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門診又有一個家長領著一個6歲的孩子來,左側肢體不靈活,尖足步態(tài)。父母在外工作,留孩子給老人帶,看看孩子很是可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檢查下來與我判斷相同,看看抹眼淚的孩子母親,責備的話語還是沒說出口,還是要盡自己力量把孩子最大可能改善。希望在外工作的父母多關心自己的孩子
發(fā)育遲緩的孩子,一般首次就診需做相關檢查頭顱MRI骨盆平片排除視聽覺障礙外周血染色體血生化、血氨、水電酸堿組套甲功全套其次根據(jù)醫(yī)生查體及患兒特征,可能還需進一步檢查,如脊髓MRI,脊柱或下肢的X線檢查,遺傳代謝篩查甚至相關運動發(fā)育落后或認知低下的相關基因檢測。本文系曹徐君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dsjw.cn)發(fā)布,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
對于感覺信息的處理,人類大腦一直是以整體運作的模式進行的。它把感覺器官接受的信息進行篩選、過濾、整合、儲存、反應等。這樣的感覺整合是孩子學習新事物的基礎。比如,孩子第一次吃過草莓后,會認為玩具模型草莓也是可以吃,進而抓起玩具放到嘴里。這就是孩子在通過視覺信息輸入后,需要用更多的其他感覺信息來了解事物的特點(所以我們要理解嬰兒為什么總是把東西放嘴里啃)??梢园堰@樣的過程想象成拼拼圖,各種感覺器官收集到的信息碎片拼到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有意義的圖片——這其實就是感覺統(tǒng)合。然而,有些人片面曲解了感覺統(tǒng)合的意義,將感覺訓練單純做成了體適能訓練。用帶釘刺的巴氏球給孩子做深壓覺刺激、大強度給孩子做滑板俯沖訓練而不管孩子是否接受。這種枯燥單一的訓練可能在短期內(nèi)能調(diào)節(jié)孩子的某一種感覺障礙,或提升力量,但是從真正感覺統(tǒng)合的角度看卻沒有太大的意義。感覺統(tǒng)合,是需要至少兩種以上感覺器官參與的活動,才叫統(tǒng)合,才能讓孩子的大腦形成事物的完整圖片。越多越復雜的信息輸入,越能提高孩子大腦處理復雜信息的能力。感覺統(tǒng)合也是形成個人差異化的原因。有人喜歡綠色、有人喜歡藍色;有人喜歡香蕉、有人喜歡蘋果;有人喜歡看書獲得知識、有人喜歡聽書獲得信息……每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感覺器官的強弱不同、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不同等,造就了每個人的不同喜好,本質(zhì)其實是感覺整合的不均衡導致的。這在正常人身上可能每什么問題,但如果這種不均衡的整合發(fā)生在感統(tǒng)失調(diào),或者ASD等有其他問題的孩子身上時,就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總訪問量 1,961,388次
在線服務患者 3,040位
科普文章 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