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內容
-
中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診斷和治療指南(2024版)
摘要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包括一組非血液系統(tǒng)(繼發(fā)或反應性)和血液系統(tǒng)(原發(fā)或克隆性)疾病,該組疾病可能伴有器官受損?;谛碌呐R床研究數(shù)據(jù)和對疾病分子遺傳學解析結果,202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和國際共識分型(ICC)對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疾病的診斷和分型標準進行了更新。本指南是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版)》基礎上的更新,旨在為我國血液學工作者提供一個規(guī)范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診斷程序、實驗室檢查、診斷標準和治療原則。自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診斷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7年版)?[?1?]頒布以來,對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基于分子學的診斷分型和治療有了許多新的認知,為了規(guī)范我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臨床診治,由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牽頭,參考國際最新診治指南?[?2?,?3?,?4?,?5?,?6?,?7?],在廣泛征求國內專家意見基礎上,最終達成了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診斷程序、實驗室檢查、診斷標準和治療原則等方面的共識,特制定了本指南。一、定義和分類?[?2?,?3?,?4?,?5?,?6?,?7?]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Eosinophilia):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0.5×10?9/L。2.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Hypereosinophilia,HE):外周血2次檢查(間隔時間>1個月)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1.5×10?9/L和(或)骨髓有核細胞計數(shù)嗜酸性粒細胞比例≥20%和(或)病理證實組織嗜酸性粒細胞廣泛浸潤和(或)發(fā)現(xiàn)嗜酸性粒細胞顆粒蛋白顯著沉積(在有或沒有較明顯的組織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情況下)。3.HE的分類:分為遺傳性(家族性)HE(HE?FA)、繼發(fā)性(反應性)HE(HE?R)、原發(fā)性(克隆性/腫瘤性)HE(HE?N)和意義未定(特發(fā)性)HE(HE?US)四大類。(1)HE?FA:發(fā)病機制不明,常見于兒童,有些患者同時伴有免疫缺陷,無HE?R和HE?N證據(jù)。(2)HE?R:主要可能原因有:①感染性疾?。杭纳x、病毒(如HIV、單純皰疹病毒、HTLV-2)、真菌、細菌、分枝桿菌感染等;②過敏/變態(tài)反應性疾?。喝缦⑻貞云ぱ?、花粉癥、過敏性胃腸炎等;③呼吸道疾?。篖ǒeffler綜合征、過敏性支氣管肺曲霉菌病等;④心臟?。簾釒膬饶だw維化、嗜酸性粒細胞性心內膜心肌纖維化或心肌炎等;⑤皮膚?。禾貞云ぱ住⑹n麻疹、濕疹、大皰性類天皰瘡、皰疹樣皮炎、Gleich綜合征等;⑥結締組織/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癥性腸病、乳糜瀉、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結節(jié)病、系統(tǒng)性硬化癥、干燥綜合征、大皰性類天皰瘡、IgG4相關疾病、嗜酸性粒細胞性筋膜炎等;⑦藥物:阿司匹林、非甾體抗炎藥、抗生素、藥物反應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全身癥狀綜合征(DRESS)等;⑧腫瘤:實體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ㄊ人嵝粤<毎麨榉强寺⌒裕⑾到y(tǒng)性肥大細胞增多癥(嗜酸性粒細胞為非克隆性)等;⑨免疫系統(tǒng)疾?。焊逫gE綜合征、Omenn綜合征、Wiskott-Aldrich綜合征、IgA缺乏癥等;⑩其他: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實體器官排斥反應、木村病等。(3)HE?N:是指嗜酸性粒細胞起源于血液腫瘤克隆,定名為髓系和淋系腫瘤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和酪氨酸激酶基因融合(Myeloid/lymphoidneoplasmswitheosinophiliaandtyrosinekinasegenefusions,M/LN-eo-TK)。根據(jù)受累基因不同,分為MLN伴PDGFRA重排、MLN伴PDGFRB重排、MLN伴FGFR1重排、MLN伴JAK2重排、MLN伴FLT3重排和MLN伴ETV6∷ABL1等6個亞型。(4)HE?US:查不到上述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發(fā)或繼發(fā)原因。4.HE相關的器官受損?[?1?,?5?]?:器官功能受損,伴顯著的組織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和(或)發(fā)現(xiàn)嗜酸性粒細胞顆粒蛋白廣泛沉積(在有或沒有較顯著的組織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情況下)且有以下1條及以上:①纖維化(肺、心臟、消化道、皮膚和其他臟器組織);②血栓形成伴或不伴栓塞;③皮膚(包括黏膜)紅斑、水腫/血管性水腫、潰瘍、瘙癢和濕疹;④外周或中樞神經病伴或不伴慢性或反復神經功能障礙。5.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HES):符合HE診斷標準,同時有HE相關的器官受損且需除外其他可作為主因導致器官受損的疾病。HES包括:①特發(fā)性HES,其中包括可獨立診斷的淋巴細胞變異性HES(L-HES)(流式細胞術免疫表型分型證實CD3?+、CD4?-、CD8?-或CD3?-、CD4?+或CD3?+、CD4?+、CD7?-的異常T淋巴細胞);②原發(fā)性(腫瘤性)HES;③繼發(fā)性(反應性)HES。二、診斷程序?[?1?,?2?,?3?,?4?,?5?,?6?,?7?,?8?,?9?]通過仔細詢問病史、查體,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明確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可能原因,并評價可能的嗜酸性粒細胞相關終末器官受損或功能異常(?圖1?)。圖1.嗜酸粒細胞增多癥診斷與治療流程圖1.詢問病史時應仔細尋問有無過敏性疾病、有無皮疹或淋巴結腫大史、有無心肺和胃腸道癥狀。有無發(fā)熱、盜汗、體重下降、瘙癢和酒精誘導的疼痛等體質性癥狀。詳細詢問旅游史,特別是有無熱帶地區(qū)旅游史。2.所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患者均應進行以下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①全血細胞計數(shù)和外周血涂片分類計數(shù);②常規(guī)生化檢查,包括肝、腎功能,電解質和乳酸脫氫酶;③紅細胞沉降率和(或)C反應蛋白;④血清VitB12。3.無癥狀且僅輕至中度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在(0.5~1.5)×10?9/L]患者,可以暫不進行進一步檢查。4.有全身癥狀或持續(xù)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1.5×10?9/L),伴或不伴有可疑器官受損,首先應進行以下檢查,確定或排除繼發(fā)原因。(1)考慮過敏原因:血清IgE,變應原特異的IgE,特異過敏癥的皮膚針刺試驗。(2)考慮非過敏性皮膚原因:皮膚活檢。(3)考慮感染原因:大便寄生蟲和蟲卵鏡檢,可疑感染寄生蟲的血清學試驗,HIV和HTLV-2。(4)考慮胃腸道原因:上胃腸道內鏡,小腸鏡或肛腸鏡檢查,血清淀粉酶,乳糜瀉相關自身抗體的血清學檢測。(5)考慮結締組織病:抗核抗體(ANA)或抗雙鏈DNA抗體(dsDNA)等風濕抗體相關檢查。(6)考慮血管炎: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HBV、HCV、HIV、CMV和B19病毒的血清學檢測。(7)考慮呼吸疾病:影像檢查(如肺部CT),纖維支氣管鏡。5.無明確繼發(fā)原因且嗜酸性粒細胞增多(>1.5×10?9/L)患者,應考慮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伴克隆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為確定或排除可能疾病,應進行以下檢查:①骨髓穿刺涂片分類計數(shù);②骨髓活檢組織切片病理細胞學分析;③FISH或RT-PCR檢測FIP1L1::PDGFRA融合基因;④染色體核型分析;⑤血清肥大細胞類胰蛋白酶;⑥T細胞免疫表型分析±TCR基因重排;⑦如果染色體核型分析顯示累及4q12(PDGFRA)、5q31-33(PDGFRB)、8p11-12(FGFR1)、9p24(JAK2)、9q34(ABL1)、13q12(FLT3),或其他酪氨酸激酶基因位點的染色體易位,則應采取RT-PCR或RNA測序方法(RNA-seq)確定相關融合基因。6.如果有可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所致的器官受損,應進行受累器官的評估。(1)心臟評估:心電圖、心肌肌鈣蛋白和(或)N-末端原腦鈉肽(NT-proBNP)測定與超聲心動圖和(或)心臟MRI(在心肌肌鈣蛋白升高或有心臟損傷的臨床特征情況下)有助于確定是否有心臟受累和(或)器官損傷。(2)肺臟評估:肺功能檢查、肺部影像學檢查(如肺HRCT)、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和支氣管肺泡灌洗有助于確認患者肺部受累。(3)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評估:確認嗜酸性粒細胞誘導的周圍神經病變需要做肌電圖和神經活檢。(4)有耳鼻喉癥狀的患者應進行鼻竇炎、鼻息肉病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評估。(5)確認組織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嗜酸性粒細胞導致的器官損傷需做器官活組織檢查(皮膚、肺或肝活組織檢查)并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查(IHC)。胃腸道受累的患者應做胃、腸鏡檢查和相關黏膜活組織檢查并做IHC(CD25、CD117和類胰蛋白酶)。確認皮膚受累伴嗜酸性粒細胞性筋膜炎需做深層皮膚活檢和MRI。(6)不明原因的血栓事件應記錄為一種嗜酸性粒細胞相關的組織損害。(7)有終末器官受損的患者,隨訪期間器官功能的監(jiān)測頻度依據(jù)器官受損的嚴重程度和廣度和(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惡變來加以決定。三、診斷與鑒別診斷1.引起繼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原發(fā)病的診斷參考相應診斷標準。2.M/LN-eo-TK的診斷與分期?[?2?,?3?,?4?,?5?,?6?,?7?,?8?]:(1)確定疾病的程度:疾病是否累及骨髓、外周血或髓外疾病(extramedullarydisease,EMD)或均有累及。(2)疾病分期:根據(jù)骨髓和外周血相關檢查,按現(xiàn)有標準?[?10?,?11?,?12?,?13?]確定是慢性期(chronicphase)還是急變期(blastphase)。慢性期骨髓和外周血可表現(xiàn)為骨髓增殖性腫瘤(MPN)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腫瘤)/骨髓增殖性腫瘤[MDS(N)/MPN],伴或不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骨髓中也可出現(xiàn)不典型肥大細胞增殖。急變期(原始細胞≥20%)骨髓和外周血可表現(xiàn)為急性髓系白血?。ˋML)、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和混合系別急性白血?。∕PAL)。迄今尚無類似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加速期(骨髓或外周血原始細胞10%~19%)的界定。EMD等同為急變期,EMD可表現(xiàn)為髓系肉瘤、T細胞/B細胞淋巴瘤,或髓系/T或B淋巴細胞混合系別急變期疾病。EMD可以單獨存在或與骨髓或外周血受累的慢性期或急變期疾病共存,EMD受累系別可以與骨髓或外周血受累系別不同。(3)確定骨髓或外周血和EMD受累系別:采用免疫表型分析(流式細胞術免疫表型分析和/或IHC)確定骨髓或外周血和EMD受累系別。3.特發(fā)性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iHES)診斷標準?[?3?,?4?,?5?]:①除外以下情況:反應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變異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產生細胞因子,免疫表型異常的T細胞亞群);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非特指(CEL-NOS);WHO標準可確診的髓系腫瘤(如MDS、MPN、MDS/MPN、AML)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M/LN-eo-TK。②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1.5×10?9/L,必須至少持續(xù)6個月,且必須有組織受損。如果沒有組織受損,則診斷特發(fā)性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4.iHES與CEL-NOS的鑒別:CEL-NOS歸屬骨髓增殖性腫瘤,可有非特異性克隆細胞遺傳學或分子異?;蛟技毎黾樱ㄍ庵苎?2%或骨髓>5%),骨髓細胞形態(tài)有明顯的巨核細胞發(fā)育異常,可同時伴有粒系和(或)紅系發(fā)育異常,MF-2或MF-3纖維化。iHES與CEL-NOS的主要鑒別要點見?表1?。表1.特發(fā)性高嗜酸粒細胞增多綜合征(iHES)與慢性嗜酸粒細胞白血病-非特指(CEL-NOS)的鑒別診斷要點5.M/LN-eo-TK與Ph-likeALL的鑒別:JAK2與其他伴侶基因的融合,例如t(5;9)(q14.1;p24.1)/SSBP2::PAX5和PAX5::JAK2通常是BCR∷ABL1樣B-ALL,而不是M/LN-eo-TK,二者的主要鑒別手段是至少選一個JAK2探針采用FISH方法證實嗜酸性粒細胞是否有JAK2基因受累,如陽性則診斷M/LN-eo-TK,陰性則診斷Ph-likeALL。四、治療?[?2?,?3?,?4?,?5?,?6?,?7?,?8?]繼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主要是針對原發(fā)病的治療。原發(fā)性和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一般以重要器官受累和功能障礙作為主要治療指征。由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不一定與終末器官受損呈正比,因此,如果沒有明確的器官受累和功能障礙,尚無是否需要治療以及何時開始治療的共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治療的目的是降低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和減少嗜酸性粒細胞介導的器官功能受損。1.緊急處理:當有嚴重的或致命性器官受累,特別是心臟和肺,應進行緊急處理。首選靜脈輸注甲潑尼龍1mg·kg?-1·d?-1,或口服潑尼松0.5~1.0mg·kg?-1·d?-1。如果極度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應同時給予別嘌呤醇。1~2周后逐漸緩慢減量,2~3個月減量至最少維持劑量。2.M/LN-eo-TK的治療:(1)PDGFRA和PDGFRB重排患者的治療:慢性期患者首選伊馬替尼,起始劑量為100mg/d,如療效不佳,可加大劑量至400mg/d,直至達完全臨床、血液學和分子生物學緩解?[?3?,?7?,?14?,?15?]。檢測外周血細胞計數(shù)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如果有器官受損應同時評估靶器官功能,治療3個月后進行細胞遺傳和分子學療效評估,如達到完全血液學、細胞遺傳和分子學緩解,則進入維持治療階段。維持治療方案尚無共識,可繼續(xù)維持原劑量,或改為隔日1次或每周1次給藥,以維持臨床完全緩解及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在正常范圍。急變期患者采用伊馬替尼(100~400mg/d)聯(lián)合原發(fā)腫瘤治療方案作為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前橋接治療,如果適合HSCT應盡快進行HSCT。已有PDGFRA基因突變(常見突變?yōu)門674I和D842V)和DGFRB基因突變(如C843G)導致伊馬替尼耐藥的報道?[?3?,?7?,?16?,?17?,?18?]。(2)FGFR1重排患者的治療:首選參加臨床試驗,如無合適臨床試驗,慢性期患者可選擇培米替尼(pemigatinib)或米哚妥林、普納替尼、奧雷巴替尼,急變期采用培米替尼(pemigatinib)或米哚妥林、普納替尼、奧雷巴替尼聯(lián)合AML或ALL樣化療作為HSCT前橋接治療,如果適合HSCT應盡快進行HSCT?[?3?,?7?,?19?,?20?]。(3)ABL1和FLT3重排患者的治療:首選參加臨床試驗,如無合適臨床試驗,ABL1重排慢性期患者可選擇達沙替尼、尼洛替尼,或阿西米尼(asciminib)、博舒替尼、伊馬替尼和普納替尼,F(xiàn)LT3重排患者可選用吉瑞替尼、米哚妥林、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急變期采用上述藥物聯(lián)合AML或ALL樣化療作為HSCT前橋接治療,如果適合HSCT應盡快進行HSCT?[?3?,?7?,?21?]。(4)JAK2重排患者的治療:首選參加臨床試驗,如無合適臨床試驗,慢性期患者可選用蘆可替尼或菲卓替尼治療,急變期采用上述藥物聯(lián)合AML或ALL樣化療作為HSCT前橋接治療,如果適合HSCT應盡快進行HSCT?[?3?,?7?,?22?]。3.意義未定(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治療?[?3?,?4?,?5?,?6?,?7?,?23?]?:(1)一線治療首選潑尼松1mg·kg?-1·d?-1口服,1~2周后逐漸緩慢減量,2~3個月減量至最少維持劑量?[?24?]。若減量過程中病情反復,至少應恢復至減量前用藥量。完全和部分緩解率為65%~85%。治療1個月后如果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1.5×10?9/L或最低維持劑量>10mg/d,應改用二線治療。二線治療藥物選擇包括:①伊馬替尼400mg/d,4~6周后無效則停用;②干擾素?[?3?,?7?],劑量選擇尚無共識,一般為100~500IU·m?-2·d?-1,一般需數(shù)周后方可起效;③環(huán)孢素A,劑量文獻報道150~500mg/d不等;④硫唑嘌呤,推薦起始劑量為1~3mg·kg?-1·d?-1,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應選用較低起始劑量,依患者臨床和血液學反應調整劑量;⑤羥基脲0.5~3.0g/d,可單用或與干擾素聯(lián)合使用;⑥單克隆抗體,如Mepolizumab、reslizumab和Alemtuzumab等。(2)支持及手術治療:對于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較高患者,可進行細胞單采術,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療具有預防血栓作用;換瓣手術可能使心臟瓣膜有損害的患者獲益。五、療效判斷標準最近MLN國際工作組以培米替尼治療FGFR1重排的M/LN-eo-TK的Ⅱ期臨床試驗FIGHT-203試驗方案為基礎提出了一個M/LN-eo-TK的療效判斷標準?[?24?],但該標準尚待以后前瞻性臨床試驗來加以確證。引自: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白血病淋巴瘤學組.中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診斷和治療指南(2024版)[J].?中華血液學雜志,2024,45(01):1-7.
賈晉松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12月16日649
0
0
-
IgE明顯增高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需要使用奧馬珠單抗嗎?
該例患者,長期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骨髓涂片細胞形態(tài)學見大量嗜酸性粒細胞。但未見活檢病理結果。因此,補充TCR、Ig,髓系腫瘤基因檢測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骨穿對很多患者仍然是較大的精神負擔?;颊呔C合考慮,對骨穿檢查不太情愿。因此,考慮到患者IgE明顯增高??笽gE靶向生物制劑-奧馬珠單抗被當?shù)蒯t(yī)生推薦,本人也贊成這樣的臨床嘗試。屬于臨床證據(jù)支持下的探索性用藥。當然,我最想表達的是,真正對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明確診斷,需要做大量的篩查。費用也是很高的,如何平衡高昂的檢查費用,與精準的診治,考驗的不僅僅是醫(yī)生的智慧。
杜老師講課啦2024年11月15日190
0
0
-
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的原因?
杜老師講課啦2024年11月02日95
0
1
-
嗜酸性粒細胞與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是免疫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與寄生蟲感染和過敏反應有關。然而,近年來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細胞在多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中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這些疾病不僅包括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CRSwNP),還涉及較少見的原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道疾?。‥GID),以及罕見的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和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HES)。嗜酸性粒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嗜酸性粒細胞是骨髓中生成的一種白細胞,通常存在于血液和組織中。它們在寄生蟲感染和過敏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嗜酸性粒細胞通過釋放多種效應分子(如主要堿性蛋白、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嗜酸性粒細胞過氧化物酶和白三烯)來介導炎癥反應。嗜酸性粒細胞相關疾病的多樣性嗜酸性粒細胞相關疾?。‥ADs)表現(xiàn)出高度的異質性,涉及不同的器官和系統(tǒng)。根據(jù)嗜酸性粒細胞的病理作用,這些疾病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呼吸系統(tǒng)疾病哮喘:特別是嗜酸性粒細胞性哮喘,與血液和組織中的嗜酸性粒細胞密切相關。嗜酸性粒細胞通過釋放炎癥介質,引發(fā)氣道炎癥、粘液分泌增加和氣道高反應性,導致哮喘癥狀的加重。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CRSwNP):這種疾病常伴有鼻腔和鼻竇的持續(xù)性炎癥,嗜酸性粒細胞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CRSwNP患者的鼻息肉組織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且這些細胞釋放的炎癥介質與組織損傷和纖維化有關。2、胃腸道疾病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道疾?。‥GID):包括嗜酸性食管炎、嗜酸性胃炎和嗜酸性結腸炎等,表現(xiàn)為胃腸道的炎癥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EGID的癥狀因受累部位不同而異,包括腹痛、腹瀉、嘔吐和消化不良等。3、血管和結締組織疾病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EGPA):這種罕見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系統(tǒng)性血管炎為特征。EGPA患者常表現(xiàn)為哮喘、鼻竇炎和多系統(tǒng)受累,包括皮膚、神經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等。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HES):HES的特點是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并可能累及多個器官系統(tǒng),如心臟、肺、皮膚和神經系統(tǒng)。HES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可能包括皮疹、呼吸困難、心衰和神經系統(tǒng)癥狀等。診斷和治療的進展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使我們對嗜酸性粒細胞和相關疾病的理解大大加深,尤其是在II型炎癥的機制和生物學方面。這為靶向治療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進展:診斷技術的進步血液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是診斷和監(jiān)測EADs的重要指標。持續(xù)的高嗜酸性粒細胞(>1.5×10^9/L)需要詳細的診斷工作,包括排除繼發(fā)性原因(如感染和藥物反應)和確定原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性疾病。組織活檢和免疫組織化學:用于評估組織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情況,這在診斷EGID和CRSwNP中尤為重要。影像學檢查:如CT和MRI,可幫助評估疾病的累及范圍和嚴重程度,特別是在CRSwNP和EGPA的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生物靶向療法抗IL-5療法:如美泊利單抗(mepolizumab)和貝那利單抗(benralizumab),專門針對嗜酸性粒細胞,顯著減少哮喘患者的癥狀和急性發(fā)作。這些藥物通過阻斷IL-5的作用,減少嗜酸性粒細胞的生成和存活,從而減輕炎癥反應??笽L-4/IL-13療法:如度普利尤單抗(dupilumab),對CRSwNP和嗜酸性粒細胞性哮喘患者有顯著療效。這類藥物通過抑制IL-4和IL-13的信號傳導,減少炎癥介質的釋放和嗜酸性粒細胞的活化。傳統(tǒng)治療方法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prednisone)和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仍然是EADs的主要治療手段。激素通過抑制免疫反應和炎癥介質的釋放,有效控制癥狀,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和環(huán)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用于治療嚴重的EGPA和HES患者。這些藥物通過抑制免疫系統(tǒng)的活性,減少嗜酸性粒細胞的生成和功能。多學科協(xié)作由于EADs的異質性,建議采用多學科協(xié)作的診療模式。變態(tài)反應科醫(yī)生、臨床免疫學家、呼吸科醫(yī)生和胃腸病學家在診斷和治療中發(fā)揮關鍵作用,特別是在識別和管理II型炎癥及其相關病理方面。未來展望隨著對嗜酸性粒細胞生物學和病理機制的深入研究,未來可能會開發(fā)出更多精準靶向治療方法。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將顯著降低疾病負擔和醫(yī)療成本。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發(fā)展方向:新型生物標志物:研究新的生物標志物,以更準確地診斷和監(jiān)測EADs。例如,通過檢測血液和組織中的特定蛋白質或基因表達模式,幫助區(qū)分不同類型的EADs。個體化治療方案: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利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先進技術,識別患者對不同治療的反應,從而優(yōu)化治療效果。新型藥物開發(fā):開發(fā)更多靶向嗜酸性粒細胞及其相關炎癥通路的新型藥物。例如,針對IL-33、TSLP等新的炎癥介質,設計特異性抑制劑,以進一步減少嗜酸性粒細胞的活化和炎癥反應。結論總之,嗜酸性粒細胞在多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作為過敏反應科醫(yī)生,我們需要不斷更新知識,掌握最新的診斷和治療進展,以更好地服務患者。通過多學科協(xié)作和精準醫(yī)學的應用,EADs的管理將迎來更光明的未來。繼續(xù)研究嗜酸性粒細胞的病理機制和開發(fā)新的治療策略,將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希望和福祉。
盛景祖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7月25日378
0
3
-
除了過敏,還有什么原因會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柳絮花粉季節(jié),過敏患者激增,大家通常將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與過敏性疾病相聯(lián)系。然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實際上是包括非血液系統(tǒng)(繼發(fā)性或反應性升高)和血液系統(tǒng)(原發(fā)或克隆性升高)的一組疾病,該組疾病可能伴有嗜酸細胞浸潤引起的相關器官功能損傷。一、定義?具體來說,當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0.5×10^9/L,我們臨床可診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Eosinophilia)。另外,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滿足以下情況時,滿足診斷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Hypereosinophilia,HE),具體包括:①外周血2次檢查(間隔時間在1個月以上)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shù)>1.5×10^9/L;②骨髓有核細胞計數(shù)嗜酸性粒細胞比例≥20%;③病理證實組織嗜酸性粒細胞廣泛浸潤;④發(fā)現(xiàn)嗜酸性粒細胞顆粒蛋白顯著沉積(在有或沒有較明顯的組織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情況下)。?二、病因???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果血常規(guī)提示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升高,需要考慮以下可能原因:(1)遺傳性(家族性)HE:發(fā)病機制不明,常見于兒童,有些患者同時伴有免疫缺陷,沒有繼發(fā)性或克隆性嗜酸性粒細胞升高的證據(jù)。(2)繼發(fā)性(反應性)HE:主要可能原因有:①感染性疾?。杭纳x、病毒(如HIV、單純皰疹病毒、HTLV-2)真菌、細菌、分枝桿菌感染等;②過敏/變態(tài)反應性疾?。喝缦?、特應性皮炎、花粉癥、過敏性胃腸炎等;③呼吸道疾?。篖ǒeffler綜合征、過敏性支氣管肺曲霉菌病等;④心臟?。簾釒膬饶だw維化、嗜酸性粒細胞性心內膜心肌纖維化或心肌炎等;⑤皮膚?。禾貞云ぱ?、蕁麻疹、濕疹、大皰性類天皰瘡、皰疹樣皮炎、Gleich綜合征等;⑥結締組織/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癥性腸病、乳糜瀉、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結節(jié)病、系統(tǒng)性硬化癥、干燥綜合征、大皰性類天皰瘡、IgG4相關疾病、嗜酸性粒細胞性筋膜炎等;⑦藥物:阿司匹林、非甾體抗炎藥、抗生素、藥物反應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全身癥狀綜合征(DRESS)等;⑧腫瘤:實體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ㄊ人嵝粤<毎麨榉强寺⌒裕?、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多癥(嗜酸性粒細胞為非克隆性)等;⑨免疫系統(tǒng)疾病:高IgE綜合征、Omenn綜合征、Wiskott-Aldrich綜合征、IgA缺乏癥等;⑩其他: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實體器官排斥反應、木村病等。(3)原發(fā)性(克隆性/腫瘤性)HE:是指嗜酸性粒細胞起源于血液腫瘤克隆,定名為髓系和淋系腫瘤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和酪氨酸激酶基因融合(M/LN-eo-TK)。根據(jù)受累基因不同,分為MLN伴PDGFRA重排、MLN伴PDGFRB重排、MLN伴FGFR1重排、MLN伴JAK2重排、MLN伴FLT3重排和MLN?ETV6::ABL1等6個亞型。(3)意義未定(特發(fā)性)HE:查不到上述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發(fā)或繼發(fā)性原因。?三、相關器官功能損害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可能伴有的器官受損:器官功能受損,伴顯著的組織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和(或)發(fā)現(xiàn)嗜酸性粒細胞顆粒蛋白廣泛沉積(在有或沒有較顯著的組織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情況下)且有以下1條及以上:①纖維化(肺、心臟、消化道、皮膚和其他臟器組織);②血栓形成,伴或不伴栓塞;③皮膚(包括黏膜)紅斑、水腫/血管性水腫、潰瘍、瘙癢和濕疹;④外周或中樞神經病變,伴或不伴慢性或反復神經功能障礙?;诖?,患者如果偶然發(fā)現(xiàn)血常規(guī)提示嗜酸性細胞明顯升高,或者出現(xiàn)了相關臨床癥狀表現(xiàn),請不要忽視身體的警示,建議請血液專科醫(yī)師進行相關檢查及診斷。參考文獻:中國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診斷和治療指南(2024版)
廣安門醫(yī)院科普號2024年04月09日317
0
2
-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相關的皮膚病
嗜酸性粒細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約占1%-3%,其絕對計數(shù)低于0.35×109/L。嗜酸粒細胞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絕對計數(shù)和相對比例增加,根據(jù)其增多的程度分為輕度[(0.35-1.5)×109/L]、中度[(1.5-5.0)×109/L]和重度(>5.0×109/L)。有的患者僅表現(xiàn)為皮損處嗜酸性粒細胞增加,外周血改變并不明顯。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可以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呢?本文將帶你一窺門徑。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皮膚病一、特應性皮炎特應性皮炎臨床上以反復發(fā)作的慢性濕疹樣皮疹為主要表現(xiàn),伴有顯著的皮膚干燥和瘙癢。皮膚中嗜酸粒細胞增加是特應性皮炎的典型表現(xiàn),其外周血計數(shù)通常呈中度升高,且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二、藥疹藥疹又稱藥物性皮炎,是藥物通過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的皮膚黏膜炎癥的反應。最常見的發(fā)疹性藥疹臨床表現(xiàn)為彌漫性鮮紅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紅色斑丘疹。皮膚中嗜酸粒細胞浸潤是其特征性的表現(xiàn)。三、自身免疫性大皰病大皰性類天皰瘡是由自身免疫反應異常引起的細胞問連接受損最終導致表皮下水皰的一種大皰性皮膚病,患者常伴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皰疹樣皮炎在真皮乳頭中性粒細胞浸潤處也常發(fā)現(xiàn)嗜酸粒細胞,這表明嗜酸粒細胞在本病中起著某種作用。四、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是一組病因不明,以血液和/或骨髓嗜酸性粒細胞持續(xù)增多,組織中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征的疾病。診斷標準為排除繼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后,至少2次外周血嗜酸增多(>1.5×109/L),或者有明顯的組織中嗜酸增多并伴有癥狀和顯著的外周血嗜酸增多。嗜酸粒細胞增多性皮炎符合上述標準但不伴內臟器官損傷,皮損多形性,如紅斑、丘疹、風團等,常泛發(fā)全身。五、嗜酸性蜂窩織炎嗜酸性蜂窩織炎又稱Wells綜合征,單發(fā)或多發(fā),表現(xiàn)為復發(fā)性瘙癢或痛性結節(jié),表現(xiàn)為特征性急性蜂窩織炎樣皮損,通常有水皰形成,50%患者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目前其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病毒或真菌感染,昆蟲叮咬和藥物相關。六、嗜酸性筋膜炎嗜酸性筋膜炎好發(fā)于前臂和小腿伸側,初起為紅斑、水腫和硬性斑塊,逐漸侵及筋膜而出現(xiàn)皮下硬結,四肢可發(fā)生攣縮、運動受限,雷諾征少見,末梢血嗜酸增多,晚期筋膜纖維化,似硬皮病。七、嗜酸性脂膜炎嗜酸性脂膜炎為脂膜炎的一種類型.臨床表現(xiàn)與其他脂膜炎相似,以皮下結節(jié)為主,組織病理可見皮下脂肪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末梢血嗜酸可增多或在正常范圍內。糖皮質激素系統(tǒng)應用有良效。八、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又名Ofuji病,慢性反復發(fā)作。經典型表現(xiàn)為瘙癢性無菌性毛囊性丘疹膿皰,可聚集成片,分布不對稱,好發(fā)于面部、軀干和上肢。組織病理示毛囊漏斗部膿皰伴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半數(shù)患者末梢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九、其他疾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可見于各種過敏反應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等,此外還見于寄生蟲感染、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蟲咬性皮炎、蕁麻疹等。結語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多種皮膚病及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建議患者及時于皮膚科門診就診以規(guī)范診治,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李軍友醫(yī)生的科普號2024年01月20日244
0
0
-
張主任,您好!21年3月查體血常規(guī)異常,無癥狀,醫(yī)生認為是慢性nk增多癥。壽命多長?會進展嗎?預后?
億迎新生患者關愛中心2023年04月19日220
0
0
-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低熱,兒童,找不到原因,中藥可以降低嗜酸粒細胞嗎?
2022年11月24日65
0
0
-
孩子嗜酸細胞性粒細胞增多怎么辦
1、定義嗜酸性粒細胞的正常值一般是小于<0.45×109/L。臨床上,一般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定義為:絕對值計數(shù)大于≥0.5×109/L。注:有些醫(yī)生可能會看到嗜酸性粒細胞的比率增高即判斷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正常個體一般<5%)。但,我們不應該采用百分比來定義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因為百分比可隨白細胞總數(shù)和其他白細胞成分(如,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的比例而變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大多數(shù)臨床實驗室采用嗜酸性粒細胞≥0.5×109/L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嗜酸性粒細胞≥1.5×109/L。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HES):嗜酸性粒細胞≥1.5×109/L(間隔至少1個月的2次檢測均如此),加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所致器官功能障礙。2嚴重程度根據(jù)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分4度:輕度:0.5–1.5×109/L中度:1.5–5.0×109/L重度:>5.0×109/L極重度:>20.0×109/L3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病因輕度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在很多即使是沒有任何癥狀的孩子也比較常見,通常是偶然發(fā)現(xiàn)的,短暫的存在,如果不是持續(xù)性存在,沒有太大的臨床意義。如果由持續(xù)性的重度及以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或者出現(xiàn)了一些危險信號體征情況的話,需要??七M一步尋找病因。常見原因●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特應性皮炎。這些是輕度至中度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最常見原因。藥物過敏:最常見于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和抗癲癇藥。但可由幾乎任何處方或非處方藥物、草藥或膳食補充劑引起?!駛魅静〖纳x(如類圓線蟲病、旋毛蟲病、絲蟲病、弓首線蟲病、血吸蟲病、鉤蟲)。寄生蟲感染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通常從發(fā)病時就存在。體外寄生蟲(如疥瘡、蠅蛆病)患有異食癖的兒童有可能攝入動物糞便中的弓首線蟲,那些赤腳在沙土中玩耍的兒童可能會出現(xiàn)皮膚幼蟲移行癥。包括類圓線蟲和弓首線蟲在內的一些寄生蟲是世界范圍內的地方病,無論旅行史如何,都應予以考慮。但通常在細菌和病毒感染中,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通常是被抑制的。罕見原因●腫瘤疾病原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急性或慢性嗜酸性白血病其他髓系腫瘤(如慢性髓系白血病、系統(tǒng)性肥大細胞增多癥)淋巴惡性腫瘤●免疫疾病免疫缺陷(例如,DOCK8缺陷、高IgE綜合征、Omenn綜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特發(fā)性疾病(如結節(jié)病、炎癥性腸病、IgG4疾病、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嗜酸性細胞疾病特發(fā)性嗜酸細胞增多綜合征伴有多血管炎的嗜酸性肉芽腫病嗜酸性胃腸疾病●其他原因輻射暴露膽固醇栓塞腎上腺功能減退白介素-2治療4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怎么辦?持續(xù)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并不常見。如果輕度嗜酸性粒細胞升高(>0.5×109/L),持續(xù)超過3-6個月以上,需要注意尋找原發(fā)病因。若無癥狀,可每6個月左右復查一次。中度嗜酸性粒細胞升高(1.5–5.0×109/L),持續(xù)超過1個月以上,以及重度嗜酸性粒細胞增高(>5.0×109/L),需要立刻進行病因方面的檢查,以及轉入專科診治。而極重度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則需要住院檢查,盡快查明病因,并且監(jiān)測有無臟器損害等情況。提示需要緊急評估或轉診的危險信號:包括急性發(fā)熱、淋巴結腫大、器官腫大或器官功能障礙。兒童期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通常是繼發(fā)于另一種疾病的反應性增高,而不是原發(fā)性白細胞異常。因此只有查明原發(fā)病因之后,針對原發(fā)病因進行治療,才會得到緩解。
付朝杰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1月10日771
0
0
-
白細胞計數(shù)10.16,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0.08,平均血小板分布寬度16.4,平均血小板體積8.9
于莉醫(yī)生的科普號2022年10月02日138
0
0
相關科普號

楊春杰醫(yī)生的科普號
楊春杰 主任醫(yī)師
寧津縣人民醫(yī)院
神經內科
142粉絲155.4萬閱讀

呂曉娟醫(yī)生的科普號
呂曉娟 主任醫(yī)師
杭州市兒童醫(yī)院
兒內科
2788粉絲29.8萬閱讀

王魯群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魯群 主任醫(yī)師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血液科
221粉絲9.6萬閱讀
-
推薦熱度5.0張昊澤 主治醫(yī)師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 風濕免疫科
干燥綜合征 6票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2票
紅斑狼瘡 2票
擅長:擅長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各種關節(jié)炎、肌炎、血管炎等各種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治,尤其擅長干燥綜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IgG4相關疾病的診治 -
推薦熱度4.9陳玉梅 主任醫(yī)師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yī)院 兒童血液病診療中心
再生障礙性貧血 7票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6票
兒童白血病 6票
擅長:兒童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先天性血液系統(tǒng)疾病和疑難血液病以及血小板減少癥、凝血功能障礙等。 -
推薦熱度4.9宋志博 副主任醫(yī)師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 風濕免疫科
紅斑狼瘡 7票
成人斯蒂爾病 2票
多發(fā)性肌炎 2票
擅長:銀屑病、關節(jié)炎、風濕性多肌痛、結締組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