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擊波沖擊波治療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高效治療,也就是沖擊波經(jīng)過皮膚、脂肪、肌肉等軟組織后作用于損傷區(qū),不用任何有創(chuàng)傷的器具就可以完成體外松解軟組織的目的,由于接觸的介質不同,在不同組織的交界區(qū)產生不同的機械應力作用,表現(xiàn)對細胞產生拉應力、壓應力和剪切應力,在含有氣泡的組織中還會產生空化效應。骨組織在交變應力的作用下出現(xiàn)顯微裂紋,而這是誘導骨重建的重要原因,而拉應力和空化效應可以松解粘連的組織。沖擊波對慢性軟組織疼痛效果較好,可改善局部循環(huán),促進廢物代謝,消炎,抗感染,松解組織粘連,尤其對軟組織粘連和肌腱鈣化效果較好沖擊波治療儀適用于哪些病癥?(1)主要適用于肌肉、筋膜、肌腱、關節(jié)等軟組織疼痛,尤其對軟組織粘連和肌腱鈣化有非常好的療效。(2)適應癥:肩周炎、肌腱炎(鈣化性、非鈣化性)、網(wǎng)球肘、高爾夫球肘、肘或膝關節(jié)的滑囊炎癥,頸肩僵硬、跟腱炎、髕骨綜合癥、足底筋膜炎、頸椎、腰椎間盤突出、缺血性股骨頭壞死(1、2期)、腰三橫突綜合癥、梨狀肌綜合癥、內側脛骨壓力綜合癥、足跟骨刺引起的疼痛,肌筋膜扳機點區(qū)域、骶髂部疼痛、下腰痛、滑囊炎、腱鞘炎、術后肌腱粘連、骨不連、骨延遲愈合、糖尿病足、腰背肌筋膜炎。預約請聯(lián)系: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中山院區(qū)康復治療室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是最常見的頸椎病類型,其病因可為骨贅擠壓、急性外傷、慢性勞損、關節(jié)囊松弛后小關節(jié)錯位及椎體異位等。骨性和軟組織因素造成椎間孔縮小,神經(jīng)根受壓水腫、炎癥、粘連等。對于經(jīng)正規(guī)非手術療法3個月以上無效的患者,或雖非手術療法有效,但由于癥狀反復發(fā)作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頸椎前路減壓融合手術(ACDF)是目前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主要術式之一。自上世紀50年代Smith和Robinson首次報道以來,ACDF經(jīng)過半世紀的發(fā)展已被視為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金標準”。然而這一“金標準”卻仍缺乏有力的直接證據(jù)支持,因為以往的研究要么缺乏非手術對照組,要么是非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而證據(jù)等級低。為此,瑞典學者Markus Engquist等進行了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比較行ACDF加物理療法與單獨行物理療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將63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患者接受ACDF手術后再行物理治療,稱為手術組,另一組患者不采用手術治療而只采用物理治療,稱為非手術組。共有31例患者被隨機分配至手術組,而非手術組患者為32例。物理療法內容包括一般的與特殊的功能鍛煉,以及緩解疼痛的相關處理?;颊呔S訪24個月以上,主要評價指標包括頸部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頸部與手臂疼痛強度的VAS評分,以及患者的整體狀況評價。該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NDI評分,頸部與手臂疼痛的VAS評分較基線時均顯著降低。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之間的NDI評分、手臂疼痛的VAS評分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但手術組患者的頸部疼痛VAS評分明顯小于非手術組患者。在術后隨訪的第12個月時,手術組中有87%的患者評價自我的癥狀要好于/明顯好于術前,而非手術組該類患者的比例只有62%,兩組患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至術后隨訪第24個月時,手術組與非手術組的這一比例分別達到81%與69%,兩組患者之間已無顯著性差異。圖1 研究設計流程圖圖2.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隨訪時的NDI評分(A)、頸部疼痛強度的VAS評分(B)、手臂疼痛強度的VAS評分(C)表1.患者隨機分組前的社會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表2.參加研究的患者以及37例完成了基線調查問卷但拒絕參與研究的患者其社會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表3.不同隨訪時間點NDI與疼痛強度VAS評分相對于基線的降低程度表4.患者的整體狀況評價該研究結果表明,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而言,手術干預結合物理治療可以在術后第一年的時間里迅速緩解癥狀,其中頸部疼痛與整體健康狀況改善程度要優(yōu)于非手術組。然而至術后第二年時,兩組患者之間的療效差異減小并消失。因此,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在考慮手術治療之前應首先嘗試較系統(tǒng)的物理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