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遇到一個少見的病例,剛開始放射科醫(yī)生還差點診斷為髕骨半脫位,其實她是…… 最近我們科住進一位車禍外傷的患者,主要診斷腦震蕩、頭皮挫裂傷、全身多處皮膚軟組織挫傷等。經過治療病情逐漸好轉,但右膝關節(jié)行走時仍有疼痛,于是給她做了核磁共振,結果考慮交叉韌帶損傷引起的疼痛,但交叉韌帶未斷裂??赡?,平淡的小故事就此結束了圖片圖片圖片木有呢!核磁共振報告上還有提示髕骨半脫位可能。 一般髕骨或膝關節(jié)脫位會伴隨肌腱韌帶斷裂或撕裂。直接暴力所致者常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如股骨和脛骨骨折、關節(jié)腔內積血等。這個沒有這些方面的情況。 于是拍片比較,呀……左右兩邊髕骨一樣呢,排除單側外傷所致,那究竟是什么問題呢? ——今天的主要話題:髕骨軟化癥。 先掃盲:髕骨軟化癥是髕股關節(jié)的生物力學關系發(fā)生紊亂,造成的髕骨向外側傾或者半脫位,導致髕骨內側的面軟骨撞擊股骨外髁滑車,引起關節(jié)外側間隙軟骨過度磨損,軟骨細胞脫落,骨質增生,關節(jié)間隙狹窄一系列病理變化,出現各種臨床癥狀。 說大白話,就是髕骨受到慢性損傷后軟骨磨損、膝關節(jié)結構異常產生的癥狀。這些癥狀包括膝關節(jié)前側疼痛,久坐起立或下樓、下坡時疼痛加重,常有腿打軟,關節(jié)怕涼,或膝關節(jié)反復腫脹、積液等。嚴重時形成骨性關節(jié)炎。 說起來好怕怕,怎么這些癥狀看起來我都有呢! 看看這個疾病的發(fā)展規(guī)律吧,人的膝關節(jié)軟骨退變,在30歲以后就開始了。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jié)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可見自然磨損進展慢,不正常磨損才致病,所以對膝關節(jié)的保健應及早進行。有髕骨軟化癥要及早矯正髕股關節(jié)關節(jié)兩部分對合不正常,不要癥狀重了才治療。磨損主要與勞動、運動姿勢與強度等有關,膝關節(jié)處于35°~50°半曲膝姿勢時,會明顯增加髕骨半脫位或側傾,以致加重髕股關節(jié)的外側磨損,如自行車、爬山、滑冰等的訓練,是本病的常見原因。膝關節(jié)長期在大強度負荷(包括過度肥胖狀態(tài)下)運動,也容易加重髕骨軟化癥。 預防要點 1.避免劇烈運動 避免不科學的持續(xù)性蹲位和劇烈的運動,如爬山、爬樓梯等膝關節(jié)屈曲位負重用力的鍛煉。避免突然改變鍛煉的強度,目前依然有人在做“站樁”試圖增強膝關節(jié)力量和耐力的活動,這絕對不適合髕骨軟化癥患者,因為在屈膝35°~50°范圍內髕骨向外滑出力加大,髕骨軟骨所受到壓力和摩擦也最大,所以不少人做后癥狀加重。人們要懂得如何避免不正當的膝蓋負重:躺下時,膝蓋的負重幾乎是0。站起來和走路時負重大約是上半身體重1~2倍。上下坡或上下階梯的時候,是3~4倍。跑步時,則是4倍。打球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6倍。蹲和跪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8倍。 2.保持合適體重 保持合適體重以降低作用于膝關節(jié)上的重力,上面已談了肥胖也會增加膝關節(jié)的退行性疾病的危險。 以上都是干貨哦,同學們要做筆記啦!
在所有的甲狀腺癌類型中,目前臨床診治中最常見的是甲狀腺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其他類型的甲狀腺癌如濾泡癌、髓樣癌、未分化癌等,診斷和治療均有各自的特點,臨床檢出率也相對較低,本文中暫不闡述。 1、什么是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 專業(yè)指南中定義,腫瘤最大直徑≤1厘米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稱為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文獻報道,每年超過50%的新發(fā)甲狀腺癌病例為PTMC。近年健康體檢的普及以及超聲診斷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PTMC被檢出,其中有部分PTMC患者疾病進展緩慢、預后較好,所以PTMC的診治和隨訪策略,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 2、PTMC如何診斷? 手術前診斷的金標準是細針穿刺活檢(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但是對于腫瘤直徑特別?。ㄈ缧∮?mm)的癌灶,可能并不適合穿刺,或者穿刺有假陰性可能或為意義不明確的結果。當超聲檢查發(fā)現典型的超聲表現時,包括低回聲、微鈣化、縱橫比大于1等,基本也可以診斷PTMC。臨床診斷的建立同時要兼顧患者是否具有甲狀腺癌的高危因素,如家族史,頸部放射史等。 3、PTMC應該如何治療? 對于甲狀腺癌的治療,一直以來外科手術切除是放在首位的。但2010年以來,來自日本Kuma醫(yī)院的研究,為低危PTMC的臨床診治提供了新思路。日本學者進過10多年的隨訪,認為低危PTMC患者腫瘤進展包括腫瘤直徑增大、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概率較低,均小于5%,所以他們認為對于這部分PTMC患者,在嚴格控制指征的前提下,可以通過主動監(jiān)測、密切隨訪來控制病情,可以暫緩手術。 4、低危PTMC的判斷? 2016年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業(yè)委員會組織發(fā)布了《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共識中指出,對于低危因素的PTMC患者,嚴格選擇指征并充分結合患者意愿,可考慮密切觀察隨訪。這里的低危因素包括:①非病理學高危亞型;②腫瘤直徑≤5mm,且位于腺葉內部;③腫瘤不靠近甲狀腺被膜且無周圍組織侵犯;④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證據;⑤無甲狀腺癌家族史;⑥無青少年或童年時頸部放射暴露史;⑦患者心理壓力不大、能積極配合。 5、如何對低危PTMC進行密切監(jiān)測? 由于低危PTMC大多數表現是惰性的。所以對于暫時選擇不手術或手術前的患者,最重要是完善頸部超聲檢查。目前的超聲技術,可以檢出直徑2mm的乳頭狀癌病灶。新檢出病灶的患者,可以每3~6個月定期查超聲,觀察腫瘤直徑大小的變化,以及有無多灶腫瘤、侵犯甲狀腺被膜、頸部淋巴結轉移等高危表現。待病情穩(wěn)定后,如2~3年后復查間隔可以延長到每6~12個月。若發(fā)現病情進展,及時手術治療。對患者的隨訪要結合甲狀腺功能的檢查,必要時進行TSH抑制治療。由于患者均屬低危,TSH抑制的目標值控制在2mU/L以下。 隨訪過程中還要對低危PTMC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各專業(yè)醫(yī)師,包括外科醫(yī)生、內分泌醫(yī)生、超聲醫(yī)生甚至體檢醫(yī)生,要對患者正確引導和解釋病情,和患者一起正視疾病,科學診治,避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恐慌。
隨著常規(guī)健康體檢的推廣,越來越多的甲狀腺結節(jié)被發(fā)現。今天就和大家科普一下甲狀腺結節(jié)的相關知識。 甲狀腺結節(jié)就是甲狀腺表面或內部的異常團塊。大部分的結節(jié)是做甲狀腺B超檢查時發(fā)現的,B超能識別出小到1毫米的結節(jié)。目前甲狀腺結節(jié)的病因仍不明確,可能與頸部放射接觸史、環(huán)境、壓力、性別(女性易患?。⒌鈹z入太多或太少等有關。 發(fā)現了甲狀腺結節(jié)怎么辦? 甲狀腺結節(jié)95%是良性的,只有5%是惡性。而且就算是甲狀腺癌,大部分預后也比其他惡性腫瘤好的多。 判斷甲狀腺結節(jié)良惡性,首選甲狀腺B超檢查。甲狀腺B超結果將甲狀腺結節(jié)分為6類: 1、TI-RADS 1類(陰性,惡性率0); 2、TI-RADS 2類(良性病變,惡性率0); 3、TI-RADS 3類(無可疑超聲表現,惡性率1.7%); 4、TI-RADS 4類:分為4a(1個可疑超聲表現,惡性率3.3%)、4b(2個可疑超聲表現,惡性率44.4%)、4c(3個或4個可疑超聲表現,惡性率72.4%); 5、TI-RADS 5類(5個可疑超聲表現,惡性率87.5%以上); 6、TI-RADS 6類(病理學檢查確定為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