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03月31日
187
0
0
-
傅傳剛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肛腸外科 病痛暫退,隱優(yōu)再起本文的主人公(李先生)是一名直腸癌患者,切除腫瘤后,這本應是他戰(zhàn)勝病魔的重要一步。然而最近復查時被醫(yī)生告知吻合口狹窄,可能導致永久造口,終身攜帶造口袋,這種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困擾讓他飽受折磨。為什么直腸癌術后會導致吻合口狹窄呢?吻合口狹窄是直腸癌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其成因復雜。手術操作不當、術后炎癥、放療影響、血液供應不足以及患者個體差異等因素,均可能導致吻合口受損或愈合不良,進而形成狹窄?;颊?故事時間倒序至2年前,70歲的李先生排便帶血一月左右未見好轉,去當?shù)蒯t(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直腸癌并在當?shù)蒯t(yī)院進行了直腸癌切除手術,掛臨時造口,準備三個月后還納,然而術后復查腸鏡評估發(fā)現(xiàn)吻合口狹窄,暫時無法還鈉,對于不能拆造口袋這事李先生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輾轉找到上海市東方醫(yī)院保肛專家傅傳剛教授門診求助,傅教授通過直腸指診發(fā)現(xiàn)吻合口呈管型狹窄,瘢痕約2-3cm,?擇期擬腸鏡下狹窄切開術,囑出院后于當?shù)蒯t(yī)院定期擴肛。?幾個月后,李先生再次來到我院就診時,傅傳剛教授腸鏡探查發(fā)現(xiàn)李先生內鏡下狹窄切開效果沒有預期理想。這次吻合口管狀狹窄瘢痕已經達到了7-8cm,幾乎完全封閉腸管,呈“鐵餅”狀,堅硬無比,手指和腸鏡都無法通過,并且出現(xiàn)了感染、出血等癥狀,屬于重度狹窄。內鏡下已無操作可能?于是腸鏡下取瘢痕組織活檢后未發(fā)現(xiàn)癌細胞,排除復發(fā)可能。科室就李先生吻合口狹窄問題組織病例討論病例直腸癌術后吻合口狹窄的分型有三類:膜性狹窄:膜型狹窄(多見于低位保肛術后),一般采用手指擴肛治療;管型狹窄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可以適量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有助于促進胃腸道蠕動,有利于大便排出。中等程度狹窄中等程度狹窄(狹窄長度在2cm以內),多采用腸鏡下切開。對于李先生這種反復發(fā)作,內鏡下多次切除無效的病例,手術是目前唯一可以根治的方法,也可以為將來還納博得很大希望。而且瘢痕距離齒狀線還有2cm左右,手術切除可以做結肛吻合,保留肛門功能。決定擇期為李先生行手術治療。手術當天,傅教授團隊按照計劃的方案為李先生成功實施了腹腔鏡無切口擴大直腸前切除術(NOSES-經肛門拖出式)。術中發(fā)現(xiàn)直腸吻合口瘢痕組織已經長到骶骨,與骶前致密粘連,無明顯間隙。傅教授團隊精細操作,確保每一步都準確無誤。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難啃的“鐵餅”終于鏟除,手術順利。術后,李先生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再等3-6個月,預計可以進行造口還納術,屆時,李先生就再也不用帶著造口袋生活啦。保肛專家傅傳剛教授(寄·語)對于直腸癌手術而言,醫(yī)生的技術水平非常重要,第一刀務必精準無誤,一旦初始手術出現(xiàn)偏差,后續(xù)補救治療難度極大。因此,在決定手術之前,務必慎重考慮,確保選擇到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醫(yī)療團隊。傅教授團隊憑借多年的臨床實踐和深入研究,對吻合口狹窄的發(fā)病機制、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都有深入的了解,在治療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如果患者遇到比較嚴重的吻合口狹窄問題,不妨考慮來傅教授團隊尋求專業(yè)幫助。健康知識科普針對直腸癌術后吻合口狹窄的問題,醫(y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一般而言,治療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飲食調理對于癥狀較輕的患者,可以適量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有助于促進胃腸道蠕動,有利于大便排出。藥物治療如果吻合口狹窄并出現(xiàn)排便異常的情況,尋求醫(yī)生開具一些有助于改善胃腸動力的藥物,從而緩解癥狀。擴肛治療對于某些患者,擴肛治療可能是一個有效的選擇。這種治療方法有助于改善狹窄狀況,促進病情恢復。內鏡治療內鏡下評估,根據不同狹窄程度可內鏡下切除。手術治療對于嚴重的吻合口狹窄患者,必要時可能需要通過手術來解決。2024年03月20日
235
0
0
-
鄭洪途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大腸外科 肝臟是結直腸癌血行轉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約有15%~25%結直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即合并有肝轉移,而另15%~25%的患者將在結直腸癌原發(fā)灶根治術后發(fā)生肝轉移,其中絕大多數(shù)(80%~90%)的肝轉移灶初始無法獲得根治性切除。肝轉移也是結直腸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經治療的肝轉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僅6.9個月,無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而肝轉移灶能完全切除或達到“無疾病證據(noevidenceofdisease,NED)”狀態(tài)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35個月,5年生存率可達30%~57%。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轉移灶無法根除的患者經治療后可以轉化為可切除或達到無疾病狀態(tài)。因此,通過多學科團隊(MDT)對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個性化地制定治療目標,開展相應的綜合治療,以預防結直腸癌肝轉移的發(fā)生、提高肝轉移灶手術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多學科團隊(MDT)根據患者的體力狀況、年齡、器官功能、合并癥和腫瘤的分子病理特征等進行評估,針對不同的治療目標,給予患者最合理的檢查和最恰當?shù)木C合治療方案(1a類證據,A級推薦)。一、患者全身狀況較差,不適合進行高強度治療時,建議單藥(或聯(lián)合靶向藥物)、減量的兩藥方案或最佳支持治療,以提高生活質量并盡量延長生存時間。如全身情況好轉,可以再進行高強度治療。二、適合高強度治療的患者,應依據肝轉移的具體情況和是否伴有其他轉移等,制定不同的治療目標,給予個體化的治療方案。1.肝轉移灶初始即可以R0切除,且手術難度不大、腫瘤生物學行為良好的患者,其治療目的是獲得治愈。應該圍繞手術治療進行相應的新輔助和/或輔助治療,以降低手術后復發(fā)的風險。肝轉移灶是否可以R0切除的判斷應由肝外科、腫瘤外科、影像科專家聯(lián)合進行。肝轉移灶可以R0切除,但手術切除難度較大時,也應積極聯(lián)合其他腫瘤局部毀損手段[如射頻消融或(和)立體定向放療等],以達到NED狀態(tài)。2.肝轉移初始無法切除,但經過一定的治療,有望轉為可以NED狀態(tài),且全身情況能夠接受包括轉移灶切除手術在內的局部治療手段和高強度治療的患者。這類患者的治療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縮小瘤體或增加殘肝體積,應采用最積極的綜合治療,即轉化治療。2.1結直腸癌確診時合并無法達到NED的肝轉移1)結直腸癌原發(fā)灶存在出血、梗阻癥狀或穿孔時,應先行切除結直腸癌原發(fā)病灶,繼而進行系統(tǒng)性化療(或加用肝動脈灌注化療),并可聯(lián)合應用分子靶向藥物治療(1b類證據,A級推薦),其中dMMR/MSI-H患者可選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治療后每6~8周進行肝臟超聲檢查和CT增強掃描并依據RECIST標準予以評估。臨床重大決策時,建議MRI平掃及增強掃描。如果肝轉移灶轉變成可切除或有望NED時,即予以手術治療或手術聯(lián)合其他腫瘤局部毀損手段;如果肝轉移灶仍不能達到NED,則繼續(xù)進行綜合治療。2)結直腸癌原發(fā)灶無出血、梗阻癥狀及無穿孔時可以行系統(tǒng)性化療(或加用肝動脈灌注化療),并可聯(lián)用分子靶向治療(1c類證據,B級推薦),其中dMMR/MSI-H患者可選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每6~8周評估一次,如果轉移灶轉化成可切除或有望NED時,即手術治療(一期同步切除或分階段切除原發(fā)病灶和肝轉移灶)或手術聯(lián)合其他腫瘤局部毀損手段;如果肝轉移灶仍不能達到NED,則視具體情況手術切除結直腸癌原發(fā)病灶,術后繼續(xù)對肝轉移灶進行綜合治療。此類患者也可選擇先行切除結直腸癌的原發(fā)病灶,繼而進一步治療,具體方案同上。2.2結直腸癌根治術后發(fā)生的無法達到NED的肝轉移:1)采用5-FU+LV(或卡培他濱)聯(lián)合奧沙利鉑或(和)伊立替康的兩藥或三藥方案作為一線化療,并可加用分子靶向治療,或聯(lián)用肝動脈灌注化療(1b類證據,A級推薦),其中dMMR/MSI-H患者可選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對氟尿嘧啶類藥物不耐受的患者可考慮使用雷替曲塞(2b類證據,B級推薦)。2)在肝轉移發(fā)生前12個月內使用過奧沙利鉑為基礎的化療作為輔助治療的患者,應采用FOLFIRI方案;化療結束后12個月以上發(fā)生肝轉移,仍可采用FOLFOX或CapeOX化療方案,并可加用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或聯(lián)用肝動脈灌注化療(3a類證據,B級推薦),其中dMMR/MSI-H患者可選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治療后每6~8周檢查肝臟超聲、CT增強掃描予以評估,臨床重大決策時建議MRI平掃及增強掃描,肝轉移灶轉為可切除或可以達到NED的患者,即應接受肝轉移灶切除手術或手術聯(lián)合其他腫瘤局部毀損手段,術后再予以輔助化療;如果肝轉移灶仍不能達到NED,則應繼續(xù)進行綜合治療。3)還有一部分患者,其肝轉移灶可能始終無法切除或達到NED狀態(tài),但全身情況允許接受較高強度的治療。對于這類患者是以控制疾病進展為目的進行治療,應該采用較為積極的聯(lián)合治療。對于結直腸癌原發(fā)灶無出血、梗阻癥狀及無穿孔時合并始終無法達到NED的肝轉移灶的患者是否應該切除原發(fā)灶目前仍有爭議。因此,需要MDT綜合考慮腫瘤和患者情況,進行個體化決策,是否切除原發(fā)灶。2024年03月18日
212
0
1
-
馬建華主任醫(yī)師 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 胃腸外科 淺談腹腔鏡與開腹手術。 各位病患朋友,大家好,我是馬建華醫(yī)生。 今天給大家簡單的說一說腹腔鏡問題,當下使用腹腔鏡neco包括機器人開展手術成為一種流行,Very popular,但是它不是醫(yī)療萬金油,絕不能放話。 它也有相應的適應癥。 他的短板是視野不開闊,無法環(huán)顧到周圍彼此之間的關系。 缺乏全局觀,缺乏直接的手感。 操作空間受限制,操作起來費時費力等等。 這些也是為什么有時腹腔鏡手術操作過程中會突然中途被迫改為傳統(tǒng)的開腹方式的主要原因。 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方式是直接直視人體,縱觀全局,而不是通過顯示屏管中窺豹,是直接親手接觸器官組織,而不是通過操縱感,手感最好,操作起來也游刃有余。 所以兼顧了視覺和觸覺兩大優(yōu)勢,手感是外科醫(yī)生最需要具備的外科醫(yī)生素質。 這些都是腹腔經方式無法取代的。 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方式需要扎實的外科基本功,不是一天兩天能練成的,需要長期的錘煉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司機。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腹腔鏡包括機器人只是外科手術的一種操作工具而已,如同手術剪刀、血管鉗一樣,它不是一種手術標準化方式。 選擇一種什么樣的方式開展手術?是2024年03月04日
143
0
4
-
2024年02月25日
192
0
0
-
劉濤副主任醫(yī)師 山西白求恩醫(yī)院 普外科 他是6年前因為直腸癌在其他醫(yī)院做的邁爾斯手術,當時他就沒有保留肛門,6年以后呢,發(fā)現(xiàn)盆腔復發(fā),對于直腸癌復發(fā)的病人,其實也現(xiàn)在有很多治療的策略,我們術前呢對他進行了呃核磁和CT的評估,從這可以看出這個病灶。 嗯,大約7~8公分,那么這個病灶呢,向內呢是壓迫膀胱,那么向后呢,可能侵犯骶骨,侵犯骶神經,還有一部分盆底肌,那么我們對他進行評估以后,我們認為這個病人其實可以做一個右側盆的切除,以后呢,是可以做到R0切除的,所以說我們就對這個病人進行了手術治療,昨天吃了點這個東西,不難受吧,不難啊,吃糟了口我看一下啊。 啊,這道給拍的挺好的,嗯,好好,那就待后采光強行不用激動,不用激動沒事,所以說如果事故出現(xiàn)復發(fā),尤其這種局部復發(fā)的病例,對于現(xiàn)在這種治療手段,總體評估下來,它的遠期生存率還是非趁,所以說大家不必過于悲觀,應該積極的進行治療。2024年02月19日
165
1
2
-
2023年12月17日
96
0
0
-
梁磊副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大腸外科 近期連續(xù)遇到兩例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合并側方淋巴結轉移患者,現(xiàn)將病例分享如下:???病例1:女性,55歲,10月前外院體檢,肛門指診提示距離肛門3cm處可及結節(jié)10.5cm,質地偏硬。腸鏡:距肛緣2cm可見一大小約1.5cm2.0cm粘膜隆起,表面光滑。行ESD術,術后病理:直腸ESD分化好的神經內分泌腫瘤,G2,核分裂象約2個/10,腫瘤大小約1.2x1.2x1cm,腫瘤位于粘膜肌層至深肌層間,神經束見腫瘤累及。局部基底部固有肌層切緣見腫瘤組織累及。免疫組化:CgA(80%+),Ki-67(8%陽性),SSTR2(100%+++),SSTR5(-),SYN(100%++)。2023.05.PET雙掃:直腸NETESD術后,綜合分析本院18F-FDG及68Ga-DOTATATEPET/MR圖像:直腸術區(qū)局部腫瘤殘留可能;左側盆壁淋巴結轉移,SSTR表達陽性,F(xiàn)DG代謝增高。2023.06.開始善龍30mg治療至2023.09.,出現(xiàn)腹瀉,2023.10盆腔MRI:直腸下段壁略增厚伴強化,請結合內鏡,左側盆壁淋巴結較2023.08稍增大。2023.11:直腸下段壁稍厚。左側髂內淋巴結腫大。術前腸鏡:直腸左前壁距離肛緣3cm見術后瘢痕。2023年12月在全麻下行腹腔鏡下直腸低位前切除+左側側方淋巴結清掃術。術中探查見淋巴結位于髂內血管遠端,大小約32cm,包膜完整。病例2:患者女,50歲,2023.9體檢外院腸鏡示直腸下段近肛緣見2.0大小腫物,質硬。MR示直腸下段占位;盆腔左側腫大淋巴結可能。2023.10行直腸腫瘤經肛門切除術,術后病理:直腸上皮源性腫瘤,考慮神經內分泌腫瘤,腫瘤大小1.71.50.8cm,主要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層,小灶累及淺肌層,標本側切緣及基底切緣均未見肯定腫瘤累及。Ki-675%,SSTR2+++,SSTR5++,Syn+,AE1/AE3+。2023.11.13我院petCT:腸NET經肛切除術后,直腸系膜及左側髂血管旁多發(fā)腫大淋巴結,最大者直徑約4.2cm,部分內見鈣化灶,放射性攝取均異常增高.1.直腸NET經肛切除術后,直腸系膜及左側髂血管旁多發(fā)淋巴結轉移,生長抑素受體高表達。2023年12月行腹腔鏡下miles術+左側側方淋巴結清掃,術中見淋巴結大小約55cm,位于左側髂內血管近端內側,和髂內靜脈關系緊密,有包膜,膨脹性生長。神經內分泌腫瘤(NEN)是一組起源于神經內分泌細胞及肽能神經元的異質性腫瘤,可發(fā)生于全身多個器官和組織,其中胃腸及胰腺是最常見的發(fā)病部位,約占所有神經內分泌腫瘤的2/3。美國癌癥研究SEER數(shù)據庫發(fā)病率為3.56/10萬,。在我國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fā)部位分別是胰腺(35.1%)、直腸(29.6%)和胃(15.4%)。近年來,直腸NEN逐年增加,是所有胃腸道NET病例中最常見的部位。發(fā)生率是1.25-1.8/10萬,占所有直腸腫瘤的1-2%,所有NEN的18%和胃腸道NEN的27%。2019年WHO消化系統(tǒng)腫瘤將NEN分為分化好的神經內分泌瘤(NET)、分化差的神經內分泌癌(NEC)。NEN依據增殖活性,進一步分級為G1、G2和G3。??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組異質性腫瘤群體。預后存在明顯差異,NETG1/G2級患者預后明顯優(yōu)于NETG3患者。研究顯示無轉移、局部轉移及遠處轉移的直腸NEN的10年生存率分別為80%、47%及3%。直腸NET大部分為分化好的NET,超過85%的直腸NET在診斷時為G1級且T分期為T1期,大多數(shù)無轉移且預后好。腫瘤直徑<1cm的直腸NET的淋巴轉移率為1%-4%,而腫瘤直徑>2cm的直腸NET的淋巴轉移率明顯升高。1-2cm的腫瘤有30%的淋巴結轉移風險。直腸NET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出血或排便習慣等癥狀,但將近一半的患者無癥狀,在結腸鏡檢查中偶然發(fā)現(xiàn)并診斷。對于小腫瘤(<1cm),轉移性疾病的風險非常低,2021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指南及2021年美國NCCN指南均推薦,小于1cm直腸NET可選擇內鏡下或者經肛門局部切除,然而研究證明在小于1cm的直腸NET病灶中,手術切除的病例中有3%的淋巴結轉移。因此評估切除病灶之前應進行磁共振分期評估以排除淋巴結轉移。對于1-2cm,無淋巴結轉移或固有層浸潤的直腸NET,也可進行內鏡或經肛切除。而對于直徑大于2cm的直腸NET,建議對進行根治性切除并淋巴結清掃。無法切除的晚期直腸NEN的治療選擇包括生長抑素類似物,靶向藥物治療,化療(卡培他濱和替莫唑胺),PRRT,免疫療法和轉移的局部治療。直腸NEC是侵襲性腫瘤,早期可通過手術進行切除,但這部分腫瘤通常在晚期被診斷出來并需要多學科綜合治療。??本文所列舉患者均為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合并側方淋巴轉移患者,該類患者臨床非常少見,兩例患者petCT無盆腔以外轉移,腫瘤局限,故行根治性手術。值得注意的是,術中所見神經內分泌腫瘤淋巴結轉移為膨脹性生長,腫瘤雖大但是均有包膜,和周圍血管臟器界限較清,易于剝離,這個明顯有別于直腸癌合并側方淋巴結轉移的侵潤性生長的特性,所以該類患者可結合術前影像結果及術中情況行側方清掃或淋巴結的剝離手術。2023年12月10日
824
0
3
-
洪清琦主任醫(yī)師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胃腸腫瘤外科 今天再跟大家聊一下,這個晚期的腸癌是不是就沒治了呢?晚期腸癌分好多種情況啊,也不是多就沒治,就很多的晚期腸癌,它經過綜合治療,它可以獲得很好的那個生存的時間,生活質量也很高,而且就甚至有些長達四五年的都沒有什么問題,那么它有幾個特殊類型的腸癌,比如說DMMR啊,也就是說有呃修復基因蛋白缺陷的這一類病人,用免疫治療它效果非常好,可以控制的很好,但是這一部分病例是占比較小部分,大概是5%左右啊,有一些會高一些些,那這個要去做檢測,篩查第二個病人,你就是可以篩查做個基因檢測,看他哪有哪一個基因是突變的,有相應的靶向藥,就可以用來用這個靶向藥去控制,哪怕他全身都發(fā)轉移,它也可以口服這個靶向藥,就能控制到非常好的這么一個狀態(tài)。就比如說我們個。 秘,它就是也是啊,結腸癌有腹腔全的多發(fā)轉移的,那我們去做了基因篩查,其中有一個AK基因突變,那么它就用來用一個叫做阿來替尼的這個藥,那他現(xiàn)在目前控制已經很好了,已經八九個月了,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情況,腫瘤的標志就都很好,所以晚期腸癌不要輕言放棄,它有很多的方法,我們可以去處理它,能夠把它控制在很好的一個范圍里面。2023年11月28日
69
0
0
-
王志剛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yī)院 胃腸外科 上面的對話可能有點兒幼稚,但是,達芬奇機器人經過不斷的迭代更新,現(xiàn)在已經能擔起“腫瘤克星”這個名頭了。接下來,跟我一起看看達芬奇機器人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中有啥厲害之處吧~什么是達芬奇機器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現(xiàn)代手術機器人的霸主,代表著最先進的水平。它零件很多,但是主要的核心部分有三個,即可自由運動的手臂腕部、3D高清影像和主控臺人機交互設計,如下圖:術者控制臺床旁機械臂塔視頻系統(tǒng)看圖片應該能明白,達芬奇機器人是一個手術工具,需要技術精湛的外科醫(yī)生操作控制,我們可以理解為,達芬奇機器人是精細化后醫(yī)生的手和眼,它可以讓醫(yī)生在手術時能夠看到更清楚、操作更靈活。達芬奇機器人有多“能干“?你可能聽說過達芬奇機器人,醫(yī)生都說它很“能干”,那它究竟有啥厲害的呢?往下看:01靈活性高,操作更精細達芬奇機器人有一個神奇的“手臂”——懸吊式機械臂,這個機械臂非常靈活,可以將手術器械伸到結直腸多個分段部位,我們人手拿著器械到達不了的地方,對它來說很輕松。尤其是對患有中低位直腸癌的患者來說,需要在狹小的骨盆內進行操作,手術難度大,但是有了達芬奇機器人,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機械臂還有另外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不手抖”,它很穩(wěn)定,可以更好的完成切除、縫合等精細的操作。02兩提三降:提升手術成功率,提升保肛率,降低環(huán)周切緣陽性率,降低中轉開腹率,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達芬奇機器人的“眼睛”比我們人眼的視野范圍更大,手術時有些人眼看不到的死角它都能清楚的“看”到,而且還可以提供放大的高清三維立體圖像,即使把圖像放大數(shù)十倍仍然可以看得很清楚。這樣,醫(yī)生手術時就可以更清晰的看到患者身體內部情況,從而對手術范圍把握的更精準,還能保護神經血管、減少術中出血、完成淋巴結地徹底清掃等。03手術時間短,手術操作精準、高效基于上述關于達芬奇機器人的介紹,我們知道機器人在手術時操作更精準、平穩(wěn),這就可以使患者的手術創(chuàng)傷小、手術效果好、手術時間短,從而降低麻醉風險性,提高病人的相對安全性。例如,以前關閉盆底腹膜需要超過半小時以上的時間,而現(xiàn)在借助手術機器人同樣的操作僅需不到5分鐘即可完成,是不是非常棒。達芬奇機器人為啥這么“優(yōu)秀”?你可能還看過關于達芬奇機器人的介紹,比如它能提高手術成功率、能減少術中出血和術后并發(fā)癥、能縮短手術時間、能完成高難度的外科手術等等,它為啥這么“能干”呢?這要歸功于它的三大主要部件:外科醫(yī)生控制臺:控制臺位于手術室無菌區(qū)之外,主刀醫(yī)生坐在控制臺中,用雙手和雙腳來控制機械和三維高清內窺鏡。醫(yī)生在做手術時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可達到人機合一的狀態(tài),從而更好得完成手術。床旁機械臂系統(tǒng):床旁機械臂系統(tǒng)是主力中的主力,它是機器人的操作部件,相當于醫(yī)生手臂的延伸,主要功能是為器械臂和攝像臂提供支撐,并在醫(yī)生的操作下完成靈活、準確、穩(wěn)定的手術動作。高清成像系統(tǒng):可以稱為手術機器人的核心。第4代達芬奇機器人的內窺鏡為高分辨率三維攝鏡頭,手術時可通過對手術視野的放大以及建立三維立體結構,為主刀醫(yī)生提供更高的三維立體成像,從而提升手術的精細度。是不是瞬間覺得達芬奇機器人真是太厲害了!其實,它也不是一下變得這么“優(yōu)秀”的,它也是在慢慢長大~我相信,達芬奇機器人會越來越“聰明“在外科手術領域,微創(chuàng)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為了追求更小的創(chuàng)傷、更少的并發(fā)癥以及讓患者能夠更快地恢復,內窺鏡手術技術應運而生并且在不斷地更新進化,機器人手術則是目前沿襲微創(chuàng)手術理念最新的技術。?據了解,2023/10/11下午,直觀復星總部及產業(yè)化基地舉行首臺國產達芬奇Xi手術系統(tǒng)揭幕儀式,標志著全球領先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正式實現(xiàn)國產化。揭幕儀式上也說明將“通過不斷提升的產能來助力更多本土創(chuàng)新、本土制造走出去,惠及全球,真正實現(xiàn)“中國制造、共同研發(fā)、全球銷售”,中國的微創(chuàng)機器人發(fā)展前途一片光明。”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低位超低位直腸癌成功保肛手術和更高的5年生存率成為我們追求的方向。目前我院已引進第4代達芬奇機器人,外科醫(yī)生可熟練操作,達芬奇機器人不僅靈活度高、精準度高、成像清晰,還具有遠程觀察和指導系統(tǒng),可以遠程手術。相信有這樣能干的幫手加持,未來結直腸癌手術會更加微創(chuàng)。而機器人的國產化生產有望降低使用機器人高額費用,從而讓手術機器人越來越普及,未來的醫(yī)療會讓人更加期望。王志剛上海六院胃腸外科主任,主任醫(yī)師,博導,教授,博士后合作導師學術任職: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臟器聯(lián)合切除和質控學組副主委,上海市醫(yī)學會普外專委會結直腸學組委員,上海市抗癌協(xié)會胃腸腫瘤腔鏡學組常委,上海市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加速康復學組副主委等。擔任上海市大腸癌質控專家組委員。曾被評為上海市青年崗位工作能手,入選上海市醫(yī)學優(yōu)秀青年人才計劃、上海交通大學高原高峰計劃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兩項,上海市科委等課題10余項,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擁有專利多項,帶教博士研究生多位。?擅長:大腸癌腔鏡和雙鏡聯(lián)合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各類復雜腸癌如局部晚期腸癌、低位直腸癌、復發(fā)腸癌的手術治療。在國內較早開展經自然腔道取出標本的腹腔鏡腸癌手術、3D/4K/腹腔鏡大腸癌根治術、各類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近年來開展四代達芬奇機器人直腸癌根治術。開設并領銜國內首個復雜性大腸癌多學科診治整合門診(近期更名如下),領銜上海六院大腸癌多學科診治工作。擔任上海六院胃腸外科主任以來,帶領科室團隊廣泛開展了所有類型的腹腔鏡為代表的腹部微創(chuàng)手術,四代達芬奇機器人直腸癌根治術,熟練開展ISR/改良Bacon等各類低位和超低位保肛手術。在胃腸道腫瘤、腹盆腔肉瘤的外科治療以及胃食管反流、切口疝、便秘、直腸脫垂等良性肛腸等疾病的手術治療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專家門診:周一上午,周三上午胃腸腫瘤及腹盆腔肉瘤多學科整合門診:周一下午文章來源:胃腸外科作者:盛能全2023年11月12日
412
0
0
直腸癌相關科普號

劉碩醫(yī)生的科普號
劉碩 主任醫(yī)師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
腫瘤科
6748粉絲11.3萬閱讀

鄧俊暉醫(yī)生的科普號
鄧俊暉 主任醫(yī)師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
肛腸外科
2015粉絲7604閱讀

陳國衛(wèi)醫(yī)生的科普號
陳國衛(wèi) 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
胃腸外科
30粉絲9778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