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政莉主任醫(yī)師 西安市中心醫(yī)院 神經內科 面神經炎,中醫(yī)面癱,又稱面神經麻痹,它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激發(fā)因素可能為風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不穩(wěn)。 面神經走行于狹窄骨性的面神經管中,一旦發(fā)生缺血水腫,必然導致面神經受壓。男女老幼均可發(fā)病。面癱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但冬春兩季,即寒冷、風大的季節(jié)多發(fā)。入冬以來,門診就診的面神經炎患者明顯增多。面神經炎通常急性起病,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于數小進內達到高峰。有的患者病前1-3天患側外耳道耳后乳突區(qū)疼痛,常于清晨洗漱時發(fā)現(xiàn)或被他人發(fā)現(xiàn)口角歪斜。檢查可見同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因眼輪匝肌癱瘓,眼裂增大,作閉眼動作時,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而眼球則向外上方轉動并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xiàn)象。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溢出眼外。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被牽向健側。不能作噘嘴和吹口哨動作,鼓腮進病側口角漏氣,進食及嗽口時湯水從病側口角漏出。由于頰肌癱瘓,食物常滯留于齒頰之間。少數尚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同側唾液、淚腺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廓部位帶狀皰疹。發(fā)現(xiàn)以上癥狀不要緊張。面神經炎不同于腦血管病,沒有肢體癱瘓等癥狀。出現(xiàn)癥狀及早到醫(yī)院就診。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面神經的炎癥和水腫為主,后期以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為其主要治療原則。藥物治療:皮質類固醇激素,口服潑尼松30mg/d,連服5日后在7-10天逐漸減量;B族維生素治療,維生素B1 100mg、維生素B12 500g肌肉注射,另外尚可應用一些改善微循環(huán)以及血管擴張藥物,如有皰疹病毒感染,尚需加用抗病毒藥物;理療:莖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恢復期可行針灸等治療。 此外,保護暴露的角膜,防止發(fā)生結、角膜炎,可采用眼罩,滴眼藥水,涂眼藥膏等方法。面神經炎一般預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開始恢復,2~3月內痊愈。約85%病例可完全恢復,不留后遺癥。但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后較差,有的可遺有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預防面神經炎應該增強體質,寒冷季節(jié)注意顏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頭朝風口窗隙久坐或睡眠,夏季應避免空調或直吹電扇,以防發(fā)病或復發(fā)。2011年12月15日
8222
2
0
-
呂曉智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珠江醫(yī)院 口腔科 面?zhèn)壬顓^(qū)疼痛常見于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神經性疼痛等疾病,但由莖突過長綜合征引起面?zhèn)壬顓^(qū)疼痛較少引起關注,臨床容易誤診和漏診。作者采取手術方法治療18例表現(xiàn)為面?zhèn)壬顓^(qū)疼痛的莖突綜合征患者,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1 材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5年8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表現(xiàn)為面?zhèn)壬顓^(qū)疼痛的莖突綜合征患者18例,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齡21 ~65,平均年齡45歲。病史1月~10年,平均1.5年。1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詳見表1表1 患者的臨床資料臨床特點 病例數 比例臨床檢查 按壓面?zhèn)壬顓^(qū)酸脹感明顯加重12 67% 面?zhèn)壬顓^(qū)可及不適淋巴結 6 33% 局部未及明顯異常 2 11%外院診斷史 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紊亂病10 56% 淋巴結炎 6 33% 不典型的三叉神經痛 2 11%(注:2例患者合并有按壓面?zhèn)壬顓^(qū)酸脹感明顯加重和面?zhèn)壬顓^(qū)可及不適淋巴結的臨床特點)1.2診斷標準 1、面?zhèn)壬顓^(qū)疼痛不適為主的臨床癥狀,局部無明顯的誘發(fā)面?zhèn)壬顓^(qū)疼痛的病灶 2、按壓面?zhèn)壬顓^(qū)酸脹疼痛加重 3、符合莖突綜合癥的診斷標準1.3 治療方法 手術均在全麻下進行。先常規(guī)方法切除扁桃體。在扁桃體床內觸摸莖突尖部,然后分離表面的咽縮肌,找到莖突尖部,切斷附著的莖突舌骨肌,用血管鉗和篩竇環(huán)形刮匙分離出莖突至根部,用直角鉗挾持莖突根部折斷取出(圖1);患者術后常規(guī)抗炎支持治療?;颊叱鲈汉蟪R?guī)門診隨訪,隨訪時間12~60月。1.4效果評價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術后面?zhèn)壬顓^(qū)疼痛癥狀完全消失;好轉:術后面?zhèn)壬顓^(qū)疼痛癥狀消失,但仍有時發(fā)作,程度明顯減輕;無效:術后面?zhèn)壬顓^(qū)疼痛癥狀無變化或好轉不明顯。2 結果18例患者接受莖突切除術后,隨訪1年以上。14例( 78%)術后1周面?zhèn)壬顓^(qū)疼痛癥狀完全緩解, 2例(11%)術后1周仍感覺面?zhèn)壬顓^(qū)脹痛,但較術前明顯減輕,隨訪1年后癥狀基本緩解;2例患者術后面?zhèn)壬顓^(qū)區(qū)疼痛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89% (16/18)。3討論面?zhèn)壬顓^(qū)位于顴弓及外耳道下緣,前為咬肌前緣,后為胸鎖乳突肌、乳突和二腹肌的前緣,下以下頜下緣為界[2]。面?zhèn)壬顓^(qū)深面有莖突、莖突諸肌、頸內動靜脈及Ⅸ~Ⅻ對腦神經。面?zhèn)壬顓^(qū)疼痛是頜面部常見的疾病,常見的病因有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綜合癥、局部淋巴結炎、神經性疼痛、局部腫瘤或炎癥性病變等[3]。但莖突過長綜合癥導致面?zhèn)壬顓^(qū)疼痛往往易被臨床醫(yī)生漏診甚至誤診[1],應引起臨床醫(yī)生重視。本組病例病史平均約1.5年,均有在外院長期求治及誤診為其它疾病而治療的經歷,但往往治療效果不明顯或無效。本研究中最常見誤診的疾病是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紊亂綜合癥。本組患者中10例(56%)在外院診斷為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紊亂病,6例(33%)診斷為淋巴結炎, 2例診斷為不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因此,臨床上對于無明顯病灶導致的面?zhèn)壬顓^(qū)區(qū)疼痛的患者,或已按其他疾病治療無明顯效果的面?zhèn)壬顓^(qū)疼痛的患者,應注意是否為莖突綜合癥導致。莖突綜合癥大多表現(xiàn)為莖突較長,因此又被稱為莖突過長綜合癥,該綜合征由Eagle于1937年最早報道,也稱Eagle綜合征。莖突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1]:主要癥狀是咽喉部不適、疼痛、可放射到耳部,尤其在吞咽時有明顯的異物感;或出現(xiàn)反射性耳痛、頭頸部痛和涎液增多等癥狀。本組病例以面?zhèn)壬顓^(qū)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其機制可能為莖突刺激周圍的舌咽神經、三叉神經下頜支、頸內外動脈等,引起相關的癥狀[1]。莖突綜合征的病因依然不明,研究發(fā)現(xiàn)該病與先天因素(遺傳和胚胎發(fā)育),后天因素(頸部手術、外傷,異常的鈣磷代謝和風濕性疾?。┯忻芮嘘P系,另外還與長期刺激導致退行性變、心理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 [4]。其診斷標準為[1]: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在扁桃體窩手指觸診到莖突,影像學檢查證實莖突過長,利多卡因行扁桃體窩浸潤麻醉癥狀消失,符合其中2項即可診斷為莖突綜合征。其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過長的莖突,手術有兩種徑路,即口內徑路和頸外徑路。頸外徑路雖術野清晰,尋找莖突準確,且莖突截斷充分,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易損傷面神經、且術后遺留疤痕,影響美觀??趦葟铰肪哂惺中g創(chuàng)傷小,頸部無疤痕、不易損傷面神經等優(yōu)點,臨床應用較多;缺點是術野小且位置深從而使莖突暴露不佳,無法盡量接近莖突根部[5]。本組病例均采取口內徑路切除過長莖突后均取得較滿意效果??傊o突綜合征是引起面?zhèn)壬顓^(qū)疼痛的一個病因,容易誤診和漏診;如患者出現(xiàn)面?zhèn)壬顓^(qū)自發(fā)性疼痛不適等癥狀,按壓面?zhèn)壬顓^(qū)酸脹感明顯加重時等體征,同時符合莖突綜合癥診斷標準時,切除過長的莖突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2011年07月30日
8922
0
3
面神經炎相關科普號

蘇鴻醫(yī)生的科普號
蘇鴻 副主任醫(yī)師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急診科
225粉絲27.1萬閱讀

吳黎明醫(yī)生的科普號
吳黎明 主治醫(yī)師
蘇州市吳江區(qū)第五人民醫(yī)院
疼痛科
189粉絲2.7萬閱讀

于金棟醫(yī)生的科普號
于金棟 主任醫(yī)師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腦病針灸科
113粉絲14.1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