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病人的發(fā)病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每年的秋冬季節(jié)都是該類疾病的高發(fā)季,因該類疾病與寒冷氣候密切相關,立秋后,天氣漸涼,晝夜溫差懸殊,人體受到冷空氣刺激后,會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液中的化學成分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腸發(fā)生痙攣性收縮,另外,由于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及腸道的負擔加重,再加上情緒不良,精神緊張,飲食不規(guī)律等因素,這些都易導致胃腸病的復發(fā)。在這樣一個“多事之秋”,我們該如何預防胃腸病的發(fā)生呢?有句話叫“三分治病七分養(yǎng)”,中醫(yī)認為調養(yǎng)顧護胃氣在胃腸病的治療中尤為重要。有的病人康復后認為自己又擁有了健康的胃,調養(yǎng)不能持之以恒,導致病情反反復復。一、要注意飲食調攝 胃腸病患者的飲食應以溫軟淡素易消化為宜,菜肴的選料要避免堅硬、粗糙的食物,烹調上,可采用燉、蒸、煮、燜及滑炒、軟炒的方法,使燒作的食物柔軟,不至于對有病變的胃腸產生過強的刺激,并有助于消化,不會加重功能受損胃腸的負擔,而煎炸烤炙之類的烹調菜肴較難消化,應當少用。烹調時,調味品不要用的過多,盡量注意清淡,太咸、太甜、太酸、太辣、過粗、過硬、過熱、過冷及熏炙過濃的菜肴不宜食用。做到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進食時細嚼慢咽,切忌暴飲暴食,否則會破壞胃酸分泌的節(jié)律性,促使胃腸病的惡化和復發(fā)。二、要加強體育鍛煉積極參加各項體育活動,這樣有利于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人體素質和對氣候急劇變化的適應能力,減少發(fā)病機會,做到未病先防。三、要講究心理衛(wèi)生 胃腸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人的心理、情緒密切相關。要經常保持精神愉快、樂觀開朗,遇事能很好的自我調節(jié),避免緊張、焦慮、憂傷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刺激。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防止過度疲勞也是很重要方面。四、防止腹部受涼 要隨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夜晚睡覺時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著涼,導致胃腸病復發(fā)。五、提前調服健脾養(yǎng)胃的中藥膏方——“秋防脾胃膏”,醫(yī)生根據病人的體質、疾病性質,給予處方,單人單方。再根據病人“老胃病”的情況加入冰糖、蜂蜜、木糖醇(糖尿病人專用)等輔料,制成一種膏狀制劑,口感甘甜爽口,每日早晚服用一湯匙,50-60天,既鞏固并防治老胃病復發(fā),又具培補氣血強身健體的功效,一舉多得。這點對有效預防胃腸病的復發(fā)十分關鍵。中醫(y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整體調節(jié),同樣的病,治法用藥卻并不一定相同,需因人而宜。如(1)脾胃虛寒型:胃脘部隱痛、喜溫喜按、食后腹脹、嘔吐清涎、面色無華,四肢冰涼,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脈象沉遲。治宜:健脾理氣、溫中和胃,方選黃芪健中湯加減。(2)脾胃濕熱型:脘腹痞滿,噯氣惡心、口粘而苦、渴不思飲,身重肢倦,大便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象多濡數。治宜:清熱化濕,健脾和胃,方選芩連二陳湯加減。(3)肝胃不和型:胃脘脹痛、痛無定處,痞滿不適,食后尤若、嘈雜泛酸,脅痛易怒,食欲差,時欲太息,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細或數。治宜:疏肝解郁、理氣和胃,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4)胃陰不足:胃脘灼痛,口咽干燥,煩渴思飲,嘈雜似饑,干嘔呃逆、心煩不寐,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養(yǎng)胃陰。方選益胃湯加減。(5)氣滯血瘀型:胃脘刺痛,固定拒按,夜間尤甚,脅腹脹悶,納差,失眠,甚至吐血便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象弦澀。治宜:理氣化瘀,和胃止痛,方選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減。
俗話說:“十人九胃”、“胃病生百病”,慢性胃病是長期以來困擾咱們百姓身體健康的常見多發(fā)病,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qū),經濟條件相對較差,加之高強度的勞動,人們往往剛到青壯年,就已不同程度的患上了胃腸病,您是不是常有飯前飯后腹部隱隱作痛,吃點飯就腹脹,愛打嗝,惡心、吐酸水、燒心,長期大便稀或干,往往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嚴重影響著您的生活質量,告訴您,這一切痛苦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慢性胃腸病。據剛剛召開的全國第六屆胃病大會統(tǒng)計,在全世界,胃癌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高居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慢性胃腸病的患者,隨著年齡的增長,自身免疫力下降,極易向癌變方面發(fā)展,單是萎縮性胃炎的患者中,隨診十到二十年后,就有8%的比例發(fā)展成胃癌,而中醫(yī)中藥對慢性胃腸病顯示了強大的優(yōu)勢。濟南市中醫(yī)醫(yī)院消化內科集多年臨床經驗,根據祖國醫(yī)學理論制定出治療慢性胃腸炎的系列方藥,花費少,見效快,臨床應用取得可喜療效,受到廣大患者歡迎:1.清幽益胃湯:1982年4月,澳大利亞內科醫(yī)生馬歇爾與病理學家沃倫從人的胃部活體中成功分離出幽門螺桿菌HP,破解了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經久不愈,反復發(fā)作之謎,為此,榮獲2005年諾貝爾醫(yī)學生理學獎。據統(tǒng)計,在我國無癥狀人群中,HP感染率為65.42%,而在慢性胃病人群中竟高達80-90%。HP菌通過損害胃粘膜屏障并釋放毒素和炎性介質,導致胃及十二指腸粘膜的病理改變。該院消化內科在市科委的資助下,以傳統(tǒng)中醫(yī)中藥理論為指導,經過多年努力拼搏,成功研制出純中藥抗HP制劑“清幽益胃湯”,并榮獲濟南市科技進步獎,克服了抗HP西藥價格昂貴,副作用大的缺點,同時能夠改善胃粘膜微環(huán)境,改變HP賴以生存的條件,從而達到促進胃粘膜修復,防止復發(fā)的作用。2、腸炎Ⅰ號方:隨著現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生存壓力的增加,慢性結腸炎發(fā)病率逐年增加,患者常以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伴腹脹、腹痛為主訴就診,抗菌消炎治療往往無效,病情與情緒緊張或勞累密切相關,常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根據祖國醫(yī)學理論,我們從肝論治結腸病,中醫(yī)認為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與氣機,從而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制定以疏肝理氣,健脾益胃止痛為宗旨的腸炎Ⅰ號方正是本此而立。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向患者介紹一些醫(yī)學知識,解除其精神負擔,幫助其建立科學的飲食結構,如腹瀉者,應限制粗質蔬菜水果,便秘者則可適當增加含纖維素的食品及飲水量,這些都會對病情的恢復起到積極作用。3.雙清湯:脂肪肝是發(fā)達國家的高發(fā)病,經濟條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發(fā)病在我國已逐漸上升,輕者,病人可無任何自覺癥狀,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出現脅痛不適,倦怠乏力,心下痞滿,腹脹,肢體腫脹,食欲不振,大便干等表現?,F代醫(yī)學認為脂肪肝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體內代謝紊亂,可發(fā)展為脂肪性肝炎和肝纖維化等各種嚴重性肝病,有酒精與非酒精性,營養(yǎng)不良與營養(yǎng)過剩等諸型。中醫(yī)認為該病的基本病機為肝失疏泄,膽失凈化,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氣血瘀滯而成,我院研制成以利膽化瘀為先,加以清熱利濕,益氣扶正的雙清湯,療效卓著,受到業(yè)內專家及患者的好評?;颊吲笥?,如果您正為久治不愈的胃腸病或脂肪肝所苦惱,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