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傳剛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肛腸外科 簡要病史???????????????????????????????????????????????????2022.10???張男65歲2個月前,因社區(qū)免費體檢,去當地醫(yī)院做胃腸鏡檢查,腸鏡檢查示“結腸環(huán)周LST,結腸多發(fā)息肉(距肛緣13-18cm見巨大側向發(fā)育型腫瘤),病理提示:管狀絨毛狀腺瘤、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平時不看醫(yī)生的張也不太懂報告內容,以為息肉沒啥關系,不當一回事,檢查完后準備回家,正好碰到醫(yī)院工作的外甥,讓解讀一下報告,外甥一臉嚴肅的說道:“這個息肉有點大,這種性質的息肉要盡快切摘除,否則很容易癌變的。”生活拮據的張心疼錢,想過段時間再說,在外甥和家屬的一再勸導下,當月于腸鏡下行ESD術,術后病理回報:(結腸LST、ESD標本)管狀絨毛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局灶癌變。一拿到病理報告的張看到癌變兩字緊張到大汗都不敢出,許久才定住神......大腸息肉一定會變成癌嗎?息肉怎么會癌變呢?息肉摘了病理是癌,還要追加手術嗎?稍作冷靜后,張趕緊打電話給外甥問詢,推薦至我院肛腸外科傅傳剛教授特需門診就診。下午安排腸鏡檢查,傅教授請家屬進來,談了追加手術大概情況,并對病灶進行了腸鏡下自體血標記。麻醉醒來后,病房的走廊里,得知需要追加手術,張焦慮緊張的攔住手術回來的傅教授詢問到:“傅教授,我這個不是息肉都摘了,為啥還需要手術?“傅教授:“極早期的腫瘤可考慮腸鏡下行ESD或EMR切除,但對于浸潤至粘膜下層的早癌,有10%的淋巴結轉移可能,僅行腸鏡摘除及CT無法充分評估淋巴結轉移情況,必要時需追加手術切除腸段。要是再耽誤3個月,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在有先進的3D腹腔鏡技術,術后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要放寬心,把專業(yè)的事交給專業(yè)的人來做“。聽了傅教授的一席話,張終于放下心來,開始積極配合各項術前檢查。3D腹腔鏡下根治性直腸前切除術(自體血定位+NOSES)(術者:傅傳剛、楊飖教授團隊)擇期,傅傳剛、楊飖教授團隊為張行3D腹腔鏡無切口根治性直腸前切除術(NOSESIV式),整個手術過程絲毫不拖泥帶水,可以用“行云流水”來形容,僅歷時1個小時就順利完成了,充分展示了3D腹腔鏡NOSES手術的優(yōu)勢,真正做到了精細、精準、微創(chuàng)、保功能。術后第二天張進食流質,一周后,病理診斷(直腸)直腸腫瘤ESD術后,直腸切除標本內未見腫瘤殘留,粘膜缺損伴肉芽組織增生及多核巨細胞反應,符合手術后改變。上、下切緣及另送下切緣未見癌累及。腸周淋巴結13枚,未見癌轉移(0/14)??吹讲±韴蟾婧?,張倒吸了一口冷氣,真是不幸中的萬幸,幸虧當初聽了外甥的話及時做了手術,才撿回來一條命,我出院回家后要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好好宣傳體檢的重要性,特別是胃腸鏡,一定要去做,千萬不得馬虎。大腸息肉的類型根據息肉的病理性質大腸息肉分為:1.?炎性息肉2.?增生性息肉3.?腺瘤性息肉4.?其它類型的息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為良性病變,不會發(fā)生癌變。腺瘤性息肉又可以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型腺瘤。腺瘤性息肉可能發(fā)生癌變,尤其是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更高。其它類型的息肉如幼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和鋸齒狀息肉。其癌變率甚至比腺瘤性息肉還要高。如何預防腸癌的發(fā)生?大約有80%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為了有效地預防大腸息肉發(fā)生癌變。所以,早期發(fā)現并處理大腸息肉可能預防大腸癌的發(fā)生。結直腸息肉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癥狀。當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才會出現腹痛、便血、腹瀉等表現,但是此時息肉往往已經發(fā)展成為了大腸癌。所以,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常規(guī)行結腸鏡檢查,發(fā)現的大腸息肉全部摘除,并定期隨訪,這樣就能預防大腸癌的發(fā)生了。2022年12月14日
910
0
1
-
嚴東羿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肛腸外科 結腸息肉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道良性疾病,所謂結腸息肉就是結腸粘膜上的一種隆起型的新生物,結腸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是它也有惡變的可能。根據組織學類型的不同,結腸息肉一般可以分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三種不同類型。炎性息肉主要是局部炎癥引起的腸粘膜炎性肉芽腫,常為多發(fā)性,多數較小,直徑在1cm以內,主要可能與腸粘膜的慢性炎癥刺激有關系。????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一種結腸息肉,也稱為化生性息肉,一般體積較小,直徑在1cm以內的居多,表面光滑,基底較寬。????腺瘤性息肉是結腸粘膜的一種良性腫瘤,可以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等幾種類型。腺瘤有一定的幾率會進展形成惡性腫瘤,其中又以絨毛狀管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絨毛狀管狀腺瘤往往為單發(fā),體積較大,往往大于1cm以上,且大部分基底部較廣。表面凹凸不平,可見絨毛狀突起,觸之易破碎出血。以直腸和乙狀結腸發(fā)生率較高。一般來說,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發(fā)生癌變的幾率較低,腺瘤性息肉發(fā)生癌變的幾率相對較高。那么一個息肉是經過怎樣的一些步驟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腸癌的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yī)院的科學家描述了這個發(fā)展的過程:首先結腸粘膜由于各種致癌因素的不斷刺激后產生了反復和過度的增生,過度增生逐漸形成了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在逐漸增大的過程中出現了異型增生,異型增生逐漸加重,最終形成了腸癌。這個過程具體的時間難以準確的估計,一般認為,大概需要5-10年左右的時間。得了結腸息肉之后該怎么辦?答案當然是應當盡早予以摘除。其原因主要是:①結腸息肉不處理的話,隨著時間的延長,就會有一定的可能性會發(fā)生息肉的癌變,由良性病變變成惡性病變,到時候再想著去怎么治療就點為時已晚、得不償失了。②結腸息肉會逐漸增大,較小的息肉很容易就可以通過腸鏡就予以切除,而一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腸鏡切除就比較困難,即便能切,其創(chuàng)面也會比息肉小的時候去切要大得多,而且有更大的風險可能會出現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而一旦息肉長大到一定程度,無法再通過腸鏡來切除的話,就有可能需要通過外科手術來切除了。因此來說,發(fā)現了結腸息肉還是建議患者盡早予以切除。切除后會送病理檢查,如病理明確為良性病變,那就解決問題了。摘除結腸息肉之后,如果是良性病變,一般來說,1年左右需要復查腸鏡,觀察息肉有無復發(fā)等情況。而一旦切除后病理提示息肉已經發(fā)生惡變,也就是已經演變?yōu)榻Y腸癌了,那么有部分患者就有可能就需要追加手術,也就是行結腸癌根治術了。2022年11月18日
333
0
0
-
李耀鋒副主任醫(yī)師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急診腹部外科 家族性結腸息肉?。‵PC)是一種常染色單體顯性遺傳性疾病,30%~50%的病例有APC基因(位于5號染色體長臂,5q21-22)突變,偶見于無家族史者。新生兒中發(fā)生率為萬分之一,人群中年發(fā)生率不足百萬分之二。全結腸與直腸均可有多發(fā)性腺瘤。多數有蒂。息肉數從100左右到數千個,大小不等。常密集排列,有時呈串,其余組織結構與一般腺瘤無異。本病息肉并不限于大腸。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發(fā)病,多數在20~40歲時得到診斷。有高度癌變傾向。在息肉發(fā)生的前5年內癌變率為12%,在15~20年則>50%,癌變的平均年齡為40歲。大多數患者可無癥狀。最早的癥狀為腹瀉,也可有出血、腹痛、貧血、體重減輕和腸梗阻?;虬檐浌橇龅饶c道外腫瘤。伴色素斑或色素沉著以及其他組織器官腫瘤,出現腸套疊、腸梗阻、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等并發(fā)癥。患者應盡早(推薦25歲以前)做全結腸切除與回腸-肛管吻合術或回腸-直腸吻合術?;啬c-直腸吻合術后應終生每年一次直腸鏡檢查,如發(fā)現新的息肉可予電灼、激光、微波、射頻或氬氣刀等治療。從30歲起,有上消化道息肉者,推薦每三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如果有大量息肉,檢查應更加頻繁。大量十二指腸息肉的患者,每年應進行一次胃鏡檢查。對患有危險性的家族成員,從13~15歲起至30歲,應每三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30~60歲之間應每隔3~5年1次。有報道,應用低劑量選擇性COX-2抑制劑可降低腺瘤性息肉癌變的危險性。伴有全消化道息肉無法根治者,當出現腸套疊、大出血等并發(fā)癥時,可做部分腸切除術。2022年08月31日
556
0
0
-
楊孟選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閔行區(qū)中心醫(yī)院 普外科 結腸息肉是指發(fā)生于結腸黏膜的各種局限性隆起病變。組織學類型很多,單從息肉外觀難以準確判定良惡性,通常需要內鏡活檢明確診斷。結腸癌的癌前病變,最常見的是腺瘤,其次為鋸齒狀息肉(TSA)和無蒂鋸齒狀腺瘤/息肉(SSA/P)等鋸齒狀病變。另外,Peutz-Jeghers綜合征和幼年性息肉等錯構瘤性息肉也是低概率的癌前病變。早期發(fā)現結腸癌是降低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結腸鏡是最有效的檢查方法。所以,準確區(qū)分大腸息肉的類型,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接下來,我們先來看一例病例:病例簡介患者,女,56歲,行無痛腸鏡健康查體。既往史:無特殊情況。查體:無特殊情況。結腸鏡檢查:距肛37cm降結腸IIa+dep病變,大小約1.0x0.8cm(圖1)?;顧z病理:管狀腺瘤,高級別上皮內瘤變(HGIN)。圖1腸鏡檢查結果白光內鏡:距肛37cm降結腸IIa+dep病變,大小約1.0x0.8cm。靛胭脂染色:病變清晰,病變處,腺管成IV型。ME+NBI:腺管成長管狀,微血管結構不顧則,呈網格狀結構,凹陷處因WOS沉積表面結構不清晰。ESD病理標本:管狀腺瘤,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高分化管狀腺癌(tub1)。本病例的患者非常幸運,通過結腸鏡體檢,發(fā)現了息肉,病理提示管狀腺瘤,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高分化管狀腺癌(tub1)。遂行ESD治療,達到了治愈性切除,患者預后良好。那么,臨床上常見的結腸息肉及結腸息肉綜合征有哪些呢?7大結腸息肉類型01腺瘤1.1管狀腺瘤最常見,占腺瘤的80%。多為有蒂型,常多發(fā)。0.5cm以下的小腺瘤由正常黏膜覆蓋,少數表面黏膜發(fā)紅,一般無蒂。多數管狀腺瘤為1-2cm直徑大小,少數可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狀或梨狀,表面光滑,可有淺裂溝或分葉現象,色澤發(fā)紅或正常,質地軟。腺瘤的好發(fā)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為主,占全結腸的70%-80%。但隨年齡的增長,右半結腸的比例升高。腺瘤癌變率約為10%,內鏡下管狀腺瘤常見的腺管為ⅢL型(圖2、圖3),?;煊蠭型腺管。圖2結腸管狀腺瘤,腺管呈IIIL型圖3結腸管狀腺瘤,腺管呈IIIL型1.2絨毛狀腺瘤較少見,占腺瘤的10%左右。多無蒂或亞蒂。體積大,一般直徑2-3cm,最大可達10-20cm。常呈絨球狀、花壇狀或菜花狀,表面有細長絨毛或結節(jié)狀突起,顏色蒼白發(fā)黃,質軟而脆,易出血,常伴糜爛,表面常附有大量黏液。易發(fā)部位為直腸、乙狀結腸。絨毛腺瘤,在內鏡上多呈大的無莖性隆起,呈紅斑狀的絨毛狀表面紋理,黏液附著的情況比較多。清洗黏液后噴灑靛胭脂時,呈IV型腺管。NBI中,絨毛狀腺管內部有線狀血管,其邊緣有白色清晰的白區(qū)。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文獻報道為30%-50%。1.3絨毛管狀腺瘤中等大小,多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絨毛或結節(jié)狀,質軟。組織學呈腺管結構,部分呈絨毛結構,絨毛結構占腺瘤表面的20%-80%(圖4)。癌變率居中,為11.9%-22.5%。圖4結腸絨毛管狀腺瘤,腺管呈IV型,高級別內瘤變1.4家族性腺瘤病(FAP)患者的大腸有100個以上甚至數千個腺瘤,有嚴重的惡變傾向,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其大腸內腺瘤的形成一般在20歲左右,30歲以前。內鏡下根據腺瘤的密集程度分輕中重3度(圖5)。圖5FAP結腸多發(fā)息肉家族性腺瘤病癌變率高。診斷本病后如不進行治療,最少5年,最長20-35年,癌變終將發(fā)生。癌變的高峰年齡是40歲左右,有人統(tǒng)計至40歲已有80%的患者發(fā)生癌變?!ぬ幚碓瓌t:一般主張家族成員自13歲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陰性者以后每2-3年復查一次,直至30歲方可除外。若為陽性,診斷確定后一般建議做全結腸切除,回腸肛管吻合。同時應對胃、十二指腸進行內鏡檢查,尤其是十二指腸乳頭附近,發(fā)現腺瘤即內鏡下切除,并需每2-3年復查一次。1.5幼年性息肉多青少年發(fā)病,中、老年偶見。內鏡所見息肉多單發(fā),約70%。直腸和乙狀結腸多見。息肉多有蒂,只有很少小息肉為無蒂型。蒂多細長,不含肌肉成分。息肉多呈直徑1-2cm大小的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結節(jié)狀,也可有分葉,常伴有糜爛和淺潰瘍,明顯充血呈暗紅色,常易出血(圖6)。息肉多達10個以上者稱幼年性息肉病。幼年性息肉和息肉病的處理原則是:遇大出血、腸梗阻、腸套疊時需急診內鏡或手術治療,設法將息肉切除。若有條件,即使無以上并發(fā)癥,也可以內鏡下高頻電切較大的息肉,以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圖6結腸幼年性息肉1.6Peutz-Jeghers綜合征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又稱黑斑息肉綜合征。其特征為皮膚黏膜色素斑、胃腸道息肉和遺傳性。色素斑常沉著于口唇、頰黏膜、口周皮膚、手腳掌面的皮膚,為黑褐色。胃腸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腸道,以空腸最常見,其次是回腸和結腸,直腸少見,散在分布。息肉發(fā)現年齡較色素斑晚,一般20歲左右。結腸鏡下Peutz-Jeghers息肉的特點是散在多發(fā)常見,少數單發(fā),在一個視野里很少見數枚息肉。息肉的大小差異明顯,小的數毫米,大的數厘米。多有蒂或亞蒂,且蒂較粗,蒂內有肌肉成分,少數無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許多小葉狀突起,小葉問有深凹的裂溝。質地中等偏軟,色澤與周圍黏膜相同(圖7)。此類息肉屬于非腫瘤性息肉,但有少數可發(fā)生癌變。圖7Peutz-Jeghers息肉·處理原則:同幼年性息肉的治療,主要是治療和預防并發(fā)癥。本病生存情況明顯低于一般人群。除死于出血、梗阻等并發(fā)癥外,30歲以后還可死于伴發(fā)的不同部位惡性腫瘤(比一般人群高9倍)。02增生性息肉(HP)左側結腸和直腸常見,病變大小內鏡下觀察多為無蒂隆起型(Is)或者表面隆起型(IIa),色調呈褪色或同色調。腺管呈II型。屬于非腫瘤性,與癌無明顯關系,一般不引起癥狀,無需特殊治療。但部分增生性息肉含有異型增生的腺體(有人認為是合并的腺瘤),這些成分可發(fā)生癌變。因此對增生性息肉也要處理,以防癌變。03無蒂鋸齒狀腺瘤/息肉(SSA/P)SSA/P已更名為SSL,多見于右側結腸和盲腸,由于在病理組織學上與HP類似,以前多診斷為HP的病變。據文獻報道,SSA/P的癌變率和TSA一樣,大約是10%。內鏡觀察平坦型較多,呈現褪色調(圖8)。另外,大部分的SSA/P都附著有黏液。色素內鏡觀察,多表現擴張的II型腺管(或III型),NBI觀察邊界模糊。圖8結腸SSA/P(SSL),腺管呈openII型。04經典的鋸齒狀息肉(TSA)TSA是以前被稱為鋸齒狀腺瘤的病變,多見于左側結腸和直腸,大小為10mm,TSA的癌變率大約為10%。內鏡下呈Isp型、Ip型等隆起型或帶蒂形態(tài),表面發(fā)紅,呈松蔭狀或枝狀珊瑚狀,也可呈絨毛狀,需要與絨毛腺瘤相區(qū)別的(圖9)。色素內鏡下呈現IV型腺管的情況很多,NBI觀察,與HP和SSA/P不同,呈現出蕨類葉子樣的特征性表現。圖9乙狀結腸TSA,腺管呈IV-H型。05炎癥后和炎癥性息肉及息肉病也稱為假息肉,繼發(fā)于大腸各種炎癥性疾病。由于炎癥的損傷使腸黏膜發(fā)生潰瘍,上皮破壞,繼之上皮再生修復,纖維組織增生,增生的纖維組織與殘存的島狀黏膜構成息肉。內鏡所見此類息肉一般無蒂,形態(tài)多為丘狀或不規(guī)則形,多似綠豆、黃豆,有些呈樹枝狀、蠕蟲樣、高柱狀或索條狀,有些呈黏膜橋狀(圖10)。息肉表面光滑,色與周圍黏膜相同,質軟。炎癥性息肉屬非腫瘤性息肉,很少惡變。炎癥性息肉病由多發(fā)的息肉構成,需與腺瘤病加以鑒別。前者分布于炎癥受累的腸段,較散在,少數密集。內鏡下活檢可明確診斷。圖10結腸炎性息肉(炎癥修復形成假息肉)06良性淋巴樣息肉和息肉病息肉由大量成熟的淋巴細胞和增生的淋巴濾泡組成。病因不明,可能是對炎癥刺激的一種反應。有些發(fā)現伴有免疫球蛋白的紊亂,從而認為本病不屬炎癥而與免疫缺陷有關。內鏡發(fā)現孤立的良性淋巴樣息肉多發(fā)生在直腸,單發(fā)或散在數枚,無蒂型,直徑數毫米,少數可達lcm左右(圖11)。表面光滑,色澤相同于周圍黏膜或稍蒼白,質軟。此型息肉屬良性,不發(fā)生惡變。可隨感染性疾病的解除而消退。一般無需對息肉進行特殊處理??煽垢腥局委煟鲅弑M量內鏡止血,一般不采取手術治療。圖11良性淋巴樣息肉病07Cronkhite-Canada綜合征(CCS)是于1955年首次報道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又稱胃腸道息肉、色素沉著、禿發(fā)及指甲營養(yǎng)不良綜合征,該病臨床罕見。CCS的病因不清。CCS好發(fā)于中老年。CCS患者息肉大小、形態(tài)個體差異較大。息肉直徑多為數毫米,最大直徑為3cm。息肉組織學改變以幼稚型錯構瘤、腺瘤為主,兩者亦可混和存在(圖12)。CCS患者是發(fā)生胃腸道腫瘤的高危人群,13%患者合并有胃腸道腫瘤,其中結直腸癌8%,結直腸癌的發(fā)生與息肉的病理類型密切相關,約40%的患者為鋸齒狀腺瘤。圖12Cronkhite-Canada綜合征,結腸多發(fā)息肉·臨床總結:本文總結了7大結腸息肉的分類及其內鏡下的臨床表現,對內鏡下息肉的鑒別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熟練掌握這些典型表現,是每一位消化內科醫(yī)生尤其是內鏡醫(yī)師需要掌握的基本功。2022年07月04日
3090
1
3
-
孫景仙副主任醫(yī)師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肛腸科 這張不甚清晰的照片,是自己學生時代跟老師做腸鏡時留下來的,十幾年過去,依然深刻地印在腦海里,為什么會這樣?怎么能早發(fā)現?怎么治療?雖然現在自己可以熟練操作電子結腸鏡并完成鏡下治療,可這些問題時不時的縈繞耳畔。大腸息肉是什么大腸息肉泛指腸黏膜表面向腸腔凸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由于癥狀不明顯,不易被發(fā)現。大腸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是常見病、多發(fā)病,但腺瘤性息肉被公認為癌前病變,積極治療大腸息肉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途徑。因此,及早發(fā)現大腸息肉尤為重要。大腸息肉發(fā)現與切除國內大腸癌的發(fā)病年齡在50歲左右,而大腸息肉多發(fā)生在40歲左右,所以,為了普查建議年齡到了40歲做電子結腸鏡檢查,一旦發(fā)現息肉,不僅能夠判斷息肉部位,還可直接取活檢,對病變性質能夠進行準確的診斷,或者直接將息肉切除,一般采用電子結腸鏡下圈套器切除術或黏膜切除術(EMR)等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大腸息肉切除后復查大腸息肉發(fā)病原因不明確,切除了息肉,改變不了人體的生長環(huán)境,再加上腸道迂曲及清潔程度有漏診的可能,因此,需要定期復查電子結腸鏡。一般需要每年復查一次腸鏡,若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建議3個月復查一次腸鏡。以上均可根據復查結果制定下一次復查時間。2022年05月22日
361
0
0
-
王孟春主任醫(yī)師 盛京醫(yī)院 消化內科 大腸息肉是消化道常見疾病,通常沒有癥狀,但是危害不小,70%左右的大腸癌是息肉發(fā)生了癌變。現在腸鏡檢查越來越普及,而且隨著新的檢查方法的出現,比如染色放大內鏡,使大腸息肉無所遁形,結合病理檢查明確息肉性質,進而通過腸鏡下切除,避免其發(fā)生惡變,從而減少大腸癌的發(fā)生。大腸息肉有哪些病理類型呢?管狀腺瘤:腺瘤的好發(fā)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為主,占全結腸的70%-80%。但隨年齡的增長,右半結腸的比例升高。腺瘤癌變率約為10%絨毛狀腺瘤:絨毛狀腺瘤較少見,占腺瘤的10%左右。易發(fā)部位為直腸、乙狀結腸。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文獻報道為30%-50%。絨毛管狀腺瘤:組織學呈腺管結構,部分呈絨毛結構,絨毛結構占腺瘤表面的20%-80%。癌變率居中,為11.9%-22.5%。家族性腺瘤?。夯颊叩拇竽c有100個以上甚至數千個腺瘤,有嚴重的惡變傾向,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幼年性息肉:多青少年發(fā)病,中、老年偶見。內鏡所見息肉多單發(fā),約70%。直腸和乙狀結腸多見Peutz-Jeghers綜合征: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又稱黑斑息肉綜合征。其特征為皮膚黏膜色素斑、胃腸道息肉和遺傳性。色素斑常沉著于口唇、頰黏膜、口周皮膚、手腳掌面的皮膚,為黑褐色。息肉可分布于全胃腸道,以空腸最常見,其次是回腸和結腸,直腸少見,散在分布。息肉發(fā)現年齡較色素斑晚,一般20歲左右。增生性息肉:屬于非腫瘤性,與癌無明顯關系,一般不引起癥狀,無需特殊治療。但部分增生性息肉含有異型增生的腺體(有人認為是合并的腺瘤),這些成分可發(fā)生癌變。因此對此類增生性息肉也要處理,以防癌變。鋸齒狀腺瘤/息肉:有典型的鋸齒狀息肉和無蒂的鋸齒狀息肉,病理組織學與增生性息肉相似,癌變率10%炎性息肉:也稱為假息肉,繼發(fā)于大腸各種炎癥性疾病。由于炎癥的損傷使腸黏膜發(fā)生潰瘍,上皮破壞,繼之上皮再生修復,纖維組織增生,增生的纖維組織與殘存的島狀黏膜構成息肉,臨床上多見于潰瘍性結腸炎2022年04月29日
778
0
2
-
楊希山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院白云分院 消化內科 智慧養(yǎng)身 注:本文轉載自網絡,僅供讀者參考 導語: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其實都不愿意前往醫(yī)院,因為在這些人的觀念當中,都會覺得醫(yī)院會將本身很小的問題,卻說成讓人感覺很嚴重的問題。但是醫(yī)院的醫(yī)生,只是會將檢查的結果,如實告知患者。今天需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有3種息肉,如果長時間拖著不切除,很可能會惡化成癌癥。? ????息肉,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有不少人的體內都會生長息肉。一般情況下,體內有息肉的人,并不會太過重視息肉,任由其發(fā)展。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不少息肉,并不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什么異常癥狀,所以常常會忘記體內還有息肉。不過今天要告訴大家,有3種息肉不能掉以輕心,希望能盡快切除,不然可能會拖成癌癥。????????????????????????一、什么是息肉? ????息肉其實就是我們身體當中的各個組織表面,所生成的多余的腫物。而息肉通常是由結締組織組成,在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可能生長息肉,可能生長在聲帶,也可能生長在胃壁,也有可能生長在腸道。并且息肉的產生可能是單發(fā),也有可能是多發(fā),多發(fā)性息肉比較典型的就是大腸息肉。 ????一般醫(yī)學上,對于不同位置生長的息肉,是通過它生長的部位給它命名。例如生長在腸腔內的叫做腸息肉,生長在胃壁叫做胃息肉,生長在聲帶的叫做聲帶息肉。除了這些息肉以外,比較常見的還有膽囊息肉、鼻息肉等。 ????息肉的生長速度比較緩慢,并且非常隱秘,通常情況下,只有在其體積很大的時候,或者在進行身體檢查的時候才能發(fā)現。但是也有一個例外情況,就是聲帶息肉,因為聲帶息肉在生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聲音嘶啞的情況,此時經過檢查就能夠發(fā)現。 二、為什么會生長息肉? ????通常情況下,息肉的產生,與遺傳因素有很大的關系。當父母患有息肉,子女可能遺傳相應的基因,從而導致子女的體內生長出息肉。除遺傳因素以外,息肉的產生也可能和慢性刺激有關,例如患有便秘的人,腸粘膜可能長期受到刺激,從而導致息肉的生長。 三、息肉和癌癥的關系是什么? ????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都知道息肉有可能癌變,例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根據調查發(fā)現,大約有95%的結腸癌,都是由這種息肉惡變而來的,是公認的癌前病變。不過我們要知道,并不是身體內每一個息肉,都會惡變成癌,大多數息肉的性質還是良性的,例如體積較小,并且生長速度極緩的息肉。 ????但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發(fā)現自己體內有息肉之后,就會變得非常不安,不知道到底應不應該切除。我們還是拿腸道息肉舉例,上文所說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而非腺瘤性息肉,與癌癥的關系就并不密切。 ????需要提醒大家,息肉的體積越大,惡變的可能性越高,例如體積大于2cm、生長速度快的息肉,癌變的風險甚至達到50%。除此之外,若多發(fā)性息肉的數量越多,惡變的可能性也會升高。 四、息肉惡化成癌癥,一般需要多久? ????上文提到了,腺瘤性息肉與癌癥的關系密切,而非腺瘤性息肉,惡變的情況較少。根據大量的臨床數據來看,腺瘤性息肉惡化成癌癥,通常需要5到10年的時間。而這個時間與息肉的大小、病理類型、性狀有很大關系。不過需要提醒大家,下面要介紹的3種息肉,惡變的風險很高,希望大家能夠盡早切除。 五、3種息肉,希望你盡快切除 第一種:存在癌變可能的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指的就是生長在膽囊部位的息肉,一般情況下,都在中青年時期發(fā)現,并且患者的癥狀較為輕微,有些患者甚至都沒有出現癥狀。雖然膽囊息肉的性質大多都是良性,但也有癌變的可能。 ????一般存在癌變可能的膽囊息肉,通過影像學檢查,會發(fā)現其體積大于1厘米、體質增長速度加快、合并膽囊結石。此外若患者的年齡大于50歲,那么則考慮膽囊息肉容易癌變,最好及時進行手術切除。不過,要是患者并未有以上的異常,定期進行復查即可。 第二種:鼻息肉較大,或伴有鼻出血 ????患有鼻息肉的人,可能會出持續(xù)性鼻塞、鼻粘膜充血的癥狀,而這些癥狀可能會隨著息肉體積增長而加重。如果病情嚴重,患者的正常呼吸可能會受到影響,此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嗅覺下降、頭暈等不適。 ????一般情況下,鼻息肉都屬于炎性息肉,很少會出現惡變的情況,因此一般給予患者皮質激素噴鼻劑治療。不過要是患者鼻息肉的體積較大,或者出現了鼻出血的問題,可能表示鼻息肉癌變風險較大,應當及時進行手術切除。 第三種:腺瘤性胃息肉 ????胃息肉也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息肉,但有80%的息肉,屬于非腺瘤性息肉,20%為腺瘤性息肉。胃息肉的產生,大多都是由于慢性刺激導致,例如進食過燙食物、喜歡吃燒烤、長時間飲酒等。 ????早期的胃息肉,患者可能會感覺到較輕的癥狀,而息肉若出現了炎性感染,患者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甚至吐血的現象。若經過檢查,被確診為腺瘤性息肉,應當盡早接受手術治療,因為腺瘤性胃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在25%-50%之間,只有盡早切除,才可避免病情發(fā)生惡化。 ????以上三種情況的息肉,應當盡早進行手術切除。需要提醒大家:進行手術,不代表就能夠一勞永逸,病人就算進行了手術,將體內息肉切除,還是應當定期前往醫(yī)院復查,以免出現復發(fā)的情況。 結語:看完本文后,希望大家對于息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息肉和癌癥有一定的關系,不過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有可能惡變成癌,因此大家也不必過度的擔心。不過對于以上3種息肉,大家應當在發(fā)現之后,盡早進行手術切除。2021年12月12日
1969
1
3
-
周益峰主任醫(yī)師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 蠻好,其實今天我還想講另外一個,呃,話題啊,就是結腸息肉切除以后是否容易復發(fā)的一個話題,這個朋友提到了這個問題啊。 謝謝,謝謝,呃,他說周院長結腸息肉切除術后還容易復發(fā)嗎? ??? 的確這個問題很多人都關心,呃,我到現在為止做了幾萬例的腸鏡啊,給真的是給我,我也記不清了,給多少朋友做了結腸細的切除,那么我也在術后做過,呃,統(tǒng)計啊,把我們做的一些啊,朋友的情況就是做完之后,我有些呢會讓他半年,有些呢三個月,有些甚至一年,我們根據不同的程度建議他進行復查,然后復查之后我把做完呢,我再統(tǒng)計了一下。 啊,呃,發(fā)覺呢,其實復發(fā)率呢,還是尤其在我們中國人當中還是挺高的啊,當然年齡輕的呢,復發(fā)率比較低,五六十歲以上的復發(fā)率還是比較高的啊,也就是說我們二次腸鏡,呃,進去再次發(fā)現有息肉的比率啊,超過了百分之,將近30%啊,所以呢,呃,這個比例一般我都會建議他們在一年左右進行復查,那么這個比例還是蠻高的。 啊所以呢,我們一般的建議啊。 呃,這個國際上的,其實統(tǒng)計結果也差不多,那么,呃。 我是一般建議就是一年復查第一次,那么如果第一次復查有息肉啊,我在內鏡上給你做治療了,然后呢,我2021年12月03日
610
0
1
-
林鋒主任醫(yī)師 中山六院 結直腸肛門外科 結直腸癌是世界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對于結直腸癌采取早期預防及篩查,能有效降低其發(fā)生率及死亡率。息肉 - 腺瘤 - 癌途徑癌變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因此早期診斷及阻斷結直腸息肉發(fā)展途徑可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針對門診患者經常會問到的一些問題做一些簡單的解答。 問:什么是結直腸息肉? 答:結直腸息肉是指結直腸粘膜上任何可見的突起,不論大小、形狀及組織類型都可以稱為息肉。 問:為什么會長息肉呢? 答:目前研究普遍認為結直腸息肉的發(fā)生與遺傳、飲食習慣、生活環(huán)境及慢性炎癥刺激等相關。 問:怎么樣能知道自己有沒有長息肉呢? 答:第一:看癥狀,典型的癥狀有:便血或出血,排便習慣的改變,甚至有腹痛。 第二:做檢查,常用的檢查方法有:大便隱血試驗;直腸指檢,內鏡檢查,鋇灌腸等。 問:腸息肉是否一定要手術切除呢? 答:因腸息肉有一定的惡變風險,一但發(fā)現有息肉的情況下建議摘除并行病理檢查。2021年12月02日
1056
0
1
-
劉繼喜主任醫(yī)師 北京宜和醫(yī)院 內科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來源于大腸粘膜上皮的腫瘤。當大腸發(fā)生了慢性炎癥,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者其它環(huán)境、飲食因素影響,以及遺傳基因突變等,光滑的大腸粘膜經過多步驟變化可能會癌變。目前認為,大腸癌形成主要經過3條途徑。我們通常說的大腸息肉,任由其發(fā)展變化,經過輕度異型增生-中度異型增生-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最后形成進展期結腸癌,是最經典的途徑;還有一條途徑,是鋸齒狀息肉,通過單獨的鋸齒狀途徑,可以較快速的形成結腸癌;另外,有部分可以從起病開始不經過息肉過程,直接發(fā)生癌變,形成大腸癌。因此,應該說,結腸息肉一旦發(fā)現,如果任其發(fā)展,發(fā)生癌變的風險是很高的。指南建議對于結腸息肉,應當早期行內鏡治療,并定期監(jiān)測,預防結腸癌的發(fā)生。2021年11月15日
507
0
1
結腸息肉相關科普號

王革非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革非 主任醫(yī)師
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
普通外科
5321粉絲98.2萬閱讀

許晨醫(yī)生的科普號
許晨 主任醫(yī)師
天津市人民醫(yī)院
肛腸疾病診療中心
7477粉絲41.5萬閱讀

于威醫(yī)生的科普號
于威 主任醫(yī)師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胃腸結直腸外科
39粉絲7.3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