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膠囊內鏡? 膠囊內鏡全稱為「智能膠囊消化道內鏡系統(tǒng)」,又稱「醫(yī)用無線內鏡」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會拍照的膠囊,比大家平時見到的膠囊稍微大一些。在進行檢查時,患者像服藥一樣用水將智能膠囊吞下后,它即隨著胃腸肌肉的運動節(jié)奏依次通過消化道的各個結構(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與回腸、結腸、直腸),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對經過的胃腸道進行連續(xù)攝像。一般的膠囊內鏡可以連續(xù)拍攝 6~8 小時。醫(yī)生通過查看膠囊拍攝的圖像就可以了解病人胃腸道的情況。膠囊內鏡在吞下后 1~3 天可以排出病人體外。 2. 膠囊內鏡有哪些部分構成? 主要有三個部分構成: (1)膠囊內鏡,就是來拍照的部分,病人吞下去之后,它負責拍照以及把圖片傳到記錄儀中。 (2)圖像記錄儀,有些做成馬甲樣,檢查時穿在病人身上;有些像一個收音機大小,病人進行檢查時背在身上,用于接收、記錄膠囊內鏡拍攝的照片。在檢查完畢后,醫(yī)生從里面讀取拍攝的圖像,觀察病人的腸道內情況。 3. 膠囊內鏡由哪些醫(yī)師進行操作? 負責膠囊內鏡檢查的醫(yī)師應該選擇兼?zhèn)渑R床和內鏡經驗的高年資醫(yī)師。主要是因為目前膠囊內鏡主要用來觀察小腸病變,小腸病變比較少見但種類繁多,只有兼?zhèn)渑R床和內鏡經驗的高年資醫(yī)師,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漏診和誤診。 4. 膠囊內鏡相比于傳統(tǒng)消化內鏡有什么優(yōu)勢嗎? (1)擴展檢查范圍 可以對全小腸進行拍照觀察,彌補了胃鏡和腸鏡看不到的地方,大大提高了消化道疾病診斷檢出率。 (2)安全衛(wèi)生 膠囊為一次性使用,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膠襄外殼采用耐腐蝕醫(yī)學高分子材料,對人體無毒、無刺激性,能夠安全排出外。 (3)舒適 只需吞服顆膠囊,檢查過程無痛、無創(chuàng)、無導線,也無需麻醉,不耽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4)操作簡便 醫(yī)生只需回放膠囊所拍攝到的圖像資料,即可對病情做出診斷。 5. 膠囊內鏡主要用來檢查什么部位? 目前膠囊內鏡主要用于檢查普通胃鏡或腸鏡無法到達的小腸腸腔的檢查,亦用于難以耐受或無法實現普通內鏡檢查的特殊人群的消化道檢查,比如老人、精神病患者等。 6. 膠囊內鏡可以替代胃鏡、腸鏡嗎? 雖然膠囊內鏡可以對整個消化道進行觀察,但是它是靠著胃腸道的運動來前進的,無法控制方向,不能對拍攝的圖像精確定位、攝像頭易被消化道內分泌物遮擋、檢查費用高昂。 常規(guī)內鏡可以根據病變的具體情況轉換觀察模式、對可疑部位重點觀察,發(fā)現病變可以取病變組織進行進一步觀察,但膠囊內鏡僅能進行拍照觀察,無法實現取活檢等操作。 因此對于食管、胃部、結腸的病變,膠囊內鏡尚無法替代胃鏡、腸鏡。 7. 哪些疾病適合應用膠囊內鏡檢查? 主要用于觀察小腸,所以比較適合懷疑小腸存在病變進行檢查。 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克羅恩病、乳糜瀉、腸息肉病等懷疑小腸有病變時; (2)懷疑小腸腫瘤、小腸狹窄; (3)便血、黑便或懷疑慢性出血,長期腹痛、腹瀉,但胃鏡、腸鏡檢查未發(fā)現異常時; 8. 哪些情況不適合做膠囊內鏡檢查? (1)由于膠囊內鏡檢查簡單說就是讓病人吞膠囊,然后膠囊經過胃腸道的運動,像食物一樣最終從肛門排出來。所以咽不下去膠囊或者可能造成膠囊卡在腸子里面排不出來的情況,都不能進行膠囊內鏡檢查。 1)吞不下去的情況:有吞咽障礙的患者、10 歲以下的兒童。 2)膠囊可能卡在腸子里的情況:懷疑或證實有胃腸道結構異常,做過可能影響腸道蠕動的手術等;嚴重胃腸動力障礙,比如有嚴重的便秘、腹脹、麻痹性腸梗阻(腸子運動能力下降引起的腸梗阻)等。 (2)任何人進行膠囊內鏡檢查,膠囊都有可能卡在腸子里,如果發(fā)生這種情況,很可能要通過胃鏡腸鏡取出來,不能耐受手術或拒絕外科手術的人,也不適合進行膠囊內鏡檢查。 (3)另外膠囊拍攝的內鏡圖片需要傳到圖像接收的儀器里,如果患者有心臟起搏器等電子醫(yī)療設備,圖像傳輸可能影響這些設備的工作。所以有電子醫(yī)療儀器植入的患者,比如起搏器、胰島素泵,也不適合進行膠囊內鏡檢查。 (4)如果患者對膠囊內鏡的高分子材料過敏,也不能進行膠囊內鏡檢查; (5)孕婦也不適合進行膠囊內鏡檢查,主要是因為還不確定這項檢查對孕婦是否安全。 9. 有禁忌癥的患者一定不能做膠囊內鏡檢查嗎? 一部分不太合適做膠囊內鏡檢查的患者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安全地實施膠囊內鏡檢查,需要進行詳盡的術前準備,并作好并發(fā)癥出現的相應準備,并由經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操作,盡量確保檢查過程的安全。 10. 兒童可以做膠囊內鏡嗎? 由于膠囊內鏡的尺寸比現在大家常見的膠囊還要大一些,有些兒童可能咽不下去。目前來說,不能自主吞咽膠囊的幼兒,年齡比較?。?0 歲以下)的孩子,不建議進行膠囊內鏡檢查。 大孩子(10 歲以上),只要孩子能正常吞咽膠囊,一般都可以進行膠囊內鏡檢查。 11. 膠囊內鏡檢查都需要做哪些準備? 主要是需要清潔腸道,把存在于胃腸道的食物殘渣和糞便清理掉,使膠囊內鏡可以更好的拍照。 (1)檢查前 2 天進食易消化食物,禁食水果蔬菜; (2)檢查前 1 天早上可以按照醫(yī)生的要求服用通便藥,晚餐(約下午 5~6 點)后禁食,睡前(約晚上 10 點)服瀉劑并和大量水; (3)于檢查當天清晨 5 點再次服用瀉劑,然后空腹來院。 12. 檢查過程中可以飲水進食嗎? 在確認膠囊進入小腸后病人即可自由活動,2 小時后就可飲水,但盡量少飲,且不要喝可樂、果汁等有顏色的液體;7~8 小時后由醫(yī)生判斷是否可以取下圖像傳輸設備,結束檢查。 患者在接下來的幾天內需留意膠囊是否排出。 13. 進行膠囊內鏡檢查期間有什么注意事項? 在膠囊內鏡檢查期間,患者要多活動,促進胃腸蠕動,但是不可做劇烈活動,以防止膠囊拍照時由于劇烈震動影響圖像質量。推薦散步、慢速爬樓梯等運動,不要奔跑、蹦跳等。 14. 膠囊內鏡檢查大約多久可以出結果? 病人做完檢查后,醫(yī)生需要對 7~8 小時的圖像進行反復觀察,還要再結合患者的癥狀、病史等綜合判斷。一般情況下,膠囊內鏡的結果多在檢查結束后三天左右出結果;但是由于膠囊內鏡圖像多,信息復雜,在不同醫(yī)院出結果的時間可能不同。 15. 膠囊內鏡有什么缺點? (1)檢查時間有限,現在常用的膠囊內鏡一般供電時間為 8 小時左右,有些病人由于胃腸動力障礙,排空緩慢,在行至腸道下段時可能會出現電量過低無法檢查的情況。 (2)圖像定位困難,當前膠囊無法將所拍攝圖像與腸道的解剖結構準確匹配,簡單來說就是有了圖像而不知圖像是拍的哪個地方。醫(yī)生僅僅是根據病例圖像學及膠囊工作時間來判斷位置,難以精確定位。 (3)胃的內部有很多黏液,有時膠囊內鏡的攝像會被黏液糊住,導致看不清楚胃的情況,造成漏檢。 (4)膠囊在消化道內只能依靠腸道的蠕動向前運動,無法控制膠囊的姿態(tài),且只能拍照檢查,無法進行取活檢等操作。 (5)檢查費用較高 (6)若膠囊卡在胃腸道內無法被排出來,則只能通過傳統(tǒng)內鏡甚至開腹手術取出,代價較大。 16. 膠囊內鏡會有看不清楚的時候嗎? 膠囊內鏡排的胃腸道內的圖像是否清楚,跟患者胃腸道里面是否清潔有很大的關系。如果腸道內粘液、泡沫少、沒有食物殘渣,一般來說圖像質量就會好。 17. 膠囊內鏡會拍著拍著沒電了嗎? 膠囊內鏡的供電時間大約在 7 到 8 小時,對于絕大多數患者來說,這段時間以足夠膠囊內鏡觀察完全部的小腸(膠囊內鏡最主要的就是用來觀察小腸的),檢查目的已經達到。 如果胃腸運動差的話,也可能出現膠囊沒有到達小腸末端就沒電的情況,現在對這些情況,還沒有好的補救方法。所以一般檢查時,都要求患者來回走動,促進胃腸蠕動,避免膠囊運動過慢。 18. 膠囊內鏡檢查完始終沒有看到膠囊排出來怎么辦? 若檢查完成后需要密切觀察排泄物中是否有膠囊伴隨排出,大多數情況下會在檢查完成后 1~3 天排出體外。若 3 天后仍未發(fā)現有膠囊排出,要立即前往醫(yī)院就診。 由于胃腸動力障礙、胃腸道蠕動慢引起,可以服用促動力藥物,使其自然排出。 若由于結構異常引起膠囊留在腸內,則需要再明確部位后用普通內鏡取出,若無法以內鏡取出,需要進行開腹手術以取出膠囊。 19. 膠囊內鏡檢查會有發(fā)生意外嗎? 任何檢查和操作都有可能會出現意外,膠囊內鏡的主要是膠囊落入氣管、卡在胃腸道排不出來。對于已經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患者,只能通過內鏡將膠囊取出或送入十二指腸。對于內鏡無法解除的坎頓,則只能通過手術將膠囊取出。
重要事實 戊型肝炎(戊肝)是一種由戊肝病毒感染造成的肝病。 全球每年大約有2000萬人感染戊肝病毒,其中約有330萬人出現戊肝癥狀,5.66萬人死于此病。 戊肝通常具有自限性,但有的病例可能發(fā)展成暴發(fā)性肝炎(急性肝衰竭)。 戊肝病毒通過糞口途徑,主要是通過被污染的水傳播。 戊肝見于世界各地,但流行率最高的地區(qū)是東亞和南亞。 中國開發(fā)和批準了一個預防戊肝病毒的疫苗,但世界其他地方目前尚無此疫苗供應。 戊肝是一種由戊肝病毒造成的肝病。戊肝病毒是陽性單鏈的核糖核酸(RNA)微病毒。它至少有4個基因型,即基因1型、2型、3型和4型。基因1型和2型僅見于人類?;?型和4型病毒在豬、野豬和鹿等動物中傳播,但不會為這些動物帶來任何疾病,偶爾會感染人類。 戊肝病毒通過受感染者的糞便排出,并經腸道進入人體。它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飲用水傳播。戊肝感染通常具有自限性,2-6周內會自愈。偶爾也會發(fā)展成暴發(fā)性肝炎(急性肝衰竭),導致一些患者死亡。 地域分布 戊肝感染見于世界各地。在以下地區(qū)存在不同的戊肝感染模式: 水經常被污染的資源貧乏地區(qū); 有安全飲水供應的地區(qū)。 戊肝往往發(fā)生在缺乏基本的水、環(huán)衛(wèi)、個人衛(wèi)生環(huán)境和衛(wèi)生服務的資源有限國家中,出現戊肝疫情和零星病例。疫情通常發(fā)生在飲水供應遭到糞便污染后,可能會影響數百人至數千人。在沖突地區(qū)和人道主義緊急狀態(tài)地區(qū),例如在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安全用水供應狀況特別嚴峻的戰(zhàn)區(qū)、難民營或流離失所者收容所等地,發(fā)生了一些疫情。 此外,零星病例據報與水或食品被污染有關,但規(guī)模較小。在這些地區(qū),估計全球每年發(fā)生2000萬例感染,330萬例急性病例,5.66萬例死亡。這些地區(qū)的病例大多由基因1型病毒感染引致,而基因2型病毒造成的病例較為罕見。 在環(huán)境衛(wèi)生和供水狀況較好的地區(qū),戊肝并不常見,只是偶爾有零星病例。這些病例大多由基因3型病毒引起,通常是通過食用未煮熟的動物肉(包括動物肝臟)而感染上動物源戊肝病毒,與水或其他食物污染無關。 在多數地區(qū)發(fā)現了曾暴露于該病毒的血清證據,血清流行率(即檢測結果顯示對戊肝病毒IgG抗體呈陽性的人數比例)較高的地區(qū)是衛(wèi)生條件較差的地區(qū),因為衛(wèi)生條件較差會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然而,這些抗體的存在并不意味著疾病的存在或疾病風險較高。 另外,由于現有的血清測定效果存在差異且有可能并非最佳,并由于隨著時間的推移暴露于該病毒的人群中抗體可能會消失。因此,從流行病學角度,這類數據的用處可能有限。 傳播 戊肝主要由飲用水遭到糞便污染造成的糞口途徑傳播。糞口途徑造成很大一部分戊肝臨床病例。戊肝的風險因素與惡劣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有關。惡劣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會使感染者糞便中排出的戊肝病毒進入飲水供應系統(tǒng)。 還發(fā)現有其他傳播途徑,但它們造成的臨床病例少得多。這些傳播途徑包括: 食用源自受感染動物的未煮熟的肉或肉類產品; 輸入受感染的血液制品; 縱向傳播,即孕婦傳至胎兒。 在戊肝流行區(qū),食用生肉或未加工的貝類可能是造成散發(fā)病例的原因。 癥狀 戊肝病毒的潛伏期從暴露后2周到10周不等,平均為5-6周。據認為,被傳染者從發(fā)病前幾天到發(fā)病大約3-4周后開始排泄病毒。 在戊肝高流行區(qū),15歲至40歲成人中有感染癥狀的病例最為常見。在這些地區(qū),雖然兒童會受到感染,但往往沒有癥狀,或僅造成輕微發(fā)病,且不會發(fā)生黃疸,因此會被漏診。 肝炎的典型體征和癥狀包括: 最初幾天低燒,食欲不振(厭食),惡心和嘔吐;有些人可能會腹痛,瘙癢(無皮損),皮疹,或關節(jié)痛。 黃疸(皮膚出現黃色,眼睛出現鞏膜),尿黑,大便顏色淺; 肝變大和壓痛(肝腫大); 這些癥狀與其他肝病期的癥狀往往很難區(qū)別,通常持續(xù)1-6周。 在罕見情況下,急性戊肝可以很嚴重,會造成暴發(fā)性肝炎(急性肝衰竭),這些患者面臨死亡風險。在懷孕期間發(fā)生戊肝時較常罹患暴發(fā)性肝炎。患戊肝的孕婦,尤其是第二孕期或第三孕期的孕婦面臨較高的急性肝衰竭、流產和死亡風險,在第三孕期,戊肝造成的死亡率可高達20%-25%。 曾報道過免疫受抑制人群(尤其是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已感染基因3型或4型戊肝病毒的器官移植者)患慢性戊肝的病例。 診斷 戊肝病例與其他類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并無區(qū)別。但在以下流行情況下往往可以強烈懷疑戊肝并作出診斷:在已知的疾病流行區(qū)多處發(fā)生多起病例;在水可能遭污染的環(huán)境中;孕婦病情較重;或甲肝已被排除。 戊肝確診通常需要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到戊肝病毒特有的IgM抗體;在經常發(fā)生戊肝的地區(qū),采用這一方法通常即可確診。 還可以通過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等檢測手段來檢測血液和/或大便中的戊肝病毒核糖核酸,但這種檢測需要有專業(yè)的實驗室設施。在不常發(fā)生戊肝的地區(qū)以及在慢性感染戊肝病毒的情況下,尤其需要采用這一檢測方法。 已開發(fā)出一種檢測血清中病毒抗原方法,目前正在研究其在戊肝診斷方面的作用。 治療 目前還沒有能改變急性戊肝病程的治療方案。由于戊肝一般具有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住院。但是,如果發(fā)生暴發(fā)性肝炎,則需要住院。有癥狀的孕婦,也需考慮住院治療。 免疫受抑制的慢性戊肝患者可以采用利巴韋林這一抗病毒藥物進行特異性治療。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使用干擾素治療也取得了良好療效。 預防 預防是最有效控制戊肝的方法??梢酝ㄟ^下列方法減少戊肝病毒和戊型肝炎的傳播: 維持公共供水的質量標準; 建立妥善的人類糞便處理系統(tǒng)。 在個人層面上,可以通過下列措施降低感染風險: 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如用安全的水洗手,特別是接觸食物之前; 避免飲用潔凈度不明的水和冰; 遵循世衛(wèi)組織食品安全建議。 2011年,在中國注冊了一種預防戊肝病毒感染的重組亞單位疫苗。該疫苗尚未在其他國家獲得批準。 世衛(wèi)組織免疫戰(zhàn)略咨詢專家組于2015年審查了戊肝負擔以及獲批戊肝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現有證據: 全球戊肝病毒感染流行率和易感性:系統(tǒng)審查 系統(tǒng)審查全球戊肝病毒情況 世衛(wèi)組織還在免疫戰(zhàn)略咨詢專家組審查工作的基礎上撰寫了一份立場文件: 世衛(wèi)組織戊肝立場文件 在以下的世衛(wèi)組織應對工作中概述了這份立場文件提出的各項建議。 疫情處置指南 世衛(wèi)組織發(fā)表了關于認識、調查與控制水源性戊肝疫情的手冊。 水源性戊肝疫情:認識、調查與控制 總之,在懷疑暴發(fā)戊肝疫情的情況下,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核實診斷并證實是否存在疫情; 確定傳播模式,并查明較高風險人群; 加強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措施,消除糞便對食品和水的污染; 消除感染源。 世衛(wèi)組織的應對 世衛(wèi)組織發(fā)布了《水源性戊肝疫情:認識、調查與控制》技術報告。這份手冊提供了戊肝流行病學、疾病臨床表現和診斷方面的信息,并指導公共衛(wèi)生當局如何應對戊肝感染疫情。 世衛(wèi)組織免疫戰(zhàn)略咨詢專家組于2015年發(fā)布了一份戊肝立場文件。文件審查了戊肝負擔以及獲批戊肝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現有證據。關于戊肝疫苗的使用,它提出如下建議: 世衛(wèi)組織認識到,戊肝在許多發(fā)展中國家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尤其是在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婦和難民營中的流離失所者)中以及在暴發(fā)疫情時。 世衛(wèi)組織不建議在戊肝流行或散發(fā)流行常見的人群中,將該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guī)劃常規(guī)使用。但是,各國主管部門可根據當地的流行病學情況決定是否使用該疫苗。 由于缺乏疫苗在16歲以下兒童、孕婦、慢性肝臟疾病患者、器官移植等待名單中的患者和旅行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信息,世衛(wèi)組織不建議在這些人群中常規(guī)使用疫苗。 在出現疾病暴發(fā)等特殊情況下,戊肝或其并發(fā)癥或死亡的發(fā)生風險甚高。目前,世衛(wèi)組織對于常規(guī)接種規(guī)劃的立場并不排除該疫苗在這些特定情況下的使用。尤其應考慮使用該疫苗減輕或預防戊肝暴發(fā),以及使用疫苗減輕對孕婦等高危人群的影響。 隨著獲得更多數據,世衛(wèi)組織將對當前所持戊肝疫苗立場進行審查并根據新情況做出必要更新。
重要事實 甲型肝炎是一種病毒性肝臟疾病,可造成或輕或重的疾患。 甲型肝炎通過攝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而引起。 幾乎每個感染甲型肝炎的人都可完全恢復并獲得終身免疫,但仍有很小部分感染甲型肝炎的人死于重型肝炎。 甲型肝炎的感染風險與缺乏安全用水、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惡劣以及個人衛(wèi)生狀況不良(如臟手)有關聯。 疾病流行可呈急劇增長態(tài)勢,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來預防甲型肝炎。 安全供水、食品安全、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良好、洗手和注射甲肝疫苗是抵御該疾病的最有效辦法。 甲型肝炎是甲肝病毒造成的一種肝臟疾病。病毒因未受感染者(或未接種疫苗者)攝入由甲肝病毒感染者的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該疾病與不安全的水或食物、衛(wèi)生條件差和不良個人衛(wèi)生習慣有緊密聯系。 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不同,甲型肝炎感染不會造成慢性肝病,也很少致命,但會引發(fā)使人衰弱的癥狀和重型肝炎(急性肝衰竭),這常常是致命的。 甲型肝炎屬偶發(fā)疾病,在世界各地流行,有循環(huán)復發(fā)的趨勢。甲型肝炎病毒是造成食源性感染的一個最常見原因。與食物或水受污染有關的疾病流行可突然暴發(fā),比如1988年在上海發(fā)生的流行疫情影響了大約30萬人。甲型肝炎病毒可在環(huán)境中長期存在,通常消毒和/或控制細菌病原體的食物制作程序往往無法將其殺滅。 該疾病會給社區(qū)造成重大經濟和社會后果?;颊呖祻筒⒅胤倒ぷ鲘徫?、重返課堂或恢復正常生活,可能需要幾周或者數月的時間。被確認存在此病毒的食品企業(yè)以及當地總生產力可能受到極大影響。 地域分布 甲型肝炎感染率可能具有高、中、低不同的地域分布特征。 高感染率地區(qū) 在衛(wèi)生條件差和衛(wèi)生習慣不良的發(fā)展中國家,多數兒童(90%)在10歲前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受感染兒童并無任何明顯癥狀。疾病流行不常見,因為較大的兒童和成人一般都產生了免疫力。這些地區(qū)的發(fā)病率較低,鮮有疫情發(fā)生。 中等感染率地區(qū) 在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經濟轉型國家和衛(wèi)生條件好壞不定的地區(qū),兒童往往在早期沒有受到感染,因此成年后不具免疫力。經濟和衛(wèi)生狀況改善反而有可能導致更多的成年人因未受過感染而不具免疫力。較高年齡人群易感可能會導致較高發(fā)病率,在這些人群中可能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疫情。 低感染率地區(qū) 在衛(wèi)生條件和衛(wèi)生習慣良好的發(fā)達國家,感染率較低。在高危人群的青少年和成人中,比如注射吸毒者、男男性行為者、前往高流行區(qū)旅行的人、與世隔絕的人群(如封閉的宗教群體)等,有可能發(fā)生此種疾病。但即使在這些人群中出現這一病毒,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也會阻斷人際傳播,疫情將迅速結束。 傳播 甲型肝炎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未受感染者攝入了由病毒攜帶者的糞便污染過的食物或水。在家中,如果受感染者為家人制備食品,可能會通過臟手發(fā)生傳播。水源性疾病疫情并不常見,往往與受污水污染過或處理不當的水有聯系。 人與人之間偶爾接觸不會傳播此病毒,但與感染者密切身體接觸則可能會受感染。 癥狀 甲型肝炎的潛伏期通常為14–28天。 甲型肝炎的癥狀輕重不一,可能出現發(fā)熱、不適、食欲不振、腹瀉、惡心、腹部不適、深色尿和黃疸(皮膚和眼白發(fā)黃)。不是每位感染者都會出現所有癥狀。 成人出現疾病體征和癥狀的情況多于兒童。年老人群中,疾病的嚴重程度和致命性都較高。通常6歲以下受感染兒童沒有明顯的癥狀,只有10%的人出現黃疸。在較大的兒童和成人中,感染癥狀往往較嚴重,70%以上的病例會出現黃疸。甲型肝炎有時會復發(fā)。剛康復者可能會再度急性發(fā)作,但通常會康復。 誰有被感染的風險? 凡以前沒有感染過或沒有接種疫苗者,均可能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在病毒傳播廣泛的地區(qū)(高流行區(qū)),大多數甲型肝炎感染發(fā)生在兒童早期。在中度和高度流行地區(qū)的風險因素有: 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差; 缺乏安全用水; 使用休閑毒品; 與感染者共同生活; 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的性伴侶; 在未接種疫苗的情況下赴高流行區(qū)旅行。 診斷 無法在臨床上區(qū)分甲型肝炎病例與其他類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一種專門診斷方法是檢測血液中甲型肝炎病毒的IgM抗體。也可通過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等方法檢測甲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RNA),但此項檢測可能需要有專門的實驗室設施。 治療 甲型肝炎沒有特異治療方法。感染后癥狀消失過程可能很緩慢,可能需要幾周或數月的時間。務必不要服用不必要的藥物。不應服用乙酰氨基酚/氨酚以及抗嘔吐藥物。 僅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情況下才有必要住院治療。治療的目的是保持身體舒適和適當的營養(yǎng)均衡,包括補充因嘔吐和腹瀉而流失的水分。 預防 改善環(huán)境衛(wèi)生、保障食品安全和接種疫苗是抵御該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可通過以下方式減少甲型肝炎傳播: 充足供應安全飲水; 適當處理社區(qū)內污水; 提倡注意個人衛(wèi)生,比如經常用干凈的水洗手。 國際上有幾種甲型肝炎注射疫苗。就保護人們不受病毒感染的程度和所產生的副作用而言,這些疫苗大同小異。尚沒有許可供一歲以下兒童使用的疫苗。在中國,還提供口服活疫苗。 在注射一劑疫苗后一個月內,幾乎百分之百的人都會產生有一定保護作用的病毒抗體。即使接觸到病毒,在接觸病毒兩周之內注射一劑疫苗,也可起到保護作用。不過,制造商建議注射兩劑疫苗,以確保免疫接種后有大約5至8年的較長保護期。 數以百萬計的人接種滅活甲肝注射疫苗后未出現任何嚴重不良反應??勺鳛槌R?guī)兒童免疫規(guī)劃的一部分提供此種疫苗,也可與旅行者接種的疫苗一起接種。 免疫接種工作 應將接種甲型肝炎疫苗作為全面防控病毒性肝炎計劃的一部分。制訂大規(guī)模免疫接種規(guī)劃時,應認真作出經濟評估,并考慮備選或補充預防辦法,比如改進環(huán)境衛(wèi)生和提倡良好個人衛(wèi)生做法。 是否將甲肝疫苗列入常規(guī)兒童免疫接種范圍,視地方情況而定。應當考慮到易感人群占人口的比例以及與甲肝病毒接觸的程度。一般而言,中等流行國將從兒童普遍接種疫苗中獲得最大收益。低流行國可以考慮為高風險成人接種疫苗。在高流行國,由于多數成人已具天然免疫力,疫苗用處有限。 2016年6月,共有16個國家在全國為兒童常規(guī)接種甲肝疫苗(美洲區(qū)域6個國家,東地中海區(qū)域3個國家,歐洲區(qū)域4個國家,西太平洋區(qū)域3個國家)。 許多國家采用注射兩劑滅活甲肝疫苗方法,而其他國家可考慮將一劑滅活甲肝疫苗列入其免疫接種計劃中。還有一些國家建議甲型肝炎感染風險較高的人接種此疫苗, 高風險人群包括: 休閑毒品使用者; 前往甲肝病毒流行國旅行者; 男男性行為者; 慢性肝病患者(因為他們若感染了甲型肝炎,出現嚴重并發(fā)癥的風險會增大)。 關于發(fā)生疫情時進行甲型肝炎免疫接種的建議也應依具體地點而定,還應包括迅速廣泛開展免疫接種運動的可行性。 如果及早開展接種運動并且在多個年齡人群中實現高覆蓋率,在小社區(qū)通過免疫接種來控制全社區(qū)疫情取得成功的幾率極大。免疫接種工作應由健康教育作為補充,以改進環(huán)境衛(wèi)生、個人衛(wèi)生習慣和食品安全。
總訪問量 710,782次
在線服務患者 1,123位
科普文章 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