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nèi)容
-
淋巴瘤治療后反饋
9月5日化療第一周期后從贛州過來,輔以柴胡桂枝干姜+陽和湯加減,這是四次化療后變化,腹膜后腫瘤從14cm大小變成現(xiàn)在的4cm左右。感悟:1.腫瘤變化主要是化療的功勞,我不貪功;但中醫(yī)藥在治療中的作用亦功不可沒。2.治療理念要更新,要向同行學習向病人學習,提高療效提升生活品質(zhì)。3.感謝信任:在實踐中不斷進步。
楚瑞閣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1月16日674
0
0
-
淋巴瘤患者如何預防乙肝病毒再激活
徐衛(wèi)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1月12日224
2
5
-
套細胞淋巴瘤診斷與治療中國指南(2022年版)
套細胞淋巴瘤(mantlecelllymphoma,MCL)是一種起源于成熟B細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亞類,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1]。自《套細胞淋巴瘤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6年版)》發(fā)布以來[2],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醫(yī)務工作者對該病的認識,并規(guī)范了臨床診療。近年來,MCL的基礎轉(zhuǎn)化研究與臨床治療均取得重大進展。為進一步提高我國醫(yī)藥工作者對該病的認識,推廣規(guī)范診療,中國抗癌協(xié)會血液腫瘤專業(yè)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與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淋巴瘤專家委員會共同組織國內(nèi)相關專家經(jīng)過多次討論,制訂本版指南。一、定義MCL是一種具有特定免疫表型和重現(xiàn)性遺傳學異常的小至中等大小、單形性成熟B細胞腫瘤,通常表達CD5和SOX11,95%以上患者伴有CCND1基因重排并導致CyclinD1蛋白細胞核內(nèi)高表達;患者以老年男性為主,常侵犯結外部位,兼具侵襲性淋巴瘤疾病進展迅速和惰性淋巴瘤不可治愈的特點[1]。二、診斷、鑒別診斷、分期和預后(一)診斷1.臨床特點:中位發(fā)病年齡約60歲,男女比例為2~4∶1。診斷時80%以上患者處于疾病晚期(AnnArborⅢ~Ⅳ期),表現(xiàn)為淋巴結腫大、脾腫大及骨髓或外周血受累,其他常見的結外受累部位為胃腸道和韋氏環(huán)[3]。2.組織形態(tài)學特點:MCL多呈彌漫性、結節(jié)狀或套區(qū)型生長。典型的MCL常由形態(tài)單一、小到中等大小淋巴細胞構成,核輕度不規(guī)則,染色質(zhì)濃聚、核仁不明顯,細胞質(zhì)較少。部分病例可出現(xiàn)單核樣B細胞或漿細胞性分化。病灶微環(huán)境中多有濾泡樹突細胞增生及T細胞浸潤,玻璃樣變性小血管增生和上皮樣組織細胞增生也很常見。不同病例的核分裂數(shù)差異較大。10%~15%的MCL細胞形態(tài)呈"侵襲性變型",侵襲性變型又可分為母細胞變型和多形性變型,瘤細胞體積大,且通常具有較高的增殖活性。這些患者臨床侵襲性較高,預后差。3.免疫表型特點:腫瘤細胞應為單克隆性成熟B淋巴細胞,典型的免疫表型為CD5、CD19、CD20陽性,CD23和CD200陰性或弱陽性[4],BCL2、CD43常陽性,強表達sIgM或IgD,CD10和BCL6偶有陽性。免疫組化CyclinD1核內(nèi)強陽性是MCL相對特異性的免疫標志,經(jīng)典型MCL常伴有SOX11陽性。4.細胞分子遺傳學特點:染色體t(11;14)(q13;q32)導致CCND1基因與免疫球蛋白重鏈(IGH)基因易位是MCL的遺傳學基礎,見于95%以上的MCL患者。約5%的MCL患者可無t(11;14)[5],這些患者中約55%可伴有CCND2基因重排,主要與免疫球蛋白輕鏈基因發(fā)生易位[6]。90%以上的MCL繼發(fā)其他遺傳學異常,包括染色體拷貝數(shù)異常和基因突變[7,8,9]。5.診斷與分型:(1)診斷:主要依據(jù)典型的組織形態(tài)學特征聯(lián)合成熟B細胞免疫特征,加免疫組化CD5和CyclinD1核內(nèi)陽性。對于白血病性非淋巴結型MCL,如腫瘤細胞免疫表型符合典型MCL、常規(guī)染色體核型分析或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出t(11;14)亦可診斷MCL。如果組織形態(tài)學特征和免疫表型符合典型MCL,但CyclinD1和t(11;14)均陰性,則免疫組化檢測SOX11,如果SOX11陽性,亦可診斷MCL,有條件單位可以加做FISH檢測CCND2或CCND3重排。(2)分型:MCL診斷后應進行分型:①經(jīng)典型MCL,占MCL的絕大部分,生物學行為多樣;②白血病性非淋巴結型MCL,多數(shù)臨床呈惰性表現(xiàn),評判可參考如下標準:a.臨床上惰性起病,白血病性表現(xiàn),脾大而無淋巴結明顯腫大;b.生物學特點:不伴有復雜核型,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qū)(IGHV)基因突變型,不表達或低表達SOX11,Ki-67%通常<10%。需要注意,少數(shù)白血病型非淋巴結性MCL侵襲性較高、容易出現(xiàn)迅速進展[10,11,12]。原位套細胞腫瘤(insitemantlecellneoplasm,ISMCN):指CyclinD1陽性(常伴CCND1基因重排)的B細胞局限分布于淋巴濾泡套區(qū),但未破壞淋巴結結構,并未達到MCL診斷標準。ISMCN常偶然被發(fā)現(xiàn),很少出現(xiàn)進展,有時與其他淋巴瘤共存,可呈播散性表現(xiàn)。(二)鑒別診斷主要與其他B細胞淋巴增殖性疾病進行鑒別,尤其是慢性淋巴細胞白血?。–LL),具體請參考《B細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版)》[13]。(三)分期經(jīng)典型MCL按照Lugano修訂的AnnArbor分期系統(tǒng)[14]分為Ⅰ期、Ⅱ期、Ⅱ期伴大腫塊和Ⅲ期、Ⅳ期。白血病性非淋巴結型MCL尚無統(tǒng)一分期標準,可參考CLL相關標準(見《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8年版)[15]。(四)預后目前臨床上普遍采用簡易套細胞淋巴瘤國際預后評分系統(tǒng)(MIPI)和MIPI-c進行預后分層(表1、表2)[16,17]。其他生物學預后指標包括:細胞遺傳學異常如del(17p)或TP53突變、MYC擴增/易位、CDKN2A(9p)缺失等,Ki-67增殖指數(shù),母細胞變型等[18]。有研究顯示TP53突變、CDKN2A和TP53同時缺失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2年[8,?19,20,21],需要積極探索新的治療方案。以上均為BTK抑制劑等新藥時代前的預后因素,新藥時代其預后意義不明。三、治療(一)治療指征局限的ISMCN多不需要治療,臨床定期隨診。白血病性非淋巴結型MCL臨床多表現(xiàn)為惰性病程,治療指征可參考CLL,無癥狀且無治療指征的患者可以先采取觀察等待的策略,但應密切隨訪,中位至治療時間2~3年。經(jīng)典型MCL僅極少早期局限型患者可觀察等待,絕大多數(shù)應在診斷后即開始治療[22]。(二)治療前評估治療前(包括復發(fā)患者治療前)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應至少包括:1.病史和體格檢查(特別是淺表淋巴結和肝脾大小)。2.體能狀態(tài)評分:ECOG評分。3.B癥狀:發(fā)熱、盜汗、體重減輕等。4.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LDH、β2-微球蛋白。5.HBV、HIV等病毒相關檢測。6.病理檢查:①淋巴結病理+免疫組化;②骨髓活檢+免疫組化+流式細胞術分析免疫表型;③染色體核型分析和FISH技術檢測t(11;14)。7.影像學檢查:①推薦全身PET-CT檢查或頸、胸、全腹部增強CT檢查;②懷疑胃腸道受累時進行胃腸內(nèi)鏡檢測,Ⅰ~Ⅱ期患者建議常規(guī)進行胃腸內(nèi)鏡檢查;③母細胞型或考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時進行腰椎穿刺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④心臟彩超(左室射血分數(shù))或多門控探測(MUGA)掃描:考慮應用蒽環(huán)類方案化療時。推薦進行IGHV突變檢測以及FISH檢測TP53缺失、CDNK2A缺失和MYC異常,有條件者可進行淋巴瘤相關的二代基因測序,包括TP53、ATM、CCND1、KMT2D、SP140、BIRC3、WHSC1、NOTCH1/2、SMARCA4、CARD11和UBR5等。(三)一線治療1.AnnArborⅠ~Ⅱ期:對于少部分不伴高危因素的Ⅰ或連續(xù)型Ⅱ期(可放一個靶區(qū)放療)患者,可采取類似于濾泡淋巴瘤的治療策略,單純受累野放療(IRST)、免疫化療聯(lián)合或不聯(lián)合IRST,放療劑量30~36Gy。而對于非連續(xù)型Ⅱ期且不伴高危因素患者,推薦進行常規(guī)免疫化療(非強化方案)。治療流程如圖1。對于伴有高危因素的Ⅰ~Ⅱ期患者,建議按照晚期(Ⅲ~Ⅳ期)進行治療。高危因素包括:大腫塊病變(≥5cm)、Ki-67>30%、TP53突變/缺失、細胞形態(tài)為侵襲性變型等。2.AnnArborⅢ~Ⅳ期或伴高危因素的Ⅰ~Ⅱ期:晚期MCL患者或有治療指征的白血病性非淋巴結型MCL患者的治療需要依據(jù)患者的年齡、一般狀況和TP53等遺傳學異常情況進行分層治療,治療選擇流程如圖2和表3。對于年齡≤65歲且一般狀況較好、適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SCT)的患者,應選擇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含中大劑量阿糖胞苷的方案誘導治療,緩解后進行ASCT鞏固。表3中的5個方案推薦等級相同,利妥昔單抗(R)-CHOP/R-DHAP序貫ASCT治療方案是近年來臨床研究采用較多的方案。鉑類藥物選擇:LyMA研究顯示,R-DHA+順鉑或卡鉑療效相當,而R-DHA+奧沙利鉑無論是4年無進展生存(PFS)率(86.5%對65%,P=0.02)還是總生存(OS)率(92%對74.9%,P=0.03)均優(yōu)于前兩種鉑類藥物[23]。對于年齡>65歲或一般狀況較差、不適合ASCT的患者,則應選擇不良反應較小、耐受性較好的方案進行聯(lián)合化療,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化療可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其中B-R、VR-CAP、R-CHOP和R2是優(yōu)選方案(表3)。伊布替尼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方案治療初治老年非高增殖(Ki-67<50%)、腫瘤最大直徑<10cm和非母細胞變型MCL的有效率為96%[完全緩解(CR)率為71%],3年PFS率為87%,OS率為94%[31]。有研究表明B-R方案較R-CHOP方案可顯著延長PFS時間,且不良反應較小,但OS改善不顯著[24]。高危組包括TP53突變、TP53和CDNK2A缺失、侵襲性變型、MIPI-c高危組[18]。高危組患者常規(guī)治療療效差,目前沒有標準治療方案,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中大劑量阿糖胞苷方案序貫ASCT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總體預后較差,可積極探索以新藥(如BTK抑制劑、BCL-2抑制劑、來那度胺)為基礎的聯(lián)合治療、CAR-T細胞治療和(或)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等。3.維持治療:對于年輕患者,ASCT后予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375mg/m2,每2~3個月1次,共2~3年)可顯著延長PFS時間和OS時間[34,35]。ASCT后予來那度胺10~15mg/d,第1~21天,每周期28d,維持治療24個月,較不維持治療者可顯著延長PFS時間[36]。對于年齡≥65歲的患者,R-CHOP方案治療緩解后推薦予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375mg/m2,每2~3個月1次,維持2年或至疾病進展),可進一步改善OS[37](1類)。對于接受B-R方案誘導化療的老年初治患者,若達到CR,可不予利妥昔單抗維持,若僅達到部分緩解,利妥昔單抗維持可顯著延長OS時間[38]。(四)挽救治療挽救性治療藥物/方案見表4。一線治療后復發(fā)患者首選參加設計良好的臨床試驗,無臨床試驗時依據(jù)患者是否具有高危因素進行選擇,高危因素包括:TP53突變/缺失、CDKN2A缺失、侵襲性變型、Ki-67%>50%。非高?;颊呤走xBTK抑制劑[39,40,41,42]或來那度胺+利妥昔單抗治療,特別是24個月內(nèi)復發(fā)患者,24個月后復發(fā)患者可首選以苯達莫司汀為主的聯(lián)合化療,如R-BAC或B-R方案[43],或其他既往未使用的方案。誘導緩解后年輕、有條件患者行減低劑量預處理的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44],ASCT在復發(fā)/難治MCL患者中療效欠佳,初診治療未應用ASCT,且二線治療獲得CR的患者可考慮。對于前期未應用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的患者,可在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治療有效后予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45]。BTK抑制劑治療后復發(fā)的患者,R-BAC方案有效率高達83%(CR率60%)[46],是優(yōu)選方案。一線復發(fā)后伴高危因素或二線治療未達CR或BTK抑制劑治療失敗患者應盡早考慮靶向CD19的CAR-T細胞治療或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47]。ZUMA-2試驗[48]和TRANSCEND-NHL-001試驗[49]表明,靶向CD19的CAR-T細胞治療高危難治性MCL的有效率為84%~93%,CR率為59%~67%。其他在MCL中有效的新藥包括新一代非共價結合的BTK抑制劑如LOXO-305、PI3K抑制劑、BCL-2抑制劑、ROR1偶聯(lián)單克隆抗體、抗CD20/CD3雙克隆抗體等[47],均處于臨床研究階段。四、療效評價MCL的療效評價標準參照Lugano2014標準進行[14,?50]。有條件的患者首先考慮進行含PET-CT的療效評價。治療期間每2個療程進行1次療效評價,每4個療程進行全面評價,包括PET-CT,直至CR。PET-CT陰性后不再進行此項檢查,除非考慮疾病進展。由于MCL常侵犯外周血或骨髓,有條件單位可考慮進行微小殘留病監(jiān)測[51]。五、隨訪完成治療后的前2年應每3個月進行一次隨訪,包括病史、查體、血細胞計數(shù)及生化檢查,每6個月進行一次CT檢查(包括頸部、胸部及全腹部)。完成治療后第3~5年每半年進行一次隨訪,每12個月進行一次CT檢查。5年后每年進行一次隨訪或有癥狀時進行檢查,如有異?;蚩紤]疾病進展,則進行增強CT檢查等。注:參照NCCN對證據(jù)和共識分類:1類:基于高水平證據(jù),NCCN一致認為此項治療合理;2A類:基于低水平證據(jù),NCCN一致認為此項治療合理;2B類:基于低水平證據(jù),NCCN基本認為此項治療合理;3類:基于任何水平證據(jù),NCCN對此項治療是否合理存在重大分歧。除非特殊說明,所有證據(jù)和共識均為2A類。引自:中華血液學雜志,2022,43(7)?:529-536.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2.07.001
賈晉松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1月12日616
0
2
-
淋巴漿細胞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癥診斷與治療中國指南(2022年版)
淋巴漿細胞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癥(lymphoplasmacyticlymphoma/Waldenstr?m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一種少見的惰性成熟B細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自《淋巴漿細胞淋巴瘤/華氏巨球蛋白血癥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6年版)》[1]發(fā)布以來,我國醫(yī)務工作者對該病的認識逐漸提高。近年來,LPL/WM發(fā)病機制、診斷和治療均取得較大進展,為進一步促進我國LPL/WM規(guī)范化診療,提高我國LPL/WM患者療效,經(jīng)國內(nèi)相關專家討論,制定本指南。一、定義LPL是由小B淋巴細胞、漿樣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組成的淋巴瘤,常常侵犯骨髓,也可侵犯淋巴結和脾臟,并且不符合其他可能伴漿細胞分化的小B細胞淋巴瘤診斷標準[2,3]。LPL侵犯骨髓同時伴有血清單克隆性IgM丙種球蛋白時診斷為WM。90%~95%的LPL為WM,僅小部分LPL患者分泌單克隆性IgA、IgG成分或不分泌單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診斷為非WM型LPL。由于非WM型LPL所占比例低,相關研究較少,治療部分僅探討WM的治療,非WM型LPL的治療參照WM進行。二、診斷、分期、預后和鑒別診斷(一)WM診斷標準[2]1.血清中檢測到單克隆性IgM(不論數(shù)量)。2.骨髓中漿細胞樣或漿細胞分化的小淋巴細胞呈小梁間隙侵犯(不論數(shù)量)。3.免疫表型:CD19(+),CD20(+),sIgM(+),CD5(-),CD10(-),CD22(+),CD23(-),CD25(+),CD27(+),F(xiàn)MC7(+),通常CD38和(或)CD138(+),而CD103(-)。但是,10%~20%的患者也可表達CD5、CD10或CD23。4.除外其他已知類型的淋巴瘤。5.90%以上WM發(fā)生MYD88L265P突變[4],但MYD88L265P突變不是WM特異性突變,也可見于其他小B細胞淋巴瘤、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等。(二)鑒別診斷1.與IgM型意義未明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癥(MGUS)、多發(fā)性骨髓瘤(MM)等鑒別:(1)IgM型MGUS[2]:IgM型MGUS的診斷標準:①有血清單克隆IgM蛋白;②骨髓中無淋巴漿/漿細胞浸潤;③無其他B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的證據(jù);④無相關器官或組織受損的證據(jù),如淋巴瘤浸潤所致的貧血、肝脾腫大、高黏滯血癥、系統(tǒng)性癥狀或淋巴結腫大,以及漿細胞疾病所致的溶骨性損害、高鈣血癥、腎功能損害或貧血。(2)IgM相關性疾病[1]:這類患者存在由于單克隆性IgM升高引起的相關癥狀,如癥狀性冷球蛋白血癥、淀粉樣變,或自身免疫現(xiàn)象如周圍神經(jīng)病、冷凝集素病,但無淋巴瘤證據(jù)時,應診斷為IgM相關性疾病。(3)IgM型MM:IgM型MM非常少見,細胞形態(tài)學為漿細胞形態(tài),免疫表型為高表達CD38、CD138,而CD19、CD45陰性,常伴溶骨性損害等,這些特征是IgM型MM與WM鑒別的主要標志。MM常伴有14q32(IGH)易位,在WM中罕見,此外MM一般不伴MYD88基因突變,可作為兩者的鑒別點。2.與其他B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B-LPD)鑒別:多種B-LPD可伴有血清單克隆性IgM成分,并出現(xiàn)漿細胞分化的形態(tài)學特征,從而需與WM鑒別,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邊緣區(qū)淋巴瘤(MZL)、大B細胞淋巴瘤呈小細胞侵犯骨髓時,不典型的WM和MZL伴有漿細胞分化時尤其難以鑒別。WM診斷及與其他B-LPD的鑒別涉及多個層面,而非某單一因素,懷疑WM時可遵循圖1思路進行鑒別診斷,必要時還可參照《B細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版)》[5]。(三)分期和預后包括兩個預后分期系統(tǒng):WM的國際預后指數(shù)(IPSSWM)和最新修訂的國際WM預后積分系統(tǒng)(rIPSSWM),見表1、表2[6,7,8]。MYD88突變陰性的WM通常預后更差,DNA損傷修復基因(TP53/ATM/TRRAP)突變[9],特別是TP53缺失/突變是WM重要的不良預后因素[10,11,12]。三、治療(一)治療指征無癥狀的WM患者不需要治療。WM治療指征為[13]:明顯乏力、B癥狀、癥狀性高黏滯血癥;WM相關的周圍神經(jīng)病變;淀粉樣變;冷凝集素?。焕淝虻鞍籽Y;疾病相關的血細胞減少(HGB≤100g/L、PLT<100×109/L);髓外病變,特別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Bing-Neel綜合征);癥狀性淋巴結腫大或器官腫大;有癥狀的腫大淋巴結或淋巴結最大直徑≥5cm;或有證據(jù)表明疾病轉(zhuǎn)化時。單純血清IgM水平升高不是本病的治療指征。若血細胞減少考慮是自身免疫性因素所致,首選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若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無效,則針對原發(fā)病治療。(二)治療前評估治療前(包括復發(fā)患者治療前)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應至少包括:1.病史(包括詳細的既往史和家族史)和體格檢查(特別是淋巴結和脾臟大小,有無周圍神經(jīng)病變表現(xiàn))。2.體能狀態(tài)評分:如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體能狀態(tài)評分(ECOG評分)。3.B癥狀:發(fā)熱、盜汗、體重減輕。4.血常規(guī)檢查: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血小板計數(shù)、血紅蛋白、網(wǎng)織紅細胞等。5.血生化檢測: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血鈣)、LDH、β2-微球蛋白等。6.免疫學檢測:①免疫球蛋白定量:至少包括IgM、IgA、IgG水平;②血清蛋白電泳;③血免疫固定電泳;④24h尿蛋白定量;⑤肝炎病毒檢測。7.病理檢查:①骨髓活檢+涂片+免疫組化+流式細胞術分析;②淋巴結/其他組織病理+免疫組化(若可?。虎酃撬枰夯蚰[瘤組織進行MYD88L265P突變檢測,推薦使用液滴數(shù)字PCR(ddPCR)技術進行檢測,敏感性可達0.01%[14,15],或采用二代測序技術(NGS)檢測,測序深度2000×以上,敏感性可達1%,NGS至少包括MYD88和CXCR4,可同時檢測ARID1A、TP53、TBL1XR1、ATM、TRRAP等。有條件的單位建議使用CD19磁珠分選后細胞進行檢測,敏感性更高。8.影像學檢查:頸、胸、腹部增強CT檢查,懷疑有轉(zhuǎn)化的患者建議做PET-CT。其他檢查包括:眼底檢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懷疑有溶血時必做)、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檢測;神經(jīng)功能相關檢查(懷疑周圍神經(jīng)病時可查抗MAG抗體和抗GM1-4抗體)等。(三)一線治療選擇[16]對于有治療指征的患者,首先推薦納入設計良好的臨床試驗。無合適臨床試驗時,主要依據(jù)患者年齡、主要癥狀、合并疾病、治療意愿、MYD88/CXCR4突變狀況等選擇治療方案(詳見表3,推薦流程見圖2)。方案選擇時注意以下幾點:1.伴有癥狀性高黏滯血癥的患者,建議先行血漿置換2~3次,后續(xù)以系統(tǒng)治療。避免直接應用利妥昔單抗單藥治療,特別是IgM大于40g/L時。2.主要癥狀為免疫相關的血細胞減少或器官腫大者,首選含利妥昔單抗為基礎的方案化療,如BR方案或RCD方案,可以較快降低腫瘤負荷。3.伴有IgM相關的神經(jīng)性病變患者,應避免使用有潛在神經(jīng)毒性的藥物如硼替佐米等,建議使用含利妥昔單抗或BTK抑制劑為主的方案治療。4.選擇BTK抑制劑時需要結合MYD88L265P/CXCR4突變狀態(tài):MYD88L265P基因突變/CXCR4野生型患者療效最好,推薦BTK抑制劑單藥應用[24];MYD88L265P突變/CXCR4突變會降低BTK抑制劑療效[23],建議聯(lián)合利妥昔單抗以提高療效;MYD88野生型患者不推薦BTK抑制劑治療,尤其是BTK抑制劑單藥治療。5.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SCT)不作為一線治療推薦。(四)復發(fā)難治性患者的治療選擇常規(guī)化療復發(fā)患者仍然需要考慮是否具有治療指征,無治療指征的復發(fā)患者選擇觀察隨訪,有治療指征的復發(fā)患者首選參加設計良好的臨床試驗。BTK抑制劑治療后復發(fā)進展的患者,應持續(xù)應用BTK抑制劑至接受其他挽救治療。其治療方案選擇同初治方案,主要選擇和既往治療非交叉耐藥的方案。對于一線治療3年后復發(fā)的患者,可繼續(xù)應用原一線方案,而3年內(nèi)復發(fā)的患者,應選擇其他治療方案[13]。BCL2抑制劑(Venetoclax)治療復發(fā)難治患者的有效率為81%[25],是BTK抑制劑治療失敗患者的重要選擇。ASCT是WM挽救治療選擇之一,對化療仍敏感的復發(fā)患者,可考慮進行ASCT,特別是規(guī)范治療后首次緩解時間小于2年或難治性患者,且BTK抑制劑充分治療后進展或無效,推薦盡早進行ASCT(≤2次復發(fā))[26]。發(fā)生轉(zhuǎn)化的患者,應在大劑量化療緩解后進行ASCT。因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較高的移植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在年輕、多次復發(fā)、原發(fā)難治/耐藥,且一般狀況較好的有合適供者的患者中選擇性進行[26]。(五)維持治療除非臨床試驗,不推薦常規(guī)進行維持治療(注:回顧性研究表明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治療有效患者可從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中獲益[27],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375mg/m2,每3個月1次,連用2年。但對于BR方案治療達到部分緩解以上的患者,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的生存獲益不明顯[28])。(六)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侵犯(Bing-Neel綜合征)患者的治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侵犯是WM一種罕見的并發(fā)癥,中位發(fā)生時間為診斷WM后3~9年,表現(xiàn)多樣,常見的癥狀包括四肢運動神經(jīng)功能障礙、神志狀態(tài)改變和顱神經(jīng)麻痹,可侵犯腦實質(zhì)或軟腦膜??蛇x藥物包括氟達拉濱、苯達莫司汀、大劑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聯(lián)合化療,鞘內(nèi)或腦室內(nèi)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也是一種有效治療方式[29,30]。報道顯示伊布替尼、澤布替尼均可有效治療Bing-Neel綜合征[31,32]。治療有效者可考慮行ASCT鞏固[33]。(七)并發(fā)癥的治療1.貧血的治療:貧血是本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和最主要的治療指征,在疾病治療起效前可應用rh-EPO、紅細胞輸注糾正或改善貧血。對于伴有高黏滯血癥的患者,輸注紅細胞時應謹慎,以免增加血液黏滯度而加重患者癥狀;對于伴有冷凝集素綜合征的患者,應輸注預溫至37℃的紅細胞;對于高血栓風險、高血壓控制不良、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應慎用rh-EPO治療。2.化療相關性皰疹病毒感染:氟達拉濱、蛋白酶體抑制劑治療過程中,約一半以上的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皰疹病毒感染,應該進行皰疹病毒的預防性治療,并持續(xù)至停藥后6個月。3.利妥昔單抗治療的燃瘤反應(flare現(xiàn)象):利妥昔單抗單藥治療WM時可能出現(xiàn)燃瘤反應(發(fā)生率高達60%)[34],即出現(xiàn)短暫的血IgM水平升高,加重高黏滯血癥、冷球蛋白血癥及其他IgM相關并發(fā)癥。對于高IgM患者,特別是高于40~50g/L的患者可考慮血漿置換,待IgM水平降低至約40g/L以下后應用利妥昔單抗。但利妥昔單抗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特別是與硼替佐米聯(lián)合后燃瘤反應明顯下降。四、療效標準參照NCCN標準[16],WM的療效判斷標準詳見表4。需注意:①癥狀緩解是WM的首要目標,而不是緩解深度,目前治療方案下大多數(shù)WM患者不能達到完全緩解,治療有效的患者按原計劃完成既定方案后停止治療,不再為追求緩解深度而更換方案繼續(xù)治療。②WM起效相對緩慢,且通常臨床癥狀如貧血的改善早于腫瘤負荷的降低,如無確切疾病進展證據(jù),不宜頻繁更換治療方案。③由于血IgM定量受治療的影響,如利妥昔單抗單藥或聯(lián)合化療可能導致IgM水平升高并可能持續(xù)數(shù)月,而硼替佐米可能會較短時間內(nèi)抑制IgM分泌但不殺傷腫瘤細胞,此時不能僅憑IgM定量來評價療效,應該依據(jù)臨床表現(xiàn)、血常規(guī)變化及影像學變化等進行綜合評估,必要時進行骨髓活檢等進行評判。五、隨訪完成制定方案治療或達疾病平臺期的患者進入定期隨訪,前2年每3個月隨訪1次,隨后3年每4~6個月隨訪1次,以后每年隨訪1次。隨訪內(nèi)容包括病史、體格檢查、血生化檢查及IgM定量。影像學檢查可依據(jù)患者具體情況決定,如前期有淋巴結/臟器腫大,可每3~6個月進行一次影像學復查,推薦增強CT檢查。特別注意是否出現(xiàn)免疫性血細胞減少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繼發(fā)惡性腫瘤(包括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實體瘤)等。注:參照NCCN對證據(jù)和共識分類:1類:基于高水平證據(jù),NCCN一致認為此項治療合理;2A類:基于低水平證據(jù),NCCN一致認為此項治療合理;2B類:基于低水平證據(jù),NCCN基本認為此項治療合理;3類:基于任何水平證據(jù),NCCN對此項治療是否合理存在重大分歧。除非特殊說明,所有證據(jù)和共識均為2A類。引自:中華血液學雜志,2022,43(8)?:624-630.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22.08.002
賈晉松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1月12日514
0
0
-
淋巴瘤患者骨穿和腰穿的必要性
徐衛(wèi)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1月07日626
1
12
-
伯基特淋巴瘤結療多久算是徹底治愈呢
甄子俊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0月26日33
0
1
-
1例(女/74歲)胃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綜合治療后復發(fā)-TOMO放療
1例(女/74歲)胃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綜合治療后復發(fā)-TOMO放療李某某(XX),女,74歲(出生時間:1948-11-07)曾輝博士談-放療適應癥-盲目排斥放療,當心鑄成大錯原發(fā)性胃腸道非霍奇金淋巴瘤/胃腸道原發(fā)淋巴瘤Musshoff分期非霍奇金淋巴瘤(HL)淋巴瘤放射治療-受累野/累及野/IFRT-受累部位照射/ISRT-的定義PET/CT在兒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應用PET/CT在放射治療計劃(RTP)中的應用PET/CT(2023-09-08):處方劑量:PGTV:45Gy/25F;計劃展示:
曾輝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0月19日62
0
0
-
話說 CAR T 細胞治療 基因工程突破助其成為醫(yī)學進步前沿
話說CART細胞治療基因工程突破助其成為醫(yī)學進步前沿CART細胞療法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通過將人體的T淋巴細胞或T細胞變成更有效的抗癌機器來治療某些癌癥。雖然研究人員仍在收集長期數(shù)據(jù),但CART細胞療法已被證明是治療某些血液癌癥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T細胞是免疫系統(tǒng)中的白細胞。免疫系統(tǒng)通過追蹤一種叫做抗原的蛋白質(zhì)來監(jiān)測身體的入侵者,包括癌癥(也包括感染或其他異常細胞)??乖挥谌肭旨毎谋砻妗細胞有自己的蛋白質(zhì),叫做受體。受體就像電腦上的殺毒軟件。當T細胞保安團隊感知到入侵者的抗原時,它們會用自己的受體抓住并阻止入侵者。不僅如此,T細胞還能殺死入侵者。但是入侵者抗原有自己的保護方式。它們可以偽裝自己來躲避T細胞。CART細胞療法確保人體的T細胞能夠通過入侵者的抗原偽裝或防御。CART細胞療法治療哪些癌癥米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經(jīng)批準了幾種CART細胞療法,用于對化療和其他治療無反應的某些血液癌癥患者。這種療法也用于治療其他治療成功后復發(fā)的血癌患者。CART細胞療法是通過稱為風險評估和緩解策略(REMS)的特殊項目提供的。以下是目前使用CART細胞療法治療的癌癥的信息: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ALL)這種癌癥會影響在骨髓中生長的未成熟的B淋巴細胞或白細胞。治療通常采用化療和骨髓移植。FDA批準的CAR-T細胞療法包括:Tisagenlecleucel。品牌名稱:Kymriah。這種藥物用于治療患有ALL的兒童和年輕人。Brexucabtageneautoleucel。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合并DLBCL和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醫(yī)師通常采用化療、單克隆抗體和干細胞移植治療這些疾病。FDA批準的CAR-T細胞療法包括:Tisagenlecleucel。AxicabtageneCiloleucel。品牌名稱:Yescarta。Lisocabtagenemaraleucel。品牌名稱:Breyanzi。原發(fā)性縱隔大B細胞淋巴瘤。FDA批準的CAR-T細胞療法包括:Axicabtageneciloleucel。套細胞淋巴瘤這是一種起源于B淋巴細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醫(yī)生通常采用化療和干細胞移植治療。FDA批準的CAR-T細胞療法包括:Brexucabtageneautoleucel(Tecartus)。多發(fā)性骨髓瘤這是漿細胞的癌癥,也就是產(chǎn)生抗體的細胞。醫(yī)療保健提供者通過化療、靶向治療或干細胞移植來治療這種情況。FDA批準的CAR-T細胞療法包括:Idecabtagenevicleucel。品牌名稱:Abecma。Ciltacabtageneautoleucel。研究人員正在研究CART細胞療法是否可以幫助患有其他癌癥的人,如乳腺癌、腦癌和肺癌。CART細胞療法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治療方法。截至2019年,有130家米國醫(yī)療中心被授權提供這種服務。這些中心總共用CAR-T細胞療法治療了不到2000人。風險/收益醫(yī)療保健提供者和監(jiān)管機構在每個病例的基礎上評估CART細胞療法。一般而言,米國FDA批準這些療法的前提是,臨床試驗表明,與以往的療法相比,這些療法在治療特定癌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功。CART細胞療法并不完美。有時,CART細胞療法并不能像預期的那樣殺死癌細胞。有時,治療有效,但癌癥又復發(fā)了。CART細胞療法可能無效的一些原因包括:CART細胞是具有新的遺傳指令的T細胞,因此它們制造嵌合抗原受體(CAR)和分子。新的受體需要被激活或啟動,以便T細胞找到并殺死癌癥。當這種情況不發(fā)生時,CART細胞就不能工作。一旦它們進入人的身體,CART細胞就會繁殖。如果不這樣做,它們可能就無法找到并殺死足夠多的癌細胞來阻止癌細胞擴散。有時,CART細胞只是停止殺傷癌細胞。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它被稱為T細胞耗竭。研究人員認為,T細胞耗竭可能與一種叫做轉(zhuǎn)錄因子的蛋白質(zhì)有關,這種蛋白質(zhì)可以幫助啟動和關閉基因。癌細胞會改變或突變,失去CART細胞創(chuàng)建時要尋找的抗原。CART細胞療法常見的副作用與大多數(shù)癌癥治療一樣,CART細胞療法也有副作用,有時可能導致嚴重的危及生命的問題。兩種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問題。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CRS)可能發(fā)生在接受CART細胞后,它們開始增殖并攻擊癌細胞。細胞因子是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的化學物質(zhì)。當體內(nèi)的CART細胞開始工作時,免疫系統(tǒng)可能會做出反應,釋放大量的細胞因子到血液中。CRS多發(fā)生在治療后1~2周。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的癥狀CRS癥狀包括:頭痛。高燒和發(fā)冷。惡心、嘔吐和腹瀉。頭暈。感覺很累。心率快。CART細胞療法會出現(xiàn)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問題CART細胞療法會影響神經(jīng)系統(tǒng),導致在治療后的最初幾周內(nèi)出現(xiàn)癥狀。一些癥狀會影響駕駛或操作機械的能力,所以應該計劃在治療后的八周內(nèi)避免這些活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包括:頭疼感到困惑或激動。說話有困難。癲癇發(fā)作。顫抖或抽搐。平衡問題。附:基因工程突破推動細胞療法成為醫(yī)學進步前沿早期的細胞療法依賴于非工程細胞,由于輸入的細胞被快速清除或效應細胞和靶細胞之間無效的相互作用,往往顯示出較低的治療效果。通過非病毒基因遞送技術和精準基因編輯工具(如CRISPR、堿基編輯和引導編輯[primeediting])的最新進展,這些治療方面的許多缺點已得到解決?,F(xiàn)在,研究者可以通過引入表達抗原特異性受體的基因來設計免疫細胞靶向腫瘤,還可以通過敲除編碼檢查點抑制劑或非自身HLA分子的基因來提高治療效力。還可以糾正致病突變,或增強干細胞的細胞修復能力,用于再生醫(yī)學應用。電穿孔技術電穿孔是一種通過電脈沖的短暫應用對細胞膜產(chǎn)生暫時擾動的技術。電穿孔有多種應用,但在細胞治療中,電穿孔主要用于將遺傳物質(zhì)和其他分子導入細胞。電穿孔是非常強大的,因為它兼容廣泛的細胞類型和負載劑,它能夠復雜的操作細胞功能,并提供了比其他轉(zhuǎn)染方法更大的可擴展性和一致性。此外,通過適當?shù)膬x器,該技術提供了監(jiān)管依從性,并且可以在對患者細胞活力影響最小的情況下用于臨床。電穿孔在細胞工程治療中的作用電穿孔可以將由核酸組成的基因序列引入細胞,產(chǎn)生增強或改善細胞功能的蛋白質(zhì)?;蛘?,可以使用CRISPR和其他基因編輯技術引入分子來刪除或改變內(nèi)源性遺傳序列?;蚓庉嫷囊恍冒m正導致疾病的突變或阻止抑制免疫細胞活性的蛋白質(zhì)的表達。MaxCyte電穿孔技術MaxCyte電穿孔技術提供了病毒載體基因遞送的替代方案,而病毒載體的制造成本較高,并且存在與隨機基因組整合和對病毒成分的潛在免疫反應相關的挑戰(zhàn)。與其他只兼容有限范圍的細胞和負載劑的轉(zhuǎn)染技術相比,MaxCyte電穿孔促進了復雜的細胞工程策略,其基礎是將大分子和分子組合引入廣泛的原代細胞類型,包括血細胞和干細胞。MaxCyte的電穿孔平臺提供了真正無縫的過程可擴展性。在研究實驗室中使用幾百萬個細胞產(chǎn)生的結果可以轉(zhuǎn)化到使用數(shù)十億個細胞的臨床中,而無需進行復雜的重新優(yōu)化研究。電穿孔使各種基因載荷高效遞送到細胞中電穿孔的一個主要優(yōu)點是它允許用戶通過改變電穿孔方案和滴定加載劑濃度來控制所需的轉(zhuǎn)染效率和細胞活力水平。此外,與基于試劑的轉(zhuǎn)染方法相比,電穿孔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nèi)進行,因此轉(zhuǎn)染的時間可以控制。這對于長時間暴露于裝載劑或轉(zhuǎn)染試劑可能產(chǎn)生不期望的生物學后果的應用是重要的。細胞工程背景中,電穿孔相比其他轉(zhuǎn)染技術(如病毒載體和脂質(zhì)囊泡)的優(yōu)勢電穿孔允許同時引入多種類型的分子,包括核糖核蛋白(RNPs)、大分子DNA、信使RNA和較小的寡核苷酸或siRNAs。其他轉(zhuǎn)染技術(包括脂質(zhì)囊泡)通常不能提供這種多功能性,脂質(zhì)囊泡的配制通常只能適應特定類別的載藥劑。電穿孔與病毒載體相比有幾個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受到制造成本高、對基因組整合缺乏控制和潛在免疫原性的影響。流動電穿孔技術傳統(tǒng)電穿孔被稱為靜態(tài)電穿孔,因為大多數(shù)電穿孔儀器在轉(zhuǎn)染過程中不允許細胞進出電穿孔室,限制了一次可以處理的細胞數(shù)量。相比之下,流動電穿孔(flowelectroporation)可以在一次運行中轉(zhuǎn)染數(shù)十億細胞,基于一個過程,采用逐步和溫和地將較小的部分拉入電穿孔室。所有的部分都進行相同的處理,并且在操作結束時將它們合并到一個一致的批處理中。細胞的運動完全由儀器的軟件和硬件控制。與靜態(tài)電穿孔相比,自動化細胞移動提供了更大的可伸縮性和過程標準化。此外,通過MaxCyte的流動電穿孔技術,通過泵入空氣實現(xiàn)的溫和負壓將細胞吸入室內(nèi)。這樣,細胞就不會暴露在蠕動泵壓縮的剪切應力中,從而保持了較高的細胞活力。流動電穿孔技術是使細胞療法的生產(chǎn)流程化MaxCyte的流動電穿孔技術可以一次性轉(zhuǎn)染數(shù)十億個細胞,從而實現(xiàn)自體和同種異體細胞療法的制造。此外,MaxCyte的電穿孔儀器可以集成到一個完全封閉的、符合GMP(藥品生產(chǎn)質(zhì)量管理規(guī)范)的細胞工程工作流程中。這兩個優(yōu)點,可擴展性和封閉的工作流程集成,克服了傳統(tǒng)的靜態(tài)電穿孔和基于試劑的轉(zhuǎn)染方法的缺點,這些方法通常涉及多個手動操作步驟,帶來了可變性和其他誤差來源。電穿孔用于CART細胞的發(fā)展及其對治療的影響CART療法正變得越來越復雜。除了引入CAR表達盒外,CART制造通常還涉及其他細胞工程步驟,包括敲除檢查點抑制劑、內(nèi)源性受體和靶抗原的編碼基因。CAR(嵌合抗原受體)基因通常通過病毒傳遞,而基因敲除通常通過電穿孔完成。此外,通過電穿孔引入CAR基因(使用轉(zhuǎn)座子代替病毒載體或通過CRISPR介導的同源重組整合CAR)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電穿孔為患者提供了多種益處,它使治療策略能夠通過更高的效力、一致的可擴展性和增加輸注細胞的持久性而產(chǎn)生更大的療效。自動化方案中使用MaxCyte電穿孔技術產(chǎn)生重組T細胞德國癌癥研究中心(GermanCancerResearchCenter,DKFZ)最近在自動化方案中使用了MaxCyte電穿孔來產(chǎn)生重組T細胞。DKFZ開發(fā)了一種非病毒方法來表達CAR,使用非整合的DNA載體,通過MaxCyte的電穿孔技術引入患者的T細胞。除了克服了病毒基因遞送的局限性之外,MaxCyte符合GMP的電穿孔技術為DKFZ提供了可擴展性,與上游和下游工藝步驟的緊密連接,并改善了對工藝結果的控制。最后,DKFZ組發(fā)表的數(shù)據(jù)表明,與慢病毒CAR遞送相比,MaxCyte電穿孔對T細胞的基因表達模式產(chǎn)生的變化較少。米國團隊使用MaxCyte電穿孔技術在臨床試驗中改善T細胞療法的關鍵發(fā)現(xiàn)和意義米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ofPennsylvania)CarlJune博士團隊的論文描述了一項首次在人類中進行的1期臨床試驗,他們使用MaxCyte電穿孔遞送CRISPRRNPs。該試驗證明了通過MaxCyte電轉(zhuǎn)染實現(xiàn)的多重CRISPR編輯技術的可行性,以提高T細胞的治療效果,這些T細胞也經(jīng)過基因工程改造,可表達腫瘤靶向T細胞受體。通過敲除編碼內(nèi)源性T細胞受體α和β鏈以及PD-1檢查點抑制劑的基因,這些細胞顯示出更強的體外細胞殺傷活性。對幾例患者的評估表明,工程細胞具有較長的持久性,且無臨床毒性證據(jù)。米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ofPennsylvania)MaxCyte電穿孔技術加速臨床應用的創(chuàng)新研究MaxCyte電穿孔方法的一個關鍵優(yōu)勢是,相同的儀器可以用于數(shù)百萬個細胞的小規(guī)模靜態(tài)電穿孔,也可以用于數(shù)十億個細胞的臨床規(guī)模的流動電穿孔。這使得數(shù)據(jù)和方案可以從研究實驗室無縫轉(zhuǎn)化為符合GMP的臨床流程,消除了漫長的重新優(yōu)化研究的需要。此外,MaxCyte的技術最初是為臨床應用開發(fā)的,已在數(shù)十項臨床試驗中得到驗證,用于廣泛的治療應用。
呂平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10月13日119
0
1
-
淋巴結=淋巴瘤?聽聽專家怎么說:
淋巴瘤是造血系統(tǒng)的一種惡性腫瘤,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根據(jù)細胞來源不同,也分為T細胞淋巴瘤,B細胞淋巴瘤等等。這也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一般開始主要表現(xiàn)為體表或者是胸腹腔等部位多發(fā)腫大淋巴結,通過做淋巴結活檢病理以及免疫組化檢查,可以確診。情景:患者:醫(yī)生,我脖子上腫起個包,摸著很痛,是不是淋巴瘤?。酷t(yī)生:如果是最近腫起來的,摸著還痛,就不太像是淋巴瘤,可能是咽喉部的炎癥引起的反應性淋巴結腫大,過一陣子就縮小了,可以先做個檢查看看。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會無意中摸到自己的頸部和腋下等等地方有腫塊,很多人會遇到像上面同樣的問題:淋巴結腫大是不是得了淋巴瘤?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因為突然發(fā)現(xiàn)脖子附近的包塊,摸著比較疼,做了彩超發(fā)現(xiàn)是淋巴結腫大,開始擔心是不是淋巴瘤。什么是淋巴結?淋巴結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像網(wǎng)絡一樣分布在全身各處,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它是一種圓形或者橢圓形結構,大多集中于頸部,腸系膜,腋窩及腹股溝等處,正常人的淺表淋巴結很小,直徑多在0.5厘米以內(nèi),表面光滑、柔軟,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無壓痛。淋巴結遍布全身,只有比較表淺的部位才可能摸到,比如頸部、頜下、鎖骨上窩、腋窩、腹股溝等部位就是比較容易摸到。當淋巴結腫大到可用手摸到時,就代表淋巴結出現(xiàn)了異常增大。當機體存在感染或者腫瘤病灶時,細菌、病毒、癌細胞侵入,引起淋巴結腫大。如在頜下摸到腫大的淋巴結,表示口腔內(nèi)有病變,如扁桃體炎、牙周炎等。什么是淋巴瘤?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主要在中老年人中多見,但是,20歲左右發(fā)病的人數(shù)也在不斷增多。淋巴瘤主要表現(xiàn)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均可受累,伴發(fā)熱、盜汗、消瘦、瘙癢等全身癥狀。根據(jù)瘤細胞分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兩類。這兩類又分為幾十種不同的類型,需要診斷明確,通常需要進行淋巴結活檢,就是需要完整切除一個腫大的淋巴結做病檢,跟其他血液腫瘤,如白血病需要做骨髓穿刺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什么樣的淋巴結腫大考慮是不正常的呢?會是淋巴瘤嗎?我們需要警惕的淋巴結腫大的情況:全身淋巴結增大全身淋巴結腫大往往提示急性的病毒或細菌感染,如:艾滋病、梅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也可見于非傳染性的疾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白血病、淋巴瘤等。質(zhì)地堅硬的淋巴結淋巴結的質(zhì)地摸起來堅硬且無痛感,與周圍組織粘連或者融合時要高度警惕,這種特征一般是惡性腫瘤的轉(zhuǎn)移到淋巴結的征象;同樣質(zhì)地堅硬的淋巴結腫大還可能會是惡性淋巴瘤。逐漸增大的淋巴結逐漸增大的淋巴結可能是一般的炎癥,這種淋巴結腫大,一般摸起來質(zhì)地不會特別堅硬,且與周圍組織沒有粘連的跡象,活動度好,常常會有壓痛,抗炎處理后淋巴結會縮小。并且淋巴瘤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上也是多種多樣的,目前根據(jù)腫瘤的分期不同,放射治療在臨床上占據(jù)主要治療方式,可以局部放療,也可以考慮聯(lián)合靶向藥物治療。淋巴瘤的分類的不同、對治療敏感程度都決定了患者的生存期,預后較好的淋巴瘤可以活10年甚至20年以上都可以達到。
藺強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09月28日267
0
0
-
縱膈大B淋巴瘤化療后放療劑量如何選擇?
石安輝醫(yī)生的科普號2023年09月18日28
0
1
淋巴瘤相關科普號

黃晶晶醫(yī)生的科普號
黃晶晶 副主任醫(yī)師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普外腔鏡微創(chuàng)外科
100粉絲3.6萬閱讀

郭炳濤醫(yī)生的科普號
郭炳濤 主治醫(yī)師
甘肅省腫瘤醫(yī)院
血液科
35粉絲732閱讀

薛愷醫(yī)生的科普號
薛愷 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
血液科
5901粉絲23.4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范磊 主任醫(yī)師江蘇省人民醫(yī)院 血液內(nèi)科
淋巴瘤 116票
白血病 2票
擅長:各種淋巴瘤(T、B、NK/T細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fā)性骨髓瘤、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Castleman病和朗格漢斯細胞增生癥等精確診斷和個體化治療,在CAR-T細胞治療和造血干細胞移植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 -
推薦熱度4.7王華 副主任醫(yī)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血液腫瘤科
淋巴瘤 85票
多發(fā)性骨髓瘤 48票
白血病 5票
擅長:多發(fā)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等血液系統(tǒng)腫瘤的內(nèi)科治療及研究 -
推薦熱度4.5石軍 主任醫(yī)師上海第九人民醫(yī)院 血液內(nèi)科
淋巴瘤 36票
多發(fā)性骨髓瘤 7票
白血病 3票
擅長:1,淋巴瘤(頸部、口腔、鼻、鼻竇、扁桃體、眼及眼眶等頭頸部淋巴瘤,肺、縱隔淋巴瘤等) 2,淋巴結腫大、 3,骨髓瘤、 4,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的診斷、治療以及造血干細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