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廣華副主任醫(yī)師 中山一院 胃腸外科中心 醫(yī)生根據患者的排便習慣改變、大便便性狀(大便不成形、粘液便、血便等)或者大便潛血陽性等表現(xiàn)常常推薦患者行腸鏡檢查。 腸息肉是腸鏡檢查中最常發(fā)現(xiàn)的病變。如果發(fā)現(xiàn)了腸息肉,我們常常會疑問:腸息肉是怎么形成的?會不會發(fā)展成癌癥?腸息肉切除了還會不會復發(fā)?以后要注意哪些事項?接下來李醫(yī)生為您詳細解答。 腸息肉是怎么形成的?結腸息肉是指正常狀態(tài)下平整的結腸黏膜凸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至于息肉是什么原因引起來的,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確切的相關因素。但是以下生活方式可能會促進息肉發(fā)生: 高脂肪飲食;紅肉進食過多;低纖維飲食;吸煙;肥胖(尤其腹型肥胖);缺少體力勞動。另一方面, 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物和高鈣飲食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息肉及結腸癌的發(fā)生。 老齡和長期慢性炎癥也可以導致息肉發(fā)生率升高。除此之外,基因突變使息肉更容易形成,很多息肉綜合癥甚至癌癥都和基因突變有關。如果家族有結腸息肉或者結腸癌的病史,尤其是發(fā)病時病人很年輕,那么家人應該警惕其可能發(fā)生息肉或者惡性腫瘤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幼年型息肉相關綜合征往往會引起結腸多發(fā)的息肉。這兩種綜合癥是可以遺傳的疾病,并且惡性腫瘤發(fā)生的概率也大幅度增加。 腸息肉怎么治療?腸息肉治療和腸息肉的類型密切相關。腸息肉在類型上可以分為以下4種:分別是炎性息肉;錯構瘤樣息肉;鋸齒樣息肉;腺瘤樣息肉。接下來我們分別介紹一下這4種息肉的特點。 炎性息肉顧名思義,一般是由炎癥長期的慢性炎癥引起來的。常見的有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疾病。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fā)生腫瘤轉化。如果沒有引起來癥狀,比如出血梗阻,那么治療上的可以保守治療,可以不用切除的。 很多人對錯構瘤樣息肉不太了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錯構瘤是指腫瘤本身是由正常的細胞組織構成的,但是這些組織沒有按一定的沒有按正常的結構排列,而是比較混亂的團塊,這些組織本身沒有惡性的表現(xiàn)。錯構瘤樣息肉在結腸中息肉里常見的有幼年性息肉,PJ息肉,PTEN息肉。如果出現(xiàn)多發(fā)(大于等于2個)這種類型的息肉常常和基因突變相關,具有遺傳性并且往往會發(fā)生惡性轉化。如果病理提示這類息肉,那么進一步的遺傳咨詢及相關檢測對后續(xù)的隨訪是有必要的。 鋸齒狀息肉癌變的風險亦較大,如果息肉較大(大于1cm)且多發(fā),那么發(fā)生腫瘤惡變的機率會大大增加。這時要了解家族里有沒有息肉病和結腸癌病史,必要時還要進行遺傳咨詢。 腺瘤性息肉最常見的息肉類型,可以占到結腸息肉的2/3。大部分腺瘤不會發(fā)展成癌,但是這類息肉具有變成惡性的潛能,尤其對于管狀絨毛腺瘤??傮w來講,如果腺瘤大于五毫米就應該切除。如果病人比較年輕就出現(xiàn)了息肉或者腫瘤,則應該進行遺傳檢測和咨詢。比如,出現(xiàn)多發(fā)腺瘤或者任意數量的腺瘤合并(十二指腸腺瘤/乳頭狀甲狀腺癌/表皮樣囊腫/骨瘤)時就要排除會遺傳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可能。 腸息肉怎么預防?盡管證據有限,目前推薦低脂、多水果、多蔬菜、高纖維飲食。比如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和未經加工的谷類纖維。同時進行規(guī)律運動,保持正常體重。避免吸煙及過度飲酒,尤其是啤酒。這些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腸息肉的發(fā)病率。雖然阿司匹林藥物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息肉的發(fā)病率,但因缺乏強有力的證據且面臨副作用的風險,目前仍不建議為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 總而言之,息肉切除是大多數息肉重要的治療方式。對于多發(fā)息肉、年輕病人、有腸癌家族史的病人有必要進行遺傳腫瘤方面的評估和咨詢。息肉切除后依據病理結果決定后續(xù)隨訪監(jiān)測的頻率。 本文系李廣華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dsjw.cn)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2018年05月06日
20136
12
22
-
曾強主治醫(yī)師 廣東省中醫(yī)院 內科 上一次我們講了胃息肉。結腸,也就是大腸,位于人體消化道的末端,它也是會長息肉的,而且發(fā)病率還不低呢。一項調查表明,健康中老年人群中腸息肉檢出率超過1/3,其中50歲以上男性腸息肉的發(fā)生率接近50%。所以,我們建議,50歲以上的人都應該做一次結腸鏡。有人憂心忡忡地問,這50%有息肉的人,是不是都有問題呢。不是的。據統(tǒng)計,80%以上的息肉直徑≤0.5cm,>1.0cm的不到5%。一般來說,息肉越大,越有可能惡變,直徑>2.0cm的腸息肉癌變率達到了10%。而這些小息肉,發(fā)現(xiàn)時就可以及時切除,也就沒有惡變的機會了。腸息肉的病理類型大家還記得上次我們講胃息肉的病理類型嗎?腸息肉的病理型名字,跟胃息肉差不多,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又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一般來說,檢出的息肉以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為最多。增生性息肉多見于中老年人群,為粘膜上皮過度增生,極少惡變;腺瘤性息肉呢,則要看它的病理類型了,請看:管狀腺瘤:小于1%癌變率絨毛狀腺瘤:癌變率10%~20%混合性腺瘤:癌變率10%~20%,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越高所以我們只需要記?。航q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需要特別重視。一般情況下,醫(yī)生已經為你把它們切除掉了,但由于它們惡性程度比較高,有這兩種息肉的人,一定要定期復查腸鏡!以下的情況也要增加復查的頻率:息肉直徑大于1cm;或者病理報告上寫著有“重度不典型型增生”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怎樣預防息肉復發(fā)?首先要減少吸煙,因為研究發(fā)現(xiàn),吸煙是息肉復發(fā)的危險因素。第二就是要控制體重,多做運動;如果您有糖尿病,要控制好血糖,因為糖尿病也是息肉發(fā)展的因素之一。第三呢,就是注意飲食,增加纖維性食物(蔬菜和水果)的比例。越來越多的高脂低纖維飲食方式,可能是結腸癌發(fā)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國傳統(tǒng)飲食比西方飲食富含更多植物纖維,多進食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胡蘿卜等,有利于腸道蠕動,減少結腸息肉的發(fā)生。飲食與結腸息肉西方的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容易發(fā)生結腸息肉,而國內越來越多的高脂低纖維飲食方式可能是結腸癌發(fā)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我國傳統(tǒng)飲食比西方飲食富含更多植物纖維,多進食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胡蘿卜等,有利于腸道蠕動,減少結腸息肉的發(fā)生。本文系曾強醫(y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bdsjw.cn)發(fā)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2017年10月24日
6198
1
2
-
肖梅副主任醫(yī)師 安徽省立醫(yī)院 消化內科 腸息肉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癥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籠統(tǒng)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習慣采用。直腸是息肉常見的所在,更由于易于發(fā)現(xiàn)和處理,因而受人重視。病因 病因不清。有些與長期炎癥刺激或遺傳相關。 結腸息肉的發(fā)生與許多因素有關: 1、長期腹瀉,很多病人腸道黏膜容易過敏,例如飲酒、吃辣椒或油膩食物或海鮮后出現(xiàn)腹瀉,有些病人會無原因的出現(xiàn)腹瀉,這樣,腸道黏膜會出現(xiàn)慢性炎癥,易導致腸道息肉生長。 2、長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經常是幾天排便一次,糞便長期在腸道內儲存會產生各種毒素,導致腸黏膜出現(xiàn)慢性炎癥,易生長息肉。 3、遺傳,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種遺傳疾病。 4、炎癥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現(xiàn)息肉。分類 1、 幼年性息肉:約90%發(fā)生于10歲以下兒童,以男孩為多見。外觀為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90%生長于距肛門25厘米的范圍內,直徑多數小于1厘米,絕大多數有蒂,約25%為多發(fā)性,組織學上表現(xiàn)為分化好而大小不規(guī)則的腺體,有的形成囊性擴張,中貯粘液,間質增生,并有較多炎性細胞浸潤,有時表面有潰瘍形成。次類息肉一般不發(fā)生惡變。 2、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遠側大腸為多,一般均較小,直徑很少超過1厘米,其外形為黏膜表面的一個小滴狀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多發(fā)性亦常見,組織學上次種息肉是由增大而規(guī)則的腺體形成,腺體上皮細胞增多造成皮皺縮呈鋸齒形,細胞核排列規(guī)則,其大小及染色質含量變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見。其重要特點是腸腺隱窩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細胞出現(xiàn)。增生性息肉不發(fā)生惡變。 3、 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稱良性淋巴瘤,多見于20~40歲成人,亦可發(fā)生于兒童,男性略多,多發(fā)于直腸,尤其是下段直腸,多數為單發(fā),亦可多發(fā),大小不等,直徑可自數毫米至2~5厘米。表面光滑或分葉狀或有表淺潰瘍形成。多數無蒂,有蒂時亦短粗。組織學上表現(xiàn)為分化良好的淋巴濾泡組織,局限于粘膜下層內,表面覆蓋正常粘膜??梢钥吹缴l(fā)中心,往往較為擴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圍淋巴細胞中無核分裂像,增殖的濾泡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發(fā)生癌變。較少見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現(xiàn)為數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發(fā)病于兒童。組織學變化于淋巴性息肉同。 4、 炎癥性息肉:炎癥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腸粘膜長期慢性炎癥引起的息肉樣肉芽腫,這種息肉多見于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中。常為多發(fā)性,多數較小,直徑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較長者,體積可增大。外形多較窄、長、蒂闊而遠端不規(guī)則。有時呈橋狀,兩端附著與粘膜,中段游離。組織學表現(xiàn)為纖維性肉芽組織,上皮成分亦可呈間葉樣變,尚不能肯定。 5、 腺瘤:結腸腺瘤是大腸的良性上皮腫瘤。根據組織學結構分成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狀腺瘤: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徑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組織學表現(xiàn)為多數管狀腺腺體,未成熟細胞分布于腺體的所有水平??捎胁煌潭鹊拈g葉樣變,有時亦有少量乳頭增生。其癌變率在1%~5%左右。 (2)絨毛狀腺瘤:較管狀腺瘤少見,絕大多數為單發(fā)。一般體積都較大,直徑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為廣基,約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紅色,粗糙或呈絨毛狀突起或小結節(jié)狀,質軟易碎,觸之能活動,如觸及硬結或固定,則表示有癌變可能。分布以直腸最多,其次為乙狀結腸。組織學表現(xiàn)為上皮呈乳頭樣生長,中心為血管結締組織間質,亦伴隨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頭樣生長,上皮細胞多間變明顯。其癌變率較管狀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其癌變率介于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6、家族性結腸息肉 家族性結腸息肉便血歸屬于腺瘤性息肉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偶見于無家族史者,全結腸與直腸均可有多發(fā)性腺瘤,多數腺瘤有蒂,乳頭狀較少見,息肉數從100左右到數千個不等,自黃豆大小至直徑數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時成串,其組織結構與一般腺瘤無異。癥狀 除幼年性息肉多見于12歲以下兒童,尤其是5歲以下小兒外,其余結腸息肉多見于40歲以上成人,男性稍多。大部分病例并無引人注意的癥狀。僅在體格檢查或尸體解剖時偶然發(fā)現(xiàn),部分病例可以具有以下一個或幾個癥狀。 便血:便血以左側結腸內的息肉較多見,尤以絨毛狀腺瘤及幼年性息肉比較多見,常常呈鮮紅色,有時甚至可引起貧血。兒童期無痛性血便,以結腸息肉引起者最多見。 糞便改變:大腸息肉可以造成較多粘液排出,有時息肉為多發(fā)性或體積較大者,亦可引起腹瀉或造成排便困難。有些較大的絨毛狀腺瘤可以有大量的粘液分泌排出,每天排出的粘液可達1~3升以上,排出液內鈉、鉀含量很高,因此在臨床上可造成失水、低氯、低鉀、低鈉的癥狀,嚴重時可以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腹痛:比較少見,有時較大息肉可以引起腸套疊,以至造成腸梗阻而出現(xiàn)腹痛。 息肉脫垂:在直腸內帶有長蒂的息肉可以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此種癥狀小兒比較多見。 小兒結腸息肉臨床特點 小兒結腸息肉較大,直徑多在0.5cm~3.0cm之間,有蒂者多見,可能與其病理分型以幼年性息肉為主有關。幼年性息肉為錯構瘤,由粘膜腺體及粘液囊腫組成,結締組織間質較多,有炎性滲出;也有認為與粘膜慢性炎性腺體阻塞粘液潴留有關,成年后往往由于細長蒂扭轉自行脫落,故30歲以上人中只占6.21%,幼年性息肉絕大部分為良性,僅有少數惡變報道.但我們發(fā)現(xiàn),>10歲患兒中,腺瘤性息肉不少見,占17.67%,而且混合性息肉中可兼有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特征,因后者癌變傾向高,尤其是多發(fā)性腺瘤性息肉.推測小兒腺瘤性息肉在若干年后有癌變可能。因此,我們主張對小兒進行纖維腸鏡檢查時,對進鏡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小息肉,立即活檢或切除,以免移鏡后目標消失.對所有息肉,尤其>10歲患兒的息肉,應盡可能全部切除,并進行隨訪.尤其是對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無論系術后或有異型增生者或多發(fā)、廣基者應1a內復查,若復查陰性者,可在3a內復查,并應經常查大便潛血。檢查 1.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繼發(fā)炎癥感染可伴多量粘液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亦有引致腸套疊外翻脫垂者。 2.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癥狀。 3.直腸指診可觸及低位息肉。 4.肛鏡,直乙鏡或纖維結腸鏡可直視見到息肉。 5.鋇灌腸可顯示充盈缺損。 鋇灌腸檢查表現(xiàn): 1.腸腔內輪廓光整的充盈缺損,多發(fā)性息肉表現(xiàn)為多個大小不等充盈缺損,帶蒂的息肉可顯示其長蒂,有一定的活動度。 2.息肉病表現(xiàn)為直腸、乙狀結腸及結腸其他部位有大大小小的充盈缺損,在粘膜相上出現(xiàn)無數輪廓光整葡萄狀的塊影,充滿腸腔。預防 阿司匹林防女性結腸息肉:有些婦女體內存在一種常見的遺傳基因變異,能夠減緩阿司匹林的分解,這些婦女如果堅持服用阿司匹林能夠降低結腸息肉的發(fā)病危險。相比之下,在不存在這種基因變異的婦女中,阿司匹林并不能夠降低結腸息肉的發(fā)病危險。 補鈣有助預防結腸息肉:鈣可以很好地幫助人類對抗結腸息肉和結腸癌,即使患者以前已經患過這些疾病。有研究顯示,那些每天補充鈣片的人其結腸息肉的復發(fā)風險下降了 19~34%。富含鈣的食物包括牛奶和其他乳制品,還有花椰菜。另外,維生素D (能幫助人體對鈣的吸收) 也顯示出降低結腸直腸癌風險的作用。你可以通過適當攝入一些動物肝臟、蛋黃、魚和添有維生素D的乳制品等來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陽光也可以將皮膚中的一種化學成分轉化為可利用的維生素D。如果你不喝牛奶,也不曬太陽,你可能得考慮服用 “維生素D + 鈣” 復合補充劑了。 水果、蔬菜和全谷有助預防結腸息肉:這些食物富含纖維素,可以降低結腸息肉的風險。另外,水果和蔬菜還富含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結腸癌癥。 不吸煙、喝酒可預防結腸息肉:吸煙、過量飲酒都會增加結腸息肉和結腸癌的風險。女性每天飲酒不應超過150 ml 葡萄酒,或者360 ml 啤酒,或40 ml 白酒,而男性則不應超過女性的兩倍。如果你有結腸癌家族史,那尤其應該減少吸煙和飲酒來降低發(fā)病風險。 堅持體育鍛煉,保持健康體重:控制體重可以獨立降低結腸患病的風險。建議每周五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如果每天能進行45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則在降低腸癌風險方面效果更佳。治療 1.單個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檢同時進行。 2.多發(fā)息肉或息肉較大有惡變征可經肛門肛窺腸鏡進行病理活檢以除外惡變。 3.低位或長蒂脫出息肉可用肛窺,直乙鏡,套扎或經肛門直接切除。 4.廣基或多發(fā)息肉可經腹、會陰、骶尾部行腸壁腸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纖維結腸鏡高頻電切。 6.息肉有癌變應按腫瘤行根治性切除術。 家族性結腸息肉治療 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說說家族性結腸息肉的具體方法: 1.單純結腸或結腸息肉為主,可行全結腸切除,回腸腹部造瘺或回腸貯袋成形直腸吻合術,定期隨診,檢查直腸殘端粘膜情況。 2.全結腸切除加直腸粘膜剝除,回腸貯袋成形,直腸鞘內肛管吻合術。 3.伴有全消化道息肉無法根治者,當出現(xiàn)腸套疊,大出血等并發(fā)癥時可作部分腸切除術。 4.對癥支持療法。 5.中醫(yī)中藥內服外治灌腸等。 6.不能手術者可用慶大霉素、滅滴靈、一般止血藥物,維生素及中藥口服及灌腸治療。飲食 避免進食冷流食,放置較長時間的偏冷的面條、牛奶、蛋湯等也不能喝。因為食道狹窄的部位對冷食刺激十分明顯,容易引起食道痙攣,發(fā)生惡心嘔吐,疼痛和脹麻等感覺。所以進食以溫食為好。不能吃辛、辣、臭、醒的刺激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同樣能引起食道痙攣,使病人產生不適。 臨床上有吃流食(粥、湯)、吃軟食(饅頭、面包)等飲食醫(yī)囑,因為結腸息肉切除術后傷口需要愈合時間所以這段時間里盡量吃軟食,以免吃肉類、豆類等不易消化食物影響創(chuàng)傷愈合。危害 結腸息肉有哪些危害? 雖說息肉有惡變傾向,但也不是都會變成癌。那么,何種息肉會發(fā)生惡變呢?在引發(fā)大腸惡變的諸多因素中,結腸息肉是不容忽視的常見原因之一。結腸息肉有哪些危害? 一、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fā)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yōu)榘┑目赡堋? 二、息肉的數量:單純一個息肉癌變率低;而多發(fā)性息肉的癌變幾率增加。 三、是看息肉的組織屬性:單純炎癥性息肉惡變者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最容易惡變?yōu)榻Y腸癌。 四、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長十分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于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因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癌變率可達42%-77%。 五、是看家族遺傳史: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fā)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細胞內第5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這種有遺傳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會有惡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75%。其他 小孩也會得結腸息肉 幼年性結腸息肉。此息肉90%發(fā)生于10歲以下兒童,男孩居多。其外觀為圓球形或卵圓形,暗紅色,表面光滑或伴細顆粒,有表淺潰瘍,充血明顯,并有糜爛、出血。90%生長于距肛門25厘米范圍以內,多數直徑<1厘米;70%為單發(fā),絕大多數有蒂;無蒂及0.5厘米以下者,僅占6%。組織學上表現(xiàn)為分化好而大小不規(guī)則的腺體,有的形成囊性擴張并貯有粘液,故又名游留性息肉。有間質增生及較多炎性細胞浸潤,有時表面有潰瘍形成。根據超微結構和組織培養(yǎng)研究,證明幼年性息肉屬于錯構瘤。此息肉一般不發(fā)生癌變,僅偶有癌變的報道。此患兒的結腸息肉糜爛合并下消化道出血,嚴重時可引起貧血、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故應及早診斷,及時治療。治療可選用圈套器自息肉蒂根部電灼切除。切除的息肉應重新做病理切片檢查,以證實診斷。 一般認為當便血反復出現(xiàn)伴有嚴重貧血或者營養(yǎng)不良以及其它嚴重并發(fā)癥,或息肉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改變甚至癌變及息肉無法用內窺鏡摘除時,需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原則是切除全部病腸,但盡可能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對于幼年性息肉病,因小腸鏡尚未廣泛開展,可采用剖腹術經腸切口插入結腸鏡電切小腸息肉。腸鏡切除的全部息肉以及手術標本均應行病理檢查。對幼年性息肉病人及其一級親屬均應定期行內窺鏡檢查,主張每3-5年檢查一次。有報道幼年性息肉病人的所有一級親屬(即使無任何臨床癥狀)均易發(fā)生消化道癌。結腸息肉的癌變學說 結腸息肉真的容易發(fā)生癌變嗎?一般息肉癌變的理論歷來有兩種學說。 一是結腸息肉成瘤學說,即認為各種致癌因素首先在腸內形成腺癌性息肉,在此基礎上再癌變,已被公認。 二是結腸息肉新生癌學說,即認為不經腺瘤過程,而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由正常粘膜直接癌變。 普遍認為,隨著腺瘤息肉體積的長大,結腸息肉癌變率也隨之增加,總癌變率為10~20%。廣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變;生長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腸內的息肉易惡變。從病理組織學分析,管狀腺瘤癌變率較低,占5%,混合型腺瘤癌變率為20%,而絨毛狀腺瘤癌變率可達50%以上。無蒂息肉癌變潛力明顯大于有蒂息肉,故息肉一經發(fā)現(xiàn),即是小腺瘤,也應及時切除。目前由于微小腺瘤的發(fā)現(xiàn),小腺瘤的癌變率亦高達7.3%,這是在成瘤學說影響下提出來的。結腸息肉與惡變的關系 結腸息肉與惡變的關系是什么? 結腸息肉的病情演變及轉歸,應根據其病理類別而定,常見幾種病變的轉歸與預后簡述如下:腺瘤,由于可能為多發(fā)性或有惡變并存,而且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定條件下,良性息肉樣惡變都會發(fā)生惡變。 1、多發(fā)腺瘤直徑大于2.5cm,或手指、器械觸之較硬,或充血明顯,或表面有潰瘍,即應考慮有惡變的可能性,而其惡變的可能性應與腺瘤性質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可能會發(fā)生惡變,尚難定論或存在可能性之外,增生性息肉臨床上無癥狀,多是腸鏡檢查時偶爾發(fā)現(xiàn),由于其病體小,多在0.5cm左右,常不引起身體的不適。 3、乳頭狀腺瘤發(fā)生惡變變的可能性頗大,被認為是惡變前期病變,其惡變率一般認為在30%左右。因其臨床表現(xiàn)為排出粘液,甚至可大量粘液排出或可發(fā)生大量粘液性腹瀉,每日可達3000ml以上,而導致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循環(huán)衰竭、酸中毒等代謝紊亂。如果不及時給予補充治療并對腺瘤進行處理,可以造成生命危險。 4、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息肉病。結、直腸內布滿息肉狀的腺瘤,惡變只是遲早而已,而且惡變變常可不限于一處,為多中心,實際上部分病人就醫(yī)時已經是大腸惡變。切除結腸息肉一定要開刀嗎?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 近幾十年,隨著纖維內鏡、特別是電子內鏡的問世,內鏡技術飛速發(fā)展,尤其是內鏡下治療技術發(fā)展得最快,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其適應癥有: 1、各種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徑小于2cm無蒂息肉和腺瘤; 3、多發(fā)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數目較少。 可以說,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guī)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tài)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刀,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yōu)勢。美國Bernrd曾報道剖腹手術后,病人恢復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內鏡下切除息肉,恢復正常生活平均僅需2天,且費用也僅是開刀的1/3。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對身體損傷小、痛苦少,對年老體弱或嬰幼兒均適用,因此該方法現(xiàn)已廣泛普及。結腸息肉與飲食有關系 肛腸??漆t(yī)院專家講解,過去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大腸癌病人中最為常見的,但現(xiàn)在由于生活、飲食等的改變,大腸癌患者的年齡越來越年輕化,30多歲就得大腸癌的年輕人正越來越多見。結腸息肉作為一種消化系統(tǒng)病變,結腸息肉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這主要是由于現(xiàn)代人習慣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加上運動量太少有關。這是結腸息肉和大腸癌的刺激因素。 經過腌熏等加工的食品成為當今人們的新寵、餐桌上的“??汀?,這類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而諸多致癌物質又是脂溶性的,會很快溶解于脂肪中。從飲食中攝入的動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質的危險性也就越大。結腸息肉與癌關系密切 結腸息肉的病情演變及轉歸,應根據其病理類別而定,常見幾種病變的轉歸與預后簡述如下:腺瘤,由于可能為多發(fā)性或有癌變并存,而且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定條件下,良性息肉樣腫瘤都會發(fā)生惡變。 (1)多發(fā)腺瘤直徑大于2.5cm,或手指、器械觸之較硬,或充血明顯,或表面有潰瘍,即應考慮有癌變的可能性,而其癌變的可能性應與腺瘤性質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乳頭狀腺瘤發(fā)生癌變的可能性頗大,被認為是癌前期病變,其惡變率一般認為在30%左右。因其臨床表現(xiàn)為排出粘液,甚至可大量粘液排出或可發(fā)生大量粘液性腹瀉,每日可達3000ml以上,而導致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循環(huán)衰竭、酸中毒等代謝紊亂。如果不及時給予補充治療并對腺瘤進行處理,可以造成生命危險。 (3)兒童型息肉,以兒童期多見,成年后反少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曾有過此種息肉惡變的個例報告。 (4)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可能會發(fā)生癌變,尚難定論或存在可能性之外,增生性息肉臨床上無癥狀,多是腸鏡檢查時偶爾發(fā)現(xiàn),由于其病體小,多在0.5cm左右,常不引起身體的不適。 (5)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息肉病。結、直腸內布滿息肉狀的腺瘤,癌變只是遲早而已,而且癌變常可不限于一處,為多中心,實際上部分病人就醫(yī)時已經是大腸癌。結腸炎為什么難以治好? 結腸炎為什么難以治療好?結腸炎的特點就是:頑固難愈、病程長、易反復發(fā)等。由于該病發(fā)病初期多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加之目前世界各國對該病的研究和宣傳力度不到位,致使多數患者對該病的發(fā)病基理和危害性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重視,且有的患者發(fā)病后抱有“不治自愈”的僥幸心理,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期。 由于該病不是致病菌造成,大部分患者就醫(yī)后濫用抗生素一味的進行消炎殺菌,不但起不到治療作用而且破壞了胃腸道的正常的菌群,給以后的常規(guī)治療帶來了不便和困難!由于以上原因和其他的一些不當治療行為致使結腸炎頑固難愈,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結腸炎是由于患者自身消化系統(tǒng)功能失調,五臟六腑功能相對紊亂而發(fā)病的。如果用單一療法針對腸道病變進行治療,則只會暫時緩解癥狀,不能徹底治愈,易復發(fā),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結腸息肉會引發(fā)哪些疾??? 結腸炎有如下常見并發(fā)癥: ●大量便血:便血是結腸炎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輕重的指標。 ●腸狹窄:多發(fā)生在病變廣泛、病程持續(xù)長達5-25年以上的結腸炎患者,其部位多見于左半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 重時可引起腸阻塞,在結腸炎出現(xiàn)腸狹窄時,要警惕腫瘤,鑒別良性惡性。 ●中毒性腸擴張:這是結腸炎的一個嚴重并發(fā)癥,多發(fā)生在全結腸炎的病人,死亡率可高達44%,臨床表現(xiàn)為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癥狀明顯, ●腸穿孔:多為中毒性腸擴張的并發(fā)癥,也可出現(xiàn)嚴重型,多發(fā)生于左半結腸,皮質激素的應用被認為是腸穿孔的一個危險因素。 伴有腹瀉、腹部壓痛和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細胞數增多,易并發(fā)腸穿孔。 ● 結腸腫瘤:約5%的結腸炎患者發(fā)生惡變,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兒童患結腸息肉怎么辦? 凡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粘膜受長期炎癥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臨床上以大腸息肉多見且癥狀較明顯。 那兒童結腸息肉治療是怎樣的呢? 1、纖維結腸鏡下電灼切除:腸鏡直視下電灼切除息肉已成為當今息肉外科治療的常用手段,對于有蒂息肉或較小的廣基息肉,可在纖維結腸鏡下用圈套器從息肉根蒂部電灼切除。但治療過程中須格外小心,否則可引起腸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 2、手術切除:直腸息肉可于肛鏡卜自根蒂部手術摘除,注意息肉根蒂部須干凈徹底切除,否則可致術后復發(fā),通常是切除后將息肉根蒂部結扎,任其自行壞死脫落。手術切除是直翻息肉經常采用的治療手段。結腸炎的治療原則有哪些? 結腸炎給患者帶來腹痛腹瀉以及其他全身癥狀,另患者痛苦不堪,受盡疾病的折磨。那么結腸炎如何治療呢? 慢性結腸炎屬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某些病原體感染、遺傳基因及精神因素有關,大多病程長,病情纏綿難愈,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大便帶粘液和膿血,患者十分痛苦,這些癥狀不是通過調理脾胃、健脾益腸就能解決的,而應寒熱通補、健脾和中、燮理陰陽,就能從根本上治療腸炎。 另外,治療結腸炎要堅持,有些患者在治療結腸炎時,開始見效,患者以為完全好了,沒鞏固治療,又因飲食不節(jié)而病情復發(fā),這是很多患者久治不愈的問題所在。 用藥治療結腸炎,關健是在組方,大便次數多不一定就用補藥,要辨證和辨病相結合,健脾和中和通補通用相結合,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扶正就是治本,祛邪就是要消除炎癥,這樣效果才能更好。良性結腸息肉要不要手術? 在引發(fā)大腸癌的諸多因素中,結腸息肉是不容忽視的常見原因之一。 結腸息肉好發(fā)于乙狀結腸和直腸,有的可廣發(fā)分布于全段結腸。長在結腸的息肉,小的直徑僅有數毫米,大者有2—3厘米。由帶蒂的有不帶蒂的;有單發(fā)的也有多發(fā)的;有的較偏平有的呈現(xiàn)分葉狀;還有的息肉表面發(fā)生糜爛或有潰瘍。雖說息肉有癌變傾向,但也不是都會變成癌。那么,何種息肉會發(fā)生癌變呢?一是看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fā)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yōu)榘┑目赡?。二是看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長十分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于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因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癌變率可達42%—77%。三是看息肉的組織屬性:單純炎癥性息肉惡變者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最容易惡變?yōu)榻Y腸癌。四是看息肉的數量:單純一個息肉癌變率低;而多發(fā)性息肉的癌變幾率增加。五是看家族遺傳史: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fā)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細胞內第5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加羞@種有遺傳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會有癌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75%。2010年07月13日
18318
2
2
-
常玉英主任醫(yī)師 四川省第四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 典型病例:趙女士,六年前出現(xiàn)便血2次,開始很緊張,擔心患了直腸癌。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是乙狀結腸息肉,有兩枚。經切除活檢為良性的腺瘤樣息肉。醫(yī)生叮囑要定期復查結腸鏡。趙女士術后再未出現(xiàn)便血癥狀,于是也將醫(yī)生的囑咐忘在了腦后。六年后再次出現(xiàn)便血癥狀,來院檢查發(fā)現(xiàn)息肉復發(fā)且癌變。結腸息肉是癌前病變,不少患者不夠重視,恐懼或拒絕接受結腸鏡檢查。如果已經做了息肉切除更不愿意進行復查。以至于給結腸癌的發(fā)生增加了不少的風險。行醫(yī)心得:一、結腸息肉必須切除腸息肉通俗地說就是大腸壁長出了肉疙瘩。從性質上劃分,常見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腸道增生性炎癥引起,后者的原因尚不清楚。研究發(fā)現(xiàn)可能與遺傳、慢性炎癥刺激、生活習慣、慢性便秘等因素有關。息肉的性質需要進行病理活檢方可確定。腺瘤性息肉屬于結腸癌的癌前病變,不會自行消退,藥物也難以將其消除。如果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fā)生癌變的幾率較高。炎性息肉相對安全些,有時很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癥刺激,也可能癌變。一般結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息肉時應該予以內鏡下切除。對于不能一次切除干凈的息肉或較大的息肉,可以分次切除。內鏡下切除息肉是微創(chuàng)手術,不是大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費用低,副作用少。結腸鏡檢查即是有效的診斷的手段,也是有效的治療手段。二、息肉易復發(fā),要定期復查如果息肉較小,直徑小于0.3cm,且多發(fā),往往一次腸鏡難以全部切除干凈,患者通常需要定期復檢,多次治療。由于腸鏡檢查時有的患者腸道清潔不佳,影響仔細觀察,漏檢者也時有發(fā)生。所以一旦發(fā)現(xiàn)息肉,一定要定期復查,發(fā)現(xiàn)殘留未發(fā)現(xiàn)的息肉或者復發(fā)的息肉。即使是切除了息肉,也有復發(fā)的可能,所以定期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另外有些患者以為結腸息肉一次就切干凈了,且息肉經病理檢查為良性,認為定期復查沒有必要或忽略了復查。其實,腸息肉不是切一次就了事了,它可能再度復發(fā),發(fā)生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一樣。如果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的病人,都應該復查。若息肉只有一個,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xù)2-3年檢查不復發(fā),之后可以改為每三年查一次。但有多個良性息肉,為保險起見,還是要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若發(fā)現(xiàn)癌變的息肉,切除后應進行更加密切的復查;若息肉根部癌變,必須進一步做外科手術治療。三、多食粗纖維,可以減少息肉發(fā)生。臨床發(fā)現(xiàn),喜歡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的人容易發(fā)生結腸息肉。目前研究表明,西化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引起結腸癌發(fā)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而腸息肉就是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因此,不多吃葷而多吃素,如多進食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胡蘿卜等,有利于清理腸道毒素,預防息肉的發(fā)生,進而減少大腸癌的發(fā)生機會。此外,長期便秘的人更應多進素食,應多進食通便效果較好的水果如香蕉、雪梨和奇異果等?!币驗楸忝貢е露舅乇贿^多吸收,對健康不利。2010年04月06日
84700
10
2
腸息肉相關科普號

吳高松醫(yī)生的科普號
吳高松 主任醫(yī)師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
甲狀腺乳腺外科
2.4萬粉絲459.3萬閱讀

邱文龍醫(yī)生的科普號
邱文龍 主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
結直腸外科
135粉絲1.3萬閱讀

趙鑫醫(yī)生的科普號
趙鑫 主治醫(yī)師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
內鏡科
600粉絲2.1萬閱讀