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和老師交談關于孩子的情況??如果老師常向家長反映孩子的情況,家長最好不要回避交流,否則老師會誤認為您不夠重視。1?交流時要讓老師感覺我們內心的感謝,孩子自控能力不足需要老師格外的關照,也給老師增添了不少麻煩。??孩子在學校的時間甚至多于在家中,換句話說,孩子的不良行為給老師帶來的麻煩不少于家長,更何況老師要照顧這么多學生。對老師付出的勞動一定要心懷感激和尊重,千萬不能因為老師屢次對孩子的批評而厭煩、憤怒,甚至遷怒于老師。與所有其他人一樣,老師也渴望得到承認和感謝。家長不要覺得批評我的孩子其實就是在批評我,而是要秉著積極、解決和承擔問題的態(tài)度和老師溝通,一起想辦法。除非老師要求,否則不要讓孩子站在邊上聽你們的談話。??表達您對老師反映情況的重視,會配合落實老師的建議,一次談話最好針對一件事或者解決一個問題,不要讓老師感到太復雜,不要想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提過的事情就盡量不要再重復,且每次的時間不要太長,交談頻率不要太頻繁,每月1-2次為宜。?注意交談的重點?我們應該讓老師知道孩子優(yōu)點和缺點,而當我們在談孩子有問題時,重點也要放在問題的原因以及可以如何解決上。例如家長知道怎么做對安撫孩子或鼓勵孩子有用,就可以告訴老師作為參考??傊醮谓徽勁ψ尷蠋熡X得你是一個“坦誠、積極配合、勇于擔當”的家長。??與老師交流的重點圍繞孩子的現(xiàn)狀,進步與退步都與自身對比,適時地透露孩子的優(yōu)點和缺點。孩子在社交技巧方面的表現(xiàn),應該是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由于班級像一個小社會,學校讓孩子從和同齡人的日常交流中開始學會掌握社會技能,這點是家庭教育無法做到的,而社交方面的表現(xiàn)也是家長很難直接觀察到的,這時老師的評價就顯得特別重要。??帶著具體的問題和關注點去和老師交談。家長最普遍問老師的問題就是“我的孩子最近表現(xiàn)如何?”,其實對于這么“泛泛而問”的問題,老師只能“泛泛而答”,可能就是“和以前差不多,稍微有點進步,沒有以前認真”,這其實對家長教育孩子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如果把問題具體到“現(xiàn)在上數(shù)學課小動作少了點嗎?“早上做廣播操守紀律點了嗎?”這樣的問題得到的回答會更有意義。??家長是否要主動將孩子的就診情況告訴老師?我覺得應該視情況而定,如果孩子主要存在是注意力缺陷,而多動、沖動、守紀律方面并沒有很大問題,老師沒有發(fā)現(xiàn),那么家長不必要主動和老師講孩子的就診細節(jié),如果老師提起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只需要告訴他,已經(jīng)帶孩子就診,并在醫(yī)師指導下積極治療干預,請老師關注孩子這方面的變化。如果孩子存在多動、沖動的表現(xiàn),那上課很可能會影響其他孩子,破壞課堂紀律,那么家長應該主動告訴老師,并告訴老師自己的預期目標(千萬不要太高),同時告訴老師,多動癥發(fā)病率在百分之六左右,并且自己很積極地在醫(yī)師指導下治療干預,希望能獲得老師的幫助,座位離老師近一點,多提醒,多邀請孩子回答一些能夠達得上來的問題等等有利于調整孩子的分心走神,改善注意力。
決定一個人成就高低智商的作用往往只占小部分,情緒智商在其中起到更至關重要的作用。情緒智商同樣是一種重要的能力與技巧,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了解自己的情緒、識別他人的情緒、有效管理情緒、自我激勵、和諧人際關系的能力。提升情緒智商的功能在于,成就自己的同時幸福、平和、快樂地生活。兒童帶著家庭的心理烙印成長,親子間積極的情感互動,奠定的是強大心理功能的基石,是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心理健康資源。父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論怎么高估都不為過。在高度重視學業(yè)成就的當今,家長該如何兼顧到更全面的學習目標與能力培養(yǎng):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適應與耐受挫折能力、溝通能力、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我把這些能力的綜合形容為一個平衡輪,它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的路走得更穩(wěn)、走得更遠。今天的話題是情緒能力的培養(yǎng),先討論怎樣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懂自己的情緒。孩子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是喜、怒、哀、懼,在社會化人際互動中,從家長、老師等重要他人的評價反饋中,逐步產生復雜的認知情緒,即與認知相關的社會化情緒如:自豪、羞愧、委屈、傷心、激動、滿足、內疚、難堪……一些高級認知情緒是在體驗中學習到的如:輕視、失望、厭惡、妒忌、沮喪等等,當這些復雜情緒出現(xiàn)時孩子是不知道的,只是感到不舒服或是緊張、害怕,他們并不能識別,并不能很好地懂自己為什么這么難受。我們會習慣地區(qū)別情緒的“好與壞”,如憤怒是‘壞情緒’,會讓人變得沖動失控?!笨謶忠彩恰安缓玫那榫w”會讓感覺你是膽小的,委屈懊惱時哭哭啼啼更會被界定為“懦弱”難接受。但實際上,情緒是沒有“好或壞”、“對或錯”的。所有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暴怒、嫉妒、痛恨、沮喪等等。而這些讓人不舒服的情緒,也有它們的價值。有時情緒可能是一種“警告信號”,比如惡心感能促使你盡快回避或是擺脫潛在的危害。如果你抗拒你的情緒,你也就無法從感知情緒中獲得提示,及時調整與轉化。不論正面或負面都具有獨特的功能的,對負面情緒及時正性轉化,將成為積極的心理能量,反之,負面、消極的情緒越不被識別、長期壓抑無法釋放,蓄積越深,一旦爆發(fā)危害性越大,我曾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6年級的學生,考試回來很難過地哭泣,媽媽問怎么了?孩子說:語文可能考砸了?!媽媽說我?guī)湍闳枂柪蠋熆吹降自趺礃??老師反饋說考得很好,最后結果出來了分數(shù)是全區(qū)第一名!媽媽說:你看你,有什么好哭的,你考的很好,應該高興慶祝一下……進入初中后孩子考試前后都會出現(xiàn)明顯的緊張,害怕考砸,癥狀逐漸加重出現(xiàn)入睡困難、頭暈、胸悶、乏力、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滑,成績的下降有反過來又加重對考試的害怕和全身的緊張癥狀。從這個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家長在處理類似情況時常見的做法:否認感受,有什么好哭的?!也就是說你的感受不必要,用考試結果是好的一筆勾銷孩子內心體驗到的緊張與恐懼,轉移注意力回避痛苦感受,用慶祝一下吃頓大餐做安撫。在第一時刻家長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情感支持。沒有能力積極響應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有意無意地采取回避、否認的態(tài)度。孩子發(fā)出的SOS信號沒有被媽媽接收到,可謂錯失良機。久而久之孩子會跟著學會了否認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哭,不明白自己的內心為什么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自我懷疑:“我有這樣的感受,是不是我不夠…….?”同時對表達情感的需求降低。由于他們很少表露需求,與家長情感交流漸漸減少,家長很難了解到他們想法,甚至可能關閉內心親子關系漸行漸遠。不熟悉自己情緒和情緒間細微的不同,未經(jīng)處理的情緒長期積壓,得不到釋放,負面能量積累在身體里,會引起明顯的軀體癥狀:頭痛、頭暈、腹痛、惡心、胸悶、睡眠困難、專注力下降等等。有部分孩子在壓力無助的境遇下不知不覺依賴不健康的方式回避現(xiàn)實痛苦如電子游戲成癮。在成長過程中,會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長,在孩子哭泣的時候會首先關心孩子的心情:幫孩子識別并表達自己的莫名的緊張不安與恐懼。家長及時的情緒關懷會促進孩子發(fā)展出自我關懷的能力,更多地用積極健康的方式應對負面情緒。在情感忽視中長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去推測他人的需求,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雖然能意識到他人情緒低落,卻不知道該怎么讓別人好起來。就像這為媽媽,也許從小情緒沒有被接納、被重視,很難有能力接納和重視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在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的基礎上,才能發(fā)展識別他人的情緒的能力,以此為基礎才有機會獲得有效管理情緒、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能力。情緒的產生并不遵循邏輯,有時會讓人覺得情緒來得莫名其妙,為了回避這種不可控、不可預測的情緒變化,人們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而實際上,如果你努力地找,總能找到情緒產生的緣由。既然情緒的產生有背后的緣由,那么找出情緒產生的原因,能夠提升人們的情緒管理能力。首先,訓練識別情緒。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當下的情感體驗到是什么,是快樂、悲傷、還是愧疚、懊惱、沮喪、委屈、自責。試著學習更多的用來表達情緒的詞匯,與當前的情緒掛鉤。接著是無條件接受。用不評判的態(tài)度去觀察孩子的情感。不要對情緒標簽對錯、好壞、應該不應該。不要說:“你現(xiàn)在的情緒不好”而要誘導性的問:“你現(xiàn)在感受怎么樣?你身體是什么感覺?如果情緒有顏色,它是什么顏色?”……….家長此刻是幫助者的角色,助人的先提條件就是接納,營照接納的環(huán)境,鼓勵傾述,把打斷降到最低,歡迎情緒出來,好好地接待它,學會與孩子的負面情緒相處,帶著成長的心態(tài)去陪伴,停留在痛苦的情緒里,去感受它,探索到負面情緒背后深層的想法。負性情緒只有在被允許的前提下、宣泄、釋放才徹底,幫助孩子表達,點到體驗到情緒,如:我能體會到你現(xiàn)在的心情,是沮喪,我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有與你一樣的感受……孩子懂得自己的情緒是建立在大人共情性的安撫與表達的基礎上。敏感地覺察孩子的情感體驗,在什么樣的境遇會有這樣的感受,那個因素會此相關?重視潛抑在情緒下的認知與想法,如果一下子找不到緣由,可以追溯上一次有類似情緒時,是什么情境。不斷的探索可以幫助孩子更深入的理解自己,找到問題解決的有效方法,及很好地控制情緒,而非被情緒控制。為良好地管理情緒和發(fā)展和諧的人際關系奠定基礎。本文系李榮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dsjw.cn)發(fā)布,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
在家庭環(huán)境中,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抓住下述環(huán)節(jié),對孩子語言發(fā)育會有積極的影響,以達到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發(fā)育。傾聽靠近孩子,關注地看著他,等待孩子給你發(fā)出某個信息(例如:伸手、指、看、發(fā)出特殊聲音等),你猜測一下他正在努力想表達內容是什么,試著幫孩子說出來:使用簡短的句子說出他的想要表達的信息,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拉你的手,想要你給他開門,你就說:“開門,要開門!”模仿聲音模仿:通過模仿保持持續(xù)有效互動,當孩子自發(fā)亂語,發(fā)出咿咿呀呀等聲音時,靠近孩子,模仿他的發(fā)聲,你來我往,維持發(fā)聲交流。動作模仿:如當你的孩子敲玩具鼓的時候,進行輪流,你也敲鼓。然后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在吹泡泡的時候,說:“噗……”,那么你也說:“噗……”,同時蹲下來,靠近孩子,與他目光對視。如果孩子在地板上來回推小汽車,那么你也做相同的動作,然后等待孩子的反應。配音動作在日常活動中,重復使用相同的語句,你的孩子將會體驗到熟悉而重復的詞匯,這些詞匯每天都會發(fā)生。例如,早晨在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說穿褲子、襯衫、襪子等。當你給孩子洗手的時候,你可以說點什么,例如“打開水龍頭”、“水好暖和”、“用香皂洗手”、“用毛巾擦肚子”。需要注意的是在說完之后,等待,給孩子一個使用動作、聲音、肢體語言等進行溝通的機會。在每天相同的情境中,當你的孩子聽到熟悉的詞語和句子能夠幫助孩子理解語言的意義。肢體語言被認為是學習說話的“橋梁”。為你的孩子提供一個機會,讓孩子能夠發(fā)送特定信息,讓大人明白他喜歡什么。如:拿出兩個東西(如蘋果和香蕉),先給孩子看一樣東西(如蘋果),并說出它的名稱 ,然后給孩子看第二件東西(如香蕉),再問“你想要蘋果,還是香蕉?”,你說“蘋果”的時候,手里拿著蘋果;而說“香蕉”的時候,手里拿著香蕉。你的孩子將會使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發(fā)送信息,讓你知道他想要什么。只要孩子讓你知道他想要什么,就滿足他們。這使得孩子體驗溝通的力量。保持目光交流在和你孩子玩的時候,低下身體,這樣你處于孩子的身體水平,面對面,或孩子坐在高腳椅子上,與孩子面對面而坐。保持目光交流。孩子在地板上玩的時候,坐或躺在地板上。 在這種方式中,你的孩子能夠更佳地看著你,更好地聽你說,你們兩個人之間的關聯(lián)將更加緊密。少提問多陳述當你給孩子信息,而不是向他們提問,孩子能夠學會更多。盡量減少以提問或問題的方式與孩子交流,而是使用陳述句(說描述)。描述在日常生活中讓你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如你的孩子正在捏橡皮泥,不是問:“你正在做什么?”而是描述他正在做什么,如:“哦,你在捏橡皮泥?!蹦愕暮⒆涌茨潮緯锢匣⒌膱D片,不是問:“那是什么?”你可以描述:“那是老虎。”總之將孩子想表達的信息翻譯出來,說給他聽,耐心等待,給孩子一個交互溝通的機會,使用“有趣”的詞語,激發(fā)孩子模仿的興趣;模仿你孩子的聲音和動作;日?;顒又惺褂孟嗤脑~匯和孩子說話;使用肢體語言、動作和演示;為孩子提供一個機會,要面對面;少提問題,直接陳述性表達。
總訪問量 3,315,380次
在線服務患者 5,917位
科普文章 31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