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云峰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醫(yī)院 肝膽胰疝及減重外科 脾臟腫瘤的治療主要取決于腫瘤的性質、良性或惡性,以及腫瘤的具體情況。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治療方法,手術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脾腫瘤的常用方法。 包括全脾切除術和保留脾臟的腫瘤切除術。對于脾臟良性腫瘤,如果腫瘤體積較小且位置適合,可以進行保留脾臟的腫瘤切除術。 對于脾臟惡性腫瘤,可能需要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包括脾臟切除和脾門淋巴結清掃,必要時可能還需要進行移尾等聯(lián)合臟器切除術?;煂τ谄⑴K惡性腫瘤,尤其是非何結晶淋巴瘤和脾血管肉瘤,手術后可能需要輔以化療來提高治療效果。 化療可以殺死或控制腫瘤細胞,減少復發(fā)和轉移的風險。 放療,放射療法可以用來減緩脾臟惡性腫瘤的生長,尤其是在手術和化療之后。放療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 靶向治療,針對特定分子或信號通路的靶向藥物可以在一些情況下用來治療脾臟轉移性腫瘤。這些藥物可以更精準的攻擊腫瘤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害。 免疫治療和生物治療也可能是一種治療選擇,通過激活或增強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來對抗腫瘤。介入治療對于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脾臟腫瘤或轉移至脾臟的惡性腫瘤,可以考慮進行介入治療,如脾動脈栓塞治療,以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2024年12月21日
20
0
0
-
李永彬副主任醫(yī)師 華西醫(yī)院 肝膽胰外科 脾臟的重要性脾臟的解剖脾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它參與血液的過濾、免疫細胞的生成和儲存、以及血液成分的調節(jié),具有抗感染、抗腫瘤、抗血栓等作用。在某些疾病或外傷情況下,脾臟可能需要切除。然而,傳統(tǒng)的脾臟全切除術可能會增加患者罹患腫瘤、感染、血栓形成等風險。因此,保留脾臟功能的手術顯得尤為重要。切脾的遠期并發(fā)癥隨著脾臟外科學的發(fā)展,脾臟的重要生理作用被人們廣泛認識,外科醫(yī)生的保脾理念逐漸增加,病人對于保脾治療的需求意愿也隨之升高。保留脾臟的手術已成為脾臟外科疾病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微創(chuàng)保脾技術優(yōu)勢?與傳統(tǒng)的脾臟全切除術相比較,該類手術的優(yōu)勢在于:1,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脾臟的體積和功能,或幾乎不丟失正常脾臟組織,能夠較好地維持脾臟的生理功能,使脾臟的免疫、濾過及儲血功能不至于喪失;血栓風險、遠期出現兇險性感染或爆發(fā)性感染的幾率也因此降低。2,微創(chuàng)手術: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疼痛輕、住院時間短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同時手術切口小兼具更好的美容效果保脾技術難點?該類手術也存在以下難點:1,脾實質富含血竇,質地脆,對于切除中的出血控制是第一大難點,也是手術失敗的主要原因。脾臟部分切除至少要保留25%以上血供良好的脾臟體積方能維持脾臟的功能。2,脾的解剖位置:“深藏”在左上腹,腔鏡下暴露和操作空間有限。3,脾腫物精確定位:術前需要充分的影像學評估以及術中超聲協(xié)助定位。作為國內最早開始探索腹腔鏡下脾臟部分切除術的團隊,彭兵/李永彬教授團隊已成功完成了150余例腹腔鏡下保脾手術,手術難度及數量均位于全國前列。該類術式不僅能夠有效治療脾臟疾病,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脾臟功能,避免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為患者提供了更微創(chuàng)、更安全的治療選擇。代表性病例01,第一例:患者陳某,女,28歲,8+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左上腹脹痛,運動后加重。2016年5月于外院行“脾囊腫開窗引流術”癥狀稍緩解,2019年7月因再發(fā)“脾囊腫”于外院行硬化劑注射。近期又出現上腹部脹痛不適,檢查發(fā)現近14cm脾囊腫(從脾下極至上極),遂門診就診收治入院。入院后我院彩超提示:脾臟形態(tài)失常,內查見大小約13.6x12.2x9.1cm的無回聲團,邊界較清,形態(tài)較規(guī)則,內透聲差,囊壁可見點片狀強回聲,未見明顯血流信號,余脾臟實質回聲均勻。術前CT切除后創(chuàng)面考慮到患者已經反復復發(fā)脾囊腫,經彭兵教授/李永彬團隊評估后,決定為患者實施“腹腔鏡下巨大脾囊腫剝離術”,手術過程順利并吸出囊腫內800余毫升渾濁囊液。既治療了脾臟本身病變,又避免了脾切除和部分脾切除,幾乎不丟失正常脾臟組織,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脾臟的體積和功能,避免了脾切除術后感染、血栓和腫瘤的發(fā)生?;颊咝g后恢復良好,在術后第2天拔除腹腔引流管,第3天順利出院。02第二例:患者張某,女,29歲,2+年前在外院體檢發(fā)現脾臟占位,后期隨訪發(fā)現脾臟實性占位逐漸增大,分別位于脾臟上極及下極,較大者達5.85.3cm,后經多方求醫(yī),經由彭兵教授門診收治入院。術前CT切除后創(chuàng)面該患者脾臟占位大且分別位于脾臟上極和下極,常規(guī)情況下無法進行保脾手術,但是考慮到患者為年輕女性,微創(chuàng)保脾意愿強烈,經彭兵/李永彬教授討論后,經過充分術前評估和準備決定為患者實施首例腹腔鏡下保留脾臟中段的脾上極聯(lián)合脾下極切除術,術中完整切除脾臟上極及下極的腫瘤并保留脾臟中段,以及剩余脾臟動脈血供和靜脈回流,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脾臟的體積和功能,盡可能避免脾臟切術后的遠期并發(fā)癥。完整切除兩個腫瘤標本彭兵/李永彬帶領團隊成功為其實施的腹腔鏡下保留脾臟中段的脾上極聯(lián)合下極切除術,也是團隊完成的首例該術式,查閱了國內外文獻,尚未發(fā)現相關的報道?;颊咝g后恢復良好,于第3天順利出院。03第三例:患者莊某,女,18歲,體檢發(fā)現脾臟囊性占位8+月,從內蒙古慕名而來,門診收治入院后完善相關術前準備,我院CT上腹部平掃+血管三維成像增強掃描提示:脾臟體積增大,脾臟實質見囊狀低密度團塊影,大小約8.9x8.8cm,形態(tài)規(guī)則、邊界清楚,增強掃描未見強化,鄰近胃腔及胰腺尾部受壓、移位,上述多系脾臟囊腫。術前CT完整剝離脾囊腫患者脾囊腫占位較大,若行脾囊腫開窗引流術后容易復發(fā),且患者為青少年,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全,脾切除以后感染、血栓形成等風險增加。經彭兵/李永彬團隊討論后,決定為患者實施“腹腔鏡下巨大脾囊腫剝離術”,術中完整剝離囊腫并最大限度保留了正常脾臟的體積和功能?;颊咝g后恢復良好,于第4天出院。04第四例:患者毛某,男,14歲,一年前在外院行闌尾切除術時發(fā)現脾臟中段占位,后期隨訪發(fā)現脾臟實性占位逐漸增大,達到5.95.0cm,后經多方求醫(yī),最終在彭兵/李永彬教授團隊成功實施了首例腹腔鏡下解剖性脾臟中段切除術。手術不僅完整切除了腫瘤并且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脾臟的體積和功能。術前CT完整切除中段腫瘤該患者脾臟占位較大且位于脾臟中段,僅保留脾上極或脾下極不足以滿足最小剩余脾臟體積的要求(25%),但是考慮患者年僅14歲,為未成年人,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全,全脾切除以后罹患腫瘤、感染、血栓形成等風險大大增加。經反復討論以及充分的術前評估,彭兵/李永彬教授團隊決定為該患者實施腹腔鏡下解剖性脾臟中段切除術,術中需要完整切除脾臟中段腫瘤并保留了剩余脾臟動脈血供和靜脈回流,以保證正常脾臟的體積和功能?;颊咝g后恢復良好,于第7天順利出院這也是我們團隊實施的首例腹腔鏡下解剖性脾臟中段切除術,且查閱了國內外文獻,尚未發(fā)現相關的報道。該患者術后恢復良好,于第7天順利出院。上述幾位患者術后復查剩余脾臟血供均良好,脾臟動靜脈通暢,均于術后3-7天內順利出院。腹腔鏡脾臟中段切除術、腹腔鏡下保留脾臟中段的脾上極聯(lián)合下極切除術等首例手術的成功實施,不僅是團隊技術的革新,也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手術創(chuàng)傷,加速了康復進程,提升了治療效果,也更加符合當代精準外科的理念—微創(chuàng),精準,器官保留,也將是眾多保脾手術患者的福音門診聯(lián)系我們脾臟外科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學科,最早可追溯到16世紀的歐洲,1549年意大利的Zaccarello成功完成世界首例脾臟切除術,從此脾臟外科應運而生。在此之后的四百多年時間里開腹脾臟切除術一直是治療脾臟外科相關性疾病的標準術式。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以來,各種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漸漸廣泛應用于普通外科各個領域,以腹腔鏡技術為代表的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優(yōu)勢,如術中出血少、創(chuàng)傷小、術后傷口疼痛輕、住院時間短以及美容效果好等等,現今已成為許多外科手術首選術式。1自2004年彭兵教授團隊開展第一例腹腔鏡脾切除術起,目前已累計完成各類腹腔鏡脾臟手術1000余例。2同時彭兵教授團隊報道了國內第一例單孔腹腔鏡脾切除術,在國際上首先提出脾上極入路的腹腔鏡脾切除術,選擇性脾蒂阻斷技術在腹腔鏡脾臟部分切除術中的應用,提高了腹腔鏡脾臟手術的安全性和保脾的幾率。3根據臨床實踐及參閱權威相關性書籍,提出極低血小板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患者,只要凝血功能正常,術前、術中是不需要輸注血小板,甚至是術前血小板低于1×109/L的患者。因此血小板即使低于20×109/L只要凝血功能正常不再是手術切脾的絕對禁忌癥,目前也得到國際上的認可。4微創(chuàng)保脾自2011年起,彭兵教授團隊共完成超過150例的腹腔鏡脾臟部分切除術,手術難度及數量均位于全國前列。另外還常規(guī)開展了腹腔鏡下巨脾切除術及腹腔鏡下脾切除術聯(lián)合選擇性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等高難度手術,通過對臨床經驗的總結,發(fā)表脾臟相關論文5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的近30篇,主編了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國內第一部腹腔鏡脾臟外科專著—《腹腔鏡脾臟外科手術學》。微創(chuàng)保脾手術還可以這樣做https://mp.weixin.qq.com/s/M6O-Cimtj10Ex2j2dLRT0A2024年11月16日
249
0
3
-
張磊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中山醫(yī)院 普外科 張磊李劍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胰腺外科繪圖:金依寧當醫(yī)生提出胰體尾切除術時候,往往會提到需要切除脾臟。有不少小伙伴,會提出疑問,為何切除胰體尾,同時需要切除脾臟?這是,因為脾臟的解剖關系。脾臟的血供來源于脾動脈及脾靜脈,而脾動脈走行在胰體尾上緣,脾靜脈則是在胰體尾實質中,見圖1,白色箭頭所指為脾動脈,藍色箭頭所指為脾靜脈。這兩根血管和胰體尾都有非常多的交通支,所以在切除胰體尾的時候,較為簡單的處理方式,就是聯(lián)和脾臟一起切除。那么脾臟是否具有功能呢?答案是肯定的,主要是儲血功能,濾血功能,免疫功能(分泌一些免疫因子,兒童尤為重要),部分造血功能。那胰體尾切除手術,能否保脾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針對胰腺癌,因為牽涉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包括切除范圍及淋巴結清掃,目前不提倡保脾,針對胰體尾的良性腫瘤,我們可以進行保留脾臟的胰體尾切除手術。主流的有兩種手術方式,Kimura法和Warshaw法。Kimura法,是通過精細的手術技術、將脾動脈及脾靜脈從胰腺中分離開來,并安全處理這兩根血管的許多細小分支。需要精湛的手術操作。而Warshaw法,更多的是通過對于解剖的熟悉應用,切除脾動靜脈,但需要保留胃網膜左血管、胃短血管,從而維持脾蒂的血供,達到保留脾臟的目的。該方法利用了解剖結構,并簡化了手術操作,但有20%脾梗死概率。見圖2,圖3,提示脾動脈離斷,保留胃網膜左動脈,從而維持脾臟血供。如果用武功來形容的話,Kimura法像華山派的劍宗,通過各種不同精妙招數的應用達到保留脾臟的目的。而Warshaw法更像氣宗,注重對于解剖學的應用,簡化招式,以不變應萬變。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Kimura明顯的操作難度更大一些,而Warshaw法則有潛在脾梗死可能。重劍不重氣,重氣不重劍都是不對的。沒有解剖的外科技術是危險的,沒有外科技術的解剖是短命的。對于胰腺外科醫(yī)生來說,這兩種技術,都應掌握。2024年02月17日
1145
0
0
-
徐華祥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中山醫(yī)院 普外科 西醫(yī)所說的脾臟不同于中醫(yī)臟腑學說的“脾”概念。中醫(yī)的脾是一個抽象的系統(tǒng)功能,而西醫(yī)的脾臟則是一個實質臟器,位于左上腹,與胃底、左腎、左腎上腺、胰尾和結腸脾曲為鄰。脾臟具有如下的功能:1、免疫功能,體內最大且高效免疫器官,分泌免疫因子,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發(fā)生中心,起著免疫監(jiān)視、調控作用、過濾功能。2、造血、儲血、濾血的功能。相對于其他實質器官,我們對脾臟功能的研究甚少,缺乏全面理解。因此,脾臟常常被視為人體生命非必需器官,全脾切除曾是治療各種脾臟相關疾病的標準手術,甚至在胰體尾腫瘤手術中也會被無辜切除。但全脾切除后有時也會引起一系列嚴重并發(fā)癥:如脾切除術后暴發(fā)性感染、脾血管血栓等血栓性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等。隨著對脾臟功能的深入理解、腹腔鏡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和保脾手術的安全性不斷提高,保留脾功能的手術逐漸興起、完善和推廣。不過,并不是所有的胰體尾或者脾臟疾病都適合保脾手術,還是需要醫(yī)生根據疾病類型和程度進行具體分析而定。1、哪些疾病適合全脾切除術:胰體尾部癌;胃癌、結腸癌等惡性腫瘤累及脾臟;脾轉移性惡性腫瘤;脾淋巴瘤;門脈高壓所引起的脾腫大/脾功能亢進;重度脾破裂出血;血液病相關疾病。2、哪些疾病可避免全脾無辜性切除:胰體尾良性及低度惡性腫瘤;胰尾部胰腺炎;胰腺尾部外傷等疾病切除胰體尾時,可以通過Kimura法或者Warshaw法保留脾臟。3、哪些疾病適合脾部分切除術:脾輕度破裂出血;脾良性腫瘤(囊腫、脈管瘤、血管瘤等);脾炎癥性疾病。并且剩余正常脾組織占比超過25%。針對脾門脾蒂內血管的精準解剖,通過精細分離并結扎病灶所在脾段的供應血管,精準切除部分脾臟。2023年11月21日
304
0
0
-
施寶民主任醫(yī)師 上海新華醫(yī)院 普外科 大家經常聽到科普介紹,人體的脾臟如何如何。那脾臟到底在我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具體有什么作用呢?脾的功能人的脾臟位于左側季肋部深面,腹腔左上方、胃的左后方,呈卵圓形,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質軟而脆,若受暴力作用,易破裂出血而成為急腹癥。最早期的時候,大家認為脾臟是成人可有可無的器官,一旦有問題時就立馬切除。但隨著對脾臟功能的進一步認識,發(fā)現脾臟作用還是巨大的。一般來講,脾臟有三大功能:首先,它是人體的“血庫”。當人體休息、安靜時,它貯存血液,當處于運動、失血、缺氧等應激狀態(tài)時,它又將貯存的血液排送到血循環(huán)中以增加血容量;脾內含有少量造血干細胞,當機體嚴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狀態(tài)下,脾可以恢復造血功能。其次,脾臟像一個“垃圾處理站”或者“過濾器”。血液中出現病菌、抗原、異物、原蟲時,脾臟中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就會將其處理。人血液中衰老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是主要通過脾臟來處理回收。因此,脾功能亢進時可能會引起紅細胞及血小板的減少。脾臟還有產生淋巴細胞的功能。第三,脾臟還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發(fā)揮免疫作用。脾臟是機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組織總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重要部位。什么情況下需要切除脾臟?(1)脾臟破裂。由于脾臟比較脆,雖然有左側肋骨的保護,但在外傷、車禍等情況下,比較容易發(fā)生脾破裂。一旦脾臟破裂,就會引起大出血,絕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緊急手術,往往需要做脾臟切除。(2)脾臟良惡性腫瘤。較大的脾臟囊腫、血管瘤等良性疾??;脾臟的惡性腫瘤比如淋巴肉瘤或者脾臟轉移癌。(3)脾功能亢進,引起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明顯減少。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合并脾功能亢進。(4)某些血液疾病比如: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紫癜、自身免疫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5)臨近臟器惡性腫瘤侵及脾臟。比如胃體部癌、結腸脾曲癌、胰腺癌等侵犯到脾臟或者轉移到脾門淋巴結,為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往往需要合并脾臟的切除。能不能既治療疾病又能保留脾臟?既然脾臟有這么多功能,能不能盡量不切除脾臟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答案是:對有些疾病是可以的。(1)脾臟破裂修補術。對于不是非常嚴重的表淺的脾破裂,也可以試行脾破裂修補術,以避免切除整個脾臟。單純上極或者下極的破裂,也可以做部分切除術。但保留部分脾臟也有再次出血的風險。(2)良性腫瘤的脾臟部分切除術。新近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脾臟的節(jié)段性切除或者半脾切除逐漸開展起來。只把有病變的部分脾臟切除,而盡量保留沒有病變的脾臟部分。惡性腫瘤一般不能做保留脾臟的手術,因為容易復發(fā)。(3)補救性措施,自體脾移植術。對于脾臟破裂嚴重,無法修補者,切除脾臟后可以做自體脾組織移植術,一般可以放在大網膜內,由于脾組織生長能力超強,大部分脾組織都可以逐漸增生而發(fā)揮部分脾臟功能的。第二個適應癥就是:良性腫瘤太大,或者腫瘤位于脾臟正中,無法整段保留脾臟。這時候可以在完整切除腫瘤及脾臟后,把正常的脾組織裁剪,再做自體移植。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肝膽胰外科施寶民教授團隊近年來,采用腹腔鏡下脾臟部分切除、節(jié)段性脾臟切除、自體脾組織移植術治療脾臟良性疾病,積累了豐富經驗。不僅是微創(chuàng)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而且自體脾臟組織移植成功率高,生長快。為大多數患者切除了病變的同時,又保留了脾臟的大部分功能。2023年11月03日
326
0
2
-
楊星主治醫(yī)師 中國醫(yī)大一院 胰膽外科 胰體尾脾切除是一種常見的胰腺外科手術,主要用于治療一些胰腺腫瘤,胰腺囊腫,慢性胰腺炎等。雖然這種手術可以有效治療疾病,但手術后也有一些可能的并發(fā)癥,這些并發(fā)癥包括術后胰尾胰腺內分泌及外分泌功能不足導致的并發(fā)癥、脾切除術后的并發(fā)癥以及術后血小板升高等。首先,術后胰腺內分泌及外分泌功能不足導致的并發(fā)癥,是胰體尾切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胰腺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它負責產生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幫助人體控制血糖水平。如果手術中切除的胰腺組織較多,可能會導致血糖水平不穩(wěn)定,甚至出現糖尿病。為了預防這種情況,患者需要密切關注血糖水平,并按照醫(yī)生的建議進行胰島素注射和飲食控制。胰腺內分泌功能不足會導致糖尿病的發(fā)生,而胰腺還負責分泌消化酶,幫助人體消化食物。如果手術中切除的胰腺組織較多,可能會導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為了預防這種情況,患者需要按照醫(yī)生的建議服用消化酶替代劑,幫助消化食物?;颊咝枰⒁怙嬍澈退幬镏委煛1M量少食高糖、高脂肪的食物,避免飲酒,以減輕胰腺的負擔。其次,脾切除術后的并發(fā)癥也需要引起關注。脾切除術后可能會導致感染、出血等問題。為了避免感染,患者需要加強個人衛(wèi)生和飲食衛(wèi)生,注意預防呼吸道和腸道感染。而為了防止出血,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活動,避免劇烈運動和勞累。另外,脾臟是一個重要的免疫器官,它可以幫助身體抵御感染。如果手術中切除了脾臟,可能會導致患者容易感染細菌和病毒。為了預防這種情況,患者需要按照醫(yī)生的建議接種疫苗,特別是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以保護免疫系統(tǒng)。最后,術后血小板升高是脾切除術后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由于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之一,而且其中的白細胞和血小板會被脾臟清除掉,因此脾切除術后會導致血小板升高。血小板升高會增加血栓和栓塞的風險,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為了降低這種并發(fā)癥的風險,患者需要密切關注自己的血小板計數,定期進行血液檢查,并根據醫(yī)生的建議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血栓溶解劑等??傊?,胰體尾脾切除是一種重要的手術,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但手術后也存在一些可能的并發(fā)癥。為了預防這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患者需要注意飲食和藥物治療,同時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遵醫(yī)囑進行相關治療。如果發(fā)現任何不正常的癥狀或問題,應及時聯(lián)系醫(yī)生進行咨詢和治療,以便更好地控制病情,促進康復。2023年05月01日
448
0
0
-
張鷹副主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 普通外科診療中心 2022-07月,阿姨跟家人來門診復查,好久不見,發(fā)現阿姨容光煥發(fā),比起術前,面色好了不少,精神狀態(tài)也好了許多。還記得2021-09月,阿姨來門診就診的時候,面色晦暗,眉頭緊鎖,焦慮異常。阿姨跟我說2020-12月因門脈高壓癥在當地醫(yī)院做的TIPS術及脾栓塞術。術后1個月就再次出現出血,檢查顯示TIPS支架堵塞,再次做了1次TIPS術,術后又出現黑便,進一步到我們醫(yī)院門診就診,收治入院。入院完善各項檢查,于2021-09月行脾切斷流術,術后恢復順利出院。定期復查,一般狀況挺好。這次也是復查而來,給我感覺是阿姨面色好了不少?;炛笜耸景准毎⒀“?、血色素正常,凝血正常,肝功基本正常。腹部CT門脈重建顯示門靜脈結構基本恢復正常。以前記得前輩主任們跟我們說過,門脈高壓癥的病人由于肝硬化重,肝功能欠佳,很多病人面色晦暗,氣色特別不好。但是做了脾切術后,病人肝功都會有所好轉,病人面色也會變得更好。前輩主任們戲稱為切脾有美容作用。這次見到阿姨的狀態(tài)、氣色,我感覺阿姨做完手術后,的確起到了美容效果。2022年08月10日
501
0
1
-
2022年08月10日
475
0
2
-
徐建威副主任醫(y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普外科 最近為一例病人實施了腹腔鏡部分脾切除術(如圖),在與大同行交流的過程中,他很詫異:“脾還能切一半”?。其實這不是一個人的疑問,我想大多人第一次聽到都會懷疑自己的耳朵。在人們的印象中,脾臟是一個非常脆的臟器,脾出血后的止血非常困難,即使一個小破口也會導致大量出血,更不用說部分脾切除了,創(chuàng)面能止住血嗎?事實上部分脾切除并不會導致大出血,只是對手術技術及解剖知識要求高。那么,為什么我們要做部分脾切除?為什么能夠做部分脾切除?哪些病人適合做?一:脾臟功能: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是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中心,在機體抗感染、免疫調節(jié)、抗腫瘤、造血等多個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兒童及嬰幼兒,切除脾臟后往往導致嚴重的后果。對于有病變的脾臟,通過切除部分脾臟,最大限度的保留脾臟功能,讓患者獲益。二、解剖基礎:脾臟的分葉分段血流供應是實施部分脾切除術的解剖學基礎。按脾葉動脈的支數分四型:①一支型:脾上葉動脈供應脾大部分,下葉動脈缺如,由胃網膜左動脈依次發(fā)出中下段、下段和下極動脈;②二支型:即脾動脈分出脾上葉動脈和脾下葉動脈,此型最多見;③三支型:脾動脈分出脾上、中、下葉動脈;④多支型,脾動脈在脾門處分出4~7個脾葉動脈。夏穗生等對850例脾臟標本的研究發(fā)現,一支型占0.8%,二支型占86%,三支型占12.2%,多支型占1%。三、手術適應證①??局限于一極的脾臟占位性病變:如血管瘤、非寄生蟲性脾囊腫、膿腫、轉移瘤等;②??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尚存諸多須解決的爭議問題;③??脾外傷:對于I~III級脾損傷患者,若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生命體征平穩(wěn),可考慮;④??其他:對于不明原因的脾腫大,可行部分脾切除術,獲取病理診斷;醫(yī)源性脾損傷,如腹部手術過程中脾臟撕裂,可視情況切除受損部位。2022年07月30日
841
0
0
-
2022年07月21日
271
0
3
脾切除手術相關科普號

徐曉武醫(yī)生的科普號
徐曉武 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胰腺外科
6245粉絲31.8萬閱讀

張鷹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鷹 副主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
普通外科診療中心
291粉絲7.8萬閱讀

王云峰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云峰 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醫(yī)院
肝膽胰疝及減重外科
567粉絲43.9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