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群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安定醫(yī)院 臨床心理中心 教育家愛爾維修有句話說: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然而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多的是不懂教育卻還對孩子各種不滿意的父母:有的家長習慣性打擊、批評孩子,在他們眼中,好像孩子永遠有不足。殊不知,越是盯著孩子的缺點,孩子就越是無法長成父母滿意的樣子。-01-挑剔的家長,容易養(yǎng)出低自尊的孩子作家三毛就曾寫信給父親控訴:我這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請您欣賞我。父母對孩子充滿愛,也總是樂于幫孩子找問題,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點——這種題都能做錯了,怎么這么笨?。∶刻炱鸫策@么晚,拖拖拉拉,以后怎么辦?要主動跟阿姨打招呼,怎么這么沒禮貌……多數(shù)家長不以為然,但挑剔,很容易養(yǎng)出低自尊的孩子。一位心理咨詢師分享過一位來訪者的故事:來訪者是位女孩,女孩的母親是一名老師,對她要求頗為嚴格。父親是工廠老板,平時工作忙,很少回家,就算在家,父母二人的交流相處時間也很有限,十分別扭。在她的年幼環(huán)境里,母親總是挑剔和苛責,無論學習、生活、長相、性格,在母親眼里永遠都能找到各方面比她優(yōu)秀的孩子,常常表現(xiàn)出否定甚至嫌棄。女孩10歲的時候,家里多了個弟弟,她發(fā)現(xiàn)父親很會關(guān)心人,母親也并不刻薄,只不過這一切都僅對弟弟,而她自己,從不配擁有父母的偏愛和特殊對待?!蹲晕矣X醒,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書中提到:父母對孩子的苛責,傷人的態(tài)度,偏見,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會內(nèi)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從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內(nèi)在聲音。從母親的鏡映中,孩子最早形成對自己的感受,在母親眼里,她看見的是滿是缺點的自己,于是她也堅信,自己就是糟糕的。她對咨詢師說:雖然別人都說我的條件還可以,但是我很看不上自己。學生時期,她曾擔任班干部,成績很好,待人接物表現(xiàn)得可圈可點,在老師和同學眼中,是個很優(yōu)秀的人。成年后,遇到很喜歡她的男生,她的第一反應卻是“配不上”。她說:談條件的愛情,對我來說更踏實一些,碰上一個什么都不圖只想對我好的,比起驚喜,更多的是驚嚇。孩子從小得到的愛,越是苛刻,越是有條件,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越低。工作后,面對有挑戰(zhàn)的項目,她不認為自己真的有能力完成。生活中,無論面對朋友還是伴侶,她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不敢主動付出,怕把握不好分寸,和別人發(fā)生矛盾,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問題,活得畏首畏尾。父母表現(xiàn)出的不滿意,孩子可能不會反駁,但不代表打擊和傷害會消失。這些陰影,會一直貫穿歲月,永遠定格在孩子的生命里。-02-父母越挑剔,孩子越?jīng)]動力很多親子矛盾,大多源于父母的不懂欣賞,也源于大人習慣于用大人的眼光來挑剔孩子。上周和家人去露營野餐,所有人都圍坐在一張桌子上烤燒烤。吃燒烤的時候侄女因為碗邊太燙了,就放在桌子上吃,筷子里的肉都還沒夾到嘴邊,她爸爸就用一種十分嫌棄的口吻,當著全家人的面說她:抬起碗來吃,十幾歲的姑娘了,吃飯沒個吃相。就這一句話,就像一盆冷水一把澆滅了孩子的好心情。事后侄女找我哭訴:大家都這樣吃飯,只有我,手一抬就能挑出多少毛病,真的很無力,到底要我怎么做他們才會滿意???父母對待孩子不好的言辭和行為,會讓孩子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一無是處。在精神分析理論中,人格結(jié)構(gòu)被分為三層: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了原始的沖動、欲望。超我則代表了道德感。自我是在兩者中間,協(xié)調(diào)沖突。當我們的本我有一些沖動和渴望,超我會用它的道德感去壓制本我,從而影響自我的行為選擇。如果個體在童年早期,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或其他權(quán)威者過多的指責與評判,超我的力量可能會發(fā)展得過于強大,從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優(yōu)秀自律,其實卻可以說是一種“自虐”。他們往往會過度地以外部的規(guī)范和準則對自我進行評判和約束,不停地指責和貶低自己,對自尊造成傷害。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這不是挺好的嗎?一個人可以對自己要求高,也更容易成功,殊不知,過度要求自己,反而會適得其反。比如有的孩子平時成績挺好,但一到重要考試就掉鏈子,有的會厭惡學習,排斥學校;有的難以承受巨大的學業(yè)壓力,不愿向父母求助,自己又難以排解負面情緒,變得易怒,情緒失控……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其實是被迫在保持自律。一旦失敗,他們的自我就會被那個虐待性的超我“懲罰”,從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厭惡。而負面情緒,會顯著影響我們的自制力,反而讓自律變得更加困難,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陷入惡性循環(huán)。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書中所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影響一個孩子變優(yōu)秀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意志力,而是情緒。挑剔、苛責并沒有給孩子向上的動力,相反,給孩子帶來了壞的情緒,而壞情緒,只會讓孩子痛苦,朝著優(yōu)秀的反方向發(fā)展。-03-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托舉,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漫畫家宮崎駿說:父母對子女真正的愛,是理解、欣賞和鼓勵。我們希望孩子變好,卻總是用批評的方式,孩子怎么會可以去做呢?只有先讀懂孩子的內(nèi)心,父母的教育才起作用。1.看見孩子的優(yōu)點樊登老師曾說:每一個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的去看好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亮點,才是一個孩子成長進步的方向。當你不斷的讓亮點變得越來越多,陰暗的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少,這才是讓孩子獲得自尊自信的方法。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媽媽的吐槽孩子難教育,假期里每天追著打著讓孩子做作業(yè),但孩子很是叛逆,只知道畫畫,一天能畫一幅??赐旰⒆拥淖髌?,我發(fā)現(xiàn),該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長。孩子的畫作很有靈性,看得出很有天賦,并且對色彩的敏感度很高,用色大膽,線條均勻。最重要的一點是,對于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著極高的自律性。孩子堅持畫畫的優(yōu)點選擇視而不見,反而只知道批評孩子。如果這位家長能看到這些優(yōu)點并且表揚他,孩子會有強烈的被認同感,充滿自信也會更愿意接受其他挑戰(zhàn)。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有句話:我是一朵秋天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開放。養(yǎng)育孩子,是一門欣賞的藝術(shù),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優(yōu)點上,孩子才能恣意生長,活出自我。2.直接說出需求,調(diào)動孩子的勝任感《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認識的一位家長,希望孩子假期能學著做家務。她會每天早上把菜買好,然后跟孩子說:今天媽媽有點事情,做飯的任務就交給你了,我買了一些菜,具體x點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準備了。把做飯的流程全給孩子說一遍,最后說:要是你喜歡做什么你就自由發(fā)揮,媽媽相信你有這個能力。具體提出要求,孩子才能準確接收到信息從而執(zhí)行,給孩子留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還能讓孩子從中獲取勝任感。要求要具體明確,別讓孩子猜你的心思,溝通才能更加順暢,也才能更好地配合。3.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軟實力心理學家錢志亮說: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永遠不是短期內(nèi)的成績表現(xiàn)。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長都本末倒置,催著孩子努力考高分上名校,只是擁有高分也不夠,還要多才多藝考級拿獎給孩子施加壓力,這樣只會導致親子雙方都身心俱疲。哈佛大學曾經(jīng)耗時75年,研究個體的成長問題。追蹤了724名男性的家庭以及健康的狀況。研究表明,那些長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具備著以下四大特征:一、具備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二、有問題意識和鉆研心理三、擁有極強的獨立性格四、學習的心理永不止步比起分數(shù)更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品質(zhì),真正能成就孩子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強烈的求知欲、上進心以及對目標的堅持追求。心理健康、自尊自信的建立、人格發(fā)展、思維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這些內(nèi)層能力,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軟實力”。多關(guān)注孩子自身的成長,強調(diào)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瓦拉赫效應”,它告訴了我們:孩子的智能發(fā)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強點和弱點。一旦找到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教育孩子,我們都應該懂得一個道理:不是每一顆種子都是橡實,可以長成高大的橡樹。不要用父母理想中的完美標準來要求孩子,不滿意的高要求背后,是苛求,更是限制。放下對完美的執(zhí)念,把一個更健康的環(huán)境交到孩子手里,而不是努力追趕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贏家。2022年09月18日
811
0
14
-
2022年09月16日
432
1
3
-
張義主任醫(yī)師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 臨床心理科 心理承受力,又叫心理韌性,是對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以及逆境的適應、容忍、化解的能力。 心理韌性是良好心理素質(zhì)的組成部分。內(nèi)心強大者可以更好地自我調(diào)解,積極樂觀地看待人生和世界。 心理韌性的培養(yǎng),以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為基礎(chǔ),以心理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從以下方面入手培養(yǎng)。 一、樹立獨立意識 獨立意識,是戰(zhàn)勝困難所應具備的品質(zhì)。作為父母應盡量讓孩子自己決定和處理自己的事,只要不是壞事就讓他們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以免在他們面對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中出現(xiàn)的困難或壓力時,出現(xiàn)不知所措、逃避退縮或一蹶不振的情況。 二、正視孩子,不過度順從 過度奉承,順從孩子,幫孩子尋找借口,會使孩子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表揚鼓勵是重要的教育措施,但要客觀公正,不單純?nèi)ビ懞⒆拥臍g心。讓孩子去承擔應承擔的義務責任,讓孩子清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從小就正視自己遇到的每一個問題。 三、及時心理疏導 在孩子面對一些挫折、坎坷、壓力時,如成績不良、被人威脅、人際關(guān)系出現(xiàn)問題時,就需要進行及時的幫助、干預和疏導。主要方法有:談心解開思想疙瘩;做出承諾,消除顧慮;幫孩子分析原因,解決問題;鼓勵孩子堅強自信,化解壓力;善意關(guān)心,獲得孩子的信任感;從事文體娛樂活動轉(zhuǎn)移注意力。 四、鍛煉孩子的內(nèi)心 心理和身體一樣,通過鍛煉和練習增強其韌性,可以通過“討價還價”“問路搭訕”的心理練習,消除恐懼心理,扒掉面子,突破自己。敢于聽難聽話,在他們失敗、失意時給予鼓勵教育,讓孩子以平和自然的心態(tài),參與生活和競爭。 五、管理好情緒 認識自己的情緒,并管理自己的情緒。保持自己的心境是心理承受力的基礎(chǔ)。家長要首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讓壞情緒影響到孩子,為孩子做好表率。 六、通暢宣泄渠道 陪伴共情,給孩子時間和空間消化自己的情緒,鼓勵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通過正常的途徑,將不良情緒疏泄出去,而不是壓抑、積累。鼓勵孩子面對、接受、解決和放下。 通過以上方式,慢慢地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樂觀開朗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2021年12月03日
1500
0
4
-
王鵬主任醫(yī)師 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心理科 孩子越“乖”,越需要被關(guān)注經(jīng)常有家長在后臺咨詢:“孩子不乖怎么辦?”現(xiàn)在的教育觀念中,老師和父母常常把“乖與不乖”作為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誠然,在家跟父母對著干、成天在學校闖禍、不認真學習、經(jīng)常調(diào)皮搗蛋,這樣不乖的孩子,誰看了都頭大。我們常常關(guān)注不乖的孩子,付出很多精力去糾正他們不良的習慣、揣摩他們行為背后的內(nèi)心需求。這是因為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不高興就哭鬧,不喜歡就和父母對著干??墒?,乖孩子不一樣。1乖孩子是怎樣“煉”成的“乖孩子”聽父母和老師的話,不搗亂,不給大人制造麻煩,服從是他們最大的特點。但也正是因為他們懂事、省心,外表看來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因此父母老師常常覺得根本不需要為他們操心。他們忽視了一點,乖孩子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沒主見的乖,父母老師長輩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另一種是有主見的乖,他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樣的事。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的“乖孩子”屬于前者。很多孩子小時候只是為了聽到父母口中“真乖”“真聽話”“真懂事”的夸獎,硬生生壓抑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一味順從。這樣的孩子,常見的特點是有問題也不說出來,不與長輩辯論,按照大人教導的舊經(jīng)驗辦事。2乖孩子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后普遍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認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nèi)心壓抑,十分痛苦。這些“乖孩子”長大以后,通常只會循規(guī)蹈矩,抗挫折能力低。通常成為毫無特色的路人甲,或是只會服從領(lǐng)導、被壓榨也不敢掙脫的員工,又或是思想性格矛盾怪異,不斷自我掙扎的人。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乖孩子”像蘋果,“熊孩子”像草莓。草莓出了問題在表面,容易及時發(fā)現(xiàn),而蘋果出了問題,外表依然可以很漂亮,藏在里面的問題不容易發(fā)現(xiàn)。我見過很多小時候特別懂事乖巧、成績很好的“別人家孩子”,到了中學、大學突然開始了“遲到的叛逆期”,逃學曠課、打架上網(wǎng),把小時候沒做過的壞事全都做一遍。甚至還有些人是畢業(yè)后,照常乖乖聽父母話回老家工作,突然在某一刻自我意識覺醒,不愿意再聽父母的話,拒絕他們的控制,行為表現(xiàn)反常而激烈。這些,其實都是小時候種下的苦果。因為是"乖孩子",心理健康問題常常被大人忽視。3乖孩子,需要更多的愛和關(guān)心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被人看見、被父母關(guān)注。有時候孩子感覺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得不到回應,就換一種方式,如變得乖巧、聽話、懂事,來尋求父母的關(guān)注和重視乖孩子比一般同齡孩子更加敏感、脆弱,更懂得觀察別人的情緒,比如家長不開心了,常常害怕是自己的問題,就表現(xiàn)得更好來讓媽媽高興起來。父母要多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情感上的回應。允許犯錯,讓孩子明白不論怎樣爸媽都是愛他的,這樣孩子內(nèi)心才會充滿安全感,從而卸下心理防備還有很多父母喜歡夸孩子“寶寶乖,聽話媽媽就給你買好吃的”、“你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孩子為了別人眼中的“好”,而隱藏起自己的真實訴求;為了保持加在自己身上的標簽,而隱藏起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渴望,成為乖孩子。所以家長要注意,不隨便用“乖孩子”“真聽話”“你要懂事”這種標簽化的語言來評論孩子,不讓“乖孩子”成為孩子的負擔。4尊重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見教育的最終目的,從來不是培養(yǎng)出一個乖孩子。過度壓抑內(nèi)心需求、兩面派、喪失自我的“乖孩子”,身心發(fā)展是不健康的《舊唐書》里有一句話說:“父有諍子不敗家。”諍,敢言直諫也。一個敢于表達內(nèi)心真實想法的孩子,是可貴的;而一個努力給孩子自由表達空間的父母,是可敬的。隨著孩子的成長、時代的進步、觀念的不斷更新,我們應該接受孩子與我們思想的出入、言行上的不同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做決定、或是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期望時,再到種種小事上,要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fā)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他可以說“不”,他有拒絕的權(quán)利,只要是真實的情緒和想法,都可以表達出來。此外,時常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各種事項的討論中來,鼓勵孩子多思考,多表達自己的意見,并且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才能幫助他成長為一個有主見的人。否則,孩子的感受大多被忽視,他們的意見得不到重視,長此以往,孩子自然就不敢隨便表達自己真實的態(tài)度,變得畏畏縮縮,不斷壓抑自己5不過度控制,給孩子自主成長的空間一般來說,0-6歲是孩子個性發(fā)展的第一個關(guān)鍵時期,他們活潑好動,奇思妙想,甚至愛調(diào)皮搗蛋,和大人唱反調(diào)。其實,這正是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有專家認為:3歲幼兒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即使五六歲的幼兒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墒巧钪芯褪怯泻芏喔改福矚g替孩子做主、事事包辦、控制孩子,這個不行那個禁止,破壞了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久而久之,孩子的天性被壓抑,很容易變得膽小、懦弱、順從。我們并不是說鼓勵孩子離經(jīng)叛道,孩子的“聽話”應該更多體現(xiàn)在生活規(guī)矩、行為道德這些原則性問題上而孩子天性好動、調(diào)皮搗蛋、鬼主意多的特點,父母應作出正確的引導。相信孩子,父母做好自己分內(nèi)的事,給孩子自主發(fā)揮的空間。多鼓勵孩子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從中增強自信和勇氣,犯錯、失敗并不可怕。只有孩子不斷地去選擇、嘗試、應對和改變,并且因此發(fā)展出屬于他自己待人處事的智慧,才能最終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不隨波逐流。別對你身邊的“乖孩子”太過放心,或許他才是最需要被了解、被關(guān)注的。2021年09月07日
1817
1
5
-
陳群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安定醫(yī)院 臨床心理中心 綜藝節(jié)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媽媽講述在指導四歲孩子作業(yè)時崩潰,情急下用懲罰自己的方式,求得孩子學習效率提升。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 網(wǎng)友們紛紛認為這是通過給孩子制造心理壓力、引發(fā)孩子內(nèi)疚、“刺激”孩子成長,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不否認,這種方式對孩子也許會有短期效果,但從長遠看卻增加了孩子“內(nèi)耗”, 貶低了孩子“價值”,給孩子未來成長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那是什么原因會令一個母親懲罰自己、去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 這讓我想到被歌頌的一些偉大母親,面帶“苦情”,含辛茹苦拉扯孩子的畫面。 懲罰自己,為了孩子,這難道不是苦情教育的典范嗎? “苦情”媽媽,我想,一定有顆不快樂的心,而孩子的內(nèi)心是父母造就的,被苦情浸泡大的孩子,請問,他們能快樂、敢快樂、會快樂嗎? 01 “苦情媽”引發(fā)孩子內(nèi)疚與不安 “要是沒有你,我早就……” “這都是為你好……” “我把一切都付出給你了,你怎么還……” “要不是你們,我也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你以為我以前那么愛發(fā)火???!” …… 這些話,我想于有些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而且內(nèi)在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 可為人父母問過、想過接收到這些信息時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嗎? 節(jié)目中的媽媽懲罰自己……孩子知道或看到這一切會心疼媽媽,會無比自責。比如四歲的孩子可能不玩、不哭不鬧了,會將目光從自身撤走,進入母子當下的連接,用母親制造的內(nèi)疚感配合、完成媽媽想要他完成的任務。 那一刻,他內(nèi)在一定是內(nèi)疚和惶恐的,這該是每一個孩子當下最直接的反應。 當然,也許父母本意不是為了制造孩子內(nèi)疚而是為了達到效果。 然而,人活著是為了尋求和他人的連接。 于孩子而言,父母是天,他們不能沒有媽媽的愛。內(nèi)疚感的產(chǎn)生是他們天然的尋求著和父母的連接。 真相是,不是媽媽懲罰了自己,孩子就提高了效率,而是內(nèi)疚制造的恐懼,讓孩子害怕和擔心,經(jīng)由此完成他當下的目標。如此,孩子為了不再面對于他們而言有些“血腥”的媽媽自己懲罰自己的場面,為了不再面對看到這個場面后內(nèi)心的痛苦。 可這樣的被對待,會在孩子內(nèi)心種下不安的種子。 當種子經(jīng)沒有覺察的父母營造的環(huán)境持續(xù)浸泡,自我懷疑、惶恐不安、畏首畏尾也許就常伴其左右了。 穎爸媽關(guān)系看起來關(guān)系還好,但經(jīng)常暗流涌動。他們最擅長做的事就是用“苦情”控制穎。穎在這樣的氛圍下長大,乖巧、敏感。 當咨詢室中,原本以為早已忘記的事一件件被穎記起。穎看到了爸媽打著一切為了她的旗號,翻看她的日記、手機。穎爸使勁打穎,打到穎痛得自己把頭皮抓破,在場的穎媽無動于衷…… 起初穎還質(zhì)疑,爸爸這么打我,媽媽是不是要過來保護一下?當時間久了,她內(nèi)心埋下的種子不斷長大,她所有的認知都告訴她,父母非常愛她,都是她自己不好,她該打,打是為她好…… 當長大,別人對她好,她只有緊張惶恐。 她甚至不敢直接表達意見、不敢爭取自己權(quán)益,即便被誤解也不敢解釋…… 比“物質(zhì)困境”更可怕的是“精神困境”。比“拳腳相加”更可怕的是“一切為了你”的“軟刀”。 當生活中不斷重復此經(jīng)歷,人生路上每一步都要瞻前顧后,左顧右盼,顧的都是別人,唯獨沒有自己。 “我身后空無一人,唯有滿負重擔?!蔽蚁脒@是一個孩子面臨的最嚴重的精神困境。這是一個沒有背景支持的壓力系統(tǒng)。 久處其中,所有的精力都被用來對抗和消耗“內(nèi)疚”“我不好”。 而這將損傷、消耗一個人的內(nèi)在自我于無形。 不敢、不能直接表達、主動爭取……這樣的孩子,你說他們有能力快樂?不敢快樂 02 “苦情爸媽”制造出不敢、不能喜悅的孩子 黃仕明是說:你幸福了,孩子才能快樂,因為你的狀態(tài)是對孩子最大的催眠。 孩子的內(nèi)心是父母造就的。 孩子沒有能力愛自己。但天然有愛媽媽的能力。當媽媽愛他,他會因為愛媽媽,也愛媽媽眼里的自己,繼而學會愛自己。 孩子天然地活在當下。如若快樂時,遇到苦情媽媽臉,甚至潑冷水、警告他樂極生悲??鞓窌芟蕖? 因為透過大腦鏡像神經(jīng)元的存在,他會看到、體驗和感受媽媽的情緒,并將其內(nèi)化為其自己的一部分。 而每當快樂,就想起媽媽的不快樂,這會限制快樂的劑量。 孩子是家庭的情感洼地,如若家庭氛圍緊張,媽媽經(jīng)常壞情緒爆棚?;蛘邩O盡的擔心、害怕、這相當于持久的對孩子進行負面催眠,孩子無形中成為大人情緒的容器。 如此,本該由成人涵容、抱持孩子的情緒,卻反向由孩子承擔,這不僅會將孩子的情緒容器撐破,還會將其變成父母的父母。造成家庭序位的錯亂。 錯了位的愛,造成家庭的無序,身處漩渦的孩子無法感受到內(nèi)心的和諧與寧靜。 叫坤的女孩,媽媽家族極度重男輕女,姥姥、媽媽身處其中,身受其害,但還是代際傳承給坤。坤困惑,相貌、身材都好,有膽有識,社會功能也極強的自己幾乎傾囊而出,用自己的能力養(yǎng)著一大家子,怎么就感覺在家里沒位置?交往了幾個還算不錯的對象,怎么一到談婚論嫁,就搞出各種事兒來分手? 越被忽略,越想被看見。所有的關(guān)注都在原生家庭,她帶著委屈、憤怒甚至怨恨地付出著。 她不知道她的被忽略,不是因為她不夠好,是緣于媽媽的成長經(jīng)歷,她不知道她無意中占了父母的位置,甚至無意識做了媽媽的媽媽。 咨詢中,她看到了姥姥、媽媽對待自己與她們的曾經(jīng)被對待如出一轍,她發(fā)現(xiàn)了痛經(jīng)、在家里沒有位置、無法走進婚姻的秘密...... 姥姥、媽媽過得都不好,在家里都沒有位置,她怎么會被允許有自己的位置呢?她又怎么能允許自己拋棄她們,走進婚姻享受屬于自己的快樂呢? 父母的狀態(tài)決定了孩子的狀態(tài),父母的苦情,制造出不敢、不能快樂的孩子。 只有父母幸福了,孩子才能快樂。 03 “苦情爸媽”制造邊界不清、自我攻擊的孩子。 一來訪者描述,她每天忙得像陀螺,只要一閑下來,內(nèi)心就有很強的罪惡感。 因其專業(yè)和口碑,找她的人很多,其實本可以選擇性的拒絕一部分,但她不想拒絕,當然也是為將縫隙填滿,她把自己壓榨得失了時間空間,直到病倒。 疾病令她被迫停了下來。 她思考著自己的忙碌,對自己的壓榨。困惑不已。 咨詢中,她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不敢休息。她怕閑下來,失了客戶,怕閑下來,自己被淘汰,怕...... 所有的縫隙都要填滿,源自恐懼,這也是她的生存意象。那一瞬間,她看到了童年時,媽媽忙碌無法停下來的身影......即便累了病了也不允許自己休息,一邊累著,一邊委屈抱怨。 是這份壓力,這份愧疚,令她不敢、不能休息。 她以為她不休息就能站在現(xiàn)在幫助過去的媽媽,就能救贖媽媽。 女兒的愛,想要幫助媽媽分擔的心情,竟跨時空走了這么久...... 當她看清那是媽媽的忙碌,媽媽的壓力,不是她的,她無法救贖媽媽,過去不能,現(xiàn)在也不能時,她和媽媽慢慢分開。將現(xiàn)在和過去分開。 邊界得以建立和維護。 當孩子做得不夠好時,父母沒有寬容孩子,而是懲罰自己。這本身就是沒有邊界、高度融合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訴孩子:“都是你的錯,是你害我......” 孩子是透過父母愛他們,才學會愛自己。同樣是透過被寬容,才有原諒自己的能力。 如父母常自我打壓,對孩子動輒得咎,為了生存,孩子會將攻擊性隱藏。 這樣的孩子,內(nèi)心充滿恐懼,特別怕沖突,怕被拋棄。內(nèi)在有內(nèi)化的嚴苛的客體,令其無法放松敞開,自由的發(fā)展自我。攻擊調(diào)性向內(nèi)...... 孩子天然和父母潛意識相連,如沒有從父母處習得寬容自己的能力,出于忠誠他們向父母認同,認同來自父母的指責、認同都是自己不好,攻擊隨即轉(zhuǎn)向自身。 如是,他們討厭自己,不接納自己。向內(nèi)的攻擊會從人格層面滲透出來 。 想想這個畫面,每天出門將自己揍一頓,長此以往,抑郁、自殘、自傷、自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每個孩子都非常的愛媽媽。 我們常說,母愛偉大,卻不知孩子愛著媽媽,愛得有多深、多透徹。 出于愛,更出于忠誠和認同。媽媽不快樂,他們是萬萬不敢、不能快樂的。 媽媽是家里的情緒中心。 媽媽越快樂,內(nèi)在越有力量,對事情的包容度越高, 親子關(guān)系越好,孩子越不能糾纏于原生家庭中。 媽媽越快樂,和孩子的邊界越清,孩子越不用顧忌媽媽,越能輕松、安心的做自己。 反之 ,媽媽越不快樂,越容易制造不分化的孩子,越容易把孩子飛翔的翅膀折斷,越容易把孩子困于原生家庭中。 說了這些,也許你已經(jīng)意識到了,做好自己,關(guān)注于自己的內(nèi)在成長,做一個快樂的媽媽,是為自己,也是真的為了孩子。 當然爸爸也一樣??嗲槭接齼菏菬o能與無奈,其實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幫助。2021年07月03日
1079
0
2
-
2021年01月29日
1016
0
0
-
路聚保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 結(jié)直腸病專科 避免傷害孩子的十句話語言,可以是一把無形的利器。人們,尤其在壓力、失望、憤懣、尷尬的負性情緒下,很容易口不擇言。有些平時大多數(shù)時候都很和藹可親的家長,在與孩子的相處時,仍然可能脫口而出一些話,本著對孩子的愛,也許卻傷了孩子的心。即便拋開感情這件事不談,這樣一些話,其實對于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對于親子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并無裨益。那么,就是盡量不說為好。以下是一些希望家長們能夠避免對孩子說的十句話,無論你在多么生氣或沮喪的情緒中。1/你怎么這么笨?“這個題都不會?你確實笨到這種程度了?”“我都教了你多少遍了還做錯,你是真的蠢嗎?”諸如此類的言語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尤其當孩子遭遇到困難的時候,被這樣評價的話,他們會恨不得挖個地洞鉆下去。將來他們只期望逃離這些任務越遠越好,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太笨太蠢,難以勝任這些任務。當孩子表現(xiàn)不好時,盡量保持平靜嚴肅地陳述出來并給出建議即可,例如“這道題目很簡單,你做錯了讓我很意外,你再仔細檢查一遍?!?/我愛你,所以才管你“管你是為了你好。”“愛你才會管你。”這是很多家長管教孩子的出發(fā)點。確實沒錯,家長管理孩子當然都是以愛為出發(fā)點,而孩子還是孩子,確實需要大人的管理。問題是,具體管教什么?怎么管教?很多孩子長大到青春期了,家長還在事無巨細地管教握筆姿勢,走路身姿,喝涼水還是熱水,穿不穿襪子等等。誠然,這些細節(jié)做好了確實對孩子有好處,但人無完人,我們可以提出好的建議,但無需在每個細節(jié)上去苛求孩子做到。因為苛求細節(jié)太多,會導致對抗情緒,最終不僅細節(jié)孩子也不做到,可能原則性的要求孩子也不愿意配合。全盤皆輸。3/為什么你就不能表現(xiàn)得正常點?“你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俊薄澳阍趺淳筒荒鼙憩F(xiàn)得正常一些?”這樣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正常。雖然從醫(yī)學角度上來說,注意力不集中、過分好動等表現(xiàn)確實可能是一種疾病,是一種非正常的心理行為表現(xiàn),但不代表我們需要無時不刻地這樣去提醒孩子,更何況,這樣的提醒對孩子并無幫助。近視眼,糖尿病,也是醫(yī)學疾病,但如果孩子忘了戴眼鏡看不清板書,從而沒法謄抄知識要點;如果孩子忘了打胰島素,血糖波動,頭暈乏力,難以繼續(xù)上課……我們并不會責備他們“怎么不表現(xiàn)得正常點”,因為他們的眼睛,他們的胰腺,沒法幫助他們?nèi)绯1憩F(xiàn)。同樣,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癥)孩子的大腦可能沒法幫助他們表現(xiàn)出一般課堂所需的注意力和自控力,無需為此責備他們,只需努力找到方法策略切實幫助他們。4/你就是太懶了,不努力“你就是懶得寫作業(yè)。”“你如果努力點肯定不是這個樣子。”很多時候,尤其在家長付出了200%的努力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孩子原地踏步?jīng)]有進展,就會覺得是孩子沒有努力。誠然,大多事情需要努力,努力了也會有進步,但有時候,有些事,不是完全由努力的意志所控制。例如,非要大林去和姚明比賽籃球,那么大林再努力希望也很渺茫,但是若讓姚明和大林比賽貫口,大林就穩(wěn)操勝券。對注意、行為、情緒的自控力,雖然可以訓練得更好,但不是簡單的“多努力點”一句怒吼就可以達到效果的。真正的努力,應該是向熟練掌握復雜認知心理學機制的治療師學習技巧策略,教導給孩子,陪孩子一起練習,這才是真正的努力。當然,也有可能孩子是真的不努力,就是要偷懶,這個時候,與其責罵孩子,不如捫心自問,為何孩子會這樣?5/你是不是今天沒吃藥啊“你吃藥了怎么還表現(xiàn)這么差?”“你是不是又忘了吃藥?”“爭取表現(xiàn)好一點,就不用花這么多錢吃藥了”這樣的話實在太傷感情了,會加劇孩子病恥感,很難得到孩子在治療方面的配合。確實,ADHD是一種大腦內(nèi)化學物質(zhì)失衡的問題,確實需要藥物的幫助來恢復如常的注意力和自控力,但不要給自己以及給孩子一種失控的感覺,似乎只有藥物才能控制。這樣不利于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尋找應對和戰(zhàn)勝ADHD的辦法。其實,家長和孩子一起嘗試的方法有很多。從最簡單的食物開始,增加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含量,少吃糖,可以酌情補充DHA和PS。到嘗試多接觸綠色環(huán)境,參與一些有益的運動項目,參加正規(guī)的心理行為干預項目,現(xiàn)場的,在線的,都可以。6/我怎么就養(yǎng)了你這樣一個孩子?“真后悔養(yǎng)了你這樣一個孩子。”“你簡直毀了我的生活?!币粫r的氣話會極大的損害親子關(guān)系。說到底,你的孩子只是帶來了ADHD這么一個困難,僅此而已。雖然這個困難影響有點多,有點難以克服,但始終,這不是天塌下來的災難。應對ADHD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不是一件災難的事情。不要因為ADHD全盤否定孩子,否則孩子也會因為ADHD全盤否定自己。家長和孩子都應該了解,名人界里有很多人存在ADHD,ADHD并未成為他們成功的絆腳石。7/你丟不丟人啊?“你不覺得丟人嗎?”“我都為你感到丟人?!卑殡S這樣的話語,滋生的是恥辱感和自卑感。據(jù)統(tǒng)計,ADHD兒童長大到12歲時,比非ADHD兒童,大概要多收到2萬條負性評價。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沒能力的,這種想法有可能伴其一生,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為自己感到丟人”的自卑感如影隨形。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將ADHD看作一個科學問題,這不是孩子“壞”或者“缺陷”,這就是簡單的大腦內(nèi)一些化學物質(zhì)濃度不對勁了,這只是你們不得不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8/你就跟你爸(媽)一樣“我就不該跟你爸結(jié)婚?!薄澳憔瓦z傳了你媽的特點?!庇袝r候離婚的單親家長甚至會說“早知道就把你給你爸(媽),我不該要你的”。不否認,ADHD大部分源于遺傳因素,也不否認,ADHD的某位家長可能也是ADHD,但ADHD不是一種簡單的遺傳疾病,因此無法說明,是某位家長將ADHD“遺傳”給了孩子。無論父母面臨怎樣的壓力,要知道,孩子是同時愛著父母的,因此當著孩子的面指責另一位家長,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以及認為自己是引起父母爭吵的原因,產(chǎn)生內(nèi)疚感。有統(tǒng)計顯示,父母教養(yǎng)不一致,經(jīng)常當著孩子面爭執(zhí),是引發(fā)孩子對立、不聽話、逆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家長盡量避開孩子爭吵,統(tǒng)一管理意見后,用相同的態(tài)度與孩子相處。9/你看看別人家小孩多么好“王阿姨家的孩子考試又拿第一名了?!薄袄钍迨寮业暮⒆佑帜脙?yōu)秀獎狀了?!薄澳隳苴s上他們一半好就不錯了?!贝祟惻时鹊难哉?,家長可能旨在激發(fā)孩子的斗志,但有可能只是會引發(fā)孩子的嫉妒心理或自暴自棄。我們要看別人的長處去學習,但看的是行為過程而非結(jié)果,不是每個孩子在每個領(lǐng)域都能取得相同的好成績,每個孩子擅長的不一樣。因此不需要去攀比結(jié)果。雖然很可惜,兒童階段最大的事情就是學習,學業(yè)成績是最容易拿來比較和衡量孩子表現(xiàn)的,但我們?nèi)匀灰嵝炎约?,更多去關(guān)注孩子對于學習的興趣,對學習投入的程度,以及在學習之外,生活中的行為表現(xiàn),以及技能發(fā)展。因此,我們可以換個說法,“王阿姨家的孩子經(jīng)常去圖書館,要不我們也去找找感興趣的書看看”,“李叔叔家的孩子自己書桌收拾得特別整齊,我們也來試試如何收拾整理書桌”。10/我恨你有時家長被氣急了會對孩子說“我恨你”,或者當著孩子面對別人說“我實在恨死這個孩子了”。眾所周知這句話不是真的,很多家長氣消了之后也覺得后悔。要知道,你說這句話時有多痛苦,孩子聽著這句話就有多么痛苦。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也許確實很讓你失望沮喪,甚至讓你痛恨,那么你大可以懲罰他,扣除他的電視/電腦時間,不允許他外出玩耍,取消周末的旅游行程,你可以采用這些扣除孩子享樂的權(quán)限,來讓他明白他做錯了,而無需告訴他你恨他,因為雖然你們都知道這不是真的,但在話出口的那一秒,孩子會信以為真,盡管只信了一秒,這傷害也依然是存在的。如果家長實在覺得情緒難以控制,離開孩子身邊。既然那一刻,你真的恨鐵不成鋼,恨到不能自已的程度,暫時說再多話也無濟于事,不如找個能讓自己放松下來的環(huán)境,單獨待著或者找信任的朋友待著,將孩子暫時交給配偶管理。實際上,與其說避免說傷害孩子的話,不如說調(diào)整好大人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及時紓解教養(yǎng)壓力。有句話我特別喜歡,分享給各位:不帶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定。但凡參加過新華心理科家長教養(yǎng)系列培訓的家長,應該懂這句話背后的沉淀含義,繼續(xù)共勉之。此外,新華心理科還有正念教養(yǎng)的課程,也是起到幫助家長調(diào)整教養(yǎng)態(tài)度,緩解教養(yǎng)壓力的作用。2020年08月23日
1743
0
1
-
2020年02月21日
1906
0
1
-
李知主任醫(yī)師 醫(yī)生集團-吉林 心理咨詢科 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不知大家是否留心過很多名人傳記中是怎樣描寫母親的:母親溫柔、賢淑、善解人意,她始終默默地為孩子奉獻而毫無怨言,母親堅強、善良、有主見,好像沒有什么事情可以難倒母親...... 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這樣的母親才可能培養(yǎng)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因為孩子在幼小時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賴,所以,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習慣不往母親性格的反方向發(fā)展并承襲母親的優(yōu)點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母親在孩子面前必須收斂起自己的鋒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母親。母親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談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評、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親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尖酸刻薄的語言、駕馭一切的行為和自以為是的判斷,對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傷害遠大于應試教育。而對于孩子來說,從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幾乎是永恒不變的。 如何做個合格好媽媽: 01 進門前,忘記自己的不愉快 媽媽在進家門之前,務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單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現(xiàn)在開始承擔的是母親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親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guān)的壞情緒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02 孩子的小小榮譽很重要 當孩子興致沖沖地告訴媽媽他今天在學校得了一顆五角星或是小紅花的時候,千萬不要表現(xiàn)出厭煩或者不屑一顧,一定要和孩子一樣高興地表揚他。最恰當?shù)恼f法是“能不能讓媽媽看看”……要與他分享這個快樂,因為這個榮譽對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03 “無知”的媽媽 當孩子來問媽媽,“這個字怎么念”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媽媽最好不要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么連這個字都不認識”。媽媽最好看了一眼后,說,哎呀,我也不認識,我們一起查字典,好嗎?幾次之后媽媽就教會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時,孩子查完字典認識該字后會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后就養(yǎng)成查閱資料不依賴媽媽的習慣了。 04 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 當孩子告訴媽媽今天考試沒考好時,媽媽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絕對不能發(fā)火或臉色陰沉,孩子這時正緊張地觀察著媽媽的臉色呢。所以,媽媽最好表現(xiàn)得沒什么情緒變化,讓孩子把卷子拿出來,和孩子一起分析錯在哪兒。 要是孩子已經(jīng)明白了錯在哪兒,媽媽也不必再糾纏。但最后要鼓勵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試就不會錯了。 媽媽要是感到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就去衛(wèi)生間洗把臉,照照鏡子,做幾個深呼吸。 05 我也曾經(jīng)是膽小鬼 當孩子在考試前或做什么比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現(xiàn)出膽怯時,媽媽千萬不能不以為然或訓斥他膽小或表現(xiàn)得比他還緊張。 這樣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導致孩子無法正常的發(fā)揮。這時,媽媽最好很輕松地對孩子說,不管你做得怎么樣,爸爸媽媽在像你這么大的時候還不如你呢,不要擔心。這時,孩子心里會很有底氣和自信,他會發(fā)揮得比平時更好。 06 面對失敗,我們再堅強一點 當孩子遭受失敗或挫折時,媽媽要表現(xiàn)得堅強和絕不放棄,冷靜地告訴孩子失敗只代表一時,不代表孩子終生失敗。不要孩子還沒認為要放棄時,媽媽首先就表現(xiàn)得沒有什么希望。 最差的就是用刻薄的語言挖苦他,把孩子數(shù)落得一無是處,甚至新帳舊賬一起算。這樣的母親教育下的孩子會極度自卑,甚至放棄自己本應美好的前途。 07 “你必須要...”、“你應該...”媽媽不要在孩子還沒把想說的話表達清楚時,就自以為是地搶先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以“你必須…”、“你應該…”的語氣命令孩子,以自己的觀點來代表孩子的觀點,而且要求孩子去執(zhí)行。 媽媽千萬不能成為“專制”的代名詞。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缺乏主見,缺乏是非判斷能力。媽媽和孩子之間應建立平等的關(guān)系(平等不是無原則), 懂得互相尊重對方。 08 傷害來自于最親近的人 媽媽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說話的方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親,所以,母親最清楚自己孩子的弱點在什么地方。假如母親在說話時經(jīng)常直指孩子的弱點,以諷刺、批評或要挾,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這無疑是用最尖銳的武器在不斷刺傷孩子的痛處。孩子內(nèi)心會很受傷害,因為這個傷害來自于他最親近的人。 09 “簡短語言+沉默”>嘮叨不停 媽媽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語言的數(shù)量,千萬不要嘮叨。事實上,最讓孩子害怕的是母親的沉默。所以,與其嘮嘮叨叨地對孩子說個沒完,不如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孩子他所犯的錯誤所在或應該注意些什么。 接下來,母親的沉默肯定比繼續(xù)說話更有用,不要以為孩子不懂,他雖然裝得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實際上在觀察母親是否把所說的事當真。 各位親愛的媽媽們,不要等孩子長大了總是說他,你怎么這樣的性格啊,你到底像誰?。?顯而易見,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的性格,都是取決于你平時對他的態(tài)度。 為了孩子,與所有父母共勉。2019年10月26日
2496
0
8
相關(guān)科普號

方芳醫(yī)生的科普號
方芳 副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
發(fā)育行為兒童保健科
469粉絲5.3萬閱讀

王鵬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鵬 主任醫(yī)師
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心理科
2243粉絲44萬閱讀

徐道祥醫(yī)生的科普號
徐道祥 主任醫(yī)師
溫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臨床心理科
785粉絲84.1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