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子臻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東院) 胃腸外科 胃癌是一個常見的、高發(fā)的胃腸道的惡性腫瘤。它在所有的癌癥當中,不管是發(fā)病率還是致死率都是排名比較靠前的??傮w來說,胃癌不是一種單因素的腫瘤,它的發(fā)病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我們所知道的一個感染性的因素,比如現(xiàn)在老百姓都知道的一個幽門螺桿菌感染;還有另外的一些特殊的病毒性的感染,比如EB病毒的感染,它是胃癌當中某些特殊亞型所引起的一個原因;環(huán)境的因素也很重要,包括一些進食的個人習慣,那么在長期服用進食:包括亞硝酸鹽,包括霉變的食物等對于整個胃癌的發(fā)生都有重要的影響;遺傳性的因素也很重要,像一些直系親屬、已經(jīng)發(fā)生過胃腸道惡性腫瘤的病人。相對來說,患者這些直系的家屬當中,胃癌的發(fā)病概率都有一定的上升。在這些綜合因素的作用上,使得這些我們所謂的癌前病變,包括一些萎縮性的胃炎,腸上皮化身等等癌前病變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成了一個胃癌。2022年08月22日
267
0
4
-
申振宇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與胃癌有關的癌前狀況,在組織病理學上胃癌發(fā)生是一個不斷發(fā)展演變的級聯(lián)過程(見圖1)。萎縮性胃炎-胃癌自然發(fā)展史:正常胃上皮→非萎縮性胃炎→多灶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萎縮性胃炎被認為是多階段癌前病變級聯(lián)的第一步。萎縮性胃炎是一個緩慢發(fā)展過程。數(shù)年的粘膜炎癥使胃泌酸腺逐漸減少,或完全消失,逐漸被結締組織(非化生性萎縮,常稱為萎縮)或不同的上皮(化生性萎縮即腸化生或假幽門腺化生)替代,胃粘膜的這類病理變化稱之為萎縮性胃炎。腸化生是萎縮性胃炎最常見的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腸化生的存在基本上就可以診斷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發(fā)展為高度異型增生或胃癌的風險評估各家報道差異很大,總的來說,僅有一小部分患者發(fā)生惡變。據(jù)估計胃癌風險大約0.1%到0.3%/每年,近似于非異型增生Barrett食道或低風險結直腸腺瘤的惡變率。風險評估或會更高一些,主要與萎縮性胃炎嚴重程度、范圍大小、發(fā)生部位,以及其他因素有關。萎縮性胃炎的嚴重程度和部位分布是公認的風險決定因素,廣泛的萎縮和腸化生風險將增加。萎縮性胃炎的胃鏡監(jiān)測歐洲內鏡學會2019年指南(MAPSII)認為,根據(jù)胃萎縮和腸化不同部位和風險分層,對萎縮性胃炎患者給與內鏡監(jiān)測。當萎縮性胃炎或/和腸化生累及胃體和胃竇(廣泛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患者每3年一次,而一級胃癌家族史患者每1-2年一次內鏡檢查。萎縮性胃炎或/和腸化生僅累及胃體(自身免疫性萎縮性胃炎)應當每3年一次。對于一級胃癌家族史、不完全腸化生、或持續(xù)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萎縮性胃炎僅累及胃竇且伴有腸化生時應當每3年一次內鏡檢查。不伴腸化生的胃竇萎縮性胃炎無需任何監(jiān)測。參考文獻2022年08月03日
912
0
0
-
賈鈺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關于飲食和癌癥之間的關系,很多研究都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性很強,不少癌癥確實可能是吃出來的。1.腸癌。肉類攝入過多,會增加腸癌的發(fā)病風險,據(jù)統(tǒng)計如果正常每天加工肉攝入量是140克,每增加50克,腸癌的風險就會增加17%,紅肉攝入每增加100克,腸癌的風險會增加18%。2.食道癌。酒精、過燙的飲食,都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的發(fā)病風險,因此平常最好要少喝酒,避免吃過燙的食物。3.鼻咽癌。鼻咽癌雖然發(fā)生率不算高,但與喜好吃腌制食物有關,腌制食物中的亞硝酸鹽,進入人體之后會產(chǎn)生亞硝胺,經(jīng)常食用就可能誘發(fā)癌癥。4.肝癌。酒精、霉變食物等是肝癌的高危致癌因素,因此平常要遠離酒精以及霉變食物,還要定期接種乙肝疫苗。5.胃癌。經(jīng)常食用腌制食物、燒烤、煙熏食物、高鹽食物等,會增加胃癌的發(fā)生風險,建議平常減少這些食物的攝入,適當飲用綠茶。我國因不良飲食習慣致死的人數(shù)位列全球第一,因此一定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平常要少吃鹽、多吃全谷物和水果,定期進行防癌篩查,遠離一些高危的致癌因素等等。2022年08月02日
783
0
26
-
郭曉彤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深圳醫(yī)院 胸外科 我們知道,酒精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定義的一類致癌物,是全球癌癥的主要原因。但知道又有什么用呢,但凡你是個上過酒桌的成年人,你就一定聽過“小酌怡情”這句經(jīng)典勸酒臺詞。小酌真的怡情嗎?近年,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章公布,人體最安全的飲酒量為0,建議滴酒不沾。這樣的結論在醫(yī)療圈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醫(yī)生在做患者教育的時候腰板都挺直了不少。但還是有不少小機靈鬼認為,每次少喝點,只要不海喝,就和沒喝一樣。近期,一項千萬人研究顯示,在攝入的酒精總量相等的情況下,與單次大量飲酒相比,頻繁(少量)飲酒更易讓人患上消化道癌癥。也就是說,如果A每天只喝一杯酒(但7天都喝),而B在1天內喝7杯酒,看起來B喝得十分瘋狂,對身體的危害極大,但實際上就這兩種飲酒方式帶來的消化道癌癥風險來說,有小酌習慣的A的患癌風險高出不少。?這項千萬人研究是如何做的?這項研究使用了韓國國民健康保險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的數(shù)據(jù),基于人群的回顧性隊列研究,它納入了從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接受國家健康篩查計劃的11737467名未患癌癥的參與者。隨訪從體檢的第二年開始,直到受試者被診斷為胃腸道癌癥、死亡,或隨訪結束(2017年12月31日),中位隨訪時間為6.4年。在韓國,1個標準單位的酒精含量約為8克。該研究中對飲酒程度的定義為:非飲酒組(0克/周),輕度飲酒組(0-104克/周),中度飲酒(105-209克/周)和酗酒者(≥210克/周)。?三大結論揭秘該研究最終納入了11737467名參與者[6124776名女性(52.2%)平均年齡,54.6歲,最終319202(2.7%)名參與者患上了消化道癌癥]。經(jīng)分析,研究人員得到了三大結論:一、與非飲酒者相比,飲酒者患胃癌的風險均上升,且與酒精量呈劑量依賴性;二、單次攝入酒精若超過一定量,消化道癌的風險則不會繼續(xù)往上升。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單次攝入5-7個單位(每個單位約含8克酒精)的酒時,與不飲酒相比,消化道癌的風險顯著上升。但是,如果酒精攝入量再繼續(xù)增加,消化道癌的風險并不會繼續(xù)上升。這也可能是與單次大量飲酒相比,頻繁少量飲酒更容易讓人患上消化道癌癥的原因。三、這些消化道癌與飲酒有關1、食管癌;2、胃癌;3、結直腸癌;4、肝癌;5、胰腺癌。其發(fā)病率與每周攝入量、每周攝入頻率、單次攝入量就有密切關系。酒精是一類致癌物,消化道又是最容易受酒精影響的器官之一。酒精攝入使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的風險均有所上升,且呈劑量依賴性。但是,在相同酒精攝入量的情況下,與每次飲酒量相比,飲酒頻率是一個更關鍵的危險因素,與胃腸道癌風險的相關性更強。因此,“小酌”有可能真還不如“海喝”......最后還是得再啰嗦兩句,這篇文章的意義在于提醒大家“小酌”的危害性,并不是建議大家由“小酌”改為“海喝”,因為人體最安全的飲酒量為0!2022年07月31日
686
0
5
-
魏睦新主任醫(yī)師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科 現(xiàn)在大家喜歡說天花板。什么?癌前期也有天花板?在進行今天的科普之前,先給大家分享一組近期在經(jīng)過魏教授治療前后的患者胃鏡下病理活檢對照,可以看出,經(jīng)過半年的治療周期,患者的胃癌前病變均得到了成功的逆轉。沒錯,今天我們的科普主題就是——胃癌前病變到了天花板,還能逆轉嗎?首先什么是胃癌前病變?早在197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就將胃黏膜異型增生定義為胃癌前病變,而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則被定義為胃癌前疾病。胃黏膜發(fā)生癌變一般會經(jīng)歷的過程是:正常胃黏膜→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小腸型腸上皮化生→大腸型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癌變。由此也不難看出,異型增生已經(jīng)是癌前最接近的一步了,這就是天花板!再上去,就要捅破天啦,那就是癌變啦。所以我們更要高度重視,及早干預和治療,選擇最有效的方案,將癌前逆轉。這也是魏睦新教授一直以來所致力于攻克的問題,事實證明,魏教授的臨床診療思路和治療方法對于逆轉胃癌前病變有著頗為顯著的成果和療效!胃癌前病變的發(fā)生因素有哪些?胃癌前病變發(fā)生因素主要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因素(高鹽、霉變、亞硝胺及腌制、煙熏、油炸、烘烤食品等)、環(huán)境因素(吸煙、飲酒、接觸石棉、橡膠、制革、氣氣、粉塵、重金屬污染等)及自身因素(年齡大于50歲、胃癌家族史、體虛多病、抑郁焦慮、免疫功能低下等),避免這些因素將有利于預防胃癌的發(fā)生。最接近癌的不典型增生到底是指什么?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又稱為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是指胃鏡下組織活檢的病理診斷,目前非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上皮增生形態(tài)不典型,可以分為輕、中、重三個程度。其中輕度非典型性增生是指累及上皮1/3,中度非典型增生是指累及上皮1/3-2/3,而重度非典型增生增生是指累及上皮全層。不言而喻,隨著病變程度的逐步加重,也就越來越接近天花板,癌變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所以及早的干預和逆轉是尤為必要的,切不可大意!中醫(yī)如何認識和治療不典型增生?如前所述,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發(fā)病關系密切,結合本病致病因素、臨床表現(xiàn),特別是胃粘膜腸化生及異型增生的微觀形態(tài)學改變,目前中醫(yī)認為本病的關鍵在正虛(胃黏膜的防御機制不足)和脾胃氣陰虛(胃黏膜的分泌腺體受損)的基礎上,瘀毒為患(外界致病因素的影響),或毒腐成瘍(胃黏膜損傷),或瘀結成積,或氣滯濕聚(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而成,如果失治和誤治,病情遷延或加重,最后可形成惡性腫瘤。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異型增生中醫(yī)藥治療目的在于積極預防癌變或使癌前病變過程逆轉,治療時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胃鏡下粘膜的改變,正確判斷中醫(yī)類型,并適當運用活血化瘀、解毒散結、增酸抗癌的經(jīng)驗中藥。本病一般可按肝胃不和、濕熱中阻、熱毒結聚、瘀血阻胃、痰凝血瘀和脾胃虛弱、胃陰不足等證型來進行施治。介紹到這里,相信大家對胃癌前病變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雖然胃癌前病變需要重視,但也不必過度恐慌、談癌色變、盲目治療等,科學的認識,積極的應對,合理的治療才是最重要的,讓我們一起努力,用最合理的方藥,實現(xiàn)最有效的逆轉。2022年07月12日
1232
0
5
-
劉曉文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胃外科 胃癌的發(fā)病的話呢,其實它是有多種因素的啊,那么基因呢,其實在這方面遺傳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整個與胃癌患者的,呃,占的比例來說的話呢,真正具有遺傳性的胃癌呢,占的比例是非常的少的啊,只占到了1%-3%,那么其他絕大部分的胃癌的發(fā)病呢,啊,其實都和遺傳是沒有關系的,當然了,如果說直系親屬里面,如果有胃癌的一個發(fā)病制度情況存在的話,那么他的一個發(fā)病的胃癌的一個風險呢,要比普通人稍微要高一些,但也并不是,呃,它一定會發(fā)生這個外癌的,因此呢,總體來說,胃癌的發(fā)病的話呢,它是有一部分,只有很小一部分啊,是存在這種遺傳的,但是絕大部分呢,和遺傳是沒有啊,直接的一個關系。2022年07月04日
809
2
16
-
李浩軍主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北京 腫瘤內科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fā)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shù)據(jù),中國新發(fā)癌癥457萬人,其中全球胃癌發(fā)病率為109萬,而中國的胃癌新發(fā)病數(shù)為48萬,占了全球的一半,位居第一,為什么胃癌在中國會如此高發(fā)呢?發(fā)表在《柳葉刀》雜志上,來自南京醫(yī)科大學沈洪兵院士、靳光付教授、北京大學李立明教授、呂筠教授、復旦大學魏慶義教授、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楊明教授等一項關于胃癌發(fā)病風險的研究,分析指出,遺傳風險和生活方式是導致中國人胃癌高發(fā)的兩大因素。吸煙、喝酒、常吃腌制食物、新鮮水果蔬菜攝入較長等,都會顯著增加胃癌發(fā)生風險。另外,胃癌與遺傳風險也有很大的關聯(lián),遺傳風險最高的人群,胃癌發(fā)生風險增加108%,即遺傳風險越高,胃癌發(fā)病率也越高。除此之外,幽門螺旋桿菌同樣是胃癌高發(fā)的根本原因之一。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標本中Hp檢出率可達80%~90%,而消化性潰瘍患者更高,可達95%以上,甚至接近100%。2022年05月07日
234
1
1
-
溫紅旭副主任醫(yī)師 臺州市中心醫(yī)院 消化內科 據(jù)2017年國家癌癥中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我國每年的新發(fā)胃癌已達到了66萬到68萬例之間,死亡49.8萬例。85-90%的病例被確診時候,已經(jīng)屬于進展期甚至晚期,所以5年存活率低于30%,就是有70%的確診患者沒活到5年。為什么這樣呢?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胃癌的早期基本上沒有癥狀,即使有一些小毛病、小癥狀,也往往被忽視;二是缺乏篩查意識,認為能吃能喝,檢查什么?那么胃癌真的就是如此狡詐陰險嗎?有沒有辦法早期發(fā)現(xiàn)和預防呢?先來了解下胃癌是怎么發(fā)生的胃癌的發(fā)生是受綜合因素的影響,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而中間又沒有進行任何積極干預,才可能最終會發(fā)展為癌。1、腌制食品、變質食品如果是大家喜歡吃腌制的食品、很咸的食品,這些都是胃癌的高危因素。平時要注意多吃水果、蔬菜等比較健康的粗纖維食物。2、飲食不規(guī)律要保持比較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或者少量多餐,比較健康地定量、定時地去吃些東西。3、缺乏運動,熬夜、負面情緒等4、不重視體檢5、幽門螺桿菌中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大國,56-67%的人都有,這可能是我國胃癌高發(fā)的原因之一。我國去年發(fā)布的《胃癌防控指南》明確指出,成年人都建議檢查和根除幽門螺桿菌,劉文忠教授說,如果在胃發(fā)生萎縮前根除它,幾乎100%能預防腸型胃癌的發(fā)生(大約90%的胃癌屬于腸型胃癌)。當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都會引起胃癌,但是真正得胃癌的人畢竟還是少數(shù)的,大約不到1%。6、遺傳因素這里說的遺傳不是說家里長輩有癌癥,就一定會得癌癥。有的人父母或者直系親屬有,他也不一定有,有的可能是一個基因里面它是多重變化的變異,最終才會發(fā)生胃癌。7、環(huán)境因素當然還有一些環(huán)境因素,比如原本就有遺傳的危險因素,同時再加上喜歡吃高鹽的腌制的食品,又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等等,各種因素加在一起,可能就會導致胃癌了。8、癌前疾病還有癌前病變的因素,比如說像久治不愈的胃潰瘍,腺瘤性息肉,腸化、異型增生,這些都是胃的癌前病變。這些都要非常注意,機制規(guī)范治療,并定期胃鏡復查。胃癌早期有有哪些信號?嚴格講,消化道腫瘤在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癥狀。早期胃癌,70%的患者沒有任何癥狀;另外30%的患者癥狀也不典型、或輕微,類似于胃炎、或胃潰瘍的癥狀,飽脹、上腹隱痛、惡心、反酸、食欲不振等等,不容易引起病人的重視。非常遺憾的是,目前我國早期胃癌的發(fā)現(xiàn)率只有10-15%,這跟早期胃癌沒有什么特別的癥狀,有很大的關系。以下我羅列出一些癥狀,一旦這些情況持續(xù)一段時間了,您就必須要重視了:要立即做相關檢查!1、上腹部疼痛。約有1/4的患者的疼痛規(guī)律與消化性潰瘍相同,而老年人痛覺遲鈍,多表現(xiàn)為腹脹,上腹痛約占30%-70%。若上述腹痛經(jīng)常復發(fā),或緩解愈來愈短,則應引起警惕。2、上腹部飽脹感。常為老年胃癌最早癥狀,有時伴有噯氣、返酸,甚至發(fā)生惡心、嘔吐。若癌腫位于胃的入口處,可感到進食不通暢;若癌腫位于胃的出口處,出現(xiàn)幽門(出口)梗阻時,病人可嘔吐出腐敗的隔夜食物。3、食欲減退、消瘦、乏力。據(jù)統(tǒng)計約50%的老年患者有明顯食欲減退、日益消瘦、乏力,大約有40%-60%的患者是因消瘦來就醫(yī)。4、嘔血、黑便及大便潛血陽性。在胃癌早期即可存在少量出血。簡單一招就能發(fā)現(xiàn)早期胃癌這一招制敵的高招就是胃鏡檢查。胃鏡檢查是經(jīng)口腔插入前端帶有“超微型攝像機”的胃鏡,通過醫(yī)生的操縱,就可以對食管、胃、十二指腸等臟器的內部情況進行“現(xiàn)場直播”了。胃通過食管、咽喉與口腔相連,由于這個天然入口的存在,醫(yī)生可以將胃鏡從嘴里塞進去,直接看到胃黏膜的改變,發(fā)現(xiàn)看上去可能有問題的部分,就可以用鉗子直接取到可疑的組織,讓病理科的醫(y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發(fā)生了癌變或者是否有癌變的傾向,真正做到早期的、無創(chuàng)的確診。一旦發(fā)現(xiàn)息肉、腫物、早癌、出血等,還能進行胃鏡下的相關治療。目前有放大、染色、超聲等技術,不但能發(fā)現(xiàn)毫米級的微小癌,還能探測胃腔外的腫物。如果在早期能通過胃鏡發(fā)現(xiàn)胃癌,比如當癌變還局限在薄薄的一小塊粘膜上,哪哪兒都沒轉移,我們就可以將它剝離,有些甚至不用開刀,通過胃鏡操作,除去病變的組織,不開刀,不化療,痛苦小,恢復好,生存率高。這些人建議及時做胃鏡1.不明原因的消瘦并且沒有食欲如果自己在平時的食欲正常并且體重也正常,在突然間出現(xiàn)莫名的消瘦并且沒有食欲感的時候,就要做一下胃鏡檢查了解一下自己的胃部情況。2.經(jīng)常出現(xiàn)胃部不適感有上消化道癥狀,包括上腹不適、脹、痛、燒心(胃灼熱)及反酸、吞咽不適、梗噎、噯氣、呃逆等。3.有家族胃癌病史如果家族中有胃癌病逝的人也要定期做胃鏡檢查,因為胃癌有一定的遺傳性,定期做檢查能夠讓自己排除胃癌的發(fā)生,也能夠幫助自己及時發(fā)現(xiàn)胃部疾病,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在發(fā)現(xiàn)胃部疾病的時候及時進行治療。4.胃部出現(xiàn)疼痛莫名的出現(xiàn)胃部疼痛或者是上腹部疼痛就要及時進行胃鏡檢查,有可能是胃部出現(xiàn)問題導致胃部周圍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疼痛感,這時候進行檢查能夠及時的反映出情況。5.做過胃部手術的人如果有進行過胃部手術的患者,就需要定期的做胃鏡檢查,定期做胃鏡檢查能夠知道自己在手術后的胃部情況,特別是進行腫瘤切除的患者進行胃鏡檢查,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有出現(xiàn)復發(fā)的情況。6.出現(xiàn)嘔血及黑便的人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者常有嘔血和黑便,在幽門以下者可僅表現(xiàn)為黑便。但是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門以上病變可僅見黑便,而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門以下的病變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嘔血。7.癌前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部手術后、疣狀胃炎等屬于胃癌前期疾病,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接受胃鏡檢查。2022年05月06日
505
0
3
-
費健主任醫(yī)師 上海瑞金醫(yī)院 普外科 JAMA丨這項因素可能會取代幽門螺旋桿菌,成為導致胃癌的主要原因健康界?2022-01-1123:57以下文章來源于臨床前線?,作者劉可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全球約有一半的胃癌病例發(fā)生在中國。根據(jù)國家癌癥中心的數(shù)據(jù),2020年我國胃癌的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三,死亡78.3萬例,占比高達8.3%。能增加胃癌風險的因素不少,幽門螺旋桿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早在1994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就將幽門螺旋桿菌定義為I類致癌物。2021年12月,美國衛(wèi)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發(fā)布了第15版致癌物報告,新版報告中新增了8種致癌物。在最新報告中,幽門螺旋桿菌被列為明確致癌物。幽門螺旋桿菌是可以用藥物及時控制治療的,隨著近年來我國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控制,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癌的患病率已有下降趨勢。隨著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病率的下降,自身免疫性胃炎這一導致胃癌的病因可能變得越來越重要。自身免疫性胃炎可能是引起胃癌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在過去50年中胃癌的發(fā)病率有所下降,但胃癌仍然是世界上第五大最常見的癌癥和第四大癌癥死因[2]。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富裕人群等病變?yōu)槲赴┑膸茁矢?。而富裕的人群患幽門螺旋桿菌的比例更低。因此,學者猜測,自身免疫性胃炎(AIG)可能是引起胃癌的另一個關鍵因素[3]。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炎癥性疾病,它以萎縮和變性的粘膜取代胃頂細胞。由此產(chǎn)生的吸收不良和隨之而來的維生素B12缺乏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惡性貧血(PA),與胃癌的發(fā)展密切相關。AIG患者往往沒有癥狀,當患者出現(xiàn)貧血時,由于內窺鏡活檢不充分和/或沒有探索貧血的根本原因,導致他們可能被診斷不足或被誤診[4]。2021年12月16日,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國家癌癥研究所的宋敏京博士在JAMA刊登了一項具有長期隨訪的大型前瞻性研究[1]。該研究分析抗壁細胞和抗內源因子抗體與胃癌風險的關系。該研究在芬蘭產(chǎn)齡婦女(芬蘭產(chǎn)婦隊列[FMC];出生于1938-1989年)和老年男性(α-生育酚,β-胡蘿卜素癌癥預防[ATBC]研究;出生于1916-1939年)胃癌病例進行對照分析。FMC和ATBC研究分別有529對和457對匹配,平均受試者年齡為30.5歲和57.5歲,從基線到癌癥診斷的中位數(shù)為17年和11年。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自身抗體陽性可能反映了年輕女性的亞臨床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年輕女性和冠狀溝下的研究結果與這些群體的癌癥發(fā)病率上升趨勢一致。幽門螺旋桿菌陰性者中,自身免疫性胃炎取代幽門螺旋桿菌作為胃癌的驅動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抗胃壁細胞抗體(APCA)血清陽性與1938年以來出生的婦女隨后發(fā)生的胃癌有關,關聯(lián)的強度僅限于幽門螺旋桿菌陰性的婦女,其眼底和眼球腫瘤的OR數(shù)值最高。在老年男性的比較隊列中,無論幽門螺旋桿菌血清狀態(tài)如何,APCA和AIFA血清陽性與胃癌沒有關系。這項研究首次嘗試量化了AIG在胃癌發(fā)生中的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是公認的惡性貧血的前兆,并可能發(fā)展為胃癌,但其在一般人群中對胃癌的定量影響尚不清楚。以前基于組織學而不是血清學的研究,樣本量較小。報告胃癌與AIG相關的研究實際上是對惡性貧血的調查。此外,惡性貧血的診斷是基于問卷調查或維生素B12缺乏,其有效性還不能確定。一項比較胃癌患者和健康對照的研究發(fā)現(xiàn)APCA和AIFA與胃癌沒有關聯(lián)[5],而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胃癌患者的APCA血清流行率高于健康對照組[6]。一項來自中國的前瞻性研究報告,APCA與賁門腺癌呈反向關聯(lián),與非賁門胃癌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關聯(lián),這與預期相反。作者證明了AIG與胃癌的獨立關聯(lián),幽門螺旋桿菌的狀態(tài)不同,對結果的影響不同,表明存在兩組不同原因的病例[3][7]。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樣,AIG在男性中的發(fā)病率也較低。吸煙與APCA的發(fā)病率成反比。可以想象,ATBC研究中的男性都是吸煙者,他們的APCA發(fā)病率可能比不吸煙的男性低[8]??紤]到自身免疫性疾病日益增長的趨勢,F(xiàn)MC中女性的出生年限較晚,這可能是她們的自身抗體患病率高于ATBC研究中男性的原因[9]。此外,F(xiàn)MC中病例的平均診斷年齡低于ATBC研究中的病例,這與AIG相關的胃癌相對年輕的年齡分布一致。自身免疫性胃炎與胃癌關系研究的優(yōu)勢與局限這項研究從自身免疫性胃炎與胃癌關系為切入點,具有以下四大優(yōu)勢。第一,F(xiàn)MC是一個獨特的基于人口的隊列。大多數(shù)針對慢性病結果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如心血管事件或癌癥,參與者都是中年左右。惡性貧血發(fā)病的中位年齡是30至39歲,這意味著AIG的發(fā)病時間早于這個年齡范圍。雖然不能包括同時代的男性群體,但對較早時期的男性進行評估是很有意義的,可以顯示他們沒有自身抗體-胃癌關聯(lián)的反差。第二,這是調查自身抗體與胃癌風險關系的最大的前瞻性研究。第三,這項研究有來自同一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連續(xù)樣本,以評估抗體水平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被研究者自身抗體水平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支持了這項研究結果的穩(wěn)健性[10]。第四,使用商業(yè)ELISA檢測自身抗體,具有較高的可重復性,可以在其他研究中重現(xiàn)[11]。這項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目前還沒有關于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法或其他可能影響胃癌風險的藥物使用信息。已知的是,幽門螺旋桿菌血清陽性與胃癌有很大關系。自身抗體血清陽性不一定意味著存在潛在的臨床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經(jīng)常同時發(fā)生,[12][13][14]APCA和AIFA可能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發(fā)現(xiàn),甚至在健康人中發(fā)現(xiàn)。目前還不知道這些自身抗體是否在胃部以外的地方有病理生理作用,或者反映了伴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斷不足。未來的研究應納入更多樣化的人群。研究表明,雖然自身抗體的流行率在對照組中沒有太大變化,但與自身抗體相關的胃癌病例有相對增加的趨勢,而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的胃癌病例在后來幾年中不斷減少。這些互補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一條線索,即自身免疫驅動的胃癌可能正在取代幽門螺旋桿菌,成為驅動胃癌的主要因素。隨著幽門螺旋桿菌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的下降,自身免疫驅動可能會成為胃癌發(fā)病率的重要誘因。年輕一代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增長趨勢預示著未來胃癌的整體發(fā)病率會上升。在這項隊列研究中,對于這一趨勢,給出了一種新的但合理的病因學解釋,對胃炎或胃癌患者的自身抗體進行更廣泛的評估,可能為減少胃癌的公共衛(wèi)生負擔提供了新的思路。來源|臨床前線作者|劉可參考資料1.SongM,CamargoMC,KatkiHA,etal.AssociationofAntiparietalCellandAnti-IntrinsicFactorAntibodiesWithRiskofGastricCancer.?JAMAOncol.?PublishedonlineDecember16,2021.doi:10.1001/jamaoncol.2021.5395.2.Anderson?WF?,Rabkin?CS?,Turner?N?,Fraumeni?JF?Jr?,Rosenberg?PS?,Camargo?MC?.?ThechangingfaceofnoncardiagastriccancerincidenceamongUSnon-Hispanicwhites.???JNatlCancerInst.2018;110(6):608-615.doi:10.1093/jnci/djx262.3.Neumann?WL?,Coss?E?,Rugge?M?,Genta?RM?.?Autoimmuneatrophicgastritis—pathogenesis,pathologyandmanagement.???NatRevGastroenterolHepatol.2013;10(9):529-541.doi:10.1038/nrgastro.2013.101.4.Murphy?G?,Dawsey?SM?,Engels?EA?,?etal.?CancerriskafterperniciousanemiaintheUSelderlypopulation.???ClinGastroenterolHepatol.2015;13(13):2282-2289.doi:10.1016/j.cgh.2015.05.040.5.Ungar?B?,Strickland?RG?,Francis?CM?.?Theprevalenceandsignificanceofcirculatingantibodiestogastricintrinsicfactorandparietalcellsingastriccarcinoma.???Gut.1971;12(11):903-905.doi:10.1136/gut.12.11.903.6.Lo?CC?,Hsu?PI?,Lo?GH?,?etal.?Implicationsofanti-parietalcellantibodiesandanti-Helicobacterpylori?antibodiesinhistologicalgastritisandpatientoutcome.???WorldJGastroenterol.2005;11(30):4715-4720.doi:10.3748/wjg.v11.i30.4715.7.Toh?BH?.?Diagnosisandclassificationofautoimmunegastritis.???AutoimmunRev.2014;13(4-5):459-462.doi:10.1016/j.autrev.2014.01.048.8.Bizzaro?N?,Antico?A?,Villalta?D?.?Autoimmunityandgastriccancer.???IntJMolSci.2018;19(2):E377.doi:10.3390/ijms19020377.9.Song?H?,Held?M?,Sandin?S?,?etal.?Increaseintheprevalenceofatrophicgastritisamongadultsage35to44yearsoldinNorthernSwedenbetween1990and2009.???ClinGastroenterolHepatol.2015;13(9):1592-600.doi:10.1016/j.cgh.2015.04.001.10.Ito?M?,Haruma?K?,Kaya?S?,?etal.?Roleofanti-parietalcellantibodyin?Helicobacterpylori-associatedatrophicgastritis:evaluationinacountryofhighprevalenceofatrophicgastritis.???ScandJGastroenterol.2002;37(3):287-293.doi:10.1080/003655202317284183.Boda?T?,Ito?M?,Yoshihara?M?,?etal.?Advancedmethodforevaluationofgastriccancerriskbyserummarkers:determinationoftruelow-risksubjectsforgastricneoplasm.???Helicobacter.2014;19(1):1-8.doi:10.1111/hel.12101.11.Somers?EC?,Thomas?SL?,Smeeth?L?,Hall?AJ?.?Autoimmunediseasesco-occurringwithinindividualsandwithinfamilies:asystematicreview.???Epidemiology.2006;17(2):202-217.doi:10.1097/01.ede.0000193605.93416.df.12.Laisk?T?,Lepamets?M?,Koel?M?,Abner?E?,M?gi?R?;EstonianBiobankResearchTeam.?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identifiesfiverisklociforperniciousanemia.???NatCommun.2021;12(1):3761.doi:10.1038/s41467-021-24051-6.13.Twito?O?,Shapiro?Y?,Golan-Cohen?A?,Dickstein?Y?,Ness-Abramof?R?,Shapiro?M?.?Anti-thyroidantibodies,parietalcellantibodiesandtissuetransglutaminaseantibodiesinpatientswithautoimmunethyroiddisease.???ArchMedSci.2018;14(3):516-520.doi:10.5114/aoms.2016.58743.2022年04月30日
251
0
0
-
黃兆明主任醫(yī)師 溫州中醫(yī)院 腫瘤內科 作者:陳后良??黃兆明最新統(tǒng)計顯示,我國胃癌發(fā)病率位于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三位,男性死亡率居第三位,女性則居第二位。因此,早期預防和早期發(fā)現(xiàn)對于降低胃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些高危人群更容易得胃癌,需要早防早篩:?????1、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吸煙、常吃腌熏煎烤油炸食品及高鹽食物者,超重或肥胖者;?????2、有家族胃癌史(父母、親屬或孩子患有胃癌)、有遺傳性腫瘤綜合癥、既往胃病史及胃手術史者。?????3、煤礦、金屬礦、化工廠及橡膠產(chǎn)業(yè)的從業(yè)者;??????4、有腺瘤性胃息肉、家族性腺瘤息肉等遺傳性疾病者。?????另外,男性胃癌風險高于女性,尤其是年齡超過40歲者。有上述情況的40歲以上的男性更好重視胃癌的預防和早篩。這些癌前病變,也有可能發(fā)展成胃癌,需要重視早期篩查和合理治療1、慢性萎縮性胃炎:通常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的。2、腸上皮化生:如不加治療,可能會發(fā)展為不典型增生,有癌變風險。這些措施有助預防和減少胃癌的發(fā)生: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避免經(jīng)常性食用腌熏油炸食品及咸肉咸魚等,改變高鹽飲食習慣,盡量吃淡,多吃果蔬,少吃紅肉,常喝綠茶。2、戒煙限酒:長期吸煙和長期大量飲酒特別是烈性酒,都有增加胃癌患病風險,戒煙限酒有利減少胃癌的發(fā)生。3、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HP)研究表明,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大幅降低胃癌的風險,最佳的根除年齡是18-40歲。這四類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需盡快治療:(1)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2)慢性胃炎伴粘膜萎縮或糜爛患者;(3)患有胃癌或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4)淋巴瘤患者。4、控制體重,減少肥胖,規(guī)律適度的體育鍛煉,有利減少胃癌發(fā)生。胃癌篩查方法對高危人群進行胃癌篩查,能發(fā)現(xiàn)早期病例,獲得治愈機會。普遍使用的胃癌篩查方法是胃鏡檢查。有興趣的可參閱下圖了解具體篩查流程。一旦出現(xiàn)這些情況,就需立即胃鏡檢查排查胃癌:①胃痛明顯不同于以往。②胃痛發(fā)作時,進食或服藥之后都無濟于事,反而加重。③以往胃病發(fā)作時,食欲、體重和體力無太大的影響,現(xiàn)在卻出現(xiàn)食欲減退、乏力和明顯的體重減輕。④不明原因的貧血或者持續(xù)黒便。黃兆明腫瘤團隊由核心專家黃兆明主任中醫(yī)師、陶玉主任醫(yī)師、陳后良副主任醫(yī)師領銜,有夏盛主治中醫(yī)師、醫(yī)學碩士林賽艷主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李謙毅醫(yī)師、李文旭醫(yī)師等醫(yī)療骨干。團隊病房設在溫州市中醫(yī)院大士門老院區(qū)(溫州老年病醫(yī)院)住院部五樓,床位42張。學科開展了中醫(yī)藥治療惡性腫瘤、中醫(yī)藥預防腫瘤術后復發(fā)與轉移,中醫(yī)藥聯(lián)合化療、分子靶向治療、PD-1免疫治療等項目,開展了胸穿、腹穿、肺穿、骨穿、腔內化療、CVC及PICC置管等腫瘤內科常規(guī)項目。?2021年,黃兆明腫瘤團隊門診量超2.5萬人次,出院病人超1600人次,平均住院日低至8.2天。為眾多腫瘤病人提供了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顯著降低了術后復發(fā)轉移率,改善了生存質量,延長了晚期病人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在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腫瘤方面,黃兆明腫瘤團隊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陳后良,溫州市中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畢業(yè)于溫州醫(yī)科大學,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進修,師從劉天舒教授、周宇紅教授。兼任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yī)學學會腫瘤康復分會委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yī)學學會腫瘤康復分會精準醫(yī)療專家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委員,中國抗癌協(xié)會會員。擅長應用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與中醫(yī)中藥相結合,治療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腎癌、膀胱癌、卵巢癌、宮頸癌、黑色素瘤、肉瘤等多種惡性腫瘤,通過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與復旦大學中山醫(yī)院腫瘤內科專家建立了良好關系,如病情需要,可以直接與中山醫(yī)院的腫瘤專家溝通。陳后良醫(yī)師門診時間與地址:大士門院區(qū)?周四下午、周五上午226診室六虹橋院區(qū)周一上午216診室黃兆明醫(yī)師門診時間地點:周一周四上午,大士門院區(qū)226診室周二全天周五周六上午,大士門名醫(yī)館4號診室2022年04月20日
804
0
5
胃癌相關科普號

肖鋒醫(yī)生的科普號
肖鋒 主任醫(yī)師
湖南省直中醫(yī)醫(yī)院
腫瘤科
15粉絲1841閱讀

張錦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錦 主治醫(yī)師
湖南省腫瘤醫(yī)院
抗腫瘤新藥臨床研究綜合咨詢門診
1萬粉絲9423閱讀

何永明醫(yī)生的科普號
何永明 主任醫(yī)師
江蘇省腫瘤醫(yī)院
中醫(yī)科
251粉絲4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