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發(fā)現(xiàn)食管黑色素瘤怎么辦?
一、食管黑色素瘤的特點。1、 少見,占食管惡性腫瘤的0.1-0.2%。2、 預后差,容易淋巴結轉移和血性轉移。3、 內鏡活檢術前診斷率低。有的食管黑色素瘤呈現(xiàn)黑色或黑褐色,棕色,灰色,紅色,甚至白色,有的邊緣局部發(fā)黑。4、 多位于食管中下段,發(fā)現(xiàn)前常常有反流性食管炎。5、 內鏡下主要表現(xiàn)為寬基底的息肉樣、分葉狀或菌傘狀腫物,部分病變表面可伴有潰瘍,觸之易出血。二、食管黑色素瘤的治療。1、 食管黑色素瘤治療效果差。2、認為手術根治切除仍是首選的也是標準的治療方法,部分經過嚴格挑選的單個轉移灶也可以手術治療。3、 術后可以化療。4、 基因檢測發(fā)突變是惡性黑色素瘤中最常見BRAF的突變,有此基因突變者可以靶向藥物治療,維羅菲尼和達拉菲尼對一半以上BRAF的突變的惡性黑色素瘤有效。此基因未突變者可以抗PD-1/PDL1免疫治療,5、所以生存時間較長者都是手術的患者,術后再給予輔助治療。
陸欣欣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9月09日2227
0
0
-
癌的早期信號!醫(yī)生呼吁:早知道能救命!
這些信號≠100%患癌但如果任由發(fā)展它可能發(fā)展為真正的癌一旦發(fā)現(xiàn)以下這些癥狀必須提高警惕、采取措施!乳腺不規(guī)則腫塊或乳頭血性溢液,警惕乳腺癌。80%的初診乳腺癌患者,是因無意中摸到乳腺腫塊而就診。腫塊多為單發(fā),以無痛性腫塊居多,少數(shù)伴有隱痛或刺痛,邊緣不規(guī)則、表面不光滑,若還伴有乳腺皮膚的“酒窩樣”或“橘皮樣”改變,建議就醫(yī)。非妊娠期女性乳頭流出膿液、漿液、血液等,可能是乳腺增生、乳腺導管擴張癥或乳腺癌表現(xiàn),需請醫(yī)生進一步判斷。建議:一般而言,18歲以上的女性要學會乳房自檢,每月定期檢查一次。40歲以前的成年女性,每年體檢除了要做外科觸診外,應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40歲以后,除了乳腺B超,還應根據(jù)個體情況,每年做一次乳腺鉬靶檢查。乳腺癌高危人群,則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定期復查,或接受乳腺癌基因篩查。肝硬化可能是肝癌的癌前病變。肝癌存在典型的三步曲,即肝炎→肝硬化→肝癌。約70%的原發(fā)性肝癌是發(fā)生在肝硬化的基礎上的,而另外在我國約40%肝硬化合并肝癌。建議:肝硬化患者要及時接受規(guī)范的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是胃癌的癌前病變。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及時接受正規(guī)治療,效果是比較好的,不會致癌。但是有的胃癌與某些良性病變共存或在某些良性病變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發(fā)生癌變,而這些胃部疾病大多已長期存在,更易使患者放松對胃癌的警惕。建議:胃癌的發(fā)生與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大關系,可進行幽門螺桿菌基因分型評估胃癌風險,如有需要,可進一步進行胃鏡檢查。消化不良、吞咽困難、嗓音嘶啞,警惕食道癌、喉癌。上述兩大癥狀在生活中極為常見,誘因很多,但如果出現(xiàn)長時間不明原因的持續(xù)消化不良,需考慮胃癌的可能。建議:長期吞咽困難,進食時出現(xiàn)胸骨后疼痛、食管異物感,不進食也會感到食管壁有菜葉、碎片或米粒黏附,吞咽下食物后會感到食物下行緩慢,甚至停留在食管內,應盡早接受X光胸透或胃鏡檢查。若出現(xiàn)聲音嘶啞、咽喉疼痛、刺激性干咳等癥狀,或有痰中帶血、咽部異物感等,對癥治療不見好轉,或癥狀持續(xù)超過1個月,應進行詳細的喉鏡檢查。無痛血尿可能是腎癌、膀胱癌的早期癥狀。在少數(shù)病例中,無疼血尿還可能是前列腺癌的癥狀。建議:只要出現(xiàn)血尿,不管量多還是量少,即使不痛,很久才一次,也要引起高度警惕,應該及早進行檢查。淋巴瘤最常以淋巴腺(結)腫大為初發(fā)癥狀,尤其是在頸部、腋下或腹股溝等部位。若淋巴結腫大時間較短,摸起來比較柔軟,自覺疼痛或壓痛,一般屬于良性;若頸部、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長時間不消,堅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無疼痛或壓痛,且逐漸增大,則要警惕腫瘤的可能。建議:一處或多處出現(xiàn)淋巴結腫大,質地較硬但無疼痛感的,就應當心淋巴瘤,最好及時就診檢查。肺部結節(jié)大部分是良性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屬于癌前病變或者肺癌。因此,并非所有的肺結節(jié)都需要手術切除。咳嗽不停,痰中帶血,警惕肺癌。肺癌的典型征兆是刺激性咳嗽、痰中帶血、胸痛等,約2/3有頑固刺激性咳嗽。與感冒、支氣管炎咳嗽不同,這種刺激性咳嗽用抗生素無法減輕,通常是間斷性咳血痰或痰中帶血絲,或咳嗽有大量泡沫痰,伴隨喉部哮鳴音、胸悶、氣促等表現(xiàn),短期內體重明顯下降,有不明原因的低熱。若上述癥狀持續(xù)2~3周不緩解,建議就醫(yī)。建議:如果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肺部結節(jié),不要過度驚慌,也別忽視。及時進一步診斷明確性質,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觀察或治療。40歲以上人群或者有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盡量一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早期肺癌。腸息肉是指大腸腔內黏膜表面隆起,導致局部增生的一類病變。其中,炎性腸息肉、錯構瘤息肉、淋巴性息肉跟腸癌關系不大;增生性腸息肉、腺瘤性腸息肉跟腸癌關系密切。長期便秘、腹瀉,大便有血或呈深色、黑色,警惕結腸癌、直腸癌。大便形態(tài)、顏色以及排便規(guī)律的變化,是結直腸癌最直接的早期表現(xiàn)。不過,便血是臨床上較復雜的一種癥狀,痔瘡、上消化道出血等也可能導致,但性狀、顏色不同,若只發(fā)現(xiàn)便中帶血不必過于恐慌,聽從醫(yī)生指導即可。建議:可選擇采集大便進行腸癌早期篩查。如有需要,可進一步進行腸鏡檢查。無疼痛皮膚角質化可能是皮膚癌的早期信號。一般具體癥狀包括:皮膚出現(xiàn)圓形皮疹樣異常變化,局部扁平或隆起,表面出現(xiàn)棕黃色或黑色痂皮,患者沒有疼痛感,多發(fā)于面部和手背。建議:如果皮膚出現(xiàn)這種角化,及時去皮膚科看一下醫(yī)生。交界痣可能是黑色素瘤的癌前病變。部分皮膚的交界痣和混合痣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可發(fā)生惡變,成為惡性黑色素瘤。盡管交界痣和混合痣已被證實有惡變傾向,但真正發(fā)展成為惡性腫瘤者微乎其微。建議:不要反復地摩擦、針挑等刺激身上的痣,也別亂用藥物腐蝕它,這些都可能是激發(fā)交界痣或混合痣惡變?yōu)楹谏亓龅恼T因??谇粌瘸霈F(xiàn)不明原因的白色斑塊,尤其是經常吸煙的人,可能是患上了口腔白斑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有發(fā)生癌變的可能,甚至面臨手術切骨的嚴重后果。據(jù)了解,舌頭、牙齦、腮上黏膜都有可能是口腔白斑病滋生的溫床。口腔潰瘍通常10天內會自行愈合,長時間不愈合的潰瘍可能是結核性潰瘍或者癌癥。若潰瘍伴有反復出血及不明原因的麻木、灼熱、干燥感,且超過兩周不愈合,就要警惕。建議:發(fā)現(xiàn)白斑時,不要誤以為是潰瘍,需及時處理;別用指甲刮白斑;停止抽煙,否則會加速白斑惡化。大眾對口腔白斑病普遍缺乏認識,越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越能控制病情。陰道莫名出血,警惕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有些女性在性交、婦科檢查,或用力排便后有少量陰道出血,呈淡紅色或褐色,屬“接觸性出血”,可能是宮頸癌的癌前病變信號。陰道出血一般先少后多,或時多時少,病情發(fā)展到中期,出血會明顯增多。此時應及時到醫(yī)院檢查,并堅持4~6個月復查。絕經期后有不規(guī)律陰道出血或血性白帶,在排除宮頸癌和陰道炎后,應高度警惕子宮內膜癌。建議:宮頸癌篩查,HPV+TCT是經典篩查方式。21歲以上的或者有性生活3年以上的女性,至少每2年做一次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TCT)及HPV病毒檢測。如果以上檢查發(fā)現(xiàn)高危型HPV陽性或TCT異常,可以做陰道鏡檢查,必要時取宮頸上的組織,做病理組織學診斷,以判斷是否處于癌前病變。疼痛,警惕骨癌、睪丸癌。疼痛是多種癌癥的癥狀,多見于中晚期,骨癌和睪丸癌早期就可能出現(xiàn)疼痛。骨癌早期疼痛具有固定性、持續(xù)性特點,夜間尤甚,且日益加重。當感到腰背、四肢、關節(jié)等處疼痛、腫脹,找不到創(chuàng)傷、炎癥、風寒等誘因,就要提高警惕。睪丸癌疼痛常是局部隱痛、脹痛,痛感不是很強烈,手摸睪丸能發(fā)現(xiàn)不對稱,患側體積增大,有下墜感。常見癌癥的篩查建議:肺癌適應人群:肺癌家族史、吸煙史、咳嗽、胸痛、痰中帶血、長期低熱等;適應年齡:50歲以上;檢查項目: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肺癌液態(tài)活檢;腫瘤標志物:NSE、CYFRA21-1、CEA、SCC。乳腺癌適應人群: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疾病史、乳房脹痛(與月經周期無關)、乳頭異常分泌物等;適應年齡:35歲以上女性;檢查項目:乳腺超聲檢查、乳腺鉬鈀檢查、乳腺磁共振檢查;腫瘤標志物:CA-153、CA-125、CEA。宮頸癌適應人群:宮頸癌家族史、不潔性生活史,白帶異常、陰道出血等;適應年齡:21歲以上女性;檢查項目:宮頸超薄細胞學檢查(TCT)、人乳頭瘤病毒測試(HPV);腫瘤標志物:SCC、CEA。結直腸癌適應人群:結直腸癌家族史,慢性結腸炎及腸息肉病史,下腹痛、便血、黏液便、大便頻次改變等;適應年齡:45歲以上;檢查項目:肛診、大便潛血、腸鏡;腫瘤標志物:CEA、CA-199、CA-242。胃癌適應人群:胃癌家族史,胃潰瘍、胃腸息肉病史等,腹痛、腹瀉、消瘦、柏油便等;適應年齡:50歲以上;檢查項目:幽門螺桿菌檢測、胃鏡等;腫瘤標志物:CA72-4、CEA。前列腺癌適應人群:前列腺癌家族史,反復尿頻、尿急及血尿等;適應年齡:45歲以上男性;檢查項目:前列腺觸診檢查、前列腺超聲檢查;腫瘤標志物:PSA、FPSA。文章來源于 胃腸病、南方日報、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腫瘤
吳高松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9月07日6044
0
11
-
指甲變黑是什么回事?
趙明煌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8月29日1665
0
2
-
黑色素瘤的2020美國ASCO指南
該指南概括了術前、術后以及不可手術的成人皮膚黑色素瘤的全身治療方案。對于IIIA/B/C/D期皮膚黑色素瘤的輔助治療,BRAF野生型患者推薦應用nivolumab或pembrolizumab,而在BRAF突變型患者推薦應用這兩種單抗中的一種或dabrafenib聯(lián)合trametinib全身治療。對于皮膚黑色素瘤,不推薦新輔助治療。在無法切除或者遠處轉移病人,BRAF野生型推薦應用ipilimumab聯(lián)合nivolumab,或者nivolumab,pembrolizumab單藥應用;BRAF突變型患者可推薦應用上述三種方案,或者BRAF和MEK抑制劑的聯(lián)合方案,推薦藥物包括dabrafenib聯(lián)合trametinib,或者encorafenib聯(lián)合binimetinib。粘膜黑色素瘤與皮膚黑色素瘤的治療原則相同。核心問題1對于可切除的成人皮膚黑色素瘤,哪些新輔助治療(單藥或者聯(lián)合用藥)顯示臨床獲益?推薦:不常規(guī)推薦新輔助治療核心問題2對于已切除的成人皮膚黑色素瘤,可選的輔助治療方案有哪些,與臨床特征或者生物標記物的相關性?推薦一:術后II期的黑色素瘤患者不推薦術后輔助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或dabrafenib聯(lián)合trametinib的治療。(證據(jù)質量:低;推薦強度:中等);推薦二:對于IIIA/B/C/D期切除術后的BRAF野生型患者,推薦以下選項(不分先后順序):nivolumab用藥52周或pembrolizumab用藥52周。不建議常規(guī)應用ipilimumab和大劑量干擾素輔助治療。(證據(jù)質量:高;推薦強度:強)。推薦三:對于IIIA/B/C/D期切除術后的BRAF突變型患者,推薦以下治療方案:nivolumab用藥52周或pembrolizumab用藥52周,或者dabrafenib聯(lián)合trametinib用藥52周。(證據(jù)質量:高;推薦強度:強)。推薦四:對于V600E/K以外其他BRAF突變的III/IV期黑色素瘤患者,不推薦dabrafenib聯(lián)合trametinib(證據(jù)質量:低;推薦強度:不適用)。推薦五:已切除的IV期黑色素瘤患者,推薦nivolumab輔助治療。(建議類型: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質量:高;推薦強度:強)。已切除IV期黑色素瘤的患者可以推薦pembrolizumab或dabrafenib聯(lián)合trametinib(BRAF突變患者)(證據(jù)質量:無;推薦強度:弱)。核心問題3對于不可切除或有遠處轉移的成人皮膚黑色素瘤,可選的全身治療方案有哪些,與臨床特征或者生物標記物的相關性?推薦一:對于BRAF野生型不可切除/轉移性皮膚黑色素瘤的患者,可推薦以下治療選擇(無先后順序):ipilimumab聯(lián)合nivolumab治療后應用nivolumab維持,或nivolumab或pembrolizumab單藥方案。(證據(jù)質量:高;推薦強度:強)。推薦二:對于BRAF突變型(V600)不可切除/轉移性皮膚黑色素瘤的患者,可推薦以下選擇(不分先后):ipilimumab聯(lián)合nivolumab治療后應用nivolumab維持,或nivolumab或pembrolizumab單藥方案;或dabrafenib聯(lián)合trametinib,或encorafenib聯(lián)合Binimetinib,或vemurafenib聯(lián)合Cobimetinib。用藥劑量和時間參考上表(證據(jù)質量:高;推薦強度:強)。推薦三:抗PD1治療進展后,對于無法切除/轉移性BRAF野生型皮膚黑色素瘤患者可推薦ipilimumab或包含ipilimumab單抗的方案。溶瘤病毒Talimogene laherparepvec(T-VEC)治療可提供給具有可注射病變的患者(證據(jù)質量:無證據(jù);推薦強度:弱)。推薦四:一線抗PD1治療進展后,對于不可切除/轉移性皮膚黑色素瘤的伴有BRAF突變型(V600)的患者可以推薦BRAF / MEK抑制劑的聯(lián)合方案。同樣,應用BRAF / MEK抑制劑聯(lián)合治療方案后進展的患者推薦抗PD1治療。不管是一線抗PD1治療進展后還是BRAF / MEK抑制劑進展后,都可以推薦ipilimumab或含ipilimumab的治療方案(證據(jù)質量:低;推薦強度:弱)。 推薦五:對于不適合或者不同意全身治療方案、具有可注射的不可切除的的部位(包括皮膚/皮下/淋巴結)的患者,可推薦T-VEC作為主要療法(證據(jù)質量:中等;推薦強度:弱)。 核心問題4 對于臨床分期大于II期的成人非皮膚黑色素瘤,可選的全身治療方案有哪些,與臨床特征或者生物標記物的相關性? 推薦一:對于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目前尚無建議或推薦的全身治療方法。應盡可能為患者提供或轉診參加臨床試驗(證據(jù)質量:低;推薦強度:不適用)。 推薦二:在沒有其他數(shù)據(jù)更新的情況下,無法切除/轉移性粘膜黑色素瘤的患者與皮膚黑色素瘤的治療原則相同。應盡可能為患者提供或轉診參加臨床試驗(證據(jù)質量:低;推薦強度:弱)。 推薦三:目前尚不建議對任何其他形式的非皮膚黑色素瘤的患者進行任何特定的全身治療。應盡可能為患者提供或轉診參加臨床試驗(證據(jù)質量:無證據(jù);推薦強度:不適用)。
吳昕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8月27日4379
0
1
-
手部皮膚腫物
手部皮膚腫物常見的有疣、肉芽腫、纖維瘤、痣、鱗癌等。疣由人類乳頭瘤病毒引起,創(chuàng)傷部位最常見,多為自限性疾病,可以手術切除,通常采用冷凍、激光等方法治療。肉芽腫常表現(xiàn)為單個紅色的腫瘤結節(jié),易出血,常反復破潰,很少能自行消退。通常行手術切除。皮膚纖維瘤是一種纖維組織腫瘤,侵犯真皮。通常為單一隆突性腫塊,質地韌。手術時唯一的治療方法。
杜子婧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8月24日2831
0
0
-
百度百科-黑色素瘤-魏愛華
黑色素瘤,通常是指惡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細胞來源的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簡稱惡黑,多發(fā)生于皮膚,也可見于黏膜和內臟,約占全部腫瘤的3%。皮膚惡性黑色素瘤占皮膚惡性腫瘤的第三位(約占6.8%~20%)。好發(fā)于成人,皮膚白皙的白種人發(fā)病率高,而深色皮膚的亞洲人和非洲人發(fā)病率較低,極少見于兒童。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多發(fā)現(xiàn)象。 惡性黑色素瘤可由先天性或獲得性良性黑素細胞痣演變而成,或由發(fā)育不良性痣惡變而來,也可以是新發(fā)生。近年來,惡性黑色素瘤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與其他實體瘤相比,其致死年齡更低。惡性黑色素瘤除早期手術切除外,缺乏特效治療,預后差。因此,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極其重要。[1]一、疾病定義黑色素瘤,通常是指惡性黑色素瘤,由黑色素細胞惡變而來的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簡稱惡黑。惡性黑色素瘤多發(fā)生于皮膚,也可發(fā)生于黏膜(包括內臟黏膜)、眼葡萄膜、軟腦膜等部位。我國人群好發(fā)于肢端皮膚(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惡性黑色素瘤不會傳染,但可能存在個別的家族性多發(fā)現(xiàn)象。[2]二、流行病學2.1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惡性黑色素瘤的發(fā)病率及致死率在近數(shù)十年來逐漸增高。全球平均每年新發(fā)16萬例,死亡48,000例。其中,澳大利亞發(fā)病率最高,超過50/10萬。美國約30/10萬。我國發(fā)病率約0.6/10萬~1/10萬,明顯低于歐美等白種人。[3]2.2發(fā)病趨勢在淺膚色人群中,惡性黑色素瘤的發(fā)病率近年來以每年約3%~7%的比例遞增,在美國腫瘤學年會(ASCO)的報道中,惡性黑色素瘤已成為發(fā)病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1]2.3好發(fā)人群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患病率比約為3:2。各年齡段均可發(fā)病,但以50~60歲為主。美國的平均診斷年齡為60歲左右,20歲以下發(fā)病率約為0.6%。皮膚白皙、有多發(fā)性色素痣(>50個,尤其掌跖等易受摩擦部位的色素痣)或發(fā)育不良痣、嚴重日光暴曬史、有惡性黑色素瘤家族史的人群更易發(fā)病。[1]三、疾病類型3.1腫瘤分型根據(jù)發(fā)病方式、起源、病程和預后等特點,惡性黑色素瘤分為兩大類:原位惡性黑色素瘤:指腫瘤細胞僅局限于表皮或黏膜上皮層內。包括惡性雀斑樣痣、淺表擴散性原位惡性黑色素瘤、肢端原位黑色素瘤。侵襲性惡性黑色素瘤:指腫瘤細胞已突破表皮基底層或粘膜上皮層,向真皮及更深層浸潤。包括惡性雀斑樣黑色素瘤、淺表擴散性惡性黑色素瘤、肢端黑色素瘤和結節(jié)性黑色素瘤。3.2腫瘤分期0期:即原位癌,指腫瘤細胞仍局限于表皮或黏膜上皮層內,無浸潤和遠處轉移。I~II期:腫瘤局限,無轉移。根據(jù)有無潰瘍形成及浸潤深度又分為I期和II期。III期:腫瘤已發(fā)生區(qū)域淋巴結轉移。IV期:腫瘤已發(fā)生遠處轉移,如轉移到遠隔部位的皮膚、淋巴結、內臟(如肺)、骨、腦等處。分期越早,徹底治愈的可能性越大。分期越晚,預后越差。[1]四、病因目前, 惡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是多方面的,種族與遺傳、創(chuàng)傷與刺激、日光、免疫等因素均可能相關。危險因素包括:膚色白皙、有多發(fā)色素痣(尤其掌跖等易受摩擦部位)或發(fā)育不良痣、長期紫外線暴露或日曬史、有黑色素瘤家族史或既往曾有黑色素瘤病史等。4.1基本病因黑素細胞發(fā)生DNA損傷為惡性黑色素瘤的基本病因。在遺傳背景基礎上,長期紫外線照射、反復摩擦、外傷刺激等導致黑素細胞的DNA發(fā)生斷裂、易位、突變或異常甲基化等,黑素細胞出現(xiàn)增殖失控和分化異常,最后發(fā)展為惡性腫瘤細胞。4.2誘發(fā)因素長期日光暴曬或日曬傷史。長期紫外線暴露史:如不正確使用曬黑燈、曬黑床及其它紫外線產品。長期局部慢性損傷或刺激:如位于肢端的色素痣長期受行走摩擦或外傷及炎癥刺激。其它因素:部分家族性遺傳性皮膚病,如著色性干皮病,患者皮膚對日光極為敏感,更易發(fā)生 黑色素瘤。[3]五、癥狀惡性黑色素瘤好發(fā)于男性,且男性患者死亡率比女性患者高。女性患者的腫瘤好發(fā)部位是腿部(尤其是小腿),男性則為背部和頭頸部。在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洲人群中,原發(fā)于肢端的黑色素瘤約占50%,常見部位為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20%~30%的患者可原發(fā)于黏膜,如直腸、肛門、外陰、眼、口鼻咽等部位。5.1典型癥狀早期癥狀:原有的色素痣突然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快速增大、形狀或顏色發(fā)生改變;也可在原來無色素痣的部位突發(fā)新生的黑褐色斑片或斑塊。部分惡性黑色素瘤也可無明顯的色素沉著。一般無明顯疼痛或瘙癢等癥狀。大部分惡性黑色素瘤是新發(fā)生的,在其原位放射生長期,臨床表現(xiàn)為扁平的皮損。識別新近發(fā)生的早期黑色素瘤的重要征象有以下幾點:①皮損直徑≥6mm;②皮損邊緣不規(guī)則,通常為扇形;③色素沉著不規(guī)則、不均一;④皮損不對稱。進展期癥狀:瘤體繼續(xù)增大,損害隆起呈斑塊或結節(jié)狀,也可呈蕈狀或菜花狀,表面易破潰和出血,周圍可有不規(guī)則的色素暈或色素脫失暈。如向皮下組織生長時,呈皮下結節(jié)或腫塊。如向周圍擴散時,可出現(xiàn)衛(wèi)星灶,區(qū)域淋巴結可腫大。晚期癥狀:局部瘤體繼續(xù)增大,發(fā)生明顯破潰,反復不愈;區(qū)域或遠隔淋巴結腫大;發(fā)生遠處轉移時出現(xiàn)相應癥狀,如骨轉移時出現(xiàn)骨痛,肺轉移時出現(xiàn)咳嗽、咯血,腦轉移時出現(xiàn)頭痛及中樞神經癥狀等。5.2特殊癥狀眼惡性黑色素瘤可出現(xiàn)包括飛蚊癥、瞳孔形狀改變、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等表現(xiàn)。黏膜惡性黑色素瘤的癥狀依據(jù)所發(fā)生部位而定。如胃腸道的惡性黑色素瘤可表現(xiàn)為血便、黑便、消化不良或腸梗阻等。鼻咽部惡性黑色素瘤可表現(xiàn)為鼻塞、頭痛、鼻出血等。5.3伴隨癥狀早期患者常無明顯伴隨癥狀。后期可出現(xiàn)消瘦等惡病質表現(xiàn)。[1][2]六、就醫(yī)6.1就醫(yī)指征原有的色素痣突然發(fā)生顏色加深、體積變大,破潰、出血,或瘙癢、疼痛等。原來無色素痣的部位新發(fā)生黑褐色斑片或斑塊。出現(xiàn)上述情況應及早就醫(yī)。6.2診斷流程醫(yī)生會首先詢問病史和查體。對高度懷疑惡性黑色素瘤者,會建議行活檢及病理以確診。對已確診者,需結合影像學和血液學檢查等明確腫瘤分期、判斷有無遠處轉移以指導治療。對部分患者還會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明確分子分型,輔助制定針對性的精準治療方案。6.3診斷依據(jù)需結合局部癥狀和體征、組織病理學檢查(包括局部瘤體組織、區(qū)域或遠隔淋巴結、遠處轉移灶)、影像學、血液學以及基因檢測等綜合進行。6.4就診科室一般首選皮膚科就診,也可于腫瘤科等就診。診斷明確后可能需聯(lián)合多學科以確定治療方案,如放療科、病理科、腫瘤科、外科等。6.5相關檢查體格檢查主要檢查局部皮膚和區(qū)域淋巴結。如在原有色素痣基礎上發(fā)生近期快速發(fā)展的腫瘤性結節(jié)、有壞死、潰瘍或出血,色素加深或不均勻,周圍有衛(wèi)星灶。區(qū)域淋巴結可腫大。皮膚鏡皮膚鏡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無創(chuàng)性觀察在體皮膚表面和表皮下部肉眼無法識別的形態(tài)學特征與數(shù)字圖像分析技術。典型惡型黑色素瘤,皮膚鏡特異性表現(xiàn)主要有:①不典型色素網;②不規(guī)則條紋結構;③不規(guī)則點和球結構;④不規(guī)則污斑;⑤藍白結構;⑥血管征象:點狀或發(fā)夾狀不規(guī)則血管、粉紅色區(qū)域。組織病理學檢查為確診黑色素瘤最重要的依據(jù)。切取部分或全部腫瘤組織送檢。對懷疑有局部淋巴結轉移者常需同時取相應的淋巴結以判斷有無轉移。通過組織學診斷,還可觀察其組織學分型與侵襲程度,有助于指導治療與判斷預后。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常與組織病理檢查相結合,用于輔助診斷和鑒別診斷。檢測指標主要包括反映細胞增殖的相關指標(如Ki-67、cyclin D1等),以及黑色素細胞的特征性標志物(如S-100蛋白、SOX-10. MelanA、HMB45、酪氨酸酶等)。影像學檢查常用于輔助判斷有無遠處轉移和腫瘤分期。主要包括淋巴結及腹盆腔超聲、胸片、胸腹部CT或MRI,懷疑有骨轉移時可進行骨掃描,顱內轉移時行頭顱CT或MRI。懷疑全身廣泛轉移時可行全身PET-CT檢查。實驗室檢查主要包括血常規(guī)、肝腎功、乳酸脫氫酶(LDH)等,用于判斷患者的基礎情況,并指導后期治療?;驒z測針對BRAF、CKIT和NRAS等基因的檢測,以明確分子分型,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后。[1]七、鑒別診斷7.1良性色素痣色素痣是由于皮膚的黑色素細胞良性增多引起。以下指征有助于鑒別:形態(tài):良性痣的形狀通常對稱規(guī)則,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光滑。惡性黑色素瘤形態(tài)不規(guī)則或不對稱;邊緣不完整,色素與周圍皮膚分界不清。顏色:良性痣一般為棕黑色或褐黑色,顏色均一。惡性黑色素瘤往往顏色更深或有雜色,如粉紅色、藍黑色、藍白色(個別惡性黑色素瘤也可無顏色)。大?。毫夹陨仞氲闹睆酵ǔ!?毫米;當良性色素痣短期進展且直徑≥6毫米時,應懷疑惡性黑色素瘤可能。其他:良性色素痣通常無明顯生長,無疼痛及破潰等。惡性黑色素瘤常出現(xiàn)短期內的快速增長,瘤體發(fā)生隆起、破潰或出血等。7.2甲下出血由于外傷、擠壓等導致的甲板下組織破裂,出血積聚于甲下所致。雙足拇趾常見。常在劇烈活動、體育鍛煉、長時間行走或穿高跟鞋之后發(fā)生,新近的出血表現(xiàn)為甲板下的紅色或棕紅色小斑片,陳舊性出血多呈黑褐色。一般在數(shù)月內隨甲的生長逐漸向遠端遷移或吸收消散。[3]八、治療黑色素瘤的惡性程度較高,多發(fā)生轉移,預后較差。因此,早期診斷與及時合理治療極其重要。及早局部手術切除是爭取治愈的最佳方法,切除原則以局部不復發(fā)為標準?;焹H適合晚期患者,免疫療法仍處在試驗階段,療效不確定。所需治療費用與選擇的治療方法有關。8.1手術治療早期手術徹底切除是惡性黑色素瘤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切除范圍與腫瘤浸潤深度和分期有關。切除方法包括:Mohs手術及一般外科手術。Mohs手術應做到完全切除鏡下腫瘤。局部切除范圍:原位者一般在皮損邊緣外擴大0.5~1.0cm。浸潤厚度<2.0mm者,擴大至少1.0cm。皮損厚度>2.0mm時,至少擴大3.0cm。但頭頸、掌跖的損害切除范圍應略大些,最低也在1.5cm。初診有淋巴結腫大者,應做局部淋巴結切除。I-II期:浸潤深度<0.75mm時通常只切除局部瘤體組織,不需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浸潤深度為0.76~1mm者,需結合臨床考慮是否切除瘤體同時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浸潤深度>1mm或為潰瘍型者,推薦積極切除局部瘤體的同時行前哨淋巴結活檢。III期:建議除手術切除原發(fā)灶外,同時行區(qū)域淋巴結清掃術。IV期:對發(fā)生遠處孤立轉移灶的患者仍推薦積極手術,同時切除原發(fā)灶和轉移灶。但對廣泛轉移者可行保守治療。手術并發(fā)癥:主要是切除不凈、術后復發(fā)等。手術部位可發(fā)生傷口感染、傷口裂開等。淋巴結活檢或淋巴結清除術后可發(fā)生局部淋巴漏或肢端淋巴水腫。8.2藥物治療目前缺乏針對惡性黑色素瘤的高效化療藥物,主要用于術后的輔助治療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療。大劑量干擾素皮下注射,如INF-γ、INF-α2a,INF-α2b干擾素。不同類別的干擾素,注射劑量、頻率和療程均有不同?;煟函熜芳?。適合于已有轉移的晚期患者。部分患者應用化療后,可緩解癥狀,延長存活時間?;熕幬镏饕莻鹘y(tǒng)的細胞毒性藥物,包括達卡巴嗪、替莫唑胺、福莫斯汀、紫杉醇、順鉗和卡鉗等。以聯(lián)合應用為主。灌注化療用于晚期局限性患者。8.3放射治療惡性黑色素瘤對放射治療不敏感,僅用于特殊情況下的輔助治療,如不能耐受手術、手術切除不盡但又無法再次手術、或腦和骨轉移后的姑息治療,以及小型或中型脈絡膜黑色素瘤的治療。例如高能量X線、粒子束照射、中子俘獲治療等。8.4前沿治療主要是生物制劑治療,包括:BRAF抑制劑(輔助治療BRAF突變的患者)、MEK抑制劑、PD-1單抗、CTLA-4單抗、CKIT抑制劑等,但具體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8.5對癥支持治療積極糾正貧血、低白蛋白血癥,加強營養(yǎng)支持,控制傷口感染等并發(fā)癥。適度鍛煉以增加身體免疫力,但應避免過度運動。積極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緩解抑郁和焦慮。對晚期疼痛嚴重者,應積極給予止痛對癥治療,提高生存質量。[1]九、預后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預后依賴于診斷時的分期,總體預后不佳。I/II期惡性黑色素瘤預后相關的因素還包括年齡、性別和原發(fā)部位。I/II期女性存活率高于男性;原發(fā)黑色素瘤的位置在軀干、頭部及頸部比發(fā)生在四肢的預后差。年齡與黑色素瘤存活率成反比。局部、沒有淋巴結及遠處轉移的患者,預后相對較好。III期惡性黑色素瘤具有明顯不同的預后。研究顯示,沒有潰瘍但僅有單一隱蔽淋巴結轉移的黑色素瘤患者,五年生存率為69%,原發(fā)黑色素瘤出現(xiàn)潰瘍四個或更多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僅為13%。IV期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中,重要的預后因素是遠處轉移的位置,內臟轉移比非內臟(如皮膚、皮下及遠處淋巴結)轉移預后差。近來一項研究表明,IV期黑色素瘤中位生存時間是7.5個月,5年生存率為6%。[1]十、日常患者應遵醫(yī)囑及時用藥及定期復查。保持良好心態(tài),規(guī)律作息,飲食均衡,營養(yǎng)充分。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運動,盡早恢復社會活動。術后患者,做好傷口的護理,避免刺激及繼發(fā)感染。臥床者,勤翻身避免壓瘡,按摩肢體,避免肌肉萎縮。10.1日常生活管理對飲食無特殊要求,但建議多食用含高蛋白、高能量食物,以彌補腫瘤對身體的消耗。10.2家庭護理對術后患者應積極做好傷口清潔和護理,避免傷口感染,促進恢復。對長期臥床者,應勤翻身和按摩,防止血栓形成、肌肉萎縮或褥瘡。多和患者溝通和交流,鼓勵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盡早恢復社會活動。10.3特殊注意事項對接受干擾素治療者,在治療期間不宜注射疫苗(如流感疫苗等)。10.4日常病情監(jiān)測一般監(jiān)測“ABCDE法則”可用于對原發(fā)的良性色素痣發(fā)生惡變時的早期監(jiān)測:A,形狀不對稱(Asymmetry):色素斑或腫物的形態(tài)不對稱;B,邊緣不規(guī)則(Border):邊緣不整齊,有切跡、鋸齒或缺損等;C,顏色不均(Color):顏色分布不均或有多種顏色,如黑色、棕色、白色、灰色、紅色、粉紅色或藍色等;D:直徑(Diameter):直徑在短期內迅速增大≥6 mm;E,演變或隆起(Evolving):體積迅速增大,向外突出或隆起。治療后監(jiān)測患者應遵醫(yī)囑定期隨訪。無癥狀者至少每年進行1次常規(guī)皮膚檢查。有特殊癥狀時,應立即隨訪檢查。對術后患者,一般建議第1年每3~4個月隨訪1次;第2~3年每6個月1次;第3~5年每6~12個月1次;5年后根據(jù)情況及醫(yī)囑進行,一般仍為至少每年1次。[1]十一、預防盡量避免日光暴曬。夏天戶外運動時穿防曬服,戴防曬帽和太陽鏡,涂防曬霜。避免使用曬黑燈和曬黑床。避免對原發(fā)性色素痣的長期慢性刺激。原發(fā)色素痣發(fā)生慢性感染時,應積極治療。對原發(fā)色素痣應密切觀察其大小、顏色、邊界或形態(tài)的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應盡快就診。[3]參考資料[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第2版.南京:江蘇科技技術出版社,2017.[2]孫秋寧, 劉潔. 協(xié)和皮膚鏡圖譜[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3]Jean L Bolognia.皮膚病學(教材版)[M].朱學駿,王寶璽,孫建方,等譯.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5
魏愛華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8月21日9782
0
1
-
發(fā)現(xiàn)有這些問題,盡早的檢查,可以達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當然不是有這些癥狀,一定是癌。
李軍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8月05日1934
0
4
-
有“痣”之士,“痣“在必得,如何去“痣”
一、我們身上的痣到底會不會惡變? 雖然我們身上90%以上的痣都是良性痣,但有些痣確實有可能發(fā)生病變。那么,哪些痣會容易病變呢? 1.長在肢端或易摩擦部位的痣 比如腳底、手掌、大腿根部、女性佩戴文胸處、腰部皮帶系著的區(qū)域……長在這些地方的痣變?yōu)閻盒院谏亓龅臋C會較大。 2.外觀不典型變化的痣 比如色素不均勻(同一顆痣的顏色卻不均勻)、邊緣模糊不清或不規(guī)則、界線不明、左右/上下不對稱、直徑大于6毫米,這些都具有一定的惡變可能。 3.突然快速變化的痣 比如突然增大迅速,顏色明顯加深,就需要重點注意了。 4.先天高危險的痣 并非所有先天痣都是一生出來就有危險,大小是重要因素。 5.指甲溝的痣 甲溝與指甲下方皮膚相連,痣可能會長到指甲下面,被指甲擋住,不易看出變化,而且長在肢端,將來變惡性的幾率較大。 二、怕痣惡變,把它 “點”掉就沒事了嗎? 盲目點痣不可取,最好的方式還是手術切除。 痣不要隨意“點”,我們俗稱的“點”痣,是利用化學藥物或激光灼燒去除黑痣,這種手段方便快捷,所以很多美容場所都會有這樣的服務。 但實際上“點”痣也存在不小的隱患。 首先,激光燒灼的深度難以掌握,過深容易形成瘢痕,層次過淺又難以徹底去除黑痣而容易復發(fā),反復的化學藥物或物理燒灼可能會誘發(fā)黑痣惡變。 其次,這樣去除的黑痣無法獲得確切的組織病理結果,如果黑痣已經惡變反而會耽誤病情。 祛痣的最好辦法還是手術。 一是徹底。切除后通過病理檢查可明確是否已經切干凈了,有殘余還能及時補切; 二是明確有無惡變。若病理檢查發(fā)現(xiàn)有惡變,及時擴大切除及治療,可防止復發(fā)和轉移; 三是手術切除恢復快、美容效果好。現(xiàn)在的美容外科技術非常成熟,面部的痣切除一周即愈,幾乎不留痕跡。 三、長痣了一定要切除嗎?需要做什么檢查? 前面我們說到了,其實絕大多數(shù)的痣是良性的,惡變概率并不高,所以大部分不需治療,也不是長痣了就一定要去切掉。但如果你身上的痣符合上面我們所列的容易惡變的特征,則可能發(fā)生惡變,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如發(fā)現(xiàn)身上的痣異常,可以先去皮膚科就診行皮膚鏡檢查。如懷疑為黑色素瘤患者,則需要做活檢,這是主要的確診手段。 四、以前沒有痣,突然就長了是怎么回事? 從嬰兒到老年各個階段出現(xiàn)痣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 前面我們有提到先天痣,嬰兒一出生就看得到的痣叫先天痣。痣的產生和人體的黑素細胞有關,除了我們先天就有的痣以外,隨著陽光以及其他因素的刺激,此前在皮膚內的黑素細胞數(shù)量增多并抱成一團,就形成了痣。 一般青春期最容易長痣,在20~29歲之間,痣的數(shù)量達到最多,然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停止增多。 五、痣上面長根毛,是怎么回事? 有些人的痣上會有長毛的現(xiàn)象,這個其實也是常見的。首先大家可以放心,痣上不管是有毛還是無毛,都不是判斷惡性良性的一個標準。 痣上長毛主要是因為痣所在的部位有毛囊,且其中的細胞營養(yǎng)充足、新陳代謝快所致。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而且有毛的痣相對來說性質比較穩(wěn)定,變成惡性黑色素瘤的幾率很小。 六、可怕的黑色素瘤是怎么形成的? 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黑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為上層的角質細胞提供黑色素,如果這層黑色素細胞有缺失,就是白癜風;如果黑色素細胞聚集成團,就形成了痣。 而黑色素瘤是一種生長失控的黑色素細胞,多數(shù)起源于表皮,從表皮向真皮滲透生長。一旦進入真皮,就能進入血管和淋巴管。 因此,如果黑色素瘤到達真皮并且繁殖,癌細胞就可以轉移到身體的任何部位。這也是黑色素瘤早期(病變沒有突破真皮層)好治,后期不好治的原因。 七、如何判斷是否是黑色素瘤? 我們全身上下大大小小的痣那么多,到底哪個是“好”的、哪個是“壞”的呢?為幫助大家更好地辨認黑色素瘤,這個自診黑色素瘤的ABCDEF原則建議收藏一下。 A.形狀不對稱。普通的痣一般是對稱的,惡變的痣可以出現(xiàn)各種形狀。 B.邊界不規(guī)則。普通的痣一般邊界清晰,惡性黑色素瘤的邊界比較模糊,多呈現(xiàn)鋸齒狀。 C.顏色多樣化。普通的痣一般顏色均勻,惡性黑色素瘤可出現(xiàn)顏色深淺不一、黑中帶紅等改變。 D.直徑大于6毫米。如果原有的黑痣在短時間內長大,直徑超過6毫米,就提示有惡變的可能。 E.皮損漸進性隆起。惡性黑色素瘤在迅速長大的過程中可伴有表面破潰,甚至出血,出現(xiàn)疼痛、瘙癢等感覺也不是好兆頭。 F.短時間內突然增大比較明顯的痣。 趕緊對照一下身上的痣是否符合這些特征吧,千萬別放過任何一個壞家伙。 八、平時我們如何預防黑色素瘤? 首先,要從皮膚的自我檢查做起。多關注身上的痣及其變化,根據(jù)上面的自檢方式定期檢查,尤其是高危人群。 黑色素瘤高危人群:多發(fā)痣、有黑色素瘤家族史、免疫力低下、膚色白皙、長時間日曬、不恰當?shù)靥幚眇耄ㄈ玑樚簟⒋唐频龋?其次,就是要注意防曬。防曬要從兒童抓起,盡量避免在陽光最強的正午外出,外出時注意使用防曬衣、帽子、太陽鏡、防曬霜等防曬產品。 最后,一旦懷疑身上的“痣”有異常,一定先去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后再處理,千萬不要盲目治療。
李軍友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8月05日2213
0
1
-
20種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
據(jù)我國國家癌癥中心發(fā)布的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癥。癌癥的篩查和早診早治,被公認為癌癥防控最有效的途徑。 2020版的《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覆蓋了20種常見惡性腫瘤的高危人群、篩查及預防建議。
張臨友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7月31日3837
0
8
-
直腸惡性黑色素瘤的腫瘤分型、分期有哪些?
直腸惡性黑色素瘤的腫瘤分型有哪些?根據(jù)發(fā)病方式、起源、病程和預后等特點,直腸惡性黑色素瘤分為兩大類:原位惡性黑色素瘤:指腫瘤細胞僅局限于直腸肛管表皮或黏膜上皮層內。包括淺表擴散性原位惡性黑色素瘤、原位黑色素瘤等。侵襲性惡性黑色素瘤:指腫瘤細胞已突破表皮基底層或粘膜上皮層,向真皮及更深層浸潤。包括擴散性惡性黑色素瘤、結節(jié)性黑色素瘤等。直腸惡性黑色素瘤的腫瘤分期有哪些?0期:即原位癌,指腫瘤細胞仍局限于表皮或黏膜上皮層內,無浸潤和遠處轉移。I~II期:腫瘤局限,無轉移。根據(jù)有無潰瘍形成及浸潤深度又分為I期和II期。III期:腫瘤已發(fā)生區(qū)域淋巴結轉移。IV期:腫瘤已發(fā)生遠處轉移,如轉移到遠隔部位的皮膚、淋巴結、內臟(如肺)、骨、腦等處。直腸惡性黑色素瘤分期越早,徹底治愈的可能性越大。分期越晚,預后越差。
劉彥醫(yī)生的科普號2020年07月26日3265
0
1
黑色素瘤相關科普號

腫瘤醫(yī)生白楚杰
白楚杰 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
骨與軟組織腫瘤科
4453粉絲44.4萬閱讀

胡曉鶯醫(yī)生的科普號
胡曉鶯 主任醫(yī)師
青島市第八人民醫(yī)院
美容醫(yī)學科
101粉絲2.6萬閱讀

趙明煌醫(yī)生的科普號
趙明煌 主治醫(yī)師
泉州市皮膚病防治院
皮膚科
400粉絲7.6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趙建紅 主治醫(yī)師西京醫(yī)院 皮膚科
黑色素瘤 91票
皮膚腫瘤 86票
痣 68票
擅長:1、黑素瘤、表皮囊腫,脂肪瘤,基底細胞癌,鱗癌等皮膚良、惡性腫瘤的切除及其創(chuàng)面的美容修復 2、甲部病變的手術治療,包括炎癥疾病的病理檢查,嵌甲的甲溝重建,掛線治療,鉗形甲的手術矯正。良、惡性甲部腫瘤的切除手術及手術后缺損的修復治療,如甲下血管球瘤,甲下外生骨疣,甲乳頭瘤病,鮑溫病,鱗癌,縱行黑甲等,尤其是甲下黑素瘤等。 3、疤痕疙瘩綜合治療 -
推薦熱度4.6鄒征云 主任醫(yī)師南京鼓樓醫(yī)院 腫瘤中心
黑色素瘤 51票
痣 4票
乳腺癌 2票
擅長:擅長各種常見腫瘤、罕見腫瘤和各種惡性腫瘤的診斷與精準治療。 -
推薦熱度4.1黃瑩 主任醫(yī)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放療科
鼻咽癌 125票
放療 33票
口腔頜面部腫瘤 26票
擅長:鼻咽癌,鼻腔癌,鼻竇癌,喉癌,舌癌,口咽癌,下咽癌,口腔癌,牙齦癌等頭頸腫瘤,眼眶惡性腫瘤及淋巴瘤等惡性腫瘤和眼部炎性假瘤,皮膚疤痕疙瘩等良性病的放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