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謝病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由于葡萄糖腦苷脂酶 (GBA) 基因變異,導致脂質在肝、脾、骨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巨噬細胞的溶酶體中蓄積,從而導致受累組織器官出現病變。
本病好發(fā)于少年兒童,7 歲以下居多。
根據神經系統(tǒng)是否受累,可以將戈謝病主要分為非神經病變型(I 型)及神經病變型(Ⅱ 型及 Ⅲ 型)。主要癥狀有生長發(fā)育落后于同齡人、肝脾進行性腫大、魚鱗樣皮膚改變、神經系統(tǒng)病變、骨折等。
戈謝病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由于葡萄糖腦苷脂酶 (GBA) 基因變異,導致脂質在肝、脾、骨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巨噬細胞的溶酶體中蓄積,從而導致受累組織器官出現病變。
本病好發(fā)于少年兒童,7 歲以下居多。
根據神經系統(tǒng)是否受累,可以將戈謝病主要分為非神經病變型(I 型)及神經病變型(Ⅱ 型及 Ⅲ 型)。主要癥狀有生長發(fā)育落后于同齡人、肝脾進行性腫大、魚鱗樣皮膚改變、神經系統(tǒng)病變、骨折等。
本病是由于葡萄糖腦苷脂酶 (GBA) 基因突變,導致脂質在細胞和某些器官中積聚引起的。
戈謝病的癥狀與脂質在身體不同部位的積聚有關,會有生長發(fā)育落后于同齡人、肝脾進行性腫大、魚鱗樣皮膚改變、神經系統(tǒng)病變、骨折等表現。
生長發(fā)育落后:戈謝病患兒一般會出現生長發(fā)育落后于同齡人的現象,表現在體格、運動、語言、智力、心理各方面。
脾腫大、肝腫大
肝脾進行性腫大,尤其以脾大更為明顯,一般情況下家屬不易察覺,多于腫大程度發(fā)展至較重時,或者在做其他檢查治療時才發(fā)現。
患兒常出現脾功能亢進的癥狀,如出血、疲勞、眼瞼蒼白等。
皮膚改變:皮膚干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鱗屑,外觀像魚鱗的魚鱗樣皮膚改變,暴露部位皮膚可見棕黃色斑。
神經系統(tǒng)病變: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侵犯時,出現意識改變、語言障礙、行走困難、驚厥發(fā)作等。
眼部病變:眼部受侵犯時,可出現眼球運動失調、水平注視困難、斜視等表現。
肺部病變:肺部受侵犯時,可有咳嗽、呼吸困難、肺動脈高壓等表現。
除了上述表現,本病還可能會出現下列癥狀:
本病的常見并發(fā)癥有:
戈謝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沒有辦法預防,只能通過產前咨詢和診斷來預防患兒的出生。
本病主要依靠患病史問診、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等進行診斷,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戈謝病無法治愈,治療的目的為緩解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主要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貧血
可以補充維生素和鐵劑,預防繼發(fā)感染。
必要時輸血,以糾正貧血或血小板減少。
骨骼病變
可以選擇止痛、理療、處理骨折、人工關節(jié)置換等療法。
可以輔助使用鈣劑,如葡萄糖酸鈣、乳酸鈣、枸櫞酸鈣等,以及雙磷酸鹽,如阿侖膦酸鈉、利塞膦酸鈉等治療骨質疏松。
酶替代治療:是目前最有效且選擇最為廣泛的治療方法。但只適用于 Ⅰ 型患者,對 Ⅱ 型和 Ⅲ 型患者無效。
用人工合成的酶替代體內缺乏的酶,可以糾正貧血、血小板減少的癥狀,使肝、脾體積回縮,體格發(fā)育,骨痛緩解,從而提高生存質量。
伊米苷酶是目前國內唯一可獲得的戈謝病特異性治療藥物。
主要缺點是需要靜脈給藥,且對神經相關的癥狀無法緩解,花費較高,并需終生使用。
底物減少治療:可以減少體內脂肪物質的產生,適合有殘存酶活性者。但僅適用于成人,不適用于兒童。
此法的相關藥物尚未在中國藥監(jiān)部門進行適應證申請或獲得審批。
常用的藥物有美格魯特、依利格魯特,主要副作用是惡心、腹瀉。
骨髓移植:異體骨髓移植治療能使酶活力上升,肝、脾縮小,戈謝細胞減少,但手術危險性與療效須慎重衡量考慮。
脾切除手術
巨大脾臟或脾功能亢進癥狀明顯者,可考慮脾切除。通常是在其他治療無效時的最后選擇。
全脾切除后雖可減輕腹部負擔,減輕貧血和出血傾向,但有加速肝大及骨骼破壞的可能。因此,應該盡量延遲手術,必要時,可考慮部分脾切除術。
脾切除術后仍然需要對肝、肺、骨骼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定期監(jiān)測。
程海醫(yī)生的科普號
程海 副主任醫(yī)師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血液科
300粉絲184.8萬閱讀
王瑩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瑩 主任醫(yī)師
武漢兒童醫(yī)院
呼吸內科
497粉絲63.3萬閱讀
張惠文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惠文 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
兒童內分泌遺傳科
2668粉絲20.3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