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義富主任醫(yī)師 安徽省腫瘤醫(yī)院 腫瘤內科 結腸癌是全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為了指導治療、評估預后,醫(yī)生會使用TNM分期系統來描述腫瘤的進展程度。TNM分別代表:T(Tumor):原發(fā)腫瘤侵犯深度N(Node):區(qū)域淋巴結是否轉移M(Metastasis):是否出現遠處轉移目前臨床上普遍采用的是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第8版分期標準(2017年發(fā)布),最新版Version9雖已分批發(fā)布,但結腸癌部分尚未完全更新。一、T分期:腫瘤生長深度的分級在結腸癌中,T分期的核心是看腫瘤長到了多深:Tis:原位癌,局限于黏膜層。T1:腫瘤侵入黏膜下層。T2:腫瘤侵入肌層。T3:腫瘤穿透肌層進入漿膜下或周圍組織,但未穿透腹膜表面。T4a:腫瘤穿透腹膜表面,即暴露在腹腔中。T4b:腫瘤直接侵犯或牢固粘連到鄰近器官或結構。二、N分期:淋巴結轉移情況N0: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N1a:有1個區(qū)域淋巴結轉移。N1b:有2–3個區(qū)域淋巴結轉移。N1c:無淋巴結轉移,但存在腫瘤沉積。N2a:有4–6個區(qū)域淋巴結轉移。N2b:有7個或更多區(qū)域淋巴結轉移。三、M分期:是否有遠處轉移M0:沒有遠處轉移。M1a:轉移到單個遠處器官。M1b:轉移到多個遠處器官。M1c:出現腹膜種植轉移。四、整體分期分組(文字版)0期:原位癌(TisN0M0)。I期:T1或T2,N0M0,腫瘤局限于腸壁或肌層,沒有淋巴結轉移。IIA期:T3N0M0,腫瘤穿透肌層進入漿膜下,但未穿透腹膜表面。IIB期:T4aN0M0,腫瘤穿透腹膜表面。IIC期:T4bN0M0,腫瘤侵及鄰近器官或結構。IIIA期:T1–2N1M0,或T1N2aM0,即腫瘤較淺但已有少量淋巴結轉移。IIIB期:例如T3–T4aN1M0,或T2–3N2aM0,或T1–2N2bM0,表現為較多淋巴結轉移。IIIC期:包括T4aN2a、T3–4aN2b、T4bN1–2M0,屬于廣泛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轉移。IV期:任何T和N,只要有M1就屬于IV期;M1a為單個遠處器官轉移,M1b為多個器官轉移,M1c為腹膜種植。五、“T4生存悖論”:高T期不一定比低T期差在癌癥分期中,分期越高通常預后越差。但在結腸癌中,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T4N0(即IIB或IIC期)的患者雖然沒有淋巴結轉移,但預后常常比部分IIIA期更差。IIIA期的典型情況是腫瘤較淺(T1–T2),但有少量淋巴結轉移。按常理,III期的預后應劣于II期,可實際大樣本數據顯示恰恰相反。例如,基于2018–2021年SEER數據的最新研究顯示:三年癌癥特異生存率(CSS):IIB為73.1%,IIC為70.3%,而IIIA高達91.0%。三年總生存率(OS):IIB為64.9%,IIC為63.0%,而IIIA為83.1%。這說明T4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可能更具侵襲性,即使沒有淋巴結轉移,風險也很高。六、未來趨勢:AJCCVersion9的可能變化目前T4的病理解剖定義(T4a與T4b)在Version9依然保持不變,但學術界普遍呼吁在未來分期中:第一,提升T4N0的風險等級,以反映其實際預后;第二,引入更多生物學指標,如腫瘤芽生、淋巴血管侵犯、分子分型等;第三,配合治療策略建議,明確高危II期的輔助化療指征。七、臨床意義對于T4N0的患者,盡管分期上是II期,但應視為高危人群,術后多數情況下建議進行輔助化療,以降低復發(fā)風險??蒲猩希琓4腫瘤的分子機制與轉移模式值得深入探索,以便未來實現更精準的風險分層。分期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讓分期系統既能反映解剖學侵襲程度,也能體現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從而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案。08月10日
71
4
3
-
趙東兵主任醫(yī)師 醫(yī)科院腫瘤醫(yī)院 胰胃外科 最近有一位結腸癌的患者啊,問我說這結腸癌為什么那么容易發(fā)生肝轉移呢?確實是這樣的,我們說結腸癌在就診的時候,有15%~25%的患者伴發(fā)同時的肝轉移,還有患者在根治性手術切除化療之后,15%~25%再會發(fā)生意識性的肝轉移,也就是說啊,結腸癌發(fā)生肝轉移的幾率是非常高的。 那么為什么結腸容易發(fā)生肝轉移呢?這和結腸癌的解剖位置有關系。我們知道結腸動脈供血,靜脈回流,那么靜脈回流的第一站就是門靜脈,門靜脈系統進入到肝臟以后,容易在肝臟停留時間過長,引起這種腫瘤細胞的種植。肝臟本身的解剖學特點也具備腫瘤定植的一個因素,因此呢,腸癌肝轉移的發(fā)生幾率就比較高。 確切的機制也正在研究當中,但是在臨床上這種現象確實是存在的,也有人問說是不是左半結腸癌容易發(fā)生左肝轉移,右半結腸癌容易發(fā)生右肝轉移呢?在臨床上觀察也是有這樣的一個趨勢的,就是右半結腸癌容易發(fā)生右肝的轉移,當然這也和他的解剖學血管供應有關系,我們知道右半結腸癌通常是腸系膜上動脈供血,而腸系膜上靜脈回流進入門靜脈系統也是第一站就到達肝臟,因此呢,就容易引起肝臟的這樣的一個轉移,那么左半結腸癌的供血是腸系膜下動脈。 靜脈回流是腸心膜下靜脈07月16日
46
0
3
-
周海濤主任醫(yī)師 醫(yī)科院腫瘤醫(yī)院 結直腸外科 對于絕大多數的結直腸癌患者來說,住院做手術的體驗肯定不算愉快,甚至說是遭罪,如果不是為了能夠解除病痛的話,應該沒有一名患者想住院做手術。為什么結直腸癌患者住院的感受這么差?我想很可能和這么幾點有關:首當其沖的就是對于住院手術未知的恐懼,對普通患者來說,對于醫(yī)學,特別是外科可以說是一竅不通的,對于手術的理解往往來源于影視劇中的橋段以及網絡上的新聞和親戚朋友的八卦消息。手術前要準備些什么,手術后有多疼,會不會手術后出并發(fā)癥,會不會手術后有生命危險,這些都是未知,甚至有患者手術前準備好了遺囑。其次,病房的居住環(huán)境也是影響就醫(yī)體驗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經濟情況良好,或者有高端商業(yè)保險,可以入住單間的特需病房,甚至是私立醫(yī)院,那么安靜整潔的病房環(huán)境,周到細致的醫(yī)護服務,以及家屬親友的陪護可以大大緩解住院的緊張感。但如果入住的是普通病房,兩人間、三人間、甚至更多的患者同住一屋,隔壁床位患者夜里的呼嚕聲,其他家屬說話走動的吵擾,遇到其他病房發(fā)生搶救,走廊里急促的腳步聲以及高聲的呼叫,都會影響患者的休息,加重患者的緊張感,甚至引發(fā)其他的病癥。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出差開會的經歷,雖然出差可能安排了很好的酒店,單人房間,假如住一天可能還覺得挺好,有一個自己的空間充分休息,但如果讓人連續(xù)住上幾天,還被封在酒店里不讓外出,兩天就會感覺到壓抑,三天就會煩躁難受,巴不得早點回家。病人做手術要在兩人間、三人間住上十天半個月,可想而知會是一個怎樣的心情。再次,常規(guī)手術患者術后需要禁食,得餓上幾天,盡管每天會靜脈輸注營養(yǎng)物質,但饑餓感仍然會有,而且輸營養(yǎng)液也會導致血管疼痛,煩躁等不適;常規(guī)手術后還會留置尿管、引流管、胃管等,大家試想一下鼻子里插一根管子,肚皮上插一根管子,會舒服嗎?有敏感的患者,插了胃管,扭動一下頭都會導致胃管刺激咽反射引起惡心吐;此外,手術后切口的疼痛,全麻的惡心嘔吐等副反應也會增加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所有這些,都會加重患者的心理壓力,影響患者的就醫(yī)感受。有沒有可能在不影響患者手術療效的同時,改善患者的就醫(yī)感受,減少患者手術的痛苦,并且讓患者更快的康復?能不能做完手術后,晚上就能躺在自家的床上休息,吃上家里人給準備的可口的飯菜,追自己喜歡的劇,看自己喜歡的書,家里養(yǎng)寵物的話還能養(yǎng)貓遛狗?隨著外科,麻醉,營養(yǎng),護理等學科的發(fā)展,我們覺得如果把日間手術引入到結直腸外科中來的話,就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就醫(yī)體驗,減少患者對手術的恐懼,減輕患者術后的痛苦。什么是日間手術?顧名思義,就是白天做了手術,晚上就可以出院回家的手術,但這其實只是日間手術中的一部分,在醫(yī)學上,把手術后24小時內就可以出院的手術都稱之為日間手術。日間手術強調的是手術后的超級快速康復,運用外科學,麻醉學,護理學,營養(yǎng)學等一切最新的技術和理念,從圍手術期的各個方面,讓病人快速康復到可以出院回家的標準,提高患者術后的舒適度,同時還不增加病人的手術風險。作為國內第一家開展結直腸癌日間手術的醫(yī)學中心,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遼寧醫(yī)院/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將結直腸癌以腹腔鏡手術為代表的微創(chuàng)技術應用到患者的治療當中,結合術中精準麻醉管理及鎮(zhèn)痛治療、入院前的營養(yǎng)預處理和出院后的遠程護理指導,成功的開展了結直腸癌日間手術。手術前患者只要禁食水兩個小時,手術后絕大部分的患者無需留置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等任何管路,手術完畢回到病房兩小時后就可以下地活動,就可以喝水、米湯、酸奶、口服營養(yǎng)液等流食,最大程度的提高了術后患者的舒適度,減少了手術對患者的恐懼,減輕了術后患者的心理壓力?;颊呖梢愿鶕约旱囊庠?,選擇手術當天晚上或者術后次日早晨出院回家,在部分造口還納的患者中,更是實現了當天住院、當天手術、當天出院。此外還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治療費用以及緩解了病人家屬陪同看護的困難和壓力。到目前為止,已經在上百名患者中開展了結直腸日間手術,沒有一例患者出現需要緊急再入院處理的比如出血、吻合口漏、腹腔膿腫等嚴重并發(fā)癥,獲得患者們的交口稱贊。在業(yè)內,更是被認為是將二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夢境變成了現實。既然結直腸癌的日間手術有著這么多的優(yōu)點,是不是所有的結直腸癌患者都能夠開展日間手術,享受到醫(yī)療進步所帶來的福利呢?很遺憾,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合開展日間手術,一般說來,只有病情不是太復雜的相對比較年輕、沒有太多基礎疾病、沒有做過術前的抗腫瘤治療、手術范圍不太大的患者才適合開展,因為這一部分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根據國內外的經驗,約三分之一的結直腸癌患者適合開展日間手術。我們也根據國外的文獻報道以及我們自己的經驗,確定了適合開展結直腸癌日間手術的適合標準,我們也稱之為“醫(yī)腫/中國醫(yī)大一”標準(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患者應具有良好的一般狀況;■沒有嚴重的內科合并癥(美國麻醉協會ASA分級為Ⅰ~Ⅲ級);■不需要常規(guī)抗凝治療或抗血小板治療;■沒有腹壁神經阻滯麻醉或非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的禁忌證;■患者≤65周歲,如一般狀況好可放寬到70周歲;■醫(yī)從性好,能理解并嚴格遵循加速康復外科方案;■采取腹腔鏡或機器人等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未侵犯鄰近臟器且無遠處轉移的上段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回盲部腫瘤,及同意行預防性造口的中低位直腸腫瘤患者;■術前未行新輔助抗腫瘤治療;■親屬或共同居住人員應至少在術后72h內能夠提供24h全程陪護,能夠理解并遵循手術后飲食、鎮(zhèn)痛藥物等的階段性治療計劃。相信隨著更多的醫(yī)療人員和患者朋友對于日間手術的了解和觀念的改變,這一外科治療模式一定會在更多的患者中獲得應用,讓他們感受到醫(yī)療科技進步所帶來的魅力!06月07日
572
0
5
-
高揚主治醫(yī)師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內鏡科 一、什么是結直腸癌?結直腸癌(ColorectalCancer)是發(fā)生在結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通常由腸道內壁的息肉(腺瘤性息肉)逐漸癌變形成。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數據,它是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癥,2023年全球新發(fā)病例超過190萬例,死亡率位居癌癥第二位。在中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城市人群尤為顯著,與飲食結構變化、久坐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二、警惕這些癥狀:早期可能無癥狀,但別忽視危險信號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僅表現為輕微腹脹或排便習慣改變。進展期:排便異常:腹瀉與便秘交替、糞便變細、便血(易被誤認為痔瘡)。腹痛或腹部腫塊:持續(xù)隱痛或觸及腹部包塊。全身癥狀:貧血(因長期隱性失血)、體重驟降、乏力。注意:約20%-30%的患者確診時已發(fā)生轉移(常見肝、肺),定期篩查比等待癥狀更重要。三、誰屬于高危人群?年齡:90%患者年齡>50歲,但近年<40歲患者比例上升(美國癌癥協會報告顯示年輕人群發(fā)病率每年增加2%)。遺傳因素:家族中有結直腸癌或息肉病史者風險高3-4倍,林奇綜合征等遺傳病需特別關注。腸道疾病史: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風險增加。生活方式:長期高脂低纖維飲食、吸煙、酗酒、肥胖(BMI>30風險增加50%)。四、預防:60%的結直腸癌可預防!飲食調整:多吃膳食纖維:每日攝入≥30克(如燕麥、全麥面包)可降低風險20%。減少紅肉與加工肉類:WHO將加工肉列為1類致癌物,每日攝入每增加50克,風險上升18%。補充鈣與維生素D:研究顯示鈣攝入充足者風險降低19%。生活方式干預: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戒煙限酒(酒精每日攝入量男性<25克,女性<15克)。關鍵篩查手段:腸鏡檢查:金標準,能直接切除息肉,建議普通人群45歲起每10年一次,高危人群提前至40歲。糞便檢測:FIT(免疫化學法)每年一次,無創(chuàng)便捷,敏感性>70%。新興技術:多靶點糞便DNA檢測(如Cologuard)適用于拒絕腸鏡者。五、治療:精準醫(yī)學帶來新希望早期(I-II期):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切除病灶,5年生存率>90%。局部進展期(III期):手術聯合化療(如FOLFOX方案),生存率提升至60%-80%。晚期(IV期):靶向治療:針對RAS野生型患者使用西妥昔單抗,延長生存期。免疫治療:MSI-H/dMMR型患者對PD-1抑制劑(如帕博利珠單抗)響應顯著。多學科診療(MDT):結合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制定個性化方案。六、重要事實與誤區(qū)澄清誤區(qū):“便血就是痔瘡?!闭嫦啵褐蹦c癌便血多為暗紅色混于糞便中,痔瘡出血常為鮮紅色附于表面,但僅憑癥狀無法區(qū)分,需腸鏡確診。數據:美國通過推廣篩查,2000-2020年結直腸癌死亡率下降40%,證明早篩至關重要。七、行動起來:你的健康由你守護40歲以上人群:即使無癥狀,建議完成首次腸鏡檢查。家族史者:直系親屬患病,篩查年齡提前至患病年齡減10歲(如父親50歲確診,子女應從40歲開始篩查)。健康日記:記錄排便頻率、形狀(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異常癥狀,就醫(yī)時提供詳細信息。結直腸癌并非“絕癥”,早期發(fā)現治愈率極高。改變生活方式、主動參與篩查,是抵御癌癥最有力的武器。若有疑慮,請及時咨詢消化內科或腫瘤專科醫(yī)生,科學防治,守護生命之路。(以上內容僅為科普參考,具體事宜請于醫(yī)院相關科室就診咨詢)參考資料: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23版)、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世界胃腸病學組織02月02日
178
0
0
-
李道睿主任醫(yī)師 廣安門醫(yī)院 腫瘤科 結腸癌侵潤到粘膜下層,如果沒有淋巴結和遠處的轉移,屬于一期,預后相對較好,一般不推薦術后輔助化療。結腸癌如果沒有淋巴結和遠處的轉移,只考慮原發(fā)腫瘤的情況下,一般分為四級,T1就是腫瘤侵潤粘膜下層,T1N0M0屬于一期,P2就是腫瘤浸潤固有基層,P2N0M0也屬于一期,T3就是腫瘤侵透固有基層致腸周組織,T320M0屬于2A期。二期的患者需要根據是有高危因素決定是否需要術后化療。T4A指腫瘤侵潤臟層胸膜,這里包括腫瘤導致的腸穿孔、炎癥區(qū)域及漿膜等。T4AN0M0屬于2B期,T4B是指腫瘤直接侵犯或者粘連其他臟器或者結構,T4BN0M0屬于2C期。2024年11月15日
75
0
0
-
王東升主任醫(yī)師 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 胃腸外科 隨著城市現代化程度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雞鴨魚肉等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攝入增多,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結直腸腫瘤高發(fā)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從目前臨床治療上的情況看,城市的大腸癌的發(fā)病率第2-3位,40歲以下的年輕人患結直腸癌的比例約占結直腸癌總人數的20%,而且又進一步上升的趨勢。有的專家曾預言:結直腸癌有望取代肺癌而成為新的癌癥之王!中國已進入結直腸癌高發(fā)地區(qū)的行列,大腸癌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疾病日益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所以,大腸癌防治形勢很嚴峻,需要引起我們大家的關注。一、結直腸癌的預防及高危人群目前醫(yī)學及衛(wèi)生事業(yè)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識深入,對結直腸腫瘤疾病的防治有了很大的進步,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預防手段,如:第一:從病因上我們改善生活方式減少高蛋白高脂肪、精細、腌炸、煙熏食物的攝入;增加食用蔬菜、水果、粗糧;減少吸煙和過量飲酒;加強運動、減少肥胖,從病因尚預防大腸癌的發(fā)生。第二:積極治療癌前病變如果我們能早期把這些癌前病變處理,治愈,他們就不會發(fā)展稱為大腸癌,減少大腸癌的發(fā)生。積極防治大腸息肉、潰瘍性大腸炎;對多發(fā)性息肉、腺瘤息肉,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手術切除,以減少癌變機會。?第三:高危人群,積極健康檢查,哪些是結直腸腫瘤疾病的高危人群呢?二、早發(fā)現早治療至關重要對于已經發(fā)生的大腸癌,我們要爭取盡可能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惡性腫瘤治療是可以治愈的!而相對中晚期大腸癌,其治療成本,治療難度及治療效果都有非常大的差距,這樣的早期癌很容易就可以達到治愈的標準,單純手術就足夠,不需要其他放化療等,中晚期的腸癌即使醫(yī)學快速發(fā)展,多種手段綜合運用一些病人仍治療效果不滿意。但很遺憾,我們臨床上發(fā)現的大多數是進展期或是中晚期患者,治療難度大,一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也不好,主要原因是患者本人對自身的一些異常情況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及早就診,早期診斷還要靠人們自己多了解大腸癌的相關知識,了解大腸癌早期都有什么癥狀。三、如何及早發(fā)現大腸癌,重視大腸癌危險信號?1、首先經常察看糞便是否帶血說起便血,很多人都會想到痔瘡,其實便血也可能提示消化道存在其他方面的隱疾,甚至可能是腸道惡性腫瘤的信號。日常生活中遇到大便帶血,一般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痔瘡患者群體,不以為然,認為又是痔瘡在搗亂;另外一種是很在意健康的群體,非??只?,懷疑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癥。其實,便血是非常常見的一個癥狀,根據出血的部位不同、出血量不同、出血的速度不同,所便出的血的顏色就會不同。糞便出現了鮮紅色,或者是暗紅色,或者是黑色,都是便血。其實,便血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很多疾病都可能出現的一種臨床癥狀。但是,大部分的便血都預示著是肛腸發(fā)生了病變所導致的!比較常見的要數痔瘡,直腸癌,腸息肉這三種情況。其中屬直腸癌的后果最為嚴重!便血正是直腸癌常見的癥狀之一。更要命的是,90%以上的直腸癌病例在初期會被誤診為痔瘡,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直腸癌誤診為痔瘡后果嚴重,但為啥還有這么多人會被誤診了呢?這其中有一部分是病人的自我誤診,也有部分是醫(yī)務人員的臆測。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直腸癌與痔瘡的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導致直腸癌初期容易被誤診為痔瘡。那么,究竟啥樣的便血是直腸癌?它和痔瘡有怎樣的區(qū)別呢?首先是年齡。痔瘡可能發(fā)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而直腸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因為直腸癌和其他癌癥一樣,它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雖然現在有成年輕化的趨勢,但大部分是中年人或者老年人才會發(fā)生!其次是便中的血液特點。痔瘡患者的大便有血,是因排便時擦傷患處,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后滴落下來,因此血液不會與糞便混合,它的血液是鮮紅色的,而且不會有黏液存在。而直腸癌患者的大便則?;煊醒?、黏液和濃液,而且一般顏色也要比痔瘡的血液的顏色要深一點!帶膿血、黏液的大便”---小心腸道腫瘤。如果排出的是膿(黏)液血便,就要注意了,即排出的糞便中既有膿(黏)液,也有血液。膿(黏)液血便往往見于直腸或結腸內的腫瘤及炎癥,你可能患了腸道惡性腫瘤,需要到正規(guī)醫(yī)院進行詳細檢查。對患者進行詳細的??企w檢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專科醫(yī)生進行的肛門指檢、結腸鏡檢查和診斷。2.另外您的大便習慣是否有所改變比如大便次數或者是便意增多,直腸癌患者的大便習慣會明顯改變,大便的次數會增多,而痔瘡并不會有排便習慣的改變。此外,腹瀉的患者,每天都會排便很多次,如果用藥后腹瀉仍不能減輕,也應該特別留意。而且總有排不凈的感覺。由于直腸腫塊及其癌腫潰瘍產生的分泌物,可產生腸道刺激癥狀,導致患者出現便意頻繁、排便不盡感、里急后重等癥狀,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膿血狀物。3.再就是看大便性狀是否改變;比如大便條形變細或成扁平狀,可出現大便變稀、經常不成形,大便越來越細,大便帶血和黏液等情況。4.其次您是否腹部隱隱作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腹部可能有位置不固定的陣發(fā)性脹痛,隱痛伴有明顯的腸鳴音等等,還有就是是否便秘或交替出現便秘、腹瀉的情況,腹部摸到包塊。5.此外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不明原因的貧血消瘦、乏力、食欲減退,有相當一部分可能是胃腸道除了問題患者一定要及時注意及時到專業(yè)醫(y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病人如果說對自己的觀察比較仔細的話,比如說我們說有一些大便的帶血啊,大便習慣的改變等等,出現以上這些癥狀等大腸癌危險信號,都應及早排查原因,如果你能早期抓住這些蛛絲馬跡,你去做一些相關的檢查,找醫(yī)生就診看的話,我想你可能發(fā)現早期腸道疾病的概率會大大的提高。一般除了進行常規(guī)的體格檢查之外,醫(yī)生會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專科體檢,比如做肛門指檢、結腸鏡檢查等,有效避免誤診耽誤病情!四、篩查?1、肛門指檢:不少人在體檢時會放棄直腸指檢。認為又難受又沒用,就不愿意做了,還有些患者因為怕疼痛也放棄做指檢。還有些年輕人認為直腸癌一般都是中老年人,而自身有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于是也放棄了直腸指檢。直腸指檢真的是“又難受又沒用”嗎?哪些情況下要做直腸指檢?直腸指檢怎么檢?結直腸專科體檢,非常強調直腸指檢。因為直腸指檢非常簡單,沒有痛苦,費用低廉,而且對于診斷直腸癌又非常敏感,是發(fā)現直腸癌的利器。直腸指檢,也叫肛診,是醫(yī)生用一個手指伸進患者肛門進行觸摸,不需何輔助設備,是檢查疾病的一種簡便易行卻非常重要的臨床檢查方法。臨床觀察發(fā)現,超過70%的中國患者的直腸癌都很低位,距離肛門很近,通過直腸指檢就能摸到。2、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是醫(yī)生用來檢查大腸及結腸內部病變的一種診斷方式。結腸鏡通過肛門進入直腸,直到大腸,可讓醫(yī)生觀察到大腸粘膜的微小變化。是目前發(fā)現腸道腫瘤及癌前病變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但畢竟內鏡檢查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方式,有一定的不適和并發(fā)癥,因此,有不少人畏懼這種檢查,致使一些大腸病變甚至腫瘤不能早期確診,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3、無痛腸鏡檢查。其實質就是在檢查前經靜脈注射一種起效快、作用確切的麻醉藥物,使患者在數秒鐘內入睡,完成全部檢查后即能蘇醒,檢查過程中不會有任何的不適和痛苦感覺,因此越來越受到患者的喜愛。五、治療對于確診結直腸腫瘤的病人,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外科手術切除,目前醫(yī)療技術進步,隨著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的普及,結直腸外科的微創(chuàng)手術已經普遍開展,大量的患者涌中獲益,手術變得更加微創(chuàng)化,痛苦小,恢復快,但還是有很多患者及家屬疑問,包括以下非結直腸外科專業(yè)的醫(yī)生同行也有困惑:結直腸癌切除手術,到底”微創(chuàng)手術"好還是"開放手術"好,不開腹的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能切干凈么,遠期效果如何??1.其實大家所關心的“切干凈”就是我們專業(yè)所強調的“根治性”,而遠期效果就是我們所關系的患者預后。胃腸道惡性腫瘤的要“開干凈”分為兩個部分:病灶切除+區(qū)域淋巴結清掃(廓清)。2.胃腸道腫瘤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和傳統的開腹手術手術切除范圍和根治程度的要求是一致的,二者只是使用工具的不同,而無本質的差異.3.現在多項國內外臨床研究及實踐已經證實,腹腔鏡胃腸道腫瘤根治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在在遠期效果:總生存率,無瘤生存率局部與遠處復發(fā)率均無差異,但患者恢復更快,痛苦更小,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并發(fā)癥少。某種程度上講,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不僅能“開干凈”,而且許多方面較開放而言能做得更好。4.腹腔鏡手術在“根治性方面”有其獨到的優(yōu)勢:雖然微創(chuàng)手術沒有在病人腹部做很大的切口,但是醫(yī)生是通過腹部一個1厘米的穿刺孔放入腹腔一個高清的攝像頭,通過放大高清的電視屏幕來觀察腹腔,探查全面,減少遺漏(整個肚子可以看一遍,而非靠手摸)。視野放大,如放大鏡下顯微外科手術,手術更加精細,傳統開放手術的部分操作是靠手術者觸覺,非直視下操作,部分步驟略顯盲目和粗糙,而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全部操作均在直視下操作,精細解剖。出血量少,零失血,手術中血管根部的離斷,淋巴結的清掃更加清晰徹底,所以從淋巴清掃的角度,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比傳統開放手術根治度更好,由器械代替手的操作,避免觸碰、擠壓腫瘤,更加符合無瘤操作的腫瘤外科手術的基本原則。其實正是由于腹腔鏡技術的出現,胃腸外科進入了精準解剖的時代,胃腸外科進入了微創(chuàng)時代,顯微外科時代。?5.多學科協作治療模式傳統上來說,結直腸癌治療有三大手段: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和化療藥物,目前各個治療方法對結直腸癌疾病的治療都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但也都有局限性,比如臨床上有患者就診,一個復雜結直腸癌患者就診,可能看外科醫(yī)生,可能被建議做手術,如果他首先遇到腫瘤內科醫(yī)生,可能被建議做化療,要是遇到放療醫(yī)生,可能被告知需要做放射治療,這樣可能都存在治療策略不當可能,所以由美國M.D.Anderson腫瘤中心于20世紀90年代最早提出了多學科治療模式。多學科綜合治療MDT"概念是這是一種建立在循證醫(yī)學基礎上的腫瘤治療新型模式,由來自外科、化療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個相關學科、相對固定的專家組成工作組,針對某一疾病,通過定期、定時、定址的會議形式,提出適合患者病情的最適當治療方案,繼而由相關學科單獨執(zhí)行或多學科聯合執(zhí)行治療方案。這種臨床治療模式已經成為目前腫瘤治療的主要趨勢。對患者而言,這一模式不僅縮短了患者從診斷到治療的時間,避免了患者因往返于各科室之間而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更通過多學科會診,患者可獲得針對個體特征的治療方案,從而得到更佳的治療效果;六、結直腸癌患者的規(guī)范隨訪多個大規(guī)模的臨床研究薈萃顯示在根治性手術后,80%的復發(fā)轉移是在術后3年內發(fā)生的,95%的復發(fā)轉移是在術后5年內出現。因此,定期規(guī)范的術后隨訪有助于及時發(fā)現復發(fā)轉移病灶,為再次手術根治或長期帶瘤生存提供可能。七、結直腸癌術后飲食過渡(院內)結直腸術后早期需禁食,待腸道功能恢復,開始先飲水,隨后逐漸過渡至清流食、流食、半流食、軟食。八、結直腸癌患者院外飲食:?1、多吃些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蘿卜等綠葉蔬菜,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可刺激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從糞便當中帶走致癌及有毒物質。2、給予易消化、細軟的半流食品;如小米粥、濃藕粉湯,大米湯、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腦等,這些食品能夠減少對腸道的刺激,防止腸梗阻的發(fā)生。3、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食物:每天都要有谷類、瘦肉、魚、蛋、乳、各類蔬菜及豆制品,每一種的量不要過多。2024年10月08日
992
0
12
-
周俊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腫瘤科 別噴,這是事實,得益于抗腫瘤的新藥臨床試驗,才讓這一類晚期腸癌患者獲得了長生存,并且,生活質量可以超乎想象的好。惡性腫瘤之中,dMMR/MSI-H被稱為“天選之癌”,是因為這類腫瘤通過免疫治療可以獲得非常好的療效,長期帶瘤生存或者治愈,這在近些年的多項臨床試驗中得到了確證。復發(fā)或轉移性的dMMR/MSI-H晚期結直腸癌采用納武利尤單抗+伊匹木單抗一線治療的CheckMate-8HW臨床試驗的第一次中期分析結果表明,在中位隨訪時間31.6個月時,O+Y隊列的中位PFS還未達到,意味著一半以上的患者通過O+Y治療后無疾病進展時間(mPFS)超過了31.6個月,而化療的只有5.8個月。因此,化療隊列已經在這一臨床試驗中被停止,今后入組的手術者將不在有隨機到化療組的可能性。在全球性的入組人群中,獲益最為顯著的是亞洲人群,mPFS的HR只有0.03,遠較全球的0.21更低,意味著亞洲dMMR/MSI-H的晚期結直腸癌通過雙免治療可能獲得更長的生存。有意思的是,很多腫瘤的免疫治療療效預測指標是PD-L1表達,比如胃癌的CPS≥5、肺癌的PD-L1≥50%的患者,免疫聯合化療顯著獲益。而結直腸癌中dMMR/MSI-H的患者PD-L1并不一定高,在8HW研究中,PD-L1<1%居然占到了71.3%!B-RAF/K-RAS/N-RAS均為野生型的只有24%。眾所周知,結直腸癌中有K-RAS、N-RAS、B-RAF突變的預后不良,該研究中,B-RAF突變的29.2%,K-RAS或N-RAS突變的17.5%,B-RAF和K-RAS/N-RAS突變的2.3%,但這些不良預后因素并沒有影響到雙免治療的優(yōu)異成績。研究中雙免治療的具體方案為:每3周使用納武利尤單抗240mg+伊匹木單抗1mg/kg,共4次,隨后每4周使用納武利尤單抗480mg,直至疾病進展、毒性不能耐受、撤回知情同意或治療最長達2年。臨床試驗一直貫徹著科學性、倫理性、客觀性、嚴謹性的原則,一切以患者為中心,以保護受試者權益為重中之重。隨著對dMMR/MSI-H這一特殊腫瘤的認識深入,在5年前開始的這一試驗在設計上就非常人性化和具有前瞻性,之前即使隨機到了化療組,在疾病進展出組后仍可以交叉到O+Y隊列,事實上,有67%的化療組患者疾病進展后接受了O+Y的免費接受治療和訪視,還有20%的接受了其他免疫治療。這些患者在二線治療的療效也同樣取得了較長的無疾病進展時間,mPFS2達到了29.9個月。同時,在O+Y一線治療進展的患者接受了二線治療的4年PFS2率高達80%,意味著dMMR/MSI-H晚期結直腸癌一線O+Y治療后疾病進展再二線治療,每10位中就有8位患者能控制疾病發(fā)展長達4年。雙免治療臨床管理中最大的困難是藥物的不良事件,O+Y在多個瘤種進行了CheckMate系列臨床試驗的探索,療效具有突破性,比如dMMR/MSI-H結直腸癌的8HW和142、原發(fā)性肝癌的9DW和040、非小細胞肺癌的9LA和227、食管癌的648、腎癌的214、惡性黑色素瘤的067等等,進行了不同O與Y藥的劑量和頻率的研究,基本上可歸納為:納武利尤單抗3mg/kg+伊匹木單抗1mg/kg,Q3W共4次,隨后納武利尤單抗;也有納武利尤單抗1mg/kg+伊匹木單抗3mg/kg,Q3W共4次,隨后納武利尤單抗;還有納武利尤單抗3mg/kgQ3W+伊匹木單抗1mg/kgQ6W,每6周一次,一直使用到疾病進展或不能毒性耐受,最長2年。總體上來說,雙免治療的不良事件比單免要多,發(fā)生時間更早。O1mg/kg+Y3mg/kg在皮疹、腹瀉、肝功能損傷等方面不良事件更多,因此,需要特別重視對患者和家屬的宣教,及時發(fā)現盡早治療,保證患者的安全。在dMMR/MSI-H結直腸癌化療療效遠不及免疫治療的證據面前,即使該臨床試驗還在實施中,還不斷有患者入組治療,及時、果斷修正了試驗方案,對化療組采用了停止該隊列入組的決定,充分貫徹了臨床試驗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我們在4年前入組臨床試驗的dMMR/MSI-H結直腸癌患者《天選之癌:dMMR/MSI-H(一例晚期腸癌免疫治療獲長生存)》,dMMR但PD-L1(SP263)(-)、KRAS突變,手術后7個月在輔助化療期間就出現了盆腔轉移,足見這類腫瘤的惡性程度高,且對傳統的化療不敏感。在參加臨床試驗O+Y藥治療2年后,停藥至今已近4年,從發(fā)病到現在也快滿5年。昨天聯系時,一句“挺好的”比什么都好!全球多中心的“微衛(wèi)星高度不穩(wěn)定性(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轉移性結腸直腸癌中應用nivolumab單藥、nivolumab聯合ipilimumab、或研究者選擇化療的隨機3期臨床研究”還在入組中,上海高博腫瘤醫(yī)院李進教授作為中國的leadingPI,他帶領的團隊特別重視臨床試驗的規(guī)范性、嚴謹性,最大程度幫助受試者的獲得最好療效并降低不良事件的風險。如果您不幸患有轉移性結直腸癌,dMMR/MSI-H,無論是原發(fā)灶手術根治性切除后輔助治療結束超過6個月出現的轉移,還是一發(fā)病就有轉移的,只要還沒有開始抗腫瘤藥物治療,就有機會來參加這項臨床試驗的篩選,納武利尤單抗和伊匹木單抗試驗藥,以及相關的檢查、檢驗都不用您花費,帶上20張4~5微米防脫病理組織白片,來醫(yī)院簽署知情同意書進行篩查,成功入組的就可以進行治療。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要急病亂投醫(yī)。把握好機會,療效好,安全性高,合理省錢的就不要去籌啦。2024年08月10日
973
0
1
-
陳智琴主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腫瘤科 大家好,我是腫瘤科醫(yī)生陳醫(yī)生,那今天的話就是我想跟大家談一談,我們腫瘤患者或者是家屬,遇到醫(yī)生問的最先問的一個問題就是說,呃,我這個腫瘤它到底是屬于早期的還是晚期的,那我們臨床醫(yī)生的話是怎么判斷的呢?其實比如說我以一個腸癌為例,像腸癌的這樣一個患者,他除了腸道它有腫瘤之外的話,然后影像穴做出來,比如說肝上面,肺上面,骨頭上面,或者是腦子以及腹膜后淋巴結這些地方的話,它都是存在腫瘤的一個情況,那我們就稱為是一個遠處轉移,也就是我們通俗的講的是一個四期的患者,這樣的一類患者呢,其實就是一個晚期的患者,那對于早期的患者呢,我們通常是指一期跟二期的這些能夠接受根治性手術切除的這部分患者,那另外還有一個中間三期的患者,我們在臨床上其實一般會叫他是一個局晚期的患者,他是介于早期跟晚期之間,那以上的話其實就是。 我們對于早期跟晚期比較通俗的一個理解。2024年08月03日
44
1
3
-
2024年05月23日
191
0
0
-
王抒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yī)院 腫瘤中心 一、流行病學篇觀點1:結直腸癌是常見惡性腫瘤,我國結直腸癌新發(fā)病例居惡性腫瘤第二位,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根據國家癌癥中心2024年3月發(fā)表于《中華腫瘤雜志》的《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中數據表明,2022年結直腸癌新發(fā)病例數位于惡性腫瘤第二位,約51.71萬。男性病例約為30.77萬,為男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第二位。女性病例約為20.94萬,為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第四位。觀點2:城市結直腸癌發(fā)病率高于農村;南部發(fā)病率最高,中部地區(qū)最低。總體來說,經濟水平較發(fā)達地區(qū)的結直腸癌發(fā)病率要高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我國城市地區(qū)的結直腸癌標化發(fā)病率(21.71/10萬)高于農村地區(qū)(18.49/10萬)。我國南部地區(qū)標化發(fā)病率最高(23.8/10萬),中部地區(qū)最低(15.3/10萬)。觀點3:結腸癌發(fā)病率隨著年紀增長而上升。結腸癌發(fā)病率隨著年紀增長而上升,40~44歲組之后上升明顯,80~84歲組達到最高。男性各年齡組發(fā)病率均高于女性。因此,建議40歲以上的人要主動接受結直腸癌的篩查。觀點4: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和不同遺傳因素的人群進行健康體檢、腫瘤篩查,處理癌前病變可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推薦的一級預防措施: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合理平衡膳食,減少紅肉類及腌制品攝入,注重植物性飲食,增加粗糧蔬菜水果攝入,根據排便狀況調整飲食,限制酒精飲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鍛煉,保持健康體重;養(yǎng)成良好作息時間;戒煙。減少環(huán)境致癌因素接觸,如化學、物理、生物等致癌因素。注重自體健康管理,了解遺傳、免疫、內分泌因素的促瘤作用。保持健康樂觀心態(tài)與良好的社會精神狀態(tài)。推薦的二級預防措施:早期發(fā)現癌前病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減少結直腸癌發(fā)病率、提升治愈率。二、預防和篩查篇觀點1:結腸癌發(fā)病可能與飲食、環(huán)境、遺傳等相關。結腸癌的確切病因不清,可能與飲食、環(huán)境、遺傳、精神等因素相關。生活水平提高后,紅肉攝入量,煙熏、燒烤、腌制食物攝入量,飲酒量均增加,增加了結直腸癌的發(fā)病風險。約有1/3的CRC患者具有一定遺傳背景,其中5%~6%可確診為由明確可遺傳胚系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CRC。遺傳性CRC根據有無息肉,大致為以下兩類:非息肉病性CRC,包括林奇(Lynch)綜合征、家族性CRCX型;以息肉病為主要特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MUTYH相關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綜合征和幼年性息肉綜合征等。觀點2:建議50~74歲人群接受結腸癌的篩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和不同遺傳因素的人群進行健康體檢、腫瘤篩查,處理癌前病變,可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建議50~74歲人群接受結直腸癌的篩查。對74歲以上人群是否繼續(xù)篩查尚存爭議。推薦每5~10年進行1次結腸鏡檢查,如篩查對象拒絕結腸鏡檢,推薦進行高危因素問卷調查和免疫法糞便隱血試驗(Fecalimmunochemicaltest,FIT)檢測,任一項陽性者需進一步行結腸鏡檢查。如無法行腸鏡檢測,可考慮多靶點糞便FIT-DNA檢測。觀點3:結腸癌高危人群指有結直腸腺瘤病史、結直腸癌家族史和炎性腸病等的人群。高危人群指有結直腸腺瘤病史、結直腸癌家族史和炎性腸病等的人群。對于高危人群,如篩查對象有2個以上親屬確診結直腸癌或進展期腺瘤(直徑≥1cm,或伴絨毛狀結構,或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建議從40歲開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確診結直腸癌的年齡提前10年開始,每5年進行1次結腸鏡檢查。對腺瘤性息肉綜合征或致病突變基因攜帶者,建議每年行結腸鏡檢。對于Lynch綜合征家系中攜帶致病突變者,建議20~25歲開始結腸鏡檢查,每2年1次,直到40歲,然后每年1次結腸鏡檢查。觀點4:Lynch綜合征是最常見的遺傳性結直腸癌綜合征。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也稱為林奇綜合征(Lynchsyndrome,LS),占所有CRC患者中的2%~4%,是最常見的遺傳性CRC綜合征。林奇綜合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可引起結直腸及其他部位(如子宮內膜、卵巢、胃等)腫瘤。免疫組化提示錯配修復缺陷(Deficiencymismatchrepair,dMMR)或微衛(wèi)星高度不穩(wěn)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MSI-H)時,應高度懷疑Lynch綜合征,進行胚系基因突變的檢測。如檢測到MLH1、MSH2、MSH6、PMS2或EPCAM中任一基因的胚系致病突變,可確診為Lynch綜合征。臨床篩查:全國遺傳性大腸癌協作組于2003年提出中國人Lynch綜合征家系標準,家系中至少有2例組織病理學明確診斷的CRC患者,其中至少2例為一級親屬關系,并符合以下任一條件:1)家系中至少1例為多發(fā)性CRC患者(包括腺瘤);2)家系中至少1例CRC初診年齡<50歲;3)家系中至少一人患Lynch綜合征相關腸外惡性腫瘤(包括胃癌、子宮內膜癌、小腸癌、輸尿管癌、腎盂癌、卵巢癌和肝膽系統癌)。三、診斷篇觀點1:病理檢查是結腸癌診斷的金標準。病理檢查,作為結腸癌診斷過程中的關鍵步驟,被廣泛認為是“金標準”。這一方法通過微觀檢查組織樣本來識別癌細胞,不僅可以確認癌癥的存在,還能提供關于癌癥類型、分級和其他重要特征的詳細信息。這些信息對于確定最佳治療方案至關重要。結腸癌的早期發(fā)現和治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病理檢查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近年來出現了許多新的診斷技術和方法,但病理檢查仍然是評估和診斷結腸癌最權威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準確地評估腫瘤的生物學特性,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盡管面臨著不斷進步的醫(yī)療技術挑戰(zhàn),病理檢查在結腸癌診斷中的核心地位依然堅不可摧。觀點2:結腸癌的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糞便隱血試驗、生化系列及腫瘤標志物等。結腸癌的實驗室檢查是一個多方位的診斷過程,涵蓋了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糞便隱血試驗、生化檢查及腫瘤標志物等多項檢測,每一項都在癌癥診斷和監(jiān)控中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血常規(guī)檢查能揭示患者是否存在貧血或感染,這在結腸癌中是常見的癥狀。糞便隱血試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篩查工具,因為結腸癌可能導致腸道微小出血,這在早期可能是唯一的征兆。生化系列檢查,包括肝功能測試,可以評估肝臟是否受到影響,因為結腸癌有可能轉移到肝臟。腫瘤標志物是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質,它們在某些癌癥類型中的水平會升高,因此對于監(jiān)測治療效果和疾病復發(fā)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檢查綜合起來為醫(yī)生提供了全面的信息,不僅有助于結腸癌的早期發(fā)現,還能評估患者的總體健康狀況,指導后續(xù)的治療計劃??茖W嚴謹的實驗室檢查是確保結腸癌患者獲得最適治療和提高生存率的關鍵。觀點3:全結腸鏡檢查是推薦診斷方法,需進行病理活檢以確定疑似病變。全結腸鏡檢查是目前公認的結腸癌診斷和預防的金標準方法之一。它允許醫(yī)生直接觀察到結腸和直腸的內部情況,對于檢查和識別早期癌癥和前癌性病變尤為重要。在進行全結腸鏡檢查時,如果發(fā)現異常組織,醫(yī)生會采取病理活檢,即從疑似病變區(qū)域取出小樣本組織進行微觀檢查。這一步驟對于確診癌癥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確定細胞是否惡性,從而為患者的治療計劃提供確切的依據。通過全結腸鏡檢查,醫(yī)生不僅可以診斷出存在的癌癥,同時,這種方法也有助于檢測早期結腸癌或前癌病變,并腸鏡下切除可能轉變?yōu)榘┌Y的息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癌癥的發(fā)生,是結腸癌早期發(fā)現和預防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觀點4:CT或MR可用于明確病灶部位。CT(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磁共振成像)是兩種高級的醫(yī)學成像技術,它們在結腸癌的診斷和治療規(guī)劃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些成像技術能夠提供關于病灶部位、大小、形狀以及是否有鄰近組織或器官的侵犯和遠處轉移的詳細信息。CT掃描對于評估癌癥的擴散和檢查體內其他可能受影響的區(qū)域特別有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腸癌的診斷、分期和治療規(guī)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相比于其他成像技術,MRI在顯示軟組織結構方面具有更高的對比度,使其能夠更清晰地描繪出直腸癌及其對周圍組織的影響。診斷和分期:MRI是評估直腸癌擴散深度(T階段)和是否侵犯鄰近器官或結構的理想選擇。它對確定腫瘤是否穿透直腸壁及其是否達到鄰近的淋巴結(N階段)尤為重要,這對于準確分期至關重要。精確的分期有助于醫(yī)生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療計劃。治療規(guī)劃:根據MRI所提供的詳細圖像,醫(yī)生可以更精確地規(guī)劃手術或放療。例如,在手術前,MRI可以幫助確定腫瘤的精確位置和大小,以及最佳的切除邊界,以盡量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并保持器官的功能。評估治療效果和監(jiān)測復發(fā):治療后,MRI可用于評估腫瘤對治療的反應,例如,縮小的程度或是完全消失。在長期跟蹤中,MRI對于早期發(fā)現直腸癌復發(fā)也非常有效。觀點5:推薦胸部/腹部/盆腔增強CT檢查以評估腫瘤分期。胸部、腹部和盆腔的增強CT檢查是評估結腸癌分期的關鍵檢查之一。通過使用對比劑增強的CT掃描,醫(yī)生能夠以更高的分辨率觀察到腫瘤及其對周圍組織的影響,包括腫瘤的大小、位置、是否侵犯鄰近器官或組織,以及是否存在遠處轉移。影像學的全面評估對于確立疾病的臨床階段至關重要,因為治療方案和預后評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腫瘤的分期。正確的分期有助于醫(yī)生決定最適合的治療計劃,例如手術、放療、化療或是這些方法的組合。增強CT檢查對于監(jiān)測治療效果和早期發(fā)現復發(fā)或轉移同樣重要。因此,推薦使用胸部/腹部/盆腔增強CT作為結腸癌分期和后續(xù)治療決策過程中的標準檢查方法。四、治療篇觀點1:結腸癌的治療遵循手術為中心的綜合性策略。其中,全結腸系膜切除術(CME)是一種常規(guī)手術方法,目的在于移除含癌的結腸部分和相關淋巴結,以實現根除腫瘤和預防局部復發(fā)。在有系統性疾病風險因素的情況下,輔助治療如化療和放療也被納入治療方案中。這樣的多學科團隊合作,包括外科、內科、放療科醫(yī)師共同為患者制定基于病情分期、腫瘤分子特性、患者整體健康狀況和個人偏好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已被證明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觀點2:內鏡治療原則是整塊切除早期結腸癌病變。早期結腸癌的內鏡治療依賴于一次性整塊切除病變,以保證邊緣清晰、降低殘留病變風險并取得適于病理評估的標本。此治療策略依據病變大小、位置及其腸壁侵入深度,選擇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或內鏡下黏膜下切除術(ESD)。內鏡治療旨在徹底治愈早期結腸癌,避免更侵入性的手術干預。對于淋巴結轉移風險較高或病變浸潤深度超過1000微米的患者,推薦采用外科手術方法。觀點3:結腸癌首選手術切除范圍是相應結腸腸段的切除加區(qū)域淋巴結清掃。結腸癌手術切除范圍包括受癌變影響的結腸段和相應的區(qū)域淋巴結。此方式對準確分期和確保最佳治愈機會至關重要。切除范圍取決于腫瘤在結腸中的位置和淋巴結引流模式。區(qū)域淋巴結的清掃對于預防疾病進展極為關鍵,并直接影響術后預后和治療策略。全面手術的目標在于切除原發(fā)腫瘤及潛在的淋巴結轉移區(qū)域,以明顯降低復發(fā)風險。觀點4:全結腸切除術適用于部分結腸多原發(fā)癌及部分遺傳性結腸癌。在遺傳性結腸癌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綜合征以及多原發(fā)結腸癌的特定情況下,全結腸切除術(TotalColectomy)是一種治療選擇。這種手術通過切除全部結腸來減少腫瘤復發(fā)風險,特別適用于遺傳性結腸癌患者,該類患者腸癌再發(fā)的風險相對較高。全結腸切除術的實施需要考慮患者的病理特點、家族史、個人偏好及總體健康狀態(tài),術前全面評估和術后細致的管理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長期預后至關重要。對于家族成員的篩查和早期干預也非常重要,定期結腸鏡檢查和基因檢測可以為患者及其家庭成員提供個性化的監(jiān)測和管理計劃。五、康復管理篇?觀點1:結腸癌的營養(yǎng)治療應從確診開始貫穿整個治療過程總體而言,目前我國各類腫瘤患者術前營養(yǎng)不良風險均較高,其中結直腸癌患者約有64%的病人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當腫瘤患者存在營養(yǎng)不良或營養(yǎng)風險時,可能會對臨床結局帶來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營養(yǎng)不良的患者各器官、系統容易發(fā)生功能紊亂,從而增加了圍手術期的相關風險,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應增高,導致住院時間延長,甚至可能增加患者圍術期死亡率。在確診后立即開始對患者進行營養(yǎng)管理,可以讓患者做好身體儲備,迎接即將開始的治療(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中的營養(yǎng)管理,可以讓患者恢復更快、減少治療所引起的并發(fā)癥。在治療后繼續(xù)進行營養(yǎng)管理,可以讓患者更快地回歸到家庭和社會中。觀點2觀點2:結腸癌的中醫(yī)腫瘤康復治療以辨證康復為指導,包括多種治療手段。中醫(yī)腫瘤康復治療以辨證康復為指導,采用整合性康復治療手段,包括心理治療、針灸、推拿治療、飲食療法、中藥治療、傳統體育康復治療等多種方式,針對患者不同階段及證候類型,制定合理的中醫(yī)藥康復治療方案。中醫(yī)藥遵循整體合一、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因人制宜,治療過程注重生活質量的提升。在我國,中醫(yī)藥綜合干預措施已經成為結直腸癌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中醫(yī)治療結直腸癌的相關臨床研究整體質量尚待進一步完善,尤其在前瞻、隨機性、可比性和可信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過去單一階段、單一情況的中西醫(yī)結合干預研究較多,中西醫(yī)并重模式的理論及診療路徑研究需更進一步增強。?觀點3:結腸癌的遲發(fā)或長期后遺癥治療包括慢性腹瀉或失禁、疼痛管理、睡眠障礙等。慢性腹瀉或失禁主要由于手術對于神經的損傷,以及身體對于缺少一段結腸的自適應不足引起的??梢允褂弥篂a藥、硬化大便藥、中醫(yī)藥、調節(jié)飲食、盆底康復等措施改善癥狀。結腸癌的疼痛主要見于圍術期的化療,由于化療藥(如奧沙利鉑)的神經毒性作用,造成周圍神經損傷,表現為肢體末端麻木、刺痛和冷覺敏感。一般停藥后會逐漸緩解,化療期間應避免接觸涼水等刺激,加重疼痛感。也可試用中醫(yī)藥進行調節(jié)。詳細了解失眠病程與特點,對患者進行睡眠衛(wèi)生教育,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作為首選推薦優(yōu)于藥物干預治療,同時,可考慮針灸、穴位按摩、中藥干預等中醫(yī)腫瘤康復治療手段進行治療。?觀點4:結腸癌造口定位推薦術前由醫(yī)師、造口治療師、家屬及患者共同選擇造口部位。醫(yī)師需要根據所行手術的方式,切口的位置選擇造口位置。并且要根據手術當中的具體情況,包括腸管的長度、腹壁的厚度、切口的位置等選擇造口的位置。造口治療師主要從護理的角度出發(fā),根據患者的性別、穿衣習慣、腹壁的形狀等因素,為患者選擇一個護理相對方便的位置。家屬及患者需要提供一些患者日常的生活習慣及用藥習慣,比如是否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患者自理能力如何、家屬是否有充足的時間去為患者進行造口護理。2024年04月30日
930
0
2
結腸癌相關科普號

孫延平醫(yī)生的科普號
孫延平 主任醫(yī)師
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肛腸外科
128粉絲1.8萬閱讀

劉凡隆醫(yī)生的科普號
劉凡隆 主任醫(yī)師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
結直腸外科
1134粉絲3.2萬閱讀

張躍偉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躍偉 主任醫(yī)師
北京清華長庚醫(yī)院
肝膽介入科
912粉絲2.3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