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曉哲主任醫(yī)師 北京天壇醫(yī)院 疼痛科 面癱是面神經炎的俗稱,屬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F代醫(yī)學主要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經麻痹,又稱Bell氏麻痹。它區(qū)別于外傷、腫瘤、外耳疾患及其他物理因素致面神經通路病變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還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的中樞性面神經麻痹。該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明了。據臨床觀察有外感、受涼、情緒波動、勞累、飲食不節(jié)(飲酒、嗜食辛辣)等因素.對于面癱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是病毒感染,營養(yǎng)面神經的血管發(fā)生痙攣,導致神經缺血,使面神經管內的神經鞘膜產生水腫,水腫進一步擠壓血管,尤其是靜脈,進一步加重缺血,使神經進一步受壓,最終出現面神經麻痹,就是我們所說的面癱.臨床表現單側周圍神經性面癱,主要為患側額紋消失,眼裂增大,眼瞼不能閉合,眼淚外溢,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口角歪向健側。診斷與定位面神經從橋腦發(fā)出之后經內聽道及巖骨中狹長的骨性管道即面神經管,最后由莖乳孔出顱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按面神經損傷的部位,可定位為核性癱、橋小腦角癱、面神經管內、面神經管外。前兩種多見于腫瘤和血管病變,后兩種臨床多見。面神經管內:面神經管內的神經缺血、水腫、受壓明顯,易致髓鞘或軸突變性,因而病情多屬重型,恢復慢,預后差,后遺癥多。除上述面癱臨床表現外,和或有舌前三分之二味覺減退即鼓索神經受損,患者會有舌體發(fā)麻,出現味覺異常;和或聽覺過敏即鐙骨神經受損;和或乳突部疼痛(夜間癥狀加重)、外耳道及耳廓部感覺減退即膝狀神經節(jié)受損;和或淚腺分泌減少、無汗即巖淺大神經受損。面神經管外:即莖乳孔外的面神經水腫、變性壞死多不明顯,病情較輕,預后好。除上述面癱臨床表現外,只伴有乳突部輕微疼痛。病情的判定肌電圖檢查對面神經損傷定位有確切的指導作用,但肌電圖檢查的神經變性反應有明顯的滯后現象,常在發(fā)病后7—10天方能現顯。一般來說,病情的輕重取決于面神經損傷的位置(面神經管內損傷還是面神經管外損傷)及損傷程度,損傷位置越高且損傷程度越重則預后不良。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可分為輕中重三型。輕度:可完成閉目、抬眉、聳鼻、鼓氣、示齒的運動,但較健側力弱;中度:有部分面肌完全癱患,但可見部分面肌能產生運動;重度:面肌完全癱瘓或可見面肌有輕微收縮,但無運動。臨床治療面癱患者早期會出現一側乳突部疼痛,疼痛壓痛點多在我們耳垂后(翳風穴),疼痛有時會沿耳后向頭部放射或沿耳前向下頜放射,疼痛癥狀以夜間為甚,面部會出現患側眼睛閉合不緊,漱口時水從一側口角控制不住的流出,有了以上臨床癥狀,就可以初步判斷患上了面神經炎即面癱西醫(yī)療法在急性期和靜止期西醫(yī)多采用口服激素強的松和改善微循環(huán)的藥物地巴唑,肌肉注射維生素B1、B12.激素療法可改變細胞膜磷脂成分,維持細胞膜的穩(wěn)定,而達到抗炎及消除水腫的作用。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不宜口服激素地巴唑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盡快消除局部水腫.肌肉注射維生素B1、B12為神經修復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恢復期可口服維生素B1、B12和地巴唑。中醫(yī)療法中醫(yī)以散風通絡配以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臨床成藥常用活血通脈膠囊加全天麻膠囊再配以清熱解毒口服液。針刺治療早期及靜止期:以少針、淺刺為主,禁用電針、強刺激手法。多取少陽經腧穴并配合刺絡放血拔罐?;謴推冢嚎刹捎冕槾碳友ㄎ蛔⑸洌ㄗ⑸溆孟佘这挵罚?.5㎎每日,分別用于兩個穴。(穴位注射不宜過早使用)或可采用針刺加電針后遺癥期的治療:宜采用火針加針刺加穴位注射。(注意針刺方向及深度)物理療法超短波局部照射用于急性期(1—7天)和靜止期(7-15天)高壓氧療法周圍神經纖維多數有髓鞘,神經細胞體及其核對細胞突起的生長、再生及功能和維持起關鍵作用。損傷神經的再生、修復主要取決于神經性胞體是否完整。高壓氧促進氧向細胞和組織禰散,因而高壓氧能直接改善因神經營養(yǎng)血管受壓,痙攣或斷絕所造成的神經組織缺氧狀態(tài),延緩、停止或逆轉繼發(fā)產生的神經纖維、胞體的病理改變和潰變。面癱治療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面癱一般需要治療一個月,在患病初期,病人大多很急躁,治病心切,希望盡快治愈。但是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些操之過急的方法非但不能起到事辦功倍的效果,反而在早期可能加重病情。如早期在面部采用重刺激針刺手法和電針療法及患者過早自行按摩及進行面部肌肉訓練。以上不正確的方法會導致患側面部腫脹或疼痛,從而延長疾病的恢復期。1.患者在治療期間多休息,不宜看電視、電腦以免造成眼肌的疲勞,影響眼部神經的恢復,還不宜多言、吃硬、寒涼食品而影響口周圍神經的修復。2.飲食宜溫宜軟宜清淡宜容易消化,忌辛辣、魚蝦及牛羊肉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3忌房事以保護人體正氣4可做面部的熱敷(每日15分鐘),但溫度不宜過高,不宜做面部的按摩。面癱后遺癥的四大并發(fā)癥聯動:患側眼部做閉目的運動時,患側口角做同步向上的運動;鱷魚淚:患者咀嚼食物時,患側眼部有眼淚溢處;倒錯:發(fā)病時患側口角向健側歪,而倒錯是患側口交向患側歪;面肌痙攣:患側面肌出現不自主的抽動;以上后遺癥多在發(fā)病3個月后出現,若治療不當以上四種可疊加出現。2014年06月09日
15383
10
10
-
趙海源主任醫(yī)師 開封市中心醫(yī)院 耳鼻喉科 1、什么是面癱?面癱,就是面部肌肉癱瘓的意思,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經受到損傷而引起的,所以臨床上叫作面神經麻痹,中醫(yī)稱之為“口僻”或“口眼歪斜”。對一般人來講是個陌生的字眼,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平常,會見到一些人嘴歪了,眼也閉合不嚴,吃飯后想漱漱口也很困難,或感到臉部麻木,尤其在笑時,臉部兩側就顯得極不對稱其實,這就是面癱。面癱的臨床表現十分特殊:多數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fā)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額頭皺紋消失、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康一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皺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病側的牙齒和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淚液常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2、面癱為什么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表現?在人的面部,如眼、口、鼻周圍分布著許多塊大大小小的肌肉,這些肌肉有環(huán)形的、有條塊形的,在面部“橫七豎八”地排列著,也正是這些肌塊彼此間協調地收縮與舒張,才使人能夠自由地閉眼、睜眼、張口、閉口,并且,會牽動面部的皮膚運動,顯示出喜怒哀樂等各種豐富的表情。然而,面部肌肉的協調運動是受面神經所支配的,一但面神經受到損傷,如受感染、腫瘤壓迫、外傷等,則使面肌失去指揮而處于癱瘓狀態(tài),導致出現不能閉眼、閉口不嚴,由于患側肌肉不能收縮,所以在笑時嘴會被拉向健側,故而嘴歪向的一邊是好的,并沒有癱瘓。有時還會出現面部感覺異常,麻木不適,以及舌前2/3的味覺遲鈍。面癱面肌痙攣主要表現為口眼歪斜、面肌麻木抽搐、口角流涎、眉不能抬、吃飯存食、面部無表情等。3、面癱分為幾類,各有什么特點?根據神經受損部位的不同,面癱應分為周圍性面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中樞性面癱(中樞性面神經麻痹),二者的具體臨床表現也是有所不同的。4、周圍性面癱的一般癥狀有哪些?當發(fā)生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引起患病側側全部顏面肌肉癱瘓。也就是說,上下部面肌都發(fā)生癱瘓,眼瞼不能充分閉合,閉眼的同時眼球上竄?;颊唛]嘴時,嘴角下垂,抬眉受限,額頭皺紋變淺或消失,眉毛較健康側低,眼淚有時向外溢。露齒或笑時,口角向健側牽引,口呈斜卵圓形。說話時,發(fā)唇音不清楚。由于頰肌的麻痹,食物貯留于頰肌與牙齦之間,以致患者必須用筷子將食物掏出。嬰兒發(fā)生面神經麻痹時,吸吮受限。雙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時,面部無表情,雙側額紋消失,雙眼不能閉嚴,雙側鼻唇溝變淺,嘴唇不能閉嚴,口角漏水,進食時,腮內存留食物,言語略含混不清。5、什么是貝爾麻痹?貝爾麻痹又稱面神經炎,,是指臨床上不能肯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并且沒有什么其他癥狀的單純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6、為什么會發(fā)生貝爾麻痹?一般認為由于受到風寒的刺激,局部營養(yǎng)神經的血管發(fā)生收縮,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使神經受到壓迫;或是發(fā)生感染性炎癥腫脹,壓迫神經,導致血循環(huán)障礙,影響神經功能,而發(fā)生面神經麻痹。7、貝爾麻痹都有什么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一側面部所有表情肌癱瘓。額頭皺紋消失,閉眼、皺額和蹙眉不能,眼閉合不全,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嘴歪向健側。耳朵后面可有自發(fā)性疼痛及壓痛,還可出現舌頭部分感覺不到什么味覺、聽覺過敏、外耳道疼痛或感覺遲鈍及皰疹等。8、貝爾麻痹的預后怎樣?只要發(fā)病后立即選擇了正確合理的治療,大多數都能于1—3個月內好轉康復,病程在6個月以上的,只要采用了綜合治療康復的手段,都能使病情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復,但可能會留下后遺癥。9、面癱為什么會留下后遺癥?答:面癱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是可以康復的,康復率在 90% 以上。面癱的治療需要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有的患者治療一段時間后,面部表情恢復的差不多了就停止了治療,其實受損的面神經并沒有完全修復,不說話不做表情基本正常,但做動作如:鼓腮、努嘴、抬眉、大笑時都會有一些障礙,時間一長還會出現口眼連動、流淚、耳鳴、肌肉萎縮等癥狀。但有少部分病人很難完全恢復到正常面容狀態(tài),這就必須治療,最大程度的改善面部表情障礙,堅持簡單的面部按摩,有效預防肌肉萎縮。10、什么是面肌痙攣?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癥,即面部一側抽搐(個別人出現雙側痙攣),精神越緊張、激動痙攣越嚴重。由于面肌痙攣的早期表現為眼瞼跳動,而民間又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之稱,所以一般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經過一段時間發(fā)展,就會成為面肌痙攣,連動到嘴角,嚴重的連帶頸部。面肌痙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原發(fā)型面肌痙攣,一種是面癱后遺癥產生的面肌痙攣。原發(fā)型的面肌痙攣,在靜止狀態(tài)下也可發(fā)生,痙攣數分鐘后緩解,不受控制;面癱后遺癥產生的面肌痙攣,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動作產生。本病為緩慢進展的一種疾病,一般不會自愈。11、新生兒也會得面癱嗎?嬰幼兒由于感染、先天或其它因素,也會導致面癱的發(fā)生,若能及時發(fā)現,早期治療就可收到理想的療效,就不致給您可愛寶寶的將來遺留缺憾。作為父母,只要您細心觀察,就會不難發(fā)現自己的孩子是否正常。在孩子睡著或安靜時觀察他面部是否對稱,在他閉眼、張口、或哭笑時是否也對稱(面神經檢查),還可給些甜的或苦的看他是否有正常人的反應(味覺檢察)。如果這些都沒有異常,那么,可以放心了,您的孩子是正常的。2013年04月04日
9243
2
0
-
趙建安主任醫(yī)師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 中醫(yī)康復科 面癱是一種常見病,由于對該病沒有正確的認識,很多人得了面癱之后非常緊張,四處求醫(yī),有些人由于得不到適當的治療耽誤了病情,使得疾病遷延不愈,甚至留下后遺癥,在心理和生理上造成很大的障礙和痛苦。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面癱的常識,期望能對廣大患者有所幫助。面癱,分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1.周圍性面癱,也稱面癱或面神經麻痹,是一種常見病。以單側眼睛閉合無力或閉合不全,不能皺眉,示齒時口角歪斜,漱口漏水,吃飯口內挾食為主要特征。中醫(yī)稱之為“口僻”或“口眼喎斜”。2.中樞性面癱,是不同于周圍性面癱的一種病癥,是“中風”(腦梗塞或腦出血)的后遺癥狀之一?!爸酗L”以突然昏撲,單側口角歪斜(眼睛正常),舌頭偏斜發(fā)硬,語言不利,一側肢體無力、麻木甚或偏癱為特征。中風和面癱不是一個概念,希望廣大患者要區(qū)別對待。這里僅介紹周圍性面癱的一些常識。通常,人們認為面癱僅發(fā)生于老年人或在冬季發(fā)病,實際上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任何季節(jié)。臨床上來就診的面癱患者很多,通常發(fā)生于疲勞后受風或受涼以后,如乘車迎風或靠近窗戶開窗睡覺,往往突然發(fā)病,常在清晨起床時或天冷外出回來后發(fā)現。此外,感冒、中耳炎、腮腺炎、牙齦感染等也可以引發(fā)面癱。發(fā)病時往往出現單側耳后疼痛,額頭板滯,不能皺眉、閉目困難,不能鼓頰、吹口哨,口角歪斜,漱口漏水等。根據面神經損傷部位的不同還可以出現病側舌前2/3麻木,味覺減退和聽覺過敏。還有的患者在發(fā)病前或發(fā)病中口唇,耳廓等部位出現皰疹,此類型是面神經麻痹中較重的一種,又稱亨特氏綜合癥,由嗜神經皰疹病毒引起,治療時間很長,往往3個月后才開始啟動恢復,并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早發(fā)現早治療對于本病的治療結果起著重要的作用。若在感冒后或疲勞受風后發(fā)現耳后疼痛、頸項強痛不適或面部板滯麻木,口眼歪斜,則應及時去醫(yī)院專科就診,明確診斷后及時治療。面神經輕、中度損傷者,如果治療及時,通常3-8周左右即可臨床治愈。實踐證明能在發(fā)病后一周內得到及時診斷并準確治療的患者往往恢復較快。面癱的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面神經管內壓過高,神經髓鞘或軸突不同程度的變性。治療原則是立即采取中西藥聯合用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降低面神經管內壓力,消除水腫,營養(yǎng)神經,同時應根據血常規(guī)化驗結果適當采用抗病毒及抗生素等治療,消除炎性水腫,減少面神經管內壓,避免面神經進一步受損。中醫(yī)治療本病有獨到的療效。大量臨床案例證明中醫(yī)辨證辨病應用中藥湯、散劑、針灸、水針、頭面部經絡按摩刮痧、熱敏灸、電磁療早期介入治療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其治愈的過程,防止或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得了面癱除了接受常規(guī)的治療外,情緒的調整也很重要,得了面癱后生活及社交活動都受到影響,很多人出現焦慮,恐懼,急于治愈,四處求醫(yī),過度治療,反而影響恢復。本文系趙建安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dsjw.cn)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2013年03月03日
10200
6
7
-
倪兵副主任醫(yī)師 宣武醫(yī)院 功能神經外科 倪兵綜述 朱宏偉 李勇杰審校面肌痙攣[1](facial spasm)又稱半側顏面痙攣(hemifacial spasm, HFS),表現為面神經支配的面部表情肌陣發(fā)性不自主抽搐,有時可累及頸闊肌。多為單側,少數為雙側,多數中年后起病,緩慢進展,很少有自愈病例。面肌痙攣病因較為復雜,目前比較公認的最常見病因是面神經根入髓區(qū)(root entry zone, REZ)受血管壓迫所致,除血管因素外,橋小腦角病變如炎癥、腫瘤、囊腫和肉芽腫也可引起面肌痙攣。其發(fā)病機制有兩大假說:1)血管壓迫致面神經根入髓區(qū)脫髓鞘后“短路”學說;2)面神經核興奮性過高學說。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肉毒素A局部注射和面神經根顯微血管減壓術(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1]。面神經根部的壓迫血管以動脈為主,最常見的為小腦下前動脈、小腦下后動脈和椎動脈及其不同組合,其他還有迷路動脈、小腦上動脈、無名小動脈等,靜脈壓迫較少見。面肌痙攣行面神經根MVD手術是臨床治療的主要方式,臨床效果肯定,但是面肌痙攣行MVD術后,有一部分患者在術后短期內出現同側的面癱,因面癱非術后即刻出現,故稱之為遲發(fā)性面癱(delayed facial palsy, DFP)。其發(fā)生率及病因各家報道并不完全一致[2~4]。一、遲發(fā)性面癱定義至今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眾所周知,面癱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由于支配面下部肌肉的面神經核為對側皮質核束單側支配,而支配面上部肌肉的面神經核為雙側皮質核束支配,故周圍性面癱伴同側額紋變淺。在文獻報道的病例中,并沒有特別說明術后遲發(fā)性面癱的分型,但從我們觀察隨訪的病例來看,術后遲發(fā)性面癱全部表現為周圍性面癱[18]。遲發(fā)性面癱首先要與手術時間聯系起來,何謂遲發(fā)呢?一般認為,術后即刻出現,并不能稱之為遲發(fā)。若術后1年后發(fā)生,亦不能列入遲發(fā)性面癱的范圍。綜合多個報道,一般來說,術后遲發(fā)性面癱出現高峰集中在術后3天到2周之內[2~4]。遲發(fā)性面癱必須是出現在手術同側,目前尚無術后對側單獨出現面癱的報道,但有合并手術對側單或多根顱神經受損的報道[5]。故遲發(fā)性面癱的定義可以概括為:MVD術后同側非即刻短期內發(fā)生的周圍性面癱。遲發(fā)性面癱的臨床表現可以同常見的貝爾面癱(Bell palsy),貝爾面癱又稱特發(fā)性面癱,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表現為一側口角歪斜、流涎、講話漏風、重聽等。查體可見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牽向對側。閉目時癱瘓側眼球轉向上內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二、面癱程度評估多數文獻采用House-Brackman(H-B)分級法,主要指標是比較安靜及運動(蹙額、皺眉、閉目、動鼻翼、示齒、鼓腮、吹口哨等)時面部兩側對稱的程度,觀察鼻唇溝消失與口角下垂的程度以及有無聯動,分為六級。正常為I級;輕度面肌運動障礙為II級;接近II級伴有不同程度聯動為III級;接近V級伴有聯動為IV級;重度面肌運動障礙為V級;完全面癱為VI級。Lalwani AK等將聽神經瘤術后遲發(fā)性面神經功能障礙定義為較術后即刻的H-B分級增加一級或一級以上者,從而給遲發(fā)性面癱確定一個量化的指標,可以作為面肌痙攣術后遲發(fā)性面癱的參考[8]。按照該指標,若患者術后即刻即有面神經功能損害,但在術后短期內其H-B分級增加一級及以上也屬于遲發(fā)性面癱。三、遲發(fā)性面癱出現時間和發(fā)生率Lovely等對985例面肌痙攣行MVD的患者進行隨訪,29例患者在術后7~16天(平均12天)出現遲發(fā)性面癱,H-B分級大于或等于III級[2]。Rhee報道410例采用MVD治療面肌痙攣的病例,其中21例出現術后遲發(fā)性面癱,出現時間為術后7~23天,平均12天[3]。Hengstman曾報道2例行MVD手術的面肌痙攣患者,1例術后第9天發(fā)生嚴重的同側面癱,1例術后20天出現同側面部肌肉無力[4]。Furukawa等報道1例左面肌痙攣行顯微血管減壓術的患者,在術后7天出現了嚴重的左側面癱[14]。朱宏偉等報道51例患者術后1例出現遲發(fā)性面癱[18];關文明報道了115例面肌痙攣MVD術后1~2兩周內出現遲發(fā)性面癱4例[10]。綜合以上數據,遲發(fā)性面癱發(fā)生的時間一般集中于術后第1~3周之間,其發(fā)生率一般在2.9%~5.1%之間。四、遲發(fā)性面癱病因探討遲發(fā)性面癱病因尚不明確,有以下四種假說[3]:1減壓材料損傷面神經入髓區(qū);2遲發(fā)的面神經水腫,致使其在面神經管中受壓;3血管痙攣造成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4潛伏的水痘-帶狀皰疹的激活造成膝狀神經節(jié)炎。對于第一種植入材料對面神經的損傷病因假說,理論上減壓材料是放置于壓迫血管和腦干之間,不直接接觸面神經根,然而因為術者習慣不同,術中血管壓迫方式及術者操作千變萬化,難以保證做到每一例手術的減壓材料都完全不與面神經根接觸。但是,根據文獻報道的預后來看,絕大部分的遲發(fā)性面癱患者能完全恢復[2~4],若為減壓材料損傷面神經根所致,因為減壓材料位置相對固定,術后面癱完全恢復可能性較小,故不能肯定減壓材料為術后出現遲發(fā)性面癱的原因。對于面神經水腫假說,Argent等報道聽神經瘤術后遲發(fā)性面癱出現時間的分布有兩個峰值,第一個峰值是術后數小時到2天,而第二個峰值出現在術后8~17天,認為對于早期發(fā)生組,面神經水腫是可能的病因,他們報道對部分患者切除聽神經瘤后,對面神經內聽道口和膝狀神經節(jié)段進行減壓,降低了術后遲發(fā)性面癱的發(fā)生率[9]。因為聽神經瘤切除術中對面神經的牽拉明顯多于MVD手術,故術后神經水腫的發(fā)生率亦高,文獻報道聽神經瘤術后遲發(fā)性面癱的發(fā)生率亦遠遠高于MVD術后[6,7,11,13,15,16],故兩者的某些一致性提示面神經水腫是可能的病因。但MVD手術屬典型的鎖孔微創(chuàng)手術,即使水腫學說成立,預防性進行內聽道口減壓也沒必要。第三種假說,因為缺少大樣本的相關報道,也只能作為一種推測。因為責任血管可能發(fā)出細小分支支配面聽神經,術中的牽拉以及關顱時少量血液滲入蛛網膜下腔,刺激小血管造成血管痙攣,導致面神經血供減少,從而影響神經功能。對于神經供血血管痙攣是否會遲發(fā)性地表現神經功能障礙,尚不得知。若有可能,對遲發(fā)性面癱的患者可以進行隨機雙盲實驗,將血管擴張藥物(如尼莫地平)和安慰劑進行對比,觀察面癱恢復的速度和程度差別。對于第四種假說,有多個相關報道。Hengstman報道了兩例MVD術后出現遲發(fā)性面癱的患者,腦脊液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的聚合酶鏈式反應為陽性,應用阿昔洛韋后癥狀得到快速的改善[4]。Furukawa 等報道的1例MVD的左面肌痙攣患者,在術后7天出現遲發(fā)性面癱,血清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erecellar zoster virus, VZV)抗體滴度顯著升高,行MRI增強掃描顯示左面神經膝狀神經節(jié)處強化,提示VZV的再激活是遲發(fā)性面癱的可能病因[14]。上2例報道提示面神經病毒感染可能為術后遲發(fā)性面癱的病因。然而有意義的是,Rhee報道了410例采用MVD治療的面肌痙攣病例,44例術后出現HSV感染表現,而這44例患者沒有一例出現面癱[3]。相對于前兩個報道的小樣本,后者似乎更有說服力,因此術后病毒感染在病因中的地位尚不明確。五、遲發(fā)性面癱的治療和預后不論治療與否,遲發(fā)性面癱的預后良好,積極的干預有助于縮短恢復時間。由于缺少對病因的詳細研究,沒有隨機對照研究,故術后遲發(fā)性面癱的治療也是經驗性或試驗性的,常用的有類固醇激素、抗病毒藥物、血管擴張藥物、神經營養(yǎng)藥物等。Rhee報道的21例患者,除1例外,20例患者的面癱雖然H-B分級各不相同,均在隨訪期間完全消失,恢復的時間介于25天到17周不等[3]。Lovely等報道的29例患者均得到完全或近乎完全的面神經功能恢復,H-B分級恢復到I~II級[2]。六、其他手術造成的遲發(fā)性面癱遲發(fā)性面癱并非MVD手術所特有。Nguyen等報道在348例前庭神經鞘瘤切除的患者中,8例在術后72小時之后出現同側面癱,對其中7例患者應用了甲基潑尼松和阿昔洛韋,癥狀出現的平均時間為8.75天,經過治療的患者平均40.4天后,遲發(fā)性面癱恢復到HB分級為I級。對其中的3例患者于面癱初發(fā)時及兩周以后進行了HSV-1、HSV-2、VZV的血清抗體滴度檢查,發(fā)現或者是初發(fā)時抗體滴度就高,或是兩周后抗體滴度顯著升高,強烈提示有HSV和VZV的再激活[7]。Magliulo等報道在60例聽神經瘤患者中,經迷路和經乳突后入路行腫瘤切除后有15例患者在術后第5天之后陸續(xù)出現面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經過一年隨訪,80%的患者面神經功能恢復正?;蚪咏11、12]。Holliday等介紹了1例經枕下內聽道入路前庭神經鞘瘤切除的病例,在術后第10天出現遲發(fā)性面癱,HB分級從I級變?yōu)镮II級。一個月之后完全恢復,免疫學檢查證明單純皰疹病毒激活。而隨后對進行同樣手術的6個病例進行前瞻性的MRI和病毒滴度檢查,發(fā)現兩者均正常,因此推測HSV的激活可能是術后遲發(fā)性面癱的潛在原因。對照前文,可以發(fā)現這些手術遲發(fā)性面癱在出現時間、表現、病因以及預后等方面均和MVD手術引起的遲發(fā)性面癱很相似,但前者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后者。綜上所述,面肌痙攣行顯微血管減壓術后短期內(1-3周左右)可出現同側面部的遲發(fā)性面癱,其原因可能為面神經的遲發(fā)性水腫、術后遲發(fā)的面神經病毒感染、面神經供血血管的痙攣以及減壓材料可能造成的面神經損傷等。遲發(fā)性面癱的預后是好的,絕大部分病例均能完全恢復。遲發(fā)性面癱并非只有顯微血管減壓術后才發(fā)生,在后顱凹手術如聽神經瘤術后均可能出現,且出現率高于顯微血管減壓術。分析其發(fā)生率、演變規(guī)律、病因及預后有助于指導臨床實踐。參考文獻1 Jannetta PJ. Observations on the etiology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hemifacial spasm, acoustic nerve dysfunction and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definitive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and results of 117 patients[J]. J Neurochirugia, 1977, 20: 145~154.2 Lovely TJ, Getch CC, Jannetta PJ. Delayed facial weakness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cranial nerve VII[J]. J Surg Neurol, 1998, 50: 449 ~452.3 Rhee DJ, Kong DS, Park K, et al. Frequency and prognosis of delayed facial palsy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J]. J Acta Neurochir (Wien), 2006, 148: 839~843.4 Gerald JD, Hengstman, Rob AR, et al. Delayed cranial neuropathy after neurosurgery caused by herpes simplex virus reactivation: report of three cases[J]. J Surgical Neurology, 2005, 64:64~67.5 Hung CM, Kang HM, Shen CH, et al. Contralateral neurologic deficits follow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surgery--a case report[J]. J Acta Anaesthesiol Sin, 2002, 40(2): 91~95.6 Holliday MJ, Sampath P. Decompression of the labyrinthine segment of the facial nerve in acoustic neuroma surgery: a consideration for minimizing postoperative delayed facial nerve dysfunction[J]. J Neurosurg Focus. 1998,7 Nguyen DQ, Franco Vidal V, Guérin J, et al. Delayed facial paralysis after vestibular schwannoma surgery: role of herpes viruses reactivation--our experience in eight cases[J]. J Otol Neurotol, 2004, 25(5): 805~810.8 Lalwani AK, Butt FY, Jackler RK, et al. Delayed onset facial nerve dysfunction following acoustic neuroma surgery[J]. Am J Otol, 1995, 16: 758~764.9 Ohata1 K , Nunta aree S , Morino1 M, et al. Aetiology of delayed facial palsy after vestibular schwannoma surgery: clinical cata and hypothesis[J]. J Acta Neurochir (Wien),1998, 140: 913~917.10 關文明,劉超,劉軍.面神經根顯微血管減壓術術后常見并發(fā)癥的防治[J].醫(yī)學臨床研究,2006, 4 (23) 4:574~57511 Magliulo C, Sepe S, Varacalli J, et al. Acoustic neuroma surgery and delayed facial palsy[J]. 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1998, 255: 124~126.12 Gerald AG, Robert RR, Kim DK, et al. Delayed facial palsy after resection of vestibular schwannoma [J]. J Neurosurg,2002,97:93~96.13 John EF, Ronald YK, Michel K, et al. Delayed facial palsy after vestibular schwannoma surgery[J]. J Auris Nasus Larynx, 2001, 28: 113~116.15 Sampath P, Rhines LD, Holliday MJ, et al. Late-onset facial nerve degeneration after vestibular schwannoma surgery: incidence, putative 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J], J Neurosurg Focus. 1998, 15;5(3): 16 Gianoli GJ, Kartush JM. Delayed facial palsy after acoustic neuroma resection: the role of viral reactivation[J].J Am J Otol, 1996, 17(4): 625~629.17 Yuan Yue, Li rui, Guo jing, et al.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report of 1200 cases[J], 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5, 118(10): 833~836.18 朱宏偉,李勇杰,胡永生等.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面肌痙攣51例臨床分析[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5, 10(2):86~87.作者單位:100053 北京 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 北京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2012年02月28日
10411
0
0
-
張爭昌主任醫(yī)師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 針灸科 一 問: 什么是面癱? 答:面癱也稱面神經麻痹。中醫(yī)稱口眼歪斜,歪嘴風,口僻。一般是顏面一側的表情肌運動,感覺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二 問:面癱主要有那些臨床表現? 答:早晨起床突然感覺一側面部表情肌板直不適,流淚,口眼外向對側,嗽口時漏水,吃飯時病側口角挾食。照鏡子時發(fā)現病側抬頭紋變淺或消失,病側眼睛閉合障礙,露睛,鼻唇夠變淺,鼓嘴時病側口角漏氣,人中溝外向對側。部分患者同時伴有病側舌前味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耳鳴,耳后根疼痛,有的患者發(fā)病前先有耳周疼痛,腫脹,繼而耳周,耳道出現皰疹,過一二日出現口眼歪斜。三 問: 那些年齡的人容易發(fā)生 面癱? 答:面癱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以中青年居多,多發(fā)生于20——35歲的健康成人,男性多于女性。面癱是周圍性面神經病變,和腦梗塞,腦出血,中風偏癱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中風偏癱,口眼歪斜,多發(fā)生于中老年有高血壓,血液粘稠度高的患者。中青年發(fā)生的周圍面癱,一般不會發(fā)展到中風偏癱,大部分患者不需做磁共振,CT。四 問 面癱的發(fā)病率及發(fā)病規(guī)律是什么答:面癱的發(fā)病率在歐洲為11.5——18.8/10萬。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在上海、哈爾濱、銀川、長沙、廣州、成都六城市對居民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面癱的患病率為425.7/10萬。其發(fā)病率遠遠高于歐洲。面癱的發(fā)病可分為三期,發(fā)病一周內,屬急性期,也稱進展期,就是說發(fā)病一周內,部分患者治療或不治療,口眼歪斜程度都有加重的可能,屬病情的正常規(guī)律,請患者不要著急,慌亂;7——15天,屬穩(wěn)定期,即使用上各種治療,部分患者病情好轉并不明顯;16——40天,屬病情恢復期,這個階段經治療口眼歪斜程度會有跨越式效果,一般患者都會在這個時期痊愈。60天以上未治愈的患者,屬后遺癥期,其恢復的速度就比較慢了,只要得到正確治療,患者有恒心,病情還是會有好轉的。五 問 面癱都有哪些治療方法? 答:面癱的早期治療 1. 物理治療:諸如紅外線治療,高頻電療等。 2.藥物治療: 激素,抗病毒,B族維生素,3. 中藥,針灸,4. 驗方。六 問 .面癱患者在發(fā)病后如何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答:面癱在臨床上大體有輕. 中 重三種類型。按醫(yī)學分類; 西醫(yī)分為1.單純型面癱(輕) 2.貝爾氏面癱(中) 3. 亨特面癱(重) 中醫(yī)分為 1.風寒型面癱(輕) 2.風熱型面癱(中)3.濕熱熱毒型面癱(重)。輕型面癱無論用理療,西藥,中藥,針灸,膏藥治療,其效果都很好,都會在1.2周治愈。國外報道,該型面癱有自愈的趨勢。其特點為患者僅有輕微的口眼歪斜。 中等型面癱用西藥,中藥,理療,膏藥的方法,都難在短期治好,早期接受針灸治療,95%的患者都會治愈。其特點為患者不盡有較重的口眼歪斜,且伴有患側聽覺過敏,耳鳴,患側舌前味覺減退或消失。 重度面癱用西藥,中藥,理療,膏藥的方法,都很難治好,更需要早期接受針灸治療,其治愈率略低于中等型面癱。七 問 面癱什么時候針灸最合適?答:面癱的治療方法甚多,有用鱔魚血涂患側面部治療,有用膏藥貼于患側面部治療,有用紅外線照面部,有用西藥,有用中藥,有用針灸治療,對于輕型面癱上述方法都能治好。對于中. 重型面癱,我科幾十年的臨床證明,針灸治療越早其效果越好。八 問:咋樣預防面癱的發(fā)生?答:疾病的發(fā)生是由于人體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時而發(fā)生,面癱也不例外。中醫(y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從我們多年接診的大量面癱患者發(fā)病原因來看,過度疲勞,精神壓力過大,郁悶的人,汗出受風易患面癱。有的男性患者,好友相聚,酒后汗出,乘車受風而發(fā)??;有的患者由于夜間睡在窗下,窗戶半開,晨起而發(fā)病,有的女性患者,燙頭后汗出乘車受風而發(fā)病。預防面癱的發(fā)生,就是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適時添減衣服,以順應陰陽四時,勞逸結合,笑對人生,是氣血和順,減少面癱及其他疾病的發(fā)生。汗孔是外邪侵入人體的門戶,當汗孔開放時,盡可能避免立即乘車受風,是減少面癱發(fā)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九 問:咋樣預防面癱后遺癥的發(fā)生?答:面癱后遺癥的發(fā)生是由于失治造成的,面癱后遺癥基本都出現在中度,重度型面癱。造成面癱后遺癥的發(fā)生有醫(yī)生,患者兩方面的因素,醫(yī)生因素,有的醫(yī)生不分面癱類型,膏藥貼了40天或更長時間,面癱未治好,推薦患者去針灸,出現后遺癥的幾率增大。有的學者認為面癱發(fā)病15天以內不宜針灸,用激素,抗病毒,B族維生素治療,15天后再接受針灸治療。我們認為上述治療加上針灸治療效果會更好。有些患者接受上述治療一月余,效不佳才接受針灸治療,出現后遺癥的幾率也會增大。患者因素,有的患者重視過度,四處求醫(yī),耽誤治療,有的患者過度輕視,認為抗幾天就好了,耽誤治療,出現后遺癥的幾率也會增大。發(fā)病后健康的心態(tài)也是康復的關鍵。鄧小平在發(fā)展經濟時指出抓住機遇,也對針灸盡早介入面癱治療很有意義。國內外的資料顯示,面癱的治療針灸的越早效果越好。十. 問:面癱會復發(fā)嗎?答:很多患者經常問大夫,我的面癱治好了,以后還會復發(fā)嗎?復發(fā)性面癱并不多見,占急性面癱的4%——7%。引起復發(fā)面癱與下面疾病可能有關系:面神經瘤是導致復發(fā)面癱常見原因,很多患者因經常發(fā)生面癱,經影像學檢查發(fā)現面神經瘤而確診。白血病是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其引發(fā)面癱,常合并一側或雙側面癱。糖尿病患者易發(fā)生復性面癱。面癱除器質性病變,只要得到合理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2011年08月16日
8024
0
0
-
都修波主任醫(yī)師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兒科 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神經炎,是指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臨床表現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又稱為Bell麻痹。本病病因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骨性的面神經管僅能容納面神經,一旦有缺血、水腫,則必然導致面神經受壓。激發(fā)的因素可有風寒、病毒感染(如帶狀皰疹)和自主神經不穩(wěn)導致神經營養(yǎng)血管收縮缺血,毛細管擴張,組織水腫壓迫。面神經的早期病理改變?yōu)樗[和脫髓鞘,嚴重者有軸突變性。 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無季節(jié)差異,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數小時或1-3天內達高峰。病前常有病毒感染的前驅癥狀和吹風受涼的病史,病初可有麻痹側耳后或下頜角后疼痛。主要癥狀多為單側面部表情肌癱瘓。表現為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閉合不能或閉合不全,試閉眼時,癱瘓側眼球向上外方轉動現象?;紓嚷冻霭咨柲?,稱Bell現象。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因口輪匝肌癱瘓,鼓氣或吹口哨時漏氣。因頰肌癱瘓,食物易滯留于病側齒頰之間。病變在鼓索支與面神經膝處以上時味覺喪失;如在發(fā)出其鐙骨肌分支以上處受損,可出現同側舌前味覺喪失與聽覺過敏;病變波及膝狀神經節(jié)時,除有上述表現外,尚有患側乳突部疼痛、耳廓與外耳道感覺減退。如同時合并外耳道或鼓膜皰疹,則稱為Hunt 綜合征,多系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 面癱不完全者,起病1-3周后開始恢復,1-2個月明顯好轉而逐漸痊愈。年輕病例預后較好。面神經傳導檢查對早期(起病后5-7天)完全面癱的預后判斷是一項有用的方法。如患側誘發(fā)動作電位M波的波幅為健側的30%或以上時,則2個月內可望恢復;如10-30%者需2-8個月恢復,并有可能出現并發(fā)癥;如僅10%或以下者則需6-12個月才能恢復,并多伴有面肌痙攣及聯帶運動等并發(fā)癥。常見的聯帶運動是患者瞬目時患側上唇輕微顫動,露齒時不自主閉眼或試圖閉目時額肌收縮,且有咀嚼食物時患側眼睛流淚,稱鱷魚淚征,可能是神經纖維再生時有部分纖維長入鄰近的屬于其他功能神經的施萬細胞膜管中所致。根據急性起病的周圍性面癱即可診斷。本病需吉蘭— 巴雷綜合征、各種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并發(fā)的耳源性面神經麻痹,以及腮腺炎、化膿性淋巴結炎和腫瘤等所致者、以及顱后窩的腫瘤或腦膜炎等引起的周圍性面癱相鑒別。本病的治療原則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面神經水腫,促進功能恢復。藥物常選用(1)腎上腺皮質激素:在發(fā)病后周內,為減輕神經水腫、受壓,大多主張用一個療程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片、地塞米松針等。(2)抗病毒藥物:如病毒唑、阿昔洛韋、更昔洛韋等。(3)神經營養(yǎng)藥物:維生素B族藥物可促進神經髓鞘的恢復。如維生素B1、B12等、神經節(jié)苷酯也可應用。急性期在莖乳孔附近行超短波透熱療法、紅外線照射或局部熱敷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循環(huán),消除神經水腫?;謴推诳勺鲭x子透入療法、針刺或電針治療。預防眼部并發(fā)癥,因不能閉眼、瞬目而使角膜長期暴露,易發(fā)生感染,可用眼罩、眼藥水和眼膏加以防護。功能訓練,盡早用手按摩癱瘓的面肌,當功能開始恢復時,可照鏡進行皺眉、舉額、露齒、鼓腮、吹口哨等動作,每次數分鐘,每日數次。起病后一年或以上仍未恢復者可考慮整容手術治療。中醫(yī)中藥辨證施治,對于本病的治療常能收到很好的療效。2011年04月20日
6648
1
1
-
馮均信副主任醫(yī)師 西大一院 針灸理療科 周圍性面癱的表現,為同側面部表情肌的弛緩性癱瘓, 病側面部表情運動喪失, 額紋消失, 不能皺眉與閉目, 患側眼流淚不適,鼻唇溝變淺, 口角下垂, 向健側歪斜, 講話、哭笑或露齒時更加明顯, 鼓腮漏氣, 進食口角有漏液; 病情在急性期(1——7天)常呈進行性加重。8~ 20 天為靜止期, 20~ 60 天為恢復期, 60 天以后為后遺癥期。 中醫(yī)認為本病因正氣不足, 絡脈空虛, 衛(wèi)外不固, 風寒之邪乘虛而侵襲陽明、少陽脈絡, 或風痰瘀血阻滯脈絡, 導致氣血痹阻, 經筋失于濡養(yǎng), 弛緩不收而致病。而疲勞、生氣等因素相關。現代醫(yī)學認為受風或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神經腱鞘水腫變性致神經纖維受壓而逐漸缺氧受損,進而支配功能減退或喪失。故而急性期的減壓治療尤為重要。2011年04月05日
2192
0
1
-
盧連軍主任醫(yī)師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面神經為混合神經,其中最主要的為運動纖維,支配面部表情肌。在解剖上,面神經可分為運動神經核上段、運動神經核段、小腦橋腦角段、顳骨內段和顳骨外段。任何原因引起的面神經損傷均可導致面癱(Facial paralysis),其中,運動神經核以上損傷導致的面癱稱為中樞性面癱,面神經核以下損害導致的面癱稱為外周性面癱。外周性面癱與中樞性面癱的最明顯的區(qū)別是不能抬眉、不能閉眼?!静∫颉?.感染:為引起周圍性面癱最常見的原因。按致病微生物可分為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貝爾氏面癱(Bell’s palsy)和亨特氏綜合癥(Hunter syndrome)分別由單純胞疹病毒和帶狀胞疹病毒引起。細菌性常見于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2.外傷:顳骨骨折是引起周圍性面癱最常見的外傷類型,其次,耳部和腮腺手術尚可導致醫(yī)源性面神經損傷。3.腫瘤:包括原發(fā)于面神經的腫瘤和面神經周圍的腫瘤。常見的面神經腫瘤包括面神經鞘膜瘤、纖維瘤和血管瘤。其他腫瘤包括膽脂瘤、中耳癌、頸靜脈球體瘤和聽神經瘤等?!九R床表現】1.癥狀(1)口角歪斜和閉眼障礙:表現為患側不能閉眼、口角歪斜。(2)淚液分泌異常:面神經損傷后患側可出現溢淚或無淚,恢復期尚可出現鱷魚淚。(3)味覺異常:當鼓索神經受累,患側舌前部味覺異常或消失。(4)聽覺過敏:當鐙骨肌受累,患者對突然出現的強聲難以耐受。2.體征(1)靜態(tài)表現:患側額紋消失、鼻唇溝淺或者消失、眼角和口角低垂。(2)抬眉:患側的眉毛不能上抬。(3)閉眼:受累側的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無力。(4)笑或示齒:當患者作笑或者示齒的動作時,口角明顯向健側移動。(5)鼓腮:雙唇難以閉緊,患側露氣。(6)聯帶運動:如患側作閉眼運動時,同側口角會被動運動。聯帶運動的原因是神經纖維錯向再生所致。【診斷】1.定位診斷根據面神經分支,傳統上采用淚液分泌試驗、鐙骨肌聲反射和味覺試驗來判斷面神經的損傷部位。現今已被影像學檢查所取代。2.定性診斷根據電生理試驗結果,判斷面神經的損傷程度。常用的實驗包括神經電興奮試驗、面神經電圖和肌電圖等,但臨床實踐證明,其應用價值不大。3.面癱程度評價 臨床上常用House-Brackmann分級系統對面癱的程度以及手術后恢復的程度進行評價。House-Brackmann分級系統將面神經功能分為六級:正常、輕度功能異常、中度功能異常、中重度功能異常、重度功能異常和完全麻痹?!局委煛恐車悦姘c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治療方法的選擇與面癱的病因、面癱出現的時機和面癱的程度等因素有關。非手術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功能鍛煉等,常應用的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藥、維生素等。根據的面神經的損傷程度,手術方式可分為面神經減壓術、面神經吻合術、面神經移植術和舌下神經-面神經吻合術等。此外,周圍性面癱患者還應注意保護患側的角膜。2011年03月18日
9050
2
0
-
雷紅主任醫(yī)師 南方科技大學醫(yī)院 中醫(yī)科 Hunt 綜合征是周圍性面神經癱瘓中的一種,是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侵犯膝狀神經節(jié)后,影響面神經的運動和感覺纖維而引起。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面癱、耳痛、皰疹三聯征,部分嚴重者有眩暈,共濟失調,三叉神經痛、耳鳴、聽力障礙及味覺、泌淚、泌涎功能損害。祖國醫(yī)學認為,該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陽明,少陽之絡脈空虛,外感風寒或風熱之病邪,致經絡阻滯,筋脈縱緩不收所致。針灸治療鼓舞患者正氣,行氣活血,祛除外感之風寒、風熱之邪,使遲緩的陽明經脈功能恢復正?!,F代醫(yī)學研究認為針灸首先可以有效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炎癥的吸收和受損面神經功能的恢復,其次,對于面神經周圍支,針灸治療后,可以迅速的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損傷神經的修復與傳導功能恢復。同時,針灸的刺激還可以減輕面神經管內面神經的嵌壓、缺血、和變性,進一步加速面神經功能的康復。總體講Hunt 綜合征的面神經麻痹比bell麻痹預后差,據報道,約66%患不完全麻痹的可以完全恢復,10%的完全性麻痹可完全恢復正常的面部功能。預后差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耳部疼痛的程度、面神經麻痹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的、面神經麻痹是否與皰疹同時發(fā)病等?;疾『?,患者的心理因素,飲食,睡眠以及和醫(yī)師的配合等與疾病的康復也有密切的關系。2011年02月12日
12030
0
1
-
楊川主任醫(yī)師 上海第九人民醫(yī)院 整復外科 面癱的基本知識與面癱修復現狀 面癱是以面部自主運動、表情功能喪失、面神經和面肌組織營養(yǎng)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綜合癥候群的統稱。面癱患者,由于失去對面部表情肌的支配,病人不僅無法表露情感,而且造成面部的形態(tài)畸形和功能障礙。面癱的后果無疑是災難性的,因面部表情的展示與真實感情的分離,其怪異的表情常導致對方的誤解,從而造成患者的心理扭曲、性格孤僻,嚴重影響病人的社交活動。對病人日常生活影響的嚴重程度堪稱僅次于精神分裂癥。 由于面神經損傷,其支配的面肌也發(fā)生失神經萎縮、變性,最終因纖維化而成為無收縮功能的纖維組織。病程超過二年以上的面癱成為晚期面癱,對其治療一直是整形修復外科的一大難題,可以說至今仍然沒有十分理想的方法。因為要恢復晚期面癱患者面部的活動就必須移植肌肉到患側面部,重建患側的表情肌功能。由于面部的表情活動復雜、細膩,表情肌是由多個肌群組成,而且面神經對各肌群具有多重支配,表現為對表情肌收縮力量的強度、肌肉收縮的方向、各個肌群之間的拮抗與協同的力度和表情動作的相互協調,可謂極其復雜而又因人而異。因此,僅僅移植1、2塊肌肉就想重建患側多肌群復雜而又細膩的表情功能,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并不是說整形外科醫(yī)生對面癱的修復將是一事無成。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整形手術使患者改善兩側面部的對稱性、恢復患側某些特定的表情動作(例如微笑)。讓患者能更好的回歸并融入社會。 對面癱進行修復已有近190年的歷史??偨Y先輩們的工作,可以把面癱修復的方法分為靜態(tài)修復和動態(tài)修復。靜態(tài)修復由于只能對患者的靜態(tài)畸形有所改善,得到所謂的呆板的面部對稱并不能恢復面部的表情,現已很少單獨應用。動態(tài)修復又分為非顯微手術修復和顯微手術修復(要求應用顯微外科技術吻合血管神經)兩類。非顯微外科手術修復面癱,早在上個世紀初已經開始應用臨床,由于避開顯微外科的手術操作,手術創(chuàng)傷較小,手術適應癥較廣,手術患者的年齡不受限制,手術成功率高,而且療效穩(wěn)定。手術后面癱患者能獲得較對稱的自然笑容,在基層醫(yī)院也能獲得到推廣。由于術式不斷地改良和發(fā)展,直到今日依然是療效肯定、應用最廣泛的面癱修復術式。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顯微外科技術開始應用于面癱修復,開創(chuàng)了帶血管神經肌肉游離移植修復面癱的新方法。應用帶血管神經肌肉游離移植治療晚期面癱,術后可出現自主的,較為對稱、自然的微笑表情,被多數學者認為是迄今為止,治療晚期面癱最為有效的一種方法,具有其它術式所沒有的優(yōu)越性,是晚期面癱治療的發(fā)展方向。但該種方法必需在患者的供區(qū)及受區(qū)同時進行手術,手術范圍和手術創(chuàng)傷都相當大,而且手術指征嚴格,對年老、體弱、不能承受該手術者及兒童都有較大的手術風險。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手術的難度較大,手術的效果不恒定,對移植神經的再生及移植肌肉的再神經化都無法調控,即使高年制、最熟練的手術醫(yī)生也無法對手術的最終效果予以準確地預測,醫(yī)生和患者雙方都必須承擔手術失敗的巨大風險。 即使手術成功但因移植肌的塊狀運動,帶來的面部呈片狀的收縮改變,也未必獲得良好的修復效果。手術醫(yī)師必須具備熟練、精巧的顯微外科技術及相應的面部整形外科的基礎技能。這些要求都使得該術式較難在基層醫(yī)院推廣。 由于表情肌的肌纖維纖細,其神經支配程度遠較骨骼肌豐富,面肌纖維動作十分精細,各部位表情肌纖維方向都不相同,而表情運動更是因人而異、豐富多彩,所以單靠一、二塊供肌是無法代替所有的表情肌的。而且神經再生時有可能發(fā)生再生軸突的迷路和錯位,使其支配的面肌動作產生誤動或聯動,使得面部,協調對稱的動作受到影響,直接影響到面部表情的展現與表達。到目前為止,尚無理想的移植的供肌,盡管文獻報道使用的供肌有多種,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欠缺,沒有完全達到理想供肌的要求。也有很多供肌由于手術解剖困難、手術操作復雜、創(chuàng)傷過大,多年無人問津而被淘汰。因此,獲得良好的供肌以及對面神經再生的有效調控,必將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此外應用局部肌肉修復面癱的非顯微外科的術式研究也必須進一步深化,使該種術式能普及到基層醫(yī)院,讓廣大的面癱患者都能獲有效的基本醫(yī)療,使之回歸社會。以往對面肌癱瘓修復研究較多,然而大量的晚期面癱的患者遺留下:面肌收縮乏力,面肌誤動,面肌聯動,面肌表情動作協同性障礙的研究尚少。如何將面癱后遺癥進行精細地、準確地分類,然后進行個性化地修復,這些都將是面癱后遺癥修復的研究方向。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對面癱修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多年來我們的研究也獲得不少臨床成果,多種修復晚期面癱的術式研究成功,有應用顯微外科技術的游離肌肉移植術,有非顯微外科技術的局部肌肉移植術等等。近年來我們通過對面癱后遺癥的按神經和面部表情肌的解剖及功能狀況進行分類細化,已經對面癱修復由單純的口角動作的重建發(fā)展為:個性化、聯合應用多種術式、系列化的面癱面部畸形修復,為今后臨床面癱修復的規(guī)范提供我們的經驗。(該文刊登于上海九院“整復外科論文集”)2010年07月20日
30831
5
3
面癱相關科普號

莊衛(wèi)生醫(yī)生的科普號
莊衛(wèi)生 主任醫(yī)師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科
113粉絲44.4萬閱讀

丁宇醫(yī)生的科普號
丁宇 副主任醫(yī)師
航天中心醫(yī)院
中醫(yī)科
605粉絲14.5萬閱讀

韓維舉醫(yī)生的科普號
韓維舉 主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771粉絲2.5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