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藺強主任醫(yī)師 華北石油管理局總醫(yī)院 腫瘤科 很多胃癌病人一發(fā)現(xiàn)就是中晚期,這個比例大概在85%左右,5年生存率低于40%。難道胃癌來臨,就沒有任何征兆嗎?有沒有辦法早期發(fā)現(xiàn)?胃癌的發(fā)生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炎癥-腸化-不典型增生-胃癌,這個階段,需要十幾年、幾十年。也就是說,這兩個病例的癌前疾病早就出現(xiàn)了,只是沒有癥狀而已,當我們感到不對勁的時候,往往已經(jīng)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為什么胃癌來臨悄無聲息呢?我們的胃分為四層,分別是粘膜層、粘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胃癌最先起源于胃的粘膜層,由于早期癌灶很淺,對胃粘膜的損傷也不大,不會出血,也很少影響到消化功能,所以很少出現(xiàn)癥狀;偶爾出現(xiàn)腹脹、消化不良、胃痛等癥狀,患者會單純地認為就是胃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等,覺得忍忍就過去了。我們說的早期胃癌,就是這種僅僅限于粘膜內的早期胃癌。如果能夠此時發(fā)現(xiàn),90%-97%能夠徹底治愈,而且大多不需要開刀,胃鏡下可以治療。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隨著癌細胞的不斷增殖,癌灶會越來越大,會逐漸侵犯到肌層、穿透漿膜層,進而引起脈管浸潤、遠端轉移,這就是進展期了。一旦發(fā)生臟器轉移,那就是晚期了,5年存活率低于10%。這時候,比較典型的一系列癥狀才會扎堆兒出現(xiàn)。比如,黑便、貧血、消瘦、腹痛、嘔吐、腹部包塊、腹脹、食欲減退等,這些癥狀被一些自媒體說成是“早期信號”,實在是誤人不淺啊!下面是可能出現(xiàn)的早期胃癌的報警信號:但不一定都會有:①上腹飽脹不適或隱痛,以飯后為重;②食欲減退、噯氣、返酸、惡心、嘔吐、黑便等。進展期胃癌除上述癥狀外,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①體重減輕、貧血、乏力。②胃部疼痛。③惡心、嘔吐。④出血和黑便,腫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時僅有大便潛血陽性。⑤其他癥狀如腹瀉(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千萬不能傻傻地等待這些信號出現(xiàn),才想到去檢查!因為,這其實是中晚期信號!瘤子大了,才可能破裂出血,才會有貧血、黑便和嘔血;瘤子長在了賁門口,可能會造成嘔吐;瘤體消耗了大量的營養(yǎng),所以會消瘦等等。很多朋友會問,既然早期沒有典型癥狀,那我們怎么防呢?發(fā)現(xiàn)早期胃癌金標準——胃鏡檢查胃腸鏡檢查應該成為常規(guī)體檢的必備項目,因為早期的胃腸癌,其他檢查方式都沒有胃腸鏡有效。胃鏡能發(fā)現(xiàn)1-2mm的微小癌,而CT大于2cm才有可能被發(fā)現(xiàn),這之間是10倍的差距,也是生與死的距離!胃鏡目前技術已經(jīng)十分成熟,設備也日新月異,具備了放大、染色、超聲等功能,對于早癌來說就是火眼金睛,毫米級的也難逃它的法眼。而且,它不但能看見、能確診,還能治療。通過胃鏡,把癌變的粘膜剝離掉就達到了根治的目的(ESD術),不需開刀、不需要化療、不需要切除胃組織,省錢不說,人也不受罪。那么,什么時候開始做胃鏡呢?1、無癥狀的普通健康人,無論男女要在40歲以前。2、還有一類是無癥狀的高風險人群,這就要提前了,比如30歲左右。這類人包括消化道腫瘤家族史、高發(fā)地區(qū)人群、有不良嗜好(煙酒、腌漬、燒烤食物等)、久治不愈的胃潰瘍、胃癌前疾病(息肉、萎縮性胃炎、腸化、不典型增生、術后胃等)。3、長期消化不良、長期腹脹、胃痛、燒心、食欲減退的人群,建議首選胃鏡查看胃粘膜受損情況。2022年04月21日
287
0
0
-
馬明哲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胃外科 胃癌的致死率在癌癥中位列三甲,全球五年生存率僅10%。雖然中國胃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有20%,但較之日本胃癌80%的五年生存率可是有不小的差距。這個差距中的關鍵因素在于對胃癌的早期診斷。那日本是如何進行胃癌的篩查呢?對比指南,中國和日本的篩查有何區(qū)別呢?篩查人群有何區(qū)別?日本篩查在最新版《日本胃癌篩查指南》中,推薦篩查的起始年齡為50歲,并未規(guī)定終止年齡。依據(jù)過去日本和韓國的相關研究,將篩查間隔設為2-3年。據(jù)報告,日本人口有1.27億,而每年總共約完成1500萬例胃鏡檢查。也就是說每年大約有11%的人去做了胃鏡檢查(包括但不局限于50歲以上人群)。平均每五年就相當于有50%的人至少做了一次胃鏡檢查。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將胃鏡檢查納入到40歲以上國民的體檢項目中。我國篩查我國由于人口基數(shù)過大,現(xiàn)有的醫(yī)療條件并不能支持胃鏡普查;如果全部普查完畢,大概要過六十年。因此,需要提倡高危人群提前篩查。根據(jù)《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年齡≥40歲且符合以下5條中任一條者建議作為胃癌高危人群建議作為篩查對象:(1)胃癌高發(fā)地區(qū)人群;(2)幽門螺桿菌感染者;(3)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4)胃癌患者一級親屬;(5)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但實際上,我們自己包括身邊的親朋好友,有幾個是在五年內做過一次胃鏡的呢?即使是一些高危人群,有沒有按照指南的推薦去進行篩查呢?篩查方法有何區(qū)別?其實具體的篩查方法大同小異,中日胃癌篩查指南種主要包括了下列篩查方法:上消化道造影、內鏡篩查、血清學檢查(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G)檢測、幽門螺桿菌(Hp)抗體檢測以及PG檢測聯(lián)合Hp抗體檢測)。但是推薦等級和程序上卻大有不同。《日本胃癌篩查指南》中提出了五種方案,并帶有不同的推薦意見,詳見下表:注:推薦等級B:由于降低死亡率效果高于缺點,建議用于普查和個體化檢查。證據(jù)等級1+/2+推薦等級I:尚無充足證據(jù)來判斷降低死亡率的效果,無法進行效益與缺點之間的比較,因此不推薦用于群體。根據(jù)具體情況和充分解釋的情況下可在個人層面考慮。證據(jù)等級1-/2-/3/4實際上,根據(jù)2018年在JJCO上發(fā)表的日本胃癌篩查綜述來看,目前日本基本舍棄了上消化道造影,而直接使用內鏡作為主要篩查手段。而在我國,初步篩查主要依靠血清學檢查,項目包括PG檢測、Hp檢測、血清胃泌素17檢測以及結合年齡、性別因素進行危險評分。根據(jù)評分再進一步檢查。而內鏡因為依賴設備和內鏡醫(yī)師資源且費用相對較高、具有一定痛苦性,尚未采用內鏡進行大規(guī)模胃癌篩查。一般在危險評分為胃癌高/中危人群時才進一步進行內鏡檢查。與2014版共識相比,新版刪除了上消化道造影的檢查方法,否定了上消化道鋇餐的價值,不再推薦于胃癌篩查。(??????點擊查看大圖)不難看出,內鏡檢查已成為主流。在胃癌的檢查上,我國已用內鏡檢查代替了鋇餐作為高危人群的進一步檢查。而日本更是將內鏡檢查直接作為首選的篩選檢查。胃鏡檢查是胃癌診斷的「?金標準」,但因其屬侵入性檢查、費用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資源、人群接受度較低,目前仍難以用于我國胃癌的大規(guī)模普查??偨Y對比日本胃癌早期篩查,中國早期胃癌診斷率相對較低,最主要的原因可以歸納成兩點:(1)人群對于胃鏡檢查的重要性的認識尚有不足,甚至可以說人群對于自身身體健康重要性的意識較弱,對胃鏡的接受度較低。即便每年進行一些常規(guī)體檢,鮮有將胃鏡檢查納入其中。(2)我國人口數(shù)量龐大,醫(yī)療資源分布較為不均,內鏡檢查費用較高,若進行大規(guī)模普查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人力、財力,目前尚不可行。但也應注意到,中國胃癌篩查指南也在不斷取長補短。剛更新的《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草案)修改危險評分、刪除鋇餐檢查、強化內鏡檢查等項目,都較為符合目前的醫(yī)療水平和國情。相信中國也能逐步強化對胃癌的篩查,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2022年04月15日
1679
0
4
-
劉茂興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腫瘤醫(yī)院 胃腸腫瘤中心四病區(qū) 在臨床上我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的患者,他說“你把我的胃全切了,那我還能活么?”面對這樣的患者我只能耐心地向他解釋,在手術成功,恢復順利的情況下,肯定能活。這時,他還會問,“那我的營養(yǎng)怎么辦,吃進去的東西消化不了了???!”這時,我會跟他說,術后營養(yǎng)肯定會差些,但是咋們的消化系統(tǒng)不是缺了胃就不行了。術后注意飲食,在不受腫瘤復發(fā)影響下,飲食可以慢慢恢復,最后和正常人“差不多”。患者聽完我的講述后,最終下定決心,采取手術治療。患者這么問,肯定是擔心切除胃后,沒有消化吸收了,然后就會活不長了。下面我就談談切除胃(包括部分切除和全部切除)后人體會有什么樣的改變以及需要注意什么。首先我們認識一下胃:1.胃是儲存食物的器官,可有節(jié)律地收縮,并使食物與消化液(包括胃蛋白酶)混合。2.胃分泌的鹽酸提供了一種胃蛋白酶分解蛋白所需要的高酸環(huán)境。胃內高酸還能殺滅大多數(shù)細菌而成為一種抵御感染的屏障。3.胃蛋白酶大約能分解食物中10%的蛋白質。僅有少數(shù)幾種物質,如酒精和阿司匹林能從胃直接吸收,但僅能小量吸收。人體消化系統(tǒng)這與有的病人認識的胃“不太一樣”。他們認為胃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沒有胃,那營養(yǎng)吸收就會沒有或者很少。其實不然,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食物,有一定的機械消化和化學消化的功能,營養(yǎng)物質進入消化道后,主要被小腸吸收。胃的儲存食物功能主要得益于它的容受性舒張的特性,即隨著進食量增加,胃是可以擴張自己的體積及去容納大量的食物。而小腸相對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容積,可擴張度也不太大,食物只能一點一點慢慢通過小腸,一旦過多食物和水分在小腸局部堆積,會導致腹痛、惡心等癥狀。那么切除胃(部分或者全部)后,消化道存儲食物的功能下降了,這個并不會引起致命性的后果。而且經(jīng)過飲食方面的調整,度過術后的適應期后,消化功能是可以大大改善的。少食多餐,解決食物存儲問題。少食多餐是胃切除術后一定要注意的原則。既然一次不能吃太多,那我們就把一天食量的食物分三次以上進食,一般六七次就可以了。總量沒變,次數(shù)增加,這樣我們的營養(yǎng)基本上沒有太多的減少,小腸也能很好地接受這些食物,不至于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這種做法有替代胃幽門節(jié)律排空胃的作用。細嚼慢咽,加強食物的機械消化。我們一次性吃進大量食物存在胃里,而胃幽門就像一個閥門,控制食物一點一點排到小腸。這樣食物待在胃里經(jīng)過蠕動,可以充分被研磨,并與消化液接觸。細嚼慢咽加強機械研磨并使得食物慢慢進入食道,這樣一來,食物就能充分被消化,即使沒有胃,我們也并非消化不了食物。另外胃切除術后注意選取合適的食物,采用合理的生活習慣都能使胃切除術后的患者生活質量大大改善。經(jīng)過長期的飲食調整后,重建的消化道會逐漸有所改變(適應性或者代償性改變)。解剖上,小腸會整體擴張增厚,以利于食物存儲,這樣1年后胃切除患者進食也能像術前那樣,每天吃三四頓就行(在此之前,慢慢過渡,又逐漸減少頓數(shù));功能上,小腸的吸收功能也會變強。當然這種適應性改變是不完全的,由于某些維生素(例如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鐵以及某些微量元素在沒有胃的情況下會存在吸收障礙,導致相應地缺乏癥狀。這也是胃切除患者需要注意并及時補充的。最后,外科手術是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也是目前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煞譃楦涡郧谐中g和姑息性切除手術。手術方式有多種,一般分為胃大部切除手術以及全胃切除手術。人體不會因為切除胃而必須依賴腸外營養(yǎng)(又稱靜脈營養(yǎng)),更不會因為切除胃出現(xiàn)無法吸收營養(yǎng)物質而縮短壽命。因此,為了獲得較好的預后及延長生命期限,胃癌患者應當充分認識手術的必要性而不要顧慮一些不需要考慮的問題。2022年03月19日
612
0
6
-
劉茂興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腫瘤醫(yī)院 胃腸腫瘤中心四病區(qū) 人體消化系統(tǒng),這與有的病人認識的胃“不太一樣”。他們認為胃是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沒有胃,那營養(yǎng)吸收就會沒有或者很少。其實不然,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食物,有一定的機械消化和化學消化的功能,營養(yǎng)物質進入消化道后,主要被小腸吸收。胃的儲存食物功能主要得益于它的容受性舒張的特性,即隨著進食量增加,胃是可以擴張自己的體積及去容納大量的食物。而小腸相對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容積,可擴張度也不太大,食物只能一點一點慢慢通過小腸,一旦過多食物和水分在小腸局部堆積,會導致腹痛、惡心等癥狀。那么切除胃(部分或者全部)后,消化道存儲食物的功能下降了,這個并不會引起致命性的后果。而且經(jīng)過飲食方面的調整,度過術后的適應期后,消化功能是可以大大改善的。少食多餐,解決食物存儲問題。少食多餐是胃切除術后一定要注意的原則。既然一次不能吃太多,那我們就把一天食量的食物分三次以上進食,一般六七次就可以了??偭繘]變,次數(shù)增加,這樣我們的營養(yǎng)基本上沒有太多的減少,小腸也能很好地接受這些食物,不至于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這種做法有替代胃幽門節(jié)律排空胃的作用。細嚼慢咽,加強食物的機械消化。我們一次性吃進大量食物存在胃里,而胃幽門就像一個閥門,控制食物一點一點排到小腸。這樣食物待在胃里經(jīng)過蠕動,可以充分被研磨,并與消化液接觸。細嚼慢咽加強機械研磨并使得食物慢慢進入食道,這樣一來,食物就能充分被消化,即使沒有胃,我們也并非消化不了食物。另外胃切除術后注意選取合適的食物,采用合理的生活習慣都能使胃切除術后的患者生活質量大大改善。經(jīng)過長期的飲食調整后,重建的消化道會逐漸有所改變(適應性或者代償性改變)。解剖上,小腸會整體擴張增厚,以利于食物存儲,這樣1年后胃切除患者進食也能像術前那樣,每天吃三四頓就行(在此之前,慢慢過渡,又逐漸減少頓數(shù));功能上,小腸的吸收功能也會變強。當然這種適應性改變是不完全的,由于某些維生素(例如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鐵以及某些微量元素在沒有胃的情況下會存在吸收障礙,導致相應地缺乏癥狀。這也是胃切除患者需要注意并及時補充的。最后,外科手術是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也是目前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煞譃楦涡郧谐中g和姑息性切除手術。手術方式有多種,一般分為胃大部切除手術以及全胃切除手術。人體不會因為切除胃而必須依賴腸外營養(yǎng)(又稱靜脈營養(yǎng)),更不會因為切除胃出現(xiàn)無法吸收營養(yǎng)物質而縮短壽命。因此,為了獲得較好的預后及延長生命期限,胃癌患者應當充分認識手術的必要性而不要顧慮一些不需要考慮的問題。2022年03月19日
306
0
1
-
劉茂興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腫瘤醫(yī)院 胃腸腫瘤中心四病區(qū) 萎縮性胃炎有癌變的可能,而胃癌不是由正常細胞“一躍”變成癌細胞,而是一個多步驟癌變的過程,即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梢钥闯?,萎縮性胃炎確實是胃炎到胃癌的中間過程。那萎縮性胃炎是不是就是大家常說的“胃癌前病變”呢?那什么是“胃癌前病變”?胃的癌前病變是指一類容易發(fā)生癌變的胃黏膜病理組織學變化,即胃黏膜的異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上常把伴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稱之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或胃癌前期病變。伴中度以上的異型增生和不完全大腸型化生則稱之為真正的胃癌癌前病變。所以,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盡管萎縮性胃炎有部分患者可能癌變,但一般萎縮性胃炎并不能說是胃癌前病變,只有伴大腸型腸上皮化生或中度以上異型增生才算真正的胃癌前病變。2022年03月19日
619
1
4
-
2022年03月18日
285
0
1
-
2022年03月18日
248
0
0
-
2022年03月18日
354
0
3
-
崔文瑤主任醫(yī)師 遼寧省腫瘤醫(yī)院 疼痛舒緩科 2022-03-13杜中華來源:山東省婦幼保健院消化內鏡萎縮性胃炎是癌前病變,所以經(jīng)常有患者問“萎縮性胃炎”是什么???萎縮性胃炎是不是很快就變成胃癌?因為這些問題,經(jīng)常弄得患者朋友緊張、害怕、休息不好……那么萎縮性胃炎到底是不是胃癌,看標題就知道,萎縮性胃炎不是胃癌!萎縮性胃炎到底離胃癌有多遠?咱下面慢慢了解它。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固有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內鏡下表現(xiàn):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或呈灰色、灰黃色、灰綠色,重度萎縮呈灰白色,褶皺變細、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見。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上海)指出,慢性胃炎病理活檢顯示固有腺體萎縮,即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而不必考慮活檢標本的萎縮塊數(shù)和程度。萎縮性胃炎那么復雜的概念不好理解,咱簡單打個比喻:正常胃黏膜像肥沃的土地,正常黏膜到黏膜萎縮就像肥沃的土地因為各種原因退化至沙漠化。沙漠化后的土地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很難生長植物。同樣,萎縮后的胃黏膜,原有的功能也退化或消失,然后就有一系列因功能消失出現(xiàn)的臨床表現(xiàn),如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食欲不振,或消瘦、貧血等。沙漠化逐漸加重到荒漠化,致使環(huán)境惡化,任何生物難以生長,就像黏膜萎縮逐漸到胃癌。肥沃土地到荒漠化的過程是:肥沃土地——土地退化——沙漠化——荒漠化。那么萎縮性胃炎到胃癌也是有幾步的,通常認為是: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有人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老年胃黏膜的退行性改變,是一種“半生理”現(xiàn)象,單純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風險一般較低。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腸化生,部分伴發(fā)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和異性增生是同義詞),特別是伴有中-重度腸化生或上皮內瘤變時,癌變風險相對較高,少數(shù)病例經(jīng)歷長期的演變后可發(fā)展為胃癌。國外相關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年胃癌發(fā)生率在0.1%-0.25%。萎縮性胃炎從形成到演變?yōu)槲赴?,這個過程都受什么因素影響呢?有研究表明,萎縮性胃炎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年齡、男性、長期不規(guī)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食用辛辣、霉變及腌制性食物)、精神心理因素、幽門螺桿菌(Hp)陽性、嗜煙、嗜酒、家族史及藥物史等。其中,以Hp陽性及家族史更為重要。萎縮性胃炎目前無特效治療方案,因此預防其發(fā)生發(fā)展顯得更為重要。1.去除和控制危險因素根據(jù)其影響因素,首先戒除不良嗜好,戒煙酒,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等。Hp感染在萎縮性胃炎致病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吨袊晕秆坠沧R意見(2017,上海)》指出,對于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根除Hp的獲益明顯,主要體現(xiàn):①可改善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癥狀;②減輕炎癥程度,對部分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逆轉萎縮程度,但對伴腸化生者難以逆轉;③可延緩癌前病變的進展,并對消化性潰瘍及胃癌有一定預防作用。2.慢性萎縮性胃炎應定期行內鏡和組織病理學檢查隨訪。(1)不伴有腸化生或異型增生的,或者僅局限于胃竇部的輕中度萎縮和/或腸化的萎縮性胃炎,結合患者的意愿可以3年進行1次。(2)胃竇合并胃體或胃底部也有萎縮和/或腸化,建議2至3年進行1次胃鏡和病理隨訪監(jiān)測。(3)活檢有中-重度萎縮并伴有腸化生的慢性萎縮性胃炎1年左右隨訪一次。(4)伴有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并證實此標本并非來源于癌旁者,根據(jù)內鏡和臨床情況縮短至6個月左右隨訪一次。(5)伴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需立即確認,證實后行內鏡下治療或手術治療。萎縮性胃炎的治療,其一是消除癥狀、緩解胃黏膜伴有的炎癥,這一點中、西藥都可以達到。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須根除幽門螺桿菌。其二是防控癌變風險,去掉以上所述影響因素,定期隨訪復查,萎縮性胃炎距離胃癌可能是永遠。僅供醫(yī)學人士參考2022年03月14日
410
0
0
-
陳玲娟副主任醫(yī)師 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 腫瘤中心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占全部惡性腫瘤的第3位,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首位,占胃惡性腫瘤的95%。胃癌也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和死亡占全世界的42.6%和45.0%。胃癌確實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一些對胃癌錯誤的認知和錯誤的觀念!本文整理了33個大眾普遍對胃癌存在的疑問,從而避免大眾踩進這認知誤區(qū)!1.胃癌會遺傳嗎?胃癌是散發(fā)性疾病,只有少部分患者有家族遺傳傾向。那么什么樣的人屬于胃癌高?;颊?,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呢??偨Y如下:1)家族性腺瘤息肉??;2)幼年性息肉綜合征;3)遺傳性彌漫性胃癌;4)Peutz-Jeghers綜合征;5)林奇綜合征。以上五類人群建議定期行胃鏡或鋇餐檢查,方可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2.胃癌會傳染嗎?作為臨床醫(yī)生,時常遇到患者家屬咨詢這樣的問題。不僅胃癌,還有我們常見的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腸癌等都不會通過空氣、唾液、血液、性交等親密接觸的方式傳播。但是導致胃癌發(fā)生的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通過共用餐具、共同進食進行傳播。對于家庭中有胃癌的病人,建議家屬到醫(yī)院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必要時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3.中藥治療對患者有幫助嗎?目前腫瘤的治療講究的是循證醫(yī)學的證據(jù),就是這個藥物進入臨床要經(jīng)過臨床試驗證實有效。而我國的很多中藥都是沒有經(jīng)過臨床試驗證實對腫瘤有效的,所以不推薦治療目的使用中藥。但也可以到正規(guī)的中醫(yī)院開一些中藥可能起到輔助作用。4.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癌癥嗎?首先,全國超過一半的人群都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但最終發(fā)展為胃癌的卻很少。同時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風險是未感染人群的6倍。所以,目前來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有相關性,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胃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由多種因素所共同決定的,包括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僅僅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還不足以引起胃癌,需要多種因素共同參與。5.幽門螺旋桿菌會傳染嗎?答案是“Yes”,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通過共同用餐而傳播。家庭內部傳染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所以建議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的家庭可以使用分餐制。經(jīng)常在外就餐的人不能保證餐具的衛(wèi)生等被感染的機率也會增加。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粘膜,致使胃的中和保護能力下降,從而容易導致幽門螺旋桿菌的入侵,盡量避免長期使用刺激性食物。6.吃得越營養(yǎng),腫瘤長得越快?答案是“NO”。很多病人會問我這樣的問題“醫(yī)生,腫瘤患者是不是不能吃的太好,這樣營養(yǎng)都被腫瘤細胞吸收了,腫瘤會惡化”。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哭笑不得。我很想反問一句難道你不吃,腫瘤就會餓死了嗎?其實,腫瘤的生長跟你吃多少營養(yǎng)沒有關系。作為腫瘤科醫(yī)生長期工作中發(fā)現(xiàn)營養(yǎng)狀況好的患者在對治療的耐受性和預后方面都明顯要好于營養(yǎng)狀況差,消瘦的患者。癌細胞可以“餓死”的說法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jù)的。7.打營養(yǎng)針,可以不用進食?臨床工作中,經(jīng)常會遇到患者提這樣的要求“醫(yī)生,我這兩天不想吃飯,給我打點營養(yǎng)針”。很多患者有這樣的誤區(qū),覺得在醫(yī)院打幾天營養(yǎng)針比正常吃飯要好的多,而其實不是這樣的。人體腸道的營養(yǎng)來源主要是靠食物進入腸道吸收的,如果長時間不進食,腸粘膜就會萎縮,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從而也易感染,因此只要能吃,就一定要盡量通過正常方式攝入營養(yǎng)成分。而我們平時靜脈給予的脂肪乳氨基酸等營養(yǎng)成分,往往很難為人體吸收,更多是以能量形式消耗掉。鼓勵患者自行進食補充營養(yǎng),不能依賴所謂的營養(yǎng)針。8.吃肉會助長癌細胞?臨床遇到很多這樣的患者,道聽途說一些“相信魚肉、雞肉等是“發(fā)物”會促進腫瘤生長,吃素不會”。相對于這樣的謠言,大家一定不要相信。肉類和蔬菜類提供給人體的營養(yǎng)成分不同,長期這樣下去,就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對于術后的病人引起傷口不愈合,免疫力低下增加傷口感染機會。對于晚期患者而言,患者對治療的耐受性會變差,影響治療的效果。2022年03月12日
315
0
4
胃癌相關科普號

黃錦宇醫(yī)生的科普號
黃錦宇 副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胃腸腫瘤外科
437粉絲2.3萬閱讀

李道睿醫(yī)生的科普號
李道睿 主任醫(yī)師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
腫瘤科
1萬粉絲5.4萬閱讀

孫大龍醫(yī)生的科普號
孫大龍 主治醫(y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消化內科
1267粉絲8.8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