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思瑩主治醫(yī)師 北京友誼醫(yī)院 消化內科 就診時醫(yī)生可能會問哪些問題呢?1.有什么不舒服? 2.這些癥狀是初次發(fā)作還是反復發(fā)作? (1)在什么情況下發(fā)作? (2)每次持續(xù)多長時間? 3.有沒有上腹部的疼痛? (1)描述一下疼痛的部位? (2)疼痛前有什么誘因? (3)什么情況下疼痛能夠減輕? (4)形容一下疼痛的感覺? (5)疼痛持續(xù)多長時間? (6)有無放射痛? 4.有沒有反酸? (1)反酸前有什么誘因嗎? (2)什么情況下反酸能夠減輕? (3)出現(xiàn)反酸的時間? 5.有沒有上腹部飽脹? (1)什么情況下能緩解? (2)有沒有什么規(guī)律? 6.近期服用過哪些藥物?服藥后癥狀有變化嗎? 7.平常飲食規(guī)律嗎?愛吃刺激性的食物嗎? 8.吸煙飲酒嗎?一天中吸煙和飲酒的量各是多少? 9.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尼美舒利等? 10.以前患過其他疾病嗎?進行過什么治療? 就診后可能會做哪些檢查呢?1.血液檢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I、II及胃泌素-17的檢測有助于判斷有無胃黏膜萎縮及萎縮部位。血清胃泌素、維生素B12及抗壁細胞抗體、抗內因子抗體等,有助于診斷自身免疫所致萎縮性胃炎。 2.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查 常用C13呼氣試驗來檢測幽門螺旋桿菌,這項檢查無痛苦、無創(chuàng)傷,檢查時不要緊張。 (1)檢查前要注意些什么? 要停用抑酸藥物2周(如奧美拉唑等),抗生素(如頭孢克肟等)及鉍劑藥物(如膠體果膠鉍等)4周再進行檢查,如有服藥史,一定要向醫(yī)生說明。檢測當日,需要空腹才可檢查。 (2)檢查中要注意些什么? 檢查時會服下一顆膠囊,膠囊需用溫水完整口服,千萬不要咬碎,以免影響檢測結果,檢查中積極配合醫(yī)生。 注意:孕婦以及哺乳期婦女避免作此項檢查。 3.胃鏡檢查 萎縮性胃炎確診主要依靠胃鏡檢查和胃黏膜組織學檢查,評估萎縮及腸化的程度和范圍。 (1)檢查前要注意些什么? 檢查前6~8小時不能進食水,禁止吸煙。因為胃內存有食物會影響胃鏡觀察,同時存在誤吸風險。如果佩戴活動假牙應該提前取出。如果服用阿司匹林、波立維、華法林等影響凝血功能藥物,需要提前停藥或藥物替代方案5-7天(具體請咨詢醫(yī)師)。 (2)檢查中要注意些什么? 檢查時需要松解領口及褲帶,盡量穿寬松的衣物,注意配合醫(yī)生的指揮。檢查過程中可能會有惡心、腹脹等不適,可以向醫(yī)生舉手示意,但千萬不能抓拔內鏡或發(fā)出聲音。 (3)檢查后要注意些什么? 胃鏡:檢查完之后可能會有惡心、嘔吐、咽喉疼痛等,1~2小時內不能進食進水,之后若無不適感可以先喝水,沒有嗆咳后可進食半流質、軟質食物。 胃部活檢術:術后可能會感覺胃部不適或輕微疼痛,多數(shù)可自行緩解,4小時后方可進無刺激性的半流質食物,如湯面、餛飩等。如果出現(xiàn)嘔血、黑便,需及時于急診科就診。 4.組織學檢查 組織學檢查是對胃內取出的黏膜組織進行組織形態(tài)學評估,評估萎縮和腸化的程度,是診斷的金標準。 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哪些?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目標是延緩或阻滯病變的進展、降低癌變風險,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1.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怎么治療? 主要是通過藥物治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推薦鉍劑+PPI(如雷貝拉唑等)+2種抗菌藥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克拉霉素等)組成的四聯(lián)療法。研究顯示根除Hp可逆轉萎縮,雖不能逆轉腸化,但可以延緩腸化進展。 2.膽汁反流應該怎么治療? 增強胃蠕動,調節(jié)和恢復胃腸運動,減少膽汁反流,常用莫沙必利、嗎叮啉等促進胃腸動力藥物。 3.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怎么處理和治療? 非甾體抗炎藥常見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應咨詢心內科等相關專科醫(yī)生是否可以停止服用此類藥物,并通過應用PPI抑制胃酸,以保護受損的胃黏膜,常用的藥物有奧美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等。 4.如何保護胃黏膜? 常選用合歡香葉酯、活血素、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藥物來增加胃黏膜更新速度,提高細胞再生能力,增強胃黏膜對胃酸的抵抗能力,達到保護胃黏膜作用。 5.中成藥的療效? 中成藥對于減緩萎縮進展有一定療效,如胃復春、摩羅丹等。2020年07月03日
2171
0
17
-
劉震雄副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消化內科 在胃的內壁,有一層厚厚的細胞,形成胃黏膜,負責分泌胃液(鹽酸、黏液、胃蛋白酶等)幫助消化食物。正常情況下,胃黏膜按照人體的需求生長,保持著一定的數(shù)量。但不良因素的刺激如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會使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黏膜變薄、基層增厚,使胃酸分泌減少,患者出現(xiàn)食欲下降、上腹不適或鈍痛、脹滿、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甚至有人會出現(xiàn)消瘦和貧血。這就是萎縮性胃炎。有研究證明,患有萎縮性胃炎的人胃部泌酸量減少后,可能會增加胃內致癌物質的濃度。同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腸上皮化生使得有害物質易于吸收,從而增加癌變風險。但萎縮性胃炎將來是否會發(fā)展為癌前病變或癌變,應根據(jù)病變程度具體分析。目前,醫(yī)界學的共識是:慢性萎縮性胃炎雖可癌變,但癌變率很低,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其癌變率不超過3%。只要規(guī)范治療、定時復查,可積極防治,減少發(fā)生癌變的可能。因此,建議萎縮性胃炎患者在初次確診時、患病后每年進行胃功能三項篩查,識別早期胃癌,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專家介紹,胃功能三項篩查無創(chuàng)傷、簡便快速、費用低廉,其結果可輔助診斷胃黏膜疾病,預測胃癌變風險,也被稱作“血清學活檢”,可作為胃癌早期篩查的重要依據(jù)之一。此篩查只需抽取靜脈血(空腹)2~3毫升,獲得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的測定結果。其中, G-17占人體生物活性胃泌素80%以上,且僅由胃竇部細胞分泌。因此,它是反應胃黏膜損傷情況的重要指標。當胃部有惡性腫瘤時,G-17的數(shù)值會明顯升高。胃蛋白酶原不僅有助于判斷胃黏膜是否萎縮,也可以明確萎縮累及部位以及嚴重程度。 已患有萎縮性胃炎的患者,除了定期進行胃功能三項的篩查,平時還應積極治療,來降低癌變風險。 規(guī)律作息,飲食得當。避免暴飲暴食、飲食過冷或過燙;少喝咖啡、濃茶;少吃不新鮮、質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吃高脂、高糖、高鹽、高油、腌熏、燒烤、辛辣等食品;進餐方式上提倡分餐或使用公筷公勺,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機會;戒酒忌煙,避免增加胃部負擔。 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減輕壓力。避免緊張情緒影響胃的蠕動和胃酸分泌而使病情加重。 合理用藥。一些藥物對胃黏膜有直接或間接的損傷,可導致胃黏膜糜爛和潰瘍。它們通常為解熱鎮(zhèn)痛藥、抗生素、止痛藥、抗癌藥、激素等,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紅霉素等。避免濫用這些藥物,如治療疾病必須服用,也最好在飯后服用,必要時加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2020年06月03日
1326
0
1
-
賈鈺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一、什么是萎縮性胃炎?有哪些癥狀? 1、萎縮性胃炎的定義 萎縮性胃炎其實也是屬于慢性胃炎的一種,而慢性胃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可以說是胃病中發(fā)病率的NO.1,其主要是胃黏膜上皮遇到各種致病因子,即致病因素所導致的,例如微生物(尤其是幽門螺桿菌)、藥物、膽汁反流、有害化學因素(例如過酸的食物等)等導致的持續(xù)性炎癥導致的,而慢性胃炎又可以分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及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指的是因為致病因子的反復刺激破壞胃黏膜的腺體和上皮細胞,導致胃黏膜上皮細胞及腺體在反復修復中出現(xiàn)萎縮、數(shù)量減少,從外觀上可見看到胃黏膜變薄,血管顯露,其經常伴有幽門腺化生、腸上皮化生(即腸化)或者非典型增生(又稱為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及上皮內瘤變等),其中腸上皮化生是慢性萎縮性胃炎中最常見的合并化生癥狀,大約6成以上的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 2.萎縮性胃炎的分類 可以分為A型和B型兩種: A型萎縮性胃炎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自身壁細胞抗體導致胃黏膜被破壞,其病變主要發(fā)生于胃體處,所以又稱為胃體胃炎,此類萎縮性胃炎在國內較少見。 B型萎縮性胃炎的病變主要在胃竇,所以又稱為胃竇胃炎,此類萎縮性胃炎在國內多見,也是咱們最經常說的一類萎縮性胃炎。 3、中醫(yī)怎么解釋萎縮性胃炎? 中醫(yī)中并無萎縮性胃炎的說法,根據(jù)其癥狀來說其可以歸于中醫(yī)中的“胃痞”、“痞滿”或者“胃痛”等癥狀,慢性萎縮性胃炎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其發(fā)病關鍵在于人之中氣盛衰,如果中氣不足則會至納運失常,生化之源缺乏,使得氣機舒展不暢,積而久之會導致脈絡自痹,血氣運行受阻,從而導致胃失濡養(yǎng),從而導致西醫(yī)上所說的胃黏膜萎縮,形成此疾病。 4.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哪些癥狀? 萎縮性胃炎通常臨床癥狀并不是特別典型,即沒有特異性,而且其癥狀和腺體萎縮的程度及腸化的程度病非成正比,即并非萎縮或者腸化程度越重,其癥狀越重,所以并不需要因為癥狀過重而擔心萎縮、腸化加重。 萎縮性胃炎大多數(shù)患者都有消化不良的癥狀,這是其實是消化酶分泌不足以及動力不足所導致的,如果伴有胃黏膜糜爛的話其腹痛癥狀更較為明顯,個別患者會有貧血、消瘦等癥狀。 (1)、腹痛:主要是上腹部疼痛為主,且此疼痛并不規(guī)律,與飲食關系關系并不大,一般表現(xiàn)為彌散上腹部的灼痛、隱痛或者脹痛。 (2)、腹脹:表現(xiàn)為上腹部的脹痛,進食后更加明顯,部分人表現(xiàn)為胸悶,感覺有物體堵塞于胸部,從而出現(xiàn)惡心甚至嘔吐 (3)、噯氣:這個主要是因為胃動力不足加上胃酸分泌不足所導致食物在胃腸道停留時間過長,無法消化從而發(fā)酵,所產生的氣體導致。 (4)、食欲:一般表現(xiàn)為食欲缺乏、進食即飽。 (5)、貧血,消瘦:這主要是因為胃酸分泌不足導致的內因子缺乏及鐵吸收障礙所導致的,而且本身食欲不佳導致營養(yǎng)不良亦會導致貧血及消瘦的發(fā)生。 二、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腸化)是什么? 1、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定義 腸上皮化生經常與慢性萎縮性胃炎同時發(fā)生,正如上文所說,大約6成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伴有腸上皮化生,但是有腸上皮化生并不一定有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主要是指正常胃黏膜被腸腺或者假幽門腺所代替。腸化其實也是一種機體對于胃內環(huán)境改變的一種主動適應方式,因為腸化黏膜的局部免疫能力比正常的胃黏膜要強,且其能分泌正常胃黏膜不能分泌的分泌型IgA,這種免疫球蛋白可以抵抗和中和細菌菌體(主要是指幽門螺桿菌)的毒素,而且腸化粘膜幽門螺桿菌并不能在其上定植。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了腸化醫(yī)生會讓查幽門螺桿菌,然后根除幽門螺桿菌,這也是避免幽門螺桿菌的進一步破壞而導致腸化和萎縮性胃炎加重。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在西醫(yī)中根據(jù)組織學分類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小腸型腸化和大腸型腸化,下面將詳細談一下 (1)、小腸型腸化:這種腸化最常見,其上皮分化較好,在很多良性的慢性胃炎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腸化癌變率較之于大腸型腸化癌變幾率要小的多,其可以根據(jù)炎癥的加重從而化生程度逐漸加重。 (2)、大腸型腸化:這種腸化與胃癌發(fā)生關系密切,其上皮分化差,經常可在癌變周圍黏膜被發(fā)現(xiàn)。 2、中醫(yī)怎么看胃黏膜腸上皮化生? 中醫(yī)根據(jù)此疾病的癥狀,可以歸為中醫(yī)中的“痞滿”、“胃痞”等病癥,其病因較為復雜,常因感受外邪、飲食內傷、情志失調、久病體虛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失和,從而引起中焦氣機不暢,濕毒郁結、胃絡損傷,進而引起胃黏膜失之容養(yǎng),進而導致腸化發(fā)生。 三、萎縮性胃炎以及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胃鏡及病理報告如何看? 很多人可能拿到胃鏡及病例報告的時候一頭霧水,看不懂,那么這里就給大家說一下如何查看是否有萎縮性胃炎以及腸化。 萎縮性胃炎和胃黏膜腸化的診斷主要依靠胃鏡及胃鏡下的病理活檢來診斷,首先我們先談一下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化和非萎縮性胃炎的內鏡下表現(xiàn)分別是什么吧。 1、萎縮性胃炎:胃鏡下的描述一般是可見黏膜紅白相間、以白色為主,黏膜皺襞變平或者消失,黏膜下血管紋理顯露,黏膜呈顆粒狀或結節(jié)狀。 2、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胃黏膜腸化):內鏡下描述一般為可見散在白色扁平狀隆起,且此疾病一般分布于胃竇處。 3、非萎縮性性胃炎(又稱淺表性胃炎、紅斑滲出性胃炎等):胃鏡下描述一般為,可見黏膜紅斑相間,以紅為主;或者可見紅斑(條狀、片狀、點狀等不同形態(tài)),有時候會伴有黏膜粗糙、出血點、出血斑、水腫等情況。 4.病理結果如何看? 所謂病理活檢就是在胃鏡下以活檢鉗取出幾塊胃黏膜組織,然后通過一系列流程制成病理切片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組織學變化,可以對慢性炎癥、活動性炎癥、萎縮、腸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及上皮內瘤變)進行區(qū)別,然后根據(jù)其病變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輕度、中度以及重度,有時候也會以“+”、“++”以及“+++”來區(qū)分輕、中、重度。 四、萎縮性胃炎和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否會癌變? 因為萎縮性胃炎和腸化與胃癌的關系,這個是一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根據(jù)科雷亞教授提出的慢性胃炎演變成胃癌的規(guī)律模式(即Correa級聯(lián)反應)我們可以知道“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 從這個規(guī)律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萎縮性胃炎及腸化確實與胃癌關系密切,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個問題,其最終發(fā)展為胃癌還要經過一個過程,即非典型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或上皮內瘤變)。所以最需要擔心的是這個非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可以又可以分為輕、中、重度,其中輕、中度非典型增生可以被稱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而重度以及原位癌可以被稱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我們需要重視的是重度非典型增生或者說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萎縮性胃炎到底會癌變嗎?其實單純的萎縮性胃炎不伴有非典型增生的話大多數(shù)終生沒有進展到胃癌的程度,根據(jù)一些報道來看,萎縮性胃炎每年癌變率僅僅只有0.5%~1%。且萎縮性胃炎和腸化在65歲以上老年人中非常常見,所以單純的萎縮性胃炎以及輕度腸化(主要指小腸型腸化)并不需要特別擔心,甚至一些輕度的腸化在根除幽門螺桿菌后甚至會逆轉或者消失。 五、萎縮性胃炎及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應該如何治療,中醫(yī)和西醫(yī)的治療方法都有哪些? 1、西醫(yī)治療 目前關于萎縮性胃炎以及胃黏膜腸化并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沒有明顯癥狀的時候以定期復查和去除病因為主,以防治進一步進展,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其中根除幽門螺桿菌是十分必要的,以避免幽門螺桿菌(Hp)進一步侵蝕胃黏膜,導致萎縮及腸化加重。 對于有相關癥狀的患者應給予對癥治療,例如消化不良的患者應當加強胃動力、保護胃黏膜、適當補充消化酶制劑。 定期復查的時候如果發(fā)現(xiàn)有局限性的可以病灶,例如重度非典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應該及時給予內鏡下治療,例如ESD、EMR等。 定期復查的時間: (1)、不伴有腸化及非典型增生的患者,應當每1~2年復查一次胃鏡及病理活檢。 (2)、中重度萎縮且伴有腸化的萎縮性胃炎患者,當每年復查一次胃鏡及病理活檢。 (3)、萎縮性胃炎伴有輕度非典型增生的患者,應當每半年~1年復查一次胃鏡及病理活檢(注:大約70%的輕度非典型增生的患者可以在合理治療以及去除病因后出現(xiàn)逆轉。) (4)、萎縮性胃炎伴有重度非典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應當及時進行內鏡下治療(ESD、EMR等)或者外科手術治療。 2、中醫(yī)治療 萎縮性胃炎及胃黏膜腸化的中醫(yī)治療一定要辨證論治,而且辨證論治也是一個基本原則。萎縮性胃炎的癥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脾胃不和型 癥狀表現(xiàn):胃脘灼熱脹痛,痛竄協(xié)肋,心煩易怒,氣怒癥重,嘈雜泛酸,便干尿黃,口苦咽干。 舌苔脈象:舌紅苔黃,脈細弦。 治療原則:補中益氣,疏肝和胃。 治療方劑:香附六君子湯合四逆散加減。 (2)、脾胃虛寒型(此癥型的人群最為常見) 癥狀表現(xiàn):胃痞脹悶,胃痛喜按,納呆,便溏,疲倦乏力,舌淡或有齒痕。 舌苔脈象:苔薄白,脈弱無力。 治療原則: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治療方劑:黃芪建中湯合理中湯加減 (3)、胃陰虧虛型 癥狀表現(xiàn):胃灼隱痛,納呆痞滿,嘈雜灼熱,口干咽燥,五心煩熱,納少無味,倦怠消廋,大便不調。 舌苔脈象:舌絳無苔,脈細弦澀。 治療原則:養(yǎng)陰益胃,清化濕熱。 常用方劑:益胃湯合黃樸飲加減。 (4)、瘀阻脈絡型 癥狀表現(xiàn):胃如針刺,或如刀割,痛有定處,拒按,夜間更甚,饑不欲食,食后痛增,有時可見嘔吐、黑便。 舌苔脈象:舌質暗紅,脈沉澀。 治療原則:活血化瘀,理氣和胃。 治療方劑:桃仁四物湯加減。 (5)、濁毒內蘊型 癥狀表現(xiàn):胃脘灼熱疼痛,有時伴痞悶、嘈雜,或口干喜冷飲,口臭,或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心煩不寐,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舌苔脈象:舌暗紅苔黃厚膩,脈滑或滑數(shù)。 治療原則:化濁解毒,健脾和胃。 治療方劑:甘露消毒丹加減。2020年03月29日
9390
1
71
-
2020年03月20日
1608
1
14
-
于衛(wèi)星主治醫(yī)師 即墨區(qū)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鏡報告中最常出現(xiàn)的內鏡下診斷。 比如:慢性萎縮性胃炎(CII 活動相 胃竇為主 Hp+). 根據(jù)胃粘膜萎縮的范圍我們分為7種類型如下圖(日本及我國常用萎縮范圍分型)分型與胃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Co~C1粘膜萎縮在胃竇或和胃角為主。發(fā)生胃癌的幾率小于0.03%.隨著年齡增長,胃粘膜也會出現(xiàn)正常衰老退化表現(xiàn)(萎縮)。 C2 粘膜萎縮至胃體下部小彎側。發(fā)生胃癌幾率0.37% C3粘膜萎縮至胃體上部小彎側。發(fā)生胃癌幾率0.86% O1 粘膜萎縮超過賁門,至胃體前后壁。發(fā)生胃癌幾率0.97% O2粘膜萎縮介于O1~O3之間。癌變幾率1.34% O3僅有胃體大彎存在正常粘膜。其他胃體都有萎縮。發(fā)生胃癌幾率2.39% 同樣都是萎縮性胃炎不同范圍癌變幾率存在很大差異性,正確解讀胃鏡報告,可以解除您的恐癌困擾。2020年03月19日
17759
0
3
-
劉繼喜主任醫(yī)師 北京宜和醫(yī)院 內科 癌前病變的早期發(fā)現(xiàn)與早期治療,乃積善積德之大功也。萎縮性胃炎是一種癌前疾病,出現(xiàn)腸化和不典型增生時才稱為癌前病變。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分期、分度非常復雜,盲目地與癌前病變對號入座是不合適的。在此,我把最新的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有關萎縮性胃炎的一些問題給大家解讀一下。(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華消化雜志,2017,37卷第11期,721-738頁)。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萎縮、腸化生與“年齡老化”也有一定關系。如何準確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呢?慢性萎縮性胃炎在內鏡下表現(xiàn)為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相為主,皺襞變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顯露;可伴有黏膜顆?;蚪Y節(jié)狀等表現(xiàn)。活檢病理對慢性胃炎的診斷至關重要,應根據(jù)病變情況和需要進行活檢。臨床診斷時建議取2~3塊,分別在胃竇、胃角和胃體部位活檢;可疑病灶處另外多取活檢。標本要足夠大,達到黏膜肌層。慢性胃炎病理活檢顯示固有腺體萎縮,即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而不必考慮活檢標本的萎縮塊數(shù)和程度。早期或多灶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黏膜萎縮呈灶性分布。即使活檢塊數(shù)少,只要病理活檢顯示有固有腺體萎縮,即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 需注意:一切原因引起黏膜損傷的病理過程都可造成腺體數(shù)量減少,如于糜爛或潰瘍邊緣取的活檢,不能視為萎縮性胃炎;局限于胃小凹區(qū)域的腸化生不算萎縮;黏膜層出現(xiàn)淋巴濾泡不算萎縮,要通過觀察其周圍區(qū)域的腺體情況來決定;此外,活檢組織太淺(未達黏膜肌層者)、組織包埋方向不當?shù)纫蛩鼐捎绊憣ξs的判斷。通過以上分析,很多人可能會明白為什么對于萎縮性胃炎不同的醫(yī)生給出的結論不同。如何識別萎縮性胃炎的內鏡表現(xiàn)、性質、程度,并根據(jù)需要進行活檢,最后根據(jù)病理一起做出一個完整的規(guī)范的內鏡診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內鏡醫(yī)生和病理醫(yī)生的共同經驗非常重要。萎縮性胃炎診斷后如何進行隨訪,預防癌變呢?異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是最重要的胃癌癌前病變。異型增生分為輕度、中度(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和重度異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和上皮內瘤變是同義詞。慢性萎縮性胃炎常合并腸化生,少數(shù)出現(xiàn)上皮內瘤變,經歷長期的演變,少數(shù)病例可發(fā)展為胃癌(大家注意,兩個少數(shù),說明概率是非常低的)。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大部分可逆轉而較少惡變?yōu)槲赴B晕s性胃炎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腸化生或上皮內瘤變者,要定期內鏡、病理組織學檢查和隨訪。為了既減少胃癌的發(fā)生,又方便患者且符合醫(yī)藥經濟學要求,活檢有中-重度萎縮并伴有腸化生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需1年左右內鏡隨訪1次,不伴有腸化生或上皮內瘤變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酌情內鏡和病理隨訪。伴有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并證明此標本并非來于癌旁者,根據(jù)內鏡和臨床情況縮短至6個月左右隨訪1次;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需立即確認,證實后行內鏡下治療或手術治療。最后再跟大家解讀一下腸型胃癌癌變的理論(記住,只是理論)。著名的Correa 癌變模式:慢性胃炎-萎縮-腸化-瘤變-胃癌看起來萎縮性胃炎距離可怕的胃癌只有三步了。事實上,我們可以把步驟分解一下就成了如下狀態(tài):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輕度--中度--重度)--腸化(輕度--中度--重度)--瘤變(輕度異型增生--中度異型增生--重度異型增生)--胃癌(早期胃癌--中期--晚期胃癌)。2020年01月01日
3732
3
4
-
劉賡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消化科 什么是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兩大基本類型之一,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異形增生為病理改變的慢性胃病。 慢性萎縮性胃炎會有哪些癥狀? 慢性萎縮性胃炎因為胃的固有腺體減少,主細胞、壁細胞、粘液細胞等都會相應減少,一般來說,患者會出現(xiàn)上腹脹、痛、噯氣、反酸、燒心、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不適表現(xiàn)。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在胃鏡明確診斷前是沒有任何不適表現(xiàn)的。 所以40歲以上,出現(xiàn)消瘦、貧血、便血、或大便隱血實驗陽性、有胃癌家族史、反復發(fā)作的消化不良癥狀、或腹部觸及包塊、具有胃息肉病史等高危人群,應定期行電子胃鏡、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消化系腫瘤標志物篩查、腹部CT等相關檢查。2019年10月29日
3094
1
2
-
2019年09月29日
3291
0
30
-
胡良皞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長海醫(yī)院 消化內科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是免疫調節(jié)異常導致免疫系統(tǒng)識別自身抗原,并攻擊自身組織和器官。也就是說,免疫系統(tǒng)無法分辨出是自身還是非自身的東西。胃腸疾病與免疫系統(tǒng)亦密切相關,許多疾病可出現(xiàn)免疫指標異常。 (1)胃體萎縮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體即壁細胞抗體(PCA)和內因子抗體(IFA)。壁細胞可分泌胃酸,壁細胞抗體可使壁細胞總數(shù)減少,導致胃酸分泌減少或缺乏。內因子抗體則會使內因子缺乏,引起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導致惡性貧血。 (2)乳糜瀉又稱麩質敏感性腸病,非熱帶性脂肪痢,隨食物進入腸道的麥膠蛋白激活免疫反應,表現(xiàn)為吸收不良綜合征,檢測患者血清IgA抗肌內膜抗體有助于診斷。 (3)炎癥性腸?。ò冃越Y腸炎和克羅恩?。┦钱惓C庖呓閷У哪c道慢性及復發(fā)性炎癥,具有終身復發(fā)傾向。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p-ANCA)為潰瘍性結腸炎相對特異性抗體,而釀酒酵母抗體(ASCA)為克羅恩病相對特異性抗體。如能檢測到上述抗體有助于疾病診斷。 (上海瑞金醫(yī)院消化內科張玲副教授共同撰寫本文)2019年09月27日
2230
0
1
-
李靖濤主任醫(yī)師 中日醫(yī)院 消化內科 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體,根據(jù)其生化性質和免疫原性將其分成2個亞群,1~5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稱為胃蛋白酶原Ⅰ(PGⅠ),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黏液頸細胞分泌;組分6和7被稱為胃蛋白酶原Ⅱ(PGⅡ),除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黏液頸細胞分泌外,賁門腺和胃竇的幽門腺的黏液頸細胞以及十二指腸上段也能產生PGⅡ。 通常情況下,約有1%的PG透過胃黏膜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huán),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PG在血液中非常穩(wěn)定。血清PGⅠ和PGⅡ反映胃黏膜腺體和細胞的數(shù)量,也間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當胃黏膜發(fā)生病理變化時,血清PG含量也隨之改變。因此,監(jiān)測血清中PG的濃度可以作為監(jiān)測胃黏膜狀態(tài)的手段。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種惡性腫瘤之首,其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成為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病死率的唯一途徑。目前診斷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纖維胃鏡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其中胃鏡被稱為是確診胃癌的“金標準” 目前觀點認為,部分萎縮是可以逆轉的,而一旦進入腸化生后,就很難發(fā)生逆轉。因此,急需要一種工具,能夠敏銳地發(fā)現(xiàn)胃黏膜萎縮的情況。此時,胃蛋白酶原檢測即發(fā)揮出強大的作用。 當胃底腺萎縮時,主細胞數(shù)量減少,PGⅠ水平下降;而由于分泌PGⅡ細胞較多,此時PGⅡ仍然可以維持高水平狀態(tài),此時PGⅠ/PGⅡ顯著下降;當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以及胃竇腺向胃體延伸,出現(xiàn)胃底腺假幽門腺化生時,PGⅡ水平升高更多,PGⅠ/PGⅡ進一步下降。因此PGⅠ水平降低是胃底腺黏膜萎縮的可靠標志,PGⅠ/PGⅡ側面反映了胃底腺黏膜萎縮程度。 誤區(qū)一:假若體檢時只測PGⅠ,近70%的結果在40~70ng/mL,表面看起來都低于70ng/mL,懷疑胃萎縮,但因未測PGⅡ及比值導致結果不好解釋。當復測PGⅡ時比值90%以上都大于3,此類情況是因中國人群慢淺表性胃炎高發(fā),屬正常生理性胃酸分泌不足。 誤區(qū)二:PG陽性就是“胃癌說”:陽性是代表胃癌高風險人群。PG項目是適用于體檢早期簡易篩查胃癌的項目,替代X光及超波篩查胃癌。主要意義不在診斷而在于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正常體檢測15%PG陽性,PG陽性者罹患胃癌的高風險有1%~2%的胃癌早發(fā)現(xiàn)率 誤區(qū)三:只看重PGⅠ、PGⅡ的參考范圍值的變化,不重視比值。因胃黏膜分泌PGⅠ受炎癥攻擊分泌變動幅度大(70~800ng/mL以上),PGⅡ分泌相對恒定。對比值>3時,PGⅠ增高程度確定胃病種類只能結合臨床分析。對比值2019年09月01日
13907
3
11
相關科普號

朱志醫(yī)生的科普號
朱志 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胃腸腫瘤外科
713粉絲2.8萬閱讀

彭建珩醫(yī)生的科普號
彭建珩 主治醫(yī)師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健康管理中心
2782粉絲44萬閱讀

姚健鳳醫(yī)生的科普號
姚健鳳 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
消化內科
25粉絲0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