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杰主治醫(yī)師 平輿縣中醫(yī)院 內三科(消化內科) 醫(y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今天 以下文章來源于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作者王伯軍 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幽門螺桿菌(Hp)是胃病的重要致病因子,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目前國內外指南都明確指出:除非有抗衡因素,對所有Hp感染者均應予以根治。那么,抗衡因素是什么?哪些患者不宜根除Hp呢? 雖然多數(shù)Hp感染者沒有癥狀或并發(fā)癥,但已經證實所有Hp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即Hp胃炎;15%~20%可發(fā)生消化性潰瘍,5%~10%發(fā)生Hp相關性消化不良,1%發(fā)生胃惡性腫瘤(胃癌、MALT淋巴瘤)。 Hp感染是我國胃癌的主要病因,是胃癌發(fā)生環(huán)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公認腸型胃癌(占胃癌極大多數(shù))發(fā)生模式為: 正常胃黏膜→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Hp感染都會引起慢性活動性胃炎,長期胃慢性炎癥會演變?yōu)槲s和腸化生,甚至發(fā)生胃癌,因此Hp感染在腸型胃癌發(fā)生中起關鍵作用。近幾年大量研究證實,根除Hp可以明顯降低胃癌發(fā)病率,在萎縮、腸化發(fā)生之前根除Hp可以防止極大多數(shù)胃癌的發(fā)生。 Hp可以在人→人之間傳播(主要是經口傳播)。Hp感染無論有無癥狀,伴或不伴有消化道潰瘍和胃癌,都是一種感染性疾病。 因此,Hp不是一種人體共生細菌,更不是一種益生菌,而是胃的重要致病因子,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目前國內外指南都明確指出Hp所致的胃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除非有抗衡因素,對所有Hp感染者均應予以根治。 那么,根除Hp的抗衡因素有哪些?是否需要根除Hp,我們需要考慮的是: 1)患者能不能從治療中受益, 2)減少感染源, 3)預防胃癌和緩解癥狀。 如果沒有這三個獲益的話,就是根除Hp的抗衡因素,就是說這個患者不需要根除Hp。 如果患者有消化性潰瘍,Hp相關性消化不良,即患者有上腹脹悶、疼痛、噯氣、反酸、灼熱、燒心、嘈雜樣、惡心嘔吐、胃納減退等等癥狀,當然要根除Hp,因為根除Hp后患者可以明顯獲益。 如果沒有明顯癥狀,根除Hp只是為了防止胃癌的發(fā)生,那么,必須考慮患者是否有根除Hp的抗衡因素。 01 伴發(fā)嚴重疾病的患者 比如系統(tǒng)性疾病、惡性腫瘤、老年癡呆、精神類疾病、肝/ 腎/ 心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或更加嚴重的疾病。 這些患者根除Hp不能從中獲益,就不需要根除Hp了。 02 高 齡 高齡是根除Hp的抗衡因素,但具體多少年齡以上不需要根除Hp,目前尚無定論。 根除Hp的最佳年齡是18~40歲。近期一項香港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在60歲以上人群中開展Hp根除也可獲益,但其降低胃癌發(fā)病率的效果要在根除Hp10年后才能顯現(xiàn)。就是說,60歲根除Hp,其70歲以后胃癌發(fā)病率較同齡人明顯降低。 2017年統(tǒng)計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76.7歲,而胃癌發(fā)病高峰是40歲~80歲,并且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病率增高。 如果患者是70歲,全身重要臟器無嚴重疾病,根除Hp對防止其胃癌發(fā)生仍然是有益的。 如果患者是80歲,雖然根除Hp對其本身防止胃癌來講獲益不大,但如果患者全身情況尚可,能耐受根除Hp的藥物,也可以考慮根除Hp治療,因為能減少家庭內Hp傳染源,防止家庭成員之間Hp的互相傳染;但如果患者一人獨居,那就沒這個必要了。 因此,幾歲以上的人群不需要根除Hp,目前沒有具體規(guī)定,需要結合患者年齡、全身情況及家庭因素,具體分析而定。 03 兒 童 Hp感染通常在兒童期獲得,但與成人不同,兒童和青少年感染者很少會發(fā)生嚴重疾病。在兒童期感染的Hp,還有可能有利于感染者生命后期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與兒童哮喘等疾病也呈負性相關。 兒童服藥依從性和耐受性較差;治療藥物有限,藥物不良反應相對較成人嚴重,對腸道菌群影響更大;而且有一定的自我清除率。 因此,2016年中國兒童Hp感染的診斷與治療共識明確指出,對14歲以下兒童除非有明確指征,否則不作Hp篩查和治療。Hp篩查主要是針對18歲以上的成年人。 04 胃食管反流病、肥胖等 胃食管反流病、肥胖、炎癥性腸病、過敏性疾病、哮喘患者是否要根除Hp,目前意見不一,爭論比較大。 我個人觀點: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總之,Hp是致病菌,是胃病的重要病因,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而且Hp可經口傳染,一人感染Hp會成為家庭內的重要傳染源。 因此,要篩查Hp,要根除Hp,但根除Hp也有抗衡因素,對具體患者要具體分析,要考慮利弊得失。 本文首發(fā):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本文作者:王伯軍 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yī)師 責任編輯:風禾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 歡迎轉發(fā)朋友圈2019年11月09日
1884
0
0
-
賈鈺華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中醫(yī)內科 一、“潤” 常食用火麻子油,內含大量亞麻酸和亞麻酸以及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素。每天早起在溫水中加入兩勺,對胃潰瘍患者有治療作用,促進潰瘍面愈合,保護胃腸功能,促進胃腸蠕動。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它既能殺滅和抑制幽門螺桿菌,又能修復胃粘膜損傷。對消化不良,腹脹等群體解油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二、“定” 胃是一個正常的器官,平時最好定時吃三餐:在早晨7-9點之間,在這個時候最好進食早餐。下午13點前吃午飯比較好,因為是小腸經,對小腸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晚餐時,請盡量在晚上(晚上5-7點)的時候進食,不要太晚,否則會有對胃消化不是很好。 三、“查” 胃癌的預防,篩查胃是必須要做的,尤其是在胃鏡檢查,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是否胃癌。在生活中,與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腸化生等疾病一樣,都是胃癌的先兆,屬于癌前。一旦患上胃病,一定要定期檢查胃鏡,檢查是否有癌變跡象,以便提前預防胃癌的發(fā)生。2019年11月04日
2143
3
41
-
2019年11月03日
3010
0
1
-
季鑫主任醫(yī)師 北京腫瘤醫(yī)院 胃腸腫瘤中心 如果您周圍有親戚或者朋友發(fā)現(xiàn)了胃癌,建議您先根據下面的標準,判定一下自己是否屬于高危人群,然后再根據下面的建議進行檢查和預防。一、凡有下述情況之一者,均系高危對象:1.60歲以上人群;2.中重度萎縮性胃炎;3.慢性胃潰瘍;4.胃息肉;5.胃黏膜巨大皺褶征;6.良性疾病術后殘胃(術后10年);7.胃癌術后殘胃(術后6~12月);8.幽門螺桿菌感染者;9.明確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10.惡性貧血者二、篩查建議:年齡>40歲有腹痛、腹脹、反酸、燒心等上腹部不適癥狀,并有慢性胃炎、胃粘膜腸上皮化生、胃息肉、殘胃、胃巨大皺褶征、慢性胃潰瘍和胃上皮異型增生等病變以及有腫瘤家族史的對象,應根據醫(yī)師建議定期作胃鏡檢查。三、預防建議:1.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不暴飲暴食;2.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3.減少食用生冷、辛辣、過熱、過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鹽食物;4.戒煙;5.少喝或不喝烈性酒;6.放松心情,合理減壓。2019年11月03日
1484
0
5
-
吳高松主任醫(yī)師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 甲狀腺乳腺外科 14個癌種科普信息:高危對象、篩查建議和預防建議。高危對象1.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癥狀的人群;2.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3.大腸腺瘤治療后的人群;4.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5.大腸癌手術后的人群;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7.45歲以上無癥狀人群。注:兩周肛腸癥狀指有以下任意癥狀持續(xù)兩周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便血、粘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篩查建議1.40歲以上有癥狀高危對象,經兩周對癥治療癥狀沒有緩解者,應及時作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腸鏡檢查,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仍未示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2.40歲以上無癥狀高危對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進一步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檢查連續(xù)3次陰性者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應超過3年。3.年齡大于20歲的FAP和HNPCC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fā)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建議行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每1-2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如基因突變檢測陰性,則按照40歲以上個體進行篩查。4.45-75歲無癥狀篩檢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每10年接受1次腸鏡檢查。5.糞便或血液的多靶點基因檢測可能有助于篩查,糞便標本的證據更為充分,但由于價格較為昂貴,限制了其應用。預防建議1.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fā)生,堅持體育鍛煉,避免肥胖;2.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3.非甾體類消炎鎮(zhèn)痛藥可能對預防腸癌有效,老年人可嘗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和腸癌發(fā)生的風險,具體使用須咨詢醫(yī)生;4.戒煙,避免其對消化道的長期毒性和炎性刺激。高危對象1.未生育,或≥35歲初產婦;2.月經初潮≤12歲,或行經≥42歲的婦女;3.一級親屬在50歲前患乳腺癌者;4.兩個以上一級或二級親屬在50歲以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5.對側乳腺癌史,或經乳腺活檢證實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內乳頭狀瘤病者;6.胸部放射治療史(≥10年)者。注:一級親屬指父母、子女一級兄弟姐妹(同父母)二級親屬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上述情況均為乳腺癌高危因素,伴2條及以上因素時,應考慮為高危乳腺癌對象。篩查建議1.一般婦女乳腺自查:20歲以后每月檢查一次;臨床體檢:20-29歲每三年一次,30歲以后每年一次;X線檢查:35歲,拍攝基礎乳腺片;隔年一次乳腺X線檢查(鉬靶);>40歲,每1~2年一次乳腺X線檢查,60歲以后可隔2~3年乳腺X線檢查1次。超聲檢查:30歲以后每年一次乳腺超聲檢查。2.乳腺癌高危人群鼓勵乳腺自查,20歲以后每年做臨床體檢1次,30歲以后建議乳腺核磁共振(MRI)檢查。預防建議1.健康生活方式,遠離煙酒,合理營養(yǎng),保持健康體重,堅持鍛煉。2.適時生育,母乳喂養(yǎng)。3.參加乳腺篩查,定期體檢。高危對象1.有多個性伴侶2.性生活過早3.HPV感染4.免疫功能低下5.有宮頸病變史的女性篩查建議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議進行篩查:1.21~29歲采用宮頸細胞學檢查,連續(xù)篩查3年無異常后,每3年1次;2.30~65歲采用宮頸細胞學檢查,連續(xù)篩查3年無異常后,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與宮頸細胞學聯(lián)合篩查,連續(xù)篩查3年無異常后,每5年1次;3.篩查結束時間:>65歲且既往多次檢查均示陰性,則結束篩查;若曾診斷為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病史者,再持續(xù)篩查20年,篩查頻率視病情定;4.接受過子宮全切術的女性(無宮頸),且過去20年里未曾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癥的女性,不需要檢查;5.接種過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齡的建議(與未接種疫苗的女性一樣)。預防建議1.接種HPV疫苗;2.不吸煙或戒煙;3.安全與健康性行為;4.及時治療生殖道感染疾??;5.增強體質。高危對象年齡>40歲,至少合并以下一項危險因素者:1.吸煙≥20年包,其中包括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2.被動吸煙者;3.有職業(yè)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4.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者。注:年包:指每天吸煙多少包乘以持續(xù)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續(xù)20年或每天2包持續(xù)10年。篩查建議1.對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議行LDCT篩查。建議盡可能使用32層或以上多層螺旋CT進行肺癌篩查。掃描范圍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CT掃描以后,根據病灶具體情況(形態(tài)、大小、邊界等特征),建議至??漆t(yī)院咨詢具體下一步診療計劃;2.若檢出肺內結節(jié),根據結節(jié)不同特征,磨玻璃、亞實性、實性結節(jié)及多發(fā)結節(jié)的具體情況進行LDCT復查;3.根據國情和效能以及我國人群特征,不推薦將PET/CT作為人群肺癌篩查的方法。注:LDCT:低劑量螺旋CT預防建議1.不吸煙或戒煙;2.對于有職業(yè)最露危險的應做好防護措施;3.注意避免室內空氣污染,比如被動吸煙、明火燃煤取暖、接觸油煙等;4.大氣嚴重污染時,避免外出和鍛煉;5.有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要及時規(guī)范地進行治療。高危對象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以下人群:1.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者;2.有肝癌家族史者;3.血吸蟲、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4.藥物性肝損患者。篩查建議1.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應進行篩查;2.聯(lián)合應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臟B超檢查,每6個月篩查一次。預防建議1.接種乙肝疫苗;2.慢性肝炎患者盡早接受抗病毒治療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復制;3.戒酒或減少飲酒;4.清淡飲食,減少油膩食物攝入;5.避免發(fā)霉食物的攝入。高危對象凡有下述情況之一者,均系高危對象:1.60歲以上人群;2.中重度萎縮性胃炎;3.慢性胃潰瘍;4.胃息肉;5.胃黏膜巨大皺褶征;6.良性疾病術后殘胃(術后10年);7.胃癌術后殘胃(術后6~12月);8.幽門螺桿菌感染者;9.明確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10.惡性貧血者篩查建議年齡>40歲有腹痛、腹脹、反酸、燒心等上腹部不適癥狀,并有慢性胃炎、胃粘膜腸上皮化生、胃息肉、殘胃、胃巨大皺褶征、慢性胃潰瘍和胃上皮異型增生等病變以及有腫瘤家族史的對象,應根據醫(yī)師建議定期作胃鏡檢查。預防建議1.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不暴飲暴食;2.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3.減少食用生冷、辛辣、過熱、過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鹽食物;4.戒煙;5.少喝或不喝烈性酒;6.放松心情,合理減壓。高危對象1.年齡>50歲的男性;2.年齡>45歲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3.年齡>40歲且基線PSA>1μg/L的男性;具有以上前列腺癌高危因素的男性,需提高警警惕,必要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對異常結果進行合理隨訪。篩查建議1.建議對身體狀況良好,且預期壽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開展基于PSA檢測的前列腺癌篩查,且在篩查前應詳細說明前列腺癌篩查的風險和獲益;2.血清PSA檢測每2年進行1次,根據患者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決定PSA檢測的終止時間;3.對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應盡早開展基于血清PSA檢測的篩查;4.不建議針對40歲以下男性進行人群篩查。預防建議1.避免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2.減少高動物脂肪的食物攝入,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增加蔬菜水果攝入;3.避免過于辛辣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造成前列腺的過度充血;4.日常生活中多飲水,勤解尿。避免憋尿、久坐不動;5.建議適度體育運動。高危對象1.童年期頭頸部放射線照射史或放射線塵埃接觸史者;2.由于其它疾病,頭頸部進行過放療的患者;3.有分化型甲狀腺癌(DTC)、甲狀腺髓樣癌或多發(fā)性內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發(fā)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狀腺癌綜合征(如Cowden綜合征、Carney綜合征、Werner綜合征和Gardner綜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緣關系);4.甲狀腺結節(jié)>1cm,且結節(jié)生長迅速,半年內增長到1cm以上;5.甲狀腺結節(jié)>1cm,伴持續(xù)性聲音嘶啞、發(fā)聲困難、伴吞咽困難或呼吸困難,并可排除聲帶病變(炎癥、息肉等);6.甲狀腺結節(jié)>1cm,伴頸部淋巴結腫大;7.降鈣素高于正常范圍者。凡有上述情況之一者,均系高危甲狀腺癌對象。篩查建議1.甲狀腺篩查要同時進行功能檢查和形態(tài)檢查。2.一般人群目前沒有用于甲狀腺癌早期檢測或常規(guī)篩查的標準試驗。臨床頸部體檢:20-29歲每2~3年1次,30歲以后每年1次。頸部超聲檢查:30歲后每年1次(包括甲狀腺、頸部、鎖骨上)。3.甲狀腺癌高危人群頸部超聲(包括甲狀腺、頸部、鎖骨上)檢查,每年一次。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結束時,建議分別進行一次頸部超聲檢查。預防建議1.避免頭頸部放射線照射和放射性塵埃接觸史;2.健康生活,合理飲食,增加運動;3.合理疏導情緒不良。高危對象1.放射線照射史或放射性塵埃接觸史者;2.感染及慢性炎癥患者;3.免疫功能低下,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史者。篩查建議1.一般人群臨床體檢,每2~3年1次。2.高危人群臨床體檢,每年1次。3.上述臨床體檢包括以下項目:①外科體檢:淺表淋巴結和肝臟脾臟觸診;②B超檢查:淺表淋巴結、肝臟脾臟和腹腔淋巴結;③血常規(guī)。預防建議1.避免放射線照射和放射性塵埃接觸;2.健康生活,加強運動等體育鍛煉;3.積極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炎癥;4.合理疏導情緒不良。高危對象年齡>40歲,并符合下列任一項危險因素者:1.來自我國食管癌高發(fā)區(qū);2.有上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反酸、進食不適等癥狀;3.有食管癌家族史;4.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5.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煙、重度飲酒、頭頸部或呼吸道鱗癌等。篩查建議食管癌高危人群普通內鏡檢查,每2年一次;內鏡檢查病理提示輕度異型增生,每年1次內鏡檢查;內鏡檢查病理提示中度異型增生,每半年1次內鏡檢查。預防建議1.不吸煙或戒煙;2.少量飲酒或不飲酒;3.合理飲食,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4.增強運動,保持健康體重。高危對象具備下述高危因素者,均系皮膚癌高危對象:1.經常暴曬與紫外線照射;2.長期接觸化學性物質,如瀝青、焦油衍化物;3.患有慢性潰瘍、經久不愈的疤痕,瘺管、盤狀紅斑狼瘡、放射性皮炎等;4.曾患有皮膚癌;5.持續(xù)增大或近期生長明顯的胎記;6.足底、掌心等易接觸摩擦部位長痣。篩查建議臨床體檢,每年一次。有高危因素者,由專業(yè)的醫(yī)生進行皮膚檢查,包括痣、胎記或其他色素異常區(qū)域,記錄顏色、大小、形狀或質地的變化,必要時進行活檢。預防建議1.定期皮膚自查(以尺比對,拍照備用);2.戶外做好物理或化學防曬,避免暴曬;3.足趾或皮膚色斑勿自行反復修剪或弄破;4.合理飲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高危對象40歲以上,伴有下述任意1項者(第6項因素會增加胰腺癌風險,但一般不做篩查):1.有胰腺癌家族史、糖尿病史;2.有長期吸煙、飲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史;3.無明顯誘因的中上腹飽脹不適、腹痛,出現(xiàn)食欲不振、乏力、腹瀉、消瘦或腰背部酸痛等癥狀;4.慢性胰腺炎反復發(fā)作者,尤其合并胰管結石的慢性胰腺炎;主胰管型粘液乳頭狀瘤、粘液性囊性腺瘤,實性假乳頭狀瘤患者,有血清CA19-9升高者;5.無家族遺傳史的新近突發(fā)糖尿病患者;6.有幽門螺桿菌(HP)陽性、口腔牙周炎史者。篩查建議1.上述對象以CA19-9等腫瘤標志物的血檢結果結合腹部CT、MRI進行篩查,B超也能提供相應的幫助;2.上述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變者每年一次CT或MR檢查。預防建議1.戒煙、控酒;2.提倡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飲食;3.多食禽類、魚蝦類食物,提倡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菜、白菜、蘿卜、西蘭花等;4.提倡戶外有氧活動;5.為防止良性病變惡化,有胰管結石、導管內粘液乳頭狀瘤和囊性腺瘤或其他胰腺良性病變患者應及時就醫(yī)。高危對象1.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結石越大風險越高);2.長有膽囊息肉(直徑超過1厘米,特別是單發(fā)、寬蒂息肉)者;3.瓷化膽囊或膽囊萎縮者;4.膽胰管匯合異?;蛳忍煨阅懝苣夷[患者;5.膽囊腺肌癥患者;6.慢性傷寒感染人群;7.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人群;8.炎癥性腸病人群;9.合并糖尿病人群。篩查建議1.高危人群:建議每6個月行血清CEA、CA199和肝膽B(tài)超檢查;2.一般人群:建議每年行血清CEA、CA199和肝膽B(tài)超檢查,尤其是女性。預防建議1.超過1厘米的膽囊息肉、超過1厘米的膽囊腺肌病患者,建議限期行膽囊切除術;有癥狀的慢性結石性膽囊炎、膽囊萎縮、瓷化膽囊以及小于1厘米的膽囊腺肌癥病患者,建議盡早行膽囊切除術。2.按照篩查建議進行定期體檢。高危對象腦部腫瘤的十大早期信號:1.頭痛,常常清晨發(fā)作,較劇烈,起床輕度活動后逐漸緩解或消失;2.噴射狀嘔吐;3.視力模糊,視覺障礙;4.精神異常,常常有興奮、躁動、憂郁、壓抑、遺忘、虛構等表現(xiàn);5.單側肢體感覺異常,痛覺、溫覺、震動覺減退或消失;6.幻嗅;7.偏癱或踉蹌、醉酒步態(tài);8.耳鳴、耳聾,多在打電話時,一耳聽到,另一耳聽不到;9.巨人癥;10.幼兒發(fā)育停止。篩查建議重視腦部腫瘤的十大早期信號,需要到神經科或相關科室(眼科,耳鼻咽喉科,神經外科等)進一步檢查。預防建議1.健康生活,避免熬夜;2.增加戶外鍛煉和運動,保持合理體重;3.合理飲食。以上是肺癌、大腸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宮頸癌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皮膚癌、胰腺癌、膽囊癌和腦部腫瘤等14個惡性腫瘤的預防和早診早治權威科普信息,希望每一個人更夠重視健康,科學合理的做好早期篩查!文章來源于:醫(yī)世象,微信公眾號:腫瘤2019年10月30日
5252
1
3
-
邱立新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腫瘤內科 作者簡介邱立新,就職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腫瘤內科。主要從事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研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等發(fā)表SCI論文65篇,累計影響因子約300 分,其中第一或并列第一作者SCI論文40篇,累計影響 因子約180分。副主編《贏在論文*術篇》、參編《實用循證醫(yī)學方法學》。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臨床腫瘤學科學基金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醫(y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醫(yī)學院首屆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等 。惡性腫瘤是嚴重危害現(xiàn)代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導致腫瘤發(fā)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活習慣、環(huán)境因素、心理狀態(tài)、基因突變等,都可能是腫瘤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雖然當前國內的醫(yī)學水平日新月異,但是關于「如何根治腫瘤」,醫(yī)學界暫無定論。所以,預防腫瘤的發(fā)生就顯得尤為重要。不過,要預防一個疾病的發(fā)生,首先需要足夠的了解它。那,到底什么是惡性腫瘤呢?什么是惡性腫瘤?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的生長是緩慢且有限的,可受到周圍組織的限制,不會侵犯周圍組織,且不會轉移;而惡性腫瘤則是人們習慣所說的“癌癥”。惡性腫瘤從組織學上分為上皮性的癌和非上皮性的肉瘤及血液癌。惡性腫瘤細胞已經失去了控制,像一匹匹脫韁的野馬,它們會無限制的繁殖,瘤體無限擴增,壓迫重要的血管、神經、脊髓,同時還會侵蝕周圍的組織,甚至侵犯重要的臟器,還會通過血液等途徑轉移至人體其他臟器甚至骨骼。惡性腫瘤會帶來哪些危害?1.產生疼痛感,降低生活幸福感;2.腫瘤進展迅速,與人體爭奪營養(yǎng)物質;3.破壞正常器官的結構和功能;4.引發(fā)身體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熱、出血、感染等5.嚴重者,危及生命。如果患了惡性腫瘤通常有哪些癥狀?如果出現(xiàn)以下幾個癥狀,需要留心,提示可能與惡性腫瘤有關:1.不明原因的體重迅速降低;2.身體某一部位持續(xù)疼痛;3.不明原因大便、小便異常;4.不明原因發(fā)熱;5.不明原因乏力、食欲下降;大部分的惡性腫瘤在發(fā)生之初幾乎沒有任何癥狀,所以做好常規(guī)體檢,能幫助大家提早發(fā)現(xiàn)身體的異常之處,防止腫瘤發(fā)生。如何預防腫瘤發(fā)生?發(fā)生惡性腫瘤是非常不幸的事情,我國相對于國外來說,晚期腫瘤發(fā)生的比較多,究其原因我們沒有做好一級、二級預防。一級預防,就是消除或減少可能致癌因素,防止癌癥的發(fā)生;二級預防,是指腫瘤一旦發(fā)生,如何在其早期發(fā)現(xiàn)它,并給予及時的治療。腫瘤的一級預防(病因學預防)對于一般人群而言就是:消除或降低致癌因素,促進健康。有效的預防措施包括:1)戒煙戒酒,2)合理膳食,3)健康鍛煉,規(guī)律作息。通常情況下,做好一級預防,大部分的腫瘤就能夠被扼殺在搖籃里。但是,所有的惡性腫瘤的發(fā)生不是幾天、幾個月就完成的。癌癥的發(fā)生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要經歷多個階段。從正常細胞到演變成癌細胞,再到形成惡性腫瘤,通常需要10-20年,甚至更長。癌癥發(fā)生的多個階段為:正常細胞→輕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粘膜內癌)→浸潤癌→轉移癌。如果我們能在原位癌的時候發(fā)現(xiàn)腫瘤及時的把它局部切除,后期做好的定期復查,就不會發(fā)展成為我們常見的癌癥。這也是二級預防的重要意義所在:如何發(fā)現(xiàn)早期惡性腫瘤。首先,有一些高危人群,需要尤其注意肺癌高危人群1.對于煙齡超20年日均吸煙超20支的45周歲以上的人群,建議每年常規(guī)CT檢查,如有咳嗽不止、咯血、胸痛的癥狀及時就醫(yī);2.對于長期接受大量放射線級化學有毒物質的人群;3.對于常年吸二手煙的人群;4.常年烹飪的廚師及中年女性;5.有肺癌家族史者;高危人群需要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針對性體檢。建議不做胸片,改做低劑量的螺旋CT平掃。胃癌高危人群1.幽門螺旋桿菌感染;2.飲食不規(guī)律、喜食腌制、燒烤、隔夜菜等的人群;3.長期酗酒、吸煙的人群;4.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對于45歲以上的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腸癌高危人群1.有家族性結腸息肉綜合征和家族遺傳性非息肉??;2.長期高脂、低纖維、低鈣飲食的人群;3.長期便秘者;4.腺瘤性息肉及炎癥性腸病的人群.對于40歲以上的高危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大便隱血檢查、肛門指檢及結直腸鏡檢查。乳腺癌高危人群1.對于月經初潮年齡早絕經晚,生育年齡晚,未生育及未哺乳的人群;2.乳腺癌有家族聚集現(xiàn)象,對于一級親屬中有一人及以上為乳腺癌患者,建議查BRCA1/2基因,例如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3.長期口服雌激素治療的女性。對于35歲以上的高危人群建議半年行一次乳腺彩超檢查,一年行一次鉬靶檢查。肝癌高危人群1.有慢性乙肝感染史或(且)肝硬化的患者;2.長期酗酒者;3.常吃霉變食物的人群;4.有家族聚集現(xiàn)象。對于40歲的高危人群建議每半年做一次肝臟B超和甲胎蛋白(AFP)等常規(guī)肝癌篩查。宮頸癌高危人群1. 18歲前婚育及多產的女性;2.本人性伴侶較多的人群;3.伴侶有較多性伴侶的人群;4.有不結性生活史的人群;5.明確有生殖器濕疣病史、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史、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史的女性。初次性生活的3年應開始篩查,每年進行一次婦科檢查、液基細胞學檢查。對于非高危人群而言,一年做一次常規(guī)體檢,是必須的。常規(guī)血液檢查腫瘤標志物腫瘤標志物是由腫瘤細胞產生和分泌的,不僅存在于腫瘤細胞內,還可以被釋放到血清或者尿液、胸腹水等,臨床醫(yī)生可通過這些物質的免疫特性來判斷并鑒別腫瘤。對于大部分的腫瘤而言,體檢查腫瘤標志物水平都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不過,偶爾一次的腫瘤標志物升高,并不代表患癌,連續(xù)的指標變化才有臨床意義。切記,腫瘤標志物升高≠癌。因為,人體健康的組織跟細胞也有可能會產生腫瘤標志物,通過腫瘤標志物來檢查其實是存在一定誤差的。如果僅某一次體檢發(fā)現(xiàn)指標升高,無需過于恐慌,可做進一步檢查以明確實際情況,比如CT、PET-CT等。影像學檢查CT除了備孕、懷孕等其他特殊情況,建議每年做一次全身CT檢查。通過CT檢查可以看看自己的身體器官是否存在腫瘤或者結節(jié),如果有某些異常情況出現(xiàn),需要進行下一步的檢查。甲狀腺、乳腺彩超甲狀腺、乳腺疾病的發(fā)病率也比較高,一年做一次彩超,可以幫助及早發(fā)現(xiàn)甲狀腺、乳腺疾病。胃鏡、腸鏡在臨床上,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非常高,而這些部位的病變,通常較為隱匿,沒有特異性癥狀,大部分臨床統(tǒng)一表現(xiàn)為“肚子疼”。如果懷疑患有消化道疾病,建議每年做一次胃鏡/腸鏡,可以幫助盡早了解身體狀況,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說了這么多,就是想告訴大家:惡性腫瘤不可怕,預防是第一位的。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高危因素,同時定期體檢,可以幫助大家遠離腫瘤。2019年10月28日
1570
0
1
-
楊玲主任醫(yī)師 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 消化內科 日本的胃癌治愈率高達80%,中國只有30%,該向他們學點啥? 醫(yī)學V直播綜合學科 3天前 根據國內外的統(tǒng)計報道,日本的胃癌綜合治愈率高達80%,1期胃癌甚至達到了98.1%! 胃癌5年生存率,是指胃癌病人接受治療后經過5年還存活著的比例。 根據國內外的統(tǒng)計報道,日本的胃癌綜合治愈率高達80%,1期胃癌甚至達到了98.1%! 遠超中國和美國的30%~40%,可謂一枝獨秀,甩了我們幾條街。 有錢人可以跑到日本去體檢、手術, 普通百姓該如何辦呢? 我們不妨學習一下他們的抗癌防癌經驗,真正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拒胃癌于千里之外! 一、全民早篩查 日本的5年胃癌生存率高,原因就是檢查出來的多為早期患者,病情發(fā)展比較慢,復發(fā)轉移幾率低,同時由于年紀輕,體力狀況好,也就更能耐受手術和放化療,治療效果當然就好。 日本對付胃癌的秘籍就是全民早篩查,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1964年有40萬人進行了檢查,到了1970年有400萬人,1990年后每年都約有600萬人進行胃癌篩查。 日本胃癌早期診斷率高達50%至70%,而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大于90%,甚至是接近100%。 而在美國,胃癌發(fā)生率很低,屬于少見病,跟乳腺癌、大腸癌、前列腺癌等該國高發(fā)癌比較,美國人相對不重視胃癌的防治,早期發(fā)現(xiàn)率低。 中國作為胃癌的高發(fā)國,民眾的防治意識卻不高,只有10%至15%的早期胃癌發(fā)現(xiàn)率,很多人一經診斷就是進展期的胃癌了。 超過70-80%的人活不過5年。很多人確診后在幾個月內就死亡了。 二、胃鏡篩查 既然日本胃癌治愈率那么高得歸功于日本胃癌的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那么他們如何做到的呢? 很簡單,主要依靠內鏡的篩查。 在我國很多人眼中,胃鏡是一個讓人聞之色變的檢查,許多人因為拒絕胃鏡檢查而延誤了病情,不到萬不得已,很少有人主動要求胃鏡檢查。 早期胃癌 據報道,日本人口為約1.27億,每年總共約完成1500萬例胃鏡檢查。相當于每年12.5%的人都去做了胃鏡。 換算一下,相當于5年中有62.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胃鏡。 再換算一下高危人群,幾乎上全都做了篩查。 而反觀我國,許多人對胃鏡有恐懼感,胃鏡的檢查率非常低,早癌發(fā)現(xiàn)率低于20%,五年存活于低于30%,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被確診的人可能熬不到5年。 早期胃癌患者里80%是沒有明顯癥狀的,即使有癥狀也是一些非典型性癥狀,如食欲不振、腹部不適等,患者很難引起重視。 只有定期的胃鏡檢查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蛛絲馬跡。 根據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最新發(fā)布的胃癌5年生存率數(shù)據: 一期胃癌5年生存率高達98.1%, 二期胃癌:66.4%, 三期胃癌:47.3%, 四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僅有7.3%。 由于日本的進展期胃癌占比很少,所以,總體5年存活率高于80%,在全球一枝獨秀! 可見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有多么重要! 對照一下我國的數(shù)字: 總體5年存活率低于40%; 三四期胃癌占到綜發(fā)病數(shù)的80%,5年存活率小于30%; 只有15-20%的患者是早期癌。 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患者,活不到5年。 早期胃癌可以在內鏡下完成,不用開刀 沒有癥狀如何確定篩查時間呢? 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定期體檢,尤其是35-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一次體檢必不可少。而這種體檢是要包含胃腸鏡的體檢。 在消化界有一句話非常流行:不包含胃腸鏡的體檢都是耍流氓! 因為任何先進的儀器都替代不了胃腸鏡。 目前大多數(shù)縣級以上醫(yī)院都配備了高清胃腸鏡,而且有無痛內鏡,機器有日本的也有國產的,絕大多數(shù)早癌都能發(fā)現(xiàn),也早已經告別了令人畏鏡的時代。 對于基層衛(wèi)生院和社區(qū)中心配備胃腸鏡,也是許多專家們的建議,由于進口內鏡昂貴的價格(數(shù)百萬元到千萬元不等),讓很多基層醫(yī)療機構望而卻步。 然而,國產內鏡悄然的發(fā)展,正好彌補了這個不足。由于高清、價廉、易于操作等,很受基層醫(yī)生和患者的歡迎。 此外,膠囊內鏡的逐漸普及,也給許多害怕胃鏡的人,提供了新的選擇。 三、生活細節(jié) 冰箱: 在日本、美國都有冰箱大規(guī)模進入家庭使用后,胃癌發(fā)病率大幅下降的現(xiàn)象。冰箱的好處是可以讓食物里的細菌不要那么瘋長,不用使用那么多的防腐劑,包括使用鹽來腌制食物。 鹽: 食物中食鹽的攝入量,跟胃癌的發(fā)病率也是正相關的。 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經把每人每天食鹽的推薦攝入量降到了5克。 我國胃癌的高發(fā)區(qū),比如浙江天臺、福建沿海、遼寧莊河等地,都有長期使用腌菜、腌漬豬肉、咸魚等生活習慣。 四、及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導致胃潰瘍,活動性胃炎、與胃癌發(fā)生呈正相關性。根治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可以明顯降低胃癌的發(fā)病率,我國著名醫(yī)學家季加孚教授的研究顯示,可降低39%的胃癌罹患幾率。 最近的研究表明,40歲前根除幽門螺桿菌,幾乎可100%預防腸型胃癌的發(fā)生。 所以建議可以進行分餐制,減少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 日本規(guī)定12歲以上人群必須檢測和根除幽門螺桿菌,并納入醫(yī)保計劃,無論有無癥狀都建議根除。 預計到2050年,日本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將會降到5%以下。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shù)龐大,感染人群達到7億左右,達到56-60%,全民根除并不現(xiàn)實。 然而,注意避免感染,重點高危人群及時根除則十分必要。 對于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人來說,及早篩查更為迫切! 五、這些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以下重點人群要盡早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和胃鏡檢查: 性別: 男性發(fā)病率是女性的兩倍。所以,男性應該早于女性開始篩查; 地區(qū)差異: 某些地區(qū)由于飲食習慣、居住環(huán)境、飲水等因素,造成高發(fā);如遼寧、福建、浙江等地;這些地區(qū)的人群,建議提早到35歲進行篩查。 遺傳因素: 有胃癌家族史,罹患胃癌可能性比普通人高2~3倍不等,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也應重視,提前進行相關檢查。 年齡: 大約75%的胃癌患者年齡在50以上。建議以40歲為胃癌篩查的起始年齡,有條件或高危因素多的人應盡量提前。 胃病病史: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發(fā)生呈正相關性,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群發(fā)生胃癌的危險性是未感染人群的好幾倍。 另外有胃潰瘍、腺瘤性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或異型增生、胃切除術后等病史,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飲食、生活習慣: 長期吸煙,喜歡高鹽飲食,愛吃腌熏煎烤炸食品,常常吃剩飯剩菜霉變食物等,也與胃癌發(fā)生密切相關。 中國由于人口基數(shù)大,胃癌發(fā)病率高,貢獻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病例。 在目前胃癌治療手段沒有取得革命性進步的背景下,做好胃癌的預防及早期篩查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這些人是高危人群 1、長期進食腌制、熏制、燒烤、煎炸、高鹽食物者。 2、長期吸煙飲酒者。 3、長期飲食、作息不規(guī)律者;熬夜、謹慎壓力大、焦慮也會引起普通胃病加劇。 4、長期從事化工工作者,或者長期接觸化工產品者。 5、家族有腫瘤病史者,尤其是直系親屬消化道腫瘤。 6、有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腸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慢性胃病者。 7、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者。 8、年齡大于40歲,無論男女。 普通人該如何篩查? 一般建議逇篩查方案包括: 血清學篩查、幽門螺桿菌檢查、胃鏡檢查。 1、血清學檢查: 通俗叫胃功能四項,包括胃蛋白酶原1、胃蛋白酶原2、幽門螺桿菌抗體、胃泌素G-17。 可以判斷胃功能的情況,從而發(fā)現(xiàn)高危人群。 2、幽門螺桿菌檢查: 檢查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常用的有碳13/14呼氣試驗、糞便HP抗原檢測、快速尿激酶實驗等。 最簡單便捷、準確、經濟的,還數(shù)呼氣試驗。 3、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是發(fā)現(xiàn)胃、食管早期癌的唯一利器,是金標準,是任何檢查手段都無法替代的。它能發(fā)現(xiàn)1-2mm大小的微小病變; 尤其是隨著內鏡放大、染色技術的提高,早期癌的發(fā)現(xiàn)率非常高。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腫瘤標志物結果正常,并不能保證沒有胃癌! 來源丨胃腸病 作者丨老杜2019年10月27日
3047
0
0
-
2019年10月22日
14630
0
31
-
2019年10月22日
8908
0
29
-
2019年10月20日
1520
0
26
胃癌相關科普號

肖鋒醫(yī)生的科普號
肖鋒 主任醫(yī)師
湖南省直中醫(yī)醫(yī)院
腫瘤科
15粉絲1841閱讀

湯躍強醫(yī)生的科普號
湯躍強 主治醫(yī)師
深圳市南山區(qū)人民醫(yī)院
南山腫瘤中心
56粉絲2.3萬閱讀

常文舉醫(yī)生的科普號
常文舉 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
結直腸外科
4690粉絲15.4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