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超過 42 周(≥294 天)出生的新生兒稱為過期產兒。因為過期妊娠影響胎兒的發(fā)育,增加患病率及死亡率,因此過期妊娠危險程度較高。若診斷失誤或處理不當,可造成新生兒窒息和死亡。
- 1介紹
- 2發(fā)病原因
- 3癥狀表現
- 4如何預防
- 5檢查
- 6治療方式
- 7營養(yǎng)與飲食
- 8注意事項
- 9康復鍛煉
- 10預后
介紹
發(fā)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 激素:孕婦在懷孕末期體內激素異常(孕酮過多和雌激素過少)可能導致過期產兒。
- 生活習慣:可能與孕婦懷孕期間經常臥床休息,活動過少有關。
- 胎兒因素: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異常和胎兒畸形可能導致本病發(fā)生。
- 營養(yǎng)狀態(tài):營養(yǎng)過剩,補充維生素 E 過多也可能導致本病發(fā)生。
- 遺傳因素和個人體質:本病不會直接遺傳,但父母其中一方或兩方皆為過期產兒,其子代發(fā)生過期產兒的比較多。年齡小于 35 歲且初次懷孕的母親出現過期產兒的情況少。有剖宮產史的母親,或有其他妊娠期并發(fā)癥的,出現過期產兒的比較多。
- 高齡初產:年齡較大,同時是初次懷孕更容易導致過期產兒。
- 子宮因素:過期產兒可能伴有子宮收縮無力。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過期產兒,需加以注意:
-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高齡產婦:年齡大于 35 歲,且是初次懷孕的母親,出現過期產兒的風險較高。剖宮產史:有過剖宮產史的母親,較順產的母親出現過期產兒的風險更高。
妊娠期并發(fā)癥:出現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高血糖、妊娠膽汁淤積綜合征等的母親,出現過期產兒的風險比較大。
-
有如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環(huán)境因素:生長在高海拔地區(qū),由于氧分壓較低,產程發(fā)動早,過期產兒發(fā)生率較低。內分泌因素:若孕婦內分泌失調,激素分泌異常,比如長期作息不規(guī)律等,均可能導致患病風險增加。
生活習慣:跟孕婦懷孕期間經常臥床休息,活動過少有一定的關系。
營養(yǎng)狀態(tài):營養(yǎng)過剩,補充維生素 E 過多也可能導致本病發(fā)生。
癥狀表現
過期產兒的表現根據胎盤的功能情況有所不同。胎盤功能良好的過期產兒,外觀表現可與正常胎兒無太大的差異;胎盤功能不足的過期產兒,外觀表現像一個“小老人”。
典型癥狀
- 胎盤功能良好的過期產兒:表現與正常胎兒外觀基本一致,即兩眼靈活,皮膚較白,似生后幾天的新生兒,皮下脂肪豐滿,指甲較長,頭發(fā)較粗,毳毛(胎毛)消失,耳郭軟骨富有彈性,乳頭突出明顯。
- 胎盤功能不好的過期產兒:主要表現為胎兒的皮膚干燥、松弛、起皺、脫皮(以手心和腳心明顯)、身體瘦長、皮膚上原有的一層白色油狀物消失、皮下脂肪減少,看起來沒有活力,頭發(fā)濃密,手指或腳趾指甲長,胎兒皮膚可被染成黃色,臍帶可以呈黃綠色,看起來就像一個“小老人”。
其他癥狀
部分過期產兒可能出現巨大兒(出生體重等于或大于 4000 克)或小樣兒(出生體重低于 2500 克),嚴重時胎兒可能出現呼吸不規(guī)律甚至沒有呼吸、哭聲微弱、皮膚青紫等新生兒窒息的表現。
并發(fā)癥
如果出現并發(fā)癥,可能會有呼吸急促、面色青紫、拒絕吃奶、臉色蒼白、不哭不鬧、雙手活動不對稱等癥狀。
如何預防
-
對于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高齡產婦應當根據醫(yī)生制定的時間定期產檢,監(jiān)測胎心及羊水情況等,平時注意休息及營養(yǎng)補充,不要過度熬夜,不要吸煙及喝酒,忌生冷食物。剖宮產史的人群,懷下一胎時,應當間隔 2~3 年,孕期不要過度補鈣和攝入含糖量高的食物。
有妊娠期并發(fā)癥的患者,應當積極處理相應的并發(fā)癥。做好產前監(jiān)護。如 B 超、BPS 評分(對胎兒生命體征如呼吸、心率等的一種評價)、胎心監(jiān)護、胎盤功能測定及胎動監(jiān)護。
-
對于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fā):
對于生長在含氧量較低地區(qū)的人群,可在醫(yī)生指導下,適量低流量吸氧,以促進產程。對于經常熬夜,生活不規(guī)律的孕婦,應當及時糾正生活習慣。
對于長期不活動的孕婦,應當進行活動和鍛煉,避免一直躺著或坐著。
懷孕期間補充的維生素 E 不宜過多,根據醫(yī)生指導,只補充需要補充的營養(yǎng)素,切勿自己私自攝入額外營養(yǎng)元素。
檢查
本病主要依靠核算孕周、胎心監(jiān)測及超聲檢查進行診斷,一般胎齡滿 42 周或以上(≥294 天)出生的胎兒即可診斷為過期產兒。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 胎動監(jiān)測:測算 12 小時內的累計胎動次數,來評估胎兒是否缺氧。
- 胎心監(jiān)測:胎心監(jiān)護的正常值為胎心率為 120~160 次/分鐘,胎動為大于 30 次/24 小時。當胎心率大于 160 次/分鐘或持續(xù) 100 次/分鐘,胎動次數小于 20 次/24 小時,則提示胎兒可能在缺氧狀態(tài)。
- 超聲檢查:可以用來觀測胎動,胎兒的呼吸情況,以及羊水量是否充足,是否出現了渾濁現象等。
治療方式
本病主張在合適時間通過陰道分娩或剖宮產終止妊娠。
藥物治療
- 催產素:主要作用是幫助胎兒娩出。
- 腎上腺素:主要作用是在出現新生兒窒息時,幫助新生兒復蘇。
手術治療
- 剖宮產:主要目的是終止妊娠。對于胎兒體重 ≥4000 克、胎位不正,如胎兒體位為臀先露(即臀部朝下)、產程異常(如分娩期間的某一段時間過長)、孕婦和胎兒情況差、預計經陰道分娩困難的孕婦, 應果斷行剖宮產術,保證母嬰安全。
- 破膜引產:主要目的是排出羊水,改變宮腔容積,從而讓子宮規(guī)律地收縮,促進分娩。適用于宮頸已經成熟的孕婦。
其他治療
- 經陰道分娩:目的是娩出胎兒,終止妊娠。對于胎兒體重小于4000 克、頭先露(胎兒的頭朝下,有利于順產)、母嬰一般情況良好的孕婦,在嚴密的監(jiān)護下,可經陰道分娩。
- 促宮頸成熟法:目的是通過促進宮頸的成熟,促使胎兒經陰道分娩。可以通過徒手或儀器刺激乳頭及乳暈,或經陰道在宮頸內藥物促進宮頸成熟。
- 加壓給氧:出現缺氧的胎兒,除了采用氣管插管以及清除氣管內異物的方法之外,還可以采用加壓給氧,保證胎兒血氧分壓。
- 新生兒復蘇:由于寶寶在出生前后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所以這是確保寶寶的心跳、呼吸能正常過渡的重要手段。醫(yī)生會對剛出生的寶寶進行快速評估和初步復蘇,再根據評估及復蘇后寶寶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正壓通氣、氣管插管、心肺復蘇等)來重建新生兒的呼吸心跳等。
營養(yǎng)與飲食
-
手術患者:
術后第一天,可以視情況吃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湯、豆?jié){、藕粉、果汁等。術后第二天起,可以吃軟飯、魚湯、肉湯、蔬菜、家常小炒等。
術后第三天起,可以正常飲食,多吃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魚肉、新鮮蔬菜等。
少吃生冷油炸類食物,如薯片、冰淇淋等。
-
普通患者:多吃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魚肉、新鮮蔬菜等,少吃生冷油炸類食物,如薯片、冰淇淋等。
注意事項
-
術后護理注意事項:
術后需要注意手術部位的清潔與消毒,不要沾水,不要洗澡,可以使用濕毛巾避開手術部位擦澡。保持傷口干燥、清潔。注意站姿和坐姿,以免影響傷口愈合。術后應當根據醫(yī)生建議盡早下床活動,產后有咳嗽或者活動后傷口疼痛時可以使用收腹帶。
術后應當注意清洗會陰部,勤換護理墊,避免傷口感染或者是影響傷口愈合。
對于胎兒應當盡可能早進行母乳喂養(yǎng),吸食母乳后,應當適當輕輕拍背防止吐奶和誤吸的發(fā)生。
應當定時觀察嬰兒,比如觀察皮膚顏色、呼吸頻率、嘴角顏色等是否正常。
-
用藥注意事項:需要按照醫(yī)囑服藥,不要私自服用民間偏方,不要給嬰兒使用非正規(guī)的藥物或洗護用品。
-
定期復查:在妊娠期需要根據醫(yī)生制定的產檢時間定期復查,復查項目主要為胎心監(jiān)測、超聲等項目。出生后需要監(jiān)測孩子的腦部發(fā)育、運動功能等是否正常。
-
生活護理、其他:
大小便:不要憋尿。保持大便規(guī)律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如果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難,可以使用軟化大便的藥物。注意外陰清潔:每天用干凈清水清洗外陰,避免細菌滋生,勤換內衣內褲。
康復鍛煉
-
手術患者:
剖宮產后通常術后一天就可以下床,適當在床邊活動。術后二天可以增加活動量,如慢走、抬腿、雙臂舉高后彎腰等。
出院后建議休養(yǎng) 42 天左右,在此期間不要劇烈運動。
-
普通患者:日常應當適當加強運動,可以每周運動 4-5 次,每次 20-30 分鐘,推薦產后瑜伽、養(yǎng)生操等活動,不要進行快跑、舉重等活動。
預后
- 若不接受正規(guī)治療,可能會出現胎兒缺氧和營養(yǎng)不良,缺氧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胎兒窒息,從而導致死亡。部分胎兒可發(fā)展為巨大兒或小樣兒,會影響分娩的正常進行。如果胎兒器官受到影響,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會體現出來,比如出現智力低下、運動發(fā)育落后、腦癱、癲癇等,對生活質量跟壽命產生影響。
- 若早期診斷并接受正規(guī)治療,則可以有效避免過期產兒的發(fā)生,與其他正常分娩的胎兒無明顯差異。
過期產兒相關科普號

王瑩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瑩 主任醫(yī)師
武漢兒童醫(yī)院
呼吸內科
497粉絲63.3萬閱讀

王麗鴿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麗鴿 醫(yī)師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
普通內科
104粉絲151.7萬閱讀
- 1 介紹
- 2 發(fā)病原因
- 3 癥狀表現
- 4 如何預防
- 5 檢查
- 6 治療方式
- 7 營養(yǎng)與飲食
- 8 注意事項
- 9 康復鍛煉
- 10 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