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03月25日
380
0
0
-
鐘華清副主任醫(yī)師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 精神科 我經常遇到病人家屬提出這樣的問題,精神分裂癥能斷得了根嗎?在現實中,精神分裂癥要斷根確實不容易,但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復發(fā)率,提高治愈率還是可以的。一般來講,已婚、家庭氛圍融洽者預后較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強的愈后較好,反之則差。而且病程越長越容易復發(fā)。發(fā)病的最初三年是治療的最重要時期,不少家屬雖已發(fā)現病人不正常,卻礙于面子不去醫(yī)院做正規(guī)的治療,結果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導致終身服藥。只有及時治療,采取綜合性的康復措施,才能提高療效,降低復發(fā)率。2023年03月25日
836
0
0
-
2023年03月25日
109
0
0
-
2023年03月25日
339
0
0
-
楊福中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精神科 作者楊福中上次講了精神分裂癥治療的2個關鍵點,也就是盡早治療和堅持治療。接下來,我來試著分析一下精神分裂癥治療的難點。精神分裂癥的治療,通常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可能是1年、甚至幾年、乃至長期用藥,至少可從兩方面展開關于治療的討論,即醫(yī)療服務提供方(簡稱醫(yī)方)和患方。對于醫(yī)方而言,需要提供以下的醫(yī)療服務,包括疾病的評估、診斷、選擇恰當的藥物、處理藥物副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康復指導等等,甚至包括危機干預。對于患方而言,包括患者及其家屬,需要了解這個疾病的基本知識、患者需要堅持服藥治療、家屬需要督促患者服藥、隨訪、及時反應治療過程中病情的變化、避免對患者高情感表達、增加社會支持、早期識別癥狀必要時及時復診、積極參加康復訓練等等。在上述這些治療組成要件中,對于醫(yī)方,需要知道的是對于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認知功能缺損,目前尚無十分有效的治療藥物。目前現有的抗精神病藥物,主要是對陽性癥狀療效比較好。比較具有普遍性的難點在于系統(tǒng)性評估、診斷和藥物的選擇,副作用的處理。對于患方而言,難點在于如何能夠做到堅持服藥,這也是治療能夠獲得成功的關鍵一點。其實,醫(yī)方和患方在這點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因為如果能夠做到較好的系統(tǒng)性評估、診斷和治療,治療藥物具有較好的療效,較少的副作用,那么患者就有可能會長期堅持服藥,當然,還有其他影響患者是否能夠堅持服藥的因素。明確了治療的難點,我們如何解決?通常的觀點如下:?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應該建立在醫(yī)患聯(lián)盟的基礎上,將患方的需求納入醫(yī)療決策體系中,經過精神科醫(yī)生的系統(tǒng)評估,根據患者的癥狀特征,個體特點等因素,結合其需求,甚至價值觀等因素,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的抗精神病藥物。通過藥物治療,使得患者能夠獲得較好的療效,通過調整藥物劑量或者使用方式等,盡量避免或者最小化藥物副作用,或者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及時和妥善處理藥物副作用。患方將接受治療后的情況反饋給醫(yī)方,包括病情的變化、藥物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患者的感受、需求、目標等等,醫(yī)方可以在患者隨訪的過程中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最終促使患者能夠完成規(guī)范化治療,促成患者堅持藥物治療,積極參與康復訓練,最終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幫助患者實現社會功能恢復。簡單地說:就是在醫(yī)患聯(lián)盟的基礎上,雙方展開合作,開展疾病的評估和診療。為什么對于醫(yī)生來,相對具有普遍性的難點,是開展疾病的評估和選擇恰當的藥物?這可能受限于醫(yī)療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和醫(yī)療服務技術水平。舉例來說,20-30年前,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尚未問世的時候,醫(yī)生僅僅能夠處方氟哌啶醇、氯丙嗪、奮乃靜等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較多,常常出現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和過度鎮(zhèn)靜等不良反應,包括急性肌張力障礙、靜坐不能、類帕金森綜合征,甚至出現遲發(fā)型運動障礙,以及嗜睡?;颊叻幒螅憩F為行動遲緩,神情木訥,感覺整天昏昏欲睡,還有可能出現口干、便秘、心慌等等副作用。這些不良反應的出現,和患者對于藥物的不良體驗相關,可能會降低服藥依次從性。但因為受制于當時的醫(yī)療科學技術水平,無其它更好的藥物可以選擇。也就是說,醫(yī)生即使非常希望開具療效好,不良反應小的藥物,但受制于醫(yī)學科學技術水平發(fā)展,有可能無法實現。而今,獲益于醫(yī)學科研工作和制藥工藝的進展,精神科醫(yī)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方案,可以給患者提供療效好、副作用少的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使上述局面得到了改善,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的總體耐受性明顯優(yōu)于經典抗精神病藥物。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利培酮、奧氮平、芮達、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齊拉西酮、喹硫平等等。這些藥物共有的顯著特點是:較少產生,甚至不產生錐體外系不良反應。但是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卻容易讓患者出現代謝綜合征,包括體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升高,還包括內分泌方面的異常,例如高泌乳素血癥,這同樣會導致患者對于藥物的主觀體驗下降,影響服用依從性。可見藥物副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是很難避免的,因為不論是療效還是副作用,其本質都是藥物的藥理學效應。只不過副作用是我們不需要的,療效使我們需要的。既然藥物的副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處理藥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就成為了主診醫(yī)生和患者之間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如果這個棘手的問題處理恰當,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可能會比較好,從而直接影響了治療的結果。在醫(yī)患聯(lián)盟的基礎上,醫(yī)患雙方開展合作,通過共同決策模式,上述問題就有了較好的解決辦法。建立在醫(yī)患聯(lián)盟基礎上的共同決策模式,尤其適用于精神科的診療工作。在醫(yī)療決策體系中,醫(yī)生提供充足的醫(yī)療信息,并納入患者的意愿,并將患者置于整個醫(yī)療的中心。從某種程度上,共同決策需要醫(yī)生考慮到患者的體驗、治療目標、治療需求,甚至價值觀。不能僅僅從醫(yī)生的權威角度出發(fā),提供醫(yī)療技術支持,讓患者被動的順從和接受治療。也就是醫(yī)生需要注意避免傳統(tǒng)模式的,占據主導地位的治療習慣,醫(yī)生在處方藥物的時候,需要收集信息,考慮到患者既往服藥的療效、耐受性、不良反應、短期和長期的治療目標,服藥依從性等等諸多因素,予以患者個體化的診療方案。例如,醫(yī)生可以把不同藥物可能的不良反應,告訴患者,讓患者有所準備,并且有選擇的可能性,有的患者可能更加在意服藥后體重是否會增加,而對于藥物可能引起的泌乳素水平升高不十分在意。既然是醫(yī)患聯(lián)盟,也要說一下患方在這個聯(lián)盟中的角色和作用。應該說在共同決策的醫(yī)療模式下,患者方應該在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觀點、期望和需求、及時向醫(yī)生反映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門診隨訪,復診。醫(yī)生應該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觀點,邀請患者加入治療,將醫(yī)患聯(lián)盟作為工作的工具,這個概念,很像心理治療中的治療聯(lián)盟的作用,只不過各有側重點。如果說心理治療師和來訪者之間的治療聯(lián)盟可以被看成是心理治療的“載體”,承載著心理治療的要件,包括心理沖突、移情、反移情、設置等等因素。那么,精神科醫(yī)師和患者之間的醫(yī)患聯(lián)盟承載的就是醫(yī)生對于患者的心理支持、對于藥物療效和副作用的評估和處理、對于康復的指導、對于疾病預后的整體把握度等等。這樣一種醫(yī)患聯(lián)盟會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確定感,增加治療依從性。打個比方,就好像水手要遠航,途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有了堅固的船只和同伴,即使遇到問題也能盡力解決。醫(yī)患聯(lián)盟扮演了堅固的船只的作用,共同決策的模式就好像是水手之間緊密合作的過程。而且,醫(yī)患聯(lián)盟基礎上的共同決策模式,在患方定期門診隨訪的過程中,醫(yī)患雙方就治療目標、治療中出現的問題、患方的需求、也會不斷展開討論,予以處理。其實能夠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藥物副作用,還包括其它的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例如遺傳咨詢、備孕、危機干預、康復指導等等。最后,總結一下:受限于醫(yī)療科學技術水平的發(fā)展,其實精神分裂癥的治療難點的確存在,例如,令醫(yī)患雙方頭痛的藥物副作用!既然問題存在,找到解決治療難點的方法就顯得更加重要,通過醫(yī)患聯(lián)盟和共同決策模式,醫(yī)生提供專業(yè)化的醫(yī)療技術服務,結合患方的意愿和需求,提供最佳治療模式,應該是解決精神分裂癥治療難點的有效手段和方法。2023年03月20日
1560
0
8
-
楊福中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精神科 多數人對于精神分裂癥這個常見的精神疾病,并不十分了解,可能從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或者日常生活經驗中,或多或少獲得一些這個疾病的相關信息,有人可能會認為精神分裂等同于人格分裂,而有些人會認為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難以治愈的重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是不是患精神分裂癥,就意味著無法被治愈?精神分裂癥治療的關鍵點是什么?患者和家屬需要注意什么?希望通過以下的介紹和科普,讓大家對這個疾病的治療和預后有一定的認識,能夠幫助到關注我公眾號的患者及其家屬。一、精神分裂癥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疾病通常認為,精神分裂癥患病率約為1%,男性發(fā)病高峰年齡為10-28歲,女性患者發(fā)病高峰在26-32歲,較女性患者平均早5年。臨床上以幻覺、妄想為主要表現,如未經過及時有效治療,會出現慢性反復發(fā)作的重性精神障礙。在疾病急性期,患者可能會出現敵對、激越等癥狀,也會出現一些情緒異常,繼發(fā)的焦慮,抑郁等等。而如果癥狀長期存在,疾病反復發(fā)作,就可能會導致出現殘留癥狀,陰性癥狀逐漸加重,認知功能缺損,繼發(fā)出現社會退縮,社會功能受損。與神經癥類患者不同,沒有疾病的自知力。精神分裂癥患者似乎生活在只有自己才相信的,大腦“營造”出來的假想世界里(幻覺、妄想),這使得患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和外界交流,甚至社會退縮(陰性癥狀)。神經癥類患者常常出現睡眠問題、焦慮、抑郁等癥狀,但是始終和外部世界保持著聯(lián)系,現實檢驗能力不會受損,往往積極主動求治,自知力完整,知道在醫(yī)生指導下服藥和堅持治療的必要性。對于精神分裂癥的病因,我們并不十分明確,但有一定的認識。研究已經證實,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大腦疾病,可能有遺傳學因素參與其中,但是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作用也不可忽視。我們團隊自己的研究結果顯示:和健康對照相比,精神分裂癥患者大腦白質存在缺損。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精神分裂癥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反復發(fā)作,患者每年平均有大約2%的大腦體積減少(白質和灰質丟失),特別是在患病的前5-10年期間。目前大家較為公認的關于精神分裂癥患病的神經生化假設理論是: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和大腦神經遞質紊亂,尤其是多巴胺(DA)能神經元功能紊亂和失衡有關系,具體來說,就是中腦邊緣系統(tǒng)DA功能亢進和中腦前額葉皮質系統(tǒng)DA功能缺損。這種異常的病理基礎,可能就是導致患者出現幻覺妄想的原因,并且喪失自知力。當然,還存在其他的病因學假說,包括谷氨酸能神經遞質紊亂假說、5-羥色胺能神經遞質功能紊亂假說等,這些假說加深了我們對精神分裂癥的認識,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這個疾病的復雜性。二、如何治療精神分裂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是精神分裂癥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首選不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目前供醫(yī)生和患者能夠選擇的藥物種類較多,例如:利培酮、芮達、奧氮平、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齊拉西酮等等。這些藥物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藥物副作用差異較大,當然,針對個體而言,也存在明顯的療效差異,選擇藥物的關鍵點在于均衡藥物療效和副作用,找到一個患者能夠接受,感到滿意的平衡點。從病因學的角度出發(fā),此類藥物可以看作是大腦DA能神經遞質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劑,通過平衡拮抗DA受體和5-羥色胺(5-HT)受體,起到再平衡DA能神經元功能的作用,從而有可能實現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這種治療觀點,是針對病因治療。而另外一方面,因為我們對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并不是十分清楚,我們使用的藥物,從某種程度上講,可能只是對癥治療,通過治療緩解幻覺、妄想等癥狀。精神分裂癥目前的治療現況,應該是這兩者兼而有之,既是對癥處理,又是對因治療??咕癫∷幬锟梢栽谀撤N程度上起到對因治療和對癥處理的效果,這應該是大多數疾病共同的治療理念。例如:對于肺炎的治療,除了需要抗生素針對病因治療,還需要祛痰、擴張氣管、必要時吸氧、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治療等等,其實在病生理機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原因和結果已經融為一體,形成一個適應調整的過程,就像一個鏈式反應,上一個結果就是下一個的原因。當然,對于精神分裂癥,我們還需要其他形式的治療,包括心理治療、社會技能訓練、家庭健康教育等等多種形式的治療方法。最終,在目前我們的醫(yī)學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的前提下,通過醫(yī)患聯(lián)盟,醫(yī)生和患者方共同決策,讓患者得到一個相對較為理想的治療結局。三、精神分裂癥的治療療程對于精神分裂癥的藥物治療療程,大家普遍認為:精神分裂癥急性期藥物治療的療程6-8周、鞏固治療期3-6個月、維持治療期建議至少1年。如患者為首次發(fā)作,建議總療程2年,如果完成第一次的治療,停藥后精神分裂癥復發(fā),第二次治療,建議總療程5年,如果患者有3次及以上的復發(fā),可以考慮長期維持治療(引自《中國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第二版)》)。經過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病程和轉歸大概如下:約20%的首次發(fā)作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治療后,可以實現不復發(fā)。約40%的患者可以達到了臨床穩(wěn)定的狀態(tài),并融入了社會。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的患者可能會存在持續(xù)性精神病癥狀和/或日益加重的陰性癥狀,社會功能受損。令我們感到開心的是,隨著精神病學研究領域的不斷創(chuàng)新,新藥研發(fā)工作的進展,治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首次發(fā)作精神分裂癥經治療后痊愈的患者比例,已經從從20%增加到了30%以上,而癥狀持續(xù)存在并且逐漸出現日益明顯的陰性癥狀,認知衰退患者的比例已經顯著減少,從30%減少到接近15%左右,這應該是醫(yī)學科學進步帶給患者的獲益。四、精神分裂癥治療的兩個關鍵點臨床實踐證明,精神分裂癥的預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什么時候開始藥物治療和病程中精神病性發(fā)作的次數。因此,可以這樣說,越早開始治療,堅持服藥時間越長,病程中復發(fā)次數越少,疾病的預后就會越好。我希望傳遞給患者和患者家屬的重要信息是:精神分裂癥治療的關鍵點之一,是盡快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咕癫∷幬镏委熌軌蛴行p少疾病復發(fā)的風險,數據顯示,三分之二的患者在首次發(fā)作后,如果立即開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半年內,即可獲得緩解。如果在首次發(fā)作的第一年內堅持服用,復發(fā)率可以從75%降低到20%。但實際情況是,僅僅有不到5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能夠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堅持服藥。因此,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延長堅持服藥的時間,是治療的另一個關鍵點??咕癫∷幬镩L期維持治療,有助于減少精神分裂癥復發(fā)的次數,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對于家屬和監(jiān)護人而言,重要的一點在于,應該協(xié)助患者按時服藥,按照療程完成治療。和神經癥類患者相比較,督促患者按時服藥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往往受損,尤其是在疾病的急性期,甚至在鞏固治療期,患者自己不知道堅持服藥的必要性,有些患者,甚至即使幻覺妄想等癥狀消失,自知力仍然沒有恢復。而如果不能做到以上兩點,那在臨床上常常遇到的情況是:越是延誤治療,精神病未治療時間越長,首次發(fā)病后治療的療效越是不佳;而越是不能堅持服藥,越是常常停藥,就會導致病情逐漸加重,預后會更加差?;颊咄h(huán)“住院→治療→臨床痊愈→出院→停藥→疾病復發(fā)→住院”在這樣一個逃不出的怪圈中!要想打破這個惡性循環(huán),需要做到堅持服藥!我們精神科醫(yī)師會在臨床實踐中遇到到這樣的情況,患者20多歲患病時,盡管癥狀較為豐富,往往表現為幻覺妄想,但是治療后多數都可以緩解,并且社會功能迅速恢復。但是反復停藥復發(fā)后,大約在5-10的時間內,患者逐漸開始出現陰性癥狀,而且藥物療效也并不十分理想,最后往往不能再次從事工作。因此堅持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很重要,尤其是對于停藥后反復發(fā)作,服藥后癥狀得到較好控制,并且陰性癥狀和認知缺損不嚴重的患者。這里需要強調一下,長期藥物維持治療,并不意味著這個疾病無法治療。通過藥物維持治療,防止疾病反復發(fā)作,防止病程遷延以及逐漸出現并加重的陰性癥狀給患者社會功能帶來的損害,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是醫(yī)學干預的意義所在。五、心理康復和社會康復重要嗎對于患者而言,除了需要按時服藥,建議康復和職業(yè)訓練,包括學習能力、生活能力、職業(yè)能力的康復訓練,必要時可以定期進行心理咨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盡最大可能恢復患者社會功能,防止因為社會心理應激、高情感表達、缺乏社會支持、以及漏服藥物,停止服藥導致疾病復發(fā)。尤其是對于精神分裂癥,這樣一個病因并不十分明確的疾病而言,除了藥物治療,在疾病的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期,采取綜合治療的措施就顯得更加重要。當然,我們需要認識到,社會功能康復存在一定的難度,至少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的康復,第一,自我照料能力的康復;第二,職業(yè)功能康復;前者相對容易實現,后者可能較難實現,尤其是對于那些存在較為明顯的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受損的患者而言。但是大多數患者如果能夠規(guī)范化治療,還是可以實現自我照料能力的康復,這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結局。在生活能力和職業(yè)功能康復方面,患者及家屬需要注意以下一些事項,會有利于更好的康復:1)減少患者社會心理應激,增加社會支持水平(我們自己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水平和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相關,越是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癥狀嚴重程度越輕);2)保持良好的睡眠;3)健康合理的飲食: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深海魚、三文魚;多吃藍莓、補充維生素、多食用堅果類食物;4)避免飲酒,避免吸煙;5)有氧運動:包括跑步、散步、瑜伽、太極拳等等;康復的具體生物學機制,有一種理論認為,可以通過改善神經可塑性,增加大腦對于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加身體和大腦的復原能力,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改善精神分裂癥的預后。最后總結一下,對于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患者家屬需要知曉以下幾點:1.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方式,應盡早開始治療。2.依據指南,完成規(guī)范化的治療是防止復發(fā)的關鍵因素。首次發(fā)作,建議服藥1-2年,2次復發(fā)建議服藥5年,3次及以上建議藥物維持治療。對于多次停藥后導致病情復發(fā)的患者而言,堅持藥物治療是防治疾病復發(fā)的有效手段。3.社會心理干預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促進患者的對治療和服藥依從性,減少可能引起疾病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如:社會心理應激,停藥,酒藥依賴等),加強保護性因素(例如,規(guī)律的睡眠,堅持鍛煉保持健康的身體,科學飲食等),加強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幫助患者以及家屬識別癥狀,定期門診隨訪,預防復發(fā)。2023年03月15日
1011
0
9
-
鐘華清副主任醫(yī)師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 精神科 半年前,我接診一位15歲的孩子,患者家屬反應在一個月前無緣無故出現精神異常,一個人喃喃自語,說話聲音非常小,說話內容也聽不清楚,發(fā)呆,一個人在那兒發(fā)笑,有時候投向窗外,側耳傾聽,還說有人跟他說話。家屬當時送醫(yī)院來看診,結合病史、體格檢查、精神狀況檢查以及一些輔助檢查,臨床初步診斷為兒童精神分裂癥。在選用抗精神病藥物時,考慮患者是一位學生,發(fā)病年齡較早,緩解后盡量能返回學校,所以選用服藥方便且副作用相對較小的藥物,藥物劑量也比成年患者劑量要小,加藥的速度也相對慢一些。經過系統(tǒng)治療兩個月后,患者精神癥狀控制,自制力恢復。2023年03月11日
298
0
0
-
鐘華清副主任醫(yī)師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 精神科 作為精神科醫(yī)生,我必須告訴大家,得了精神分裂,務必堅持治療,堅持服藥,這是維持病情穩(wěn)定的主要的措施。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患者發(fā)作一次,緩解后終生不發(fā)作。由于現在醫(y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約60%的患者可以達到社會性的緩解,具備一定的社會功能。但是,精神分裂癥具有病情長、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的特點,每一次發(fā)作都會加重對患者大腦功能的損害,對認知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因此,預防復發(fā)是精神分裂癥治療的關鍵方向。預防復發(fā),藥物治療是基礎。首次發(fā)作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五年內復發(fā)率超過80%,大多數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復發(fā)與自己的停藥有關。2023年03月11日
233
0
0
-
張懷禮主任醫(yī)師 射陽縣第三人民醫(yī)院 精神心理科 經常有家長問我,精神分裂癥患者非常“懶”怎么辦?這的確是一個令家長頭疼的問題,用了許多方法都沒有效果。精神分裂癥的“懶”,有人說它是陰性癥狀,也有人說他是行為退縮也好,自我封閉,無論怎么定義精神分裂癥的“懶”,解決問題才是患者家長最關心的,需要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入手。一個具體的行為,不會無緣無故地發(fā)生。行為受到兩到因素的影響,一是動機,二是勝任。精神分裂癥患者之所以“懶”,與這兩個方面的原因都有關系,我認為動機不足是主要原因。行為的背后是意愿,意愿的背后是感覺,感覺的背后是情緒。只有能讓患者感覺到有吸引力,又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患者才愿意動起來。這里的“吸引力”,指的是患者感覺得到的,不是家長以為的那種,家長經常想當然地認為某件事很有意義,在精神分裂患者眼里,可能啥都不是。重建患者的患者,強化患者的感者,維護患者的感者,精神分裂癥患者才能越來越愿意“動”起來,患者如此,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鹽城心理醫(yī)生張懷禮,專注心理治療的的精神科磚家,分享有溫度的的精神科知識,寫給那些真正需要的讀友。2023年03月10日
373
0
1
-
2023年02月18日
267
0
0
精神分裂癥相關科普號

孫元鋒醫(yī)生的科普號
孫元鋒 主治醫(yī)師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
心理衛(wèi)生中心
8538粉絲11.9萬閱讀

陳偉醫(yī)生的原創(chuàng)文章
陳偉 副主任醫(yī)師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心理科
8821粉絲227.1萬閱讀

孫正海醫(yī)生的科普號
孫正海 副主任醫(yī)師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心理衛(wèi)生科
2218粉絲14.5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