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指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上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在免疫血清的電泳分析中,大部分抗體活性存在g球蛋白內(nèi),故這類蛋白質(zhì)過去稱為g球蛋白。生物學意義:IgG是血清中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約占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總量80%。IgG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IgM是由5個7S單體通過J鏈連接而成的5聚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人工免疫或感染病原體后IgM先于IgG產(chǎn)生。IgM不能通過胎盤但可以從母乳中獲得。IgA是黏膜、黏膜分泌物與血液中抗體成分之一,有單體、雙體和少量三體三種形式,在血清中主要是單體,稱血清型IgA;在體腔外分泌液中的IgA主要為雙體或三體,稱分泌型IgA。分泌型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分泌物中。IgE在血清中含量很少,但它在過敏反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IgE通過其獨特的FC片段與嗜堿性粒細胞及肥大細胞結合,當某些抗原再次進入機體與結合在細胞上相應的IgE結合后,就可使這些細胞脫顆粒,釋放出多種活性物質(zhì),導致一系列過敏癥狀。正常人血清中IgD含量極微,結構不穩(wěn)定,易被血清中的纖溶酶降解,成熟B淋巴細胞表面存在IgD和IgM,未成熟B淋巴細胞表面只有IgM而無IgD,因此,一般認為,IgD可能與B細胞的分化成熟有關。
風濕病學是一門新興的臨床學科。它的進展與免疫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的發(fā)展密切相關。 風濕性疾病(rheumatic diseases)泛指影響骨、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肌肉、滑囊、肌腱、筋膜及免疫系統(tǒng)等的一組疾病,其發(fā)病原因可以是感染性的(如萊姆病、淋球菌關節(jié)炎等)、免疫性的(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代謝性的(如痛風、假性痛風等)、退行性的(如骨性關節(jié)炎等)或遺傳性的(如黏多糖病、先天性軟骨發(fā)育不全等)等等。 由于風濕性疾病很多都是慢性、反復發(fā)作、甚至致殘的疾病,所以國外在描述風濕性疾病時稱之為五“D”,即死亡(death)、殘疾(desability)、痛苦(discomfort)、經(jīng)濟損失(dollar cost)、藥物中毒(drug toxicity),其危害可想而知。
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風濕病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而且是一門正在迅速發(fā)展的學科?,F(xiàn)代含義的風濕病早已不是僅僅建立在癥狀學基礎上的概念了,人類的免疫系統(tǒng)不僅可以為我們消滅外界入侵的病原體,有時它也可能給我們帶來病痛,許多風濕病就是這樣造成的。免疫學不僅為許多風濕病說明了發(fā)病機制,而且給我們提供了大量診斷和治療風濕病的有效手段?!皉heuma”(風濕)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一世紀,在希波克拉底的所謂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已有此詞。此詞原有流動含義,被認為來自黏液,只是泛指部位不定的疼痛,同時也反應了當時流行的體液論。到了Sydenham 時代(1642 ~ 1689年),這個詞的含義仍比較局限,主要指關節(jié)和關節(jié)周圍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西醫(yī)傳入中國后,從癥狀相似的角度,“rheumatism”一詞被譯為“風濕病”。金匱要略中便有“風濕相搏,骨節(jié)痛煩,掣痛不利屈伸”等語。由此可見,中醫(yī)的風濕概念,不論在內(nèi)涵和外延上,都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風濕概念不相同,不可混淆。
總訪問量 866,292次
在線服務患者 633位
直播義診 1次
科普文章 7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