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克良醫(yī)師 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 肛腸科 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約90%的結直腸癌是腸息肉(腺瘤性)發(fā)展而來。因而,在息肉階段發(fā)現(xiàn)并切除,是預防結直腸癌的最有效途徑,而發(fā)現(xiàn)腸息肉最好的檢查,就是結腸鏡檢查。尤其是40歲以上有腸道癥狀的病人,醫(yī)生通常會建議做一次腸鏡檢查。90%的大腸癌見于50歲以上的人群,在50歲以上的人群里,大約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癌前息肉,因此腸鏡檢查對于40歲以上人群尤為重要。 結腸鏡是一種臨床常用的纖維內窺鏡。通過肛門插入逆行向下可檢查到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和盲腸以及與大腸相連的一小段小腸(回盲末端)??梢郧宄匕l(fā)現(xiàn)腸道病變,同時還可對部分腸道病變進行治療,如:息肉等良性病變鏡下直接摘除,對腸道出血進行鏡下止血,對大腸內異物進行清除。 腸鏡檢查有哪些適應癥? 1.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持續(xù)糞潛血陽性者; 2.有下消化道癥狀,如慢性腹瀉、長期進行性便秘、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腹脹等診斷不明確者; 3.X線鋇劑灌腸檢查疑有回腸末端及結腸病變,或病變不能確定性質者; 4.X線鋇劑灌腸檢查者陰性,但有明顯腸道癥狀或疑有惡性變者; 5.低位腸梗阻及腹塊,不能排除結腸疾病者; 6.不明原因的消瘦、貧血; 7.需行結腸鏡治療者,如結腸息肉切除術、止血、乙狀結腸扭轉或腸套疊復位等; 8.結腸切除術后,需要檢查吻合口情況者; 9.結腸癌術后,息肉切除術后及炎癥性腸病治療后需定期結腸鏡隨訪者; 10.腸道疾病手術中需結腸鏡協(xié)助探查和治療者; 11.需行大腸疾病普查者。 腸鏡檢查需要做哪些準備? 1.檢查前的飲食 檢查前一天開始,不要吃帶顏色,難消化的食物,少吃富含纖維的食物,檢查當天可流質飲食,注意不要帶顏色。無痛腸鏡需緊飲食4小時。 2.腸道準備: 清潔腸道是檢查成功的先決條件。 (1)聚乙二醇法:將聚乙二醇散20-30g溶入2000~3000ml水中,于術前4小時口服,直至排出液清澈為止。 (2)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每次2~3袋溶于2000ml水中。該法清潔腸道需時短,飲水量少,對腸道刺激少,一般不引起水、電解質失衡。 可邊喝瀉藥邊走動,揉肚子,促進腸道蠕動,加快排便。還有硫酸鎂等腸道準備方法,具體準備方法請遵循醫(yī)師指導。 腸鏡檢查后有哪些注意事項? 1.結腸鏡檢查過程中會不斷注氣以利于腸黏膜的觀察,術后因空氣積聚于大腸內,患者可能感到腹脹不適,一般在數(shù)小時后會漸漸消失。 2.對于結腸鏡下取活檢或息肉電切除的患者,需進流質飲食,要注意大便顏色改變,觀察有無腹痛、便血等癥狀。 3.結腸鏡檢查或鏡下治療術后,出現(xiàn)持續(xù)性腹痛,或大便出血量多情況,應及時告知醫(yī)師,必要時進一步處理。2021年01月17日
2751
0
0
-
韓俊毅主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胃腸外科 95%的腸癌是由結腸息肉演變而來,腸道息肉從良性發(fā)展到惡性,一般需要15-20年時間。如果能在早期發(fā)現(xiàn),用腸鏡實施切除之后,治愈率可達到90%以上。 結腸鏡檢查還有一個巨大的優(yōu)點是,一旦發(fā)現(xiàn)腸道有息肉,或者小腫瘤,要么可以立即切除,要么可以順便取活檢。大量的研究表明,結腸鏡的篩查敏感性高達90%以上。 柳葉刀:一次腸鏡檢查可使17年內腸癌風險降低30%! 近期,著名臨床醫(yī)學雜志《柳葉刀》發(fā)表的研究表明,一次腸癌篩選檢查可以使發(fā)生腸癌的風險降低超過三分之一,并且可以挽救無數(shù)的生命。 這項研究歷時近20年,是由英國的多家研究機構資助的。研究發(fā)現(xiàn),檢查大腸的下半部分可以預防35%的發(fā)生在這個部位的腸癌,挽救41%的患者的生命。 該研究跟蹤隨訪了17萬多人,平均隨訪時間超過17年,其中4萬多人接受了腸鏡檢查。這是歷時最長的關于腸鏡檢查是否可以有效預防腸癌的研究。 使用腸鏡篩查可以發(fā)現(xiàn)腸壁上的小息肉,如果不進行治療,息肉可能發(fā)生癌變,而在腸鏡檢查期間發(fā)現(xiàn)并切除息肉可以避免它發(fā)展為癌癥。 英國癌癥研究所的腸道篩查專家,文章的第一作者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WendyAtkin教授說:“我們知道腸道檢查對老年人有非常大的好處。雖然沒有任何篩查是完美的,這項研究表明腸鏡檢查可以至少在17年里有效地減少癌癥死亡。腸癌是可以預防的,而用腸鏡篩查腸癌是減少腸癌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不應該錯過這么好的機會檢查一下自己的腸道?!? 內科學年鑒:一次腸鏡可使患癌風險最高降低72%! 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能夠降低結直腸癌的死亡率。近期發(fā)表于《內科學年鑒》的一項大型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結腸鏡檢查能拯救生命。 該研究觀察了大約25000位患者,他們所在的醫(yī)療體系普遍使用結腸鏡檢查,是50歲及以上的患者的主要篩查方法,因為這個年齡群體的結直腸癌患病率處于平均水平。 在這群研究對象中,2002年~2008年期間近20000名患者沒有患癌癥。大約5000名患者被診斷出結直腸癌,在2010年死于癌癥。 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那些死于癌癥的患者很大部分都沒有進行結腸鏡檢查。對比過去20年的篩查歷史發(fā)現(xiàn),結腸鏡檢查與死亡率降低61%有關,其中右側結腸癌風險降低了46%,左側癌癥降低了72%。 這22種情況必須行結腸鏡檢查! (1)有便血、黑便等癥狀者,或長期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2)大便有黏液、膿血者。 (3)大便次數(shù)多、不成形,或腹瀉者。 (4)近期出現(xiàn)的排便困難或者大便不規(guī)律者。 (5)大便變細變形者。 (6)長期腹痛、腹脹者。 (7)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消瘦者。 (8)不明原因的貧血者。 (9)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塊,需明確診斷者。 (10)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11)長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慢性結腸炎,長期服藥,久治不愈者。 (13)懷疑結腸腫瘤,但鋇灌腸X線檢查陰性者。 (14)腹部CT或其它檢查發(fā)現(xiàn)腸壁增厚,需要排除結直腸癌者。 (15)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確定出血原因,必要時可鏡下止血。 (16)曾患過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患者。 (17)結直腸癌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結直腸癌術后的患者一般每6個月至1年需要復查一次結腸鏡。如果術前因為結腸梗阻,結腸鏡未能檢查全部的結腸,則手術后3個月時應當行結腸鏡檢查,以明確其它部位有無結腸息肉或結腸癌。 (18)已發(fā)現(xiàn)患有結腸息肉,需在結腸鏡下切除者。 (19)結直腸息肉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 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復發(fā)和癌變,建議每3-6個月復查一次結腸鏡。其它的息肉建議一般每12個月復查一次結腸鏡就可以了。如果復查結腸鏡檢查為陰性,則3年后再復查。 (20)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要進行結腸鏡普查: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沒有任何癥狀或不適,也應當體檢做結腸鏡檢查。 大量的研究證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結直腸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21)有結直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進行結腸鏡普查。 (22)4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長期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和長期酗酒者,最好常規(guī)體檢做一次結腸鏡檢查,以便盡早發(fā)現(xiàn)一些無癥狀的早期結直腸癌。2021年01月12日
1103
0
1
-
2020年12月21日
1768
0
0
-
沈駿主任醫(yī)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東院) 消化科 結腸鏡檢查是早期發(fā)現(xiàn)結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一次腸鏡的獲益,往往出乎你的意料 95%的腸癌是由結腸息肉演變而來,腸道息肉從良性發(fā)展到惡性,一般需要15-20年時間。如果能在早期發(fā)現(xiàn),用腸鏡實施切除之后,治愈率可達到90%以上。 結腸鏡檢查還有一個巨大的優(yōu)點是,一旦發(fā)現(xiàn)腸道有息肉,或者小腫瘤,要么可以立即切除,要么可以順便取活檢。大量的研究表明,結腸鏡的篩查敏感性高達90%以上。 柳葉刀:一次腸鏡檢查可使17年內腸癌風險降低30%! 近期,著名臨床醫(yī)學雜志《柳葉刀》發(fā)表的研究表明,一次腸癌篩選檢查可以使發(fā)生腸癌的風險降低超過三分之一,并且可以挽救無數(shù)的生命。 這項研究歷時近20年,是由英國的多家研究機構資助的。研究發(fā)現(xiàn),檢查大腸的下半部分可以預防35%的發(fā)生在這個部位的腸癌,挽救41%的患者的生命。 該研究跟蹤隨訪了17萬多人,平均隨訪時間超過17年,其中4萬多人接受了腸鏡檢查。這是歷時最長的關于腸鏡檢查是否可以有效預防腸癌的研究。 使用腸鏡篩查可以發(fā)現(xiàn)腸壁上的小息肉,如果不進行治療,息肉可能發(fā)生癌變,而在腸鏡檢查期間發(fā)現(xiàn)并切除息肉可以避免它發(fā)展為癌癥。 英國癌癥研究所的腸道篩查專家,文章的第一作者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Wendy Atkin教授說:“我們知道腸道檢查對老年人有非常大的好處。雖然沒有任何篩查是完美的,這項研究表明腸鏡檢查可以至少在17年里有效地減少癌癥死亡。腸癌是可以預防的,而用腸鏡篩查腸癌是減少腸癌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不應該錯過這么好的機會檢查一下自己的腸道?!? 內科學年鑒:一次腸鏡可使患癌風險最高降低72%! 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能夠降低結直腸癌的死亡率。近期發(fā)表于《內科學年鑒》的一項大型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結腸鏡檢查能拯救生命。 該研究觀察了大約25000位患者,他們所在的醫(yī)療體系普遍使用結腸鏡檢查,是50歲及以上的患者的主要篩查方法,因為這個年齡群體的結直腸癌患病率處于平均水平。 在這群研究對象中,2002年~2008年期間近20000名患者沒有患癌癥。大約5000名患者被診斷出結直腸癌,在2010年死于癌癥。 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那些死于癌癥的患者很大部分都沒有進行結腸鏡檢查。對比過去20年的篩查歷史發(fā)現(xiàn),結腸鏡檢查與死亡率降低61%有關,其中右側結腸癌風險降低了46%,左側癌癥降低了72%。 這22種情況必須行結腸鏡檢查! (1)有便血、黑便等癥狀者,或長期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2)大便有黏液、膿血者。 (3)大便次數(shù)多、不成形,或腹瀉者。 (4)近期出現(xiàn)的排便困難或者大便不規(guī)律者。 (5)大便變細變形者。 (6)長期腹痛、腹脹者。 (7)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消瘦者。 (8)不明原因的貧血者。 (9)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塊,需明確診斷者。 (10)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長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慢性結腸炎,長期服藥,久治不愈者。 (13)懷疑結腸腫瘤,但鋇灌腸X線檢查陰性者。 (14)腹部CT或其它檢查發(fā)現(xiàn)腸壁增厚,需要排除結直腸癌者。 (15)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確定出血原因,必要時可鏡下止血。 (16)曾患過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患者。 (17)結直腸癌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結直腸癌術后的患者一般每6個月至1年需要復查一次結腸鏡。如果術前因為結腸梗阻,結腸鏡未能檢查全部的結腸,則手術后3個月時應當行結腸鏡檢查,以明確其它部位有無結腸息肉或結腸癌。 (18)已發(fā)現(xiàn)患有結腸息肉,需在結腸鏡下切除者。 (19)結直腸息肉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 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復發(fā)和癌變,建議每3-6個月復查一次結腸鏡。其它的息肉建議一般每12個月復查一次結腸鏡就可以了。如果復查結腸鏡檢查為陰性,則3年后再復查。 (20)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要進行結腸鏡普查: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沒有任何癥狀或不適,也應當體檢做結腸鏡檢查。 大量的研究證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結直腸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21)有結直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進行結腸鏡普查。 (22)4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長期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和長期酗酒者,最好常規(guī)體檢做一次結腸鏡檢查,以便盡早發(fā)現(xiàn)一些無癥狀的早期結直腸癌。 特別提示:便血不要當成痔瘡! 1、便血≠痔瘡 痔瘡的發(fā)病率很高,而便血又是痔瘡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所以很多人認為便血都是痔瘡引起的。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很多其它的疾病也可引起便血,如結腸癌、直腸癌、肛裂、直腸血管瘤等。 2、便血是結直腸癌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 同時便血也是痔瘡、肛裂、腸炎等數(shù)十種肛腸疾病的常見癥狀,因而單純地根據(jù)便血無法明確真正的病因。反復出現(xiàn)便血、黑便時,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行結腸鏡檢查,以免延誤診斷。 3、痔瘡不會引起直腸癌,但是痔瘡可以同時伴發(fā)直腸癌 痔瘡是一種良性疾病,是不會演變成直腸癌的,但是得了痔瘡的患者同時也可能得直腸癌。應當高度引起重視。 4、痔瘡患者便血久治不愈應高度懷疑直腸癌 痔瘡和直腸癌的主要癥狀都是便血,有一些患者因為有痔瘡病史,所以,只要一有便血就認為是痔瘡出血。直腸癌引起的便血使用痔瘡栓治療后便血也會有所好轉,但是一段時間后又會出現(xiàn)便血,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 此時,應盡快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行直腸指診和結腸鏡檢查,以便排除結直腸癌的可能性。2020年09月16日
2612
0
8
-
鄭冰副主任醫(yī)師 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 肛腸外科 “小癥狀”可能預示“大問題”。 結腸鏡檢查是早期發(fā)現(xiàn)結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它將結腸鏡經肛門插入腸腔,可以觀察整個大腸腸腔內有無病變,還可以鉗取小塊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和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而指導治療。 隨著內鏡技術的日臻成熟,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不斷進步,還可在結腸鏡下切除結直腸息肉、早癌,也可在結腸鏡下止血等?!? 這22種情況必須行結腸鏡檢查 (1)有便血、黑便等癥狀者,或長期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者; (2)大便有粘液、膿血者; (3)大便次數(shù)多、不成形,或腹瀉者; (4)近期出現(xiàn)的排便困難或者大便不規(guī)律者; (5)大便變細變形者; (6)長期腹痛、腹脹者; (7)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消瘦者; (8)不明原因的貧血者; (9)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塊,需明確診斷者; (10)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長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慢性結腸炎,長期服藥,久治不愈者; (13)懷疑結腸腫瘤,但鋇灌腸、X線檢查陰性者; (14)腹部CT或其它檢查發(fā)現(xiàn)腸壁增厚,需要排除結直腸癌者; (15)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確定出血原因,必要時可鏡下止血; (16)曾患過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患者; (17)結直腸癌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結直腸癌術后的患者一般每6個月至1年需要復查一次結腸鏡,如果術前因為結腸梗阻,結腸鏡未能檢查全部的結腸,則手術后3個月時應當行結腸鏡檢查,以明確其它部位有無結腸息肉或結腸癌; (18)已發(fā)現(xiàn)患有結腸息肉,需在結腸鏡下切除者; (19)結直腸息肉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復發(fā)和癌變,建議每3-6個月復查一次結腸鏡,其它的息肉建議一般每12個月復查一次結腸鏡。如果復查結腸鏡檢查為陰性,則3年后再復查;(20)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要進行結腸鏡普查: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沒有任何癥狀或不適,也應當體檢做結腸鏡檢查。大量的研究證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結直腸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21)有結直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進行結腸鏡普查; (22)4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長期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和長期酗酒者,最好常規(guī)體檢做一次結腸鏡檢查,以便盡早發(fā)現(xiàn)一些無癥狀的早期結直腸癌。 特別提示! 1、便血≠痔瘡! 痔瘡的發(fā)病率很高,而便血又是痔瘡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所以很多人認為便血都是痔瘡引起的。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因為很多其它的疾病也可引起便血,如結腸癌、直腸癌、肛裂、直腸血管瘤等。 2、便血是結直腸癌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 同時便血也是痔瘡、肛裂、腸炎等數(shù)十種肛腸疾病的常見癥狀,因而單純的根據(jù)便血無法明確真正的病因。反復出現(xiàn)便血、黑便時,應及時到正規(guī)醫(yī)院行結腸鏡檢查,以免延誤診斷。 3、痔瘡不會引起直腸癌,但是痔瘡可以同時伴發(fā)直腸癌。 痔瘡是一種良性疾病,是不會演變成直腸癌的,但是得了痔瘡的患者同時也可以得直腸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4、痔瘡患者便血久治不愈應高度懷疑直腸癌。 痔瘡和直腸癌的主要癥狀都是便血,有一些患者因為有痔瘡病史,所以,只要一有便血就認為是痔瘡出血。直腸癌引起的便血使用痔瘡栓治療后便血也會有所好轉,但是一段時間后又會出現(xiàn)便血,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此時,應盡快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行直腸指診和結腸鏡檢查,以便排除結直腸癌的可能性。2020年08月01日
1984
0
2
-
劉繼喜主任醫(yī)師 北京宜和醫(yī)院 內科 近年來,隨著膠囊內鏡和小腸鏡的廣泛應用,加上內鏡醫(yī)生在進行常規(guī)結腸鏡檢查時,進入回腸末端觀察的意識不斷加強,回腸末端小潰瘍的檢出率逐年提高。引起小腸潰瘍的病因是很多的,包括感染、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口服補鉀藥等)、腫瘤、自身免疫性疾?。ㄈ绨兹。?、血管性疾?。ㄈ毖阅c病等)、放射性腸炎、嗜酸細胞性胃腸炎、過敏性紫癜(腹型)、隱源性多灶性潰瘍性狹窄性小腸炎等。病因不明的孤立回腸末端潰瘍是指僅發(fā)生在回腸末段和(或)回盲瓣的非特異性淺表小潰瘍,小腸其余部位及上消化道無受累,也稱為單純性小腸小潰瘍。筆者隨訪的回腸末端潰瘍中,青中年居多,大多是常規(guī)結腸鏡檢查時發(fā)現(xiàn),部分癥狀表現(xiàn)類似腸易激綜合征。一些統(tǒng)計資料顯示,病因不明的孤立回腸末端潰瘍患者的發(fā)病年齡約為40-60歲;部分患者可有輕微腹痛或腹瀉等癥狀,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往往在常規(guī)結腸鏡檢查時發(fā)現(xiàn);內鏡下表現(xiàn)為位于回腸末段和(或)回盲瓣的多發(fā)的、不融合的淺表小潰瘍,病理大多為非特異性炎癥反應。隨訪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非特異性小腸潰瘍患者預后良好:潰瘍可愈合、持續(xù)存在或反復出現(xiàn),但隨訪中很少出現(xiàn)潰瘍增大、融合、狹窄或穿孔等進展表現(xiàn)。癥狀與潰瘍是否愈合也無明顯相關。也有研究者認為,病因不明的孤立回腸末端潰瘍可能是克羅恩病的早期階段?;啬c末端口瘡樣潰瘍患者最后診斷為克羅恩病的比例為1%-34%。血清學檢測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抗釀酒酵母菌抗體、抗大腸埃希菌外膜孔道蛋白、細菌鞭毛蛋白抗體等可能對預測克羅恩病有幫助。另外基因學檢測發(fā)現(xiàn)不明原因的孤立回腸炎患者,其NOD2基因突變率接近于克羅恩病患者組的NOD2基因突變率,提示了NOD2基因可能與腸道持續(xù)性炎癥反應相關。目前對于病因不明的孤立回腸末端潰瘍尚無明確的治療標準和有效的治療方案。多數(shù)觀點還是認為病因不明的孤立回腸末端潰瘍,如果沒有明顯的腹瀉癥狀,是不需要干預的;對于腹瀉或腹痛明顯的,可以使用益生菌、匹維溴銨等。5-氨基水楊酸對于改善非特異性腸道炎癥也有一定的效果,使用時應該嚴格隨訪,并把握適應證。對于末端回腸潰瘍是否是克羅恩病,本人同意早期Kewenter 和 Kock的觀點:只有長期隨訪才能判定。(專業(yè)術語:isolated terminal ileal ulcer of unknown etiology)參考文獻:1.張亞杰,左秀麗,田豐. 病因不明的孤立回腸末端潰瘍:治療還是觀察, 中華炎性腸病雜志,2019,3(4):356-358.2.Facing Terminal Ileitis: Going Beyond Crohn’s Disease. Gastroenterol Res,2016,9(1):1-9.2020年07月20日
5395
0
1
-
胡晟云主治醫(yī)師 鄭大一附院 結直腸肛門外科 柳葉刀:一次腸鏡檢查可使17年內腸癌風險降低30%! 近期,著名臨床醫(yī)學雜志《柳葉刀》發(fā)表的研究表明,一次腸癌篩選檢查可以使發(fā)生腸癌的風險降低超過三分之一,并且可以挽救無數(shù)的生命。 這項研究歷時近20年,是由英國的多家研究機構資助的。研究發(fā)現(xiàn),檢查大腸的下半部分可以預防35%的發(fā)生在這個部位的腸癌,挽救41%的患者的生命。 該研究跟蹤隨訪了17萬多人,平均隨訪時間超過17年,其中4萬多人接受了腸鏡檢查。這是歷時最長的關于腸鏡檢查是否可以有效預防腸癌的研究。 使用腸鏡篩查可以發(fā)現(xiàn)腸壁上的小息肉,如果不進行治療,息肉可能發(fā)生癌變,而在腸鏡檢查期間發(fā)現(xiàn)并切除息肉可以避免它發(fā)展為癌癥。 英國癌癥研究所的腸道篩查專家,文章的第一作者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WendyAtkin教授說:“我們知道腸道檢查對老年人有非常大的好處。雖然沒有任何篩查是完美的,這項研究表明腸鏡檢查可以至少在17年里有效地減少癌癥死亡。腸癌是可以預防的,而用腸鏡篩查腸癌是減少腸癌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不應該錯過這么好的機會檢查一下自己的腸道。’’ 內科學年鑒:一次腸鏡可使患癌風險最高降低72%! 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能夠降低結直腸癌的死亡率。近期發(fā)表于《內科學年鑒》的一項大型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結腸鏡檢查能拯救生命。 該研究觀察了大約25000位患者,他們所在的醫(yī)療體系普遍使用結腸鏡檢查,是50歲及以上的患者的主要篩查方法,因為這個年齡群體的結直腸癌患病率處于平均水平。 在這群研究對象中,2002年~2008年期間近20000名患者沒有患癌癥。大約5000名患者被診斷出結直腸癌,在2010年死于癌癥。 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那些死于癌癥的患者很大部分都沒有進行結腸鏡檢查。對比過去20年的篩查歷史發(fā)現(xiàn),結腸鏡檢查與死亡率降低61%有關,其中右側結腸癌風險降低了46%,左側癌癥降低了72%。 這22種情況必須行結腸鏡檢查! (1)有便血、黑便等癥狀者,或長期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2)大便有黏液、膿血者。 (3)大便次數(shù)多、不成形,或腹瀉者。 (4)近期出現(xiàn)的排便困難或者大便不規(guī)律者。 (5)大便變細變形者。 (6)長期腹痛、腹脹者。 (7)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消瘦者。 (8)不明原因的貧血者。 (9)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塊,需明確診斷者。 (10)不明原因的CEA(癌胚抗原)升高者。 (11)長期的慢性便秘,久治不愈者。 (12)慢性結腸炎,長期服藥,久治不愈者。 (13)懷疑結腸腫瘤,但鋇灌腸X線檢查陰性者。 (14)腹部CT或其它檢查發(fā)現(xiàn)腸壁增厚,需要排除結直腸癌者。 (15)下消化道出血,可找到出血病灶,確定出血原因,必要時可鏡下止血。 (16)曾患過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患者。 (17)結直腸癌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結直腸癌術后的患者一般每6個月至1年需要復查一次結腸鏡。如果術前因為結腸梗阻,結腸鏡未能檢查全部的結腸,則手術后3個月時應當行結腸鏡檢查,以明確其它部位有無結腸息肉或結腸癌。 (18)已發(fā)現(xiàn)患有結腸息肉,需在結腸鏡下切除者。 (19)結直腸息肉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 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復發(fā)和癌變,建議每3-6個月復查一次結腸鏡。其它的息肉建議一般每12個月復查一次結腸鏡就可以了。如果復查結腸鏡檢查為陰性,則3年后再復查。 (20)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要進行結腸鏡普查:如果家族中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即使沒有任何癥狀或不適,也應當體檢做結腸鏡檢查。 大量的研究證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他的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結直腸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21)有結直腸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要進行結腸鏡普查。 (22)4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長期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和長期酗酒者,最好常規(guī)體檢做一次結腸鏡檢查,以便盡早發(fā)現(xiàn)一些無癥狀的早期結直腸癌。2020年06月20日
1386
0
1
-
2020年06月07日
2532
0
0
-
張亞歷主任醫(yī)師 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 消化內科 很多人在體檢時做胃腸鏡檢查,這是發(fā)現(xiàn)胃腸早期癌的重要手段,但也可發(fā)現(xiàn)一些病變造成恐慌,其實體檢發(fā)現(xiàn)以下這些病變是不需治療的:1. 食管胃粘膜異位:多為先天性的,對身體并無影響,無癥狀不用治療。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消化內科張亞歷2. Barrett食管:99%屬于交界型(賁門型)和胃底型(泌酸型),無癥狀不需要治療,部分可出現(xiàn)反流性食管炎癥狀,對癥處理便可。極少數(shù)為腸化型,如沒有出現(xiàn)明顯異型增生則無癌變潛能,監(jiān)測隨訪問便可。3. 粘膜白斑,病理證實為食管糖原棘皮癥,不需要治療。4. 食管憩室:多為先天性的,如果不大,不需要治療。5. 食管裂孔疝:賁門口松弛。胃與食管之間并沒有“門”,只是一個洞而已,有的小,有的大,有的緊,有的松。賁門口松弛有時會出現(xiàn)食管反流,有癥狀吃藥,沒有癥狀不用吃藥。6. 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是用來研磨食物的,通過胃的蠕動和胃酸及消化酶將固體的食物消化成可供小腸吸收的營養(yǎng)物。因為有胃,我們可以享受美食和酸甜苦辣。正因為胃每日消化食物,因此多多少少都會有胃粘膜的充血水腫,甚至輕微糜爛,但胃的修復功能很強,可很快自己愈合。體檢時做胃鏡,發(fā)現(xiàn)“慢性淺表性胃炎”或“非萎縮性胃炎”,沒有癥狀,可視為正常的胃,不需要治療。如果經常有胃痛,則視為“慢性胃炎”用藥治療。但很多情況下,這些病人可能是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者是焦慮癥引起的胃敏感性高,醫(yī)生可以針對病人的情況對癥用藥。7. 幽門螺桿菌陽性:說胃里面有細菌,我們鼻腔里面也有很多細菌,口腔里面有很多細菌,皮膚也有很多細菌,大便里面的細菌更多。在地球上我們和細菌共生存的,如果沒有病可以不用治療,有病才需要治。健康的小孩也不用去查。如果我們的胃有消化性潰瘍、出血、癌前病變,一般的需要根除細菌,這樣才能將胃病治好。8. 胃息肉:如果體檢發(fā)現(xiàn)0.5cm以下的胃息肉,病理為胃底腺增生或幽門腺增生,不會癌變,無需要處理。9. 黃色瘤:不是真正的腫瘤,不用處理。10.慢性結腸炎:腸鏡診斷慢性結腸炎,可能是腸道準備吃瀉藥拜便過猛,或腸道過于敏感出現(xiàn)粘膜充血、水腫所致。如果臨床沒有癥狀,不需要治療。2020年06月06日
11647
7
49
-
2020年05月31日
732
0
0
腸鏡相關科普號

莫黎醫(yī)生的科普號
莫黎 主任醫(yī)師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肛腸科
36粉絲13.7萬閱讀

江期鑫醫(yī)生的科普號
江期鑫 主治醫(yī)師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
肛腸外科
999粉絲11.9萬閱讀

徐奇奇醫(yī)生的科普號
徐奇奇 副主任醫(yī)師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
普通外科
675粉絲13.4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