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守森主任醫(yī)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 神經外科 垂體腺瘤是較為常見的顱內腫瘤,大約占原發(fā)性顱腦腫瘤的15%-20%。目前最重要的影像診斷手段是MRI,影像科醫(yī)生在其報告中會將腫瘤的大小、信號、對注射增強劑后的效應等作描述,最后提出可能的影像診斷。但是,垂體腺瘤還有很深的影像內涵,其中的不少信息經常被大家忽視了,而這些信息可能正是垂體腺瘤主刀醫(yī)生非常需要的。譬如,腫瘤的質地、囊變、出血、梗死、液平面等信息,可能影響手術處理策略制定,對于不同的情況需要采取不同的處理手法。為此,我們近些年做了一些關注,并做了初步的研究。本文就部分MRI特殊征象進行初步解析。一、垂體腺瘤的MRI一般表現 垂體腺瘤組織學上屬于良性腫瘤,按腫瘤的大小可分為:微腺瘤(直徑≤1cm)、大腺瘤(直徑>1cm);巨大腺瘤 (直徑>4cm)。組織結構上有實質性、囊實性之分。垂體大腺瘤的生長方式有兩種:膨脹性和侵襲性。膨脹性生長是其基本生長方式。侵襲性垂體瘤是指腫瘤生長超過垂體窩,并向顱底、海綿竇、副鼻竇、腦內浸潤性生長,侵犯破壞周圍硬腦膜、骨組織及血管和神經。 垂體微腺瘤的MR一般表現為: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或等信號;增強掃描病變呈邊界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相對低信號區(qū);動態(tài)增強掃描,在增強早期微腺瘤的信號低于正常垂體,而增強晚期的信號強度高于正常垂體組織。垂體柄偏側對垂體微腺瘤有一定診斷意義,但直接發(fā)現腫瘤區(qū)域才是可靠的診斷指征,不宜依賴于垂體柄的偏斜與否,因為不少正常的垂體柄也是偏斜的。研究發(fā)現,21.4%的微腺瘤者垂體柄偏向同側,而不是對側。隨著垂體腺瘤的增長,在MR片上所見垂體腺和垂體柄的幾率逐步減少,垂體柄可能蜷曲于腫瘤的上后面。垂體大腺瘤:MRI上,表現為鞍內腫物向鞍上和鞍旁生長,呈圓形、橢圓、或不規(guī)則形,輪廓清楚、光滑或略有分葉。腺瘤實質部分在MRI上一般呈等信號;伴有囊變、壞死區(qū)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出血呈高信號,鈣化少見;增強掃描上,除囊變、壞死、出血外,腫瘤組織明顯強化;其他常見的間接征象有:蝶鞍擴大和鞍底下降、“腰身征”、鞍上池閉塞、視交叉受壓上移、侵犯蝶竇和斜坡的骨質等。少數情況,鞍內殘存正常垂體組織,可見信號較強的正常垂體組織與信號較弱的腫瘤組織形成對比。二、垂體腺瘤特殊征象的MRI表現1. 卒中或伴囊性改變垂體腺瘤發(fā)生出血或囊變時,可使瘤體增大,部分病例表現為臨床急性卒中,部分可能呈“亞臨床卒中”或“微卒中”。 文獻報道:垂體腺瘤卒中發(fā)病率約9.5%-25%,亞臨床卒中(SPAA) 發(fā)病率為16.3% (泌乳素腺瘤最多見,占56.2%),垂體腺瘤伴發(fā)囊變和壞死者占5%~18%。一般認為,侵襲性垂體瘤比非侵襲性垂體瘤、PRL激素腺瘤比其他激素腺瘤都更易出現垂體瘤卒中。根據MRI表現,卒中部位(包括出血,壞死和囊變)可分為:① 中央型:手術中多在切除部分腫瘤組織后發(fā)現陳舊性血塊或壞死囊變的液體,也有稱其為靶心征。②周圍型:卒中部位位于腫瘤的周邊,殘存的腫瘤組織和正常的垂體被擠壓至一側。③不規(guī)則型:有多處出血或壞死,在腫瘤中散在分布或卒中部分較大,形態(tài)不規(guī)則。④全瘤型:整個垂體腺瘤表現為出血卒中。MRI上,瘤體出血多表現為TIWI高信號或等信號混雜,壞死或囊變表現為TlWI低信號,T2WI高信號或等高混雜信號。囊變區(qū)由于蛋白質含量高于腦脊液,故在T1或T2加權像上信號均高于腦脊液;亞急性及慢性出血已有順磁性物質——正鐵血紅蛋白,故Tl和T2加權均為高信號。注入Gd-DTPA后5分鐘,腫瘤呈明顯強化,隨著腫瘤的增大,當腫瘤發(fā)生囊變或壞死時,在Tl加權像腫瘤內部出現更低的信號,T2加權像呈更高的信號。2. 囊變伴液平面形成 部分垂體腺瘤發(fā)生出血、囊變時,可伴有液平面形成,液平面可能有一個、兩個,甚至多個。囊變是由于瘤內出血、壞死,或者含粘蛋白的微小囊泡融合形成的。由于囊內容物的蛋白質含量不同、粘滯性存在差異,在重力作用下,導致不同的沉淀,從而產生液平面。根據重力學原理及檢查時的體位,液平面現象應該在矢狀位、軸位相上觀察明顯。液平面上、下的MRI信號強度取決于上、下層所含成分性狀。一般認為,上半部囊液為出血后紅細胞破解釋放的內容物,密度低;下半部囊液為液化的血腫成分,密度較高。上層囊液在T1WI、T2WI上一般均呈高信號,少部分在T1WI上可呈等信號;而下層囊液在T1WI、T2WI上一般呈等信號或低信號。反復出血時,陳舊出血的含鐵血黃素沉積在下方,故在T1WI、T2WI上均形成低信號液平。MR顯示亞急性及慢性出血比CT佳,一般在T2加權像顯示較滿意。有時在T2 WI發(fā)現液平面,而在T1WI未見明顯液平,可能是部分液平面上、下囊性成分在T1WI上信號對比度較低。垂體腺瘤急性出血可出現分層現象,但不能算作液平。按出血或壞死囊變發(fā)生的部位,MRI上分為:中央型(靶心征)、周圍型(最多見)、不規(guī)則型、全瘤型。周圍型中又以上、下型較多見,部分文獻稱其為分層現象,不屬于真正的液平面。隨著血腫的衍化,脫氧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并進一步衍化為含鐵血黃素,變化順序一般從血腫周圍向中心部發(fā)展,較早期時T1WI上可能表現為周圍高信號環(huán),而血腫中心因仍含脫氧血紅蛋白呈低或等信號,此時也不算作真正的液平面。有時,在T1WI的低信號區(qū)中出現斑點狀高信號和在T2WI的高信號區(qū)中出現低信號,為瘤體內有出血所致。囊內液平面一般提示亞急性出血(癥狀出現數天或數月)或壞死囊變,術中囊液呈暗紅色或陳舊性出血。液平面現象在鞍區(qū)囊性病變中的鑒別診斷意義:囊內液-液平面被認為是垂體大腺瘤囊變出血較特征的改變。而Rathke囊腫被認為很少發(fā)生出血,所以幾乎無液平面現象。Rathke囊腫內可出現漂浮結節(jié),這在垂體腺瘤是不會出現的。鞍區(qū)顱咽管瘤、表皮樣囊腫可能在囊腔內出現液-液平面,但罕見。MRI上,因脂類物質較輕,漂浮在腫瘤上部,表現為脂-液平面,上部T1WI、T2WI及FLAIR像均為高信號,下部T1WI為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FLAIR像信號稍高。另外,顱咽管瘤鈣化率高、鞍內??梢娛軌旱拇贵w、病灶僅造成蝶鞍上部擴大,均是與垂體瘤囊變出血的重要鑒別依據。加掃IR序列(脂肪抑制序列)在鑒別囊內出血與膽固醇和細胞碎屑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囊內膽固醇和粘液成分在IR序列上呈低信號,反之,囊內出血在IR序列上仍呈高信號,這已得到病理結果的證實。此外,顱咽管瘤中可能出現假性液平面,假性液平面可能是由于囊內粘性分泌物所致,或只是囊實性成分之間分界面的偶然現象,需注意鑒別?,F代MRI檢查中的DWI序列、SWI序列、冠狀位FLAIR序列可能在鑒別囊變垂體瘤和顱咽管瘤等鞍區(qū)病變中有重要價值。3. 垂體腺瘤侵襲海綿竇的MRI識別垂體腺瘤在組織學上屬于良性腫瘤,但6%-10%的垂體腺瘤可向海綿竇內侵襲性生長。有研究報道,單獨或合并侵犯海綿竇的垂體腺瘤占所有侵襲性垂體腺瘤的88%。(1) 海綿竇內側壁(MWCS)的解剖學特征:MWCS是分隔垂體與海綿竇的膜樣結構,垂體腺瘤要“侵入”海綿竇,必然要先“突破”該壁。MWCS并非為一矢狀位垂直的硬膜壁,其上下及前后是卷曲的。它的前界起始于視柱與蝶骨體連接處,沿眶上裂的內側緣向下,直至圓孔的上緣;上界位于鞍隔水平,由視柱與蝶骨體連接處的上緣到后床突的連線構成;下界起始于圓孔上緣,經蝶小舌的前端直到巖斜裂的上端;后界為后床突與巖斜裂上端的連線。對于MWCS是一層膜樣結構還是兩層膜樣結構構成,目前意見不一。國內漆松濤教授等人將垂體組織與海綿竇之間的結構分為三層,分別為垂體固有層(Yasuda 等稱之為垂體囊)、垂體囊及纖維層。垂體固有層及垂體囊共同構成腺垂體表面的包膜,在神經垂體表面則融合成一層膜;而垂體囊及纖維層共同夠成MWCS,即其與海綿竇其它側壁一樣是由兩層膜構成的。目前認為,MWCS 本身的厚度并不是完全均勻一致的。Yilmazlar等人將腺垂體外側的MWCS在冠狀位上從前向后等分為前、中、后三部分,發(fā)現后部[(0.142±0.039)mm]明顯比前部[(0.226±0.051)mm]及中部[(0.218±0.070)mm]薄。因此,垂體腺瘤理論上更容易經此處向海綿竇內生長,但這一點尚無臨床及影像學的證據。漆松濤等人將垂體囊外側壁分為上、下兩部分,發(fā)現外上壁明顯薄于外下壁,故他們認為垂體腺瘤更容易從MWCS的上方“侵入”海綿竇。MWCS也并非連續(xù)完整的,部分研究表明,MWCS可能存在先天性缺損,腫瘤組織可直接經此缺損呈小舌樣“突入”或“侵入”到海綿竇內。(2)垂體腺瘤侵襲海綿竇(CSI)的MRI評價標準目前常用的評價標準有Knosp-Steiner分級、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被腫瘤包繞的程度、海綿竇各間隙受腫瘤侵襲的程度等,但這些標準也存在著爭議。Knosp-Steiner 分級: Knosp 和Steiner 最早提出Knosp-Steiner 分級判斷垂體腺瘤是否侵襲了海綿竇,該分級選取能同時顯示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及床突上段的冠狀位MRI圖像。其具體分級為:0級,腫瘤未達到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與床突上段內側壁的連線;1級,腫瘤超過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與床突上段內側壁的連線,但未達到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與床突上段中點的連線;2級,腫瘤超過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與床突上段中點的連線,但未達到兩者外側壁的連線;3級,腫瘤超過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與床突上段外側壁的連線,但頸內動脈未完全包繞;4級,腫瘤完全包繞頸內動脈。與術中結果比較后發(fā)現,所有的2級或以上級別的腫瘤,術中證實全部為侵襲性垂體腺瘤,而0、1級都為非侵襲性垂體腺瘤。因此,他們認為,3級或以上級別的腫瘤可確定為侵襲性垂體腺瘤;僅達到2級者可疑侵襲性,0、1級者為非侵襲性。雖然該分級標準已得到廣泛應用,但Yokoyama等研究顯示,利用該分級分別診斷為海綿竇侵襲性垂體腺瘤與非侵襲性無功能腺瘤的組織中,反映腫瘤侵襲性的生物學指標均未見明顯差異??梢?,該分級對診斷垂體腺瘤是否侵襲海綿竇還存在一些缺陷。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被腫瘤包繞的比例: 在CSI的診斷中,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被腫瘤包繞的比例,研究者們意見不一。Cottier等認為,頸內動脈包繞的程度需≥67%方可明確診斷(陽性預測值為100%),而Vieira等認為只要頸內動脈被包繞的范圍≥45%即可明確診斷(陽性預測值為100%),并根據Logistic 回歸分析指出,只要頸內動脈被包繞范圍≥30%就有良好的術前診斷價值(比值比為49.5)。海綿竇間隙受腫瘤侵襲的程度: 目前大多以頸內動脈為標準,將海綿竇分為上、下、內、外四個間隙(四分法)。研究發(fā)現,如果海綿竇外側、下側間隙有腫瘤侵犯,對垂體腺瘤侵襲海綿竇有明確診斷的價值(陽性預測值為100%)。而Cottier等將海綿竇下間隙進一步分為內側的頸內動脈溝間隙和外側的外下間隙(五分法),他們發(fā)現頸內動脈溝間隙的消失對垂體腺瘤侵襲海綿竇的診斷有很大幫助(陽性預測值為95%)。也就是說,常規(guī)四分法中的下側間隙中只要有內側部分消失即可診斷CSI,這明顯提高了診斷效率。CSI的排除性診斷標準: 關于CSI的排除診斷標準,國內外研究者們的意見基本一致。他們比較研究了術前MRI的表現和術中所見,發(fā)現有以下征象即可排除CSI:①垂體腺瘤與海綿竇之間存在正常的垂體組織;②海綿竇內側靜脈間隙完整;③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被腫瘤包繞的比例2011年07月08日
6298
0
0
-
陳革主任醫(yī)師 宣武醫(yī)院 神經外科 腫瘤全切除是理想目標。但是,少數垂體瘤患者的腫瘤會復發(fā)。約16%的無功能型腫瘤患者10年內會復發(fā)并且需要進一步治療(手術、垂體放療)。由于不能預測哪些患者的腫瘤會復發(fā),所有患者都需要進行規(guī)律的醫(yī)學隨訪。另外,腫瘤還可以在最初治療20年甚至更長時間復發(fā)。如果是產生激素的腫瘤可導致特殊癥狀(Cusing氏病、肢端肥大癥、泌乳素瘤),患者通常最早發(fā)現。血中或尿中相應激素水平檢查是最準確的確定腫瘤是否復發(fā)的方法。非分泌型腫瘤不產生能在血或尿中查到過量的激素,在這種情況下MRI檢查是最佳的隨訪方法。2011年06月13日
3484
0
0
-
卞西武主任醫(yī)師 儋州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 腦垂體瘤垂體瘤是發(fā)生在垂體上的腫瘤,通常又稱為垂體腺瘤,是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之一,約占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的10-15%。絕大多數的垂體腺瘤都是簡介 垂體位于顱底碟鞍的垂體窩內,由垂體柄與下丘腦相連,其大小為長1.2cm,寬0.8cm,高0.6cm,成年男性垂體重0.35~0.80g,女性重0.45~0.90g。垂體又分前后兩頁,前頁為腺垂體,后頁為神經垂體;垂體前葉分泌多種激素,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生長激素(GH)、泌(崔)乳激素(PRL)、黃體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促甲狀 腺激素(TSH)等。垂體后葉主要儲存與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和催產素。 腦垂體瘤(Pituitary adenoma)系良性腺瘤,相當常見,約10萬人口中即有l(wèi)例,近年來有增多趨勢,特別是育齡婦女。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報告腦垂體瘤占顱內腫瘤的12.2%。 臨床表現腦垂體為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內含數種內分泌細胞,分泌多種內分泌激素,如果某一內分泌細胞生長腺瘤,則可發(fā)生特殊的臨床表現。其詳細情況分別敘述如下: 1.不同種類垂體腺瘤的內分泌表現 (1)生長激素細胞腺瘤:早期瘤僅數毫米大小,主要表現為分泌生長激素過多。未成年病人可發(fā)生生長過速,甚至發(fā)育成巨人。成人以后為肢端肥大的表現。如面容改變,額頭變大,下頜突出、鼻大唇厚、手指變粗、穿鞋戴帽覺緊,數次更換較大的型號,甚至必須特地制作,有的病人并有飯量增多,毛發(fā)皮膚粗糙,色素沉著,手指麻木等。重者感全身乏力,頭痛關節(jié)痛,性功能減退,閉經不育,甚至并發(fā)糖尿病。 (2)催乳素細胞腺瘤:主要表現為閉經、溢乳、不育,重者腋毛脫落、皮膚蒼白細膩、皮下脂肪增多,還有乏力、易倦、嗜睡、頭痛、性功能減退等。男性則表現為性欲減退、陽痿、乳腺增生、胡須稀少、重者生殖器官萎縮、精子數目減少、不育等,男性女性變者不多。 (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腺瘤:臨床表現為身體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多血質、腹部大腿部皮膚有紫紋、毳毛增多等。重者閉經、性欲減退、全身乏力,甚至臥床不起。有的病人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 (4)甲狀腺刺激素細胞瘤:少見,由于垂體甲狀腺刺激素分泌過盛,引起甲亢癥狀,在垂體瘤摘除后甲亢癥狀即消失。另有甲狀腺機能低下反饋引起垂體腺發(fā)生局灶增生,漸漸發(fā)展成垂體腺瘤,長大后也可引起蝶鞍擴大、附近組織受壓迫的癥狀。 (5)濾泡刺激素細胞腺瘤:非常少見,只有個別報告臨床有性功能減退、閉經、不育、精子數目減少等。 (6)黑色素刺激素細胞腺瘤:非常少見,只有個別報告病人皮膚黑色沉著,不伴皮質醇增多。 (7)內分泌功能不活躍腺瘤:早期病人無特殊感覺腫瘤長大,可壓迫垂體致垂體功能不足的臨床表現。 (8)惡性垂體瘤:病史短,病情進展快,不只是腫瘤長大壓迫垂體組織,并且向四周侵犯,致鞍底骨質破壞或浸入海綿竇,引起動眼神經麻痹或外展神經麻痹。有時腫瘤穿破鞍底長至蝶竇內,短時期內神經癥狀暫不明顯。 2.視力視野障礙:早期垂體腺瘤常無視力視野障礙。如腫瘤長大,向上伸展,壓迫視交叉,則出現視野缺損,外上象限首先受影響,紅視野最先表現出來。以后病變增大,壓迫較重,則白視野也受影響,漸漸缺損可擴大至雙顳側偏盲。如果未及時治療,視野缺損可再擴大,并且視力也有減退,以致全盲。因為垂體瘤多為良性,初期病變可持續(xù)相當時間,待病情嚴重時,視力視野障礙可突然加劇,如果腫瘤偏于一側,可致單眼偏盲或失明。 3.其他神經癥狀和體征:如果垂體瘤向后上生長壓迫垂體柄或下丘腦,可致多飲多尿;如果腫瘤向側方生長侵犯海綿竇壁,則出現動眼神經或外展神經麻痹;如果腫瘤穿過鞍隔再向上生長致額葉腹側部,有時出現精神癥狀;如果腫瘤向后上生長阻塞第三腦室前部和室間孔,則出現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如果腫瘤向后生長,可壓迫腦干致昏迷、癱瘓或去大腦強直等。 垂體瘤的臨床表現 垂體瘤多發(fā)生于20~50歲的青壯年,老年尤其小兒少見,男女發(fā)病率大體相等。其臨床表現有可能出現如下1種或幾種: 1.頭痛。 2.視力視野改變(單眼或雙眼看東西不清楚,容易撞門框,重者逐漸發(fā)展至失明或突然頭痛失明) 3.月經紊亂、停經、泌乳(自發(fā)的乳房流奶水或觸碰乳房后流奶水)、不能懷孕、性欲性能力改變(多為性能力減退)、體毛減少、皮膚改變(變?。?4.肢端肥大癥:手腳、頭顱、胸廓及肢體進行性增大,手足掌肥厚,手指增粗,遠端呈球形,前額隆起,眼眶、顴骨即下頜明顯突出,牙縫增寬,口唇變厚,鼻梁寬而扁平,耳廓變大。 輔助檢查 怎樣才能早期發(fā)現腦垂體瘤? 應該是出現相關癥狀后引起重視,比如做一個CT檢查一下,然后經過更詳細的核磁共振檢查,就可以明確。一般來說內分泌明顯改變后經過治療無效的,或者是出現了頭疼、視力障礙、內分泌任何一種都應該考慮到,如果同時出現就應該及時去檢查。垂體瘤一般多發(fā)于20-40歲的女性,因為女性一生中激素變化比較多,波動大。 1.內分泌學檢查:應用內分泌放射免疫超微量法直接測定腦垂體的生長激素、催乳素、促 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濾泡刺激素、黃體生成激素等,對垂體腺瘤的早期診斷有很大幫助。 2.放射學檢查 (1)蝶鞍像:為基本檢查之一。在垂體瘤很小時蝶鞍可以沒有變化,由于腫瘤日漸長大, 可致蝶鞍擴大、骨質破壞,鞍背侵蝕等。 (2)CT掃描:采用靜脈注射造影劑增強后,可顯示出5mm大小的垂體腺瘤。更小的腫瘤 顯示仍有困難。 治療措施 1.手術治療:主要包括開顱手術和經蝶竇手術治療。 2.放射治療:普通放療對垂體腺瘤有一定效果,只能控制腫瘤發(fā)展,有時使腫瘤縮小,致使視力視野有所改進,但是不能根本治愈;唯有頭部伽瑪刀治療才是根治垂體瘤。伽瑪刀治療垂體腺瘤,療效肯定,痛苦少,反應輕,腫瘤在治療后半年會逐漸縮小,不正常的激素改變會逐漸恢復正常。伽瑪刀沒有創(chuàng)傷,是較小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案。 3.藥物治療:溴隱亭為半合成的麥角胺生物堿,能刺激垂體細胞的多巴胺受體降低血中 催乳素的作用。服用溴隱亭后可使催乳素腺瘤縮小,可恢復月經和排卵受孕,也可抑制病理性溢乳,但溴隱亭不能根本治愈催乳素腺瘤,停藥后可繼續(xù)增大,癥狀又復出現。此外溴隱亭對生長激素細胞腺瘤也可減輕癥狀,但藥量大,療效差。 危害 腦垂體瘤引起視力下降 垂體瘤在蝶鞍內可以突破鞍底向下生長,并向兩側侵及顱內的重要血管和神經,但最常見的生長方式是向鞍上發(fā)展而壓迫視交叉和視神經,而引起視力下降和視野缺損,患者往往主訴視力下降、看不到兩邊,總撞門邊。出現了視力視野障礙就需要盡快手術,解除對視神經的壓迫,挽救視力。如果伴有向其它方向的生長則稱為侵襲性垂體腺瘤,治療難度明顯增大,手術很難一次性切除,需要針對具體情況采取個體化的治療。 分類 垂體瘤可以按照腫瘤的大小和激素分泌的功能不同來分類。根據腫瘤大小的不同,垂體瘤分為垂體微腺瘤(腫瘤的直徑小于1cm)和垂體腺瘤(腫瘤直徑大于等于1cm)。根據分泌激素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激素分泌性垂體瘤和無功能腺瘤。垂體腫瘤的大小與治療預后關系密切。大約70%以上的垂體無功能瘤是不需要治療的,若沒有相應的垂體功能低減的情況,臨床上可以長期隨診。若在隨診的過程中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腫瘤生長速度加快,壓迫了周圍的組織(如視野缺損等),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四種類型 激素分泌性腫瘤是垂體瘤中臨床表現最為復雜、治療方法的選擇多樣、臨床預后轉歸各異的一類垂體瘤。 根據激素分泌種類的不同,激素分泌性垂體瘤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泌乳素分泌型垂體瘤。多數為女性患者,主要表現為閉經、泌乳、不育。男性患者主要表現為男性性功能低減,如性欲下降、陽痿和不育。 2)生長激素分泌型垂體瘤。主要表現為巨人癥(發(fā)生在骨骺未閉合的青少年患者)、面容改變、手足粗大(穿鞋子尺碼增加)、多汗、骨關節(jié)病變、腕管綜合征、手足指(趾)軟組織及關節(jié)的腫脹、血壓升高、血糖升高、冠心病以及甲狀腺、結腸的腫瘤等等。 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泌型垂體瘤。主要表現為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痤瘡、多毛、紫紋(身上紫紅色的皮紋)。 4)促甲狀腺激素(TSH)分泌型垂體瘤。主要表現為高代謝的癥狀怕熱、多汗、體重下降、心慌房顫等。 5)其它還有FSH、LH型垂體瘤。臨床主要表現為女性月經紊亂、不育,男性主要表現為男性性功能低減、不育等。激素分泌型腫瘤可以是單獨發(fā)生,也可以是兩種以上激素分泌增多的混合性腫瘤,臨床表現也有相應的混合癥狀。 診斷 垂體瘤的診斷主要依據相應的臨床癥狀、體征、垂體激素的檢測以及影像學的檢查等做出診斷。 垂體激素在很多實驗室,甚至是基層醫(yī)院都已經能夠檢測。但是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往往過于依賴實驗室檢查,而忽略了垂體激素的分泌節(jié)律對取血時間的特殊要求,使得很多患者的激素測定結果無法判斷。 在垂體分泌的激素當中,GH、ACTH和PRL的分泌有明顯的晝夜節(jié)律,并且都是應激激素。其中GH和ACTH的臨床取血時間應該為8AM(空腹),并且取血前應該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休息半個小時以上再取血。而血PRL的測定應該是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之間取血,測定的PRL結果為谷值,這樣測定的值可以反映患者的非應激狀態(tài)下的血清PRL水平。 垂體瘤診斷方面,影像學檢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其中以鞍區(qū)的核磁共振(MRI)檢查對垂體瘤的檢出率最高。通過鞍區(qū)薄層(每1mm掃描一層)增強影像的MRI檢測,若結合動態(tài)造影MRI檢測,直徑小至2-3mm的垂體微腺瘤也可以顯像。鞍區(qū)增強CT顯像對于部分垂體大腺瘤顯像效果好,可以了解鞍底骨質的破壞程度以及蝶竇氣化的程度。 通過詳細的臨床問診、體格檢查、垂體激素的測定以及影像學的檢測,垂體瘤的診斷不難確定。2010年10月27日
5633
0
1
-
陳勝利主任醫(yī)師 山西省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 1.垂體腺瘤的臨床表現及內分泌診斷1.1.垂體泌乳素腺瘤(PRL腺瘤)是最常見的垂體功能性腺瘤,約占垂體腺瘤的40~60﹪,多見于20~30歲。① .女性泌乳素腺瘤:表現為典型的閉經、泌乳、不育三聯癥。⑴閉經:約占90﹪。表現為月經減少、不規(guī)律或月經規(guī)律但量少、閉經。⑵泌乳:多數病人為自發(fā)性乳白色液體由乳頭溢出,部分病人在擠壓乳房時出現。⑶不育:約占63﹪,為不孕癥最常見的原因之一。②.男性泌乳素腺瘤:并不少見,由于臨床癥狀較隱襲,內分泌癥狀易于忽視,不引起患者足夠重視或多在男性科就診,常常被確診時已是晚期。早期癥狀多為性欲低下、陽痿、早泄、毛發(fā)稀疏、睪丸小等。晚期出現頭痛、視力、視野障礙。內分泌學檢查:正常PRL≤20ug/ml。血漿PRL值>20ug/ml,為高泌乳素血癥,如PRL>200ug/ml,有明顯臨床意義。 1.2.垂體生長激素腺瘤(GH腺瘤)占垂體腺瘤的20~30﹪,如發(fā)生在青春期前,表現為巨人癥,發(fā)生在成年則出現肢端肥大癥。肢端肥大癥表現為頭顱、下頜增大、眉宇高聳、鼻翼嘴唇增厚、手足等末端肥大、皮膚粗厚、內臟增大、骨關節(jié)病變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等,此外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血管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代謝紊亂等疾病及結腸癌等惡性腫瘤。當腫瘤增大時可出現頭痛、視力視野障礙甚至顱內壓增高。內分泌檢查:正常血漿GH<5ug/L,如血漿GH>10ug/L,則有臨床意義。IGF-1常增高(超過同年齡、同性別范圍參考值)。同時要用葡萄糖負荷后血清GH水平是否被抑制到正常來判斷。 1.3. 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ACTH腺瘤)【19,20,21】常見于20~40歲,女性多于男性,臨床表現為向心性肥胖、痤瘡、多毛、多血質面容、紫紋、滿月臉、水牛背、高血壓、骨質疏松等。男性可以出現性功能低下,女性可出現月經紊亂和不育。部分病人出現淺表真菌感染、呼吸道感染、、精神異常、代謝障礙等。內分泌學檢查:血ACTH<80pg/ml(正常值),如血尿皮質醇超過正常值,即可診斷垂體ACTH腺瘤,通過地塞米松抑制試驗與腎上腺腫瘤、異位ACTH腺瘤相鑒別。1.4. 垂體促甲狀腺腺瘤(TSH腺瘤)約占垂體腺瘤的1﹪以下。臨床表現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狀:心慌、怕熱、肢體顫抖、脾氣暴躁、消瘦等,伴有鞍區(qū)占位癥狀:頭痛、視力視野障礙。內分泌學特點: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和TSH水平同時升高,在80﹪的TSH腺瘤中,糖蛋白激素的a亞基產生增多并可以測出a亞基與TSH的比例大于1,為診斷促甲狀腺激素細胞腺瘤的輔助證據, 1.5. 無功能垂體腺瘤約占垂體腺瘤的25﹪。包括促性腺激素腺瘤、裸細胞腺瘤、嗜酸細胞瘤。有垂體功能低下表現:乏力、怕冷、多汗、性欲減退、男性出現陽痿、早泄等,伴有鞍區(qū)壓迫癥狀:視力減退、視野缺損。部分病人可以出現垂體卒中,占約1~2﹪ ,臨床表現為突然劇烈頭痛、嘔吐、視力銳減、復視、眼肌麻痹等。這是由于垂體瘤內的異常血管及緊靠鞍隔的垂體上動脈受壓破裂所致。瘤內壓力和體積的急劇升高造成腫瘤的迅速擴張,導致海綿竇內結構的機械壓迫??赡軙斐刹糠只蛉?,暫時或永久性垂體功能低下。尿崩癥作為垂體卒中的并發(fā)癥十分罕見,這與垂體后葉有自身的血供,通常能避免損害有關。內分泌學檢查:有垂體功能激素水平低下,由于垂體柄受壓,部分病人可以出現中度高泌乳素血癥。2. 垂體腺瘤的影像學診斷影像學檢查是評價垂體腺瘤和周圍結構的重要手段。目前MRI是垂體病變的首選影像學方法,在顯示垂體病變輪廓和確定腫瘤與鞍旁軟組織結構的關系方面優(yōu)于CT,選擇蝶鞍CT冠狀平掃及增強掃描,蝶鞍磁共振平掃及增強掃描。蝶鞍CT主要提示骨質的變化,在微腺瘤時,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區(qū),垂體高度增加,垂體上緣局限性隆起。增強掃描時,垂體先于腫瘤增強。對大腺瘤,CT上表現為蝶鞍擴大,鞍內及鞍上池有圓形等密度組織,邊界清楚,腫瘤內部可見低密度區(qū) ,增強掃描有不同程度強化。MRI可以從三維結構上了解腫瘤的大小與周圍結構的關系。根據腫瘤大小進行MRI診斷,垂體微腺瘤<10mm、垂體大腺瘤≥10mm、垂體巨大腺瘤≥40mm。垂體的高度是診斷的主要指標,如果高度超過8 mm即有臨床意義。垂體微腺瘤T1WI、 T2WI通常為等信號,致密顆粒狀GH分泌腺瘤常為T2WI低信號,增強時70~90﹪多為相對低信號,比正常腺體組織強化延遲。10~30﹪僅能在動態(tài)增強的序列上顯示。垂體大腺瘤及巨大腺瘤有典型“8”字或“雪人”癥,少見分葉狀,T1WI通常為等信號,垂體后葉移位(80﹪)或消失(20﹪),海綿竇常受侵犯,T2WI通常為等信號,可伴有囊變或出血信號改變,增強時多呈早期顯著不規(guī)則強化,某些人呈輕度硬膜增厚“尾”征。對合并有垂體瘤卒中病人MRI為腺瘤本身加瘤內出血不同時間的異常信號。MRI可清晰地顯示與頸內動脈、視交叉、腦干及腦室的關系。文獻報告正電子發(fā)射斷層掃描(PET)在垂體微腺瘤的診斷中,與MRI結合可以提高垂體微腺瘤的陽性率,并對鑒別垂體增生和Rathke囊腫有一定的幫助。3. 垂體腺瘤的鑒別診斷 垂體腺瘤應于鞍區(qū)其它腫瘤和非腫瘤性疾病鑒別。3.1.鞍內、鞍上腫瘤的鑒別①.顱咽管瘤 顱咽管瘤按病理分型為造釉細胞型和鱗狀乳頭型。造釉細胞型可見于兒童和成人,鱗狀乳頭型僅見成人。典型者表現為垂體性內分泌功能低下,表現為發(fā)育停滯、侏儒癥,其中約1/3患者有尿崩癥。視野為單眼或雙眼顳側偏盲,視乳頭為原發(fā)萎縮或繼發(fā)性萎縮。頭顱CT示蝶鞍正常或呈盆性擴大,,鞍上有低密度囊性占位,2/3病人囊壁呈殼樣鈣化,殼樣鈣化對確診有價值。MRI示鞍上、鞍內囊性腫物,70%~90%為囊性,囊壁呈環(huán)狀強化,多有鈣化,可為長T1長T2,也可為短T1短T2,由于囊內容成分不同MRI信號也不完全相同。②.鞍結節(jié)腦膜瘤多見于成年人,無內分泌癥狀,以視力損害為突出表現,視力損害程度與腫瘤的大小不成比例,可有單眼或雙眼顳側偏盲,視乳頭呈原發(fā)性萎縮。CT掃描可見均勻一致、邊界清楚、以鞍結節(jié)為基底的高密度影像,基底較寬有較明顯強化,蝶鞍無擴大,沒有骨質破壞。頭顱MRI示鞍結節(jié)處較均勻的略長T1或等T1,略長T2病灶,常以鈍角與硬膜面相交,明顯強化,腫瘤位于鞍上池內,垂體結構正常,可見特征性的腦膜尾征。③.脊索瘤以成年人多見,臨床表現為頭痛、垂體功能低下及顱神經障礙,無垂體功能亢進的癥狀。常發(fā)生于顱底中線部位,以斜坡為中心向鞍上下及顱內發(fā)展,頭顱CT示顱底中線結構包括蝶鞍、蝶竇、斜坡等部位骨質被廣泛破壞,呈低密度,內有殘留的被破壞的碎骨質片。頭顱MRI示斜坡形態(tài)消失,病變信號不均勻,形態(tài)不規(guī)則,以顱底中線部位為中心壓迫周圍結構,可有不同程度強化。④.上皮樣囊腫多發(fā)生在顱底及鞍旁,鞍區(qū)上皮樣囊腫占全部的3%,主要有視力、視野的損害,晚期可以有視神經萎縮。一般無內分泌癥狀,少見病例有性功能障礙、多飲、多尿等。由于長期侵襲顱底,還可伴有多組顱神經損害癥狀。甚至形成梗阻性腦積水。CT掃描為低密度影,CT值在2~12之間,低于腦脊液值。MRI示長T1長T2病灶,由于瘤質不均勻導致信號強度變化不定是其特征,可被脂肪抑制相抑制。⑤.視交叉腦質瘤 發(fā)生于兒童及青春期,主要癥狀是視力障礙、視野縮小及視乳頭水腫,也有垂體前葉功能障礙。頭顱MRI示腫瘤與視交叉關系密切,呈等T1或長T1、等T2或長T2信號,垂體結構正?;蚴軌?,罕見有鈣化。⑥.異位松果體瘤為異位生殖細胞瘤,發(fā)生于兒童及青春期,表現為垂體前葉及后葉功能障礙,以后葉障礙癥狀比較突出,尿崩癥常為其唯一首發(fā)癥狀,多伴有雙顳側偏盲和原發(fā)性視神經萎縮。頭顱CT示鞍上圓形、邊界清楚、混雜密度或高密度占位,可見均勻一致強化,蝶鞍多半大小形態(tài)正常。頭顱MRI為長T1、長T2信號病灶。⑦.神經鞘瘤 與垂體腺瘤需鑒別的是三叉神經鞘病,如腫瘤較大可侵及鞍旁,臨床表現為三叉神經分布區(qū)疼痛、麻木。頭顱CT掃描表現為圓形、啞鈴形占位,呈邊界清楚、略高密度、強化明顯改變。MRI為等T1或長T1、長T2信號。3.2.鞍內鞍上非腫瘤性疾病鑒別①.空泡蝶鞍分為先天性和繼發(fā)性兩類,先天性系鞍隔先天性發(fā)育不全或缺如,繼發(fā)者為腦積水、垂體淋巴炎、垂體腺退化變性、垂體瘤手術或放射性治療所致。臨床表現為偏頭痛、視力視野障礙、腦脊液鼻漏、垂體功能低下、高泌乳素血癥、尿崩癥等。CT掃描為鞍內低密度區(qū),蝶鞍擴大或正常,垂體對稱性受壓變扁,腦池造影可見造影劑流入蝶鞍。核磁示蝶鞍腦脊液信號影、鞍隔發(fā)育不良。垂體柄延長、視神經上抬。②.拉克氏囊腫在胚胎時期的第二周,原始口腔頂向上突起一盲袋,稱為拉克氏袋,正常人有約13﹪~22﹪垂體前后葉之間存在直徑1~5mm的小囊腫,為拉克氏(Rathke)袋的胚胎殘留組織,如果囊腫增大邊可引起垂體功能減退、視交叉受壓和其它神經癥狀。CT掃描多數為鞍區(qū)均勻低密度影,蝶鞍可見擴大,增強CT掃描,多數囊腫呈現增強表現。MRI掃描T1加權像呈等或高信號,T2加權像上可表現為不同信號。③.垂體膿腫應用過免疫抑制劑、激素的病人多見, 50﹪的病人中有感染的過程,大部分病人臨床表現有頭痛、視力視野障礙及內分泌低下癥狀。CT掃描可見蝶鞍擴大,鞍內表現為低密度囊性病變,強化后可見實質性或環(huán)狀強化。MRI表現為鞍內長T1、長T2病變,垂體、視神經受壓移位,囊壁有比較明顯的強化。 ④.顱內動脈瘤 比較少見,偶見于中老年人,一般在鞍旁或鞍上,臨床表現為突然頭痛、伴有視力減退、一側動眼神經麻痹,內分泌障礙不明顯。視力損害程度與病變大小不成比例。頭顱CT示鞍內病變邊界清晰、與頸內動脈關系密切,明顯強化。MRI示病變有血液流空效應,瘤壁常有鈣化,瘤內有血液的區(qū)域強化顯著,病變與腦底動脈環(huán)相連,腦血管造影(DSA)可明確診斷,但要警惕垂體腺瘤合并動脈瘤的情況。⑤.交通性腦積水 由于腦室普遍擴張,可以伸至蝶鞍內引起蝶鞍擴大,臨床表現可有視力視野障礙,少數患者也有內分泌癥狀,如閉經、肥胖等。頭顱CT、MRI示腦室對稱性擴大,第三腦室擴大延伸至鞍內。⑥.垂體炎見于青壯年,女性多于男性,主要有肉芽腫性垂體炎和淋巴細胞性垂體炎,臨床表現有頭痛、惡心、嘔吐、發(fā)熱、頸項強直,伴有垂體前后葉功能障礙。MRI可清楚顯示垂體柄增粗,可向下丘腦底部延伸,有不同程度的強化表現。⑦. 視力視野障礙需與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相鑒別。⑧. 內分泌功能測定低下或亢進癥狀需與妊娠、生理性月經鑒別。2010年08月30日
8937
0
0
-
傅繼弟主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 神經外科 垂體位于顱底碟鞍的垂體窩內,由垂體柄與下丘腦相連,其大小為長1.2cm,寬0.8cm,高0.6cm,重約0.5g,女性稍大于男性,妊娠期更為明顯。垂體又分前后兩頁,前頁為腺垂體,后也為神經垂體;垂體前葉分泌多種激素,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生長激素(GH)、泌(崔)乳激素(PRL)、黃體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促甲狀腺激素(TSH)等。垂體后葉主要儲存與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和催產素。腦垂體瘤(Pituitary adenoma)系良性腺瘤,相當常見,約10萬人口中即有l(wèi)例,近年來有 增多趨勢,特別是育齡婦女。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報告腦垂體瘤占顱內腫瘤的12.2%。【臨床表現】 腦垂體為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內含數種內分泌細胞,分泌多種內分泌激素,如果某一內分泌細胞生長腺瘤,則可發(fā)生特殊的臨床表現。其詳細情況分別敘述如下: 1.不同種類垂體腺瘤的內分泌表現 (1)生長激素細胞腺瘤:早期瘤僅數毫米大小,主要表現為分泌生長激素過多。未成年病人可發(fā)生生長過速,甚至發(fā)育成巨人。成人以后為肢端肥大的表現。如面容改變,額頭變大,下頜突出、鼻大唇厚、手指變粗、穿鞋戴帽覺緊,數次更換較大的型號,甚至必須特地制作,有的病人并有飯量增多,毛發(fā)皮膚粗糙,色素沉著,手指麻木等。重者感全身乏力,頭痛關節(jié)痛,性功能減退,閉經不育,甚至并發(fā)糖尿病。 (2)催乳素細胞腺瘤:主要表現為閉經、溢乳、不育,重者腋毛脫落、皮膚蒼白細膩、皮下脂肪增多,還有乏力、易倦、嗜睡、頭痛、性功能減退等。男性則表現為性欲減退、陽痿、乳腺增生、胡須稀少、重者生殖器官萎縮、精子數目減少、不育等,男性女性變者不多。 (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腺瘤:臨床表現為身體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多血質、腹部大腿部皮膚有紫紋、毳毛增多等。重者閉經、性欲減退、全身乏力,甚至臥床不起。有的病人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 (4)甲狀腺刺激素細胞瘤:少見,由于垂體甲狀腺刺激素分泌過盛,引起甲亢癥狀,在垂體瘤摘除后甲亢癥狀即消失。另有甲狀腺機能低下反饋引起垂體腺發(fā)生局灶增生,漸漸發(fā)展成垂體腺瘤,長大后也可引起蝶鞍擴大、附近組織受壓迫的癥狀。 (5)濾泡刺激素細胞腺瘤:非常少見,只有個別報告臨床有性功能減退、閉經、不育、精子數目減少等。 (6)黑色素刺激素細胞腺瘤:非常少見,只有個別報告病人皮膚黑色沉著,不伴皮質醇增多。 (7)內分泌功能不活躍腺瘤:早期病人無特殊感覺腫瘤長大,可壓迫垂體致垂體功能不足的臨床表現。 (8)惡性垂體瘤:病史短,病情進展快,不只是腫瘤長大壓迫垂體組織,并且向四周侵犯,致鞍底骨質破壞或浸入海綿竇,引起動眼神經麻痹或外展神經麻痹。有時腫瘤穿破鞍底長至蝶竇內,短時期內神經癥狀暫不明顯。 2.視力視野障礙:早期垂體腺瘤常無視力視野障礙。如腫瘤長大,向上伸展,壓迫視交叉,則出現視野缺損,外上象限首先受影響,紅視野最先表現出來。以后病變增大,壓迫較重,則白視野也受影響,漸漸缺損可擴大至雙顳側偏盲。如果未及時治療,視野缺損可再擴大,并且視力也有減退,以致全盲。因為垂體瘤多為良性,初期病變可持續(xù)相當時間,待病情嚴重時,視力視野障礙可突然加劇,如果腫瘤偏于一側,可致單眼偏盲或失明。 3.其他神經癥狀和體征:如果垂體瘤向后上生長壓迫垂體柄或下丘腦,可致多飲多尿;如果腫瘤向側方生長侵犯海綿竇壁,則出現動眼神經或外展神經麻痹;如果腫瘤穿過鞍隔再向上生長致額葉腹側部,有時出現精神癥狀;如果腫瘤向后上生長阻塞第三腦室前部和室間孔,則出現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癥狀;如果腫瘤向后生長,可壓迫腦干致昏迷、癱瘓或去大腦強直等。 垂體瘤的臨床表現 垂體瘤多發(fā)生于20~50歲的青壯年,老年尤其小兒少見,男女發(fā)病率大體相等。其臨床表現有可能出現如下1種或幾種: 1.頭痛。 2.視力視野改變(單眼或雙眼看東西不清楚,容易撞門框,重者逐漸發(fā)展至失明或突然頭痛失明) 3.月經紊亂、停經、泌乳(自發(fā)的乳房流奶水或觸碰乳房后流奶水)、不能懷孕、性欲性能力改變(多為性能力減退)、體毛減少、皮膚改變(變薄) 4.肢端肥大癥:手腳、頭顱、胸廓及肢體進行性增大,手足掌肥厚,手指增粗,遠端呈球形,前額隆起,眼眶、顴骨即下頜明顯突出,牙縫增寬,口唇變厚,鼻梁寬而扁平,耳廓變大,帽子、鞋襪、手套經?!据o助檢查】 怎樣才能早期發(fā)現腦垂體瘤? 應該是出現相關癥狀后引起重視,比如做一個CT檢查一下,然后經過更詳細的核磁共振檢查,就可以明確。一般來說內分泌明顯改變后經過治療無效的,或者是出現了頭疼、視力障礙、內分泌任何一種都應該考慮到,如果同時出現就應該及時去檢查。 垂體瘤一般多發(fā)于20-40歲的女性,因為女性一生中激素變化比較多,波動大。 1.內分泌學檢查:應用內分泌放射免疫超微量法直接測定腦垂體的生長激素、催乳素、促 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濾泡刺激素、黃體生成激素等,對垂體腺瘤的早期診斷有很大幫助。 2.放射學檢查 (1)蝶鞍像:為基本檢查之一。在垂體瘤很小時蝶鞍可以沒有變化,由于腫瘤日漸長大, 可致蝶鞍擴大、骨質破壞,鞍背侵蝕等。 (2)CT掃描:采用靜脈注射造影劑增強后,可顯示出5mm大小的垂體腺瘤。更小的腫瘤 顯示仍有困難?!局委煷胧? 1.手術治療:主要包括開顱手術和經蝶竇手術治療。 經鼻內鏡手術安全性較開顱手術高,在同仁醫(yī)院神經外科開展例數多,經驗豐富。手術治療是治療效果最好,治療最徹底的治療方法。 2.放射治療:普通放療對垂體腺瘤有一定效果,只能控制腫瘤發(fā)展,有時使腫瘤縮小,致使視力視野有所改進,但是不能根本治愈;唯有頭部伽瑪刀治療才是根治垂體瘤。伽瑪刀治療垂體腺瘤,療效肯定,痛苦少,反應輕,腫瘤在治療后半年會逐漸縮小,不正常的激素改變會逐漸恢復正常。伽瑪刀沒有創(chuàng)傷,是較小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案。 3.藥物治療:溴隱亭為半合成的麥角胺生物堿,能刺激垂體細胞的多巴胺受體降低血中 催乳素的作用。服用溴隱亭后可使催乳素腺瘤縮小,可恢復月經和排卵受孕,也可抑制病理性 溢乳,但溴隱亭不能根本治愈催乳素腺瘤,停藥后可繼續(xù)增大,癥狀又復出現。此外溴隱亭對生長激素細胞腺瘤也可減輕癥狀,但藥量大,療效差。【治療之后】 這種手術治療后還會不會復發(fā)? 客觀的講任何腫瘤都有可能復發(fā),只是良性腫瘤復發(fā)時間相對長,比如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如果說手術清除很徹底,沒有什么殘根就很難復發(fā)。垂體瘤的復發(fā)在徹底清除的前提下,一般10-2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可能復發(fā),對于中年人來說可能一次手術足夠了,年輕人一次手術后以后還可以二次手術。腦垂體瘤引起視力下降垂體瘤在蝶鞍內可以突破鞍底向下生長,并向兩側侵及顱內的重要血管和神經,但最常見的生長方式是向鞍上發(fā)展而壓迫視交叉和視神經,而引起視力下降和視野缺損,患者往往主訴視力下降、看不到兩邊,總撞門邊。出現了視力視野障礙就需要盡快手術,解除對視神經的壓迫,挽救視力。如果伴有向其它方向的生長則稱為侵襲性垂體腺瘤,治療難度明顯增大,手術很難一次性切除,需要針對具體情況采取個體化的治療。2009年07月28日
18076
0
1
垂體瘤相關科普號

王鏞斐醫(yī)生的科普號
王鏞斐 主任醫(y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神經外科
1萬粉絲21.5萬閱讀

郭宏川醫(yī)生的科普號
郭宏川 副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
神經外科
6787粉絲32.9萬閱讀

趙強主任的健康號 301神經外科博士
趙強 主任醫(yī)師
保定市第一中心醫(yī)院
神經外科腦血管病、脊柱脊髓科
3393粉絲20.3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