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晉客主任醫(yī)師 山東省文登整骨醫(yī)院 足踝外科 要定義難治性骨髓炎,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慢性骨髓炎。什么是慢性骨髓炎呢?慢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骨髓炎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而發(fā)生的結果,有典型的急性骨髓炎的病史,有死骨、死腔、竇道的形成。什么是難治性骨髓炎呢?目前尚沒有通行的診斷標準,我個人將其定義為:慢性骨髓炎經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手術超過3次或3次以上仍未治愈者,病程遷延數年甚至數十年。那么,難治性骨髓炎的病因是什么?骨髓炎的病因有許多種,外傷和術后感染引發(fā)的慢性骨髓炎是最常見病因。而難治性骨髓炎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前期治療的不規(guī)范,常見的為圍手術期抗生素使用不規(guī)范和手術清創(chuàng)不徹底所致。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乙型鏈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偶有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肺炎雙球菌感染。難治性骨髓炎是傳統(tǒng)骨科領域的老大難問題,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治療困難,常需要多次手術,結果因為一處的骨髓炎導致全身多處取皮取骨等手術,全身疤痕累累,耗費了患者和醫(yī)生的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對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問題總是有辦法解決的,只是你不知道。在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lián)的Ilizarov教授就采用后來被稱為“牽張成骨”、“張力應力法則”的Ilizarov技術來治療此類患者了。好在社會主義國家封閉的大門終于打開,使我們能有機會接觸到該技術。Ilizarov技術治療難治性骨髓炎具有創(chuàng)傷小,清創(chuàng)徹底,一次性治愈,治療周期短,不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創(chuàng)傷等優(yōu)點,目前已經傳播至世界各地。只是,在中國,醫(yī)學技術傳播緩慢,有些地區(qū),尤其是落后地區(qū),有些醫(yī)生,尤其是“老醫(yī)生”,對新鮮知識的學習和接受能力差,許多患者還是在接受傳統(tǒng)的治療方式,讓人看了之后很是心痛,為患者,也是為那些不能與時俱進的醫(yī)生。難治性骨髓炎不要怕,山東省文登整骨醫(yī)院的骨科醫(yī)生已經掌握并開始應用了這門技術,只是這門技術還需要繼續(xù)傳播、發(fā)展,讓更多的醫(yī)生掌握這門技術,讓更多的患者得益于這門技術。孫晉客醫(yī)生原創(chuàng)文章,嚴禁轉載。本文系孫晉客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dsjw.cn)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2015年11月10日
3867
1
0
-
毛威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同仁醫(yī)院 足踝外科中心 廣大的骨髓炎患友:首先要知道骨髓炎是骨質,骨膜及骨髓的炎性疾病,主要有細菌引起。是一種疑難雜癥,反復遷延不愈。治療時間較長,花費較高。但并不是不可治愈,也不是非要手術才能治愈,個別情況例外(癌變)。更不是非要截肢才能根除。只要患處沒有發(fā)生癌變,利用中藥(專治骨髓炎的中藥方劑)治療完全可以治愈。雖然治療時間稍長,但治愈后復發(fā)幾率基本為零(必須按醫(yī)生要求服用夠療程)。中藥治療的好處在于治本,使病變骨質(沒有完全壞死的骨頭)恢復正常,流膿竇道以及瘡口愈合,達到根治該病的目的。免除手術痛苦,該中藥(顆粒狀)既服用方便,又無副作用,也不產生抗藥性。手術治療,雖然愈合較快,但復發(fā)的比例非常高,往往不能徹底治愈。當然,如果患處已有較大塊死骨脫落而又不能自行排出,手術還是有必要的,但只將死骨取出即可,以便竇道正常排膿,手術只能作為輔助治療。另外就是硬化性骨髓炎一般不建議手術。原因是:手術不能保證治愈,同時會造成骨質缺損,患者痛苦較大,花費也高。只服用中藥即能達到治愈的目的。還有一種患者也不建議手術治療,即局部皮膚軟組織條件較差(皮膚爛顏色發(fā)烏等),術后局部皮膚容易發(fā)生壞死,強行手術,需要植皮,植皮后又難以成活,而且也不能治愈。因此,不是非進行手術不可的,還是建議保守治療為上策。服用中藥保守治療既不用住院,又不要家人護理,少花錢,少痛苦,愈后不復發(fā),能夠達到根治的目的。2014年06月24日
7529
11
0
-
白明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整形美容外科 白明 綜述 喬群 審閱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整形外科目前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相應的心臟直視手術得到廣泛開展,隨之而來,心臟術后發(fā)生胸骨骨髓炎的病例也大量增加。這種并發(fā)癥多數遷延難愈,臨床治療上十分棘手。本文參閱相關文獻,歸納總結了目前對此類并發(fā)癥的處理方法。1 發(fā)生率:根據統(tǒng)計, 心內直視術后并發(fā)胸骨切口皮下感染的發(fā)生率為0.4%-8% [1、2、3 ]。皮下感染未得到有效治療進而加劇,發(fā)展為胸骨感染和縱膈炎,并可能進一步惡化導致敗血癥、心臟切口感染甚至心臟破裂, 也可導致修復心臟的人工材料繼發(fā)感染致手術失敗。文獻報道縱膈炎的死亡率為25.7%~ 52% [4、5、6 ]。當炎癥侵犯胸骨引起慢性骨髓炎時, 病殘率和住院時間都將大大增加,耗費醫(yī)療資源[5]。因此, 對心內直視手術后切口感染的患者應予以高度重視。心內直視手術后切口并發(fā)癥臨床上較為多見,尤以后天性心臟病手術后發(fā)生率較高,瓣膜置換術后為2.2%,冠脈搭橋術后為1.9%-8.5% ,其中取大隱靜脈者為1.1%,取單側胸廓內動脈者為2.3%,取雙側胸廓內動脈者高達8.5%。[ 7 ]2 造成胸骨骨髓炎的原因: 2.1 糖尿病:糖尿病可導致微血管病變及免疫功能下降,微血管病變可引起微循環(huán)障礙、組織缺氧,從而易發(fā)感染。[ 8 ]2.2 乳內動脈移植:心臟手術中經常會進行乳內動脈移植,這將使同側胸骨減少90%以上的血供,從而影響術后胸骨愈合,易發(fā)生胸骨壞死、感染。[ 8 ]2.3 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與胸骨愈合不良成正比,長時間手術會增加術中污染機會,體外循環(huán)時間過長可削弱機體防御機制而增加術后感染幾率。[ 9 ]2.4 血腫:術中止血不徹底,術后引流不暢,使胸骨后積血容易致骨髓炎發(fā)生。[10]2.5 軟組織損傷:電刀應用過于頻繁、功率過大,會使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傷,皮膚愈合不良,感染由淺及深發(fā)生胸骨骨髓炎。[10]2.6 胸骨固定不牢:胸骨鋼絲固定欠牢固,胸骨相對活動影響其愈合。[11]2.7 其他:病人高齡、體質差、營養(yǎng)狀況不良等都會增加術后胸骨感染機率。[11]3 臨床表現:有學者統(tǒng)計胸骨的早期裂開多發(fā)生于體外循環(huán)手術后9~23天,平均(14±3.23)天,早期裂開臨床表現為: ①傷口滲血滲液、咳嗽加劇、呼吸費力與氣急加??;②體檢時胸骨有反常活動;③心率增快、血壓、血氧飽和度下降等一系列改變[12]。當炎癥累及胸骨時,出現胸骨壞死及化膿性骨髓炎,嚴重時出現胸骨病理性骨折, 換藥和全身應用抗生素效果不佳,患者反復發(fā)熱、營養(yǎng)消耗,炎癥可累及前縱膈,且有腐蝕大血管引起大出血的可能。慢性胸骨骨髓炎患者病程長,??梢娖つw潰瘍面、竇道,局部長期反復感染、壞死、流膿、遷延不愈。[13]4 治療方法: 4.1 保守治療:早期胸骨感染,當感染較為局限且壞死組織較少,可以堅持換藥,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促進新鮮肉芽生長,必要時在創(chuàng)面新鮮時予以二期縫合。Francel TJ, Kouchouks NT[ 14 ]報道胸骨感染保守治療的方法是應用閉式沖洗引流法,沖洗用敏感抗菌素反復沖洗胸骨后腔隙,減少創(chuàng)口攜菌量。雖可以治愈,但感染易復發(fā),約15%~60%;且此種方法治療周期長,死亡率在20%左右。Krabatsch等[15]對經胸骨正中切口心內直視手術后34 例胸骨傷口愈合不良的患者進行研究,研究者在術后第1天、第4天、第12天分別經沖洗引流管注入造影劑,拍攝胸部X線片,發(fā)現大部分患者在術后第4和12天胸骨后腔較術前明顯變小。胸骨后灌洗及引流可使胸骨后膿腔縮小,這一過程可以通過沖洗引流造影而觀察到,并根據X片顯示膿腔的大小,確定是否需要繼續(xù)沖洗。但需注意的是感染腔隙與胸膜腔相通者不宜造影。4.2 腹直肌肌皮瓣轉移修復:張紹明,陶宏煒[16]等主張對于感染時間長、胸骨破壞嚴重的患者,應作一期清創(chuàng)并行腹直肌肌皮瓣移植修復。清創(chuàng)的范圍應該包括胸骨大部分以及部分肋骨,胸部創(chuàng)面應用腹直肌肌皮瓣修復。對于經過多次清創(chuàng)換藥引流等治療均無效的患者,病程多在4個月以上,由于局部已形成較厚的纖維板,因此切除胸骨及肋骨后胸廓仍能起到一定的支架作用,因而不致影響呼吸功能。腹直肌肌皮瓣具有良好的血供,修復胸部傷口時可以無張力縫合,從而保證了傷口的良好愈合,術后具有較好的完整性和伸展性,腹直肌肌皮瓣能夠保證足夠的長度和寬度,從而使醫(yī)師可以對感染壞死組織進行徹底的清除,不必過分擔心創(chuàng)面過大而無法修復。4.3 胸大肌肌皮瓣轉移修復:此種方法是將血運豐富的胸大肌填塞入胸骨缺損部位,增加局部抗感染能力,輔以有效抗生素,可以做到一次治愈。胸大肌的血供一方面來自胸廓內動脈的穿支,一方面來自胸肩峰動脈肌支,故其血運豐富[17]。骨髓炎的治療,除進行徹底清創(chuàng)外,還要為清創(chuàng)后殘留的腔隙提供一塊血運豐富的組織,以提高其抗感染的能力。胸大肌正與胸骨相鄰,血運豐富、易剝離、易轉移。由于術中只應用了部分胸大肌,因此對同側上肢的影響不大。當采用帶蒂的胸大肌肌瓣轉移修復時,可根據殘腔部位只游離相應節(jié)段的胸大肌,肌瓣只需游離較短距離就可無張力填充殘腔,無需另做切口,創(chuàng)傷小、血運好,長度及大小以無張力填滿殘腔為宜;胸大肌肌瓣的蒂應當略寬于殘腔長度以預防肌瓣缺血,同時可使殘腔充填更滿意[18]。也可以在徹底切除胸骨壞死組織后,向兩側游離皮瓣至腋前線,皮瓣深度至胸大肌表面。根據胸骨缺損部位,將擬采用的肌瓣遠端切斷,鄰近缺損部位留蒂,用肌瓣將胸骨缺損區(qū)填實后,消滅死腔[20]。Erez 等[19]曾用胸大肌肌瓣治療小兒深部胸骨傷口感染9例,6例新生兒全部治愈。胸大肌瓣不僅能促進傷口快速愈合,而且可以保護危重病兒的生命,極少引起生長發(fā)育障礙。4.4 背闊肌肌皮瓣轉移修復:Dejesus應用背闊肌肌瓣治療了9例胸骨感染性裂開的病例[21],他提出背闊肌肌瓣的解剖學優(yōu)點是不會破壞胸骨及胸骨旁組織的側支循環(huán),有利于傷口愈合;其肌肉組織體積大、血運好,而且有足夠的長度,有利于充填殘腔或覆蓋胸骨;此外其游離取材較容易,手術所需時間短。但不足之處是術中需要變換體位。綜合來看,背闊肌肌瓣作為治療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手段是簡單、安全和可靠的。4.5 大網膜移植轉移修復:大網膜具有抗感染、免疫、再血管化、吸收及建立側支循環(huán)等生理功能,且血運豐富、易于裁剪,當大網膜從腹腔內取出并轉移以后,能與被修復的組織迅速粘連,結為一體,迅速建立側支循環(huán),改善缺血組織的血供。Belcher 等[22]報道了12 例應用大網膜移植治療冠狀動脈搭橋術后胸骨感染性裂開的結果,其認為嚴重胸骨感染應早期徹底清除壞死組織,用大網膜移植,直接關閉切口,此種方法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復發(fā),縮短住院時間,且手術簡便安全。d’Udekem等[23]采用徹底清創(chuàng)加大網膜移植術治療14例嚴重縱膈炎患者,術后靜滴抗生素最少4周。結果無手術死亡,術后平均住院31(20~154)天,平均隨訪20個月無感染復發(fā)。由于清創(chuàng)及縱膈沖洗引流術后有較高的感染復發(fā)率和病死率,多數學者主張一期應用適當的肌瓣或大網膜瓣移植進行治療。5 各種方法的比較:對于感染較輕、病程早期患者,可以應用閉式沖洗引流法,感染癥狀可以得到控制并治愈。但有時僅對胸骨和胸骨下感染的區(qū)域單純作切開、搔扒、引流等處理,仍不能治愈,且治療時間延長,患者痛苦極大。劉偉[18]等也報道了對于慢性胸骨感染者雖然堅持開放換藥3個月,但最終仍未見好轉。對于慢性感染反復發(fā)作的病例,炎癥往往局限在某一節(jié)段胸骨,行單純沖洗換藥,患者需長期換藥,痛苦大,并且易形成竇道,更加長期不愈。因而對于反復感染,尤其是應用閉式沖洗引流法治療失敗的病例,手術清創(chuàng)+肌皮瓣轉移修復是首選治療措施[21]。手術治療要達到一期愈合的目的,必需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6]: (1)徹底清除死骨、肉芽組織、鋼絲及線頭等病灶和異物,達到無感染源,使手術區(qū)域相對無菌。(2)清除病灶后的缺損部位需用轉移的肌瓣填實,消滅死腔,使手術后創(chuàng)面內不出現積血、積液,以免造成再次感染。(3)縫合固定皮瓣要仔細,盡量使傷口內不殘留線頭及異物,以免形成再感染隱患。通過隨訪得知:接受肌瓣轉移修復治療的胸骨骨髓炎患者,傷口在15~20天愈合,未見胸骨骨髓炎、肋軟骨炎復發(fā),疼痛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早期局部雖然輕度隆起,但3個月后肌肉萎縮,隆起消失,效果良好[10]。對并發(fā)胸骨骨髓炎患者,使用有活力的大網膜或肌瓣治療可以提高胸骨感染的治愈率,死亡率下降至10%以下[21, 23]。其中肌瓣具有Yellin等[24]則提出,針對感染發(fā)現較晚、創(chuàng)面復雜、胸骨破壞嚴重的患者,應采用分期手術,即一期行清創(chuàng)術,開放創(chuàng)口,當感染得到控制后,再行二期組織瓣移植。Francel [14]總結了151例心臟手術后出現縱膈炎患者的治療經驗, 其中包括即刻胸壁整形63例和延期胸壁整形88例。98.0 %的縱膈炎患者在6周內治愈,30天內病死率僅4.0%。隨訪結果發(fā)現接受胸壁整形術后的患者在上肢力量、胸壁穩(wěn)定性、肺功能、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單純再縫合固定的患者。Szerafin 等[25] 認為早期診斷后即行清創(chuàng)、沖洗引流是可以成功治愈早期縱膈感染的, 但是如果患者因其它原因推遲手術或胸骨廣泛感染或保守治療失敗,則應以有活力的肌瓣或大網膜瓣治療,他們總結了70例心臟手術后縱膈炎的患者治療方案,進行分析比較。結果顯示: “軟組織瓣”組的感染復發(fā)率和病死率分別為( 14.0%,6/43 )和(11.6%,5/43),均較“沖洗引流”組的(38.5%,10/26)和(15.4%,4/26)為低。各種類型的軟組織瓣在實際應用中各有利弊:應用大網膜轉移修復、填充感染形成的殘腔時,需要開腹進入腹腔游離大網膜,手術操作較復雜,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較多[22,26]。背闊肌切取雖然較為容易,但在術中需變換體位,增加了手術的繁瑣性[27]。胸大肌瓣的應用也有限制,比如有的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的患者不能兩側同時應用,因為對于此類患者,其左胸廓內動脈已游離作為移植血管,為不影響左側胸骨血運,只能選用右側胸大肌[18],腹直肌瓣在切取后容易造成腹壁薄弱發(fā)生切口疝[25],必要時需用聚丙烯網片加固腹壁。對于不同的患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軟組織瓣,用以修復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后形成的組織缺損。2011年11月29日
5702
0
0
-
2011年05月08日
5544
1
0
-
謝其根副主任醫(yī)師 江南大學附屬醫(yī)院 放射介入科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見病,其發(fā)病主要是由于急性骨髓炎治療不當、開放性骨折或骨折術后感染所致。病變可波及骨髓、骨質、骨膜及周圍軟組織,常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勞動能力,是骨科臨床治療的難題。清除死骨,消滅死腔是手術成功治療慢性骨髓炎的基礎。由于骨質結構特殊,手術難以清除死骨,手術治愈率低。骨髓炎最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嗜氧的革蘭陰性桿菌和厭氧菌。由于骨髓炎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全身應用抗生素很少能滲透到病灶內,在局部難以達到有效的殺菌濃度,易產生耐藥性,效果不佳。慢性骨髓炎骨質破壞嚴重,可并發(fā)病理性骨折,肢體畸形。關節(jié)功能障礙等。隨著介人技術應用,采用微量注射泵行抗生素病灶區(qū)血管內給藥技術的使用,給此類骨感染治療帶來令人滿意的效果。經動脈灌注抗生素治療慢性骨髓炎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但由于慢性骨髓炎是長期的慢性炎癥,局部條件差,小血管因炎性反應而閉塞,為了保持體內有效的藥物濃度,在灌注抗生素前應用擴血管藥及疏通微血管藥物,疏通血管,增加有效藥物濃度,控制感染。經動脈灌注抗生素的優(yōu)點為:(1)能迅速提高病灶組織的藥物濃度,達到抑制細菌生長,控制炎癥的目的。(2)使感染灶組織內藥物濃度較高.可預防手術操作所致的再次感染或感染的擴散。(3)抗生素介入治療時導管造影,可了解病灶周圍血管的情況,對吻合血管的選擇有指導意義。(4)操作簡單,適用性強,易于掌握,并發(fā)癥少并能增加療效。(5)縮短手術準備時間,減少住院時間。(6)改變慢性骨髓炎自然病理病程,減少手術次數??傊?,介入治療慢性骨髓炎方法簡單,實用性強,療效可靠,縮短了治療時間,減少了患者的痛苦。通過造影了解病灶周圍的血管情況。對臨床吻合血管的選擇具有指導意義。2011年03月14日
9688
3
2
-
2011年01月22日
7044
0
0
-
符勇副主任醫(yī)師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骨科 慢性骨髓炎應綜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影像檢查進行診斷。診斷的金標準是通過活檢取死骨行組織學和微生物學檢查。查體應注意皮膚和軟組織是否完整,確定壓痛點的定位,檢查骨的穩(wěn)定性,判斷肢體神經血管情況。實驗室檢查一般沒有特異性,不能確定感染的嚴重程度。絕大多數病人ESR和CRP升高,但白細胞升高的病人只占35%??梢杂枚喾N影像手段檢查慢性骨髓炎患者;但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明確地肯定或者排除骨髓炎。影像學檢查的目的是幫助確診和術前準備。從X平線片上可獲得確診慢性骨髓炎的有用信息,在一開始就應該做這項檢查。如果有皮質骨破壞和骨膜反應則強烈提示有骨髓炎。斷層片在過去是常規(guī)檢查手段,現在已經不再是了,但是斷層片在發(fā)現死骨方面很有用。如果有竇道,應做竇道造影,對制定手術方案很有用(圖16-2)。圖16-12 竇道造影后拍兩個平面的X線片,有助于確定慢性骨髓炎的感染病灶。同位素骨掃描對診斷急性骨髓炎很有用,但對慢性骨髓炎用處則不大,因為急性骨髓炎平片一般沒有異常表現。骨內血流增加的區(qū)域或成骨活性增加的區(qū)域在锝99骨掃描上表現為吸收增加,但沒有特異性。但是,該檢查有很大的陰性排除作用,雖然也有假陰性的報告。鎵掃描在白細胞或細菌聚集區(qū)表現為吸收增加。如果鎵掃描正常,則可以肯定沒有骨髓炎,在術后用鎵掃描隨診也很有用。銦111標記白細胞掃描比锝掃描和鎵掃描敏感,在鑒別慢性骨髓炎和糖尿病性神經病足方面非常有用。CT可以清晰顯示皮質骨,可以很好地觀察周圍軟組織,對檢查死骨尤其有用。MRI檢查軟組織比CT好,而且顯示骨的水腫區(qū)效果非常好。慢性骨髓炎在MRI片上可顯示界限清晰的高信號區(qū),周圍有活躍的病灶(環(huán)形征)。竇道和蜂窩織炎在T-2加權像上顯示為高信號區(qū)。MRI的缺點包括:價格昂貴、金屬內植物周圍區(qū)域不能檢查、皮質骨顯示不清。如前所述,診斷骨髓炎的金標準是活檢之后做培養(yǎng)和藥敏實驗。活檢不但能確診,還有助于選擇敏感的抗生素。三、治療慢性骨髓炎如不手術一般難以治愈。慢性骨髓炎的手術治療包括:死骨切除術、感染和疤痕化的骨質及軟組織切除術。手術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個有活力的、血液循環(huán)良好的環(huán)境,以此來消滅感染。要達到這個目的可能需要徹底清創(chuàng)。清創(chuàng)不徹底可能是造成慢性骨髓炎復發(fā)率較高的原因之一。徹底清創(chuàng)經常會遺留一個大的死腔,需要進行處理,以防止感染復發(fā)和因大塊骨缺失而造成不穩(wěn)定??赡苄枰M行適當的骨和軟組織缺損重建,并且,要明確感染的病原菌,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只有通過X線平片、竇道造影、CT和MRI檢查仔細地辨認死骨和膿腫并且精心計劃之后,才能著手進行重建手術。鎵掃描和碘111標記白細胞掃描亦有很大的作用。在重建過程中,要與從事感染控制工作的醫(yī)生合作。實施重建手術需要精于組織覆蓋手術的醫(yī)生的幫助,這類手術包括:皮膚移植、肌肉和肌皮瓣移植,有時還需要應用游離皮瓣移植技術(圖16-13)。對于術后用多長時間的抗生素仍有爭議。傳統(tǒng)方法是慢性骨髓炎清創(chuàng)后經靜脈給6周抗生素。Swiontkowski等報告只在術后1周內經靜脈給抗生素,之后口服抗生素6周,成功率為91%。2010年12月09日
7144
0
0
骨髓炎相關科普號

張云飛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云飛 副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骨科
50粉絲5310閱讀

白明醫(yī)生的科普號
白明 副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整形美容外科
1825粉絲6.1萬閱讀

付朝杰醫(yī)生的科普號
付朝杰 副主任醫(yī)師
棗莊市婦幼保健院
新生兒科
1898粉絲654.1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