.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3.注視手:6個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4、頭不穩(wěn)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志。5、身體扭轉: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6、身體逐漸變硬,有輕度角弓反張或下肢交叉,坐位呈后傾;如果全身發(fā)硬持續(xù)生后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7、俯臥位抬頭小于90度,拉起時頭不跟,坐位呈全前傾,全身仍發(fā)軟;如果“全身發(fā)軟及自發(fā)運動減少”持續(xù)生后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癥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tǒng)疾病。8、拇指內收和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意義。9、不能伸手抓物:手不靈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如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10、不會翻身,6個月以后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11、斜視: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12、殘存原始反射,如非對稱性姿勢。13、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tài)發(fā)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㈣、7-12個月的早期癥狀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癥狀,但在嬰兒后半期(7-12個月)則有一些其他癥狀表現(xiàn):1、8個月后還用腳尖站立。2、8個月后下肢不使用或短暫地支持體重;3、9個月后不能獨坐。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等不靈活,不協(xié)調;在10個月后出現(xiàn)手笨有診斷意義。5、10個月后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6、12個月后不能抓站。7、15個月以后,還不會邁步。8、12個月以后不會與人再見,有診斷意義。9、12個月以后流口水及"吃手",有診斷價值。
1、早期表現(xiàn)過多的睡眠,整天昏昏欲睡,不易喚醒; 2、到3個月還不會微笑; 3、對周圍不關心,不看周圍物品或對周圍的聲音無反應; 4、吸吮能力差或6、7個月時仍不會咀嚼或吞咽困難; 5、哭聲異常,表現(xiàn)為哭聲無力或發(fā)直,有時為尖叫; 6、姿勢的異常,表現(xiàn)為經常頭向后仰,抱時很費勁; 7、到3個月以后雙手仍為握拳狀; 8、到4、5個月時仍不會將手放入口中; 9、“注視手”的動作持續(xù)存在,6個月以后也不消失; 10、到8、9個月時仍不能坐穩(wěn); 11、到8、9個月時雙手仍不能在胸前握在一起玩; 12、缺乏興趣,注意不集中,對玩具的興趣也很短暫,不會玩玩具。
總訪問量 1,388,887次
在線服務患者 1,744位
科普文章 25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