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偉主任醫(yī)師 馬鞍山市博望區(qū)人民醫(yī)院 外科 一,不保肛手術 大便從腹部造口排出,由造口袋收集大便,每天定時用戴著手套的手指刺激造口,促使每天定時排大便。 二,保肛手術 行直腸腫瘤保肛術后,肛門仍存在,具備收縮括約功能。但是原先的直腸已切除,也就是用于儲藏大便的腸段沒有了,于是導致人類長期以來進化形成的排便規(guī)則發(fā)生了改變。新的結腸代替原來的直腸,其腸道功能還沒有建成,可能發(fā)生大便次數增多(便頻)或大便次數減少(便秘),甚至感覺排便不受控制,這不是由醫(yī)生的意志決定的,也不是由醫(yī)生的手術水平造成的。因此,術后需要進行肛門的功能鍛煉。 1,收縮肛門鍛煉→吸氣時收縮肛門,呼氣時放松,一吸一呼為一提,每天至少300提,分早中晚三次。手術后規(guī)律的排便功能是慢慢恢復的,一般3一6個月逐漸趨于規(guī)律,12個月排便才相對穩(wěn)定; 2,輔助藥物→便頻,口服些抑制腸蠕動的藥物如復方苯乙哌啶(度冷丁衍生物)或易蒙停(鹽酸洛派丁胺膠囊);便秘,口服些增加腸蠕動的藥物如杜密克(乳果糖口服液)或福松(聚乙二醇); 3,有條件的病人可到附近醫(yī)院行灌腸治療,每天一次,堅持數月,灌完后腸蠕動排空大便,對養(yǎng)成規(guī)律的排便有促進作用; 4,保肛術后如排便功能極差,須到醫(yī)院復查,行直腸指檢或腸鏡檢查,是否有吻合口瘺或吻合口狹窄,必要時需手術解決。2020年02月22日
2508
0
1
-
林潔濤副主任醫(yī)師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腫瘤科 今晚一個直腸癌術后的病人過來找我聊天。她說:“直腸手術后已經半年了,為什總是便意頻頻,但每次都只是解出一點點。平時都不敢出遠門,因為總是擔心找不到廁所,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這位患者的主要原因是直腸癌保肛術后,直腸結構改變導致排便功能障礙。排便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理過程,需要神經系統、排便感受器以及多組肌肉的共同參與。患者要恢復理想的排便功能,不僅需要外科醫(yī)師精益求精的手術技巧,術后還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功能訓練。以下我們推薦以下訓練方式。1. 吻合口擴張:可預防吻合口瘢痕攣縮所致的肛門狹窄。術后2周開始進行,每天1次。方法:戴手套,涂石蠟油,將食指插人病人肛門至通過吻合口,環(huán)行擴張肛門,反復進行1-2分鐘。患者家屬掌握擴張方法后,由家屬幫助患者進行訓練,需堅持擴肛3-6個月。2. 縮肛練習:可刺激提肛肌增強其收縮力,可有效控制排便。術后2周開始進行,每天2~3次。方法:戴手套,涂石蠟油,將食指插人病人肛門至第2指關節(jié),指導病人呼氣時收縮盆底肌和肛門括約?。瓷咸岣亻T),吸氣時放松,以手指在肛管內能感到緊縮感為方法正確。經過2次或3次訓練,待病人掌握方法后,即可自行鍛煉肛門舒縮,每天2次或3次,每次5~10分鐘。3. 便意感受指導:病人術后1-2周開始有便意,表現為下腹隱痛、腹脹、肛門墜脹感等。指導病人有便意時立即如廁,防止大便失禁。4. 排便反射訓練:術后2周開始,每餐進食后半小時如廁,進行排便訓練。每天3次,每次10分鐘,無論是否排便均按時終止。進食后進行排便訓練是利用胃——結腸反射的原理,每天定時使大腦皮層產生排便興奮,長時間訓練可形成條件反射性排便習慣,有利于早日恢復排便功能。術后堅持6個月。5. 排尿中斷訓練:術后2周開始。指導病人在排尿過程中突然中斷排尿,至尿流完全停止后再繼續(xù)排尿。每次排尿中斷2~3次,每日訓練數次。此方法雖然不直接針對肛門括約肌進行鍛煉,但對盆底肌的收縮功能及誘導肛門括約肌收縮均有好處。6.腹肌訓練:術后2周開始。呼氣時收縮腹肌,保持3秒,吸氣時放松。每天5次,每次10下左右。有規(guī)律地收縮腹肌可增加腹壓,促進糞便排出。7. 仰臥起坐和直腿抬高:術后2周開始。仰臥于床,按住雙下肢,囑坐起, 再逐漸平臥。直腿抬高時雙下肢并攏,直腿逐漸抬高至與軀體呈90度,再逐漸放平。重復以上動作。仰臥起坐和直腿抬高幫助鍛煉盆底肌的協作共濟肌與毗鄰肌,使盆底肌和肛門括約肌非常協調地收縮。肛門功能訓練目標:干便能控制,能區(qū)別排便與排氣,便前有便意,能控便2分鐘以上,大便每天1~3次。2020年02月19日
1461
0
0
相關科普號

李偉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偉 主任醫(yī)師
馬鞍山市博望區(qū)人民醫(yī)院
外科
7粉絲1.7萬閱讀

楊士偉醫(yī)生的科普號
楊士偉 主治醫(yī)師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肛腸科
110粉絲2.1萬閱讀

吳萬慶醫(yī)生的科普號
吳萬慶 副主任醫(yī)師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
胃腸甲狀腺外科
15粉絲20.1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