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02月14日
1577
0
1
-
胡光明主治醫(yī)師 肥東縣中醫(yī)院 內科 全球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高達50%,易感人群是老人與小孩,且成人感染者多是在兒童期獲得。 由于根除方案含有大劑量抗生素和鉍劑,療程也較長,對兒童的正常菌落會造成影響,也會產生耐藥性和重金屬蓄積風險,除非符合指征,一般不建議兒童根除。 也有報道,根除后可能對免疫力有負相關。 成人根除幽門螺桿菌后再感染率是比較低的,但兒童是易感人群,根除后再感染幾率要比成人高,要根除幽門螺桿菌往往需要聯(lián)合用藥,兒童器官發(fā)育不成熟,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而且兒童依從性差,一旦用藥就不能隨便停藥,否則易引起菌群耐藥性,為以后根治帶來更大的困難。 綜上所述,不建議14歲以下兒童對幽門螺桿菌的檢查和根治治療。 但如果出現(xiàn)胃十二指腸潰瘍根除幽門螺桿菌獲益大,有消化潰瘍的兒童推薦檢測和治療。2021年02月14日
838
0
0
-
2021年02月14日
651
0
0
-
2021年02月14日
758
0
0
-
2021年02月14日
794
0
0
-
張蓉副主任醫(yī)師 西安市胸科醫(yī)院 消化內科 幽門螺桿菌(以下簡稱HP)是一種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螺旋形彎曲的細菌,是微需氧菌,是人體內唯一存活的細菌,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主要的發(fā)病原因,是引發(fā)胃炎、胃潰瘍及胃癌的元兇,WHO將它列為I級致癌物。 我國《第五次幽門螺桿菌診治共識》顯示,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高達7.68億,成人感染率約50%-56%,兒童感染率約30%。 及時檢查和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預防胃癌最為重要的可控因素。 我國《幽門螺桿菌根除及胃癌防控專家共識,2019》明確指出,無論有無癥狀的成年人,只要沒有抗衡因素,都要根除它,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降低胃癌發(fā)生的風險。 HP感染后的表現(xiàn)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癥狀因人而異。部分患者可無任何不適;部分患者會有反酸、惡心、嘔吐、嚴重口臭、噯氣、燒心、腹脹、上腹疼痛、食欲減退等類似消化不良的癥狀;部分患者感染后,導致消化道潰瘍,表現(xiàn)為上腹痛等癥狀。所以HP感染引起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無特異性,個體差異較大。往往容易忽略,只有通過檢查才能確診。 HP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人類是目前唯一被確認的幽門螺桿菌傳染源。 傳播途徑: 糞—口傳播(細菌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可在水源中定植,最后被人體攝入); 口—口傳播(細菌可定植于口腔、唾液中,可通過接吻、口對口喂食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胃—口傳播(通過接觸有HP感染的嘔吐物,是兒童典型的傳播途徑); 胃—胃傳播(細菌可能通過胃鏡、胃管等器械,牙科器械等醫(yī)源性傳播)。 易感人群: 兒童:HP感染隨年齡而上升、學齡前兒童感染率明顯低于學齡兒童。 成人:社會地位地下以及經濟水平落后地區(qū)人群;與不良衛(wèi)生習慣、家庭密切接觸有關。 HP感染會引起的疾病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病人的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超過95%。彌漫性胃竇炎因病變在胃竇而得名,約90%的病人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 消化性潰瘍: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十二指腸球潰Hp感染率95%~100%,胃潰瘍Hp感染率70%~90%。 胃癌:胃癌發(fā)生與Hp感染有關。Hp感染僅僅是胃癌發(fā)病的因素之一,人、環(huán)境等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在所有的胃癌當中,77.3%的胃癌歸因于HP感染。在非賁門癌中近90%與HP感染相關。 胃外疾病:如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感染了HP就一定會得胃癌嗎?兩者有關聯(lián),但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HP菌感染者中的大多數(shù)并沒有胃部癥狀,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患胃癌。只有約1-2%的感染者會發(fā)展為胃癌。 HP菌陽性并不意味著將來一定會得胃癌,HP菌陽性僅僅是胃癌發(fā)病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人體自身的因素、環(huán)境因素對于胃癌的發(fā)生也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HP菌陽性的人罹患胃病的風險會增高。根除可降低39%罹患胃癌的幾率。 目前來說,胃癌早期診斷的標準方法仍然是胃鏡,而不是體檢的HP菌檢測報告。 HP菌陽性的人如果合并有明顯的胃部不適癥狀,或者有胃病、胃癌家族史,則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接受胃鏡的進一步檢查。也無需恐慌,因為這也不意味著就是胃癌了,只是盡早做一下篩查,避免漏診而已。 檢查HP的方法目前首選碳13或者碳14呼氣試驗,無創(chuàng),出結果快,準確率高。 胃鏡下可行快速尿素酶檢測,還可以觀察有無胃炎,胃潰瘍,胃癌等情況。還可以檢測糞便和血液,目前在臨床上應用的較少。 呼氣試驗結果是有一個界限值(cut-off value)的,超過此值就可以認為感染。沒有超過此值定為陰性,陰性結果也是有數(shù)值的,不一定就是0,檢測結果與檢測手段、胃內環(huán)境因素的都有關,但不能說有數(shù)值就 是感染。 哪些人需要做尿素呼氣試驗尿素呼氣試驗(UBT)適用于所有需要檢測Hp者。按照當前國內外的Hp相關指南和共識,以及胃癌早防早篩要求,制定了UBT的相關適應證。 呼氣試驗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收集管收集氣體時,被檢測者正常呼吸,勿深呼吸,呼氣時吸管應插入收集管底部,平緩呼氣吹入收集管,持續(xù)4-5s(呼氣不可中斷),呼氣的同時緩緩拔出吸管,吸管離開管口后,迅速擰緊收集管蓋子。切忌從吸管吸出已呼入收集管中的氣體。 第一點:孕婦、哺乳期婦女及12歲以下兒童不宜碳14,可以選擇碳13。 第二點:抗生素,鉍制劑、質子泵抑制劑(拉唑類)、替丁類等HP敏感藥物、以及以抗炎為目的的中草藥者,容易出現(xiàn)假陰性,建議抗生素停藥一月后,抑酸劑、中藥停藥10天后再行檢測。 第三點: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可使HP受抑制,故亦可能出現(xiàn)假陰性。 第四點:空腹或餐后3小時以上,服用檢測膠囊后及采氣前不能飲水、談話、抽煙、進食。 第五點:前一天飲酒可能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怎樣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HP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口-口傳播,因此注意“病從口入”是預防的第一關鍵。 只要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可以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fā)生。 1、飯前便后洗手 2、注意口腔衛(wèi)生,仔細刷牙 3、進餐時使用公筷,餐具定時消毒 4、飲食注意清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食生食 5、提高自身免疫力 細菌雖小,可它的破壞性卻不容小覷,幾乎可以引起人體每個系統(tǒng)的病變。請不要再將幽門螺桿菌感染看做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 西安市胸科醫(yī)院消化內科作為我院消化疾病的診療和研究中心,具有國內高水平的消化臨床診療水平。為患者提供最優(yōu)質的服務和最先進的醫(yī)療技術,是我們工作的永恒宗旨。2021年02月01日
1687
0
1
-
姜建龍主治醫(y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yī)院(深圳) 胃腸外科 當你體檢發(fā)現(xiàn)胃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時,便會有疑問——我是否需要治療,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又會有什么危害? 我國幽門螺桿菌人群感染率現(xiàn)階段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為34.52%-80.55%,多數(shù)地區(qū)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平均感染率為58.07%[1]。2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仍高達37.1%。隨著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檢測和治療人數(shù)的不斷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仍是幽門螺旋桿菌高感染地區(qū),尤其是青年人群中仍有較高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2]。 感染幽門螺桿菌有哪些危害?一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不經治療難以自愈,10%~15%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發(fā)展為消化性潰瘍。約5%發(fā)生胃黏膜萎縮,<1%的感染者發(fā)展為胃癌或 MALT淋巴瘤。盡早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有效預防此類疾病發(fā)生。此外,幽門螺旋桿菌胃炎作為一種有傳染性的疾病,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有效減少傳染源。盡管環(huán)境和飲水的改善也有助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的下降,但除非采取主動干預措施,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不會自行下降。 早在1994年WHO就將幽門螺旋桿菌定義為胃癌的I類致癌原。尤其在我國、日本和韓國等亞洲人種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和胃癌發(fā)生率具有極強的相關性。眾多證據(jù)表明,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變發(fā)生的風險。因此,幽門螺桿菌被認為是影響胃癌發(fā)生的重要可控因素之一,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預防胃癌的有效措施。 同時,幽門螺桿菌胃炎作為一種感染性疾病(可經口-口傳播和糞-口傳播),所有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均有必要治療。但由于我國幽門螺桿菌平均感染率為58.07%,主動篩查所有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并進行治療,考慮到所涉及到的人群和費用巨大,因此所有陽性患者均治療并不現(xiàn)實,所以,現(xiàn)階段我國按照有下表所列特征的人群進行治療,使這部分人群獲益最大化[3]。 參考文獻: 1. 王凱娟,王潤田.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流行病學Meta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6): 443-446. 2. XieC, Lu NH. Review: clinical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J]. Helicobacter, 2015, 20(1):1-10. 3. 幽門螺桿菌感染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20,19(5):403-407.2021年01月25日
1579
0
3
-
段飛副主任醫(yī)師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脾胃肝膽病科 幽門螺旋桿菌的新認知那些尋求幽門螺桿菌和疾病間簡單關系的人無疑會失望;這其間的錯綜關系可能始于人類誕生之前。——馬汀布萊澤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了幽門螺桿菌對人體可能存在的保護作用,并且一些研究也反映了根除后會出現(xiàn)的問題。l 在發(fā)展中國家,攜帶幽門螺桿菌的孩子更不容易患上過敏。l 在兒童時期,攜帶上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哮喘的發(fā)病風險。l 攜帯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濕疹的發(fā)生率。l 攜帶幽門螺桿菌可以降低胃食道反流癥的發(fā)病風險。l 幽門螺桿菌可能能預防炎癥性腸病的發(fā)生。l 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根除會造成腸道菌群的擾動。l 在隨機臨床試驗中,進行了幽門螺桿菌根除的人更容易增重。l 在發(fā)達國家中,幽門螺桿菌的攜帶比例越低,肥胖率就越高。l 根除幽門螺桿菌后會出現(xiàn)長期荷爾蒙的改變。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幽門螺桿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十惡不赦。但如果我們在換個角度,將幽門螺桿菌視為『可能會做壞事』的共生菌,我們或許會有更好的見解。它們一直和我們在一起早在58000年前,幽門螺桿菌就已經存在于我們非洲祖先的消化道中了。經過漫長的遷徙和演變,這種細菌跟隨著人類遍布在了世界各地。絕大部分人在出生6個月后便攜帯上了幽門螺桿菌,除非用抗生素根除,這種細菌會伴隨人們一生。而在20年前,當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種細菌和胃潰瘍以及胃癌的關聯(lián)后,對它的殲滅行動就開始興起,而這種細菌也漸漸從許多人的消化道中消失。而這20多年,卻正好是許多自身免疫疾病飆升的時期。幽門螺桿菌只讓少數(shù)人患病世界上50%的人群攜帶有幽門螺桿菌,有些地區(qū)甚至有80%的人攜帶這種細菌。然而在這些攜帯者中,只有10%患上了消化性潰瘍,只有1%左右的人會患上胃癌。[10]在印度、泰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這些國家,幽門螺桿菌的攜帯率非常高,但這些國家人的胃癌發(fā)病率卻很低。不是所有的幽門螺桿菌都那么『毒』幽門螺桿菌會造成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幽門螺桿菌都具有相同的致病性。比如,幽門螺桿菌的基因中存在一種叫做dupA的基因簇,這個基因簇和幽門螺桿菌的致炎癥強弱相關。擁有完整的dupA基因簇的幽門螺桿菌致病性會更強,而不具有完整dupA基因簇或沒有該基因簇的幽門螺桿菌則要溫和許多。事實上,有許多基因因素在影響著幽門螺桿菌的致病性。比如cag致病島、空泡毒素基因、Bab2粘附素基因。不同的菌株致病性可能相差甚遠,因此,將所有幽門螺桿菌一并列入黑名單并不合適。不要把胃痛都怪在幽門螺桿菌上有許多問題都可能引起胃痛、燒心的癥狀,比如食物不耐受、胃腸病毒感染和胃食管反流病。僅僅因為幽門螺桿菌的出現(xiàn)并不能說明『這就是它干的』。即便你在病變的組織里發(fā)現(xiàn)了幽門螺桿菌,也無法證明這就是幽門螺桿菌導致的。它本身就存在于胃中,可能只是恰好進入了病變的組織。至于胃潰瘍,根除幽門螺桿菌后,潰瘍確實能得到好轉,復發(fā)的幾率也會大幅度地下降。然而,幽門螺桿菌造成胃潰瘍并不滿足科赫法則(用于鑒定傳染病病原的標準)。當初,巴里馬歇爾在喝下含幽門螺桿菌的培養(yǎng)基后只是出現(xiàn)了胃炎,而并沒有出現(xiàn)胃潰瘍。并且,在14天后,馬歇爾的胃炎癥狀也基本消失了。值得指出的是,馬歇爾未經抗生素治療就得到了痊愈。事實上,在1995年的時候,馬歇爾本人也發(fā)表論文承認了這點: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不滿足科赫法則。為什么幽門螺桿菌會讓一些人患病?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那么多,為什么只有20%的攜帯者會患病,那剩下80%的人昵?如果我們將幽門螺桿菌視為正常菌群的一部分,我們或許不會再糾結是否需要對無癥狀的患者進行根除——畢竟,我們可以看到用抗生素根除幽門螺桿菌直接面臨的一些問題。50%以上的患者在根除中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20%左右的幾率會根除失敗。根除后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帶來長期的健康影響。使用抗生素會增加耐藥性細菌產生的風險。擁有了這種思維方式,我們會去考慮——為什么大多數(shù)感染者不生?。匡@然,這背后存在著眾多變量一年齡、生活環(huán)境、飲食、運動強度都可能在起著作用。探尋因果關系,定然是復雜的,但有了這種思考方式,我們也許可以找出更好的方法去治療需要治療的患者,我們甚至還能利用幽門螺桿菌來治療其他疾病。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可以推測一下幽門螺桿菌感染背后的真正原因。正常的腸道菌群可以分泌一些能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的類細菌素,從而控制幽門螺桿菌的滋生。比如,從健康人胃中提取出的約氏乳桿菌No. 1088就表現(xiàn)出了對幽門螺桿菌的很強的抑制作用。在當人體出現(xiàn)菌群失調后,這種細菌相互牽制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幽門螺桿菌開始大量繁殖,從而表現(xiàn)出炎癥效應。有些幽門螺桿菌的菌種毒性特別強,而宿主的身體條件又恰好容易被感染。幽門螺桿菌只是胃中菌群的正常部分,而由于種種原因,宿主的胃黏膜出現(xiàn)了損傷,而幽門螺桿菌又恰好在損傷的部位定植,從而造成了二次感染。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或許能將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從“消滅”轉為“預防”上即維護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無致病性的幽門螺桿菌菌株作為疫苗、保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損。上醫(yī)治未病,這也許才是更理想的治療方式。小結有時候,角度決定了我們的視野。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將幽門螺桿菌視為一種共生菌,去尋找它與健康人群間的共生關系,也許我們能獲得不一樣的認識。在我們完全了解這之間的機制之前,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它根除,帶來的可能是一場新的災難。來源:公眾號 致醫(yī)2021年01月23日
2526
0
1
-
2021年01月23日
951
0
0
-
張亞歷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消化內科 體檢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陽性,說明胃里面有細菌。幽門螺桿菌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小胃和十二指腸的潰瘍,部分也可以引起淋巴瘤和胃癌。 因此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感染建議除菌治療,但這一觀點在最新的國際醫(yī)學共識中依然沒達成統(tǒng)一。 一種觀點認為幽門螺桿菌陽性只能說胃里面有細菌,我們鼻腔里面也有很多細菌,口腔里面有很多細菌,皮膚也有很多細菌,大便里面的細菌更多。在地球上我們和細菌共生存的,并不是有細菌就會引起發(fā)病,我們人體也有強大的免疫力。如果沒有病可以不用治療。當胃有消化性潰瘍、出血、癌前病變,我們一般的需要根除細菌,這樣胃病才能治好。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群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基數(shù)很大,大概是40~60%,有些地區(qū)更高。不可能全世界大部分的人都要吃藥治療幽門螺桿菌。大規(guī)模的應用抗生素,一方面引起細菌的耐藥性增高,也可能產生嚴重的藥物副作用。即便根除了幽門螺桿菌,也不能保證下次不再次感染。 因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也應該像其他疾病的治療一樣,應該有一定的適應癥。目前最新的醫(yī)學指南是: 65歲老年人體檢不用檢查幽門螺桿菌,即便陽性也不需要治療。 對于14~65歲人群要不要治療呢? 沒有明顯癥狀,胃鏡檢查沒有明顯病變的,不需要治療。但有下列情況的,建議根除: 1:有明顯消化道癥狀,胃鏡檢查有明顯病變2:需“長期使用阿司匹林/NSAIDs”人群,陽性需要根除 3:有“胃癌家族史”(一級親屬),陽性需要根除 4:個人要求2021年01月22日
5046
0
26
相關科普號

劉曉文醫(yī)生的科普號
劉曉文 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胃外科
3255粉絲10.7萬閱讀

蔣青偉醫(yī)生的科普號
蔣青偉 副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消化內科
1261粉絲11.6萬閱讀

秘文婷醫(yī)生的科普號
秘文婷 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消化內科
40粉絲557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