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胃息肉手術到底怎么做?
一般來說,如果在體檢做胃鏡后若結果提示發(fā)現有胃息肉,醫(yī)生多會建議及時切除掉息肉。那手術切除胃息肉都有哪些方式?在手術切除胃息肉后在進食水果方面又要注意哪些問題?胃息肉手術怎么做?如果是廣泛的、粟粒樣的、微小的、帶蒂的或者寬基的胃息肉,都可以在內鏡下進行切除。但如果是很大的、多發(fā)的胃息肉,在內鏡下無法切除的話,就可以雙鏡聯合,也就是內鏡和腹腔鏡雙鏡聯合。首先在內鏡定位下之后,腹腔鏡從外邊可以明確息肉的位置,這樣在從外部給可以做先行的切除。這是一種創(chuàng)傷最小、恢復最快的一種手術方式,避免了切除大部分的胃或者是全胃,只要做胃的部分切除或者楔形切除即可。所以,盡管胃腸息肉的癌變可能性較低,但還是要在發(fā)現后盡早切除。同時,術后的飲食也要根據患者具體的情況去決定該如何進食,不要盲目決定。胃息肉手術幾天可以吃水果?如果只是單純的、小的息肉,那在術后三四天之后,就可以吃水果,這對患者的恢復不會有影響。但是,如果是切除了很大的息肉、息肉的創(chuàng)面較大,一般都是做了黏膜下的切除或者是剝離手術,那創(chuàng)面起碼要有五到七天的恢復時間,甚至時間會更長。因為有時候在內鏡下切除之后,過一段時間也要再去復檢查看恢復情況。正常情況下在術后三四天,患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從流食到普食,并在家監(jiān)護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逐步地進食、飲食。那比如多汁的水果,如葡萄、櫻桃等,都是可以進食的,但如果是很硬的水果,就不建議進食太早。因此,每個人息肉出現的情況各有不同,所以胃息肉手術方式的選擇,以及術后進食水果的時機。這些都要根據個人狀況進行個體化治療及護理,不能一概而論。
楊景哥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10月13日3852
0
0
-
淡定,胃息肉并不可怕!
聶潤聰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10月12日2246
0
12
-
有胃腸息肉就一定要手術切除嗎?做手術需不需要麻醉呢?
胃腸息肉通常在體檢時無意中發(fā)現,而且醫(yī)生也會建議盡早進行切除。那胃腸息肉是不是一定要手術切除呢?如果做腸息肉的切除手術的話,需不需要進行麻醉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胃腸外科楊景哥胃腸息肉要切除嗎?胃息肉和腸息肉都一樣,都存在癌變的可能性,盡管癌變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仍需要提高警惕。腫瘤性的腸息肉長期發(fā)展可能會形成腺瘤,比如絨毛狀腺瘤或者管狀腺瘤等。其中絨毛狀腺瘤出現惡變的概率,大于其他的息肉的惡變概率。所以,患者如果反復出現腸息肉,或息肉大小和形狀不佳的話,就要做活檢來明確是否有癌變的存在,并要及時完整地切除。同腸息肉一樣,胃息肉也是要在發(fā)現后要早切除。通常如果家族性聚集地發(fā)現都患有胃息肉,這種情況就稱為家族性的息肉病,這種息肉病,往往會有癌變的概率,是需要盡早治療的。做胃腸息肉手術需要麻醉嗎?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是多發(fā)的、很小的息肉,是不需要麻醉的。因為要麻醉下進行的話,就要做無痛胃鏡,而這項檢查在各個醫(yī)院的預約時間雖然長短不同,但需要提前預約。但如果是要做ESD手術或者做腸切除手術的話,那肯定是需要麻醉的。而麻醉分為靜脈麻醉、全身麻醉還有插管后的氣管內麻醉。當然,絕大部分麻醉的選擇也是要根據患者的反應情況去決定的。有一些患者在做腸鏡時,鏡子剛一伸進去就已經覺得過于刺激、痛得受不了,但有些患者就很能耐受手術,不會感受到明顯的痛覺。但是絕大部分的患者覺得只要不會感覺到痛,而且能切除掉就可以,寧可采取麻醉的情況下去做腸鏡。但其實這種想法也不一定的完全正確的,也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如果是很小的息肉,全身麻醉沒有太大必要而且藥物對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要根據息肉的大小及位置等具體情況去決定是否要在麻醉下進行手術。由此可見,胃腸息肉在發(fā)現的早期還是盡量要手術切除進行治療。而手術時是否需要麻醉或麻醉類型的選擇,要根據個人自身的息肉情況以及身體狀況來確定,不能一概而論。
楊景哥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9月28日4348
0
0
-
發(fā)現息肉,要不要切除?
如今在大家的體檢報告上,息肉這個名字越來越常見,腸息肉、胃息肉、膽囊息肉……尤其是糖尿病人,由于多合并有高脂血癥、肥胖及腸胃疾病,息肉的發(fā)生可能性相對更高,治療難度也更大。 有人說,體檢發(fā)現息肉不是什么大事;也有人說,息肉就是癌癥的“前身”,一發(fā)現就得馬上切除。息肉究竟是什么?發(fā)現息肉應該如何處理呢? 一、息肉是指黏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它的形狀各異,有的像蘑菇,有的像桑葚,在人體有黏膜的部位都能生長。根據其生長位置不同,可分為鼻息肉、腸息肉、胃息肉、聲帶息肉等等。 從類型上來說,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癥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如果某一部位只有一個息肉存在,那就稱為“單發(fā)性息肉”;若是在同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那就是“多發(fā)性息肉”。 息肉的致病原因現在尚未完全明確,目前所知慢性刺激及遺傳因素都會導致息肉的發(fā)生。如糖尿病人多合并有腸胃疾病,經常性的便秘會刺激腸壁誘發(fā)腸息肉,據統(tǒng)計,2型女性糖友比非糖友發(fā)生結直腸腺瘤的風險要高80%;因長期高血糖刺激,膽囊神經與血管易發(fā)生病變,2型糖尿病膽囊息肉發(fā)病率也顯著高于普通人。 此外,飲食、免疫力低下、肥胖、炎癥、動脈硬化等因素也會增加息肉的發(fā)生風險,而這些又多為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及常見并發(fā)疾病,所以糖尿病更需提高警惕。 息肉屬于良性腫瘤的一種,但其中一部分息肉具有惡變傾向,可能會轉化為癌癥,如80%~96%的大腸癌,就是由大腸息肉轉化而來,所以息肉與癌的確算是“近親”關系。 二、下面這5種息肉,癌變可能性非常高: 1.短期內迅速長大的息肉 一般而言,息肉生長較為緩慢,但如果發(fā)現息肉在一年之內比原先長大了0.3cm以上,那就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2.直徑超過2cm的息肉 單發(fā)性息肉直徑在1cm以內的,癌變可能性為1%左右;單發(fā)性息肉直徑在1~2cm之間的,癌變可能性為10%;單發(fā)性息肉直徑大于2cm,癌變可能性將猛增到46%。 3.多發(fā)性息肉 如上所說,單個直徑在1cm以內的息肉癌變率為1%,但當息肉數量增加,癌變率也會增加。 4.腺瘤性息肉 經統(tǒng)計發(fā)現,組織學屬于腺瘤性的息肉癌變可能性較高;而屬于炎癥性的息肉,癌變風險相對較小。 5.有遺傳傾向的息肉 如患有家族性結腸息肉,或是直系親屬中發(fā)生過息肉癌變的情況,那患者息肉癌變的風險相對也比較高。 三、息肉的處理方式與其位置、大小、形態(tài)都有關系。 1.胃息肉 發(fā)現就切除:胃息肉多發(fā)于50歲以上的人群,出現的癥狀多為上腹隱痛、消化不良,偶爾可能有惡心、嘔吐等表現,因糖友常合并有腸胃疾病,所以一般不易察覺。 發(fā)現胃息肉最有效的的方式就是胃腸鏡檢查。一般在檢查時如果發(fā)現體內存在直徑1cm以下的息肉,可直接進行摘除,或是暫不治療、每年復查;若直徑在1cm~2cm之間,則會先送病理科檢驗;對于直徑超過2cm的胃息肉,無論類型、數量,都必須盡快切除,若胃鏡切除困難,則可考慮腹腔鏡、微波、激光等療法。 建議:長期喜食辛辣生冷食物、飲食不規(guī)律、抽煙、嗜酒、幽門螺桿菌感染等,都會增加胃息肉的發(fā)生風險。建議50歲以上糖友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及大便潛血檢查。 2.腸息肉 越早切除越好。腸息肉的發(fā)病率及惡化率都相對較高,高脂飲食、肥胖、少動、抽煙等因素都可能誘使其發(fā)生。 一般情況下,多數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只有少數人可能有腹痛、便血、粘液便、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異常表現。 腸息肉可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其中腺瘤性息肉癌變可能性非常高,95%以上的結腸癌就來自于結腸腺瘤惡變。所以發(fā)現腸息肉,最好盡早切除。 直徑2cm以下的腸息肉,可在腸鏡檢查時直接切除并送病理檢查;直徑超過2cm的腸息肉,則需先化驗檢查,再確定切除方案。 建議:健康人群應從50歲開始做腸鏡檢查,如果檢查結果正常,可每5年做一次;45歲以上、經常拉肚子的糖友建議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3.膽囊息肉 可能需要切除膽囊。經常不吃早餐、愛好飲酒、喜食高脂食物、焦慮、壓力大的糖友往往更容易中招。 通常發(fā)現直徑1cm以下的良性膽囊息肉,不會要求立即切除,每3~6個月定期復查即可,但如果發(fā)生以下這些情況,則可能需要通過腹腔鏡實施膽囊切除手術: 年齡超過50歲且合并有膽囊結石; 單發(fā)性息肉直徑超過1cm; 息肉直徑小于1cm但短期增長迅速; 合并有急慢性膽囊炎等。 建議:40歲以上患者每年至少應做一次腹部B超,以確認膽囊健康狀況。 4.鼻息肉 視情況切除。相比胃息肉、腸息肉,鼻息肉的癌變風險要小很多,但因其一般生長在鼻竇處,易引發(fā)鼻塞、打鼾、流鼻涕、頭暈、耳鳴等癥狀,因此也會給人帶來不小的困擾。 對于體積較小的鼻息肉,一般在初期時會采取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若2~3個月后療效仍不明顯,才會采取手術切除。 而對于體積較大、或位置特殊導致癥狀明顯的鼻息肉,可在鼻內鏡下切除并送病理檢查。 5.聲帶息肉 多休息可能就會消失。相對于其它息肉,聲帶息肉會直接導致聲音改變、嘶啞,因此較易被發(fā)現。 引發(fā)聲帶息肉的因素有很多,如不良的發(fā)聲習慣、上呼吸道炎癥、過度勞累、熬夜等等,通?;颊咧灰煤眯菹ⅰ⒈Wo好嗓子,聲帶息肉在2~3個月內就會自行消失。如果長時間后情況仍未有所好轉,那糖友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6.宮頸息肉 視大小切除。通過婦科B超、內診、宮頸癌等檢查可以發(fā)現宮頸息肉,通常在已婚女性中比較多見。 宮頸息肉的惡變可能性比較低,一般不到1%,女性糖友如果發(fā)現宮頸息肉且體積較小,建議先采取藥物消炎法治療;如果息肉體積超過黃豆大小,則可通過微創(chuàng)手術切除,并將組織進行化驗確認性質,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其他治療。 息肉的復發(fā)性非常高,所以即便通過手術切除了息肉,每1~2年也要進行定期復查,不可掉以輕心!
賈鈺華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8月25日7890
1
37
-
怕癌變,患者想切除胃里的息肉,醫(yī)生卻建議觀察?到底要不要切?
首先表明我的觀點:既然胃鏡發(fā)現了胃息肉,就順手拿掉,不然留著過年嗎?此觀點會有很多消化內科不認可,此觀點不符合診療規(guī)范和指南。但我仍然堅持立場:留著它過年嗎?醫(yī)生知道哪種類型的息肉風險高,哪些風險低?;颊吣芏敲炊??醫(yī)生即使給患者當面詳細講了,患者哪能記住那些專業(yè)的知識和名詞,最后只聽進去了幾個字“你這沒事”、“問題不大”、“定期復查吧”、“你這有問題”等表面的意思。我先總結一下知識點:有一部分胃息肉不會癌變,有一部分癌變風險大。哪部分風險高,我下面也會講,你要是有興趣去記,就繼續(xù)往下看。你要是覺得你肯定記不住,那就不用往下看了,只記住一點:發(fā)現胃息肉,管它什么類型,要求醫(yī)生把它干掉就完了。一、真實案例門診有患者咨詢我,胃鏡發(fā)現兩枚小息肉,活檢結果提示胃粘膜輕度慢性炎癥伴息肉樣增生,兩個大小分別是0.2和0.3厘米。患者去問了消化內科醫(yī)生,醫(yī)生的意思息肉小可以先觀察。結果這個患者又跑來找我,問這么小的息肉是否會癌變?要先觀察還是及早切除呢?如果觀察要不要吃什么藥?看吧,消化科醫(yī)生說過了先觀察,患者仍然很擔心?;颊邠牡囊稽c也沒錯,畢竟,癌癥關乎生死大事。所以,發(fā)現息肉格殺勿論,切了就切了,既斷絕心理恐慌,又避免癌變風險,何樂而不為。有的醫(yī)生說,息肉太小了,根本沒必要切。我想說,息肉既然那么小,做胃鏡的時候,多花1分鐘灼燒掉,碎碎個事。有的切除有風險的,或者提前沒有和患者溝通好的,可以建議下次復查胃鏡的時候切掉,必要時住院切。二、什么是胃息肉?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都非常重視體檢,一做一個準,很多人被檢查出來有”疙瘩“,就是臨床上所說的息肉。當代人飲食不規(guī)律、不健康等因素,胃癌的發(fā)病率居高,很多人就開始惶恐了,這個息肉是不是個定時炸彈,會不會惡變?胃息肉,是一種來源胃粘膜上皮組織的突起狀、乳頭狀的異常生長組織。這個息肉是突出于胃粘膜的隆起性病變,大多是不會癌變。胃息肉可以單發(fā)、也可以多發(fā),甚至可以達到十幾枚、幾十枚,更多枚。息肉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需要活檢才能判定是哪種類型?;嘉赶⑷庹呒s占人群的0.8%~2.4%,其中最常見的是胃底腺息肉占50%,其次是增生性息肉40%,腺瘤性息肉10%。大多數人的息肉,不會癌變。只有腺瘤性息肉的癌變風險較高。三、胃息肉的表現我們的消化道一個軟性的管道,彈性好,且具有強大的蠕動功能,所以我們吃進嘴里的食物能夠很好的吸收和消化。很多時候,這個軟的消化管道某個部位長了一個“疙瘩”,是很難發(fā)現的,除非是胃鏡腸鏡。但也有的人會出現腹部的癥狀,輕微的疼痛不適、惡心、厭食、消化不良以及體重下降、慢性腹瀉等癥狀。如果息肉糜爛、潰瘍,可以發(fā)生間歇性或持續(xù)性出血。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門,則可以出現幽門梗阻癥狀。四、胃里長息肉的原因胃息肉的發(fā)病原因并不十分明確,但一般認為與這些因素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對胃粘膜造成損傷刺激。一部分患者在根除幽門螺桿菌以后,胃息肉可以全完消失。遺傳因素:具體原因尚不明確。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的使用:常用的有奧美拉唑、泮托拉唑、蘭索拉唑等,促進胃息肉的形成。老年人經?;嘉覆。缥笣?、胃炎等,如果經常服用抑酸藥物,也會增加胃息肉風險。消化液反流:十二指腸液含有膽酸、胰酶,反流入胃內,可損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癥性增生,導致胃息肉產生;同時,大量反流液使胃內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導致增生性息肉產生。另外,煙酒刺激也可能對胃黏膜造成刺激。五、胃鏡腸鏡發(fā)現息肉時,要不要切掉?會不會惡變?一些醫(yī)院的內鏡室醫(yī)生,在做胃鏡腸鏡時,發(fā)現有息肉后,就直接夾掉了,價格便宜、損傷小、一次搞定。如果息肉較多,可能還需要二次手術清理剩余的息肉。但也有的醫(yī)院不切除,考慮沒有查凝血功能,不敢切除,所以就讓患者觀察,比較小的息肉確實可以觀察。但需要取息肉活檢,看是否存在癌變的風險。腺瘤性息肉雖然只占了胃息肉的10%,但癌變風險可達30%~58%,活檢確診后,應當及時地斬草除根、不留禍害!六、日常生活怎么治療和預防息肉?胃鏡篩查,不僅可以發(fā)現胃息肉的問題,還能發(fā)現其他胃部疾病。息肉的癌變風險和大小有關,要定期復查。即使切除了息肉,復查也很有必要。注意公共衛(wèi)生,以免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被感染,可以查一下C13 C14試驗。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不暴飲暴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規(guī)律飲食。戒煙限酒。個人介紹:雙劍博 醫(yī)學博士,外科醫(yī)生,普外科副主任。擅長甲狀腺結節(jié)消融,乳腺微創(chuàng),高危部位肝臟腫瘤消融,腹部疾病,腹腔鏡疝修補,腹腔鏡胃腸道手術。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注@微創(chuàng)外科雙5槍,歡迎大家把關心的話題寫在評論區(qū),我會作為后續(xù)選題,希望創(chuàng)作出更多大家喜歡的內容。如果您或身邊親友有健康疾病困擾,我會為您提供具體、專業(yè)的指導意見。
雙劍博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8月19日3026
0
3
-
腸息肉切除后如何進行腸鏡復查
轉載自胃腸病公眾號我國臨床上通常根據結腸鏡病理檢查結果、切除完整性、腸道準備、健康狀況、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來決定復查時間;對于低中風險息肉切除術后復查時間建議在1~3年內;對有下列情況時建議短期在3~6月內復查一次腸鏡:(1)腸道準備欠佳,影響檢查視野者;(2)因各種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結腸檢查者;(3)一次切除息肉總數超過10個者;(5)大于1 cm的廣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6)大于1 cm絨毛息肉伴重度異型增生;(7)息肉已局部癌變未達黏膜下層或超過黏膜不層不愿追加手術切除者。同時,如果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應該加大復查頻度。單發(fā)息肉切除、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xù)2-3年檢查不復發(fā),之后可以改為每5-10年查一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劉娜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7月28日3232
0
0
-
哪些胃息肉必須要手術?
胃息肉,會變成胃癌嗎?哪些需要切除?有沒有辦法預防?——8大問題,一文打盡 一、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醫(yī)學標準術語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變,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變,表面常較光滑。 通俗的說,就好比皮膚上長出的漂亮的瘊子,可以是一個獨行俠占山為王,也可以是梁山108將,甚至是群魔亂舞。 它們有的天良未泯,有的喪盡天良。 它個頭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綠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如果長了數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這大多是出身不好,與基因有關。 二、胃息肉的分類和分型 大體上可以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兩大類。 山田分型將胃內隆起性病變按其形態(tài)的不同,不論性質,分為四型: I 型:呈丘狀,隆起的起始部較平滑而無明確的界限; II 型:呈半球狀,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確的界限; III 型: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亞蒂; IV 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顯的蒂部。 1、腺瘤性息肉 約占胃息肉的10%~25%,癌變率高,可達30%~58.3%,尤其瘤體較大(>2cm的廣基息肉)、絨毛狀腺瘤、伴異型增生者惡變率更高。 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 息肉數目越多,癌變率越高; 息肉的病理類型中腺瘤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越高; 帶蒂的腺瘤樣息肉癌變率較低,而廣基腺瘤樣息肉癌變率較高; 這個家伙是潛在的殺手,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加上不注意生活細節(jié),終有一天會發(fā)展為腺癌。 所以,對這些息肉決不能姑息養(yǎng)奸,一經發(fā)現,格殺勿論,并要定期復查,只要他一露頭,就切,猶如剿匪,務必斬草除根。 2、增生性息肉 大部分胃息肉屬于這一種,一般不會癌變,但是可能會帶來消化道癥狀; 增生性息肉有大約0.4%~1.76%的癌變幾率,是否HP感染一定程度上影響息肉惡變。1%-20%存在灶性異型增生,且當直徑>1cm和有蒂時候風險會增加。 這在醫(yī)學上屬于小概率事件,不必擔心。 根除幽門螺桿菌后,大約40%的會完全消退。 但是,作為消化科醫(yī)生,還是提醒你,盡管它一般不會癌變,如果比較大(>2cm),還是要切除為好。 3、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腫,分散發(fā)性和家族性兩種。 前者可能和長期用”質子泵抑制劑“(拉唑類藥物)有關,是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標志之一,異型增生灶發(fā)生率<1%,所以一般認為基本不會癌變。 (但近年來的報道顯示,有個別癌變病例。) 后者大約25-41%會發(fā)生不典型增生,兩者在內鏡下難以區(qū)別。 如果證實與長期服用PPI相關,可考慮暫停或減量PPI,或者以替丁類替代。 4、特殊的胃息肉(比較少見) ①錯構瘤性息肉,:多發(fā)于胃竇,常為單發(fā),無惡變傾向。 ②異位性息肉:多為良性。 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發(fā)于胃竇,約5%為腺瘤性;約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腸腺瘤和壺腹部腺瘤,多為惡性。 三、長了胃息肉,未必有癥狀 其實很多人長了息肉根本不知道,因為大多沒有任何癥狀,只是在偶然胃鏡檢查時發(fā)現。 有的可出現上腹部輕微疼痛或不適、惡心、厭食、消化不良、體重下降及慢性腹瀉等癥狀。 如果息肉表面糜爛、潰瘍,可以發(fā)生間歇性或持續(xù)性出血。 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于幽門或息肉樣胃竇黏膜滑入十二指腸,則可以出現幽門梗阻癥狀。 四、只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才會癌變 很多朋友發(fā)現息肉后,大都比較緊張,我接診的一個女病人甚至當場大哭不止。 其實,胃息肉的絕大部分是良性的,可以和你相伴終生。 只有做腺瘤性息肉,才會癌變,而且也不是100%,大可不必緊張。 胃息肉發(fā)生癌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tài)、數目、部位、上皮間變程度、年齡以及地區(qū)和種族等: 1、息肉的大?。? 呈正相關,即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 直徑小于1.0 cm的有蒂息肉癌變率小于1%; 直徑在1~2 cm者癌變率通常為10%; 直徑大于2 cm的癌變率通常為50%。 2、息肉的組織學類型: 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高,其中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為1%~5%,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約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變率則介于兩者之間。 也有人將息肉發(fā)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稱之為 原位癌 ,這時異常細胞僅局限于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體的基底膜。 3、息肉的形態(tài): 有蒂息肉癌變率較低而無蒂息肉癌變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變率小于5%,呈乳頭狀者約近35%,呈菜花狀或分葉狀者約為50%。無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壇狀易癌變。 4、息肉的部位: 胃息肉的多發(fā)部位是胃竇約占65%,其次為胃體部約占20%。此外,一般認為多發(fā)性息肉的癌變率高于單發(fā)者;年齡越大息肉發(fā)生機會越多癌變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時間越長,癌變的危險性越大。 5、多發(fā)性息肉的惡變率比單個息肉高。 6、增生性息肉極少惡變 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屬于胃腺體增生延長,排列比較紊亂,腺體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有的中間夾有未成熟的細胞,絕大多數無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只有0.4%左右。 所以,胃息肉一經發(fā)現,必須取活檢,以證實息肉是腺瘤性息肉還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則上需要切除治療,以絕后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據病因,采取相應措施。 五、為什么會長胃息肉? 盡管息肉發(fā)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認為與以下這些因素有關: 遺傳: 基因變異與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關,具體機制未明;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能釋放多種炎癥介質及細胞因子,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刺激胃上皮細胞增生,導致胃息肉產生;根除后,息肉會縮小或消失; 膽汁反流: 十二指腸液含有膽酸、胰酶,反流入胃內,可損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癥性增生,導致胃息肉產生;同時,大量反流液使胃內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導致增生性息肉產生; 抑酸藥: 長期服用抑酸藥可導致高胃泌素血癥,可促進胃腺體囊狀擴張,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與服用該藥密切相關,部分該類患者停用抑酸藥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吸煙: 可能與吸煙會增加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關;另一方面,煙草煙霧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可結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擾細胞復制,影響DNA修復,使胃黏膜發(fā)生不可逆轉的基因改變,促進息肉的形成; 飲酒: 可損傷胃黏膜,慢性胃發(fā)生率明顯增加,細菌繁殖增加,促進亞硝胺類致癌物質合成,從而增加胃息肉發(fā)生的風險; 某些食物: 有人認為較多肉類(紅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較少進食蔬菜類,高脂血癥、肥胖等會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風險。 年齡性別: 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六、哪些息肉需要治療? 鏡下切除息肉過程 胃息肉一般多為良性,無癥狀者勿需治療。增生息肉為非腫瘤性息肉,因為不會發(fā)生惡性病變,經內科對癥處理,效果較好。 依據《中國消化內鏡活檢與病理學檢查規(guī)范專家共識》處理原則為: 1、散發(fā)息肉:應當活檢或切除。 2、腺瘤性息肉和直徑≥1cm的息肉:應當切除。 3、多發(fā)息肉:切除最大的,并對其他息肉進行活檢(至少是有代表性的活檢),進一步治療方案建立在組織學結果上。 4、活檢:在胃角、胃竇距幽門 2-3cm 的大彎側和小彎側,胃體距賁門 8cm 的大彎側和小彎側(胃體中部大小彎),共取5塊活檢。 5、周圍粘膜的評估:一旦對息肉活檢或切除,應當同時對胃體和胃竇黏膜取活檢,并行HP檢測。 6、對于年輕、有大量胃底腺息肉的患者應考慮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可能性。 7、對于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推薦在非息肉部位活檢,若伴有 Hp 感染,則應予以根治。 個人建議是: 1、小息肉(直徑小于0.5 cm的),可以在做胃鏡檢查順便夾除,也可以擇機切除。 2、病理證實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徑>2cm,廣基的,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必須格殺勿論,并遵醫(yī)囑定期復查。 3、多發(fā)性息肉,你可以選擇分期分次切除。 4、家族性息肉,要結合腸鏡及其他檢查,選擇合適的時間及時手術。 4、對于病理證實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疑癌、或已經癌變的,建議視具體情況,內鏡下行EMR或ESD術,或者外科手術治療。 七、切除其實很簡單 1、內鏡治療 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內鏡治療息肉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多數為1次性治療,少數需分次切除。 2、內鏡治療方法 ①高頻電凝切除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頻電流產生的熱效應使組織凝固、壞死而達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②微波灼除法:適用于直徑小于50 px的無蒂息肉,對較小息肉可1次性灼除,較大者則需多次治療。 ③激光法:多用于寬蒂或無蒂息肉的治療。 ④尼龍絲及橡皮圈結扎法:通過結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壞死,達到治療目的。 ⑤氬離子凝固術:主要適用于廣基無蒂,直徑小于37.5 px者。 ⑥對于較大的息肉也可采取內鏡下EMR或ESD切除。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 3、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為: 主要用于內鏡下無法保證切除徹底,或者已經發(fā)生浸潤性惡變者。 ①大于50 px的無蒂或廣基型息肉。 ②息肉進行性增大者。 ③病檢為腺瘤性息肉伴異型增生、疑癌、已經癌變者。 七、怎么預防? 實際上,幾乎不可能100%預防,因為息肉的發(fā)生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我們做到的就是盡量減少其發(fā)生率: 具體預防措施有以下幾點: 1.戒煙戒酒,飲食規(guī)律,盡量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等; 2.治療膽汁反流、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消除胃部長期刺激因素; 3.避免濫用胃藥,特別是奧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 (本文完)
龔鴻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6月23日5346
1
6
-
如何預防胃息肉的產生?
胃息肉的發(fā)生與很多因素有關,包括胃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癥刺激(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膽汁反流)、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遺傳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高脂飲食、低纖維素飲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等。遺傳因素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胃息肉的發(fā)生。 具體預防措施有以下幾點: 1、戒煙戒酒,飲食規(guī)律,盡量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等; 2、積極治療膽汁反流、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消除胃部長期刺激因素; 3、避免濫用胃藥,特別是奧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以及水楊酸類止痛藥等。
楊勇致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5月31日2310
0
13
-
胃息肉需要切除嗎?
胃息肉是否需要切除,我們最關注的兩個因素是息肉的大小和病理類型,病理類型決定的胃息肉癌變風險大小,另外,根據內鏡下大小形態(tài)也有一定的影響因素。 1. 息肉大?。?胃息肉直徑≥1cm者,癌變風險有所增加,建議進行內鏡下切除。 2. 病理類型: 主要包括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及錯構瘤性息肉等少見分型。其中,文獻報道,70%-90%的胃息肉為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 (1)胃底腺息肉: 可能與長期(至少1年以上)口服質子泵抑制劑(如耐信、奧美拉唑等)有關,癌變風險較低,有研究顯示其癌變率<1%。散發(fā)、直徑<1cm者在停用質子泵抑制劑后可能會消失;直徑≥1cm者,建議內鏡下切除。 (2)增生性息肉: 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等長期慢性炎癥有關,有一定的癌變風險,但癌變率較低,有研究報道其發(fā)展為不典型增生或癌變的幾率約為5-19%。研究報道,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后,其中約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直徑≥1cm者癌變風險會增加,所以大多國家指南推薦對直徑>0.5cm者進行內鏡下切除。 (3)腺瘤性息肉: 是癌變風險較高的病理類型,特別是直徑>2cm、病理為絨毛狀腺瘤者,癌變率可達28-40%。但腺瘤性息肉在胃息肉中所占比例較低,約為3-26%,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等存在一定相關性。所有腺瘤性息肉不論大小,均建議內鏡下切除,通常建議術后1年進行內鏡復查,監(jiān)測3-5年。其切除術后的復發(fā)率約為2.6%。 由此可見:絕大多數胃息肉的癌變風險是較低的,僅腺瘤性息肉癌變風險相對偏高,部分可能在治療胃炎或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后就自行消失了。所以當檢出胃息肉時,請您千萬不必過分緊張和擔心,也沒有必要強行要求反復的復查胃鏡。
楊勇致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5月31日2713
2
15
-
消化道息肉癌變風險有多大
腸息肉:腺瘤性,要切除 腸道息肉在臨床最為常見,它是局部黏膜增生、增厚形成的隆起樣病變,分為增生性、炎癥性和腺瘤性息肉三種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占比約30%,有癌變傾向,而增生性和炎癥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 增生性和炎癥性腸息肉與慢性炎癥有關,少數在炎癥控制后可能會消退或自行脫落,極少癌變;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可能與炎癥及遺傳因素有關,有明顯惡變傾向,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資料表明,腺瘤的癌變率約為1.5%~10%,80%~95%的大腸癌是從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整個癌變過程需要3~5年甚至更長時間。 腺瘤性息肉癌變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病理類型、年齡、息肉的形狀和大小等。數據顯示,腺瘤性息肉越大,其癌變的可能性越大:直徑小于1厘米者癌變率約1%~3%,直徑1~2厘米者癌變率約10%,而直徑2厘米以上者癌變幾率約為50%;息肉直徑較大且形態(tài)不好如基底較寬、表面糜爛、潰瘍和絨毛較多者,要高度懷疑癌變。另外,年齡大于50歲者癌變率明顯升高;多發(fā)性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腸息肉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與5號染色體APC基因突變有關,腸道內可見成百上千的息肉,幾乎最終都會發(fā)生癌變。有這種家族史的病人中青年時就易癌變,建議從12歲就開始進行腸鏡檢查,直至40歲,宜盡早手術切除。 腸道息肉大多無癥狀,少數可能會有大便不規(guī)律、黏液便和便血等。腸道息肉需要腸鏡檢查確診,檢查時見到單發(fā)、較小、帶蒂、表面光滑、活動度好的息肉多為良性,這些息肉可考慮腸鏡下切除。如果息肉為多發(fā)、廣基,特別是直徑大于2厘米、黏膜下扁平、表面有出血或潰瘍,往往提示惡變,應盡早手術切除。 預防腸息肉,日常飲食就要以三餐規(guī)律、易消化、富含植物蛋白、維生素為原則,多吃新鮮蔬果,盡量減少腌制食品的攝入。 胃息肉:有幽螺,及時治 胃息肉較腸息肉少見,也分為炎性、增生性和腺瘤性三類,90%為增生性息肉,胃腺瘤性息肉較少見,約占10%。 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竇部及胃體下部,癌變率較低,僅0.3%~0.6%。盡管癌變可能性小,如果直徑大于1厘米,最好手術切除。 腺瘤性胃息肉多發(fā)于胃竇部,顏色往往較周圍黏膜紅,約占胃息肉的10%,癌變率可達50%,尤其是大于2厘米的情況下。有些家族性腸息肉病也會累及胃部,癌變幾率較大。 如果胃息肉直徑小于1厘米,且數目較少,可定期監(jiān)測。若同時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就要及時治療;直徑在1~2厘米之間,且數目較多、無蒂,建議切除;直徑大于2厘米,一定要及時切除干凈。患者如果出現消化不良、腹部疼痛或不適、惡心、慢性腹瀉等癥狀,最好及時行胃腸鏡檢查,以防癌變。 年齡大于50歲,有家族史、長期服用大量非甾體抗炎藥、經常食用過冷、過熱、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長期飲酒、愛吃燒烤、工作壓力大的人群都可能被胃息肉“青睞”,最好每年做一次胃腸鏡檢查。這些高危人群還要避免各種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濃咖啡、濃茶等,同時少進食過酸、過辣、過咸、過熱、過分粗糙的食物。 膽囊息肉:長得快,做手術 膽囊雖然小,但容易被腔內的“小凸起”困擾。膽囊息肉的發(fā)生可能與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和膽固醇代謝紊亂有關,多半要通過影像學檢查才能發(fā)現。 不少學者認為,膽囊息肉的大小與良惡性有關。其中,腺瘤性膽囊息肉最危險,占膽囊息肉的0.82%,癌變率約10%。無蒂息肉(包括局限性膽囊壁增厚、厚度大于4毫米)也有惡變風險。 要清理膽囊息肉,就要切除整個膽囊。因此,臨床上多建議患者定期觀察。無癥狀、直徑小于1厘米的息肉,絕大部分為良性;多發(fā)、直徑大于1厘米、短期快速增長的息肉,或伴有明顯膽絞痛或膽結石、消化不良、腹部疼痛等癥狀,應盡早行膽囊切除。 年齡大于50歲、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肥胖、高脂血癥、高胰島素血癥、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膽道解剖異常等,是膽囊息肉的好發(fā)因素,這部分人群要定期進行超聲檢查。 生活中,大家應注意清淡飲食,少吃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減輕膽囊負擔,多吃果蔬,戒煙限酒,預防膽囊結石。
劉震雄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5月13日1903
0
0
胃息肉相關科普號

俞力醫(yī)生的科普號
俞力 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
消化內科
5914粉絲17.5萬閱讀

邱海波醫(yī)生的科普號
邱海波 主任醫(yī)師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胃外科
5673粉絲22.1萬閱讀

申占龍醫(yī)生的科普號
申占龍 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胃腸外科
2561粉絲41.8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徐美東 主任醫(yī)師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消化內鏡科
腸息肉 39票
胃炎 20票
食管疾病 15票
擅長:精通各種消化道疾病的內鏡診斷與治療,包括消化道息肉及早期癌的內鏡下診斷與ESD治療、POEM治療賁門失弛緩癥、STER治療消化道黏膜下腫瘤等新內鏡技術,還擅長ERCP治療各種膽胰系統(tǒng)疾病,硬化劑及套扎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超聲內鏡診斷與介入治療各種消化道疑難疾病,尤其是對內鏡下擴張及支架治療各種難治性消化道良惡性狹窄梗阻有獨到造詣。 -
推薦熱度4.9呂富靖 主任醫(yī)師北京友誼醫(yī)院 消化內科
胃炎 49票
腸息肉 43票
胃病 16票
擅長:胃息肉,結腸息肉、胃腸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等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食管炎、膽石癥、消化道出血等各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 -
推薦熱度4.8秦耿 主任醫(yī)師中日醫(yī)院 消化內科
腸息肉 43票
食道癌 7票
胃腸道間質瘤 7票
擅長:一、食管、胃、十二指腸、結直腸早期腫瘤內鏡下ESD切除治療; 二、胃、十二指腸、結直腸間質瘤、神經內分泌腫瘤內鏡下EFTR、ESE治療; 三、痔瘡內鏡下套扎和硬化微創(chuàng)無痛治療; 四、內鏡下抗反流治療; 五、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內鏡下止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