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原來有這些表現(xiàn)才算強迫癥(一)
唐建軍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12月11日706
0
2
-
強迫癥能不能完全治好呢?
無論是出門診時,還是網(wǎng)上咨詢,經(jīng)常會遇到有人問到:“醫(yī)生,我得了強迫癥,能不能完全治好了???”。首先我們需要說的是,強迫癥達到完全治愈并不是指所有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多或少會有部分癥狀殘留的。如果您一定要追求所有癥狀徹底消失,那么很可能跟自己內心完美主義有關。我經(jīng)常跟患者說:“雖然經(jīng)過積極地治療以后,很有可能會有一部分癥狀殘留,怎么治療也消失不了,但只要這些癥狀不再使您像原先那樣痛苦就可以了,或者說我們可以帶著這樣的痛苦去生活,那么也就達到了對強迫癥的治療目標。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或者絕對的事物?!币虼?,我們一定要學會順其自然,學會對自己的疾病采取接納的態(tài)度,和癥狀和諧相處,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尊重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說,強迫癥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相當一部分人是可以治好的。
高曉奇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12月08日2411
2
5
-
常見強迫癥的識別與應對策略
??? 喜歡把東西擺整齊,做事追求完美,或是有潔癖,我們可能會調侃這樣的人有“強迫癥”。事實上,真正的強迫癥是指存在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的疾病,其程度遠超大多數(shù)人的想象。 ??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OCD),是一種以反復持續(xù)的想法、沖動或行為等為特征,每天超過一個小時的一種心理疾病。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精神醫(yī)學分發(fā)布的《中國強迫癥防治指南》,世界范圍內強迫癥的終生患病率為 0.8%~3.0%。國內報告的終生患病率為 0.26%~0.32%。這個比例與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疾病相比并不算大,但它起病隱秘、難以治療、容易復發(fā)的特點給患者生活同樣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認知-應對治療對強迫癥發(fā)病病因假說 ??? 在認知-應對治療(Cognitive Coping Therapy,CCT)理論看來,強迫觀念本身并不直接導致強迫行為的出現(xiàn)。但是,當個體對強迫觀念進行認知評估時,過度地解釋其含義,將其評價為與嚴重的負性事件(如疾病、死亡)有密切聯(lián)系,或負性事件會發(fā)生的征兆,就形成錯誤觀念。這時候,個體就會害怕負性事件的發(fā)生,而且會產(chǎn)生焦慮情緒。為避免負性事件的發(fā)生或減輕焦慮情緒,相應的動機就會形成,并因此采取行動阻止負性事件的發(fā)生,由此強迫行為出現(xiàn)。強迫行為雖然可以暫時減輕患者對負性事件的擔心及焦慮,但也強化強迫觀念,反過來促使強迫行為反復出現(xiàn)。被強化的強迫行為又有強化強迫觀念的作用,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強迫癥狀逐漸加重、慢性化,以至于耗費患者大量時間,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 從臨床癥狀了解強迫癥 ??強迫癥的癥狀主要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具體表現(xiàn)有: 控制不住的反復思考、擔心,明知沒有必要卻無法停止,在擔心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反復清潔、檢查、計數(shù)等重復行為。 患者本身意識到這些強迫癥狀都是毫無意義的、與自己的意愿完全相反的,會在頭腦中極力地反抗。 這種強烈的沖突令患者陷入強烈的自責和焦慮,從而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1、強迫觀念:指反復闖入患者腦海的、持續(xù)存在的想法、意向、沖動等。對于患者來說,這些想法等非己所欲,明知沒有必要卻控制不住。主要包括: ①強迫思維:反復闖入腦海的逼真、形象的內容;這些內容常常是令人難堪或厭惡的。 ②強迫懷疑:對自己的言行的正確性反復產(chǎn)生懷疑。 ③強迫聯(lián)想和對立:患者腦子里出現(xiàn)一個觀念或看到一句話,便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另一個觀念或語句。如果聯(lián)想的觀念或語句與原來的相反,就被稱為強迫對立性思維。 ④強迫回憶:對過去的經(jīng)歷、往事等反復回憶,雖知毫無意義,但總是反復縈繞于腦中,無法擺脫。 ⑤強迫性窮思竭慮: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現(xiàn)象,尋根究底,明知缺乏現(xiàn)實意義,如思考“為什么1+1=2?”、“地球為什么是圓的”。 ⑥強迫意向:有一種即將要行動起來的沖動感,但他從來不會有真正的行動。這類沖動常常是傷害性的,或者是非常有悖倫理常規(guī),如想把孩子扔到窗外,站到高處想向下跳等。 2、強迫行為:為阻止或降低焦慮和痛苦而反復出現(xiàn)的刻板行為或動作。往往是借此抵消強迫觀念所激發(fā)的焦慮,但其緩解僅僅是暫時的。如:強迫洗滌、整理、檢查、計數(shù)、詢問、及強迫性儀式行為。強迫性儀式行為是具備先后順序和固定模式的強迫性行為組合。患者總要做一定的動作以此象征著吉兇禍福,如進門時先進兩步,再退一步,表示他父親的病就能逢兇化吉。在日?;顒又埃纫鲆惶子幸欢ǔ绦虻膭幼?,如睡前要一定程序脫衣鞋并按固定的規(guī)律放置,否則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脫。 如何簡單判斷是否需要就醫(yī) ??在日常生活中中經(jīng)常會碰到有人以為自己有強迫癥,但實際就是普通的潔癖愛干凈或生性敏感謹慎。必須強調,如果癥狀達到了如下的程度,一定要到醫(yī)院就診: ??每天重復的思考、擔心和/或重復性行為到達極重度及以上(>1小時),或這些表現(xiàn)讓自己感到非常痛苦,或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 強迫癥的治療 ??當確診強迫癥后,需要接受正規(guī)的全病程治療。強迫癥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 ??1藥物治療是目前治療強迫癥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一線抗強迫藥包括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西酞普蘭、帕羅西汀等。 ???2、強迫癥的物理治療手段包括:電休克治療、重復經(jīng)顱磁刺激治療、迷走神經(jīng)刺激,深部腦刺激等。 ???3、強迫癥可采用的心理治療種類主要有:行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認知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認知-應對療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療 認知-應對治療為強迫癥患者的未來點亮了一盞明燈 ??目前,已有數(shù)項臨床隨機試驗證明: 與單用藥物相比,藥物聯(lián)合認知-應對治療在更短的時間內有更高的療效且復發(fā)率更低,研究成果已在多個SCI期刊上發(fā)表。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已使用認知-應對療法治愈了數(shù)以千例不同嚴重程度的強迫癥患者,認知-應對治療的優(yōu)點也在治療過程中不斷凸顯,可總結如下:1.反應快且療效好。 一般在第1周治療后癥狀即可明顯減輕,治療1個月多數(shù)患者可獲臨床痊愈,并基本恢復社會功能。 2.治療時間短。 平均單次治療約30分鐘,每周2-5次,患者無需花時間做專門訓練或暴露。 3.患者接受程度高。 不采用暴露手段,患者就不必控制強迫行為,避免因暴露和克制而加重焦慮情緒,患者通常沒有抵觸情緒。 4.治療成本低。 患者醫(yī)療負擔較低,治療者花費時間較少。 5.易操作。 治療者只需在幫助患者學會應對方式上多花時間,患者也沒有每天暴露和克制煩惱。 ??認知-應對治療理論構建了特有的強迫癥病因假說,對強迫癥的病因學及心理治療方法提出了新觀點,并在臨床實踐中展現(xiàn)出顯著的療效,其中的應激-應對理論對焦慮、抑郁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也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新型心理治療技術推薦 ??近年來,王長虹教授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逐漸形成、創(chuàng)建了“價值取向短程治療”這一新的心理治療技術。該心理治療技術基于認知理論,吸收了部分人本主義流派的思想,結合臨床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價值取向”作為心理治療中的工作焦點,采用短程心理治療的方式,結合個體治療與家庭會談,在臨床實踐中對焦慮、抑郁等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是一種綜合、全面、平衡的心理治療技術。 圖文?|???胡燚豪 排版??|??張金玉 審核??|??王長虹,王慧穎 公眾號:心理素養(yǎng)計劃 提升健康素養(yǎng),關注心理健康,助力健康中國。 參考文獻: [1]《中國強迫癥防治指南》 [2]《中國強迫障礙防治指南》 [3] 王長虹, 張瑞玲, 宋景貴.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援助熱線服務實例及應對手冊[M]. 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2020. [4] 王長虹,高昶. 突發(fā)應急事件公眾心理應對指南系列叢書[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21. [5] 王長虹,付怡芳,胡憲章. 認知-應對心理治療方法的理論與人文關懷理念.中國醫(yī)學人文,2019. [6] 胡憲章. 強迫癥認知應對治療手冊.[M].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
王長虹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12月07日1124
0
8
-
精神疾病會遺傳嗎?幾率有多大?
精神疾病會遺傳嗎?幾率有多大? 精神疾病,會遺傳嗎?是否會遺傳,不能一概而論。 尋找特定精神疾病的遺傳性,這是很有意義的,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疾病治療的更多可能性。 而精神疾病的病因又是極其復雜的,往往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并且癥狀上的表現(xiàn)各有不同。精神疾病的遺傳可能有多種原因,而不僅僅是基因。所以至今為止,對于目前的科學研究來說,尚不能完全解釋清楚,也沒有哪一個精神疾病亞型的病理機制可以明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精神疾病與社會心理因素和遺傳因素相關。 一些研究表明,部分精神疾病可以在家族中遺傳。目前已知的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重性抑郁癥、自閉癥、強迫癥、焦慮癥、多動癥、精神發(fā)育遲滯等與遺傳因素有關,但是不能完全確定遺傳方式。 2.不同的精神障礙,遺傳傾向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家中有人患有精神疾病,你可能會擔心患上同樣的疾病。如果你本身患有精神疾病,又可能會擔心孩子或兄弟姐妹,會患上相同或不同的精神疾病。 從遺傳學來說,我們的遺傳物質DNA,決定了人們對精神疾病,甚至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而越來越多的證據(jù)也表明,表觀遺傳突變、基因組印記等,可能對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自閉癥、藥物成癮等精神障礙有影響。 1精神分裂癥: 普通人的患病率為1%,父母一方患病,孩子同病概率為15%;父母雙方患病,孩子同病概率為40%;同卵雙胞胎的同病概率為40%~50%;異卵雙胞胎的同病概率為17%。寄養(yǎng)子研究還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母親所生子女,就算從小寄養(yǎng)生活在正常家庭環(huán)境中,成年后也會有較高的患病率。如果二代中至少有2例,或2代以上的家系中有3例以上同一種疾病者,就可以稱為「高發(fā)家系」。而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高發(fā)家系」中,正常家族人群遺傳風險,可能高于正常人群。 2情感性精神障礙: 其中,最主要的是重性抑郁和雙相情感障礙。而情感障礙的遺傳比精神分裂癥明顯。情感性精神障礙,父母一方患病,孩子同病的概率為16%~23.8%;父母雙方患病,孩子同病概率為44~74%。 對于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因素大約占比62%~80%。美國的數(shù)據(jù)表現(xiàn)雙相情感障礙的終身患病率為1%到3%。對于重性抑郁癥,同卵雙生子和異卵雙生子的共病率表明抑郁癥中遺傳因素大約占 37%。曾有某項研究,估計了抑郁癥的遺傳幾率,女性約為40%,男性約為30%。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雖然遺傳概率看似遠遠低于精神分裂癥與雙相情感障礙,但是遺傳因素在早發(fā)性,反復發(fā)作和程度嚴重的抑郁癥中,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抑郁癥高。 3強迫癥: 在我國,強迫癥的終身患病率為2.4%,是遺傳基因基礎和后天環(huán)境因素兩者作用引起的。家系、雙生子等研究,都證明了遺傳因素對強迫癥發(fā)生的影響。但童年創(chuàng)傷在內的應激性等環(huán)境因素,也會作用于強迫癥的發(fā)生。國內有研究發(fā)現(xiàn),強迫癥患者一級親屬中多種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增高,并且提示強迫癥可能與多種精神疾病存在。 4自閉癥: 自閉癥的確切病因并不明確。25%~35%的遺傳因素與自閉癥患者發(fā)病相關。同卵雙生兒遺傳因素占70%~90%,異卵雙胞胎遺傳因素占30%,兄弟姐妹中遺傳因素占3%~19%。有國外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遺傳風險因素,還可以隔代累積。其中,老年得子者和早年得子者相比,第三代患上自閉癥的風險要高一些。自閉癥的同卵雙生子的患病率也明顯高于異卵雙生子,二者對于輕微的認知或社交障礙,也有更加明顯的差異。 然而,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患者及其親屬中,這些患病率僅供參考,不能完全盡信。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家庭,他們的遺傳風險是不一樣的。這也和家族中其他成員是否有患同病的人,患同病的人數(shù)是多少有關。完全判斷是否遺傳的可能性有相當復雜的因素,除了遺傳因素,其他社會心理因素也有影響,這些根據(jù)遺傳因素推斷出的發(fā)病的可能性,就連醫(yī)生也無法作出肯定回答。 3.有必要做精神疾病的遺傳篩查檢驗嗎? WHO醫(yī)學遺傳學倫理學會議通過的《醫(yī)學遺傳和遺傳服務中倫理問題的國際準則》中表示,在遺傳學研究和臨床工作中,也要遵循倫理原則。 臨床上,這些基因測試被用于診斷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強迫癥等。一般借助這些基因檢測的信息,醫(yī)生可以更好地確定最適合治療方案。 對于那些開始服用精神疾病藥物的人來說,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他們需要嘗試幾種不同的藥物才能找到有效的藥物。目前,藥物基因檢測在精神疾病治療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篩查藥物不良反應的高風險人群,提高抗精神病藥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雖然不是100%準確,但基因檢測可能有助于確定哪些藥物和治療形式最能幫助精神疾病患者。 而對于預防來說,如果明確有家族遺傳史,可以提早到醫(yī)院做相關的基因檢測,將“防范工作”做在前面。 專家表示,基因檢測在精神疾病中的應用未來,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另外,由于技術成本高、費用較高,可能對于普通患者來說,經(jīng)濟負擔相對較重。 4.做什么可以降低患精神疾病的風險? 精神疾病可能在家族中遺傳,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和你的家人一定會生病。但是有家族遺傳史,還是建議要提早檢測防范。 近期婚配所生的子女中,遺傳疾病的發(fā)病率高,所以要避免近親結婚,減少精神疾病的發(fā)生。注意產(chǎn)前檢查和助產(chǎn)工作,防范藥物致畸等。 在嬰幼兒時期,對高?;疾∪巳阂M行監(jiān)測,對幼兒進行合理教育,加強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時期,對于父母來說,注意文化背景,家庭內部樹立友好、友善、有愛的氛圍;關注獨生子女教育問題、孩子升學壓力開導等。處于更年期和老年階段時,要加強體育鍛煉,保證充足的睡眠,對情緒反常、多疑多慮的人,要早期檢查診治。此外,要防止一些創(chuàng)傷和軀體上的疾病。老年人的精神疾病多與社會心理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相關,所以老年人要重點注意心理衛(wèi)生保健,子女要幫助其多參加心理衛(wèi)生的宣傳和咨詢。 參考文獻 【1】Kendler KS, Gatz M, Gardner CO, Pedersen NL. A Swedish national twin study of lifetime major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6 Jan 163(1): 109-114. 【2】International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Foundation Genetics Collaborative (IOCDF-GC) and OCD Collaborative Genetics Association Studies (OCGAS). Revealing the complex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using meta-analysis[J]. Mol Psychiatry, 2018, 23(5):1181-1188. 【3】den Braber A, Zilh?o NR, Fedko IO, et al.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twin-family sample are predicted by clinically based polygenic scores and by genome-wide SNPs[J]. Transl Psychiatry,2016, 6(2): e731. 【4】Stewart SE, Yu D, Scharf JM,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Mol Psychiatry, 2013, 18(7): 788-798. 【5】Mattheisen M, Samuels JF, Wang Y,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results from the OCGAS[J]. Mol Psychiatry, 2015, 20(3): 337-344. 【6】楊彥春,劉協(xié)和. 強迫癥的家系遺傳研究[J]. 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1998(05):41-44. 【7】沈漁邨.精神病學 第5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8】曹濤,余丹,黃伏生.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在自閉癥中的作用[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5,9(21):3952-3957. 【9】Frans E M, Sandin S, Reichenberg A, et al. Autism risk across generation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advancing grandpaternal and paternal age[J]. JAMA psychiatry, 2013, 70(5): 516-521.
石華孟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12月06日6045
5
29
-
正念療法八周自我訓練概要
正念療法是對以正念為核心的各種心理療法的統(tǒng)稱,較為成熟的正念療法包括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和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正念療法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和緩解焦慮、抑郁、強迫、沖動等情緒心理問題,在人格障礙、成癮、飲食障礙、人際溝通、沖動控制等方面的治療中也有大量應用。我將馬克·威廉姆斯的《正念禪修·在喧囂的世界中獲取安寧》一書中八周自我訓練方式進行整理,能夠跟隨練習,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我將在后續(xù)的八周訓練介紹中,文字和音樂導引一并放入文件中,方便大家一邊文字學習一邊使用音樂導引,更快起到效果。 什么是正念 "正念"最初來自佛教的八正道,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它強調有意識、不帶評判地覺察當下,是佛教禪修主要的方法之一。西方的心理學家和醫(yī)學家將正念的概念和方法從佛教中提煉出來,剝離其宗教成分,發(fā)展出了多種以正念為基礎的心理療法。 正念療法應用 以正念為核心的心理療法是美國最為流行的療法,其療效獲得了從神經(jīng)科學到臨床心理方面的大量科學實證支持,相關研究獲得了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的大力支持。不僅如此,醫(yī)學研究還顯示,堅持練習某些類型的正念練習在改善心血管系統(tǒng)問題、提升免疫力、緩解疼痛(如神經(jīng)性頭痛、腰痛等)等方面也有助益。 第一周:幫助你理解“自動導航狀態(tài)”,鼓勵你探索“覺醒”之后可能發(fā)生的后果。本周的中心是身體和呼吸禪修,它可以穩(wěn)定你的精神,幫助你看清當你一次全神貫注于一件事情時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另外一個更短的禪修練習通過專注、進食的方式重新練習自己的感覺。雖然兩個練習都非常簡單,但都提供了所有其他禪修練習賴以實施的根本基礎。 第二周:利用一個簡單的“身體掃描”禪修方式,幫助你區(qū)分思考和體驗一種感覺的區(qū)別。很多人投入了太多時間生活在“我們的頭腦之中”,結果幾乎完全忘記了直接通過感覺來感受世界。身體掃描禪修練習幫助你訓練自己的思緒,讓你將注意力直接放在你的身體感受上,無需判斷或分析你發(fā)現(xiàn)的東西。它可以幫助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什么時候你的思緒會自動偏離,你可以逐步學會“品味性頭腦”和“感 覺性頭腦”之間的區(qū)別。 第三周:利用一些基于瑜伽的簡單禪修運動練習,進一步發(fā)展前期訓練內容。這些運動方式雖然本身并不困難,但是可以讓你更加清晰地觀察自己的精神和身體極限,以及當你抵達這些極限時的反應。它們可以幫助大腦繼續(xù)與身體重新整合。你慢慢會理解,當你慣于專注目標時,你的身體對出現(xiàn)的不適感受特別敏感。這使你明白,當現(xiàn)實沒有按你期望的那樣發(fā)展,你將變得多么緊張、憤怒和哀傷。這是一個非常深刻而重要的早期預警系統(tǒng),在問題變得不可收拾之前,你可以設法將其消除。 第四周:介紹一種聲音和想法的禪修方式,它逐步向你展示“過度思考”對你的影響作用。你會明白,你的思想只是一些腦海中的活動,就像聲音一樣。通過專注你周圍的聲音,你會慢慢明白,“頭腦之于想法就如耳朵之于聲音一樣”。這可以幫助你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采取一種“離心”策略將它們看成意識空間來來往往的事物。這將使你的認識更加清晰,鼓勵你對自己的忙碌和麻煩采取一種不同的觀點。 第五周:介紹一種探索困難的禪修方式,它可以幫助你面對(而不是逃避)生活中時不時出現(xiàn)的困難。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可以讓其自然解決,但是有些則需要我們秉承開放、好奇和寬容的心態(tài)予以面對。如果你不面對這些困難,它們會越來越嚴重地破壞你生活。 第六周:將訓練內容進一步發(fā)展,探索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友善禪修”和慷慨行為積極培養(yǎng)善意和寬容品質時,消極思維如何逐步消除。培養(yǎng)對自己的友善心態(tài),包括針對那些你認為是“失敗”和“不足”的事情,這是在狂躁世界獲得安寧的基石基石。 第七周:分析我們日常例行工作、活動、行為和情緒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當我們感到有壓力或者疲憊時,常常放棄那些“滋養(yǎng)”我們的事情,將時間用于更加“迫切”和更加“重要”的項目。我們試圖做好準備,迎接挑戰(zhàn)。第七周訓練計劃重點在利用禪修幫助你更熟練地選擇,這樣你可以做更多滋養(yǎng)生命的事情,限制那些消耗和枯竭你內部資源的事情。這會幫助你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使你具有更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韌性,以及自發(fā)享受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一廂情愿地期望。雖然仍然會發(fā)生焦慮、壓力和憂郁,但是當你學會以善意面對它們,它們就會更容易消散。 第八周:幫助你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在你需要的時候,它就會招之即來。
羅誠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11月14日2125
0
7
-
快來看看吧!難治性精神病治療有希望了!
楊理榮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11月10日1185
0
3
-
腦深部電刺激手術(DBS)適用于哪些疾病?
腦深部電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療法是通過立體定向手術將刺激電極,植入腦的深部神經(jīng)核團或其他神經(jīng)組織,并進行電刺激,從而改變相應核團或神經(jīng)環(huán)路的興奮性,用來治療某些神經(jīng)精神疾病?,F(xiàn)已經(jīng)證明很多疾病可通過 DBS 療法,獲得臨床癥狀的改善。那么,都有哪些疾病可以進行DBS治療呢?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常見的退行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靜止性震顫、運動緩慢、肌強直和姿勢平衡障礙等。迄今全球已經(jīng)有數(shù)萬帕金森病患者成功行 DBS 治療。 2. 特發(fā)性震顫 特發(fā)性震顫是最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唯一的癥狀就是震顫,偶有報道伴有語調和輕微步態(tài)異常。DBS 療法最早用于特發(fā)性震顫治療,其震顫控制的有效性及長期療效均已獲得肯定。 3.肌張力障礙 肌張力障礙是一種臨床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為不自主的肌肉收縮引起肢體或軀干的扭轉、反復的運動或姿勢異常。 4.精神疾病 抽動穢語綜合征抽動 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一種最常發(fā)生在兒童期的神經(jīng)精神疾病,其特點是蜂音、聲音和運動抽動,DBS 治療抽動穢語綜合征是有效的,很多報告顯示患者術后抽動及精神癥狀明顯減少,甚至消失。 強迫癥 強迫癥是一種以強迫思維和 ( 或 ) 動作為主要癥狀的精神疾病。強迫癥的多學科診療也是作為DBS治療強迫癥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抑郁癥 抑郁癥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DBS 已經(jīng)成為難治性抑郁癥的一種治療選擇。 沖動行為 沖動行為可見于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人格障礙等病人。研究結果顯示:6例存在嚴重暴力和攻擊行為的患者接受DBS治療后5例患者出現(xiàn)明顯改善。 肥胖 系統(tǒng)的分析報道已經(jīng)表明,DBS治療肥胖已達到83%的成功率,可以媲美目前的減肥外科手術。 物質成癮 物質成癮,包括吸煙和酗酒,采用 DBS 治療后癥狀改善。 神經(jīng)性厭食 神經(jīng)性厭食是以怕胖、盲目減肥、消瘦、閉經(jīng)等為特征的一類難治性精神障礙。研究結果顯示4例青少年患者行DBS治療,隨訪38月,平局體重增長 65%。還有一些疾病,例如慢性疼痛,頭痛,難治癲癇,植物狀態(tài),阿爾茨海默病等,也可將DBS作為一種治療選擇。 上海市同濟DBS手術效果展示 簡而言之,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DBS 具有微創(chuàng)傷、可恢復和可調節(jié)等優(yōu)點。在過去的20年,科學家們致力于 DBS 的研究,如進一步闡明其作用機制、探索新的手術適應癥、改進手術技術、探尋更多有效的刺激靶點等,使其優(yōu)良的效果和獨特的價值在未來的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疾病治療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王麒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10月18日3852
1
0
-
強迫癥需要藥物治療嗎?
中國腦健康日直播義診2021年09月20日1219
0
8
-
強迫癥患者的選擇
下圖是一位強迫癥患者發(fā)來的內容,他在高一時因為強迫念頭開始在我這里治療,當時建議他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者兩者結合,他選擇了心理治療。目前已經(jīng)是大四學生(985院校),共做過10次左右的正念“禪療”,狀況尚好,盡管強迫念頭偶爾會冒出來,但對其生活和學習影響不大。
包祖曉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7月24日1321
0
1
-
重度強迫癥的合并用藥
強迫癥是最難治療的精神疾病之一,與多個神經(jīng)環(huán)路的異常激活相關,如果沒逼你到絕境的時候,還是要考慮藥物治療,目前具有明確抗強迫作用的藥物有兩種,到實際情況下,仍然有一部等的癥狀非常頑固,這個時候,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的合并用藥方案還是很有效的,但是為了避免風險建議一定要在醫(yī)生指導下開始新的合并治療方案。
孫玉濤醫(yī)生的科普號2021年07月18日3161
0
2
強迫癥相關科普號

精神心理醫(yī)生周璇梓
周璇梓 主治醫(yī)師
北京市豐臺區(qū)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臨床心理科
77粉絲3.2萬閱讀

石華孟醫(yī)生的科普號
石華孟 主任醫(yī)師
上海國際醫(yī)學中心
精神科
1.6萬粉絲114.4萬閱讀

劉璇醫(yī)生的科普號
劉璇 主治醫(yī)師
濰坊市人民醫(yī)院
臨床心理科
652粉絲4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馮斌 主任醫(yī)師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精神衛(wèi)生科
失眠 15票
強迫癥 14票
焦慮癥 13票
擅長:強迫癥、恐懼癥、難治性失眠、早醒,難治性抑郁癥、重度焦慮癥、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疑病癥、癔癥、厭學、網(wǎng)絡成癮、非自殺性自傷,氣功偏差、神經(jīng)性貪食、神經(jīng)性厭食、耳鳴,腎結石,便秘,腦梗,老年癡呆,戀愛婚姻問題,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等。 -
推薦熱度4.9鄭會蓉 主任醫(yī)師廣東省人民醫(yī)院 心理精神科
強迫癥 19票
睡眠障礙 8票
焦慮癥 8票
擅長:強迫及相關障礙、抑郁癥、焦慮癥、睡眠障礙、心境障礙、青少年情緒障礙、應激障礙等各種常見及難治性精神心理障礙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增效治療。 -
推薦熱度4.9胡飛虎 主治醫(yī)師南昌大學二附院 心身醫(yī)學科
抑郁癥 218票
焦慮癥 142票
雙相情感障礙 57票
擅長:抑郁癥、焦慮癥、失眠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青少年情緒障礙等疾病的診治和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