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東進主任醫(yī)師 南京鼓樓醫(yī)院 心臟外科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的轉變,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正逐年增高。據統計,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為0.38%~10%。近年的統計數據表明,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不同,我國人群心腦血管病仍在逐年上升,每年大約有3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這其中,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冠心病、腦栓塞、主動脈夾層、外周動脈栓塞等疾病已逐漸占據主要死因。目前對動脈硬化防治的觀點,普遍認為應當防治于未病,重在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日常保健,并積極診治已經發(fā)生的動脈硬化相關疾病。何為動脈,何為靜脈?人體的循環(huán)系統(心血管系統)由動脈、小動脈、毛細血管、小靜脈及靜脈組成,承擔著運輸血液、維持全身臟器血供的作用。通俗來講,人體內供血給心臟和大腦的血管叫中心血管,其余血管則叫外周血管。因為四肢位于人體的外周,也有人簡單地把供血給四肢的血管叫外周血管。血管有動脈、靜脈之分,動脈將經過肺循環(huán)氧合的含氧較高的血輸送至全身,維持全身臟器的血供。臟器、組織利用過含氧血后,通過毛細血管回流入靜脈之內,因此靜脈的血相對含氧較少,靜脈回流入心臟內,再通過肺循環(huán),重新通過心臟泵入動脈內,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循環(huán)。因為功能的不同,動脈和靜脈的解剖結構、位置、走形而有所區(qū)別。動脈管壁較厚,平滑肌較發(fā)達,彈力纖維較多,管腔斷面呈圓形,具有舒縮性和一定的彈性,可隨心臟的收縮、血壓的高低而明顯的搏動。因此,通常講的脈搏,即通過觸摸前臂、足背、大腿、腘窩、頸部等處波動的動脈而獲得,我們也可以通過動脈搏動次數來評估心臟跳動的頻率。靜脈管壁薄,平滑肌和彈力纖維均較少,缺乏收縮性和彈性,管腔斷面較扁。表淺的靜脈可通過目視觀察得到,如大隱靜脈、頸靜脈等。平時,通常通過靜脈來輸液、藥物治療等。什么是動脈硬化?動脈硬化,也稱動脈粥樣硬化,是血管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顧名思義,動脈粥樣硬化有如下幾個特點:1.發(fā)生在動脈,而不發(fā)生在靜脈,這與動靜脈不同的組織結構有關;2.動脈發(fā)生像“粥”一樣的病變,即血管內膜上附著了一層類似于小米粥一樣的物質,原有的組織結構消失、管腔狹窄,甚至閉死,導致病變血管供養(yǎng)組織、器官出現缺血、壞死的癥狀。動脈硬化可發(fā)生于全身各個血管,從大血管到外周血管,從供養(yǎng)心臟的冠狀動脈到供養(yǎng)腦、腎等器官的相應動脈。動脈硬化的發(fā)病率現正逐年增高,并且發(fā)病年齡正逐步年輕化,目前有資料表明,50到60歲的人中,有77%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60到70歲的老人中比例增至87%,而7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動脈硬化的發(fā)病率居然達到了100%。動脈硬化的發(fā)生與很多因素有關,現在的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動脈硬化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吸煙、喝酒、高齡、肥胖、男性及絕經期后的女性、不嚴格控制的高血壓、緊張高壓力的生活節(jié)奏、糖尿病、高鹽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現,也被證實為導致動脈硬化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動脈內膜的損傷,損傷的動脈內膜激活一系列的體內炎癥反應,使得富含脂質的物質在損傷內膜的部位堆積,并且逐步堆積加重,發(fā)展成為不能逆轉的“粥樣”斑塊,從而引起管腔的狹窄。動脈硬化有何危害?動脈硬化形成后,會累及病變血管供養(yǎng)的組織、器官,出現一定的臨床癥狀。若供養(yǎng)心臟的冠狀動脈發(fā)生硬化,則導致常見的冠心病,會有心前區(qū)疼痛的癥狀。癥狀的嚴重程度與管腔的狹窄程度有關,若管徑狹窄達75%以上,則可發(fā)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臨床發(fā)病兇險,嚴重的心肌梗死常常是首診的癥狀。目前,針對冠心病的治療,目前有內科介入治療與外科搭橋手術治療兩種方式。介入治療即通過外周動脈輸送支架至狹窄的冠狀動脈處,將其撐開,恢復通暢的血流。介入治療創(chuàng)傷小、風險小,且目前成功率也較高,但是介入治療受限于病變血管的部位和數量,若病變血管難以用支架撐開,或者是病變血管較多,呈現彌漫性的病變,則支架介入治療效果不佳。外科搭橋治療形象地理解為從血供好的部位向堵塞血管流向的遠端搭架一根血管橋,雖然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也有一定的并發(fā)癥,但是外科治療可以獲得比內科介入更好的療效,遠期的血管再堵塞率也比支架植入術后更低。目前,我科已常規(guī)開展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即搭橋手術),手術成功率已達國際水準,并能成功救治心梗后的室間隔穿孔等危急重癥。若動脈硬化發(fā)生在大血管,即主動脈上,長此以往,動脈硬化部位發(fā)生潰瘍,甚至撕裂,可造成主動脈夾層這一危急重癥。主動脈夾層患者的動脈內血流大量分流入被撕裂的內膜破口,導致主動脈出現明顯的真假兩腔,假腔內徑增大導致真腔血流明顯減少,進一步導致全身臟器出現供血不足的現象,嚴重者主動脈進一步撕裂可致動脈破裂。一旦血管破裂或瀕臨破裂,病情萬分危急,只能急診手術治療。然而主動脈夾層手術,又被稱為心胸外科的最復雜、最困難、風險最大的手術,不僅死亡率高、成功率低,而且國內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心臟中心可開展此類手術。近年來,鼓樓醫(yī)院心胸外科在救治主動脈夾層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組建了一個包括外科、麻醉、體外循環(huán)灌注及術后監(jiān)護在內的優(yōu)秀心臟外科團隊,成功為200余例主動脈夾層病人施行了外科手術,手術成功率遠超國際水準。若供養(yǎng)腦的血管發(fā)生動脈硬化,脫落的斑塊、狹窄的管腔均可引起腦血管栓塞,進一步發(fā)展為腦缺血、腦梗死,亦是臨床常見的危急病癥。若供養(yǎng)肝臟、腎臟等臟器的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則會相應的引起肝臟、腎臟等臟器的供血不足,甚至壞死。外周動脈也是如此,如常見的下肢動脈硬化引起的下肢潰瘍、視網膜動脈硬化等。怎樣防治動脈硬化?目前對動脈硬化的防治主要在于“三級預防”。首先應積極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一級預防),即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低鹽低脂飲食、戒煙限酒、控制體重、運動鍛煉等,生活方式的改變是預防動脈硬化最關鍵的一步,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達成的預防手段。除此之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應該在醫(yī)生指導下嚴格控制血壓、血糖,體檢檢測有血脂高的人群也應該積極調整飲食、必要時口服降脂藥治療。如已患有冠心病等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應防止病變發(fā)展并爭取其逆轉(二級預防)。冠心病病人最常見的日常藥物治療,如阿司匹林、立普妥、波利維等,即是針對動脈硬化采取的抗血小板、調脂治療手段。目前研究表明,老年動脈硬化高危人群,在沒有消化道不適反應的情況下,可以日常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預防性抗凝;同時,立普妥等調脂藥的作用也不僅僅存在于調脂,其對心血管方面的保護調理作用也得到了廣泛的證實。但是,是藥三分毒,在服藥控制的過程中,應聽取醫(yī)生的建議,定期觀察服藥后血生化等指標,防止藥物的毒性作用。已發(fā)生并發(fā)癥者(即有心臟、腎臟、腦血管等疾病的患者),應及時治療并發(fā)癥,防止其惡化,延長病人壽命(三級預防)。目前,康復保健在醫(yī)療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正進一步強化,正是得益于人們對患者疾病治療后生活狀態(tài)的重視。適當的保健理療,運動鍛煉,可以有效地恢復并發(fā)癥患者的活動能力,有效地提高生活質量。總的來說,動脈硬化的防治應重在生活方式的轉變,加強健康意識,積極防治于未病。2011年08月15日
8121
1
0
-
陳維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心內科 冠心病、中風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也是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國北方地區(qū),中風是老年人死亡頭號病因;南方地區(qū),冠心病是老年人死亡的頭號病因。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很復雜,除了高血壓外,脂質代謝紊亂是一個重要因素,大動脈及中動脈的血管壁內出現脂質沉積,形成分散或成片的粥樣斑塊,這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由于粥樣斑塊形成,造成動脈管腔狹窄,可影響腦、心肌的血液供應。血壓長期升高,使原本有動脈粥樣硬化的腦動脈血管破裂,這就發(fā)生出血性中風。如發(fā)生于腦實質,稱為腦溢血;如發(fā)生于蛛網膜下腔,稱為蜘網膜下腔出血。血小板凝聚性升高,血黏度升高,血流緩慢,可在狹窄的動脈內形成血栓,導致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冠心病與中風由于有共同病理基礎,所以可同時合并存在。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防止其發(fā)生與發(fā)展,對防治冠心病、中風有重要意義。過去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與年齡增長有關的退行性病變,現在研究發(fā)現并非如此,并非每個老年人都存在動脈粥樣硬化。過去認為動脈粥樣硬化一旦形成就不會消退,對動脈粥樣硬化消退抱消極態(tài)度。近年來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是可以消退的。動物實驗證明,給家兔喂飼高膽固醇飲食,可造成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一旦實驗性食譜停止后,病變會逐漸消退。在與人類親緣關系較接近的猴身上,也得出相似結果。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fā)現,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某些國家居民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率明顯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芬蘭、挪威、瑞典三國居民隨著奶油、蛋攝食減少,心血管病變死亡率明顯下降。之后,由于飲食改善,攝食的膽固醇明顯增加,冠心病在歐美已成為流行病,發(fā)病率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是芬蘭,該國居民嗜食奶油、蛋等高膽固醇食物。這說明,改變生活方式可使冠狀動脈粥樣斑塊減少,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所以除服藥外,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注意勞逸結合,生活作息有規(guī)律,避免精神壓力或過分緊張,改善不良生活方式與習慣,則不僅有助于心腦血管疾病的康復,也可逆轉動脈粥樣硬化。2011年01月17日
4646
0
0
-
劉繼前主任醫(yī)師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 周圍血管科 由于動脈硬化發(fā)展緩慢、隱匿,可以長期無任何癥狀,因此在早期,常不引起人們的注意。據研究發(fā)現,一般人在20歲左右,即可開始有腦動脈彈性逐漸減退的趨勢,40歲以后逐漸明顯,50歲以后會出現早期癥狀。為了保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早期發(fā)生動脈硬化,最好從兒童時期起就要開始預防,從小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勞逸結合與精神調節(jié) 避免精神緊張、煩惱焦慮,生活要有規(guī)律,學會經常用腦,又要避免用腦過度。②合理飲食 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最主要的飲食原則是限制脂肪攝入量。攝入動物脂肪(主要含飽和脂肪酸)不宜過多,應少食肥肉、豬油、奶油或其他動物油。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系統有不利的影響,可以促進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并使形成的脂蛋白易于附著在血管壁上,有的還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血液中堆積,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F代科學研究證實,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減低血漿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能抑制血小板功能,從而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啥喑砸恍┖伙柡椭舅彷^多的魚類、植物油、豆制品等。另外,少吃甜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證足夠的維生素和鉀、鈣等,有益于營養(yǎng)素及植物纖維的攝入。攝入適量的鹽(5克/天),不吸煙、少飲酒或不飲酒等,這些都有利于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③體力活動 積極地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和體力活動,可幫助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強體質,并防止肥胖。④早期采取治療措施 一級預防的重點有三個:干預血糖、干預血壓、干預血脂。力爭在早期采取治療措施2009年09月18日
24487
0
0
相關科普號

張學民醫(yī)生的科普號
張學民 主任醫(yī)師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血管外科
3107粉絲31.6萬閱讀

史華偉醫(yī)生的科普號
史華偉 主治醫(yī)師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
神經內科
476粉絲1.3萬閱讀

勝彥婷醫(yī)生的科普號
勝彥婷 主任醫(yī)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
健康管理中心
824粉絲8.5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