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03月12日
1007
0
0
-
王康副主任醫(yī)師 南昌大學二附院 中醫(yī)科 前言:面癱(學名:面神經麻痹,Bell神經炎)是常見病,多發(fā)病。面癱,如何診療?口服中藥,針灸還是營養(yǎng)神經治療?本文結合2016版《中國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給大家一些醫(yī)療建議。1、概述面癱主要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病因:暫不明確,多與病毒感染(皰疹病毒)、炎癥反應、寒冷刺激相關。疾病特征:01任何年齡、季節(jié)均可發(fā)病,具有自限性特點;02臨床表現:患側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等面部表情肌功能損傷;03早期合理治療加快恢復,減少并發(fā)癥。2、診斷包括以下:01 急性起病,通常3天左右達到高峰;02單側周圍性面癱,可伴耳后疼痛、舌覺味覺減退、聽覺過敏、唾液分泌異常;03排出繼發(fā)及中樞性原因(腦梗,腦出血相關性疾病)?,F實中,大部分患者清晨起床時感覺明顯3、治療選擇一、急性期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01對于所有無禁忌16歲以上患者,急性期盡早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02常用強的松或甲潑尼龍口服治療;03如強的松口服(20-30mg)/天,連用5天,之后5天內減量至停用。04發(fā)病5天后使用糖皮質激素是否獲益,尚不明確;05兒童患病恢復通常較好,注意用量。二、抗病毒治療01 急性期根據情況盡早聯(lián)合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02藥物選擇,阿昔洛韋,伐昔洛韋伐昔洛韋 口服每次0.5-1.0g,每日兩次,持續(xù)7-10天三、神經營養(yǎng)劑:B族維生素:維生素B1 50-100mg、維生素B12 100μg、甲鈷胺、胞二磷膽堿250mg等。四、神經康復治療:莖乳孔超短波透熱療法,促進炎癥消散。五、手術療法:病后2年仍未恢復者可行面神經-副神經、面神經-舌下神經或面神經-膈神經吻合術,重癥可行整容術。4、中醫(yī)診療病因病機:中醫(yī)認為本病衛(wèi)陽不固、脈絡空虛、風邪乘虛侵襲少陽、陽明經脈,致氣血運行遲滯、經脈失養(yǎng)、筋肉縱緩不收而發(fā)病。治療原則:以祛風通絡,調和氣血為主。針刺治療:作為有效干預手段,臨床常選擇多氣多血的陽明經穴,以激發(fā)經絡氣血的運行,使面部筋脈得養(yǎng)。取穴:翳風、聽會、太陽、地倉、下關、頰車、配曲池、合谷等穴。手法:早期,淺刺;中期,透刺;后期,深刺。中藥治療:牽正散加減。綜合建議早期診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盡早康復!5、愈后01大部分患者起病后2-4周開始恢復,2-4月內痊愈;02研究報道70%的患者,發(fā)病6個月內可完全恢復;036個月以上未見恢復者則預后較差,可遺留面肌無力,面肌痙攣或面肌抽搐等,緊張、疲勞時明顯;6、生活調護面癱患者注意眼部保護與眼部肌肉按摩。01 面癱眼部保護患眼由于閉合困難,容易流淚,充血,分泌物增多,可選用避光眼罩及潤滑液,必要時應用抗炎滴眼液;02 面部肌肉按摩:患者在醫(yī)院治療時間有限,更多時間應在家中積極進行患側面部肌肉的提拉按摩;03 早期預防:*注意避風寒,避免耳后及面部長時間冷風吹襲或迎風大笑;*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光污染和過度勞累;*合理搭配飲食,營養(yǎng)均衡。7、小結面癱注意早期診療,精準評估。中西合璧:針藥聯(lián)合盡早修復“面神經”。面癱要早治,中西可并舉!2020年03月11日
1696
0
0
-
田宇丹副主任醫(yī)師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yī)院 針灸推拿中心 周圍性面癱即面神經麻痹。俗稱"歪嘴巴"“歪歪嘴”、“吊線風”、“吊斜風”、“面神經炎”、“歪嘴風”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周圍性面癱的主要癥狀就是面部表情肌癱瘓,具體來說就是表現為口眼歪斜。想笑想哭想做任何動作患側都不好用了,眉毛抬不起來,眼睛閉不上,流眼淚,甚至眼球有些突出,多數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臉、漱口時發(fā)現。漱口漏水,吃飯不會咀嚼,食物都堆積在病側口腔內,不會鼓腮,不會吹氣,不會噘嘴,流口水。重者急性期耳后疼痛,頭痛,味覺改變,耳朵聽聲音有異常感覺,或聽力下降。上述癥狀不一定都具備。2020年03月04日
1429
0
0
-
張艷宏副主任醫(yī)師 中醫(yī)科學院針灸醫(yī)院 針灸科 面癱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發(fā)病不受年齡限制,男女老幼均可見,而且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fā)生,冬夏季多見。如果面癱病長期不愈,或伴有并發(fā)癥,通常會引起患者的心理情緒障礙。所以,做到早察覺、早就醫(yī)對面癱病的治療非常關鍵。 1.面癱都有哪些表現? 面癱,是面神經受損所引起的面部肌肉癱瘓,俗稱口僻,口眼歪斜。通常起病較急,發(fā)病之初可有面部輕微疼痛、麻木,或耳后部疼痛,進而出現眼裂增大,眼瞼閉合不全,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向健側歪斜,刷牙、飲水、進食功能受限。部分患者可以出現味覺減退,聽覺過敏。一般是單側起病,且右側多見。 2.引起面癱的原因都有哪些? 面癱,分為兩大類: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中樞性面神經麻痹。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如果是急性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一般都是患者受風著涼引起,所以平時生活細節(jié)需要注意,比如夏季開窗通風、吹電扇、吹空調,或是起居習慣,晨起洗頭洗澡,頭發(fā)未干即出門,或是飲酒后受風,或是長期工作壓力大,身體疲勞,抵抗力下降等,均有可能引起面癱。另外,臨床上還有一種機械損傷后所致的遲發(fā)性面神經麻痹,如面神經的炎癥、腫瘤、血管病變和外傷累及面神經而導致繼發(fā)性或癥狀性面神經麻痹。 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大多因腦血管意外或腦腫瘤和腦外傷引起,最大特征是額紋和眼裂兩側大致對稱,皺頓、揚眉和閉合時,兩側大致相等,另外可伴有一側肢體癱瘓。也就是病變多發(fā)生于口角,眼睛和額紋正常,這是從外觀上初步判斷面癱病是否伴有腦血管病的依據之一,確診時還需要進一步檢查頭顱CT或核磁。所以,一般來講,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飲酒等腦血管病發(fā)病誘因,或患者年紀較大,多通過頭顱掃描幫助確診是周圍性面癱還是中樞性面癱。 3.面癱患者平時生活需要注意哪些? 面癱病發(fā)病不受年齡限制,男女老幼均可發(fā)病,有部分患者對面癱病有易感性,也就是不只一次發(fā)病。所以平時生活習慣和護理就很重要。避風寒,清淡飲食,注意休息,如果眼瞼閉合欠佳,睡覺時可以戴眼罩,眼干流淚,可以適當用眼藥水。平時做面肌訓練,如睜眼、皺額、吸吮、翹嘴唇、開口笑、提嘴角、吹口哨、噘嘴唇、拉下頜等動作。 4.面癱病多長時間能完全恢復? 面癱病分為四期,急性期(發(fā)病1~7天),靜止期(發(fā)病 8~14天),恢復期(發(fā)病15天~3個月),3個月以上為后遺癥期。 急性期的正確有效治療對面癱的預后非常重要,延遲治療時間越長,療效越差,后遺癥越明顯,雖然也能改善癥狀,但完全治愈比較困難。原因是單側面神經因非特異性感染造成長期水腫壓迫神經纖維的損傷脫髓鞘病變已經不可逆。 面癱病的恢復程度與發(fā)病的嚴重程度有關,不同程度的失神經支配恢復時間不一樣。一般來講,無失神經支配者,恢復時間3-6周;部分失神經支配者3-6個月;完全失神經支配者,一年以上或不能治愈。 5.面癱病的后遺癥都有哪些? 難治性面神經麻痹,指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經過3 個月治療后仍留下的后遺癥,如眼瞼下垂,口角歪斜,面部肌肉萎縮或痙攣,是臨床頑癥之一。頑固性面癱,一般占到30%的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面肌痙攣、聯(lián)動癥。聯(lián)動癥具體可以表現為,當病人瞬目時即發(fā)生病側上唇輕微顫動;示齒時,病側眼瞼不自主閉合,或閉目時病側額肌收縮;更有在進食咀嚼時有病側眼流淚(鱷魚淚征),或顳部皮膚潮紅,局部發(fā)熱,汗液分泌等現象(耳顳征)。 6.面癱病需要激素治療嗎? 面癱病通常采取神經營養(yǎng)藥及B族維生素,如果有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對沒有禁忌癥的病人可以使用糖皮質激素短期治療。激素治療通常在發(fā)病1周以內,這是面神經炎癥、水腫急性進展階段,使用激素沖擊治療,72小時之內效果最佳。激素的使用劑量和減量標準,需要聽取專業(yè)醫(yī)師意見。 應該注意的是,激素并非適用于每一個患者。如果面癱已經超過一周,神經水腫高峰已經過去,用激素意義不大。另外,對于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腫瘤患者、嚴重骨質增生患者,結核病患者和感染未控制的患者都要非常謹慎,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7.面癱病什么時候采用針灸治療合適? 這個問題不同醫(yī)師,尤其中、西醫(yī)師之間認識有差異。個人認為,建議針灸治療早介入,針灸治療在面癱病的不同病程,針刺的穴位、手法是不同的,急性期針灸治療,有助于疏通面部經氣,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提高神經興奮性,加速面神經管水腫的吸收。 8.還有哪些治療面癱的方法? 中藥內服,可以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tài),養(yǎng)血和血,祛風通絡,通過中醫(yī)師辨證論治取效。另外,還有割治、埋線、穴位注射、藥物貼敷等,具體有待于患者的治療意愿和個人治療感受來選擇可接受的療法。 最后,還是那句話,得了面癱,您一定不要著急,這個疾病病程比較長,恢復程度因人而異,心理情緒障礙也會延緩病情恢復。做到早發(fā)現、早治療,盡可能早恢復,減少或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020年02月10日
2241
0
2
-
陳國強主任醫(yī)師 民航總醫(yī)院 神經外科 面癱跟面肌痙攣不是一回事,首先是病因不同,面癱主要病因包括受風、受涼導致血管痙攣,導致面神經缺血缺氧水腫,出現面神經炎,還有外傷、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或者一些腫瘤,可以出現面癱,這是它的病因。第一,面肌痙攣的病因,98%是由于血管壓迫,動脈血管壓迫面神經根部引起的,還有0.8%是由于腫瘤引起的,還有大約0.77%左右是不明原因的,所以說(這兩者)病因不同。第二,病程也不同,面癱的病程可能是突然一下發(fā)病,包括一夜之間,也有像腫瘤引起的是慢慢發(fā)病的,面肌痙攣發(fā)病時間比較長。這兩種疾病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面肌痙攣是需要手術的,一般通過針灸、物理治療或者口服藥物效果不好,必須通過做微血管減壓手術,把壓迫神經的面神經根部的血管墊開以后,才能夠解除病癥。面癱治療的話,早期是一些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一些擴血管的藥物、脫水的藥物,以及激素、維生素B類的藥物,還有神經營養(yǎng)的藥物治療。對于重度的面癱,我們通過面部肌電圖檢查以后,如果面神經損傷超過90%以上的這種面癱的話,需要早期手術干預。2020年01月04日
1185
0
1
-
勾明會主治醫(yī)師 北京婦產醫(yī)院 理療科 面癱是冬季、春季的高發(fā)病,臨床主要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且發(fā)病迅速,以一側面部發(fā)病多見。常見的主要病因為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邪氣入侵面部經絡,導致血脈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從而導致口眼歪斜。 面癱的治療首先要判斷是中樞性面癱還是周期性面癱,然后要對面癱進行病因診斷,要對癥治療,只有診斷明確病因以后才能進行治療! 中樞性面癱是大腦的核上組織(皮質、皮質腦干纖維、內囊、腦橋等)受損引起,出現病灶對側顏面下部肌肉麻痹。多見于腦血管病、腦腫瘤、腦膜炎等。 治療除了傳統(tǒng)的針灸療法,還要針對原發(fā)病灶進行治療。 周圍性面癱為面神經運動纖維發(fā)生病變引起的面癱,臨床主要為病灶同側全部顏面肌肉癱瘓,表現為眼瞼不能閉合、不能皺眉、鼓腮漏氣等,可有聽覺改變、舌前2/3味覺減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礙等特點,其中最常見者為面神經炎。 從治療效果看,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較中樞性面癱來說,恢復快,臨床療效好,一般需要規(guī)律治療1-3個月。中樞性面癱的恢復較慢,需要半年以上的恢復期。2019年12月17日
2300
0
1
-
2019年12月07日
5146
16
24
-
陳國強主任醫(yī)師 民航總醫(yī)院 神經外科 貝爾面神經麻痹即貝爾面癱,是以顏面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病。在腦神經疾病中較為多見,青壯年多發(fā),部分病人發(fā)病前常有面部受涼、受風吹等誘因,多數病人于晨起洗漱時突然發(fā)現面頰動作不靈或歪斜,表情不自如,前額紋消失,眼裂開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等。貝爾面癱發(fā)病后進展迅速,可于數小時內或1-2日內達到面癱最大程度。而臨床表現取決于病變部位,如果病變在乳突孔附近,表現為完全性面癱。如果病變部位更高,在鼓索與鐙骨肌之間,除完全性面癱外,可有味覺異?;騿适б约跋严俜置谡系K。如果波及支配鐙骨肌的神經分支,可出現聽覺過敏。病變波及膝狀神經節(jié),可出現外耳道皰疹,并有耳廓及外耳道感覺遲鈍及劇痛。如果病變波及經過膝狀神經節(jié)巖大神經,還可出現淚腺分泌障礙。如果病變在腦橋與膝狀神經節(jié)之間,感覺與分泌功能障礙一般較輕。如果波及聽神經,可有耳鳴眩暈。早期治療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面神經的炎癥和水腫,后期治療在于促進神經機能恢復。早期首選藥物治療,包括抗病毒藥物、擴血管藥物、激素類藥物、脫水劑、維生素B類藥物以及神經營養(yǎng)藥等,如果治療一周后沒有明顯改善,或癥狀逐漸加重,應抓緊時間進行面部肌電圖檢查,最佳檢查時間是面癱后21天左右。如果癥狀特別重,1-2周也可做面部肌電圖檢查,根據面部損傷程度,面癱一周內面神經變性超過90%以上者,通過藥物治療完全恢復的可能性較小,建議早期手術才能有利于面癱的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完全性面癱面神經電圖和面神經興奮實驗提示為不可逆病變者,應及時早期做面神經減壓術,在1-3月內行面神經減壓術面神經功能的恢復可達85%以上。發(fā)展到晚期,神經可能會受到嚴重損傷,手術仍有一定效果。2019年11月02日
1726
0
0
-
2019年09月07日
9547
0
2
-
2019年05月12日
4508
0
28
面癱相關科普號

張曉哲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曉哲 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
疼痛科
61粉絲1.5萬閱讀

丁宇醫(yī)生的科普號
丁宇 副主任醫(yī)師
航天中心醫(yī)院
中醫(yī)科
605粉絲14.5萬閱讀

劉元奇醫(yī)生的科普號
劉元奇 副主任醫(yī)師
蒙陰縣人民醫(yī)院
康復科
51粉絲1.7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