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帶狀皰疹與神經痛
帶狀皰疹,中醫(yī)稱為“纏腰火龍”、“纏腰火丹”。民間俗稱“蛇丹”、“蜘蛛瘡”。帶狀皰疹的特點是,沿神經的走向分布,皮膚上的皰呈一長串,宛如長蛇盤于身體,所以中醫(yī)稱之為“蛇丹”。由于它常發(fā)生于胸背部,沿著肋間神經的走向分布,繞腰而生,累累如珠,外形像一條龍盤身體,所以民間也稱它為“纏腰龍”。 病變部位的皮膚,有灼熱、刺痛感,數(shù)天后,會出現(xiàn)密集的小水泡,水皰透明澄清,晶瑩剔透,皰壁緊張發(fā)亮周圍皮膚發(fā)紅、病變部位如火燒灼一般疼痛,所以俗稱為“火丹”。由于帶狀皰疹發(fā)病較急,疼痛較劇,且在發(fā)病之初不斷有新疹出現(xiàn),真如龍蛇爬行一般,有些患者會感到恐懼。而且在民間還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即“纏腰龍”如果在腰上纏繞一圈就會死人,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本病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損常沿某一周圍神經單側分布,一般不超過體表正中線,更不會圍成一圈。除常見于腰、腹部外,還可發(fā)生于胸部、四肢、頸部、耳、鼻、眼、口腔等。少數(shù)嚴重者可發(fā)生帶狀皰疹性腦膜腦炎以及胃腸道或泌尿道帶狀皰疹。而且約30%~50%的中老年患者于損害消退后可遺留頑固性神經痛,常持續(xù)數(shù)月或更久。帶狀皰疹神經痛與臨床上某些疾病癥狀相似,怎樣才能早期正確的做出診斷呢?有位朋友曾問過我一個這樣個問題:有位老年患者因單側面部疼痛前來咨詢,醫(yī)生懷疑是三叉神經痛,但因患者曾患帶狀皰疹,醫(yī)生就不能確診了。三叉神經痛是發(fā)生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域內,發(fā)病驟發(fā),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發(fā)病前并無皰疹出現(xiàn)。而帶狀皰疹神經痛有明確病史,就是發(fā)生于皰疹之后的疼痛。三叉神經的眼支最易受累,可伴有角膜的皰疹。在這里想與大家分享下自己的經驗:首先帶狀皰疹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是造成誤診的最主要原因,帶狀皰疹潛伏期5-12天,在潛伏期內常有皮膚瘙癢、感覺過敏、針刺感或燒灼樣痛等前驅癥狀,前驅期及無疹型帶狀皰疹中,特別是以神經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而就診于相關科室,易誤診為三叉神經痛、偏頭痛、心絞痛、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等,甚至有誤診為急腹癥而行剖腹探查者,此時應引起足夠重視,對不能確診但高度疑似病例應盡快請相關科室會診,盡早明確診斷及時治療;其次有些患者病史較長,可能皰疹期早已過去太久,此時應詳細詢問病史,是否有生過皰疹,仔細查體,做出判斷。在臨床上曾遇到過一位病人訴頸部疼痛不適8年,仔細詢問病史曾在8年前頸部生過皰疹。如果不詳細詢問病史很可能就會誤診為頸椎病。帶狀皰疹還需與單純皰疹相鑒別,單純皰疹通常有在同一部位,有多次復發(fā)的病史,而無明顯免疫缺陷的帶狀皰疹病人不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從水皰液中分離病毒或檢測VZV、HSV抗原或DNA是鑒別診斷唯一可靠的方法。
莊禮興醫(yī)生的科普號2012年01月09日4241
0
0
-
枕大神經疼能好治嗎
患者:病情描述(發(fā)病時間、主要癥狀、就診醫(yī)院等): 上個星期4 發(fā)病 星期6 去的醫(yī)院 CT 頸部X光 沒問題 一聲開的 B1 古里安 卡莫西林 到今天沒強 反而嚴重 有什么辦法 止疼 治療辦法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王興臣:你好 枕神經痛是指枕大神經、枕小神經、枕下神經和第3枕神經痛的總稱,僅次于血管性頭痛和功能性頭痛。 枕神經痛可分為原發(fā)性枕神經痛和繼發(fā)性枕神經痛。原發(fā)性枕神經痛多發(fā)于青壯年,而且發(fā)病前大察有受涼、勞累、潮濕、不良姿勢的睡眠等誘因。最常見的是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有的學者認為它是一種非特異性的感染炎癥或中毒性神經炎。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瘧疾、風濕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酒精中毒、鉛中毒等。 預防枕神經痛可采取如下措施: (1)病因防治:避免和預防全身性疾病,如感染、糖尿病、尿毒癥、風濕熱、中毒等原發(fā)性疾病,可減少枕神經痛的發(fā)病機會;其次是預防和避免引起枕神經痛的繼發(fā)因素,如頸椎病、局部感染和外傷等。另外,為提高患者的防病能力,最好能夠閱讀或收聽一些有關衛(wèi)生健康科普知識,這無疑是有益的。做到預防在先,勝于治療。 (2)減少枕部刺激:應避免使用高而硬的枕頭,選擇具備松軟舒適的枕頭,帽子不宜過緊,盡可能減少局部刺激,減少枕神經痛的誘發(fā)因素,如防止受涼、受潮和疲勞等。 至于治療,對癥治療為主,一旦犯病,可以使用止痛藥或卡馬西平;嚴重者可以采用封閉療法。 以上意見供參考,祝早日康復
王興臣醫(yī)生的科普號2011年08月18日12465
1
1
-
球麻痹及假性球麻痹
第一球麻痹的發(fā)病機理、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第Ⅸ、Ⅹ、Ⅺ、Ⅻ對顱神經及其所支配的肌肉麻痹導致的吞咽障礙和構音障礙稱之為球麻痹或延髓麻痹。 球麻痹又稱延髓麻痹。根據病損的部位不同將球麻痹分為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兩類:⒈真性球麻痹是指支配這些肌肉的位于延髓的顱神經運動核(疑核、舌下神經核)或由它們發(fā)出的舌咽、迷走、舌下神經的病變所引起;⒉假性球麻痹是指由于兩側大腦皮層、腦干束受累及所引起。兩者在臨床上都有吞咽、發(fā)音等功能障礙,但前者表現(xiàn)有舌肌萎縮和肌纖維顫動,咽壁反射減弱或消失;后者舌肌無萎縮,咽壁反射存在,而下頜反射亢進,且可出現(xiàn)吮吸反射,強哭強笑等癥狀。【發(fā)病機理】 由延髓發(fā)出的第Ⅸ、Ⅹ、Ⅺ、Ⅻ對顱神經習慣稱為后組顱神經,其主要功能為支配舌咽部的運動,受損后可導致言語及吞咽障礙。 延髓麻痹即可以是第Ⅸ、Ⅹ、Ⅺ、Ⅻ對顱神經的全部麻痹,也可以是部分神經麻痹或個別神經麻痹。病變部位包括下運動神經元、上運動神經元和肌肉。 造成延髓麻痹的病因可以是血管性疾病、炎癥、腫瘤、變性病、自家免疫疾病等?!九R床表現(xiàn)】球麻痹主要表現(xiàn)為言語困難、發(fā)聲障礙、進食困難三主征。(1)言語困難:球麻痹最早的癥狀常常是構音障礙,患者說話易疲勞,尤其是在需要提高聲音、加重語調的情況下明顯。以后隨病情進展,逐漸出現(xiàn)舌、口唇、軟腭和咽喉等構音結構的麻痹。(2)發(fā)聲困難:主要由于雙側迷走神經運動功能的喪失,運動聲帶、控制聲門裂的喉內外肌麻痹所致。初期聲帶無力,發(fā)音低而粗澀,后期失聲和嚴重的吸氣困難與喘鳴。如有失音而呼功能正常,多屬于癔病。(3)進食困難:在球麻痹患者,由于舌肌、軟腭、咽肌的麻痹,先后出現(xiàn)吞咽困難、飲水嗆咳、咽反射消失和咀嚼無力等進食困難的復雜征候。(4)因雙側大腦皮質及皮質腦干束等上運動神經元損害引起的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稱之為假性球麻痹。此型球麻痹伴有吸吮反射、掌頦反射等口周反射陽性,下頜反射亢進,而咽反射存在,多無舌肌萎縮和舌肌顫動,多有強哭強笑等情感障礙。CT或MRI提示雙側半球病變。(5)肌原性球麻痹:因延髓神經支配的肌肉病變所致,為雙側性,無感覺障礙。見于重癥肌無力、皮肌炎、多發(fā)性肌炎等?!驹\斷】 根據Ⅸ、Ⅹ、Ⅺ、Ⅻ對顱神經所支配的舌咽部肌肉麻痹所引起的吞咽障礙和構音障礙可診斷為球麻痹。進一步尚須判定導致球麻痹的病變部位,其中包括大腦皮質運動區(qū)、雙側皮質延髓束,以及第Ⅸ、Ⅹ、Ⅺ、Ⅻ對顱神經或其所支配的肌肉。球麻痹須與失用癥鑒別?!局委煛壳蚵楸钥梢蚨喾N不同病變引起,除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外。可行對癥處理,如吞咽困難者予鼻飼進食等?!扒迥z膠囊”對球麻痹引起的嗆咳有顯著的療效,每次5粒,日三次,飯前10-15分鐘服。第二咳嗽與嗆咳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中最常見癥狀之一。這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措施,借以排除自外侵入呼吸道的異物及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消除呼吸道刺激因子,在防御呼吸道感染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咳嗽也是有害的。它可使呼吸道內的感染擴散,使胸內壓增高,加重心臟負擔,對心力衰竭患者不利。劇烈的咳嗽可能使已受損的呼吸道出血I也可使胸膜下氣腫泡破裂,發(fā)生自發(fā)性氣胸。長期咳嗽是促進肺氣腫形成的一個因素,頻繁的咳嗽也可引起嘔吐,影響睡眠,消耗體力。從流行病學看,咳嗽可使含有致病原的分泌物播散,引起疾病傳播。 【機制】 咳嗽是一種強烈的呼氣性沖擊動作,可分為四個步驟:先是短而深的吸氣,接著聲門關閉,繼而腹肌與肋間肌收縮,使肺內壓增高,最后聲門突然開放,腹肌快速收縮,將肺內高壓空氣噴射而出,即成為咳嗽。 咳嗽是一種神經反射過程,其中樞位于延腦呼吸中樞近旁。大部分咳嗽刺激來自呼吸道粘膜表面的感受器,部分來自呼吸道以外的器官和組織,一般由迷走神經傳遞信息到咳嗽中樞。迷走神經廣泛分布于耳、咽、喉、支氣管、胸膜、肺及內臟各處。這些部位的刺激作用于迷走神經的感覺支而傳遞到咳嗽中樞,然后由傳出纖維通過喉下神經、膈神經及脊神經分別將反應傳到聲門、膈肌及其他呼吸肌而引起咳嗽。呼吸道內分泌物或異物刺激、呼吸道受壓或牽拉、受到激都可反射地引起咳嗽。大腦皮層也能影響咳嗽的發(fā)生,人們可以隨意控制或產生咳嗽。在某些情況下,咳嗽反射可被控制,或迷走神經雖受刺激而咳嗽動作輕微或消失。例如在:①深昏迷情況下,雖有刺激而咳嗽反射消失。②支氣管被異物或粘稠的分泌物阻塞,肺內相應部分的空氣被吸收,咳嗽時排氣量減少。⑧呼吸肌無力。④咳嗽時胸痛或腹痛,病人主動抑制咳嗽。⑤咳嗽中樞被麻醉或被鎮(zhèn)靜劑抑制。第三節(jié) 橋腦被蓋下部綜合征 原因為基底動脈短周支和長周支阻塞。癥狀有同側外展神經與面神經核性癱瘓;眼球震顫(內側縱束),向病灶側注視不能;同側偏身共濟失調、協(xié)同不能(小腦中腳);對側痛溫覺喪失(脊髓丘腦側束);觸覺、位置覺及振動覺減退(內側丘系);同側軟腭及咽肌節(jié)律性失常(中央背蓋束)。第四橋腦基底部微小梗塞綜合征 原因:單側或雙側基底部的多發(fā)性微小的,通常為陳舊的囊性梗塞、基底動脈硬化病人。癥狀:假性球麻痹伴有因運動性顱神經核上纖維受損所致的發(fā)音分節(jié),吞咽障礙。此外,常伴有大腦半球特別是基底節(jié)區(qū)的缺血病灶。第五大腦枕葉膝部雙側損傷 大腦枕葉膝部雙側 損傷 后可出現(xiàn) 假性球麻痹。 第六節(jié) 中樞神經、顱神經疾病 舌咽、迷走、舌下神經(后組顱神經)的核性或核下性損害則產生球麻痹(延髓麻痹),最早的癥狀是講話易疲勞,逐漸而講話不清,因軟腭麻痹致講話帶鼻音。吞咽障礙首先表現(xiàn)為快速進食或飲水時易引起嗆咳,其后在一般進食速度也招致嗆咳,液體從鼻孔反流出。舌肌麻痹使食物難推移向咽部,常有食物及大量唾液滯留于口腔內。局部檢查可見舌肌萎縮,或有肌束震顫,咽反射消失。重癥病例晚期口常張開,唾液外溢,不能講話與吞咽。病因為急性脊髓灰質炎、 Gtlillain—Barre氏綜合征,白喉性神經炎、多發(fā)性顱神經炎、顱基底腦膜炎等。第七節(jié) 雙側大腦皮質或皮質腦干束損害 損害則產生假性球麻痹(假性延髓麻痹),癥狀與球麻痹相似,但講話困難比吞咽困難更為明顯,講話緩慢而帶鼻音,咽反射存在,常伴有強哭強笑等情感反應,掌頦反射與吸吮反射陽性以及錐體束病征等。病因為腦炎、腦干腦炎、腦出血,腦梗塞、腦外傷等。第八節(jié) 基底動脈主干梗塞 基底動脈主干梗塞時,往往先有椎基底動脈暫時性缺血發(fā)作。一旦完全阻塞病人則迅速昏迷,或予皮層性失明一段時間后迅速昏迷死亡。如病程略慢則可出現(xiàn)四肢癱瘓,構音困難,延髓麻痹體征。病灶在橋腦上緣時,發(fā)生去腦強直體征,以伴皮層性失明前驅癥者較明顯。第九兩側前島蓋綜合征 兩側前島蓋綜合征是由于兩側前島蓋病變引起,臨床上以面-咽喉-舌-乳突部雙癱為特征,此綜合征較罕見,1988年Tohgi曾報道1例?!静∫颉恳阅X部血管病變?yōu)橹鳎X血管造影示中央溝周圍動脈閉塞,病變累及兩側額葉島蓋下部表面鄰近白質和皮質的帶狀結構。【臨床表現(xiàn)】面部表情奇特,兩側面肌無力,軟腭運動和喉反射消失,舌運動極度軟弱,并有失寫、失用和中度失算。關節(jié)活動嚴重障礙,但無肢體麻痹和知覺障礙,四肢深部肌腱反射正常,【診斷】根據臨床表現(xiàn)診斷。Tohgi指出CT可以確定大的血管栓塞,但不能確定這樣小的病變,單光予發(fā)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SPECT)則可顯示腦邊緣脂區(qū)域的大腦功能不足,而冠狀切面MR可闡明額葉島蓋下部的皮質和皮質下?lián)p害情況,并可除外紋狀體和橋腦水平的其他細小病變。【治療】病因治療,以治療腦血管病為主,對癥處理。第十枕骨髁頸靜脈孔結合部綜合征 又名:Colkt-Sicard綜合征;腮腺后間隙綜合征;舌喉-肩胛-咽偏癱綜合征;髁后破裂孔綜合征;最后四個顱神經綜合征; Sieard-Collet綜合征;半側舌喉肩咽癱綜合征;Ⅸ~Ⅻ顱神經癱瘓綜合征;科萊-西卡爾綜合征。 枕骨髁頸靜脈孔結合部綜合征系1915年Collet和1917年 Sieard報道的頸靜脈孔與枕骨髁周圍的顱外病變,本征較為少見,1979年來國內亦有些報道。【病因】引起一側后組顱神經(Ⅸ~Ⅻ)周圍性麻痹的病因有多種。歸納如下。1.腫瘤。包括腦膜瘤、脊索瘤、神經鞘瘤、頸靜脈球體瘤、軟骨瘤、中耳癌、鼻咽癌、表皮樣囊腫、神經纖維瘤、成交感神經細胞瘤、粘液纖維肉瘤和頸內動脈瘤等,由于鄰近的淋巴結侵入頸神經孔,并浸潤受刺激的4條顱神經下部而出現(xiàn)癥狀,以頸靜脈球體瘤最常見,神經鞘瘤較為少見。2.外傷。顱底骨折、刺傷、槍傷等。3.血管病變。頸靜脈炎、頸動脈瘤。4.感染性病變。頸部蜂窩組織炎、鼻咽部炎癥、結核病及梅毒等。 若病變位于頸靜脈孔或其下部的舌下神經管枕下窩處,常為鼻咽癌之浸潤、顱骨骨折、頸靜脈血栓性靜脈炎等所致。【臨床表現(xiàn)】由于舌咽(Ⅸ)、迷走(Ⅹ)、副 (Ⅺ)和舌下(Ⅻ)等四對顱神經均從頸靜脈孔出顱腔,所以可出現(xiàn)這幾對顱神經麻痹。①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麻痹:舌后1/3味覺障礙,同側軟腭、喉麻痹,病側咽反射消失,發(fā)音時咽后壁向健側上方牽引,發(fā)音終止后又回復原狀(慕布征);②副神經麻痹:同側斜方肌及胸鎖乳突肌麻痹及萎縮;③舌下神經麻痹:病側舌肌無力和萎縮,伸舌偏向病側;④病灶位于結狀神經節(jié)之上,又名第Ⅹ顱神經高位癱瘓,出現(xiàn)會厭,同側咽喉感覺喪失。【診斷】根據上述臨床特征,即可診斷。為明確病變的性質和確切的部位,須仔細體格檢查,注意頸部淋巴結有無腫大,鼻咽部有無腫塊,其他部位有無原發(fā)腫瘤。若有腫塊應做活體組織檢查。攝顱骨平片(包括舌下神經管、頸靜脈孔、枕環(huán)關節(jié)、顱底片等),胸部平片,腦脊液檢查,頸動脈造影,頸內靜脈造影,氣腦或腦室造影,腦CT等檢查有助于確診。【治療】病因治療,對癥處理。若為腫瘤則宜手術治療或化療。第十一皮質齒狀核黑質變性伴神經原色素缺乏癥 又名:Rebeitz-kolodny-Richardson綜合征;腦皮層齒狀核黑變性神經細胞色素缺乏綜合征。 腦皮層齒狀核黑質變性伴神經原色素缺乏綜合征系1968年由Rebeitz等首先描述,是一種少見的綜合征。國內1990年陳蓓等曾報道紋狀體黑質變性1例?!静∫颉可形疵鞔_。可能是細胞水平的代謝衰竭,與進行性核上性麻痹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有某些類似,但病理上兩者不同,本綜合征可能有Pick、Alzeihmer、Huntington、Parkinson等綜合征的某些征象及Jakob-Creutzfeldt綜合征的大部分表現(xiàn),但本綜合征與這些綜合征有許多明顯不同征象,故可認為是獨立的疾病?!静±怼坎∽兿抻谀X部,有腦回萎縮,特別是頂葉和額葉。側腦室和第三腦室擴大,無血管改變,皮質前部神經細胞消失,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小神經膠質細胞輕度增生,無炎癥征象。某些殘存的神經細胞顯示細胞體腫脹,核移位,色素缺乏,胞漿透明,空泡形成。黑質也顯示色素細胞的喪失,Louys體、齒狀核和小腦的頂核也見細胞消失,小腦皮質無受損。【臨床表現(xiàn)】中年后期患病,左側肢體笨拙(前驅癥狀)和動作緩慢。而后擴展至其他部位肌肉運動控制嚴重障礙,姿勢異常,精神活動相對完好或智力不全,輕微震顫,最后嚴重攣縮,吞咽障礙和言語困難,眼肌麻痹,肌緊張性反射亢進,肌張力增強,Babinski征陽性,緩慢進行性無力。起病后6~8年內死亡。腦脊液檢查正常,腦電圖顯示非特異性慢波和棘波活動,氣腦造影見腦萎縮之表現(xiàn)?!驹\斷】典型病例確診不難,結合氣腦造影、CT檢查見腦萎縮。側腦室、第三腦室擴大,可以診斷。應除外其他癡呆性綜合征?!局委煛繜o特殊療法。對癥處理。第十二錐體-蒼白球進行性變性綜合征 又名:Lharmitte-Cornil-Quesnel綜合征;錐體-錐體外束綜合征;錐體-灰白質進行性變性綜合征;錐體束錐體外束聯(lián)合變性;Lhermitte-Mc Alpine綜合征。 錐體束-蒼白球進行性變性綜合征系于1920年由Lhermitte-Cornil-Quesnel等首先報道而得名?!静∫颉坎∫虿幻?,部分病例在流行性腦炎的患者中發(fā)現(xiàn)。【病理】豆狀核及錐體外束的變性和神經膠質細胞增生,延髓水平以下以及脊髓中的錐體交叉纖維也可發(fā)生變性。【臨床表現(xiàn)】多發(fā)生于中年或中年以后緩慢起病,病情進行性加重。①由于雙側錐體束的損害而出現(xiàn)類似假性球麻痹,導致吞咽障礙和發(fā)音困難,腱反射亢進,踝陣攣和病理反射陽性,眼底檢查正常;②由于兩側錐體外束的病變可出現(xiàn)震顫性麻痹樣的表現(xiàn),動作緩慢,肌張力增加或有舞蹈樣動作;③可伴有精神癥狀,表現(xiàn)為周期性興奮和抑郁,不自主哭或笑,繼而精神逐漸衰退,情感淡漠或有違拗現(xiàn)象。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生化檢查及腦脊液檢查均正常?!驹\斷】于中年后發(fā)病,呈慢性進行性加重的經過,以錐體束及錐體外束的癥狀及體征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器質性精神癥狀,而腦脊液及血生化檢查正常,在排除Parkinson綜合征、其它原因之假性球麻痹、 Creutzfeldt-Jakob綜合征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后可考慮診斷本征?!局委煛繜o特殊治療,對癥處理。一般治療無效,多于1年內死亡。第十三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又名:Steele-Richardson-Olszewsky綜合征;垂直凝視和假性延髓麻痹綜合征;頸部張力障礙性癡呆綜合征。 1904年Posey等最早報道l例,1964年Steele等詳細描述,并稱本征為進行性核上性麻痹?!静∫颉坎幻???赡転樽冃约膊』虿《靖腥舅?,本病在一定程度上可與Lhermitte綜合征、Creutzfeldt-Jakob綜合征、Hirano震顫-癡呆綜合征以及神經原性色素缺乏綜合征的皮質變性重迭,且不能根據其臨床表現(xiàn)或解剖變化加以區(qū)別,因而目前把這些綜合征歸為同一類的綜合征?!静±怼可窠浝w維分布錯亂(Hirano球型),顆??张葑冃裕琍urkinje細胞軸突偶有破壞。基底神經節(jié)、腦干、小腦內神經細胞消失,神經纖維膠質增生伴神經細胞消失和纖維分布錯亂,各神經傳導束脫髓鞘變性,黑質和下丘腦核小囊形成,周圍血管反折?!九R床表現(xiàn)】多發(fā)生于51~60歲男性,隱襲起病,逐漸加重,于發(fā)病后2~3年內出現(xiàn)下列癥狀。1.精神癥狀:逐漸出現(xiàn)性格改變,記憶力減退,智能衰退,很少至嚴重癡呆。2.核上性眼球運動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對稱性眼球垂直運動障礙。最早為向下注視障礙,繼則發(fā)生上視運動困難,最后不能水平運動,眼球同定于正中位,瞳孔多縮小,對光反射存在。輻輳反射障礙,呈玩偶眼現(xiàn)象。3.錐體外系癥狀:頸部肌張力障礙為本病重要癥狀。出現(xiàn)頸部過伸、仰臉、下頦突出的特殊姿勢。頭頸部和軀干肌肉明顯強硬,四肢較輕,面部表情刻板,皺紋加深,步態(tài)不穩(wěn),平衡障礙,轉身時容易向后方倒傾,但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多正常,一般不出現(xiàn)震顫。4.假性球麻痹:表現(xiàn)為構音障礙,吞咽困難,下頜反射增強,腱反射增強,可出現(xiàn)病理反射。 可有各種非恒定的小腦和錐體束癥狀和體征。血液、腦脊液和腦電圖等檢查無異常。氣腦造影和CT可見腦室輕度擴大?!驹\斷】根據臨床表現(xiàn),診斷不難。應與早老性癡呆、小腦變性、Parkinson綜合征、Alzheimer病及 Creutzfeldt-Jacob綜合征鑒別。【治療】無特效療法,使用左旋多巴和安坦等可使癥狀減輕。第十四節(jié) 迷走-舌下神經綜合征 又名:Tapia綜合征;疑核-舌下神經綜合征;塔皮亞綜合征;軟腭-咽喉麻痹。 迷走、舌下神經綜合征可能是Jackson綜合征的亞型,系1905年由 Tapia首先報道?!静∫颉縿?chuàng)傷(如顱骨骨折、寰椎脫位),頸動脈瘤或惡性腫瘤引起第Ⅻ顱神經麻痹和第Ⅹ顱神經部分麻痹?!九R床表現(xiàn)】①迷走神經麻痹:軟腭聲帶麻痹。出現(xiàn)發(fā)音及吞咽困難,同側舌、軟腭感覺障礙;②舌下神經麻痹:出現(xiàn)病人舌無力,半側舌萎縮,伸舌偏向病側等,亦可出現(xiàn)Horner征?!驹\斷】具備上述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可以診斷,為明確部位,可攝頭顱X線片。動脈造影及CT等檢查有助診斷?!局委煛恐饕獮椴∫蛑委?,對癥處理。第十五節(jié) 迷走-副-舌下神經綜合征 又名:Jackson綜合征;Hughlings-Jackson綜合征;Jackson交叉癱;Mac kenzie綜合征;Jackson-Mae Kenzie綜合征;咽下困難嘶啞綜合征;杰克遜綜合征。 迷走-副-舌下神經麻痹綜合征為一側上述神經的周圍性麻痹,早在1864年由英國神經病學家Jackson首先報道?!静∫颉垦铀柘虏坎∽儯喈斢谏嘞潞?、疑核和脊核平面的一側延髓或第Ⅹ,Ⅺ,Ⅻ顱神經徑路上的血管損害,一般見于顱底動脈硬化、血栓、梅毒、原發(fā)性或轉移性腫瘤、外傷顱底骨折或感染(如后咽腔膿腫)等。【臨床表現(xiàn)】①迷走神經麻痹:引起同側軟腭、咽喉麻痹,出現(xiàn)吞咽、發(fā)音困難及感覺喪失,可出現(xiàn)心動過速;②舌下神經麻痹:出現(xiàn)病側舌麻痹和萎縮,伸舌偏向病側;③副神經麻痹:引起同側斜方肌及胸鎖乳突肌麻痹,出現(xiàn)斜頸,頭不能轉向健側,不能聳肩,可有肌萎縮。此外,本征尚可合并對側上下肢中樞性癱瘓?!驹\斷】依據上述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即可診斷,為明確性質及部位須進一步做必要的檢查,注意檢查有無原發(fā)腫瘤灶,淋巴結有無腫大(若有可做活檢),拍顱骨平片、胸片,腦脊液檢查,頸動脈及頸內靜脈造影,氣腦或腦室造影,腦CT等選擇性檢查?!局委煛坎∫蛑委?,對癥處理。第十六雙側喉內收肌麻痹綜合征 又名:Gerhardt綜合征;兩側咽喉內收肌麻痹綜合征;喉阻塞綜合征。 本綜合征為腦干病變和迷走神經損害造成雙側喉內收肌麻痹的征候群,于1863年由德國醫(yī)師Gerhardt首先報道本病而得名。【病因】延髓、橋腦出血,感染或新生物,也可由于支配雙側喉內收肌的迷走神經出顱處和顱外段受到損害而引起雙側內收肌的麻痹?!九R床表現(xiàn)】各年齡組均可發(fā)病,無性別差異。首發(fā)癥狀為聲音嘶啞,聲帶麻痹引起嚴重的吸氣性呼吸困難,出現(xiàn)嚴重的缺氧癥狀,導致窒息而呼吸衰竭,以致危及生命?!驹\斷】凡聲音嘶啞、聲帶麻痹、吸氣性呼吸困難、雙側喉內收肌麻痹者即可診斷。但應進一步檢查病因診斷?!局委煛坎∫蛑委煛:粑щy者可行氣管切開及輔助呼吸,也可做聲帶外移術。第十七延髓旁正中部綜合征 又名:Dejerine綜合征;前延髓綜合征;交替性舌下神經性偏癱綜合征;Dejerine錐體-舌下神經綜合征。 早在1856年Guble提出腦干病變可引起交叉性癱瘓,即同側面神經麻痹與對側肢體癱的一組病征。 1914年Dejerlne作了進一步描述和報道,1925年Foix將腦干血管分為三種,即旁正中動脈、短周邊動脈、長周邊動脈。將延髓旁正中動脈支脈區(qū)受損的稱為延髓旁正中部綜合征。【病因】常因血管病變引起錐體和舌下神經纖維損害。第Ⅲ、Ⅶ、Ⅻ腦神經三個不同損害水平分別稱為上、中、下交叉性癱瘓,本征屬下交叉性癱,病變位于舌下神經核水平,即相當于椎體交叉和丘系交叉的上方,因而主要損及交叉前的錐體束和交叉后的內側丘系(內弓狀纖維),以及位于髓內的舌下神經根絲和舌下神經核?!九R床表現(xiàn)】周圍性同側舌麻痹,半側舌萎縮和舌纖維性震顫,系舌下神經及核受損。同側軟腭和咽后壁感覺缺失,對側肢體上運動神經元性偏癱系錐體束受損。對側肢體深感覺障礙系內側丘系受損。面部正常?!驹\斷】同側舌下神經麻痹,對側肢體癱及深感覺障礙即可確診。應與Jaekson綜合征鑒別,兩者同是一側錐體癥和舌下神經受損,但后者具有Ⅹ及Ⅺ顱神經麻痹,而無內側丘系受損癥狀?!局委煛繉ΠY治療。第十八進行性延髓麻痹綜合征 又名:DuchenneⅡ型綜合征;原發(fā)性唇舌喉麻痹綜合征;進行性痙攣性延髓麻痹綜合征;進行性延髓癱瘓;延髓顏面型進行性肌萎縮;Fazio-Londe萎縮。 進行性延髓麻痹是法國精神病學家Duchenne在1860年首先描述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肌麻痹,乃因延髓病變所致。在進行性延髓麻痹的病例中。以顱神經運動核受損為主的同時,可伴有皮質延髓束受損的癥狀及體征,故有進行性痙攣性延髓麻痹綜合征之稱。本征是延髓病變所致延髓麻痹(真性球麻痹),而與雙側皮質延髓束受損所致的進行性痙攣性延髓麻痹(假性球麻痹)是有區(qū)別的?!静∫颉坎幻?。主要為三叉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及舌下神經等顱神經延髓運動核變性,多繼發(fā)于運動神經元疾病,也常是多發(fā)性硬化、重癥肌無力、腦干腫瘤或炎癥、延髓空洞癥的并發(fā)癥?!静±怼可鲜鲋T顱神經的延髓核和皮層延髓束變性,為萎縮性改變和神經膠質反應。【臨床表現(xiàn)】50~60歲發(fā)病,病程呈緩慢進行性經過。當?shù)冖ⅱ?、Ⅻ顱神經運動核支配區(qū)的肌群麻痹時,表現(xiàn)為舌肌及口輪匝肌無力,從輕度發(fā)音障礙到發(fā)音不清(喉音)、伸舌困難、咀嚼和吞咽障礙。偶伴有鼻道返流、流涎、嗆咳、四肢失去控制,檢查可見軟腭運動受限、咽反射遲鈍或消失;當?shù)冖酢ⅱ黠B神經受累時,則出現(xiàn)部分面肌麻痹,表現(xiàn)為咀嚼無力、面部表情動作受限,可突然哭笑或面肌纖維顫動,少數(shù)可有頸肌及臂肌萎縮。四肢肌肉痙攣,反射亢進,而無感覺障礙及錐體束體征,常因呼吸中樞受累而引起死亡?!驹\斷】凡臨床表現(xiàn)為Ⅴ、Ⅶ、Ⅸ、Ⅹ、Ⅻ顱神經運動核受損所致的支配區(qū)肌群的麻痹、萎縮、震顫等,而無感覺障礙及錐體束體征時,應考慮本征診斷,但應與延髓型重癥肌無力相鑒別:后者發(fā)病年齡較早,無肌萎縮及肌纖維顫動,癥狀有反復。本病還應與腦干腫瘤相區(qū)別。腦干腫瘤除侵犯顱神經運動核外,尚有其他腦干受損的癥狀?!局委煛繜o特殊療法,予對癥處理、高營養(yǎng)飲食及支持治療,并給予適當?shù)难軘U張劑、神經細胞營養(yǎng)藥、補足熱量、預防感染等,必要時可行氣管切開,鼻飼等。第十九延髓外側綜合征 又名:Walknberg綜合征;延髓背外側綜合征;延髓背綜合征;外側裂綜合征;小腦后下動脈綜合征;小腦下腳綜合征;小腦后下動脈血栓形成;瓦倫貝格。 延髓外側綜合征是指小腦后下動脈閉塞引起延髓外側部缺血所產生的一組癥狀。1895年Wallenberg首先報道而得名。近年來經腦血管造影和CT等檢查對本征有進一步的認識。我國1956年張文萃報道之后僅有少數(shù)報道?!静∫颉啃∧X后下動脈是椎動脈的最大分支,在延髓相當于橄欖核之下緣,由椎動脈外側發(fā)出,彎曲繞向后上于舌下神經根及迷走神經根與副神經根之間,經繩狀體及延髓前端上方到達小腦底面。小腦后下動脈發(fā)出的分支有小腦支、脈絡支和延髓支,繼而發(fā)出多級分支,分別供血于小腦、第四腦室脈絡膜叢和延髓外側部。 由于小腦后下動脈的延髓支為終末動脈,其余各支均有較廣泛的吻合支,故小腦后下動脈主干發(fā)生阻塞時,僅有延髓外側區(qū)受損。雖Wallenberg證實小腦后下動脈血栓形成是延髓外側綜合征的病因,但根據血管造影和尸檢結果證明并非是唯一的病因。1925年 Foix-Hillemand提出亦可由基底動脈分支延髓前外側溝動脈閉塞引起。而Krayenbuhl(1955、1957年)根據腦動脈造影提出可由椎動脈閉塞引起。1961年Fischer報道延髓外側部相當于橄欖核上方1/3區(qū)域是小腦前下動脈、基底動脈和椎動脈的分支供應,下方的2/3區(qū)域由椎動脈供應。 由于有人發(fā)現(xiàn)一側小腦后下動脈缺如而無神經系統(tǒng)癥狀者占25%以上,因而推測小腦后下動脈對正常的功能狀態(tài)似乎不必要,而在代謝需求增高或灌注減少的狀態(tài)下,小腦后下動脈卻顯得十分必需,所以對先天性缺少小腦后下動脈的病人來說,當延髓外側血液供應處于邊緣狀態(tài)時,一旦在一個相當?shù)耐饬?(如緊張的額外活動)作用下,易于發(fā)生一過性延髓外側局部缺血的癥狀,這些癥狀是可逆的,并能全部消失,即所謂“良性延髓外側綜合征”。 延髓外側區(qū)有脊髓丘腦束、脊髓小腦前束、后束、疑核、三叉神經脊髓束和核、或其二級纖維三叉丘系、網狀結構、孤束核、前庭外側核、橄欖小腦束、繩狀體以及在此經過的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等結構,故供應延髓外側區(qū)的動脈閉塞勢必損害上述結構,產生典型的癥狀。不同血管閉塞可引起延髓外側區(qū)不同部位的損害,因此亦可出現(xiàn)許多不典型的病例。引起本征最重要的原因是動脈硬化所致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血栓形成,亦可由梅毒、心內膜炎栓子栓塞、轉移癌及血液凝固性變化、頸椎病、顱底畸形,司樹春報道過顱外傷引起本征?!九R床表現(xiàn)】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常有動脈硬化、高血壓及心臟病,呈急性或亞急性發(fā)病。由于不同血管閉塞引起不同部位損害而表現(xiàn)如下各種各樣癥狀。1.舌咽、迷走神經麻痹癥狀:軟腭、咽喉肌及聲帶麻痹,咽反射消失,吞咽、發(fā)音障礙(疑核)。2.病側面部痛溫覺及角膜反射消失(三叉神經脊束及脊核)。3.對側面部痛溫覺消失(脊丘束)。4.病側出現(xiàn)Horner綜合征(延髓網狀結構)。5.病側小腦共濟失調(脊髓小腦束)。6.眼震(前庭下核或內側縱束)。7.眩暈、惡心、嘔吐(前庭下核、迷走背核)。8.病側周圍性面癱(偶而累及面神經核)。9.對側輕偏癱(偶而累及錐體束)。 并不是每個病人都出現(xiàn)全部癥狀,一般應具備疑核、迷走神經核、脊丘束或三叉神經脊束、脊核受損的表現(xiàn)。【診斷】根據臨床癥狀診斷,CT檢查及椎動脈造影有助于診斷?!局委煛繉用}閉塞者可給于血管擴張劑及抗凝治療,有手術適應癥者可行手術治療,剝離栓子或切除壓迫椎動脈的骨贅及異常骨結構,恢復期進行理療、體療、針灸治療對吞咽障礙可能有效。第二十節(jié) 延髓被蓋麻痹綜合征 又名:Babinski-Nageotte綜合征;延髓半側綜合征;延髓被蓋麻痹;巴賓斯基-納若特綜合征。 延髓被蓋麻痹綜合征為延髓被蓋部病變,1902年Babinski和 Nageotte首先報道而得名。【病因】多見于血管病,主要為椎動脈在接近小腦后下動脈與脊髓前動脈分支處發(fā)生梗塞;其次是炎癥、延髓空洞癥和多發(fā)性硬化癥等所致?!静±怼勘菊鞑∽兛蓳p及延髓腹內側和背外側結構,包括疑核、孤束核、舌下神經核、三叉神經脊髓束及棱、繩狀體、前癥外側核、錐體束、脊髓丘腦束以及網狀結構中的交感神經纖維所產生的一系列癥狀。 由于病變范圍較大,常合并Wallenberg綜合征及Cestan-Chenais綜合征而相混?!九R床表現(xiàn)】病灶同側舌、咽、喉麻痹和舌后1/3味覺消失(舌下神經、疑核和孤束核受損);面部的痛溫覺消失(三叉神經脊髓束及核受損);小腦共濟失調、出現(xiàn)步態(tài)不穩(wěn),身體易向患側傾倒,眩暈,嘔吐和眼球震顫(繩狀體及前庭外側核受損);Horner綜合征 (網狀結構之交感神經纖維受損);病灶對側肢體輕偏癱(錐體束受損);肢體分離性感覺障礙,即痛溫覺消失,而觸覺存在(脊髓丘腦束受損)?!驹\斷】根據臨床表現(xiàn)和癥狀特點診斷,但應與Cestan-Chenais綜合征、Arell綜合征及Wallenbarg綜合征鑒別。【治療】因病變在延髓被蓋部,尚無特殊療法,僅能對癥處理。第二十一兒童進行性球麻痹 又名:Fazio-Londe??;法齊奧-隆德病。 為Fazio和Londe首先報道。國內資料較少。病因不明,系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程短,預后差,病人及其家系中沒有耳聾,前庭功能無反應。
楊春杰醫(yī)生的科普號2011年05月29日20095
0
2
-
痛!痛?。⊥矗。?!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是指急性帶狀皰疹臨床治愈后持續(xù)疼痛超過一個月的后遺癥,是帶狀皰疹病毒破壞脊髓后角細胞所致,目前仍是世界級的疼痛難題。多發(fā)生在胸部,其次是頜面部,腰腿部也可累及,是困擾中、老年人的頑固性痛癥之一,其持續(xù)時間短則1~2年,長者甚至超過10年,如無有效的疼痛控制方法,一般病史均長達3~5年?;颊唛L期遭受疼痛的折磨而苦不堪言,不僅情緒低落,生活質量低下,而且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喪失。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疼痛科臨床較常見的疾病,帶狀皰疹發(fā)病率為人群1.4‰-4.8‰之間,并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約有10%帶狀皰疹患者可并發(fā)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而以60歲以上老年患者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fā)生率為最高,可達50%-75%。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發(fā)病率會顯著增加,帶狀皰疹急性期約80%以上患者伴有疼痛。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表現(xiàn)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多見于機體免疫力低下與年老體弱者,在臨床上,帶狀皰疹消退以后半年或更長時間仍持續(xù)神經痛者并非少見。當三叉神經 ( 第五腦神經 ) 眼分支受累,可累及角膜,影響視力;侵犯面神經 ( 第七腦神經 ) 和聽神經 ( 第八腦神經 ) 可導致面癱和聽覺癥狀;在骶部 (S3 神經元 ) 可致神經性膀胱,出現(xiàn)排尿困難或尿溺留等,但可康復。如屬年邁老人,患病后因治療不當,往往可遺留嚴重的皰疹神經痛,輕的刺激即刻引起疼痛發(fā)作,有的患者為減少衣服刺激,竟不敢穿衣服,有的患者為避免衣服刺激引起疼痛發(fā)作,還時常把衣服撐起來。這種痛覺超敏反應,有的還表現(xiàn)為自發(fā)性的疼痛,沒有東西碰到患部也時常發(fā)生痛疼。有的患者因為疼痛使精神和心理受到很大傷害,甚至飯不原吃,夜不能眠。還有的患者因長期疼痛而情緒過度緊張,有的精神抑郁絕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fā)病機理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PHN )的發(fā)病機理目前尚不清楚,根據帶狀皰疹發(fā)病期的臨床表現(xiàn)與病理學研究,大致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一、周圍神經病變帶狀皰疹發(fā)病期可引起周圍神經病變及帶狀皰疹性神經痛。二、中樞神經異常因帶狀皰疹并發(fā)癥之一是無菌性腦膜炎,說明帶狀皰疹在引起周圍神經病變的同時,也可能累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臨床采用神經根切斷術治療難治性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但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依然存在,也可說明其中存在中樞性原因。丘腦對疼痛調制環(huán)路的功能改變,可能是導致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診斷依據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一般根據下列幾點即可診斷:1 病史:既往有急性帶狀皰疹病史,其臨床治愈后疼痛持續(xù)超過 1 個月。2 局部癥狀:有明顯按神經支配區(qū)域分布的感覺、痛覺、觸覺異常,局部可有色素改變。3 疼痛的性質:疼痛多為突發(fā)性的刀割樣或閃電樣發(fā)作性疼痛或持續(xù)性燒灼痛、緊束樣疼痛。4 后遺癥狀:患區(qū)內有明顯的神經損傷后遺癥狀,如癢、緊束感、蟻行感、抽動或其他不適感。5 心理異常:患者心理負擔沉重,情緒抑郁,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有自殺傾向。帶狀皰疹后遺痛性質與危害患病后因治療不當,往往可遺留嚴重的皰疹神經痛,輕的刺激即刻引起疼痛發(fā)作,有的患者為減少衣服刺激,竟不敢穿衣服;有的患者為避免衣服刺激引起疼痛發(fā)作,還時常把衣服撐起來;有的痛覺超敏反應,沒有東西碰到患部也時常發(fā)生痛疼;有的還表現(xiàn)為自發(fā)性的疼痛;有的患者因為疼痛使精神和心理受到很大傷害,甚至飯不原吃,夜不能眠;患者因長期疼痛而情緒過度緊張,有的精神抑郁絕望。聯(lián)合微創(chuàng),因病施治,一站式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痛目前國內外西醫(yī)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的疼痛和感覺異常要完全恢復正常是極其困難的。對較輕的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則力爭促進其完全恢復;對難治性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治療主要在于緩解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質量。 上海仁濟醫(yī)院以疼痛的微創(chuàng)和無創(chuàng)治療為重點,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各種慢性疼痛疾病,擁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專家隊伍。醫(yī)院還投巨資從美國、德國、日本等引進了先進的醫(yī)療設備,針對各種慢性疼痛提供人性化的一站式微創(chuàng)治療、康復診療和疼痛健康管理服務。 針對PHN三階梯治療方案:1.指導臨床一線用藥:阿昔洛韋(急性期),奇曼丁,泰勒寧,加巴噴丁,普瑞巴林,恩再適,神經妥樂平,乃至阿片類藥物等2.無創(chuàng)局部治療:超激光,超聲電導藥物透皮吸收治療3.微創(chuàng)局部治療:1. 神經阻滯:根據皮損神經感覺支配區(qū)選擇性神經阻滯,可即刻緩解原皮損區(qū)域的劇烈疼痛,但效果短暫,需重復多次治療。2. 刺血拔罐浮針治療:傳承中醫(yī)文化不通則痛的思想,利用三棱針挑刺局部皮膚,負壓拔罐引流出黑紫色淤血,一周一次。創(chuàng)傷小,鎮(zhèn)痛作用明顯。3. 交感神經阻滯或射頻治療 射頻針穿刺到達椎骨旁邊的神經節(jié),專門阻斷火燒火燎樣的痛與皮膚超敏痛。2. 脈沖射頻神經調整: 在患病的神經上用 42 ℃放射頻率電脈沖調整 改變和糾正神經的疼痛傳導。4.注射多分子活性氧調整神經 將三個氧原子結合而形成的三氧分子注射到受損的神經根旁邊,發(fā)揮局部消炎、鎮(zhèn)痛、營養(yǎng)神經作用。 5.脊神經根射頻消融 多種方法未能緩解疼痛的神經用射頻高溫毀損,阻止該神經傳導之痛。 仁濟醫(yī)院疼痛科祝您早日康復!
葉樂醫(yī)生的科普號2011年03月27日17937
2
0
-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多發(fā)于老年人的一種頑固性疼痛,疼痛的程度很重,反復發(fā)作,多年遷延不愈,過去缺乏特效治療方法,導致患者多家醫(yī)院多次就診都難以獲得良好的療效,甚至許多老年人產生自殺傾向。 現(xiàn)在讓我們首先來了解以下什么是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老百姓俗稱“蛇窩子”、“蛇丹”、“火龍纏腰” ,是由一種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見的病毒性皮膚病。兒童初次感染時,可發(fā)生水痘,或隱性感染,此后病毒侵入感覺末端,再經過移動并持久地潛伏於脊髓后根神經節(jié)的神經元中,當發(fā)生感冒、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接受放射或化學藥物治療,人體抵抗力降低時,就會誘發(fā)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后遺癥病因本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病毒通過呼吸道粘膜進入人體,經過血行傳播,在皮膚上出現(xiàn)水痘,但大多數(shù)人感染后不出現(xiàn)水痘,是為隱性感染,成為帶病毒者。此種病毒為嗜神經性,在侵入皮膚感覺神經末梢后可沿著神經移動到脊髓后根的神經節(jié)中,并潛伏在該處,當宿主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如患感冒、發(fā)熱、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以及惡性腫瘤時,病毒又被激發(fā),致使神經節(jié)發(fā)炎、壞死,同時再次激活的病毒可以沿著周圍神經纖維再移動到皮膚發(fā)生皰疹。在少數(shù)情況下,皰疹病毒可散布到脊髓前角細胞及內臟神經纖維,引起運動性神經麻痹,如眼、面神經麻痹以及胃腸道和泌尿道的癥狀。此種疾病在皮損愈合后所伴隨的神經痛多會自然消失,但是由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身體抵抗力差,特別是免疫能力下降,常常在皮膚損害愈合后仍然遺留神經的無菌性炎癥,導致神經發(fā)放異常沖動,出現(xiàn)頑固性后遺神經痛。 所侵犯的或累及的神經 最常累及的神經是肋間神經,占總發(fā)病數(shù)量的70%以上;其次所累及的是三叉神經、坐骨神經,較少出現(xiàn)的是頸神經、臂叢神經、陰部神經等,基本上侵犯的是感覺神經,對運動神經纖維幾乎沒有影響。 癥狀 發(fā)病前局部皮膚先有灼痛,伴輕度發(fā)熱、疲倦無力等全身癥狀。可伴有流涕、咽部干燥疼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癥狀。但也可以無前驅癥狀,經1~3天后,皮膚陸續(xù)出現(xiàn)散在紅斑。繼而在紅斑上發(fā)生多數(shù)成簇的粟粒大至綠豆大小的丘皰疹,并迅速變?yōu)樗挕K挶诰o張,光亮,皰水澄清,水皰表面大部有小凹陷。輔助檢查多有血沉增快、淋巴細胞計數(shù)增高,若合并細菌感染會出現(xiàn)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數(shù)日后皰液混濁化膿,破潰后形成糜爛面,最后干燥結痂,痂脫落后留下暫時性紅斑。一般病程約2~4周。輕癥患者只出現(xiàn)紅斑及丘疹,不出現(xiàn)水皰,稱為不全性帶狀皰疹。在惡性淋巴瘤、急性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以及老年體弱者可出現(xiàn)壞疽性皰疹,愈后留下疤痕,稱為壞疽性帶狀皰疹。帶狀皰疹可全身泛發(fā),此時常伴有高熱,并出現(xiàn)肺炎或腦炎,病情嚴重,如不及時搶救,可致死亡,稱為泛發(fā)性帶狀皰疹。 皰疹分布多位于一側,非列成帶狀,極少超過軀干中線,有時偶可超過軀干中線,這是由于神經末梢橫過中線所致。胸、頸及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qū)為好發(fā)部位。通常三叉神經只累及一根分支。局部淋巴結常腫大疼痛。神經痛是本病的主要癥狀,急性期是由于神經節(jié)的炎癥反應,晚期神經痛是由于神經節(jié)以及感覺神經的炎癥后纖維化引起的。有時在皰疹出現(xiàn)前有劇烈的神經痛,此時常易誤診為急腹癥或心絞痛等。老年體弱或淋巴瘤患者常有神經痛后遺癥,有時可持續(xù)數(shù)月。 皰疹發(fā)生于三叉神經眼支者,可以發(fā)生結膜及角膜皰疹,導致角膜潰瘍而引起失明,是為嚴重的并發(fā)癥。當病毒侵犯面神經和聽神經時,出現(xiàn)耳殼及外耳道皰疹,可伴有耳及有乳突深部疼痛、耳鳴、耳聾、面神經麻痹以及舌前1/3年味覺消失,稱為帶狀皰疹面癱綜合征。極少數(shù)病人合并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 治療 1、早期抗病毒治療非常重要,抗病毒藥物有無環(huán)鳥苷、阿糖胞苷以及阿糖腺苷等,其中以無環(huán)鳥苷最為有效,無環(huán)鳥苷能被皰疹感染過的細胞吸收,在細胞內經過磷酸化作用形成無環(huán)鳥苷三磷酸鹽。此種鹽為鳥嘌呤三磷酸鹽的競爭抑制劑,亦就是DNA聚合酶的競爭抑制劑,它可以終止病毒DNA鏈的延長,對病毒的DNA聚合酶的活性產生強大的抑制作用,從而阻滯了皰疹病毒DNA的復制。無環(huán)鳥苷不易進入正常細胞。因此對正常細胞的抑制作用很少,約等于對病毒抑制作用的1/10~1/30。這一機理說明無環(huán)鳥苷治療皰疹有高效而少副作用的特點,所以是治療皰疹病的首選藥物。無環(huán)鳥苷適用于泛發(fā)性帶狀皰疹或合并肺炎或腦炎等嚴重患者。靜脈點滴劑量為200~250mg,加入100ml補液中1h滴完,每日2~3次,連續(xù)3~7天??诜┝繛?00mg,每日5次。阿糖腺苷和阿糖胞苷等對抗病毒雖有一定療效,但因價格昂貴或副作用多,自從有了無環(huán)鳥苷后已不常用于皰疹疾病。 對有神經痛患者可給予止痛藥物,如阿司匹林、去痛片等,但是止痛效果最好的應該是抗癲癇類藥物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加巴噴丁。疼痛嚴重者可在早期口服強的松15~30mg/d;1周后漸減量。強的松早期服用可消除神經根的炎癥。皰疹性神經痛用強的松后可以減輕神經炎后期的纖維化,因而亦可減輕疼痛。此外亦可用維生素B1,維生素B6或注射干擾素等。 中藥可用清熱解毒類藥物。 2、局部皮損治療不可忽視 局部皮膚損害到皮疹破潰期,極其容易合并細菌感染,因此,局部消毒、外用抗病毒噴劑、勤換藥、保持局部清潔干燥非常重要。有些中藥外敷效果也非常好。 3、局部神經阻滯 是一種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要局部沒有明顯的感染,對確定侵犯神經干的注射可以起到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抗感染、增加皮損愈合速度、減少后遺癥的作用。對于病史長、神經痛嚴重、常規(guī)藥物治療效果差的病人,可采取局部神經阻滯治療,所用藥物為:局麻藥、皮質激素和維生素。 對于疼痛頑固,運動神經阻斷后對病人影響不大的病人,可采取神經毀損注射,如:肋間神經、三叉神經、頸神經等。但必須有經驗豐富的疼痛科醫(yī)生或麻醉科醫(yī)生來操作,否則會導致嚴重后果。
韓承河醫(yī)生的科普號2009年11月17日70958
3
0
-
坐骨神經疼痛的認識誤區(qū)
許多醫(yī)藥說明書、廣告或科普讀物,將坐骨神經痛作為一種病,與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等病相提并論。我們認為:這不但不嚴謹,還會對患者產生誤導,因而有必要為它“正名”。 坐骨神經是人體內最長的一根神經,從脊髓腰段的神經根發(fā)出,由臀部的梨狀肌下方穿出,分布于大腿后方以及小腿、足部,指揮肌肉運動,傳導皮膚感覺。正常人左右兩側各有一根。人體五個腰椎中,以下面的第四、五腰椎負擔最重,活動度最大,容易發(fā)生退變老化。長期勞損或突然扭傷,可使腰椎間盤向側后方突出。腰椎間盤突出后,壓迫坐骨神經根,引起充血、水腫以至粘連等病理變化。突出的一側腰部疼痛,經臀部向大腿后方放射,直到小腿和足部,有時還有麻木,咳嗽時加重。這種癥狀就是坐骨神經痛。它如同發(fā)熱一樣,只是一種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或腰椎管狹窄癥等病理變化是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正如引起發(fā)熱的原因是感冒、肺炎或腦膜炎等等一樣。 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雖多,但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腰椎間盤突出癥,且多為第4~5腰椎間盤或第5腰椎~骶骨間的椎間盤突出。因而,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坐骨神經痛可能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癥。在骨科門診,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腰椎間盤突出可以引起坐骨神經痛以外,還有不少疾病也可以引起這種癥狀。比較常見的有腰椎管狹窄癥、腰椎滑脫癥、梨狀肌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和腰椎管腫瘤等等。但有些時候,有些醫(yī)院、非骨科專業(yè)的醫(yī)師對于有坐骨神經痛癥狀的患者,匆匆下一個“坐骨神經痛”的診斷后就盲目對癥治療,而不去追究深層的病理原因來對因治療,其實是不科學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所以病人到醫(yī)院就診時,醫(yī)師應該親手為病人作詳細的體格檢查,并輔助以X線片、CT、MRI(核磁共振)等,對病情作出合理的病理學診斷,才能做到對因治療,真正消除患者痛苦。 需要指出的是:腰椎間盤突出癥并不見得一定表現(xiàn)為坐骨神經痛。人體共有五個腰椎,與此相對應,有五對腰神經根,部分第4腰神經根、第5腰神經根與第1、2、3骶神經根組成坐骨神經,而第2、3神經根和第4腰神經部分纖維,只參與組成分布于大腿前方的股神經,不參加坐骨神經組成,因而第1~2或第2~3或第3~4腰椎間盤突出癥,可能引起股神經受壓迫的癥狀。通常表現(xiàn)為抬腿無力,大腿前方或內側皮膚感覺遲鈍;還有些腰5~骶1椎間盤突出病人,并無坐骨神經痛。有的發(fā)病早期或整個發(fā)病過程可能僅表現(xiàn)為腰痛,還有的表現(xiàn)為間歇性跛行,走幾百米路,就覺得下肢酸脹無力,必須休息或彎腰下蹲一會兒才能繼續(xù)行走;有的病人僅感到肢體發(fā)涼;個別嚴重的出現(xiàn)癱瘓,下肢不能活動,大小便失禁。
李愛峰醫(yī)生的科普號2009年08月26日18427
2
0
-
有關三叉神經痛診治的幾個常見認識誤區(qū)
三叉神經痛是臨床常見病,多見于中老年,尤其好發(fā)于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性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人群。一旦患病,很難治愈,而且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有道是“病急亂投醫(yī)”,由于缺乏足夠的醫(yī)療常識和醫(yī)療信息,大多數(shù)患者常常是盲目求醫(yī),很難得到及時和正確的治療,不但延誤病情,而且還因多次治療無效,導致對疾病治療失去信心,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患者依然在飽受疼痛的折磨。那么,三叉神經痛究竟該如何治療?為了了解三叉神經痛診治中的常見誤區(qū),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世亭教授一、疾病認識上的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為不知道自己患了三叉神經痛,致使延誤診治。三叉神經痛的特點是在口唇、口角、鼻翼、上腭或口腔粘膜等顏面部位出現(xiàn)的反復發(fā)作的陣發(fā)性劇痛,發(fā)作無先兆,急來驟去,形似閃電,疼痛劇烈難忍,如刀割、燒灼、針刺或電擊樣,常常有些特別敏感的區(qū)域(醫(yī)學上稱其為“觸發(fā)點或扳機點”),只要輕微接觸就可觸發(fā)顏面部劇痛,由于害怕疼痛發(fā)作,病人常常不敢講話、進食、刷牙和洗臉,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甚至有些病人講述疼痛發(fā)作時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根據上述典型特征三叉神經痛容易識別。但是,對于早期輕度的三叉神經痛或不典型三叉神經痛,常常被誤認為是牙痛、偏頭痛、鼻竇炎或其它口腔科及五官科疾病,甚至錯誤地進行拔牙治療。曾經有位54歲的女性三叉神經痛病人,反復上腭區(qū)疼痛,誤以為是牙痛,先后三次到口腔診所進行拔牙治療,可是拔除了4顆牙之后疼痛依舊,后來才知道自己原來患的是三叉神經痛,并經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后根治了疼痛。二、誤認為三叉神經痛是不治之癥?,F(xiàn)實生活中,多數(shù)患者都知道自己患了三叉神經痛,但并不知道三叉神經痛能夠治愈或根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缺乏有效的醫(yī)療信息,也可能是沒有得到醫(yī)生的正確指導,還可能是因為長期治療無效而對治愈喪失信心,尤其是后者在臨床工作中更為常見。有位74歲的男性病人,患三叉神經痛已經30余年,曾輾轉多家醫(yī)院就診,嘗試過卡馬西平(得理多)、野木瓜、中藥、針灸、射頻、埋線、局封、拔牙等多種治療,疼痛始終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活雖然痛苦不堪,但他長期以來拒絕采取任何進一步的治療措施,對治愈更是喪失信心。直到后來他的兒子意外中從“名醫(yī)大會診”節(jié)目了解到微血管減壓手術可能徹底治愈三叉神經痛,并帶領他父親到病房看望已經手術以后的病人,他父親才同意接受手術治療,并最終去除了折磨自己30多年的“頑疾”,恢復了正常的日常生活。其實,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可以完全治愈的疾病,關鍵是要得到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三叉神經痛包括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和繼發(fā)性三叉神經痛兩種類型,繼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是指病因十分明確的一類三叉神經痛,常見病因包括腫瘤(膽脂瘤、三叉神經鞘瘤、聽神經瘤、腦膜瘤等)、炎癥、腦血管疾病、顱底畸形等,因此,針對病因治療才是治療繼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關鍵;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和發(fā)病機理雖然仍然存在爭論,但目前學術界都認為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血管扭曲變長、壓迫或者刺激了三叉神經根是引起三叉神經疼痛發(fā)作的原因,因此,采用手術方法解除血管對神經根的壓迫就成了治療的主要方法,事實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三叉神經根微血管減壓手術,已經使數(shù)以萬計的三叉神經痛患者獲得了有效的治療,即使在國內微血管減壓手術也已經成為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首選方法。就拿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神經外科來講,在已經治療的400多例三叉神經痛患者中,治愈率達到95%以上。因此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三、過度擔心手術風險,不敢接受手術治療。雖然許多病人都會因為劇烈疼痛而迫切要求治愈疾病,但一提到手術總是擔心害怕,總認為手術要打開顱骨,“要在大腦內開刀了”,最終往往不敢接受手術治療,尤其是癥狀相對較輕的患者更是如此。其實,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是非常成熟的手術技術,至今已在臨床應用60余年,而且手術并不是在大腦內部進行操作,而是在腦組織與顱骨之間的蛛網膜下腔內進行手術,因此手術的風險是相當?shù)偷?。尤其是近年來微?chuàng)手術技術的應用不僅使手術療效明顯提高,而且大大降低了手術的風險,微血管減壓手術是目前國際上根治三叉神經痛的首選方案。當然,并非所有的患者都必須接受微血管減壓手術,一般的治療原則是:對于疼痛相對較輕的患者我們首先應用藥物治療,當藥物治療無效時才考慮手術治療;對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全身狀況不太適合施行全麻的病人,建議在藥物治療無效時首先選擇射頻治療,這樣雖然不能根治三叉神經痛,但可以在一定時期內緩解疼痛;對于疼痛劇烈并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患者,應當首選微血管減壓手術根治三叉神經痛。所以,應當根據不同患者的身體條件和疼痛嚴重程度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四、病急亂投醫(yī)、誤信所謂“偏方、秘方”。很多三叉神經痛的患者由于多年飽受三叉神經疼痛病癥的折磨,又經多方治療無效,正所謂病急亂投醫(yī),結果往往誤信一些所謂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偏方、祖?zhèn)髅胤健?,結果錢沒少花,疼痛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并發(fā)癥,致使終生遺憾。曾經有一位韓先生,8年前患上了三叉神經痛,經卡馬西平、野木瓜、針灸等治療均未見效,后來聽說山西有一大夫可以治療本病,一針見效,便從黑龍江趕過去,誰知不但疾病沒有治愈,回家沒幾天便發(fā)現(xiàn)嘴巴變歪了,經當?shù)蒯t(yī)院確診為周圍性面癱,其實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提醒所有三叉神經痛的患者,應當樹立科學的就醫(yī)思想和求醫(yī)方法,最可靠的途徑就是到正規(guī)的醫(yī)院前去就診,即便想通過網絡來了解有關的治療信息,也應當關注大型醫(yī)療機構提供的信息,對于私人或純廣告類的診療信息應當謹慎面對??傊?,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關鍵是要接受正規(guī)、專業(yè)的治療。
李世亭醫(yī)生的科普號2009年01月20日13049
2
2
-
肋間神經痛
所謂肋間神經,是沿著胸部肋骨,由背后經過側腹,一直到胸前的神經。肋間神經痛是一組癥狀,指胸神經根(即肋間神經)由于不同原因的損害,如:胸椎退變、胸椎結核、胸椎損傷、胸椎硬脊膜炎、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縱膈、胸膜病變,肋間神經受到上述疾病產生的壓迫、刺激,出現(xiàn)炎性反應,而出現(xiàn)以胸部肋間或腹部呈帶狀疼痛的綜合征。診斷:1.肋間神經痛分繼發(fā)性和原發(fā)性兩種,由胸椎退變、胸椎結核、胸椎損傷、胸椎硬脊膜炎、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可繼發(fā)根性的肋間神經痛;肋骨、縱膈或胸膜病變會繼發(fā)干性的肋間神經痛。原發(fā)性的肋間神經痛少見。 2.肋間神經痛發(fā)病時,可見疼痛由后向前,沿相應的肋間隙放射呈半環(huán)形;疼痛呈刺痛或燒灼樣痛。3.咳嗽、深呼吸或打噴嚏時疼痛加重。疼痛多發(fā)于一側的神經。 4.體檢發(fā)現(xiàn),胸椎棘突旁和肋間隙有明顯壓痛;典型的根性肋間神經痛患者,屈頸試驗陽性;受累神經的分布區(qū)常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等神經功能損害表現(xiàn)。
鐘建民醫(yī)生的科普號2008年09月15日17184
0
0
神經痛相關科普號

陳亞軍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亞軍 副主任醫(yī)師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疼痛科
912粉絲54.9萬閱讀

吳炳山醫(yī)生的科普號
吳炳山 副主任醫(yī)師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神經外科
250粉絲2.6萬閱讀

王華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華 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yī)院
疼痛科
232粉絲1.1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劉益鳴 副主任醫(yī)師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疼痛醫(yī)學科
疼痛 50票
神經痛 15票
尿路刺激征 1票
擅長:擅長診治會陰疼痛、慢性盆腔痛、頑固性神經痛。特別是對陰部神經痛、盆底肌筋膜疼痛、慢性盆腔疼痛綜合征、膀胱疼痛綜合征/間質性膀胱炎、慢性特發(fā)性睪丸痛、陰部神經相關性功能障礙(持續(xù)性喚起、勃起功能障礙、早泄)的診斷、治療及康復具有豐富的經驗。 -
推薦熱度4.4岳劍寧 主任醫(yī)師醫(yī)生集團-上海 疼痛科
頭痛 37票
頸椎病 14票
疼痛 12票
擅長:復雜頑固性疼痛,偏頭痛及頸源性頭痛,頸、腰椎間盤突出癥及骨科手術后疼痛綜合征,三叉神經痛等各種神經痛、癌痛及女性慢性疼痛疾病 -
推薦熱度4.3劉海鵬 主任醫(yī)師甘肅省人民醫(yī)院 疼痛科
疼痛 37票
腰痛 10票
頭痛 8票
擅長:從事疼痛醫(yī)療工作十余年,擅長治療頭痛、腰腿痛、頸腰椎間盤源性神經痛、頸肩綜合癥、足跟痛、癌痛等各種急慢性疼痛。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經病理性疼痛的經筋治療和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及神經毀損治療,對癌痛的規(guī)范化、綜合性治療有成熟的經驗。其中經筋治療各種急慢性疼痛經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